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信報財經月刊2021年1月的訪問:
2019年末,香港面臨經濟下行、政治風暴雙重夾擊,但世紀疫情尚未出現,環球股市欣欣向榮,當時林一鳴力排眾議,預測2020年本地住宅價格繼續橫行,不會大跌。誰知禍不單行,一場由新冠肺炎引爆的黑天鵝無聲出現,破壞遠超2003年沙士,商家、市民叫苦連天,唯獨港樓依然「企硬」·綜合各大地產行業數據,去年樓市窄幅上落,如同林一鳴所言,果真呈橫行走勢。
林一鳴接受本刊專訪時預料,2021香港經濟將持續低迷,但無損整體樓市格局,「基本上住宅不跌,但租金下跌;更差是二級寫字樓、工廈,最差是一級寫字樓、商鋪。」去年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報告顯示,香港樓價已經連續10年成為全球最難負擔,到底還要不吃不喝幾多年,本地人才有望置業?林一鳴坦言,今日香港出現平行時空,社會資源傾向有資產的人,貧富差距愈拉愈遠。若想準確預測香港樓市,先要認清誰是真正「入場者」。
平行時空下的香港
他認為,兩類人「上車」機會大。第一類是富有階層(約佔1/3就職人口),月入至少3萬左右或以上,比如金融、銀行、投資界人士〔圖一〕。去年香港股市,IPO氣氛熱烈,「這班人賺錢隨時比前年更多!」他們不但大多「供完樓」,更有能力買樓給下一代;另一時空下,疫情主要影響零售、酒店、旅遊等行業,以及月入約一至兩萬的「打工仔」,但只會令住宅租金下跌。簡言之,今時今日中低收入的香港人並非真正買家,左右樓價走勢上「no stake」。
第二類是新香港人,亦即居港七年或以上、拿到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的「港漂」·他們既可輪候公屋,買樓也可避開15%從價印花稅(AVD)及15%買家印花稅(BSD)。林一鳴便曾計算,自九七年至今,大約160萬人移民來港,拿到「三粒星」身份近110萬。若根據大數定律,估算每年有八萬人拿到身份證,而當中三成精英絕對有能力買樓。「由於國內物業快速升值,近十年內地人財富暴升,拿幾百萬做首期相當輕鬆。」
面對龐大的置業需求,林一鳴慨嘆本地住宅明顯供不應求,「運房局經常說未來三至四年有9萬多個私人住宅單位供應,由頭到尾都是假的。過去十年,每年平均只有一萬多·」根據最新住宅施工數據,他悲觀推測未來兩至三年,私人住宅供應每年將維持約一萬。「今年《施政報告》好似搵到大量土地,但大多數十年後才有樓落成。」他解釋,「生地」轉「熟地」是一個漫長過程,包括進行基建、交通配套、環評報告等等,「梁振英時代都做好多,今日都未見成效」,因此供不應求的格局,至少5年內難以扭轉。
自住樓有需求 跟金融人走
身處香港經濟起飛時期,不少港人靠買「磚頭」滾存資產,成為今天的「收成期」群組。作為投資多年的佼佼者,林一鳴認為未來港樓難跌,但近年投資價值偏低,更透露約2016年開始減少投資地產,寧願找更高回報的投資工具。
「不單是看本地,也要評估全球環境,現在已經沒有一個地方比香港樓更貴。」他預計未來港樓保持橫行,投資者卻面對兩大不利因素。首先是樓市「辣招」推出後,近乎冰封二手樓市場,買賣方陷入兩難,中斷換樓階梯。初期政府推出雙倍印花稅(DSD)時,林一鳴仍有投資買物業,直至非首置物業稅率劃一調高至15%,「沒什麼方法可避開15%印花稅了」。其次是租金回報率「清一色」下跌,近年最高也不足3厘〔圖二〕,「炒樓都係想升,如果沒有升幅,買內銀股更好啦!雖然股價不變,起碼收六厘息。」去年金管局推出通脹掛鉤債券(iBond),單計保證息率就有2壓。
