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專欄 /
放寬餐廳內用,不論業者或消費者此刻也都有疑慮。
在合法的前提下,各人評估健康風險與營業狀況,說穿了,這其實是 #集體信心 的問題。在這段曖昧不明、疫苗施打持續推進的期間,餐飲業者還能做些什麼賦予多一份安心感?加強營業場所的通風與換氣,是老闆們可以考慮的。
#通風 #ventilation #換氣率 #沒有單一有效的防護措施
https://taster.life/liz-20210709/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訂閱電子報 由此去👉 https://0rz.tw/JSwwn
沒有單一有效的防護措施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多一份安心:#餐廳可加強空氣流通
指揮官陳時中昨日(7/6)在記者會上言明,若開放餐飲業內用,「會有些嚴格的要求」,並提到六點餐飲業者應該做到的事情:社交距離、隔板、不共用餐具、實聯制、量體溫、清潔消毒,無法做到就只能外帶;業者也可以開始準備了。
業者還可以準備第七件事:#加強餐廳的空氣流通。
大家都在等待指揮中心頒布正式決定,而若真放寬餐廳內用,不論業者或消費者此刻也都有疑慮。在合法的前提下,各人評估健康風險與營業狀況,說穿了,這其實是 #集體信心 的問題。在這段曖昧不明、疫苗施打持續推進的期間,餐飲業者還能做些什麼賦予多一份安心感?加強營業場所的通風與換氣,是老闆們可以考慮的。
這也是我瀏覽國外資訊時,發現台灣較少人討論的部分。通風(#ventilation)成為美國餐飲業去年下半年起的關鍵字,當時美國各州餐廳開開關關,一度能內用營業時,許多業者著手加強餐廳的通風與換氣設備。這和病毒傳播原理有關,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已說明,如果病毒存在於比飛沫更小的氣溶膠(直徑小於5微米)內,即便病毒量較小,但能懸浮在空氣中較長時間,也能傳播較遠(10公尺)。盡量減少懸浮在空氣中帶有病毒的飛沫或氣溶膠,就成為餐飲業者加強內用信心的另一個目標。
#換氣率是什麼?
餐廳通不通風,衡量的標準是 #換氣率— 室內空氣與室外新鮮空氣交換的頻率,亦即室內空氣完成循環更新的頻率,通常以每小時為單位計算(air changes per hour,簡稱為 #ACH)。換氣率(ACH)愈高,就愈能減少人們吸入病毒的風險。
目前還沒有任何官方規定的換氣率標準,因為科學家還沒研究出一個人暴露在多少病毒之中才會染疫。不過,根據美國財經網《Quarts》訪問賓州大學建築工程學教授Bill Bahnfleth所指出,室內空間最好至少有3 ACH,理想上是6 ACH— 亦即,一小時最好能完全換氣3次以上,能達到6次(或更多)更好。
如何得知一個空間的換氣率?
你必須知道這個房間含有多少空氣(長 X 寬 X 天花板高度),以及從室外流入的空氣量(每分鐘多少立方英尺)。有一個公式:
換氣率=每分鐘立方英尺 X 60 / 房間空氣含量
腦袋打結了嗎?交給專業的來吧—不妨聘雇工程師、工業衛生師或空調系統業者來做評估。
#如何減少感染風險?
