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變成東方瑞士,觀光強國,聽聽「觀光教父」嚴長壽的話應該沒錯。(請參考商周2020.6.8做的專訪重點如下)
等了數月,國內旅遊終於解禁!交通部觀光局正式公布安心旅遊國旅補助方案,將從7月1日起正式上路;不只國內旅宿業者摩拳擦掌,等著搶攻這塊國旅大餅,國人也「悶」壞了等著出遊,可預見下半年全台將掀起「國旅熱」。不少人將之視為國旅發展的大好機會,但人稱「觀光教父」的前亞都麗緻董事長嚴長壽,卻憂心忡忡。認為,此刻既是台灣觀光旅遊業的機會,卻也可能是災難,「我怕(台灣)錯過這次機會,產業又會走錯路⋯⋯。」
為什麼他認為,現在這個機會點,若觀念不對,反變成災難?以下為商周專訪摘要:
商周問(以下簡稱問):因為疫情讓國人無法出國旅遊,是否恰好是國內旅遊發展的大好時機?
嚴長壽答(以下簡稱答):現在是個機會點,但也可能是個災難!十年前,兩岸開放,讓台灣突然多一堆旅館,但他們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花了幾年建造出旅館,結果兩岸關係又惡化。早期(政策)追求陸客快速成長,就是個錯誤觀念。
台灣如果只用觀光來賺大陸人錢,我都看不起我自己。我們應該要讓他們看到台灣的文明、民主跟自由;反過來說,你應該(吸引)讓對的人來台灣,而不是只把台灣當成一個觀光景點。我們更要讓對方帶著感動回去,覺得台灣是文明的地方。
一條高速公路,就能帶來客源?
問:為什麼會說可能是災難?
答:這是素養問題,如果你沒有美學、文化素養,你看不到生活文化,那你只是一個住宿跟觀光旅遊的「提供者」而已,然後又開越來越多的停車場、設施,或辦一大堆觀光活動像熱氣球、馬拉松⋯⋯。
我從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時代都去被邀請去總統府演講,從產業東移到蘇花高,我一直阻擋的原因是:為什麼我們看不到自己的優點?
你認為一條高速公路就可以帶來客源,但如果客人水準沒有準備好,只會讓他們快速來、快速走,製造一堆垃圾,或讓一堆人來買土地,讓花東的人被取代。
快速來、快速走,這叫觀光、走馬看花,他們去一趟太魯閣,就覺得「我已經到過花蓮」,那他不會再來。
宜蘭雪隧開通前,前縣長劉守成找我去演講,我說宜蘭人必須要在路開之前,了解自己的優點在哪?什麼地方該開發、什麼地方要保護?你最棒的是蘭陽平原、溫泉、太平山這些自然風貌,不能重度開發,應該要創出不一樣的特色。但最後雪隧一開,就全毀了,田中央都是農舍。
同樣情形,九二一地震後,我去南投演講,我跟當地業者說,你們不要只賣茶,可以學納帕郡(Napa Valley,酒莊)一樣,做品茶的地方,每人都要打坐、禪修再品茶⋯⋯,還有音樂、古琴環繞,旅人看到的就是非常優雅莊嚴的環境,以及一眼望去的一片茶園,此時你不是在賣茶,是在賣文化。你想想,住在當地民宿的人會多感動?他如果住在那邊,會不會跟你買茶?會不會再來?
可惜,我去講了兩次,也沒有效果。
金門戰地要開放前我也去演講,當時戰地風光是他們最好的資產,把碉堡變成生活體驗不是很好?結果金門現在變成了賣高粱酒的地方⋯⋯。
你要知道什麼是你的優點,這就好像一群牛群要趕著衝破你的圍籬,但在打開圍籬前,你要把水源、花草圍籬好,他們衝進來才不會踐踏到你的花草水源。
每個地方我「無役不與」,但最後我發現,這是素養教育,是社會整個基礎的素養教育問題。
體驗生活、漫遊,跟觀光不一樣
問:你的意思是政府與業者都要有「素養」,如果具備這個,我們旅遊產業就會不一樣?