至於有自住需求者,林一鳴同樣由「真買家」角度出發,認為兩個地區發展較佳,樓價有機會跑贏大市。他分析,未來金融界人士仍然是置業主力,他們除了講求接近商業區,同時希望配備會所、有較寧靜的居住環境。縱觀香港地圖,大圍及將軍澳是不二之選。
「最重要見到基建記套提升。」以大圍為例,港鐵沙中線落成後,官方頂計前往金鐘僅用17分鐘,大幅縮短交通時間,他頂計會吸引到一班到港島區工作的金融人。同一道理,「未來十年愈來愈多人去東九龍、觀塘上班,不少是銀行中上層,有很大住屋需求」,當藍田隧道建成後,將軍澳居民不但能快速到達觀塘區,而且該區呎價比較低,具有較大吸引力。
一國兩制若不保 明日大嶼有何用
「上車難」向來是香港深層次矛盾之一,2018年《施政報告》正式提出「明日大嶼」願景,耗資近6000億填海造地,引起坊間激烈批評,包括費用過高、破壞環境、有其他新增土地方法,云云爭議中,林一鳴更關注「明日大嶼」落成時,香港地位的改變。
最近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表示,如果計劃研究順利,並得到社會支持,將於2027年開始填海,2034年才會有房屋建成入伙,意味就算「難得」沒有工程延誤,最快都要等候13年。林一鳴認為,「明日大嶼」遠水不能救近火,「如果立即填好,當然有幫助,但現在要等10幾年之後。」
2047大關逼近
林一鳴推測,特區選擇推動「明日大嶼」,實際想進一步將香港融入大灣區,成為區內西面較發達城市的中心,吸引大陸人流、促進經濟活動,但成功關鍵在於,香港是否仍然擁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然而,自前年開始,他便強調中港關係已步入「第三階段」(第一階段是需要香港人,第二是只需要香港這地方,第三是人和地都不再需要),香港一旦淪為中國一個普通城市,如何支撐高昂的建築成本?
更關鍵是,等到「明日大嶼」建成,距離2047大關又拉近一步。他幾乎肯定香港將失去「一國兩制」,屆時兩地邊境消失、接駁交通激增,甚至再沒有香港身份證,「從整個大灣區版圖來看,你用咁多錢起明日大嶼,同樣的土地成本貴過珠海、中山幾倍,到時為何不直接上去?」他表示,香港綠色地帶面積甚廣,無奈港英時代規定不能建屋,若要從郊野公園邊陲及明日大嶼之中選擇,前者明顯較佳。
國際企業「去中環化」
「有時用WhatsApp溝通,打電話都好少。」過去一年,林一鳴從未親身見過私人銀行的客戶經理,更笑說:「他在那裹上班,其實與我無關。」過往這些跨國大行盤踞港島區的核心地段,既方便中環人,也是身份象徵,「如果以前在觀塘開銀行,大家都會覺得cheap咗少少。」
時移世易,林一鳴發現大眾對於公司選址,相對上沒有以前重視,於是部分公司搬至觀塘等二線地區,藉此節省成本,「反正現在都用Zoom,為何需要支付高昂租金?」近年愈來愈多國際公司「去中環化」,例如貝克麥堅時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安永(EY)等,「最頂級的企業都搬走」。
