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从团体动力来看《乘风破浪的姐姐》
我们这些助人工作者很需要看懂团体的动力。所以我这个人特爱看真人show。因为从里头我可以成为一个外观者,来训练自己如何看懂更多有关人性的课题。
最近中国的《乘风破浪的姐姐》,我看了好几回,而且有些反复重看。除了因为我爱看这些姐姐的表演,更是因为他们的互动让我不断看懂一些事情。
好的。我开场了。
1。
什么叫团体?
只要两人或以上,就能组成一个团体。团体也可以称为系统。
我们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都活在团体里。家庭、学校、公司、社区、城市、州区、国家等等。
在每个团体里,我们都被赋予不同的功能、也挂着不同的角色而生活着。
2。
什么叫团体动力?
每个团体的互动,是否形成了一些可以被看见、或者可以嗅得到的不成文规则、条规、氛围。责任如何安排、权力如何运作、关系如何建立。
所以每个团体都会有各自的有机生命(organic)。自己会动、自己也会死亡。
每个团体都有自己的目标。大部分的团体仅仅是为了生存,仅有少部分的团体是为了突破人生而达到饱满的成长。(这是大家渴望而追求拥有的团体。)
3。
乘风破浪的这群姐姐目前已经完成第四公演。也就是每一个还存活着的姐姐(目前剩下十四位)至少已经拥有四次的团体组成的经历。
据说还会让七位被淘汰的姐姐成为另一组,来和他们两组继续 PK。
4。
团体动力要怎么看呢?
其实很难的。因为要看很多东西。
以前很享受吴就君老师以及杨蓓老师教我们怎么看团体的互动。也很怀念。
用我自己最简单的说法,就是要看点、线、面。三个层面。一个都不能少。
点,就是意味着你要看每个人的个人特质。
个人特质包括他的价值观、EQ、能力、人缘、冲突时他是争取的、还是放弃,简单而言就是看他的人设(human setting)。因为每一个人(也就是每一个点)的加入,都会决定团队如何互动。走向如何。
譬如:宁静的高情商、敢怒敢言保护队友的情操,自然会受到很多姐姐的拥护。
譬如:王霏霏的业务能力,让每个leader抢着要她加入自己的团体。每一次都是大家争着要的团员。
譬如:蓝盈盈的拼命三郎、目标取向、人际及情感摆在一旁。
又譬如:张雨绮的真实(fidelity)、坦诚、开放及保护弱势。
这些人设,不管在那个团体里,都会把团体“活”起来、或者“死去”。
一个死了的团体,你需要放一些不一样的因素,才能让团体活起来。
一个活起来的团体,你继续放同质性一样的人在一起,它就会死掉了。
所以,像 Satir 所说的,人是因相同而有所连接,人是因差异而有所成长。
5。
人设你要是听不懂,你可以简单用另外一个用词,那就是个人魅力。
你会发现一个人的个人魅力,会决定他在一个团体内能生存多久。
个人魅力里头是包括很多因素的。譬如:人气、人缘、能力、担当、勇敢、冒险。也就是大家的内在资源,是否已经成熟显现出来。
所以我们不管要活在那个团体里,我们都需要不断增强自己的个人魅力。
团体是很现实的、也是很残忍的。你的个人人设或个人魅力,不强大,就不断会被淘汰。而且重复被淘汰。
是的,我们会同情,然而这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有一些我喊不出名字的姐姐,你会发现她们在个人这个点上,没有让你留下印象的人设及个人魅力。
不过我认为沈梦辰以及孟佳是沧海遗珠。沈梦辰是潜能有待开发的女团员,孟佳则是时不于我、缺乏个人风范。所以团体动力里头的每个点,依然会牵涉一命 二运 三风水这事。
有时候,即便你未来会有多强,你依然还是会被淘汰。现实真的很残忍,它肯定不是童话故事。
我觉得张雨绮、宁静还有郑希怡、张萌看得很清楚。他们是survivor。适应制度特别快、也特别强。
好,你看懂“点”的话,我们继续看“线”。
6。
线是什么意思呢?
