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哪些魚可以吃不可以吃>
昨天第一次心血來潮貼個Story後,好幾個媽媽敲我要那張哪些魚可以吃不能吃的照片。既然這資訊能幫助到大家,我在這邊來分享一些圖片。讓媽媽在買菜時能選得安心。
✴️ 圖一是我醫院 (PAMF/Sutter Health System) 給每個孕婦的一張傳單,其依汞的含量把魚分成三大類,要大家自己斟酌吃。
✴️ 圖二是擷取Master Your Metabolism (by Jillian Michaels) 這本書裡頭,依概觀的重金屬及毒素含量把魚直接分成可吃與不可吃的兩大類。
✴️ 圖三是圖二的引言供參考。
我自己的總結是 1️⃣吃鮭魚最安全, 2️⃣吃鱈魚還要看出處跟種類有點麻煩,3️⃣在台灣愛吃的鯊魚煙跟黑鮪魚這邊卻說不推,然後4️⃣ 怎麼大部分名單裏頭的魚我都不認識😆
Master Your Metabolism 還特別寫說 #鮭魚最好要吃野生的而不是養殖的。養殖的鮭魚飼料會讓Omega-6脂肪酸增加,而非最優質Omega-3脂肪酸。而且飼養的魚中PCBs和其他有機氯含量比野生高。看完後我仔細看了下我們家買過的鮭魚(Costco, Wholefoods等),發現一直以來買到的全部都是養殖的,因為養殖通常看起來最肥嫩多汁。
小記:這本書雖然很生硬,讓我看了很久,而且中文的標題翻得好像只跟減肥有關,但看完覺得滿有意思的,讓我對周遭的食物開始又更深一層的看法。總結就是我們大家現在的環境真的被汙染地很嚴重,大家如果只單就食物的價格買菜或成日外食,可能最後都會變成大胖子還生病,所以大家最好盡可能對周遭的食物有更多的了解,好吃到最健康的食物❤️
另附上Monterey aquarium 的guide。書上也有提到這份報告但我一直找不到,感謝網友提供!
https://www.seafoodwatch.org/recommendations/download-consumer-guides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貪食人/Gobbl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貪食人粉絲團:https://goo.gl/CcCISV 📣合作邀約請來信至:[email protected] 一開始,我們也不了解,筆電為什麼需要專屬的燈,是不是有點多此一舉呢🤔 🔆實際使用了這款「BENQ ScreenBar Lite筆電智能掛燈」,果真讓我們覺得似乎真的有它的...
汞的 種類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吃魚是否有益於健康 - Jessica Brown
魚被公認是我們人類食物最健康的其中一種。
不過,由於植物性替代食品的日益普及,以及對海產品可持續性和碳足跡的日益擔憂,一些人開始質疑我們的飲食是否需要魚類。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自1974年以來,在生物可持續產量水平內的魚獲量已經從90%下降到今天不到66%。
而且,因擔心魚類受到重金屬汞和其他化學物的污染,這意味著孕婦或哺乳期婦女應限制食用某些魚類。
那麼,吃魚對健康到底是有益還是有害?
