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己事務 》公視法再不修,董事只能找「神主牌」❓
▍完整節目|https://youtu.be/thKFC9ariyY
▍Podcast|https://link.chtbl.com/ptstalk-2021-09-22
文化部拋出要修 #公視法,除了鬆綁法定預算外,#下修董事門檻 與 #指定董事長 都成為爭議焦點,有學者批評,這將毀壞公視獨立性,但公視董事難產問題,卻也亟待解決。
❓ 四個數字看懂,為何公視「家裡沒大人」?👉https://bit.ly/3EIiOwd
延任近兩年的現任董事、卓新獎基金會執行長 #邱家宜 來到有話,坦言現行董事選任體制早已「走不下去」,也向政府疾呼,應該放下政治企圖,嚴肅面對公視發展。曾經擔任審查委員的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 #莊伯仲 也認為,董事門檻必須修改,但應檢討文化部的政策溝通和法案措辭引發爭議。
.
.
.
👤莊伯仲:
我擔任過第五屆公視董監事的審查委員,那已經是十年前的事了。
我必須說,當時是一個很不愉快的回憶。我可以這樣為這段回憶下個註解:我擋你,你卡我,冤冤相報。
▍超高門檻,也選不出更好的董事
目前公視董事產生的機制很理想化,只要在野黨掌握關鍵少數,就可以卡死,換人執政的時候,又換成另一方來卡。因此,基本上,我支持文化部的草案下修門檻。
只是我很納悶,二十年前支持《公視法》的學者和民代,今天在哪裡?事實上,行政院長 #蘇貞昌、駐日代表 #謝長廷,都是當時在立法院支持法案的立委。然而我認為,當時的立法設計是不食人間煙火。
有一票人反對降低門檻,認為過去幾年,即便辛苦一番,也還是選出董事,表示只是提名人選不夠好,才無法通過 #四分之三門檻。然而,因為人選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刷掉,政府最後常只能提出一些「神主牌」,好讓人不敢刪。
例如五月天的 #阿信、#施振榮 董事長,還有 #童子賢 等人──他們當然都是社會賢達,可是他們懂公共電視嗎?而且公視董事是無給職,在有本業的情況下,他們除了開會共襄盛舉,能夠真正參與多少?
因此,如果門檻再不修改,接下來恐怕只能請出證嚴上人、星雲大師或是林義雄這種等級的人了──即便他們被選上,能不能對公視發展有所幫助,也要打個問號。文化部有勇氣來面對問題、予以解套,值得肯定,因為公視不能再空轉下去。
▍「指定董事長」風波,缺乏政策溝通
但是我也要譴責文化部,草案過程太過粗糙,幕僚工作不足。
文化部草案用「#指定」董事長,引起很多反感。但事實上他也要經過三分之二的審查,根本和提名董事是同一回事,沒有那麼可怕。因此,法案條文應該寫成「提名董事時,一併提名董事長」,大家心裡就舒服很多。畢竟在民主時代,「指定」聽起來總有威權意味。
文化部的修法草案,也是公布在網站上、新聞報導後,我們才知道的。文化部在公共政策的形成過程,有沒有廣徵民意?文化部長是否投書媒體、下廣告或接受聯訪,來說明目前的困難?條文有沒有找產、官、學界舉辦座談,或是從焦點團體凝聚意見?好像都沒有,突然就蹦出來了。
此外,我認為另一亂源是審查委員的組成方式。我不是針對審查委員本人,但委員會以 #政黨比例 組成,誰在立法院席次多,就可以推派更多代表,這就注定無法與政治干預脫鉤,董事審查將永無寧日。如果日後維持這種組成方式,我對後續發展不樂觀。或許可以思考由政黨比例佔其中一半,另一半由民間團體組成,會比較多元。
---我是分隔線---
👤邱家宜:
▍指明董事長,也是公眾監督?
在這次《公視法》修法的藍圖中,攻擊的矛頭看起來都指向「董事長產生機制」的部分。但是在我看來,這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董事長的產生,雖然過去是董事互選,但坦白講,大家在拿到董事名單的時候,明眼人都看得出來董事長人選放在哪裡。也因此,過去在互相政治杯葛的時候,只要看到像是董事長的候選人,就會馬上被砍掉。
董事名單應該是一個整體治理的團隊,包含各種不同角色的人,但在這樣的結果之下,總是無法作為一個團隊被呈現。這是過去經常發生的事。
因此,未來如果董事長人選「提前曝光」,大家提前聚焦,讓候選人在審議階段,就以董事長被提名人的身分接受檢視,這反而有利於領導者的問責,其實並沒有不好。因為社會大眾較難理解,所以很容易被導向說這是「#政治干預」,畢竟董事長是最明顯的指標。但這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
最急切的,仍是董事審查門檻的下降,以及預算的鬆綁。要不然,公視其實已經走不下去了。
▍下修門檻,仍是嚴格審查
公視已經沒辦法在這個體制中走下去了。因為在台灣當下的政治品質和文化之下,這是一個行不通的體制,已經有很多例子告訴我們,我們將會被這個制度玩死。
公視每一次董事換屆的時候,都要卡一段時間──我們這屆還不是最久的,第四屆換第五屆董事的時候,甚至卡了將近三年。往事不堪回首,簡直是公視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我不知道,我們會不會變成「次黑暗」的一頁?
事實上,將審查委員「四分之三」門檻調降為「#三分之二」,也還是很難通過的。以現況來講,綠營推薦有八席審查委員,要達到三分之二,至少還要再兩票。這也並不是很容易的。
三分之二同樣是高門檻──這是政治現實。我們不能夠假裝政治現實不存在,但我們同樣也該從良善、向上提升的角度,去思考能夠帶公視走上國際舞台、讓大家服氣的人選。台灣難道沒有這樣的人?我不相信。只是執政者要沒有私心,不要把公視董事提名當作「分封諸侯」,而在野黨則要能以大局為重。
▍政黨不青睞,永遠長不大?
