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礁,從陌生到逐漸成為話題,時間並不久,但藻礁的價值,確實是珍貴的。藻礁是生物多樣性的搖籃,桃園藻礁更是台灣海岸的獨特的自然地景。我在上任前提出「觀新藻礁要保護,大潭藻礁要調查」,就是希望藻礁保護能夠建立制度。為了統一事權,我成立海岸保護專責單位「海岸管理處」,以更多的人力及預算,結合各單位的職權,分別完成了「桃園藻礁污染源督察管制計畫」、「桃園市海岸生態保護白皮書」、「大潭藻礁區調查報告」,從工業污染源的稽查、河川污染的監測、海岸生態教育、藻礁及海岸巡護、海洋垃圾清除、海廢回收再利用、漁業文化體驗、濱海植物園設置、藻礁生態環境教室興建,到濱海休閒觀光的推動,六年來,市府在海岸保護業務合計投入8億4,224萬元,保護藻礁及海岸生態。桃園的海岸逐漸展現生態魅力。
桃園沿海藻礁南北延伸達27公里,市府採取了分段分區的保護對策。2014年7月公告劃設「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共315公頃,海岸線4.3公里;我上任後在2015年1月公告劃設「許厝港國家級重要濕地」共961公頃,海岸線10.5公里。兩個保護區共1276公頃,海岸線達14.8公里。桃園沿海27公里的藻礁生態,扣除以牡蠣礁為主的沙崙及樹林草漯段、長期沙埋的白玉段,目前已有86.7%的藻礁,劃入保護區的範圍。
藻礁成長的天敵是污染、砂埋及垃圾,所以市府也強力取締不合格的污水排放,「桃園市藻礁污染源督查管制計畫」,即所謂貓頭鷹專案,從2015年至今,六年多來一共罰款3億2700萬,稽查1萬2228次,開罰1400件,勒令停工超過95件,移送法辦16件。目前,桃園河川污染指標大幅改善,藻礁的生態系,逐漸恢復多樣性與生命力。
桃園市海岸管理處與民間合作,結合沿海社區成立海岸巡護隊17隊(604人)、環保潛水隊3隊(133人)、環保艦隊2隊(95艘),並陸續在河川口設立水質監測站,預定設置完成11站。同時,桃園市政府、中央大學及中央氣象局三方合作,設置海象雷達站5站,強化近海環境監控;市府環保局、警察局、環保署、桃園地檢署、海巡署北部分署、警政署保七總隊,成立「查緝環境犯罪聯盟」,有效阻止不法業者排放污染,保護藻礁及海岸生態。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藻礁生態的重要性,市府也投入1500萬,建立「藻礁環境生態教室」,推動環境教育,並且在今年開辦「里海學堂」,編寫藻礁生態教材,目標培訓500位藻礁種子教師,深入校園。同時,向經濟部爭取1億2千萬補助海洋大學在觀音設置藻礁生態館,已獲核定。未來,我們也會持續推廣藻礁及海岸生態的環境教育,讓藻礁成為環境教育亮點。
這六年多來,桃園市政府結合民間力量、學術單位,通力合作,保護藻礁及海岸生態,現在已經有所成果。我對藻礁保育的願景,從開始的一步,逐漸擴大,復育為為豐富的生態系。目前,桃園市已劃設「許厝港國家級重要濕地」961公頃、「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有315公頃、「草漯沙丘地質公園」284公頃、新屋石滬群11座,桃園市海岸四大生態亮點,我們會繼續努力,讓它們成為台灣海岸獨特的風景。
藻礁保護要以科學的調查為基礎,2015年,我要求農業局委託中央大學進行藻礁調查,中央大學報告結論並未建議將大潭海岸劃設為自然保留區。
2014年,行政院宣布核四封存,同時啟動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計畫,三接主要是為了大潭電廠新增機組的供氣,是「非核家園」的配套方案,並達成「減煤減空污」的目標。目前,核四廠封存,核二、核三廠將在2025年之前陸續除役,加上中南部火力發電廠要降載,減少燃煤空污,這些發電缺口要如何補足,如何確保民生與工業的穩定?大潭電廠是空污較少的天然氣發電廠,遂成為選項,但也是藻礁議題的衝突根源,但從馬政府核定的232公頃開發面積,到蔡政府時期,縮小了90%面積,只剩23公頃,是原本的10%,蔡政府盡了非常大的努力,雖是沉重的選擇,卻也是盡力將對藻礁的影響降低。
環團主張三接改設台北港的替代方案,是出自於保護大潭藻礁的願望,但也有許多困難必須克服,包括新北市政府正式發函反對,新北市議會也決議反對,加上經濟部評估三接移至台北港方案,要11年才能完成填海造陸的工程,時程上將會來不及2023年大潭電廠的供氣需求。而台北港到大潭電廠40公里的距離,陸地管線必須面對沿線反對,海底管線會必須通過淡水區、桃園區及中壢區三大漁會的漁船作業海域,也有一定的難度。如果要決定這個替代方案,上述的困難也無法迴避。
我們正面臨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北部必須穩定供電,中南部希望減煤減空污,而非核家園的理想,已經走到最後一步。這些價值都是我們追求的,我們只有用理性的討論,才有可能突破對立的迷霧。