在团体里,就是你想要和谁一直保持着一段关系线。
也就是一个点和另一个点的连接。
大部分的人(包括姐姐们)也是一样的。人性是这样的,物以类聚。什么人就和什么人在一起。
一开始能力强的人、排名优先的人会组在一起。强者组在一起,是一种方便。排第一名的蓝盈盈以及排第二名的黄龄会组在一起。因为资源共享而且强大。胜出的机会也比较高。
这是人性。这也为何学校把懂得读书的孩子全部都放在一起。这也为何顶尖公司把顶尖高手都拉拢在一起,放他们在一起。这也为何avengers大家要在一起。因为他们深懂一加一大于二。
可是强者与强者放在一起,这一条线的功课(lesson)主要是磨合。如果时间不允许磨合,这个团队需要付出很多代价也未必会带来成功。
所以强者和强者的线,要是磨合成功,必定带来超标的效果。要是磨合不成功,那就是两个人要争皇的灾难。
你看世间多少夫妻的互动那条线,你就明白那其中的power struggle 了。
所以每一条线里头,你都要看power是如何运作的。
譬如:宁静和袁咏琳,这power的运作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一个是leader,另一个是follower。合作必定愉快的。
譬如:丁当和黄圣依,就肯定有问题了。因为做leader的像 follower,做follower的像个leader,这里头的互动一定会不愉快的。leader 需要hold住power,丁当的人设里没有这份能力。follower要let go power,黄圣依一开始的setting里是很想做leader的。
譬如说:王霏霏and孟佳。他们因为十年前就彼此认识。磨合度足够成熟。所以两人一合作,简直是如虎添翼。这也为何李斯丹妮回顾四次公演,她也坦言第一次公演的合作是最开心的。因为他们七个人的线,大家的power很均匀、强者的磨合足够、没有要争、而且一心一意要合作。所以第一次公演的时候,你会看见大碗宽面的团队是很融洽、也有很多笑声。能力一点也不弱。这种团队,可遇不可求。
7。
有一条线,特别要提。就是宁静和郑希怡的关系线。这段关系线,互动的真是漂亮。
因为彼此惜缘,而结合。
因为现实因素,而分开。
也因为彼此珍惜,再重逢。
这条线,很明显的,power是落在宁静手里。郑希怡的自主权比较弱。
郑希怡很喜欢宁静,主动要求成团。第二次公演,两人再加郁可唯,唱了一首 flow。惊艳。
第三次公演,因为宁静选了王霏霏,需要考量人气、胜利、能力等因素,宁静放下了郑希怡。足以可见,业务能力的不足还是会被淘汰的。
虽然宁静是用身体高度不一来做主要理由,个人觉得不仅如此。有些话不能说的太满,情商高手宁静深懂。
宁静照顾了团体的需求,却需要牺牲郑希怡。她其实可以停在这里,什么也不用做。
然而,宁静这个人(“点”)的人设是重情而且情商高。所以她在住宿门口和郑希怡道歉的那一幕,我看见了一个领袖的风范及气度。
对我而言,一个领袖形成了。(虽然团体还未形成。)
一个领袖具备什么条件呢,要照顾自己的需求、也要照顾每个人的需求、更要照顾团体的需求。作为一个有功能的领袖,真的很不容易。
宁静的身教,让她进入第五公演之际,以十五票这么高票胜出,大部分的姐姐都选她为第五公演的leader。当之无愧。
第四公演、她本来就想选郑希怡。奈何杀出一个蓝盈莹。
终于,第五公演,即便郑希怡的腿拉伤了,宁静依然守住承诺。郑希怡一定会是在她的团队里。不离不弃。
这个过程,我很欣赏。也很感受到他们俩彼此之间的信任及连接。
这样的线,真的可遇不可求。
8。
死咯。我写了这么多,我都还没有讲到“面”这件事。
面,简单来说就是三角形。三个人,成为面。也就是由三条线组成。
线磨合的好,会帮组面的形成。面的默契好,会帮助团体的形成。那么整个团体的立体型就形成了。
也就是说团体里头两个人的关系好,它会帮组团体的成长。然而前提是这两个人的线,不要自己成为小团体。
逐渐的,愈来愈多的关系好,团体就会好起来。
所以我们时常说一个会带来成长及有功能的团体,是需要经过很多的磨合、误解、澄清而形成的一种说不出来的默契。
一个团体里头会有很多三角关系(面)。
所以三人团会比五人团容易解决事情的。
而七人团的形成其实是最难的。这也为何我们很难怪当初丁当一开场无法搞定七人团里头的六位姐姐。因为摸不清楚点、线、面。个人魅力又不足够,power又hold不住,所以很辛苦的。不能怪她。谁也handle 不到这样的团体的。