政府也不該讓公視永遠長不大,然後放在一邊不理。公視產出優質內容,培養演員、導演、技術人才、新聞記者,記錄台灣的自然、人文,也肩負少數族群語言文化保存,維護兒少、聽障者的權益,近年又為東南亞移民製作母語新聞……。
但公視預算卻因種種政治因素,和早年規畫的 60 億樓地板相差很遠,為什麼?因為公視要「獨立於政治之外」。
「公共電視」是一個好東西。就像便宜又好的公立教育體系、全民享有的健保,這些都是台灣的好東西,而且不是市場能夠給你的,好的媒體內容也一樣。不是商業的東西不好,但是它要將本求利、它有各種的誘惑和考量,必須要有一個基於公共價值的體系去平衡它。這不是反對自由市場,而是不能只有自由市場。
這在全世界社會發展都很清楚,不只是學理,也是常識。我也要鄭重呼籲政界和社會大眾,嚴肅看待公視的發展。不應該成為了多數黨,就總想著要「整碗捧去」,更不應該為了對付政敵,就要把什麼好東西全部砸爛。
大家還記得 #宇昌案 嗎?,因為選舉的相互陷害,讓台灣的生技產業延宕了好多年,許多人都視為慘痛經驗。難道我們要再讓一個台灣的好東西,成為政治鬥爭延伸的犧牲品嗎?那會是非常讓人痛心疾首的。
整理|汪彥成
設計|蔡欣佩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
永 續發展教育 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花東親子騎行日記(上)
若說以騎自行車做為旅行移動方式,個人覺得算是比較偏獨行(跟徒步或是搭火車比起來),如果整日騎乘時間偏長,並不太會有機會接觸到其他人及互動。過程中只有自己跟風景對話,然後目前花東很多城鎮大部分店家都還是沒有開放內用。
本來不在計畫中的花東騎行,一切都要從我們在知本民宿收到熱血大學生的字條開始…
考慮老二的16吋小車沒有變速,關山-玉里-光復-吉安,預計是每天平均大概騎40多公里。但我看我腳踏車踩一圈老二就得要踩2-3下,想想這樣他得騎多少啊,把他的腳程換算成大人相當於他每天要騎一百多公里了吧 (還沒有估算遇到上下坡的速度影響),他真的有辦法嗎。
第一天馬上就受到震撼教育,前進鹿野的連續長程緩坡+雨中黑暗中騎行,因為晚上雨勢太大,最後十公里只能放棄,只好回鹿野趕搭七點半最後一班火車去關山,沒想到後來幾日竟然都沒有再搭火車了。第二天則全程順利得不得了,當我們以為要倒吃甘蔗時,第三天又來個陡坡+逆風,讓我們騎得不要不要的,大姨媽又來報到,只好在風雨中提前停在瑞穗了(本來預計是騎到光復),但這樣一延後,就會遇到中秋連假。
我預估附近住宿肯定爆滿,事先把帳篷寄到7-11打算找露營區,但是炎熱的天氣加上月經來時的悶濕熱感,先撇開騎車的身體疲累不說,要在”平地”露營(還要對抗花蓮小黑蚊)這檔事還真令人猶豫。
#花蓮光復鄉奇遇記
這天剛好是連假第一天,一早離開瑞穗民宿前,我不死心還在查找,但訂房網上全訂滿,只好先找露營地做備案。之前本來原訂第四天要到吉安,我心念一動想說附近不知有沒有香客大樓,沒想到號稱王母娘娘總部的勝安宮還真的有香客房,打去廟方說連假第一天已客滿,如果再隔一天,就還有房,剛好我們也要延後一天。
但其實我那時心想的是,我們連今晚住宿都還沒著落,隔天最後能否去到勝安宮都還是問題,不禁懷疑能順利抵達嗎,不管了,先出發路上再邊看吧。
從瑞穗出發沒多久,我們到一家小七休息買咖啡,突然有人走來問我..
「妳是不是布蘭西?」「因為有看你的粉專知道你們去台東,又看到三個小孩,想說是不是妳...」
我包得像瘋婆一樣的狀態還能被認出🤣,真是太不好意思惹~~但就這樣開啟我跟小菁一家人的奇妙緣分~~
小菁夫妻帶2個女兒回花蓮光復鄉看母親,菁媽非常非常熱心,問我晚上要不要去她的三合院烤肉,但是光復距離我預計的鳳林鎮還有一段距離(如果停留這裡,代表隔天得要多騎一二十公里,而且還要繞進去193縣道),
小菁媽媽問,「妳晚上住哪裡? 我住的那附近有個一貫道的,他們有禪房可以給人住,一晚一千,這樣你晚上還可以來跟我們烤肉,大家一起熱鬧。」
“一晚一千元、乾淨舒適的禪房,是不是比濕熱的露營地好太多??” 我有些心動,留下小菁的line,請菁媽幫我問問看,然後我們就告別繼續上路了。
一路上又遇到雷陣雨,然後我前輪內胎竟然在這時候破了,撐著騎到光復,先找看看店家修理。老二看到一家門口擺了好幾台腳踏車的房子衝進去問,剛好主人就在門口,他說這裡目前還沒有營業,但是他可以先幫我看看。
果然是高手在民間,隨便都遇到大神。邱哥是自行車愛好者,已經在當地住了20年,年輕時也參加過不少自行車賽事,也騎過川藏、新疆、歐洲等地,因為人生規劃,從熱血教師退役,把隔壁建於大正13年、將近百年屋齡的老房子承租下來,打算明年開始經營自行車出租+民宿。
#人生有夢有理想,只要有勇氣踏出永遠不嫌晚,這次台東行看到好多例子啊~
一邊聽邱哥的豐富經歷,一邊還教我們路上修補內胎的方式,最後還分享他用老屋改造民宿規劃,聊了很多。如果不是破胎,我們按照計畫早該繼續騎到下一站,但是突發的狀況停留下來,然後又看到小菁傳來說晚上可以住她表姊家的訊息,突然覺得一切都是上天安排,決定今晚就住光復這吧,明天如果騎不完再說吧。小菁夫妻擔心天黑還特地來車站附近接我們。
小菁的表姐也是因為早有退休後搬來花蓮住的計畫,三個姊妹多年前一起到這裡租地自蓋房子,她們夫妻偶爾假日才會從台北回來這裡打掃住幾天,也就這麼剛好能提供我們住宿。(也是大家都是台北來的才比較願意接納我們吧我想…)
然後我們就受到熱情款待了!!!好感人….
而且小菁的老公竟然跟我是老鄉(還念同一間國小),也實在太巧了吧,竟然在遙遠的花蓮相識,真是難得的緣分,實在太感謝她們一家!
#簡直就像黑暗中的一道曙光啊~
就在我以為一切會如此順利發展下去而欣喜時,沒想到,隔天才是本趟最考驗的一日….