既然空氣流不流通很重要,有二種方法可以降低感染風險:
1. 從室外引入新鮮空氣(增加換氣率)
2. 過濾室內空氣(移除飛沫或氣溶膠)
其實,不用想得太複雜:某些空間,可能 #打開窗戶與大門 就足夠了;戶外空間更是理想。你可以看到美國媒體從去年夏天起製作大量「最佳戶外用餐體驗」推薦榜;不過,前提是氣候宜人。當冬天逼近,抬出暖爐已不夠時,你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帳篷、雪屋矗立在人行道或露台上。台灣餐廳有什麼室外空間可以使用?酷暑已至,室外營業切實際嗎?應是大家想追問的。
如果打開窗戶大門不夠有效,室外營業不切實際,業者還可考慮 #加強過濾室內空氣。如果你有空氣調節系統(HVAC),可加裝高品質過濾器,《Quarts》就報導某美國連鎖速食企業希望藉此將換氣率調整到6 ACH以上,那已經是醫療機構的水準。
也可在中央空調加裝UV消毒燈,被吸入空調系統的髒空氣會被UV消毒,再與新鮮空氣一起被送回室內。
沒有中央空調的業者也不必沮喪,一般的 #空氣清淨機 就很堪用了。《Quarts》建議「最小過濾效率值」達MERV 13以上,而一般使用HEPA濾網的空氣清淨機,可過濾99.97%的PM0.3懸浮微粒,就已達MERV 17等級,其售價大概新台幣一萬元上下。
一個比較誇張的例子是紐約米其林三星餐廳Le Bernardin。去年九月底至十一月紐約市准許25%客容量的內用營業時,Le Berbardin安裝了「針尖雙極電離」(Needlepoint Bi-Polar Ionization)系統,是什麼外星文呢?意思是,被釋放進入空氣的電離子,會主動出擊吸附灰塵與病毒,並把它們消除,比起UV消毒燈被動等待髒空氣通過,此系統主動性更強,然其成效未被廣泛背書。
#對抗病毒的工具
和病毒對抗至今,我們都明白,謹慎和謙卑能讓我們不致潰敗。#沒有單一有效的防護措施,以上介紹美國餐飲業者針對空氣流通進行改善,給台灣的大家多一種方案,連同我們原本認知的拉開桌距、增加隔板、清潔消毒等等措施,都是餐廳對抗病毒的工具,希望能讓從業人員安心、消費者放心。
在疫苗施打普及前,疫情隨時可能變化,餐廳營業隨時必須調整— 維持高度彈性與應變能力,進行滾動式修正。而觀察英美五月後餐廳恢復內用後的狀況,即便內用營業額已回到將近2019年的水準,外帶外送也沒有大幅衰退,堪稱強勁。餐飲業還是得多元化收入來源,接下來勢必有一段內用與外帶外送、宅配並行的日子,考驗業者們的營運能力。
沒有單一有效的防護措施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餐廳若重啟內用 #如何讓用餐更安全?
三級警戒進入第八週,疫情持續往好的方向發展。我們看到確診案例、死亡案例繼續下降,雖然台北市狀況不穩定,但台灣整體而言已比五月、六月高峰時改善很多,大家深居簡出獲得回報。
壓抑經濟活動這段時間後,是否,降級已露現曙光?以我們關心的餐飲業而言,是否,餐廳能夠恢復內用了?
新聞報導指揮中心正在研擬相關指引,指揮中心沒把話說死,加上疫情仍在掌控中,我們或許能期待7月12日後餐飲店家能恢復某種程度的內用營業。可以預期,室內桌與桌拉開1.5公尺的距離、梅花座、隔板、實聯制等等措施,將會續行;客容量限制、單桌人數限制、合菜改以個人套餐,甚至營業時間限制,也是可能出現的新規範。
在指揮中心真正頒布決定以前,我們也可以想想,假設之後真的可以回到餐廳吃飯了,我們能如何讓用餐體驗更安全?