一个团队需要很多的默契、需要很多人的投入去打造;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足够的。
你看万茜组,做了两回公演。不一样,就是不一样。五个人成团,除了有说有笑之外,大家能分工合作,彼此互补,所以有足够的默契会让团队发光的。它从个人魅力,升华为团体魅力。
这也为何我们很多时候很向往一些团队。一些名校。一些业界里的名团队。因为团体本身散发的魅力,大于个人的魅力。
所以一个活的团体不需要时时完美,然而那里头,是需要有团魂的。(也就是团体凝聚力、魅力、默契等。)
你会发现姐姐们彼此互补、协助彼此、情感流露、成败大家一起扛。目标共同。苦大家一起吃、乐大家一起享。
黄圣依哭得半死的那一集,六个姐姐围在其睡房里,彼此分享心里的真心话。对我而言,这互动、这团体的形成是怎么装也装不了的。(除非所有姐姐都是女主角,我就服了。)
9。
说到装。
我也想说一说:人性的真伪。
不管是点、线、面,人为了生存,总是要装一下的。
点:要装出自己明明没有的人设。
线:要装让别人看见两人的关系很好。
面:要装让别人觉得自己的团队(三人或以上的活动)是很有默契的。
这些装,都是观众最爱看的了。
装,请不要批判它,其实也只为了生存。
怎么在点线面里看见这些“装”呢,
我时常说要打开“眼耳鼻舌身”,
五识都打开了,你就能看见了。
你就知道点线面里头:
哪个人/哪段关系/哪个团队是真的很假、假的很真、真的很真、假的很假。
里头有这么多位姐姐们,为了不要得罪任何铁粉,这个部分我就不多着墨了。
不过,建议你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上着手,也不妨看看自己生活上的点、线、面如何组成家庭、工作、学校等等所有的系统。
10。
目前为止,我最喜欢的是张雨绮。
她的自信心、霸气,气势与生俱来。
我们学不来。
她不只是会顾自己。而且还照顾弱势。
让姐姐们(如:张含韵)能有被看见的机会。
心里那句,嘴里就是那句。得罪你也不怕。然而身为队长的她又很照顾自己的队友。
第四次公演,我觉得她的压力已经到达一个临界点,正当她自己要哭的时候,她赶紧逃离现场。毕竟,她不想让别人看见她脆弱的一面。这也是我很心疼的人设。主流社会不允许领袖展现脆弱,这个文化根深蒂固。
最近这两期的公演,金沙掉扇、郑希怡脚伤筋了。
她在承受极大的压力之下,居然还可以说出:“我觉得真正《乘风破浪》的精神,不是说第一名有多优秀,而是最后一名能不能变得优秀。名次已经不重要了。这次是大家特别能够证明自己的一次很好的机会,而我想要让这舞台变成一辈子都不可能忘记的一次表演。”
我完全被圈粉了。这样的leader,不管成败,都非常有个人魅力。早已超越输赢。
我就分享到此。
有风要乘、有浪要破。
这就是最酷的精神。
以量
12/08/2020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在 冯以量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题目:我如何看待哀伤这面貌
文字:冯以量
摄影:冯以量
内容:
我时常说大部分的丧亲者不需要辅导员提供的悲伤辅导,他们只需要亲友们的悲伤抚慰、谅解、陪伴或让他们独处。毕竟,大部分的人都有其自愈哀伤的能力。
只有一小部分的人,他们无法承接失落给他们的打击,他们可能需要我们(作为他们的亲友)额外的协助、甚至陪他们去接受专业的辅导谘商。
我不喜欢为丧亲者的悲伤分类。这世间有很多哀伤分类的说法。如果硬要把悲伤分类,我比较可以接受的说法是:“悲伤状况有两种,那就是一般性的悲伤状态(common grief),还有复杂性的悲伤状态(complicated grief)。”
(记住:我们不是把人分类、只是把悲伤状态分类,这两种状态会在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里交替的出现。状态是流动的、而不是固着的。)
所以我们要怎么知道我们自己或者身旁的亲友就是那一小部分的人拥有复杂性的悲伤状态,而且需要接受悲伤辅导服务呢?