永 續發展教育 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好書推薦《#人慈》部落格文末抽書兩本
想像一下,如果有兩個星球,你認為自己住在哪一個?星球A:飛機墜機後,生存者禮讓最需要救援的人。星球B:事故發生後,生存者爭先恐後地往出口擠,不惜將他人踩在腳下。這個問題被用來問過許多學生,幾乎所有人都選了星球B。但事實是,我們住在星球A。這個世界真正面臨的威脅在於我們對人性太過悲觀。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humankind/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人慈》這本書的作者是歐洲最著名的年輕思想家之一羅格.布雷格曼(Rutger Bregman),他是同時也是一位歷史學家、作家、記者。有鑑於報章媒體、政治宣傳、普羅大眾對於「人性」的偏誤解讀,他想透過這本書傳達一個核心訊息:「大部分的人在內心深處,其實是相當正派的」。
作者在書中旁徵博引,以詳盡的事實和深入的查證,說明了人類無論是出於天性、身為孩童時、在無人島上、當戰爭爆發、當危機來襲,對於自己「好」的一面,有著強烈偏好。如果你至今仍然認為,人類就是天生自私、貪得無厭、陰險狡詐,那麼這本書絕對會讓你大為改觀。
這本書讓我感到大為驚喜的,是作者既大膽、又謹慎的考證態度,他勇於對歷史上知名的眾多案例(例如《蒼蠅王》、《史丹佛監獄實驗》、《米倫格爾電擊器實驗》)提出反面看法,而且其證據令人信服。在媒體慣用人性「惡」的一面吸引眼球的世界裡,這是一本思想激進的書,只不過是偏向人性「善」的那面光譜。這種書很罕見,卻彌足珍貴。
.
#人性本惡?三個精彩翻案
.
人類有考據的數萬年歷史以來,充滿了大大小小的衝突和鬥爭,我們也從故事裡看到領導人無論為了私利、國家的經濟、民族的情節而發動戰爭。難道,人類不就是天性好鬥嗎?只要有誘因存在,人們就會甘願殺得你死我活嗎?從歷史的考據裡面,我們會發現人性跟我們想得很不一樣:絕大部分的人不願意傷害另一個人。讓我們先從書中三個精彩的翻案來找到線索。
.
1.#蒼蠅王小說的翻案
.
《蒼蠅王》是一本膾炙人口的小說,在我國中的時候,老師也放過翻拍的影片當作社會科學的教材。內容大意是在說,因為飛機墜機,六個英國男孩漂流到一座無人島上,在沒有大人的情況得自立求生。過程發生了許多權力爭執、失去理智、弱肉強食的情節,最後只剩下兩個孩童倖存的故事。這個虛構故事在感嘆「人心的黑暗」,也被列為標準的社會教材讀物。
作者把持著一個懷疑的態度,他深入瞭解了虛構的《蒼蠅王》小說作者威廉.高汀(William Golding)的生平。作者發現高汀是一名有憂鬱傾向的酗酒者,他還會打小孩,他也曾說過:「我瞭解納粹,因為本質上來說我也是那一類」,這才讓作者明白,原來寫出《蒼蠅王》的作家是一個多麼不快樂的人。
因此,作者根據事實為主,追尋了一條實際發生過的類似案例,六名少年在太平洋落難,漂流到阿塔島(`Ata)的真實故事。這則故事跟小說大相逕庭,六名少年在荒島上發揮團結的本領,協調出遇到衝突的處理方式,還彼此在受傷時互相照顧。受困15個月後,六人獲救時仍氣色飽滿,而且士氣高漲地不可置信。真實版的《蒼蠅王》,其實是一個友情和忠誠的故事。
發現阿塔島生存的船長彼得.華納(Peter Warner):「人生教了我許多事,其中包括了一個經驗,就是你永遠要尋找人的善良光明面。」
.
2.#史丹佛監獄實驗的翻案
.
我讀過許多談到心理學的書籍,都喜歡引用一個知名的案例,那就是《史丹佛監獄實驗》。實驗主持人飛利浦.金巴多(Philip Zimbardo)教授把24名參加的學生隨機分成兩組,12人當囚犯,12人當獄卒,觀察人類當囚犯的反應,以及擔任獄卒的人施加權力的表現。整個實驗因為囚犯精神狀態快速崩潰、獄卒施加的處罰越來越過火,結果實驗到第六天就被迫中止。
這個實驗的結論彷彿要告訴我們:「當你給予人們權力,他們就會開始為惡,發展出一些不人道的規則」。作者深入考察之後發現,這簡直是一場天大的騙局。實驗並不是任憑12名獄卒自己決定如何處以,而是金巴多本人直接給獄卒灌輸思想:「你們要創造一種挫折感,製造恐懼,要剝奪他們的個體性…」,最後獄卒定的17條規則裡,有11條根本是實驗團隊給予的意見。這簡直是引導式的邪惡。
你或許也會好奇,那如果是實驗團隊「完全不介入」的狀況會怎樣?兩個英國心理學家2002年在電視節目上複製了一次同樣的實驗,但這次沒有告訴獄卒該怎麼管理、該怎麼懲罰。結果呢?節目無聊到不行。第二天,獄卒把食物分給囚犯。第五天,一名囚犯提議設立民主制度。第六天,獄卒跟囚犯一起抽菸。最後一集,大部分人一起坐在沙發上消磨時間。這麼無聊的故事,難怪我們都沒聽過。
.
3.#電擊器實驗的翻案
.
還有一個更出名的《米倫格爾電擊器實驗》,目的是為了測試受測者,在面對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的命令時,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少。受測者身為「老師」,當隔壁房間的「學生」答錯題目時,就要按下電擊器,懲罰坐在電椅上面的學生。「學生」是由實驗人員假冒的,受電擊所發出的哭喊也是演出來的,但受測的「老師」並不知道,他們會「以為」這些電擊都是真的。
每一次學生答錯,懲罰的電壓伏特數就要提高,實驗主持人史丹利.米倫格爾(Stanley Milgram)教授會要求老師繼續施罰。120伏特時學生會開始喊痛,150伏特時尖叫並喊著退出實驗,200伏特時大叫大叫血管裡的血都凍住了!超過320伏特時開始撞牆並失去聲音。結果,有65%的受測者一路聽從指揮,開到了450伏特,幾乎是把學生電死的程度。實驗的結論幾乎告訴我們,只要有權威要求,連普通人都願意電死一個路人甲?
作者考核過後的翻案顯示了另一種事實。幾乎所有受測者都曾抗命,想要停手,但實驗方會加強壓力逼迫就範,從錄音檔聽起來更像是霸凌和脅迫。事後調查,只有一半的受測者認為隔壁的學生是真的在受苦,其他人覺得只是實驗效果。許多受試者也表示,因為他們真心「信任」米倫格爾教授的實驗對人類一定有幫助,所以即使當下不忍心,也願意咬著牙繼續做下去。
綜合以上三個翻案結果,大部分的人在內心深處,其實是相當正派的,但引用作者所說的:「如果你催促地夠用力,給予足夠刺激、又拐又騙,許多人確實是有能力做惡。但是邪惡通常不是在表面之下,它是需要費盡功夫才能扯出來的。」邪惡得要披上善良的外衣才行。
.
