美利達 電話會議,周刊黑白寫...協理苦笑:怎不直接來問我...
下半年營收YOY 5~10%。全年YOY 快20%。前九月總出貨量少5%。Q3 EPS...。Q3匯兌賺1億台幣。營收90%是美元。影響毛利率最大的是匯兌,每年四月會跟經銷商談一次匯率,整年訂單都以該匯率為基準,之後的盈虧會各自承擔一半。台灣出口的毛利率上半年9.8%,Q3 11.5%。
Q4營收和獲利會比Q3少,Q4會和Q2比較像。Q1的成長被一次性稅抵銷。
到九月底,訂單達成率是92%。原本就會有5~10%當做緩衝,以防預期外風險。
2017因為很多逆風,達成率只有87%,缺工、一例一休、料不順、匯率差,所以接單成長,營收卻下降。
缺料在11月中以後就沒問題,之前是瑞士供應商缺(最高階客戶指定最高階供應商,比重最大,新車種多,所以容易出問題),現在已經開始出貨,Shimano剩下三分之一的問題,Bosch沒問題。挑戰高階本來就很難,尤其是電動模組(發展歷史只有10年,規模化只有5年)。但每年都在進步。碳纖維車架仍然一直缺貨,良率目前九成,一直在改善。
之後中國產能拉回台灣或委外,成本提高多少?
中國產能要拉回來的量很少(2017年中國出口只有3%,其他只有三分之二出口到美國),在台灣委外生產,不會拿台灣高階產能做中國低階車。
Q4之後歐盟和美國貿易戰沒有影響。
SBC 美國子公司獲利稅前今年7億多,去年5億多。成長30%。放在業外。
前十月電動車出貨11.5~12萬台。營收佔3成。
今年接單16萬台,達成率90~95%。明年成長30~40%。
電動車毛利率跟傳統自行車差不多(電動車ASP是傳統車三倍),兩者70%是混線生產。
電動車自動化之前還在學習,目前進度?
2017Q1單月產能6000台 、2017Q4 12000台、2018Q4 20000台,製程改善,人力調度,局部自動化。
電動車設計、功能、輕量化,新車種都會在這三方面提升。產品壽命只有4年,所以會一直推新車種。不斷改善瓶頸。過去的經驗只能用8成,剩下2成的新問題就要不斷摸索。最高階出口歐洲終端賣1.5萬歐元,品質要求很高。重要只要少100克,就能多賣100美金。但一台4.5公斤的腳踏車,要再輕很難。
高級電動車的跟原來高級傳統自行車的對手一樣,目前供應端、製造端我們很有優勢。今年前九月台數,台灣出口電動車YOY 48%,美利達YOY 77%,佔總出口56%。
傳統自行車今年出口很好,YOY 21%,比同業好很多(佔產業44%,整產業衰退11%),關鍵是高級車,單價高。明年可能持平,加減5%。
中國自有品牌內銷前九月營收衰退25%,出貨衰退30%,ASP漲5%。
中國明年內銷應該會成長1成,今年應該是谷底。
整集團的量明年YOY 0~5%,營收YOY 5~10%。
營收自有品牌35%,代工65%(SBC佔9成)。
配息率5~7成。
-----
近期新增筆記:
中菲行(貨運)
永裕(塑膠瓶、軟管)
杏輝、杏國(拚胰臟癌藥三期)
儒鴻(成衣、布)
訪談公司筆記都放在社團,入社辦法:
https://goo.gl/SL12VZ
對個股有深入研究的朋友,歡迎交流。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