重金屬
近幾十年來,有關魚類最令人的擔憂其中一個問題是魚類受到污染,魚體內污染物和重金屬含量已可能達到對人體有害的程度。
其一是多氯聯苯(PCBs)這種工業化學品,雖然在上世紀80年代已被禁止生產,但因為曾在全球大量廣泛使用,至今仍有大量殘留在我們的土壤和水裏。人體吸收多氯聯苯後有可能產生一系列健康問題,包括對免疫系統和大腦的傷害。儘管從乳製品到飲用水,人類所有的食物都存在多氯聯苯,但含量最高的一般是魚類。
英國赫特福德郡洛桑研究所(Rothamsted Research)的科學主任喬納森·內皮爾(Johnathan Napier)說,如果以為少吃不吃魚就可以避免攝入多氯聯苯,可能是不符常識的。
他說,「有毒化合物在魚的體內累積可能影響人體健康,但可能我們應該多關注的是通過捕撈供人類食用的野生魚。」而人工養殖的魚通常比野生的魚安全,因為人工養殖的飼料已清洗或祛除了有毒化合物。
不過,這也非絶對,魚體內多氯聯苯含量也會隨季節有變化。
雖然人們普遍認為大規模水產養殖對人類健康和環境較好,但也有一些問題,比如養殖廢水會污染海洋,而養殖場也可能成為將傳染病蔓延到野外的病源地。
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建議,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應將可能含有多氯聯苯,以及二惡英等其他污染物的魚類攝入量限制在每周兩份之內。這些魚包括高油脂魚類,如三文魚和沙丁魚,以及非油脂性魚類,如螃蟹和海鱸魚。一份大約140克。
另一個令人擔憂的是汞,即水銀,是一種可能通過胎盤影響兒童發育的神經毒素。發現汞的攝入與癌症、糖尿病和心臟病之間有許多聯繫。雖然汞也存在於其他食物中,如蔬菜,但一項研究發現,78%的研究參與者其攝入的汞來自魚類和海鮮。
因為魚類中的汞含量很高,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建議孕婦限制一些受歡迎的魚類的攝入量,包括大比目魚和金槍魚,每周只能吃一次。
但內皮爾表示,對魚類體內重金屬積累的擔憂被過分誇大了。他說,體內積累高含量重金屬的主要是那些壽命特別長的魚類,比如劍旗魚,這種魚可以活15到20年。劍旗魚體內的汞濃度為百萬分之0.995(0.995 PPM),而三文魚的平均壽命只為4到5年,汞濃度就低很多,約為0.014 PPM。雖然對魚類的汞含量的研究還在進行,但美國環境保護署目前表示,如果孕婦每周吃一份魚,其攝入的汞含量最高也只為0.46 PPM。
但這個問題注定會惡化,因為有證據表明,隨著地球變暖,海洋中的汞含量可能會上升。研究發現,隨著北極永久凍土融化,封存在凍土中的汞會釋放到水路中。
內皮爾說,吃魚攝入汞的風險其實很小,但獲得的益處則更多,尤其是海洋生物所含的omega 3脂肪酸功能特別強大。
脂肪酸
食用高油脂的魚類,包括三文魚、金槍魚、沙丁魚和鯖魚,可以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這要歸功於這些海洋魚類含有omega 3(歐米茄-3)脂肪酸中的其中兩類EPA(二十碳五烯酸)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
一些含有歐米茄-3的植物,如亞麻籽和核桃,其歐米茄-3脂肪酸主要是第三種類型ALA。2014年的一項研究的結論是,植物產生的歐米茄-3對心臟健康的益處可能堪比海洋魚類的EPA和DHA,但目前還沒有其他研究支持這一結論。然而,你可以在海藻補充劑和食用海藻中發現EPA和DHA。
內皮爾說,「EPA和DHA在人類新陳代謝中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人體不能有效合成這兩種脂肪酸,所以把這二者作為我們飲食的一部分真的很重要。」
我們人類的大腦、視網膜和其他特殊組織中有大量的DHA這種脂肪酸。與EPA一起,DHA有助於抵抗人體內的炎症,而炎症與心臟病、癌症和糖尿病的高風險有關。
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的人類發展和衛生研究計劃主管菲利普·考爾德(Philip Calder)說,「研究海洋魚類歐米茄-3對人體健康之影響的數據結論始終如一,很有說服力,都說明常食用EPA和DHA魚類的人患常見疾病及因病而亡的概率較低,特別是心臟病。」