#人怎麼會互相傷害?
.
所以,人真的是天性好鬥、殺得你死我活的物種嗎?綜觀歷史大小戰爭,這個說法似乎成立,但是當我們把尺度放到人與人面對面的相處,就是另一種樣貌。舉戰爭為例,兩軍人馬大動干戈的時候,所有人一定都是拔刀互砍、舉槍互射吧?在那種生死存亡的關頭,不是敵死,就是我亡了,不是嗎?
真實的戰爭傷亡統計很有意思,例如二戰英國陣亡的軍人死因中,10%是子彈和反坦克地雷;15%是詭雷、爆破和其他;75%是手榴彈、迫擊砲和空投炸彈。大部分的士兵都是隔個一定「距離」被殲滅的。真正喊著敵人是「害蟲」,一旦碰面就格殺毋論的,通常是離戰場最「遙遠」的政客和領導人。
根據研究,二戰的生存老兵超過一半從未殺過人,只有20%的軍人曾經擊發過武器。美國南北戰爭最激烈的蓋茨堡戰役中,回收的27,000把火槍,還裝有彈藥的比例達到90%。12,000把裝有兩顆彈藥,其中6000把超過三顆。但火槍設計成那樣,就是一次只能射出一顆子彈,那幹嘛裝那麼多顆子彈?因為大部分的士兵都『沒有』在試圖殺敵。人,打從心底不喜歡傷害另一個人。
.
#如何改善?三種範例
.
在這本書的下半部,作者有一則引述徹底震撼了我的思想。這句引言來自英國哲學家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伯蘭特.羅素(Bertrand Russell),他給未來世代這個建議:「當你學習任何東西或者思考任何哲學問題時,只該問自己事實有哪些,那些事實證明什麼是真實。永遠別被自己希望相信的事、或者自以為如果別人信了就對社會有益的事所分心,只要專心一意去看事實是什麼。」
這個非常理性的觀念,一開始相當很吸引我,但作者及時把我拉了回來。他提到除了探究事實之外,你本身「相信」什麼,才是以改善世界的動力來源。
第一種相信的力量,叫做「畢馬龍效應」。科學家做過一種實驗,把兩群同樣普通的老鼠,分別標示聰明和愚笨。請不知情的學生照顧老鼠,然後進行迷宮遊戲,看哪一組比較快逃出迷宮。結果聰明的那組獲勝,事後發現學生「相信」這些老鼠比較聰明,給予比較好也溫柔的待遇。同樣的實驗在一群小學生上進行,不知情的老師對聰明組的學生更關注、更鼓勵,事後結算成績,聰明組的孩子其智力表現提高了最多。
第二種相信的力量,叫做「魔像效應」。曾經有科學家在美國做過一個不道德的實驗,他把二十個孤兒分成兩組,跟其中一組說他們是善於表達的人,跟另外一組說他們注定要變成口吃者。這個實驗結果害得許多口吃組的受測孩童,一輩子患有語言障礙。這種效應常導致貧窮學生更加落後、無家可歸者失去希望、已經被孤立的青年人更加極端。
一如正面的期待能夠引發好的結果,負面的期待也能夠讓惡夢成真。接下來介紹書中三個真實世界的例子,來看看如何運用「相信」的力量,來改善我們的工作、教育和民主運作。
.
1.#論工作的內在動機
.
研究發現,外在誘因例如紅利會減低員工的內在動機和道德標準。給予外在誘因會獲得相等的回報:按照工時給付,就會增加更多的工時(無論是否裝忙)。按照發表數目給予稿費,就會得到更多的發表文章(無論品質優劣)。按照手術量來給付,手術就會更多(無論是否必要)。
荷蘭的最大的鄰里照護平台「博祖克」(Buurtzorg)採取逆向而行的策略,這個組織沒有業績目標或分紅,沒有管理階層,沒有客服中心。運作的自主權下放給每一個十二人的團隊,團隊自己定行程表,自行雇用同事。省去的營運費用和會議時間都回歸到團隊本身。
執行長喬斯.德.柏洛克(Jos de Blok)是從最基層出身的人,他相信員工內心會選擇做「正確」的事。他說傳統的管理階層「喜歡憑空想像一些計畫給那群工蜂做」,還說「拿掉管理階層,工作還是照常進行」,他認為讓團隊自我導向、動手執行腦中想法,是最實際的做法。博祖克沒有人資部,被評為最佳雇主;沒有行銷部,卻獲得最佳行銷獎。
(延伸資源:在台灣有「台灣居護」引進了這套照護模式)
.
2.#論教育的玩耍本質
.
自古以來,愈是聰明的動物愈會玩耍,玩耍更深植於人類天性當中。創造力和學習力來自於自由地玩耍,孩子會自然地渴望探索這個世界。當社會工業化之後,學校的體制越來越制式化,學生的課表被排滿,家長連下課的時間也不放過。最近針對十個國家的民調顯示,監獄囚犯待在戶外的時間比孩子還要多。研究也發現一個趨勢,孩子愈來愈覺得「自己的生命被他人所決定」。這是一個快要忘記怎麼「玩耍」的世代。
荷蘭的「阿哥拉」(Agora,希臘語「市集」的意思)是一個沒有年級、班級、教室的學校,也沒有功課和成績,一組學生團隊就只有配一位「輔導員」,但自主權在學生身上,他們自己決定要學什麼。整個學校就像一個主題樂園,學生透過玩耍和探索,找到自己當下有興趣的題目攻讀,學校提供對應的資源給他們學習。相較於傳統教育把孩童當植物灌溉,這所學校將孩童當「人」看待。
在這裡,與眾不同是常態,一千個學生就有一千種學習路徑。這裡幾乎找不到霸凌的蹤影,因為不以年齡和能力區隔孩童,沒有誰的進度會落後,沒有誰的表現太過突出,每個人都在綻放當下最好的自己。作者引述道:「玩耍的相反不是工作,玩耍的相反是抑鬱。」問題不是孩子能不能掌控自由,而是大人有沒有勇氣給他們自由?我們是否問過自己,教育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延伸閱讀:Agora: Meet the school with no classes, no classrooms and no curriculum,英文文章)
.
3.#論民主政體的模樣
.
