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國家大學的前身-印度支那大學(Đại học Đông Dương)】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越南國家大學的前身是哪一所,其實現在就位於河內的Lê Thánh Tông路上的印度支那大學,雖然這間大學已經是過去的歷史了,但是過去的建築目前屬河內大學旗下的自然科學大學正在使用,牆面都已經重新鋪上油漆,雖然跟原本的風貌有一定比例的差異,但是大廳內的一些裝飾還是包含的非常的完整,這間越南最早學府的印度支那大學,辦校時間從1907年到1945年的八月革命後,就也被當時的越共政府接手,這個短短的38年的時光裡面,印度支那大學從無到有的幫助當時的越南建立高等教育體系以及擴展到不同的領域,今天我們就來簡單介紹一下。
一、1906年印度支那大學辦學初期
在越南的1906年,當時的總督P.Beau簽屬一道1514a的法令,擴大一些教育機構,設立高等教育的中心,他希望能夠將越南的教育體系建設更加完整,能夠跟東亞(尤其是日本)的國家進行學術競爭,總督P.Beau希望能夠減少越南的儒家學生隨潘佩珠(Phan Bội Châu)到日本留學進行東渡活動(Phong trào Đông Du),因此印度支那大學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辦學的第一年設在1907年,印度支那總共成立5個學院,包含法律行政學院、理學院、醫學院、公共工程學院與文學院,但是進來的學生必須要是Chasseloup-Laubat的學生或是法文流利並擁有學士學位的學生,以及一些經印度支那大學理事會批准進來的學生才可以,因此在1907年開學的時候,指有約94個學生,且僅有36位學生能夠符合以上的條件,其實可以歸咎在當時法國殖民的時候其整體的高等教育體系還尚未完整,因此能夠符合條件的學生甚少,到最後,因為學生數不如預期,印度支那大學不得不先關閉。
二、1917年印度支那大學重新開張
在1917年印度支那總督薩羅特頒布了第二次的教改(這次的教改在法殖時非常有幫助),建立法國-越南的學術課程,開始對於教育體系分三層,這次的教改讓印度支那重新開始招收學生,並且開設更多的課程包含藥學、農林學、商學、金融學等。但是其實在這一個階段,法殖的教育體系正在做一個很大的革新,所以很多的系統或是升學方式都還在模擬,因此為了能夠收到學ㄥ師,在1917-1927年這段期間,有一些學士學位( tú tài)的人或是初學的學生(tiểu học)都就可以進入印度支那大學念書,有人就說明印度支那大學不能算是一個學術知識殿堂,反而比較像培訓技術人員的地方,另外,印度支那大學的學生能力也受到一些質疑,包含東法日報就批評,印度支那大學就只是一個教授農業、機械與商業的技術學校,沒辦法跟我們的索邦大學(目前為巴黎大學)或是蒙佩利爾大學相比。
三、1930到1940印度支那大學恢復聲望以及最後的分離
在1929的美國金融海嘯,造成全球缺工的影響,其當時的越南也受到很大的影響,所以法殖政府希望讓高等畢業後的青年能夠馬上進入就業市場,因此印度支那大學也採取相對應的措施,減少一些技術部門包含教育、農林、公共工程等學院停招,但是保留醫學、法學與美術學院,雖然限制一些學院的發展,但是此時的印度支那大學威望大增,從1936年開始,印度支那大學的體系更加的完整,除了建立大學紀律委員會外,在1941年也建立了理學院,到了1945年八月革命之後,越共成立,最後將印度支那大學改為越南國立大學,印度支那大學的名稱就走進的尾聲。
其實這間大學的意義在於,他有很多的學院分支到現在都還有存在而且被認定為是印度支那大學的前身,包含河內國家大學、越南美術大學、河內醫護大學,其中也包含胡志明的西貢大學,這些都跟印度支那大學都有大小的相關,在過去的法殖政府奠定越南的教育基礎,雖然前期有點黯淡無光,但是後期的榮耀回歸也帶起非常多厲害與優秀的學生。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日本沖繩那霸市世界遺產首里城上個月底發生大火,包括正殿、南殿與北殿,幾乎全部燒光光,裡面珍貴的文物有將近三成都~燒~毀~了。 真正起火原因還在調查當中,但首里城是木製建築,最大特色就是它帶有中國建築風格的深紅色外觀,外觀所使用的深紅色油漆就是『桐油』,是沖繩特有的工法,但也因此加快燃燒的速度,加上...