这将近二十年从事悲伤辅导及督导的经验,我有了一些比较生根的想法。
我发现决定我们悲伤的要素有很多,不过我认为最主要的是以下这五个影响我们悲伤状态的要素。
为了方便你记住,我自创一个很简单的英文口诀:CARES (关怀)
C = Cause of death(s)
A = Age of deceased(s)
R = Relationship
E =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 = Supporting network
来,让我慢慢解释给你听。
不管你是助人者或者是丧亲者的亲友,甚至是一名正在处于悲伤的丧亲者,我觉得要是你能拥有一个简单的悲伤认知架构,会对你有所帮助。
请把这篇文章 Save 起来。要是你愿意的话,也请你 share 出去,让更多人看见这。
1。C for Cause of death(s)
亡者(们)的死亡原因会影响我们的悲伤状态。
一名亲人因生病而去世,和另外一名突然遇上车祸意外事故而身亡,给我们的撞击是不一样的。
死亡原因有很多种。只要不是预期性的死亡原因(如车祸、意外、溺毙、自杀或他杀),都会加重我们的悲伤状态,成为我们的哀伤负担。
2。A for Age of Deceased(s)
亡者的年龄也会影响我们的悲伤状态。
一个年龄仅有三岁的孩子身亡,和另外一名八十多岁的长者身亡,虽然死因是一样,显然的,不同的年龄给我们的撞击也是不一样的。
一般而言,只要八十岁以上,相对之下我们比较容易接受死亡的到来。
普遍而言,越年轻的年龄,给我们的悲伤状态所带来的撞击就愈来愈重。
3。R for relationship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都需要关系来活着。这里的关系指的是亡者和当事人的关系。我们和亡者拥有一个怎样的关系状态会决定我们如何悲伤。
关系有两个层次的说法。
第一个就是基本层次,也就是名份上的关系,如:夫妻、父子、婆孙等等。
第二个也是我们助人者在评估悲伤状态时比较看重的是亡者和丧亲者俩人之间的关系状态。
用专业术语来说,那就是依附关系(attachement)。依附关系真正要用学术角度说起来,真的不容易说。
不过用我们老百姓的说法,其实就仅有三种关系状态:
第一:我爱他(love relationship)
第二:我恨他(hate relationshop)
第三:我爱他可是我又恨他 (love-hate relationship)
显然的,比较容易渡过悲伤的状态,是 love relationship。
hate relationship 也很容易渡过,只要你不要想起这个人、只要你不要在他面前重提这个人。
可是,love-hate relationship 里头,相对之下,就有很多遗憾、内疚、自责、未竟之事(unfinished business)等。活着时越在这种关系的状况之下,悲伤状态相对性就愈复杂了。这份复杂性的哀伤,需要走一段更久的时间旅程。
4。E fo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情商是你我他都懂的字眼。情绪不是拿来压抑、宣泄、掌控他人或者控制自己的。
简单来说,有关情绪,它和你的关系是有四个部分的:
第一:你怎么看待情绪(perceive emotion)
第二:你怎么了解情绪(understand emotion)
第三:你怎么处理情绪(manage emotion)
第四:你怎么运用情绪(using emotion)
当一个情商状态很高的人,他比较有能力去承接失落所带来的哀伤。他甚至可以运用其哀伤的情绪来疗愈自己、寻找生命的意义,进而感染周遭的丧亲者也一同去经历悲伤。
反之,越不能流动其哀伤情绪的人,内心的悲伤状态就越复杂了。卡住了、冷冻了,无法用言语、用眼泪完成述说。这样会内伤的。
在葬礼上,往往我们看见可以哭出来,把悲伤说出来的人,我们都比较不担心。
那些把哀伤压抑着的、而且堆积其人生的失落事件的,是我们更需要多加以留意的。
5。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一个人是否有被支持到,不是由提供支持的人来做决定的,而是由接受支持的当事人来做决定的。支持,这件事,是很个人的。
有些人比较想要独处、有些人比较想要说出来。所以不是愈多支持就一定愈好的概念。不是这样的。
有时候有些丧亲者告诉我们他们的悲伤会经历二度伤害,是因为有太多没有营养的慰问及建议。
因此,支持系统是由当事人觉得能被支持愈舒服、愈有自主、愈能滋润生命来做定义的。
一个人的外在资源系统有没有功能会决定其悲伤的状态及程度。
资源不用多,你需要到的时候,一定会有一到两个人愿意在你旁边。我觉得有这样的资源的丧亲者,是最幸福的。
***
好啦。我说完啦。要是有那些不明白之处,欢迎你来询问。
要是对你有所帮助,也请你和我分享。也当着我在这个假日成为了诸位的支持资源之一。
再来一次口诀,
CARES 很好记的。
C = Cause of death(s)
A = Age of deceased(s)
R = Relationship
E =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 = Supporting network
祝福大家、祝福自己。
以量 送上祝福
08/06/2019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在 冯以量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Glass 这部电影,我强推!