仲量聯行展望2021時提及,自年初至今,中環甲級寫字褸租金累計下跌逾兩成,跌輻不但是各區之冠,更是2015年以來的新低,相比之下九龍東跌幅最少;整體寫字樓空置率升至8.8%,是2004年以來最高。仲量聯行商業部主管鮑雅歷預訓,今年主要商業區的甲級寫了樓租金將繼續下跌5%至10%。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統計報告顯示,去年境外公司駐港數目亦首次下跌。林一鳴認為,由於本地經濟持續低迷,加上香港逐漸變成中國一個普通城市,失去獨立關稅區等負面因素,甲級寫宇樓及商舖價格較難維持一線城市最貴水平,是眾多投資物業中「最傷」,不建議趁低買人博反彈;勉強可以考慮的是二線、三線寫字樓,但要留意當區供應是否過多。
沙中線大圍去金鐘時間 在 范國威 Gary Fa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立法會鐵路事宜小組委員范國威批評,多項鐵路工程持續延誤,反映港鐵管理鐵路工程能力不足, 顧此失彼,擔心高鐵及沙中線工程的超支延誤會變成無底深潭,要求港鐵交代最新預算及工程時間表。
明報 2015-03-05
保育遺址會展留位繞道延誤
沙中線再延1年2021全通
【明報專訊】港鐵多項鐵路工程持續出現延誤,政府向立法會提交文件顯示,全長17 公里的沙中線,因土瓜灣站遺蹟的考古及保育工作,令工程受阻,加上會展站要預留位置加建樁柱,以及中環灣仔繞道工程延誤等因素,令鐵路地盤交接時間推遲半年,政府最新預計沙中線要再押後一年完工,大圍至紅磡及紅磡至金鐘的過海段,分別延至2019 年及2021 年竣工。
已延至2017 年峻工的高鐵香港段, 目前工程仍然滯後,政府已要求港鐵重新評估高鐵的工程預算,最終造價或較原先港鐵修訂的715.2億元為高。
大圍至紅磡2019 竣工
立法會鐵路事宜小組委員范國威批評,多項鐵路工程持續延誤,反映港鐵管理鐵路工程能力不足, 顧此失彼,擔心高鐵及沙中線工程的超支延誤會變成無底深潭,要求港鐵交代最新預算及工程時間表。
范國威恐變無底深潭
由政府全資撥款798 億元委託港鐵興建的沙中線,去年因土瓜灣站挖出宋元至晚清的遺蹟, 需延長考古時間。運輸及房屋局的文件顯示,截至去年底,沙中線整體工程完成27%,較原定的34%為慢,當中因土瓜灣站採納大部分遺蹟原址保留的保育方案,估計會令工程出現最少11 個月滯後,額外工程開支需增加最少41 億元。另外,鑽石山站往馬仔坑的隧道工程,以及馬頭圍站的垂直隔牆工程,亦遇上複雜地質狀况,令工程受阻。
當局又指出,由於需預留彈性在會展站上蓋興建新會議中心,並要在車站旁加建必要的樁柱,預計會展站工程要延後最少5 個月;加上中環灣仔繞道隧道工程延誤,令博覽道東及會議道路旁的一幅關鍵地盤交接日期,較原先延遲半年,估計最遲一幅關鍵地盤, 需於2017 年才能交予承建商施工;加上灣仔北一帶交通繁忙,令會展站的施工程序非常複雜,工程進度存在一定風險。
運房局預計,沙中線工程需再延遲一年完工,當中大圍至紅磡段要延至2019 年,紅磡至金鐘段則要延至2021年通車。當局又指出,沙中線現有的應急費將會不足,未來會向立法會尋求追加撥款。
現有應急費不足
另外,原定今年通車的高鐵香港段,港鐵早前已修訂延至2017 年竣工,但目前工程進度仍滯後, 截至去年底, 高鐵工程整體完成66.3% , 較預計的69.5% 為慢;當中西九龍總站(北)的車站結構工程,石屎澆灌量未如理想,而皇崗至米埔的下行線隧道工程,進度亦遠遜預期。
港鐵去年因應工程延誤,修訂高鐵工程預算,由650億元增至715.2 億元,但運房局指出,港鐵仍有「若干事項」未包括在最新預算內,要求港鐵再評估,預計今年第二季完成估算。
至於超支責任誰屬,政府重申會按委託協議處理,保留一切向港鐵追究合約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