答:我分享台東長濱、豐濱的故事。(編按:豐濱、長濱剛好是花蓮最南、台東最北的地方,從花蓮跟台東過去都有一段距離,非大眾景點,但也因為這樣當地保存完整文化與地景風貌。)
我們有個群組,裡面一共147個人,各種行業如炒海鹽、種稻、經營民宿的都有,他們彼此串在一起,他們推崇體驗生活、漫遊,(跟旅客)分享部落與在地人文化,跟景點式的觀光不一樣。
不只這樣,長濱、豐濱海岸沿線有很多原住民藝術家,(藝術家)江賢二藝術園區就在金樽,最快後年可以對外開放;這邊又是亞洲最棒的衝浪點,日本、香港、國際旅客可以來台東體驗生活、衝浪、泡溫泉,他們往北是太魯閣,往南是墾丁,去蘭嶼、綠島都要在這邊才有飛機、輪船可接駁,這裡就成了樞紐,如果政府看不到這點,這裡就只是個「偏鄉」。
其實我當年在八八風災後,就建議政府推香港飛台東(航線),幾乎快成功了!但正好,兩岸剛好開放,一開放,所有飛機都往大陸飛了⋯⋯。
問:如果政府真的想做,可以怎麼設計?
答:你要因勢利導,設計成雙城(旅遊),讓香港人來台東生活、去日本觀光;日本人可到台東生活,再去香港觀光。
現在正是時候,因為第一,兩岸關係還是不會太積極,飛機空著,(業者)就會比較願意開發這種路線。第二,我們不是去歐洲紐約推廣,而是要在亞洲對所有外國人推廣,例如上海、東京、香港有多少外僑?從這邊就可以看到機會。
問:政府需要有素養、扮演整合者的角色;那業界想發展這種深度旅遊,我們是否有足夠具備素養的人才?
答:(搖頭)很遺憾,我們的教育沒有教這些(素養),這是文化教育的問題。
瑞士是小國,發展成一流的觀光勝地、有一流的餐旅學校,我當時也促成高雄餐旅學院
等(高雄餐旅大學前身),但後來很多學校轉型⋯⋯,因為全台灣都虛榮著要變成科技大學,每校都爭取要變學院。其實,給廚師給專科訓練是最紮實啊,但他們說,要變學院,否則連排隊照相都要排到後面去;然後又要有3個學院才能變大學,因為他們說,不變大學會被看不起,結果就是現在一堆大學,卻都招不到學生。我們應該教人做「匠」(職人),但沒有辦法⋯⋯。
我也跟他們(指大型旅遊業者)都說過,甚至帶他們去台東,但大陸一開放,還是都去了。我從以前講到現在,但現在,或許在危機時講,才可以讓大家聽進去。
我從1970年代一路見證(產業發展)到現在,我當時在美國運通,掌握全台60%的出境市場,大型旅行社的也把客人交給我們,因為當時美國運通在全球有分公司、信用卡、旅行支票,我因此躬逢其盛;當時最多的是歐美客人,來亞洲就是去日本東京、京都,再到台灣、香港,然後就回去了,也是導遊最賺錢的時候,是個黃金時代。
第二波是日本客來,那時台灣人也慢慢出國去了。第三波,正好是我離開,雄獅王文傑剛好進入,那正是台灣人大量出國的時候,雄獅也因此在網路興盛時開始爆發。現在因為疫情,要重新再來(一波),旅行社一定要轉型。
想發展深度國旅,永遠別提觀光
問:如果從現在開始培養素養,以期發展有深度的國旅,大家要怎麼轉念?
答:我都跟花東夥伴都說,永遠不要提「觀光」,重要是與旅人分享生活與文化。
花東不缺土地,而是缺整合。花東人其實很富有,台東人有全台十分之一的土地、百分之一的人口,每人都是大富翁。我曾跟長濱人說,昨日的蘭陽平原,可能是今日的長濱;明天的長濱,也可能是今日的宜蘭。你想想,池上如果變成這樣(蘭陽平原的豪華農舍),會不會心痛?
要發展這種(深度旅遊),就要讓青年願意返鄉。我的total solution(完整方案),就是青年、老人、教育要綁在一起,像宜蘭的不老部落,是我覺得最成功的地方創生案例。
他們最大特色就是「不貪」,但也不會因為自己是原住民就(把旅遊體驗產品)價格拉低,對客人收費兩千多元,但一天只接待30人,不讓人自己開車上山,怕外人破壞環境,現在預約已經客滿到半年以後。同時,他們把部落中輟孩子帶來,找志工教授英文、財經等課程,讓孩子有高中學歷。
問:所以之前國旅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為何國人寧可去琉球也不願去墾丁?