既不想食用汞含量高的魚類以避免對身體造成傷害,但又想攝入歐米茄-3,代替辦法就是服用魚油補充劑。然而,最近代表世界衛生組織(WHO)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歐米茄-3補充劑對健康的影響不如食用高油脂魚類有效。
內皮爾說,「人類身體演化是適宜新陳代謝整個食物,而不是單一的營養或某個食物成分。」
英格蘭東安格利亞大學教授、世衛組織歐米茄-3健康計劃研究人員之一李‧胡珀(Lee Hooper)補充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在降低冠心病死亡概率方面,補充劑)有益影響很小。」
她說,平均大約334人必須連續4到5年服用歐米茄-3補充劑,才有一人不會死於冠心病。
但胡珀等作的研究有一個問題。雖然一些高脂魚類,如沙丁魚,價格不是很貴,但通常來講,魚類等海產還是屬於較昂貴的飲食。人們普遍認為,社會經濟地位會影響健康狀況,因此,總而言之,吃魚多的家庭可能也會有較高的收入和較健康的生活方式。
考爾德說,研究人員通常會把這些複雜的因素納入考量,但他們不可能考慮到所有會扭曲研究結果的因素。世衛組織的這份報告綜合分析了79項研究,這79項中的每一項對參與研究者的社會經濟地位的控制方式都各有不同。
而有關歐米茄-3的干預試驗也存在問題。在這類實驗中,參與試驗者被隨機分配到一組,然後採取干預手段,如計量參與者服用的歐米茄-3補充劑。考爾德說,舉例來說,要分析人體缺乏EPA和DHA對健康有何影響是困難的,因為參與者在開始參加試驗時,其體內的歐米茄-3的水平已是各不相同。
此外,研究還顯示,吃魚對每個人的健康影響也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別,這取決於人體轉換EPA和DHA前體形式的能力。考爾德說,這種差異可能與於一個人的整體飲食和生活方式有關,遺傳差異也可能起作用。
吃魚對人體健康的好處各不相同的另一個原因是要看你吃的魚是以什麼方式飼養。
歐米茄-3是在整個海洋生態系統中相傳遞。小魚吃海洋浮游生物,然後被大魚吃掉,最後整個食物鏈將歐米茄-3傳遞給人類。但人工養殖魚類的生態系統不同,而且大多數人吃的是人工養殖魚。內皮爾說,「在養魚場,成千上萬的魚被關在網籠中,吃魚農的餵食。」
和在野生環境中一樣,人工養殖魚的食物是小魚。不過在自然環境中,大魚會吃各種各樣的魚。在養殖場,魚飼料一般是秘魯鳳尾魚製成的魚粉。
內皮爾說,儘管全球水產養殖業預計將繼續增長,但秘魯鳳尾魚的捕撈量已經到了該產業能夠維持的最高水平,不可能再增加。根據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的說法,對魚油補充劑需求的增長意味著作為養殖漁場魚飼料的魚粉所含的魚油也正在減少。這又意味著我們吃魚所攝入的歐米茄-3含量也在下降。
內皮爾說,「每年來自海洋的歐米茄-3魚油量是有限的,這就是我們能得到的全部歐米茄-3。如果水產養殖在擴大,但需要投入到人類飲食中最重要的成份,即歐米茄-3魚油的量則是完全固定不變的,就會稀釋了魚飼料中的歐米茄-3含量。」
2016年的研究發現,人工養殖的三文魚其EPA和DHA的含量在過去十年中下降了一半。內皮爾說,即便如此,人工養殖的三文魚仍然比野生三文魚含有更多的歐米茄-3脂肪酸。
他解釋說,「野生三文魚要從大西洋洄游到出生的河流產卵,因此很瘦。野生三文魚在洄游中無法儲存脂肪,反而是燃燒它吃進肚子的一切東西。」
健腦食品
除了歐米茄-3,魚還有其他有益的營養成分,包括能保護細胞免受傷害和感染的微量元素硒,支持健康的新陳代謝的碘,以及蛋白質。
魚長期以來被譽為「健腦食品」。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這不僅僅是因為魚含有歐米茄-3脂肪酸,不過研究也發現了歐米茄-3脂肪酸和減緩認知衰退之間有關聯。
研究人員比較了吃魚的人和不吃魚的人的腦容量,發現吃燒烤的魚與人類大腦灰質體積有關聯,但與歐米茄-3含量高低無關。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放射學和神經學助理教授賽魯斯‧拉吉(Cyrus Raji)說,「我們的大腦容量也會隨著健康狀況和疾病的改善而發生變化。你的神經元越多,你的腦容量就越大。」
研究人員比較了163名平均年齡在70多歲的參與者其吃魚習慣和核磁共振掃描結果。他們發現,與不吃魚的參與者相比,每周吃魚的參與者的腦容量較大,主要位於對集中注意力很重要的額葉,以及對記憶、學習和認知至關重要的顳葉。