油漆殿 在 Knowher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被冷待的香港粗獷 ]
分享原文,稍作補充:
一直覺得東海工業大廈讓街道轉角變得不可思議,以前不知怎樣形容它的美,現在再看會有另一種角度。
展覽於 openground 進行中,有趣在於許多的陌生,即使有時眼熟,但從來沒有細細去看的一些香港建築。
場內會有策展團隊複製的建築物料,可以觸摸,幻想當時人的需要及心境,怎樣是剛剛好,甚麼是知足,由一幢建築物無聲去說。
Kevin Mak的照片不用多說了,靚到令人覺得不用客氣。
原文刊Andthen.hk
————————————
誇而不浮
被冷待的香港粗獷
想像一個中年人,五十歲上下,沒有足夠年資去接受敬禮,擠不進殿堂,卡在時間線上的某點,遭冷落一旁,尷尬地一臉蒼白——而他曾經踏實和誠實地,為社會交出貢獻,可是始終沒有換來掌聲。
以人喻物,城內也有好些這樣的建築。
建於戰後六、七十年代,屬於現代主義建築的分支,龐大至近乎霸道,常被形容為怪獸(近年民間比喻更有趣,Marvel宇宙裡的變形俠醫Hulk),敢於不加粉飾,客觀事實裸露人前,統稱為「粗獷主義」(Brutalism):1950年代由瑞典建築師Hans Asplund首先提出,及後經英國建築師夫婦Alison 與 Peter Smithson,以及建築評論權威Reyner Banham大力推廣,影響力在七十年代尤其重大,香港也沒有例外。
粗獷主義有幾個特點,強調不經修飾的外觀,幾何結構直截了當,鋼筋混凝土外露,樑柱和核心筒等一目了然,外觀上著重表達力量,並且刻意不施油漆粉刷或批盪,看上去灰頭土臉地粗糙。
這些建築常用於建設學校、政府大樓,圖書館和體育館等公共樓宇,本身帶有強烈的實際功能性——甚至可以這樣說,它本來就不要求華麗,不為點綴市容而來,是實實在在應付民生的工具,不矯情,不說多餘廢話。
粗獷主義的實驗味道,讓它素來不為主流美學擁抱,然而有建築師不表認同。
深水埗openground的最新展覽《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罕有地給這類建築一支射燈,以照片,研究資料及建築圖則,展示15組粗獷建築,站在香港某角落,在看見與不被看見之間。
譬如每次經過葵涌都嘆為觀止,「點解工廠可以咁靚」的東海工業大廈,1975年落成,大部分牆壁用上麻石飾面,樸拙,卻有沉實的帥氣。每個建築組件都設有凹槽,可以像積木似的曡起砌成,極具快靚正的香港精神。
策展團隊甚至認為,大廈結構的精密程度,可以跟1970年黑川紀章設計的中銀膠囊相提並論。
展覽中亦有鮮被提及,異常科幻的香港神託會培敦中學,建於1972年,位處山上,當時為避過大規模挖掘工程,禮堂一方坐落山坡,另一方由懸臂式支柱支撐,結果構成飛碟狀,懸浮半空,極具前瞻,超越學校建築的想像。
而粗獷至世界聞名的代表,要說到聖士提反書院的科藝樓,大膽地設計成梯形,外牆傾斜,能夠反射陽光,避免體育館受日照長期曝曬,非常聰明。
兩個大型懸臂樑的邊陲,刻有類似葉紋的V字紋道,下雨時出水管的水沿樑柱流到地面,硬漢內藏浪漫巧思。
值得留意的是,展覽名字在建築前加上「未知」:一來粗獷主義不算廣為人知,同時因為英殖香港華洋共處的背景,增加建築的複雜性,讓某些疑似粗獷主義建築的定義,還需繼續討論。
另一個未知,涉及建築的生死存亡——粗獷主義向來備受爭議,不獲廣泛重視及欣賞,加上漸因失修而破落,本來就已碩果僅存的粗獷建築,近年面臨消失,比如荒廢好些年的清水灣邵氏片場,現正開始拆卸重建。
留下來的倖存者,亦不代表可以安全。部分業主因了解不多,以保養的名義,替建築抹上油漆或批盪,外表亮麗了,但跟粗獷主義的原有精神背道而馳。
例如展覽中的幾幢中大建築,除了牟路思怡圖書館,其餘巳被翻新,不復最初落成的模樣。
這現象非香港獨有。2017年,德國建築博物館(Deutsches Architekturmuseum)策展人及建築評論家Oliver Elser啟動SOS Brutalism計劃,建立網上數據庫,列出世界各地相關建築,以作監察和保育,至今載有超過二千座建築,其中約二百座標為瀕危紅色,代表面臨清拆或錯誤改建。
赤柱聖士提反書院的科藝樓建築群,一直是SOS Brutalism檔案中唯一的香港建築;今日再檢索,裡面已加進新的項目:中大科學館、眾志堂學生活動中心,並包括已通過撥款,將會拆卸的中環郵政總局(註:策展團隊認為郵政總局更接近典型現代主義,有待商榷)。
撇開主觀的美醜定斷,粗獷主義建築,記錄了戰後的社會面貌,捱過了最窮苦,未正式邁向富裕,平凡實用便是最大安樂,那是樂得簡單的年代。
曾經在當時,人們需要快捷,低成本,坦蕩蕩地真實的建築物;然後許多年後的今天,誠實直白的建築,或事,或人,會不會得到嘉許?