答:這是雞生蛋、蛋生雞,如果旅客只有週末去,那就會促成業者只想短短的撈一筆錢,平日沒有生意。
台灣旅遊習慣需要改變。國外真正的度假是兩、三週到一個月,國外企業也鼓勵員工得到完整休息、預先規劃;但台灣喜歡把假期零碎、拆開,大部分都是圍繞週末並前後多幾天,作為休假方式,最後就變成觀光。國外旅人都是固定去一個地方,讓自己放鬆漫遊,了解當地文化跟生活文明。
這是我覺得台灣有待推廣的「旅遊文明」,台灣正在逐步改變,但需要時間。這樣才真正讓人有完整的休假,也才能衍生出完整的商機、提供服務品質。
江賢二藝術園區開放時間 在 台灣回憶探險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們的文化資產,撐得到人民普遍文化素養復甦的那一天嗎?
文資法及文資主管機關面對私有資產的困境、妥協與逃避
文化資產法三十多年來的修法過程,反映隨時代推進而變動的社會價值,包含指定登錄的有形文資類型、對不同時代空間遺存的態度等皆漸趨包容與多元,但對於私有文化資產受產權者處分的權限與文化資產公共性的扞格,從該不該被無條件指定,到具有文資身分的空間是否該開放給民眾參觀,一直是直到今日仍無法妥善凝聚社會共識的議題,而甫上線的新版臺北市文化局自行擬定的「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運作方式」,更能明顯觀察社會主流價值影響政策導向的推力,反映出官方「不做不錯」的保守心態。
臺灣在戰後接受了由廣東軍閥與江浙財閥共生構成基礎的國民黨控制的中華民國政府,這個本質為由資本家擁護的右派政權,在數年後的國共內戰中因潰敗的經濟政策失去社會支持而全面敗逃來臺,並且源於自身對於失敗與流亡的經驗,在統治臺灣期間不遺餘力的以站在財閥本質的立場,宣傳並深化社會對於社會主義及左傾思想的恐懼,延續臺灣自日本時代以來,由資本家領導社會思潮與主流價值的風氣,將「共產就是共慘」的觀念深化於各階層的意識形態。
在這樣的背景下,卻又相當矛盾的,因為鑒於土地與貨幣政策是造成國民黨潰逃來臺的主因,而在臺推行一連串的土地改革,以表面為公共利益的角度,使軍閥本質的極權政府有權粗暴干涉土地的分配與使用,化解過剩勞動力對政府造成的壓力及社會問題,並鞏固統治的正當性。這種從地主手中拿取土地並由政府主導分配的過程,對於後來無論是十大建設等工業廠房、公路與機場等交通設施到科技園區等公共建設,為取得用地而採取的土地徵收,提供了政府以公共利益為名,動用公權力強制處理私產的經驗。
距今三十多年前,從中共進行文化大革命到臺灣鄉土文學運動等各種因緣際會的歷史因素,在一九八二年終於催生了中華民國政府由官方主導的文化資產保存法令,把延用自南京時期即制訂,源於處理清室文物與遏止古文物盜賣的古物保存法,提升至建築物硬體等有形文化資產的保護,這樣的轉變,其實也是中華民國政府終於認清終將長留於臺灣這塊土地,將保存物品從可動文物擴及不可動地產的象徵性法令。
此法的精神與執行辦法,是假設政府對於文化的願景和政策,在前瞻性與執行力超越社會的平均值,透過一群學養豐厚的賢達人士(後來窄化為以建築專業為主體成員的審查委員,這是另一個議題),告訴社會何謂代表群體共同記憶與見證國家發展歷程的珍貴資產,透過公權力的指定與登錄使其永久續存,避免有價值的古蹟與歷史建築,在以工商業發展為主流的政策導向與社會氛圍中快速消逝,所以原本就是具有補救性質,與主流民意抗衡的理想性法令。
這樣的政策看似與政府多年來倡導,反對共產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價值是背道而馳的,在許多民眾的觀念中,如果政府可以派一群人跑到你家裡去說你家是古蹟不能拆,那麼人民還有什麼自由處分財產的人權可言呢?於是至今仍有許多民眾害怕財產被指定為古蹟,時有搶拆與縱火事件來阻擋政府對文資法的實行,訴求保存的民眾,也時常被產權人指為「文資流氓」,認為是干涉產權人對自身財產行使權力的阻礙。