拉吉說,吃魚和大腦腦容量有關聯,可能是因為魚有抗炎作用,因為當大腦作出反應,減緩炎症時,可以影響腦細胞的生長。
拉吉說,「這即是說,要想增進大腦健康預防阿爾茨海默氏症,很簡單,只要在飲食中多吃魚就行。」為了使大腦能盡量預防癡呆症,拉吉建議二十幾歲或三十歲的時候就開始至少每周吃魚一次。
魚對身體健康有益的另一個原因是魚取代了我們飲食中不健康的食物。胡珀說,「如果我們魚吃得多,一般就會少吃其他東西。」
不過,考爾德說,由於沒有堅實可靠的研究表明不吃魚的人有重大的健康缺陷,因此很難明確斷定說魚對人類整體健康是不可或缺。但他補充說,很明顯,歐米茄-3能促進健康,降低疾病風險。
要搞清楚清魚類對人類到底有多健康,或許在今後很長時間都會各說不一。考爾德說,「由於魚類不是可持續的食物來源,現在的研究可能會集中在解決這個問題上,比如如何種植藻類以生產歐米茄-3油,而不是著眼於魚對人類健康的研究。」
作為個人,要幫助解決海產永續發展問題,可以選擇買最可持續的魚類品種。比如海洋保護協會就提出了一個優良魚類品種指南,清單上的133種魚中有50種是最可持續發展的"好"選擇,很幸運的是,其中有許多是廣受我們喜愛的魚,如人工養殖的三文魚、對蝦、鱈魚、鯖魚、貽貝、牡蠣和人工養殖的大比目魚等。
原文:BBC中文網
#食物 #健康
汞的 種類 在 StoryTeller 說故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睡前故事 :【千萬不可以吃魚!】
很多污染看不到,卻靜靜地持續發生。
「甚麼都可以吃,就是不可以吃魚!」出發前,媽媽對他說。
到廿一世紀進行時光旅遊,是這個時代人類的普遍消閒活動。當然,到十九世紀感受復古情懷,或是到廿三世紀感受動亂的烽煙和刺激,也是不少人的心水選擇,但相對安全的廿一世紀,還是不少人時光旅遊的首選。
對比起現在,那是一個科技發展雖然落後,但又未至於落後得讓人忍受不了的時代。那個時代,地球環境不如現在那樣遭到破壞不堪,天空仍有飛鳥,海洋仍有各種海洋生物。假如不顧及背後各種肉眼難見的環境污染,其實也算是一個宜居的年代。
他就讀的小學舉辦的畢業旅行,自然選擇到安全的廿一世紀遊覽。不少家長擔心食物有安全問題,因此為子女準備午餐盒,只是他的父母一向樂天,沒有太大擔心,所以安排他和其他沒準備午餐的學生一同到普通餐廳用膳,「說得好像現在的食物很安全一樣,」媽媽笑道。
「千萬不可以吃魚!」他想起媽媽的千叮萬囑。媽媽沒解釋,只說他可以吃任何東西,就是不可以吃海產,特別是魚。但他特別喜歡吃魚,一直期待畢業旅行有機會吃到真正產自海洋的魚。畢竟這個年代能吃到的海產,不是在實驗室中培植出來,就是產自狹小的飼養池,根本就沒有真正的海產——已經到達廿一世紀,在餐聽看著餐牌的他,內心正在交戰⋯⋯應該聽從媽媽的勸告,抑或把握難得機會品嘗真正產自海洋的魚?思前想後,也得不出結論⋯⋯
沉思半晌後,他決定以身犯險吃魚,反正他又看不到險在何處。在同學和老師震驚的神色下,他一個人吃掉了三條魚:他決定把平常沒機會吃的份量一次過吃完。達成心願的他,終於可以心滿意足地回家,但幾乎在踏出時光機的同一刻,他開始感到肚子有點不對勁⋯⋯
「吃了魚,對吧?」醫生一邊問,一邊操作納米機械人將他胃內無數微塑膠逐一清除。他踏出時光機不久,便感到一陣激烈的肚痛,隨即被送到醫院檢查。
「有很多污染,是我們肉眼看不到,卻靜靜地持續發生的。」醫生續道:「廿一世紀看似和平,可是,我們這個時代一切問題的種子,正是在那個時代開始散播。」
醫生解釋指,廿一世紀的海洋早已充滿無數難以分解的微塑膠。微塑膠容易黏附毒素,被海洋生物當成食物誤吞後,毒素便會經由食物鏈累積,令人類有機會中毒。「算是人類自食其果吧,」醫生笑道:「雖然沒有大礙,但我們這個年代的人,又怎會受得了那種毒素呢,」
經過診療後,他很快便出院了,但從此以後他對海產出現了陰影,現在看到魚也會害怕,「千萬不可以吃魚!」成了他日後不斷告誡朋友的警告。
Storyteller:黃宇恒@wongyuehang2047
Illustration by Empty Po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關於這故事
2020年,香港消委會檢測市面 46 款罐頭魚樣本,發現全部含有不同種類和含量的金屬污染物,主要為砷、鎘、汞和鉛。無機砷對人類毒性較大,長期攝入可引致神經和心血管疾病;過量攝入鎘亦可導致慢性中毒。值得留意的是,當中接近九成吞拿魚樣本檢出甲基汞。
汞即我們俗稱的水銀,而甲基汞是一種毒性很強的汞。大量攝取甲基汞,將不利胎兒的神經系統發育,也可令幼童智力下降。