作者提到,世界上愈來愈多的民主政體正遭受七種瘟疫侵襲:政黨持續腐化、公民不再信任彼此、少數人遭排除、選民失去興趣、貪贓枉法的政客、有錢人逃稅、人們發現當代民主充滿貧富不均(怎麼跟我住的地方這麼像!?)。但世界上有地方嘗試了解法,簡單到令人難以置信,卻很少上新聞(你應該猜得到為什麼)。
委內瑞拉的托雷斯市(Torres)的民選首長胡立歐.查維茲(Julio Chávez)選擇一種嶄新的信念,他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位積極認真的公民」。他的競選政見只有一個,下放權力給所有托雷斯市民,而且他遵守了承諾。所有的政府集會邀請全體居民參加,不只是討論,還要決議城市所有預算的使用。
結果人們空前踴躍參與政治,在最需要的地方蓋起了住宅和學校,有效地鋪整馬路清掃街區。因為預算透明,大幅削減了貪污和權威的弊病。市民們還一起要求提高稅收,並且說道:「過去我們不瞭解市政稅要用來支付那麼多東西。」這個被稱為「參與式民主」的方式,深受民眾喜愛,卻鮮少在新聞上被提及。
(在台灣我還沒聽過類似的試營運模式,有人聽過嗎?)
.
後記:#相信善的一面
.
《人慈》是我今年讀過最意猶未盡的一本書,作者的大膽思想,配上嚴謹的查證,讓人讀來格外痛快。從這本書中,我也慢慢體認到,問題不是二元化的「人性本惡或本善」選擇題。反而,透過這些精采的正反論述,猶如偵探小說抽絲剝繭般的分析,我理解到的是人性真正的「複雜」。
如同現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這麼發達,如果只讓電腦演算法來判決,那麼歷久不衰的《蒼蠅王》人心黑暗論肯定佔據上風;《史丹佛監獄實驗》和《米倫格爾電擊器實驗》無以計數的論文和書籍引用,肯定讓演算法覺得這才是人性的真理。無數對人性帶有扭曲和偏誤的描寫佔據了媒體的版面。然而,事實呢?
這本書中段的畢馬龍和魔像效應教我們的就是,人們「相信」的事情往往會發展成「事實」,更是一個令人驚醒的提點。無論是書中獄卒和囚犯的故事、老師和學生的故事、老闆和員工的故事、父母和子女的故事,一再說明了:「當你把一個人當人看,他就會表現得像一個人。」反之。讀完這本書後,你可以踏實地選擇自己相信的那一面。
瞭解事實,讓我們得以明辨是非。擁有信念,才能以行動改變世界。原來,關於人性,我讀過的許多論點幾乎都是錯的。永遠別被自己希望相信的事所分心。只管去看,事實是什麼。然後在事實背後,找出值得相信的事情,讓它成為新的事實。這絕對是一本必讀之書。
.
Kobo電子書7折代碼:WAKIKIND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z7sRHr
使用期限:9/12~9/18
.
感謝 時報出版|商業人文線 提供抽獎贈書
永 續發展教育 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哈克獨門心法工作坊】~穿越迷霧,懂一個人真正的樣子~2019/10/19開課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02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在一年的中間,許多學生畢業的季節,來跟大家來聊一聊「生涯」跟「職場」,似乎是很應景的話題。
但你放心喔,我要跟你聊的不是如何找工作、面試,這一類比較技術性的問題;而是在這個動盪、快速變化的時代中,我們要怎麼樣「安身立命」?
所以呢,我們企劃了三集「過好人生」的專題,要來跟大家分享,如何駕馭那未知的未來?我想不管你是剛畢業的菜鳥,或是已經在江湖上走跳的老手,都會覺得很有幫助。
而在「過好人生」系列的第一集,我要開門見山的,來幫你破解一個思考、一個問題。
那就是喔:「不管你現在幾歲,有工作還是沒有工作、薪水高還是薪水低?你對未來都會有一種淡淡的焦慮,不確定是否繼續往下走,是對的選擇嗎?」
你是不是也感受到,那些過去覺得顛撲不破的保證,全部都一點一滴的在瓦解中呢?
你的焦慮並非空穴來風,在我分享「如何面對這些焦慮」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幾個客觀的數據。
首先喔,根據「行政院國發會」最新出爐的一個報告裡,它載明喔,在不遠的未來,大概就是民國150年,我們台灣的人口會比今天少了679萬,只剩下1660萬,回到民國65年的狀態。
這意思是說,我們現在剛好站在一個分界點,接下來每往前走一步,我們的人口數據就會往後退一格;但是不同的是,這次的1660萬的人口結構,會跟以前很不一樣。
首先呢,65歲以上的人口,會從當年的60萬膨脹到730萬,是當年的12倍;但是出生的人口,卻從42.5萬降低到5.6萬,比當年的七分之一還要弱。
聽到這些數字可能沒有感覺,我直接講白話文;現在全台灣有2600多所小學,如果都沒有關門,每間學校就平均只會有25個學生。
你想想看,這樣的狀況底下,有多少教育人員要被淘汰?而周邊有多少的產業會跟著萎縮?
好!就算你不從事教職,也不想生小孩,那個時候每年能繳稅的人,只剩下810萬人,是現在1730萬納稅人口的一半。
但是卻要支應730萬人的退休年金、長照費用和醫療支出;從現在5到6個人,養一個退休人口,到1比1的cover,我們只有40年的時間。
如果講到這裡,你還是沒有感覺,我就直接告訴你,只要你現在小於58歲,你有很大的可能會領不到勞保,甚至於呢,你要繼續工作到75到80歲都是正常的。
當然你也可以說喔,晚點退休沒什麼不好,反正壽命那麼長,繼續工作當練身體。那我再告訴你一些產業的實況,你可以想一想。
所謂的「工作」,你那種覺得想要做一輩子的,它會不會存在?就算你想做,還有公司會要你嗎?
我們來舉幾個例子喔,大家都知道台灣過去一直以來是機車王國,隨便走在馬路上,你都能夠看到不管是綠牌、白牌、黃牌、紅牌…這種各式的機車,滿街趴趴走。
而這樣子高密度的機車使用,就造就了上個世紀的八零年代,台灣機車行隨便開,隨便賺錢。不過同樣的情況到了二十一世紀之後,開始了有重大的轉變。
由於電動機車的技術愈來愈成熟,無論是更時尚的外型,更便利的充電站、加上環保政策的助攻、實際價格的補貼跟補助;它都相較於傳統機車有更好的吸引力對於消費者,它帶動了近年來電動機車的換車潮。
而電動機車就像3C產品一樣,在維修的時候,不管是哪裡出問題,只要把整台電動車接上電腦,就能夠很快的診斷出故障的位置,直接換掉零件。
不再需要那種傳統機車行,老師傅的維修經驗,而且維修價格更透明、更低。在這樣的風潮底下喔,傳統機車行如果不轉型,你想想看生意還能維持幾年?你可以自己想一下。
如果你覺得機車行是「黑手」,是屬於「藍領」的產業,跟身為「白領」的你無關,那你一定不能錯過我接下來要說的例子。
「大數據」的運用,在這幾年來已經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你可曾想過所有使用習慣、生活方式、健康數據,都會透過電子化的大數據被記錄之後,所有的產業都能夠針這些數據,去鎖定他要的族群,去設計出更受歡迎的產品。
你想想看,假設你這輩子會得到什麼病,都可以透過「大數據」推算出來;汽、機車全部自動駕駛,大幅降低車禍的機率,你還需要現在包山包海的醫療保險、意外保險嗎?