但其實這是極大的誤解,也反映了政府在文化資產政策推行的過程中,對於價值觀層面溝通與相互理解的缺失。將建築物視為原本只有文物做為保護對象的文化資產,其實是某種程度對於建築的「去產權化」,意即賦予文化資產身分,雖然並不會改變某棟建築的產權所有,但在文化意義上,卻是將該建築提升為全民共有的共同資產,這是在實際的土地權狀持有與精神傳承兩種不同層面的意義。
而文資法也顧慮到在捍衛私有產權價值,從財產處分到詮釋都不願意讓渡給公眾利益觀念根深蒂固的臺灣,產權人若不願意財產受到指定的情形,因此催生了文資法第28條「... ...其屬私有者,除繼承者外,主管機關有依同樣條件優先購買之權。」及第35條「古蹟除以政府機關為管理機關者外,其所定著之土地、古蹟保存用地、保存區、其他使用用地或分區內土地,因古蹟之指定、古蹟保存用地、保存區、其他使用用地或分區之編定、劃定或變更,致其原依法可建築之基準容積受到限制部分,得等值移轉至其他地方建築使用或享有其他獎勵措施... ...」等工具,盡可能避免產權人權益受到損失的疑慮,以及因此造成的文化資產滅失。
然而法律的理想性與社會的現實層面畢竟仍有相當差距,相較為了虛幻的科學園區和航空城、對於都市發展想像僵化的都市更新,政府實行徵收與財團圈地,毀田拆屋毫不手軟的魄力,文資法實行以來,還沒聽說過中央或地方政府,為了捍衛某座古蹟而動用優先購買權使其續存的著名案例;而容積移轉的獎勵美意,也淪為開發商大量收購古蹟歷建,草率修復以取得容積暴利的金錢遊戲。從文萌樓淪為投機客炒作物件,臺北市始終不敢開承購先例,至今仍為僵局;到迪化街的風貌保存區如工廠生產化千篇一律複製貼上式的修復風氣,皆為理想與現實落差的顯現。
而文資法第9條「主管機關應尊重文化資產所有人之權益,並提供其專業諮詢。前項文化資產所有人對於其財產被主管機關認定為文化資產之行政處分不服時,得依法提請訴願及行政訴訟。」的意涵,也在新北市普安堂事件後,經中央文資主管機關文化部的解釋,「係指程序中適時提供當事人專業諮詢,並非意指私有文化資產的處置均應徵得所有人同意始得為之。」(文化部新聞稿102/12/19)
然而始終沒有妥善被處理的私有產權問題,不但從未透過法令解決,如今更看到臺北市做為首善之都,文化局帶頭棄守文化資產主管機關的專業本位,將產權所有人的意見,在「收辦民眾申請書」後的第一關,就先檢查「是否為所有權人申請」,更在「提送文資審議委員會審議」後,檢視其「是否為私有建物」,並將「所有權人意願應作為保存與否重要參考」。這樣一來,在臺灣這個被催眠了幾十年,除了拼經濟什麼都可以先擱置的社會,會造成怎樣的後果可想而知。
http://www.culture.gov.taipei/…/c…/cultureDownListAction.do…#
其實若是產權所有人重視自己在使用的文化資產,有沒有文資法賦予的身分,根本無損於資產價值。如圖中仁愛路上這座規模極大的杜萬全宅邸(李乾朗老師攝於一九八○年代),因為使用者維護修繕得宜,即便沒有古蹟或歷史建築的身分加持,仍在市中心一坪上百萬地段的豪宅群中完好使用至今;又如師大附中西樓,早已成為一處精神象徵地標,就算不列入文資,也不會在校園開發中被動腦筋(也有一說是附中校友太多北市文資委員,太清楚審議機制的運作與後續列管是怎樣的一件麻煩事,故說服校方自己好好維護別讓文化局插手干涉)。
然而在社會對於文化資產意識普遍尚未覺醒,才剛有少數共識正在凝聚的過程,官方文資主管機關不正是需要透過工具讓更多的資產硬體與實存空間保留,持續深化討論辯明其保存價值嗎?原本文化局在文資審議過程的職責,就是邀集委員判斷資產的價值,因為不涉及實際的產權變更,也並不需要負擔日後的修復與再利用等管理維護工作責任。但為了規避主要為產權問題的重大爭議,避免陷入「與民爭利」和「得罪民眾」的泥沼,文化局竟然把是否賦予文資價值的責任,也轉嫁為產權人的責任以其意願為「重要參考」,可說是完全棄守公權力與審議委員專業的卸責態度。一座建築有沒有文化資產價值,竟然是由產權人願不願意被保存來決定,這樣一來臺北將來還會有多少文化資產的身分被認定?