—————————
丨認真做無聊事 x knowhere 丨
日期:8月21日-9月12日
時間:星期二至日1-7pm
地點:中環PMQ B座 H205 knowhere
—————————
丨knowhere丨
▪️中環鴨巴甸街35號PMQ元創方B座H205
▪️Tuesday to Sunday 1-7pm
▪️https://instagram.com/youknowhere
油漆殿 在 Yahoo!奇摩新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根據了解,國旗圖案來源有2種說法!
#南瑤宮 #國旗 #YNE
油漆殿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日本沖繩那霸市世界遺產首里城上個月底發生大火,包括正殿、南殿與北殿,幾乎全部燒光光,裡面珍貴的文物有將近三成都~燒~毀~了。
真正起火原因還在調查當中,但首里城是木製建築,最大特色就是它帶有中國建築風格的深紅色外觀,外觀所使用的深紅色油漆就是『桐油』,是沖繩特有的工法,但也因此加快燃燒的速度,加上首里城正殿裡面沒有灑水器,造成火勢迅速延燒,雖然沒人傷亡,但後續重建,可是個大工程。
那霸市在本月 1 號的時候發起募款,本來預計要募款 152 天,結果不到三天就達標,衝破 1 億日圓!不過重建工程相當的耗時,估計將要花上30年的時間。
因為日本人對重建的工程可是相當的考究,像是前幾年熊本城因為地震導致外圍的石牆坍塌,這些負責修復的工匠們,就會先檢查這些石頭是否有裂紋,再用 6 個不同角度拍攝做對比,接著為每塊被移走的石頭編號,再像砌積木一樣,用起重機換上新石頭,還要確保石頭是在原本的位置上,因為修復過程中可能會再面臨坍塌的問題,平均每天只能更換 5 到 6 塊石頭。
但首里城經過四次摧殘,很多資料考證、建材以及相關文物也都隨之煙滅,更讓原本收藏在正殿的復原文物,包含清帝國由康熙、雍正與乾隆所致贈的匾額,各類建築圖與肖像畫等等,這些重要的修復資料,通通都跟著被燒毀。
另外首里城重建使用的建材,也是這也是將來修復的大問題,因為台灣早在 1992 年下令禁止砍伐一級天然林,上等檜木的來源變得非常有限,業者的庫存少之又少,市場價格也貴了許多,有錢還買不到,而當時的工匠們,現在也都邁向高齡化,還能做的人不多了,首里城重建之路可說是難上加難。
這座歷史上熬過 4 次摧殘與重建的首里城,在沖繩當地人的心中是『精神象徵』,也代表沖繩人二戰後的重建精神,原本首里城也是 2020 東京奧運傳遞聖火路線的其中一站,現在計畫恐怕也要被迫改變。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週四晚間十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3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油漆殿 在 林lillian_lin1029常容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王拓故居
1.王拓原名王紘久,1944年出生於基隆八斗子漁村,也是漁家子弟,就在八斗子長大。基 隆中學畢業後,王拓考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畢業後到花蓮女中任教;之後,又回到台北,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完成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學位,任政治大學及光武工專中
文系講師。王拓一路都以半工半讀方式完成學業,甚至曾經從事基隆碼頭挑煤工、造船廠 油漆工、煤炭工人與漁夫的工作。他在回憶童年貧困的生活時說,每逢颱風,睡覺的床幾乎沒有一塊是完整的乾燥的地方,棉被上不是放了臉盆接水,就是以蓑衣、膠布擋雨。
年長的哥哥們,還度過以炒鹽巴配稀飯過活的日子。
2.1970年,王拓開始發表小說,多為描寫社會底層人物的困境和遭遇的寫實文學。
1979年,王拓參與《美麗島雜誌》。
1980年,王拓因參與美麗島事件被捕,判處有期徒刑六年。