我相信,保育藻礁、非核減煤,其背後都是環保的思維,都是一顆愛台灣的良善之心,都是為了留給後代子孫一個永續的環境,這些主張無須互相否定。此時此刻,我希望,台灣人民能夠理性溝通、務實面對,釐清各項事實,在兩種環保方案的兩難之中權衡。畢竟,我們都生活在台灣,我們也只有一個台灣,如何留給後代子孫一個永續繁榮的台灣,是我們這一代必須面對的問題。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永 續 校園 白皮書 在 吳思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波內閣的改組,許多優秀女閣員離開,我止不住的遺憾。
我要說,性別代表的絕對不是性別本身而已,我擔心的是這幾位優秀女閣員關注的 #國家軟實力內涵,未來在政策的聲量上會更趨於弱勢。
大家想想,過去的政策思考多是崇尚大興土木的硬體建設,著重效率而非效能,也欠缺社福、教育、文化等等面向的關切。
所以憲法之所以保障 #不分區立委女性不低於2分之1 、蔡英文 Tsai Ing-wen總統在2012年政策白皮書保障單一性別不少於1/3的參政權,都是希望能夠讓不同的性別觀點能夠在政策制定上獲得均衡與平等,政策內涵能更多元而非單一。
除了麗君姐姐不續任文化部長讓人失落外,另一位女性閣員的離任,也讓我相當遺憾,那就是思瑤非常尊敬的范巽綠次長。
從九二一新校園運動開始,范次長就為校園建設導入最前瞻創新的願景,例如 #優質採購、 #設計思考 Design Thinking、 #美感校園。可以說是台灣近年來最具國際視野與在地思維的教育實踐家。
不同於部分公務體系出身的閣員容易陷入守成重於開創、重效率輕效能、防弊大於興利的僵化作法,范次長非常願意嘗試挑戰新方式,重視導入軟體思維、美學概念、培育軟實力人才,這些都跟思瑤倡議的理念不謀而合。
我為教育部做通盤檢視,列出過去思瑤投入甚多、由范次長負責領導的教育專案,都是「以軟帶硬」的創新嘗試,我提醒潘文忠部長務必繼續推動、加碼做好:
🔸 革新美感教育
🔸 推動美感教科書
🔸 設計導入校園美學改造
🔸 打造前瞻建設社區優質共讀站
🔸 新校園運動5.0 打造木構造幼兒園&延伸應用在大學宿舍改造方案
🔸 創設校園空間再生活化大獎
🔸 整合設計能量打造東京奧運台灣隊 DIT國家品牌
🔸 結合民間專業投入AI人才培育
這些 #柔性國力,都是讓台灣更有力的關鍵政策。
人會走,制度要留下來。軟實力要永續,繼任者責無旁貸。
感謝潘部長承諾這些專案都會繼續推動,我很期待接任的蔡清華次長能接棒范巽綠次長為教育軟實力撐開的空間,永續打造軟硬並重的優質教育環境。
看我質詢潘部長: https://youtu.be/udxwruLp2ys
永 續 校園 白皮書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首次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臺大名列全球第70名】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於2019年4月3日公佈首次大學影響力排名(University Impact Rankings),衡量大學對於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貢獻,本校名列全球第70名,而在各SDGs分項排名,以SDG16「和平與正義制度」排名全球第一。
此大學影響力排名是以聯合國所提出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為架構,首次排名選取其中11項SDGs,涵蓋社會進步、經濟成長、環境保護等面向,著重於大學對社會的影響力,全球共有約500所學校,來自76國參與。總排名是以SDG17「促進目標實現的夥伴關係」加上該校前三大得分最高的SDGs項目計算而來。本校以SDG16「和平與正義制度」排名全球第一、SDG13「氣候行動」排名全球第22名、SDG8「創造尊嚴工作,促進經濟成長」排名全球第33名。
本校各學院師生依其專業知能,在卓越的教學與研究基礎上,推動各式社群服務,面向樣態眾多,影響深遠。長期以來,本校教師積極協助政府規劃解決諸如醫療照護、氣候變遷、永續能源、產業升級等迫切議題。配合國家重大政策,過去按社會發展所需成立了數個研究中心及學分學程,包括食品安全、食農發展、長期照護、智慧城市、永續環境、能源轉型等攸關下個世代社會發展的重要主題,其發展方向契合於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核心價值。在校園永續方面,本校自2005年開始跨處室研擬永續校園行動方案,針對綠色校園、節能減碳展開積極行動,並於2007年與2013年分別出版永續校園白皮書,堪稱國內大學院校創舉。
上述在校園、國家及全球永續發展的貢獻,全賴各學院系所、研究中心、行政單位、學生團體及附設機構等齊心協力。本校NTUSDGs 網站彙整臺大各單位近年來致力於永續發展各面向的成果,未來將持續發揮教研專業與社會關懷精神,善盡社會責任,為國家及全球永續發展貢獻心力。
NTUSDGs網站 https://oir.ntu.edu.tw/ntusdg/
影響力排名詳細資料請參考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rankings/impact/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