況且文化局對於產權持有者的「尊重」,一向不僅針對私有產權而言,包括只要不是以文化專業為主要業務的公家機關及公營事業所屬資產,若在審議過程中遭到主管機關的強烈反彈,或者遭到都發等其他市府單位抗議文資的保存將會阻礙都市計畫或都市更新,文化局也時常會棄守自己的文化專業本位,「尊重」產權持有單位的意見,或者淪為主導開發部門的背書橡皮圖章,此種在實務執行早已屢見不鮮的自貶身價作為,竟然被明目張膽的寫入官方頒布的審議委員會運作方式,不啻是為了將來的指定與登錄作業敲響警鐘,也難怪洪致文教授會說「柯P引領台北文資進入真正黑暗時代!」。
http://cwhung.blogspot.tw/2016/01/p.html
如果臺北市文化局終於坦白所有權人的意願是文資價值的判別標準,那麼建議文化局開放目前一百五十七筆古蹟與兩百六十一筆歷史建築的所有權人與產權單位,全部都來申覆重新檢核已被公告的文化資產價值,所有權人不同意財產持續被賦予文化資產身分的案例,全部送交文資審議委員會討論是否解除撤銷其文資身分,也趁此機會建立社會對於文化資產價值的「正確」觀念。這無關行政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則,因為根本不需要修法即可實行,就像文化局公布此審議委員會的運作方式,也無視文資法超越產權人意願的立法精神,既然在這座白色力量領導的正義之城,產權持有者的權益如此重要,那麼就公平到底,不要讓任何產權人蒙受權益損失。
評論家楊照曾說:「柯文哲最大的長處,是領悟力強,學得比別人快得多。他沒碰過的工程、規章、預算、法務,他都能一下子就學會,真的了不起。然而不幸的,他從來不知道這世界上就有無法速成學會的東西--那叫做『品味』。『品味』,知道什麼是好電影、什麼是精緻的藝術、什麼是震撼的文化表現,只能培養,而培養的第一步,是一顆謙虛的心,願意去感受,願意去被感動。」
https://www.facebook.com/zhao.yang.37/posts/872099532888601
加護病房的主任醫師,把城市的空間治理當作分秒必爭的手術操作,卻忽略了城市的文化反映時間的積累,是意義交相辯證產生的具體凝結,不是下軍令狀急就章趕鴨子上架的塗脂抹粉。要收前朝的爛攤子不是容易的事,但就是因為不容易,市民才選擇看似優秀的優等生當市長,如果優等生只會把問題簡化再簡化,一鼓作氣小事化無結案了事,一切都拿到自由市場的砧板上血肉模糊的稱斤論兩討價還價,交由市場機制決定文化價值,那麼我們將再也不用討論文化議題,再也不用談文化保存,因為當社會累積到可以把文化議題當作總統大選辯論議題的共識時,我們除了淘寶網買來的獸首,早已沒有什麼值得保存的資產了。
江賢二藝術園區開放時間 在 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閱讀筆記]
李銘輝,他的台南與政大書城台南店 文、攝影∕蘇惠昭
宮古座舊建築於 1928年落成, 1946年戰後被改名為延平戲院, 1977年舊建築拆除改建為現今的延平大樓, 2001年結束營業後閒置至今, 2013年政大書城進駐,開啟宮古座的新生。
──載於政大書城發行「漫步一座老城市」
若講起高雄,李銘輝伊就是高雄在地的。
若講起花蓮,李銘輝伊如假包換是花蓮住民。
若講起台南,李銘輝一個轉身便轉作成地道的台南人。