如今,甲基汞很容易在河流和湖泊中發現。海洋生物會在體內累積毒素,當這些體內含汞的小型魚或貝類被其他大型魚類捕食時,汞就會在捕食者體內累積,如此類推,位於食物鏈頂端的魚類,例如鯊魚、鯖魚和吞拿魚,體內汞含量可高於食物鏈低端的生物十倍以上。
海洋污染日益嚴重,魚類體內積存的毒素愈來愈高,然後大魚食細魚,這些大魚又被人類所食。毒素經由食物鏈不斷累積,逐漸累積在人體當中 ⋯⋯ 有很多污染,我們肉眼看不到,卻靜靜地持續發生的,影響甚至可以持續長達百年。我們的時代看似和平,卻要靠我們親自阻止問題的種子植根。
#沒有你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_______
「Storyteller 說故事」是一個說故事的平台,也是一個獨立創作單位,集合一群風格獨特的影像及文字創作人,創作各類插畫故事。我們相信故事的力量。歡迎任何合作/品牌推廣,請電郵至info@story-teller.com.hk
👉🏻Tag us at IG @everyone.is.storyteller to be featured
汞的 種類 在 貪食人/Gobbl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貪食人粉絲團:https://goo.gl/CcCISV
📣合作邀約請來信至:cocklion0817@gmail.com
一開始,我們也不了解,筆電為什麼需要專屬的燈,是不是有點多此一舉呢🤔
🔆實際使用了這款「BENQ ScreenBar Lite筆電智能掛燈」,果真讓我們覺得似乎真的有它的必要性在呢!
🔰這款筆電燈是非對稱光型,有一個外出攜帶方便的保護盒,面板是強化玻璃觸控式的,重量只有170g、夾具是鋁合金材質搭配軟質防滑橡膠,不傷筆電,單手1秒可固定,可85度上下旋轉(往上30度,往下55度),讓您輕鬆找到適合的角度,獨特的鈍角光學設計,將光引導到正確的位置,不浪費多餘能量,達到高效能的表現,並讓螢幕跟鍵盤都0反光,還可以app調光,內建光感應器,自動調光,還附上省電模式、還有15段亮度調整以及8段色溫調整,還可以記憶最愛的光源模式喔!
不知道長時間需要筆電作業的朋友,對這款產品有興趣嗎?
不專業雞哥的開箱實測影片給大家參考囉!
----------------------------------------------
ℹ產品規格敘述:
▪光源種類:冷暖雙色LED
▪演色性:2700K:Ra 81;6500K:Ra 87
▪照度:中心照度500 Lux(距離照射面 30cm)
▪光通量:220 Im
▪可調色溫:2700~6500K(ANSI White 8段)
▪電源輸入:5V,IA USB port
▪消耗功率:5W (最大)
▪材質:鋁合金、PC/ABS工程塑料
▪尺寸:260×43×46mm
▪重量:170g(0.17kg)
●通過國際安規認證
●符合美國國家標準協會定義的ANSI White8種色溫
6500K(daylight)、5700K(cool white)、5000K、4500K(neutral white)、4000K、3500K(warm white)、3000K、2700K(soft white)
●通過歐盟RoHs(2011-65-EU),無鉛鎘汞等重金屬
●通過歐盟IEC/TR 62778、IEC/TR 62471雙認證
▶️官網建議售價:NT$ 2990
▶️實體店面購買點:燦坤,順發3C,三井3C,全國電子,集雅社,良興電子資訊廣場,家樂福,愛買……
🚩BENQ粉專: https://reurl.cc/9VGZx
🚩BENQ官網: https://reurl.cc/zAZb7
Music by Epidemic Sound (http://www.epidemicsound.com)
#BENQ #ScreenBarLite筆電智能掛燈 #開箱實測
汞的 種類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環境荷爾蒙」新書介紹
專訪:何喬 編輯
《環境荷爾蒙:認識偷走健康.破壞生態的元兇:塑化劑、雙酚A、戴奧辛、壬基酚、汞…【彩色圖解】》
1962年《寂靜的春天》出版,揭開農藥濫用對生態環境的影響;1996年《失竊的未來》則引發對持久性污染物的關注。農藥和環境荷爾蒙在這一二十年間陸續列入管制或禁用,但為什麼我們的生活還是不斷有農藥污染、環境荷爾蒙效應等環境事件危害人體與生態?