還是保險公司其實只要針對你所需要、買得起又適合的保單,直接推播到你的手機裡,方便你完成購買這樣就好啦。那麼這個時候,眼下全台灣21萬的保險從業人員,又該何去何從呢?
我們都知道打敗計程車的,不是另外一家更大的計程車行,而是叫車軟體Uber、滴滴打車;而打敗出版業的,不是哪一個強大的作者或者是書商,而是沒出過任何一本實體書的「臉書」啊。
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讓口香糖的銷售量急劇下滑的,不是另一外款零食,而是「社交軟體」。因為當人不用直接互動的時候,口氣清新的需求,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在未來,你根本不知道你的敵人會在哪裡?也不知道你的公司還能活多久?就算它現在看起來很大。更何況喔,在台灣的大企業是相對少的,絕大多數都是中小企業。
而中小企業只有七年的平均壽命,它關店的比率非常非常的高;以每個人平均45年的工作時期,你至少要換7到8次的工作,這都是很正常的。
所以談到這邊,你是不是覺得心中那種隱隱約約的不安,其實是很合理的。如果你沒有這樣的焦慮,我還比較擔心你勒!
那麼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該怎麼思考?首先,你要知道的是喔,如果你的想法還停留在,找到一個工作安分守己的做下去,只要穩定就好;那恭喜你,你註定被淘汰。
為什麼呢?其實我們有很多人的生涯概念,是來自於20世紀,但卻要應付急劇成長的21世紀。不知道你還有沒有印象,在上個世紀,我們對生涯規畫的理解都很單純,而且單純得很絕對!
就像是讀了醫學院就當醫生,讀了師範學院就當老師,要是你不想讀書就當工人,這種「一個蘿蔔一個坑」的概念。
但你有沒有發現喔,在我們渡過了千禧年,進入了二十一世紀之後,這種精確分工、結果確定的事情,其實早就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每三到五年之間,就會有不同的熱門新工作誕生。
特別是近幾年來,最熱門的工作像是YOUTUBER、網路小編、電競選手、居家整理師…這些等等的,都已經不是各大專院校裡,找得到相關的科系的新工作、新職業啊!
而這樣子的「實際產業」,跟「學術」之間的斷層,也老早讓生涯的議題,脫離了「精確分工、確定結果」這樣的途徑。
而更弔詭的是,有一個關於「知識更新速度」的統計數據顯示,現在的大學生,進學校第一年所學的知識,在他升大二的同時,去年所學的就已經過時,形同作廢啊!
這更說明了,要現在的學生從學校畢業之後,帶著所學的專業,去找到一個長期穩定、能夠做一輩子的工作,那幾乎已經是「神話」了!
再加上喔,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工業革命以來,人口和科技發展最快速,而且達到高峰的階段。現代的人一天的資訊量,已經是18世紀的平凡人一輩子的資訊量。
也就是說喔,雖然我們懂得比二百年前的人,還要多很多;但尷尬的是,我們大部份的思考方式,卻沒有進步多少,還停留在工業時代那種「找個能夠做一輩子的工作」這樣的思考框架裡。
在這裡我邀請你想一想喔,要是你的思想沒有適時的,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一起前進,你又偏偏生活在變動這麼快速,對於「未來」是前不著村、又後不著店的狀況裡,那麼怎麼樣會讓人不焦慮呢?
如果你不想要繼續焦慮下去,那麼關於未來生涯的因應策略,就是你最急迫、最需要學習的部份。
但是在開始學習之前,我來說個故事,讓你對於這樣的學習,先有個正確的理解。IBM大型電腦之父「佛瑞德・布魯克斯」。
他在1986年的都柏林IFIP的研討會上,曾經發表過一個關於軟體工程的經典論文。論文名稱叫做《沒有銀彈》,之所以把論文的名稱取得這麼特別,是因為佛瑞德使用了一個隱喻。
在歐美的傳統故事裡,傳說喔可以用銀製的子彈,就可以殺死吸血鬼、狼人或者是任何怪獸;所以呢「銀製的子彈」就會被引申成「解決問題」的最有效方法。
而佛瑞德把論文取名成「沒有銀彈」,就是在強調軟體複雜的本質,並沒有任何一個技術或方法,可以像是殺死狼人的「必殺技」,並沒有那種一招斃命,一用就靈的這種途徑。
而事實上,像軟體工程這樣的挑戰,就跟現代人的生涯規劃是同樣的複雜。過去所有行業的權威,和牢不可破的真理,都在此刻會被推翻,沒有任何的「保證」可言。
因此呢,我們未來將面對的問題、還有解決這些問題的資源跟方法,都會是「史無前例」的,都必須由我們自己親手去開創。
而真正「解決問題」的高手,就像佛瑞德這樣的人,他們老早就參透了「一勞永逸」的方法其實根本不存在。
可以追求的是鍛練自己的「思考能力」,把自己打造成為能夠「靈活應變」,去適應各種的變化,而不斷的更新、持續升級的系統。
如果你還是聽不懂,非得要一個答案,那我只能說,現代生涯唯一的不變的,是「一直在變」啊!唯一的解答就是「沒有絕對」!
而你的腦袋裡那些一成不變、不動如山,企圖想要找一個工作、一個專業,就做一輩子的「舊思維」;如果再不移除,那就會像是當大家都在用智慧型手機的時候,你還堅持使用「call機」,這是一件很荒謬的事喔!
更可怕的是,這些過時的思想如果不即時更新,當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大之後,它會變成一種毒素,變成一種「思想的遺毒」。
不知不覺會腐化你的心靈,讓你對生命感覺到絕望,成為自我發展的最大阻礙,這會是你要的嗎?你可以想一下。
所以在下一集的節目裡,我會一一說明,這些「思想遺毒」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及它是在什麼時候,植入你的腦袋裡?