簡單講,這個書店頭家,江湖老大融和書生氣質的五十七歲男人,就是一個超級不爽「從台北看台灣」的台灣人,他有一肚子的治國之道,人生道理,無論說與學者或庶民,皆一發不可收拾。他不管「起家店」的政大書城坐落在台北天龍國,幾十年來不停趴趴走於台 9線、台 11線,把高鐵當公車搭,福斯車裡卑南族歌手陳永龍唱著「大武山美麗的媽媽」,從台東、花蓮、高雄到台南,一直尋找下一座讓政大書城開花的城市。
於是這邊花謝落土那邊結果,政大書城南西店收了,開出了政大書城高雄光華店和河堤店。師大店收了,花蓮店誕生。河堤店收了,台南店不再只是一張夢想中的地圖。「以文學的美麗想像 /散步一座老城市」,文學耆老葉石濤的名言切切實實飛出紙頁,落在舊延平大樓的立面。
每一個走過的人都會停下來,朗讀,微微笑起來。
.逆風而行,「生理人」開親民書店
政大書城台南店正式開幕那天是七月十八日,但開幕前兩天的試賣日,知道消息的人便一波一波地游進來了,漆成深海藍宛若天頂的外露樑柱下,五百多坪大的書店幻化成一片寧靜海洋,海面一島一島浮在漂流木桌上認真看書的人,那是李銘輝眼底最美麗的風景。
蔡英文特地送來的一盆蘭花更叫他心花怒放。
為了這片風景,開幕紀念品就祭出一張政大書城獨家珍藏發行的「漫步一座老城市」摺頁,一面印上「葉石濤府城文學地圖」,一面是復刻珍藏版的日據時代台南市地圖。李銘輝耍了個心機,若想要得到摺頁,除非你買夠多的書。
為什麼大家都不買書了呢?
到實體書店買書之於 21世紀人類越來越屬於一種罕見行為。這是滑手機的年代,臉書取代紙頁,作家過著清淡的日子,出版社傳出陣陣哀嚎,這款的世間,這款的時機,李銘輝偏逆風而行,先擺平舊延平戲院地下一樓和一樓共 855坪的 86名持份人,接著修樑補柱、堆土施肥,用不到一年的時間「種」出一畝文字的田,知識與感情的林,一間書店。
若要說政大書城的特色,便是樸實而親民,閱讀從來不等於菁英,閱讀不過是平常生活,它是一家不會讓人不敢走進去的書店。
土地、更新與維修,加上庫存書成本,總共砸下一億六千萬元,這還不說準備免費開放給藝文團體辦活動的一樓和童書區。
如果你說看不懂這是做生意,還是做公益,就準備罰站等著被李銘輝教訓一頓吧。「你們這些書呆子啊--笨」他罵起人來一向很爽快,切中要害。
「我是生理人」李銘輝很愛強調這一點,明明書店是黃昏的行業, 86名持分人願意把房子賣給他,也是因為隨便探聽就知道這人不是掮客,真正是來台南開書店的。
「開書店那ㄟ賺錢?」但每一個人頭上都飄浮著大大的問號。
.藝術和氣魄,讓海安路死而復生
政大書城到台南「做生理」,這來龍去脈李銘輝非要從台八六快速道路說起不可。
從仁德高鐵站走台 86到台南市區,第一會看到一根「十鼓」高直煙囪,第二會經過台南大都會公園,許文龍捐二十億元打造,並捐出畢生收藏的大都會博物館就在此。
台南人的文化和氣魄啊,十鼓和大都會博物館總是讓李銘輝心頭震動,但黏住他的台南氣味豈只這些?當他鑽進中西區ㄙㄟ來ㄙㄟ去,心想這裡實在太像台北的延平北路、迪化街和西門町了。西門町敗在鐵路沒有更新,但鐵路地下化以後軸心翻轉,再活一次。所以站在因破敗而封鎖舊延平戲院大樓面前,也就是日據時代的電影院宮古座原址,他的想像開始奔馳,飛越了台灣一圈又一圈。
中西區,步步古樸沉蘊的五條港區域曾經有三大致命 ,第一是因為一個地下街三層計畫,被斬斷成一條殘破大街的海安路;第二是變成危樓的合作大樓;第三便是產權複雜,容顏衰老疲憊的延平戲院大樓,它是台南第一座以閥式基礎蓋成的建物。
海安路曾經繁華鼎盛,但魔咒一般的地下街開發案帶給它二十年,人的離散與路的荒蕪,最後藉由藝術造街的力量重生,這故事足以寫成一本書,或是拍成一部史詩電影,由居民、市長、建商與藝術家共同演出,而那個讓海安路死而復生,每月可以召喚十五萬名觀光客到「藍曬圖」、「隨光呼吸」、「怪獸茶坊」……體驗文創的藝術家正是現在經營加力畫廊的杜昭賢。