消費者與餐廳業者都有一些事情可以做。
#餐廳內用蘊含什麼風險
我們喜歡餐廳的理由,正好是餐廳染疫風險高的理由。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去年十月一篇文章分析了餐廳蘊含的染疫風險。首先,餐廳通常環境吵鬧,#人們會大聲講話,#吐出更多飛沫。雖然科學家還沒研究出一個人必須吸入多少病毒,或者暴露於病毒中多久,才會染疫,但通說認為(包括美國CDC、台灣指揮中心)只要近距離接觸到病毒超過15分鐘就可能感染。MIT這篇文章更指出,去年美國在餐廳染疫的案例,全都和確診者共享空氣超過30分鐘至1、2小時。
此外,雖然目前WHO與各國政府都不認為COVID-19會藉由空氣傳播,如果病毒存在於比飛沫更小的氣溶膠(直徑小於5微米)內,即便病毒量較小,但能懸浮在空氣中較長時間,也能傳播較遠(10公尺)。即便病人已經離開現場,只要在同一空間待得夠久,也可能染疫。
在餐廳吃飯,#不可能不脫下口罩。若是室內環境,通風不良,加上前述病毒傳播的原理,的確讓餐廳這樣的空間變得脆弱。也因此,美國餐飲業去年第三季開始出現一波 #通風 (#ventilation)的討論,不少業者改善硬體設施,#加強換氣率 或 #過濾空氣。(有關換氣與通風,我會另外詳細說明。)
MIT該篇文章也提到以下研究結果:英國公共衛生部去年十月調查顯示,在去年八月至十月間染疫的英國確診者,出外用餐是他們產生症狀二天至七天前最常通報的活動;美國CDC去年九月針對802位美國成年人做的調查報告也指出,確診者通報曾經在餐廳用餐的人數約莫是陰性者的2倍。
#消費者可以怎麼減少餐廳內用風險
以上事證,令人沮喪。我們熱愛餐廳,想念餐廳,然而硬道理擺在眼前,我們必須直視面對。這事關所有人的安全與集體的信心,不僅僅是消費者的選擇,也是餐飲從業人員工作時必須權衡的重點。
疫苗已展開接種,我們都知道群體免疫才是徹底的解方,而在真正抵達終點線前(這條線請別後退呀),餐廳可不可內用、該不該內用,或者,餐廳到底該怎麼營業,都是客人與業者持續面臨的問題。消費者會評估自身的風險容許額度,餐廳業者亦同。若政府開放餐廳內用,消費者可以怎麼減少用餐風險?MIT提供以下建議:
🔸餐廳的大小很重要
空間較大的餐廳,較能保持社交距離。
🔸新鮮空氣
如果餐廳有室外空間,請優先選擇室外座位。MIT引述UC Santa Barbara的科學家所言,室內空間染疫的風險是室外的20倍。
如果餐廳沒有室外空間,請優先選擇靠近開放的窗戶或門口的座位。在不進食時,應戴上口罩。
室外空間,台灣的都會餐廳並不常有。政府是否可能開放某些道路、廣場、公園等等公共空間,供餐廳業者登記使用?有戶外空間的餐廳業者、飯店,該怎麼發揮最大利用價值?
🔸避開人群與熱鬧
如果餐廳窄小、擁擠、吵雜,比較不理想。
餐廳可調低音樂音量,使客人不必大聲說話。
🔸安排座位也很重要
如果你和不是同一家戶的人共餐,請與他們坐斜對角。日本超級電腦Fugaku計算出,坐斜對角的情況下,用餐者受暴露的病毒飛沫會減少75%。
#沒有單一有效的防護措施
最後要提醒大家,沒有一種防護措施能夠以一擋百,各種措施必須一起推行,才能達到有效防護。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依舊是防疫的黃金三律。
至於,餐廳能怎麼讓消費者更安心?是否該考慮提高換氣率、過濾空氣?這部分是目前台灣比較沒有討論到的,我將在下篇文章與各位分享。
沒有單一有效的防護措施 在 隔離防護措施 - 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 的相關結果
防護措施. ○目的:減少己確定或懷疑之感染源在醫院內傳播. 的危險性. ○適用對象:所有病人. ○內容:包涵全面性血液體液防護措施及體內物質隔離. ... <看更多>
沒有單一有效的防護措施 在 如何有效防護、阻斷疫病傳播?軍醫這樣解讀 的相關結果
王勇︰如果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或疑似病例,有如下接觸情形之一、但並未采取有效防護措施的,應當確定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一是與病例共同居住、 ... ... <看更多>
沒有單一有效的防護措施 在 標準防護措施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的相關結果
標準防護措施是針對所有醫療(事)機構制訂的基本防護措施,其建. 構的原則在於所有血液、體液、 ... 病人通常無發燒症狀,因此沒有發燒並不代表沒有呼吸道感染;而氣.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