在戏院里看完电影之后,我不顾旁人眼光持续拍掌!如此低成本的电影,居然可以拍成如此高素质的电影。
(你要是也想要观赏这部电影的话,就停在这里好了,请转头走开。👇🏻会有剧透。)
虽然海报只有三个人,我觉得重要角色有七个。一个治疗师 + 三个个案(如海报显示)+ 三个家属。简单的七个角色描述了好几层社会及个人的现象。我慢慢说给你听:五个 point。
1。说一说治疗师及三个个案的关系。凭着这四个角色,编导试图要让我们知道这世界有四个势力:
a。推崇善的力量。(宽恕、救贫等等)
b。推崇恶的力量。(弱者不适宜生存、有仇必报等等。)(我一直觉得处于恶力量的人,其实不觉自己是恶的,因为他也觉得自己是善的、也是有正义的。)
c。让善及恶这两股力量同时存在。有必要的时候,让大善及大恶起冲突。在混乱里再寻找一个新的平衡、新世界的次序。
d。不管是大善或大恶,都需要找到一种平衡、次序。(为了旧世界的平衡,有必要的时候,甚至要消灭大善及大恶。)
影片里的四个角色,就说出了世界目前四个势力的现象。我心里面对编导佩服不已。
2。说一说个案和家属的关系。每一个个案都有他的故事、以及他和他重要的他人所产生的脉络。他能成为今天的自己全是过去综合的累积。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即便他是如此孤单,他也会有一个人深爱着他。可能是他的长辈、或者他的同辈、也或者是他的后辈。编导想要借这部电影传达此类讯息,我觉得编导内心依然觉得人性本善这信念。
不管社会如此不接受他们,他们至少还会有一个人爱着他们的。
3。说一说个案和自己的关系。个案的强大正好是因他过去的脆弱而造成的。如:身体的残缺导致头脑的强大、突发的灾难导致生存的强大、长期的虐待导致多变的强大。这现象正好说明:“凡是打不死你的,将会让你更强大。”(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4。说一说个案和社会的关系。社会是不允许有太极端及长期处于社会边陲的人存活着。
监牢及精神病院就是现今社会创造出来而把所有极度边陲的人们“聚合”在一起,好让主流社会的人们可以有更大的舒适空间而活着。个案被标签、被唾弃、被遗忘,甚至还用种种不符合人性的方式来“治疗”他们。
就像马戏团里头被驯服的大象及狮子,逐渐让他们忘记了自己强大的力量、甚至一度怀疑自己那强大的力量是虚幻的。
女治疗师在此部电影里的演技不输给三位男主角。气势足够强大,她同步盘问三位男主角的那一幕,特别精彩。
5。再说一说个案的内心世界。
人,不管多强大,还是会有个死穴。就像不管你把少林武功练的多强大,身体还是会有个穴位是立马破功的。
这三位个案里头,有一位渴望被肯定(或者说被看见)、有一位渴望被爱、有一位则渴望有安全感。
就是因为如此的渴望,才让他人趁虚而入而伤害了他们。
我进场看戏,只有四个人。它不应该这么少人去看而已。所以我在这里写了。
以量
28/01/2019
小小咨询:
1。请记住编导的名字:M Night Shyamalan。他是一名优秀的美国籍印度导演。
2。这部电影是第三部。共有三部曲:Unbreakable(2000)、Split(2016)and Glass(2019)。(我没有看 unbreakable,前年有看 split,不过我个人觉得三部都可以独自成立。)
3。虽然 IMDb 只给这部电影 7.1 分数,不过对我而言,这是一部让我不禁在戏院内不停鼓掌的一部电影。
4。Sixth Sense (1999)这部经典电影就是他所编导的。
我讲完了。
谢谢。
下台一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