1984年,王拓假釋出獄。
1989年,加入民主進步黨,並代表民進黨參選基隆市長,但敗給國民黨提名的林水木。
小說創作開始於任教中學教師的時期。早期的小說有〈吊人樹〉、〈墳地鐘聲〉、〈海葬〉、〈炸〉、〈金水嬸〉;第一本小說集《金水嬸》裡的八篇作品中,有七篇都是以他出生成
長的八斗子為背景,寫八斗子的人與事。八斗子是王拓文學的原鄉。
出身漁村的王拓,可以說是成功地從漁村脫困破繭而出的知識分子,從討海人的子弟逃離 漁村進入大都會、躋身大學殿堂當講師。然而,當他以「文學」去省思他的來時路和他存在的世界時,八斗子漁村的人與事,不但是他生命養分的主要來源,恐怕也是他魂牽夢繞、 最真實不過的人間。王拓筆下的八斗子和八斗子居民,除了是他童年世界的寫照之外,也是他對故鄉的無限依戀。
油漆殿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萬佛寺Ten Thousand Buddhas Monastery位於香港沙田區排頭村萬佛山上,由月溪法師在1949年建設,於1957年落成,寺院佔地65,000平方呎,依山就勢,分成高低兩組建築群,共有5殿4亭1廊及1塔。1938年月溪法師離開廣州到香港沙田弘法,並開始籌備興建萬佛寺。1949年香港著名菸草商人南洋兄弟菸草公司簡玉階將私產「晦思園」捐贈建寺。月溪法師事必躬親,擔鐵運石,親手塑造佛像萬餘尊,歷時八載,於1957年建成萬佛寺,自此成為香港著名觀光熱點。1982年萬佛寺開始進行局部性的翻新及重建工程,包括重建韋馱亭、觀音亭及十八羅漢廊,翻新萬佛寺和萬佛塔。並為各尊像鋪上金箔及掃油漆。可惜於1997年7月,萬佛寺被暴雨嚴重沖毀,其中玉皇殿及觀音殿倒塌,由於損毀嚴重而被迫一度關閉,經過兩年重修,才能局部重新開放,更由私人寺院改為公眾所有的非牟利團體「沙田萬佛寺有限公司」負責管理。於2000年開展工程,在室外放置500具真人大小的金羅漢像。
月溪法師生於1879年,祖籍浙江錢塘,後遷雲南,俗姓吳,諱心圓,字月溪,生於富裕家庭,肄業於上海震旦大學,19歲毅然出家,禮靜安老和尚剃度受具戒,於佛前燃左無名指及小二指,在胸前肉上燃起四十八盞燈供奉在佛像面前。月溪法師性喜游,善七弦琴,游必擕琴隨身,到處講經說法,踏遍名山大川。九一八事變後,月溪法師南下廣州弘法,並重修大佛寺。1965年4月24日月溪法師準備講《圓覺經》,突感壽緣已盡,當晚8時,端坐圓寂,住世87載。弟子將法體封龕入土,8個月後,遵照法師生前囑咐撥土開龕,即見其肉身不化,五官俱全,整體呈金黃色。並依遺示以紅布包裹肉身並加漆鋪金,作肉身菩薩,供奉於寺中的「彌陀殿」,後於2001年初移往「萬佛殿」安奉。月溪法師警語:
人命無常,過於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念念不停,尤如奔馬,馬到崖前,收韁恐晚。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今生不將此生度,更向何生度此生。一口氣不來,惟有業隨身。生時不帶一文來,死時不帶一文去。努力今生須了卻,更莫屢劫受餘殃。不受一番寒徹骨,恁得梅花撲鼻香。拼著一條窮性命,銀牆鐵壁亦要穿。身到半山須努力,要登崖頂莫辭勞。念佛之念既真,了悟之心必至。念佛無秘訣,只要生死切。但辦肯心,決不相謙(賺)。念到半途須努力,要想成佛莫辭勞。釋迦不是天生,達摩亦非自證。心心相續,不自放逸。修行若遇真師友,敢保功夫一世休。無量劫的生死,要他和盤托出。修行本分大事,不是說了便休。假如今生不得念佛三昧,縱使骨枯髓乾,終不放捨。爾不在這裏磨礱,修行志氣,抖擻精神,一往直前,以求解脫。蒼天渺渺,大地茫茫,生死不了,如何問心?研窮法理,以悟為則。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惟守一法,然後見心。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百折千磨,終不退悔。受盡辛苦,惟道為是。千磨萬難,益勵精勤。臨渴掘井,時間不待。閑時辦,可待臨終日。身既到了寶山,切莫空手而歸。法無正像末三時之等差,人何上中下三根之端的。惟知近學之弗荒,不擬真功之自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