政大書城台南店所在的西門路與海安路平行,散步只要十分鐘。
然後在 2012年最後一天,市長賴清德主持海安路地下停車場啟用儀式,並為這個延宕二十年的工程向市民道歉。
所以李銘輝怎麼會放過杜昭賢?政大書城立面,以「書城」為概念的巨幅形象看板,就出自杜昭賢之手。
而合作大樓則因列為危樓,公權力遂得以介入,強制拆除。
與書城在同一條街的林百貨,台南人稱為「五層樓仔」的,也在歷經三年修復後重新展現這座日據時代現代百貨風華。
於是台南公務局的人都大力稱讚政大書城到台南「正當時」,殊不知這個「正當時」絕非中樂透,而是李銘輝的眼光,「政大書城台南店方圓兩公里內,葉老舊宅、台灣文學館、孔廟、吳園、公會堂、赤崁樓、太平境教會……,台南軟實力都在我的範圍,百年前府城中的府城就是中西區,五條港文化園區則是中西區的核心。」他完全不換氣的念完一串名字,顯示腦袋裡已經鍵入一張台南地圖以及地圖背後的歷史。
.向政府喊話,
「圖利圖書業者就是圖利人民」
所以台南誠品就變成對手了?
「做什麼事情都是看自己,不是看對手。」李銘輝大手一揮,仿彿這問題不值一問。
他不擔心政大書城被拿來與其它書店比較,「每一家書店都有它的靈魂」;不憂心人不買書不看書以及節節升高的退書率,應該說,他的思考已經不停留在這一層次,他想的是如何「利他共生」,還有「台灣優先」。
「台灣現在需要的是鼓舞,不是批判,人與人之間的仇恨是最愚眛的」他一直用最實際的行動表明對台灣的感情。
在李銘輝想像裡,台灣應該有三百家書店,並且都是由企業、財團投資,採取複合式經營,也就是以具有集客力的書店為核心創造商城,「單一書店不可能賺錢,只能維持平衡或虧錢」。政大書城花蓮店是李銘輝創造「小商城」的第一站,至於台南店,他並不急,安在腹內的計畫是等待時機,出手買下大樓的二到十二層,終有一天,打造出一棟內有書店,有表演舞台,有餐廳和招待所,並且利用太陽能板蓄電的大樓。
「圖利圖書業者就是圖利人民」他還向政府喊話,把公務員的國民旅遊卡廢掉,換成圖書禮券,這樣就有十幾億的活水注入實體書店。
夢想讓人飛翔,使人偉大,李銘輝已經開始想像一個有政大書城的金門。
四十一年前,十六歲的李銘輝揮別彰化故鄉到台北找工作,台北後火車站職業介紹所派給他的工作是到一家叫「黎銘」的圖書發行公司捆書和送書,他就從這裡出發,跌倒過又爬起來,走到了一個出發時刻想像不到的高度和寬度。
引用來源:http://reading.cdns.com.tw/20130725/read/zhfk/SB0010002013072215084399.htm
江賢二藝術園區開放時間 在 台東金樽~江賢二藝術園區[4K] |開放時間9/27(二)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台東金樽~ 江賢二藝術園區 [4K] | 開放時間 9/27(二) ~ 11/27(日),週二~週日10:00 - 12:00、13:00-17:00 週一休館(含國慶日) #台東#台東多良火車站# ... ... <看更多>
江賢二藝術園區開放時間 在 江賢二藝術園區Paul Chiang Art Center 的推薦與評價
的影像,也藉由電影藝術中隨著時間不斷流變遞嬗 的意涵,致敬持續創作不懈的電影 ... 藝術中心◗ 地址|台中市西屯區文心路二段201號B2F ◗ 時間|週二至週六10:00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