面對「思想」這種無形的對手,你必須先認出它、標定它;才能進一步的打敗它、超越它。
要是你希望自己能夠與時俱進,不讓未知的新科技,消滅你熟悉的工作跟生活方式,那你就一定要鎖定我們的頻道。
除此之外呢,如果你想要更精確的,認出在自己的人生裡,無論是面對工作,還是自我發展的迷思或現象。
並且透過學習掌握具體的方法、找到明確的自我定位,有效的去適應這多變的未來,那麼千萬不要錯過,我們推出的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
如果你曾經在生命的任何時刻當中,問過自己:「這輩子,只能這樣嗎?」那這門課就是為你所準備的!【過好人生學】會陪伴你過出自己想要的好人生!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最後跟你分享的【過好人生學】,期待你的加入;詳細的課程內容在我們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
讓我們一起邁向一個更好的人生,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永 續發展教育 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 10/26 開班!]《CIA通達力》初階班~全方位溝通表達訓練(第二十八期)
讓原本的你成為自己的力量與資源,帶你前往想去的地方。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3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pse.ee/5TB7F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今天我們來破解一個迷思,那就是「這世界上,到底有沒有『命運』的存在?」聽到這樣的破題,會讓你想到什麼?
是不是像是「為什麼我老是遇到爛情人?」或者是「為什麼我總是懷才不遇?」,再不然就是「錢為什麼都留不住?」。
甚至於是「為什麼我一直跟爸媽吵架,難道命中注定相剋嗎?」這些是不是都比較偏向「宿命論」,而且這有可能都是你的疑問。
相信我問到這裡,你可能會有很多往事、歷歷在目,想要跟我分享。但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個很務實導向的心理學家。
因此喔,我能給你最誠懇的建議,就是請你把心力收回來,不要浪費在那些「過去」,否則啊你永遠會「過不去」。
我很喜歡的一個心理學家榮格,他曾經說過一句話,他說喔:「當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缺乏自覺的認識的時候,它就會轉化成為命運。」
榮格所說的「缺乏自覺的認知」,其實就是我們東方人,常說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也就是那些「積習難改」的事。
那什麼叫做「積習難改」的事呢?我來舉一個例子,你馬上就會明白。
這就像是一個放學準備要回家的孩子,因為同學的邀請,請他到同學家玩,結果玩到忘記時間了,匆匆忙忙的趕回家。
一打開門,看到媽媽生氣的臉,就會覺得自己很愧疚;才想要道歉,但是他還沒有開口,媽媽就已經開罵了,完全不聽他解釋。
他感覺到很刺耳、而且不被理解,所以呢,就生起了不耐煩的情緒,用力的把房間的門關上,並且藉著載上耳機打電動,來平復自己被媽媽責備的氣憤心情。
而媽媽呢,也因為被甩門,她更生氣,就更罵孩子罵得更用力;而孩子繼續把音樂開得更大聲,更不理會媽媽的怒罵。
這樣子是不是讓媽媽覺得,孩子更自我中心,完全聽不進去別人的關心,而且呢,孩子被誤會得就會更深、更不想解釋、更不想回家;下課就更容易的跑去同學家。
於是你聽到這裡,大聲斥責和我行我素,是不是就成了他們親子之間,完全沒有辦法擺脫的命運了,它根本就是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聽到這喔,你是不是也很熟悉這樣的母子互動的一個相處模式呢?沒有錯!這樣的熟悉感,其實就是大多數人很少覺察到的「習慣」。
然而如果我們回到最原初的動機,不管是媽媽的出發點,還是孩子的出發點;其實他們都不想要這樣的結果啊!
其實啊,最近的神經心理學家的研究,都己經證實;我們的大腦裡面有很多神經元,彼此之間的激發或者是抑制,透過很多重複的行為,就會讓神經區域之間的連結,發展成固定的神經迴路。
白話文就是「習慣的養成」。
那更簡單的說呢,這個世界上,並沒有所謂「命運」的存在。你現在覺得的很多像「輪迴」一樣的重複,說穿了就只是因為你沒有意識到它,而一再的放任它重複不斷的「神經迴路」,如此而已。
就拿剛剛的例子來說,覺得被誤解的孩子,和生氣罵人的母親之間,只要有一個人,先有意識的打破罵人和冷戰的行為,去改變這兩個人之間,對於「放學出去玩」這件事的反應,而建立新的互動習慣,所有的「輪迴」它其實就可以打破,親子關係就會變得有解。
所以,如果你想要打破生命裡面的輪迴,建立新的習慣,你就一定要先幫自己大腦,輸入三個觀念。
第一個觀念是,叫做「正確歸因自己的行為。」
先搞清楚哪些是環境,或者是先天的因素,而哪些是自己可以改變、可以控制的?
這樣子你就能夠更客觀的,看待事情的因果關係,而不是一昧的去迷信「命運」這種絕對值信念。
也就是說喔,面對孩子溜出去玩的母親,可以先認清「玩」這件事,它本來就是孩子的天性,我們根本不可能壓抑,和完全消除「孩子想要出去玩」。
母親得花一點時間好好的覺察,真正引起她憤怒的事情,是孩子太愛玩?還是孩子沒有先告訴媽媽,要出去玩呢?
因為孩子沒有先告知這件事情,讓身為母親的自己,感覺到擔心跟害怕?所以一個媽媽,她憤怒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如果是後者,那其實只要好好告訴孩子:「我生氣的原因,是因為關心你,只要你能夠事先徵求我的同意,並且準時回家,這樣子我就不會罵人。」
如果能這樣子說清楚,孩子是不是就比較容易懂得母親的在乎,用媽媽可以接受的方法,去滿足自己的需要,自然也不會讓媽媽老是在罵人;而身為孩子的自己,也就不必甩門、冷戰,自然能夠化解母子之間的衝突。
但是如果是前者呢,媽媽這時候就可以繼續去思考,「愛玩」那會發生什麼事?你對孩子有什麼期待?
而這個期待,真的跟孩子本來的樣子有呼應嗎?還是只是我們個人的投射,硬是要把孩子變成另一個樣子,或者是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在我們面對「習慣」的時候,你一定要先搞清楚,哪些是可以調整的,而哪些是很根本的需求?我們只能接受,你壓抑它是沒有用的。
就像是一個左撇子的孩子,你硬要他用右手拿筷子、用右手寫字,他就會變得很奇怪。
但如果你跟他說,為了不要跟旁邊的人打架,吃飯的時候去磕磕碰碰,那在吃飯的時候,如果可以選擇,自己的左邊盡量不要坐人,是不是也是個解決方案啊?
