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
白日到鶯歌一遊的戰利品,汝瓷一只。
宋代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窯之首,釉色藍青帶粉,清新脫俗。早聞其名!
鶯歌陶瓷茶具,有諸多仿汝瓷作品,今日仔細地挑了一只形態美好,卻又價格合宜的。
週日夜晚,傾入梨山茶,樂得附庸風雅一番。
汝窯茶具 在 黃欽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老友來訪,遺我「雙鯉魚」
老友Gilbert來訪,送了兩個喝茶的小杯,裡頭活靈活現的浮出兩隻暈彩的小鯉魚,讓人驚嘆台灣陶瓷工藝之美。
看到陶瓷精品,想起幾年前印度好友Gopal帶家人來訪的往事。Gopal對台灣十分友好,包括馬總統、施振榮等台灣政經領袖訪問印度時,都曾蒙他相助,加上他每次來訪,總會帶上個印度當地的工藝精品相贈,對我而言,適度的禮尚往來,也才能顯示彼此的交情。
正好來訪的前一週與好友James球敘,一向見多識廣的James推薦「曉芳窯」的汝窯精品,也因為James的安排,我才能親炙北投的「曉芳窯」,這才驚嘆台灣陶瓷工藝的精湛。當下除了買給印度友人的茶具之外,自己也留了兩套,近來方知「曉芳窯」的作品已經是奇貨可居。
想起『隱馬長城窟』: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中文的詩詞與陶瓷之美,堪稱中華文化雙絕。
汝窯茶具 在 黃欽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杓茶紀趣
據說,「鬥茶」之風興盛於宋朝的文人皇帝宋徽宗,與日本茶道之間也應該有密切的關連。日本戰國時期的品茗大師們,都以從中國取得天目盞做為泡茶、懸湯的茶具為樂。
「杓茶」是以湘妃竹製作的杓柄,搭上仿汝窯的杓子,主人不用起身,便可以輕巧、優雅的服侍參與品茗的賓客。David說,假如茶葉有靈的話,他們的一生可謂充滿折難。以東方美人茶為例,每年春季的小綠葉蟬先咬幾口,蟬蟲唾液讓原本可以自然生長的茶葉開始質變,被茶農採收之後,先曬再揉,之後的炒茶更是折磨,一旦熟成裝罐之後,就是暗無天日,等待主人開封之後才能重見光明。
當主人以紫砂壺泡茶之後,在小小的天地之間,被滾燙的開水燜煮的茶葉,掙扎、痛苦可想而知。從生命的軌跡來看,這是何等不幸的一生。有了「杓茶」之法,從此茶葉不必受困於2兩紫砂土所燒製的壺中走完悲慘的一生。David以佛心煮茶,在松江小鎮的歐式街道旁教人品茗之樂,我抽空拜訪,寫下這篇「杓茶紀趣」短文聊以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