科技一日千里,有時候推進的速度快到人類無法想像。其中化學製品種類更是日新月異,目前世界上出現的十幾萬種化學物質,還陸續在增加中,而環境荷爾蒙的種類也不斷的在增加。多數合成化學物質在使用前幾乎很少進行長期人體健康和環境影響評估,過去的「無毒」有可能在今天被驗證為「有害」。
「環境荷爾蒙」對健康危害最深遠,種類還不斷在增加中
近年來只要關係到飲食安全或日用品檢驗,醫生、毒物專家都會特別呼籲關注的避免攝入「環境荷爾蒙」,這類化學物質在人體或環境會對生物產生類似激素作用干擾內分泌、影響生長、生育、免疫、神經系統等,對人體和生態造成的傷害最為深遠。環境荷爾蒙會出現的地方從食衣住行都可能找得到它的蹤跡,其中製造塑膠製品所添加的塑化劑更隨著各種日用品在生活中無所不在…,不僅如此,屬於環境荷爾蒙的物質種類還不斷在增加(2017年5月又新增兩項)!
消費者往往夾在既擔心健康受損,又無法自外於化學物質無處不在的現代生活的兩難中。其實消費者不必成為毒物專家,也無須死守「無毒」兩字!不想誤觸地雷,需要的是釐清迷思,認清風險在哪裡,維持安全低風險的生活並不困難!
本書透過40篇輕薄短小、淺顯實用的識毒錦囊,教你輕鬆理解什麼是「環境荷爾蒙」,如何簡單安全的使用各種便利生活的化學材質!
作者簡介:台灣環境教育協會 主編
•成立於2008年12月14日。
•關懷生態、熱愛土地,是一個年輕新生的環境團體。
•成立的目標是讓更多人瞭解台灣環境之美,關心台灣環境遭遇的問題,並且引介知識與科學的力量,用理性思辨環境政策。
•一個全國性,由跨領域成員組成,以推動環境教育為主旨的民間團體,涵括產、學界,發起與核心參與成員從環境教育、自然生態、環境技術、環境法律等核心領域,到建築、綠能科技、出版、電影、原住民文化、甚至社會政治等不同領域人士。
•自成立以來,始終秉持讓協會維持如此多元活力的原則,以期在推動環境教育上,能有多面向的關懷層面,激發出更加豐富、立體的環境教育,同時也經由不同領域的成員,將環境關懷帶回各行各業。
汞的 種類 在 甲基汞檢驗介紹1:認識汞 - 台美檢驗 的相關結果
汞的分類 ... 汞以三種形態存在,分別為元素汞、有機汞、無機汞,在特定條件下,不同形態的汞可以互相轉化,微生物( 尤其是水生系統的微生物) 可把無機汞轉化為甲基汞( ... ... <看更多>
汞的 種類 在 汞 - 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 的相關結果
對於各種形態的汞會產生何種癌症,所擁有的人類癌症數據並不充足。氯化汞會導致大鼠和小鼠有數種類型的腫瘤增加,而甲基汞會導致雄性小鼠腎臟腫瘤。美國 ... ... <看更多>
汞的 種類 在 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的相關結果
大多數+1價汞的化合物是反磁性的,並且形成二聚離子Hg2 2+ 。穩定化合物包括鹽酸鹽和硝酸鹽。+1價汞的錯合物可以與強絡合劑反應,例如硫離子和氰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