就像如果我們唸書不行,仍然可以找到自己優勢,好好的發揮,一樣可以出人頭地。
我知道像這樣子理智的「自我歸因」,好好的去釐清,自己在意的是什麼;如果沒有經過刻意的練習,其實並不容易做到。
但是就像「麥克.阿瑟」的祈禱文裡面說的:「神阿,請賜給我寧靜,去接受我不能改變的,請賜給我勇氣,讓我去改變那些能改變的,並且賜予我智慧,去區分這兩個的不同。」
唯有你努力的去嘗試,才能夠一次一次的,去靠近寧靜跟勇氣,還有智慧,進而才能夠有機會,去翻轉自己的命運。
再來,第二個能協助你,建立新觀念的習慣,就是「具體的經驗,會大過抽象的理解」。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喔「做到」會比「知道」來得更為有效。
美國的教育學家,他也是一個哲學家,叫「杜威」;他所倡導的「生活就是教育」、「做中學」這些教學理念。它不只是受到全球教育界的肯定,更受到神經心理學領域的推祟。
因此呢,現今的心理治療,不僅限於在治療室裡面坐下來聊一聊,教育也不只是在教室裡上課,有很多的科學證據都顯示,多層面的實做技術的擴充,更有助於學習。
就像是剛剛那個媽媽,如果對自己的孩子,沒有辦法好好的說話,他也可以請朋友幫忙;請朋友扮演他的兒子,練習怎麼樣好好說話,該用什麼樣的語氣和用詞。不要小看這個模擬喔,我們的大腦,對於曾經說過的話,下一次要再說出來,就容易多了。
透過這些實做的方法,讓人重複並累積正向的經驗,這樣子就會直接產生「做到」的效果。
這是因為喔「知道」只是觀念的累積,而「做到」卻是讓我們的身體,擁有身體的記憶。深刻的程度,一定會大於「知道」這件事情,而且只要做到過一次,就更容易的讓人保持這樣的新習慣。
最後呢,第三個觀念,是「內在語言會影響心情感受」。
更直接的說,就是你怎麼詮釋這個世界,你就會有什麼樣的感覺。
打個比方喔,就是兩個人如果同時都踩到大便,但A呢,會覺得太幸運了,所以趕快跑去買彩券,而他就會有快樂的感覺。
但是另外一個B呢,他會覺得唉呀!觸霉頭、真得很倒霉,老是擔心因為踩到了一次大便,而後面會有壞事情發生,於是呢一整天悶悶不樂。
像這樣子遇到同樣的事情,但是卻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它的重點就在於「你怎麼看待你正在經歷的?」改變看待的方式,就能夠左右自己的情緒,並且決定我們接下來的行動。
就像剛剛的媽媽,她如果詮釋兒子的愛玩是「調皮」啊、「不好學」啊、「偷懶」啊;那麼她自然就會擔心孩子的未來,覺得兒子會跟不上人家,一輩子「撿角」。
可是如果她的詮釋是「喔~我的兒子很有活力」、「充滿創意」、而且「很會交朋友」,他根本是個「孩子王」、「很有領導能力」。
她就會看到孩子的競爭力,而知道這些特質,在現在的社群時代,是很吃得開的;而因此更加肯定自己的孩子、喜歡自己的孩子。親子關係在這裡,就會自然而然的變好,變正向的轉圜。
而更有趣的就是,許多內在的語言的這些實驗裡面,它的結論都告訴我們,唯有好的情緒,才能夠引發好事不斷的發生。
所以我邀請你想一想,假如你一直不意識自己的內在語言,是怎麼樣跟自己對話的,那麼你真的認為有一個叫「命運」的東西在折磨你;或者是,你根本就是在自己折磨自己呢?
說到這裡喔,我們總結一下,我想強調的其實就是「積習可改,命運可變」。
只要你能夠開始懂得「正確歸因自己的行為」、「做到會比知道更有效」還有「我們內在語言會影響心情感受」這三個重要的觀念。
你就能夠打破舊的習慣,還有舊的反應連結,並且有意識的擁有好心情,幫自己建立新的習慣。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對你產生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就如同在內容當中舉到的例子,媽媽跟孩子。
我想我們生活當中有很多情境,可能是我們需要跟他達成共識、我們需要好好跟他相處,但是可能有一些基本的立場、有一些衝撞、有一些辛苦的對話。
當我們面對到這樣的情境的時候,怎麼樣能夠真正的看懂、聽懂,對方的言下之意,並且透過好的問句,引導出必要的共識。
如果你想要在這方面學習、前進的話,我很鼓勵你,可以好好的把握,我在10月15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課程。
這一門課程,是我在2019年,最後一期的【高難度對話】課程,希望你能夠一起進教室,我們一起前進。
如果你錯過這一次的機會,下一次的【高難度對話】課程,就要等到明年三、四月之後了。
我常常會有一個感覺,我們都不想要對命運低頭,但是常常會有一種「半點不由人」的感受。然而要突破這樣的困境,就如同你花時間看這一段影片到了現在,其實你是願意學習的。
如果你已經有這個意願,何不給自己一個決定,再跨出那重要的一步。希望我能夠在10月15號的教室裡見到你。
詳細的課程資訊跟連結,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永 續發展教育 例子 在 柯文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智慧城市,必須落實在人民生活的每一天。
所謂的智慧化,不是把寫在紙張上的東西放在螢幕上就叫智慧化,也不一定要花大錢發展什麼新科技,而是要透過E化,實際解決人民的生活問題。
舉個例子,以前警察巡邏時都要從巡邏箱拿出簽章表手寫,不只麻煩,遇到下雨時,字跡模糊成一片,事後要登錄統計也是麻煩。自從我們推動巡邏箱電子化後,掃一下QRCode,時間、地點、人員全部上網登錄完畢,直接進資料庫,要統計分析都很方便。
還有,以前的魚類批發市場,攤商凌晨兩三點來批貨時,口袋都要塞個二三十萬,麻煩又不安全。我們導入智慧支付後,用一張卡片就可解決,資金不足時,還有信用額度可以運用,節省收、付款的人力成本,也讓交易更有效率。
不只這些,共享交通的實踐、居家醫療照護的平台、弭平貧富差距引起的教育落差、甚至是公共住宅的管理,這些「全面小E化」的工作,都是我的重要施政目標。
我們要由內而外、由公而私,從公家機關跟學校,推廣到外部私人企業,慢慢的讓整個城市的運作更有效率,成為一個永續宜居的智慧城市。
#打造宜居永續的智慧城市
#我們的臺北藍圖
#改變成真持續發生
#teamKP
看更多智慧城市政策
https://www.teamkp.tw/manifesto/article/4
https://bit.ly/2NtnYRb
-
teamKP 粉絲專頁:https://facebook.com/teamKP.taipei
誠實的市長在臉書:https://facebook.com/DoctorKoWJ
真實的柯P在IG:https://instagram.com/doctorkowj
Follow KP on Twitter:https://twitter.com/KP_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