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周報》歐洲能源政策系列報導
【英國在波昂聯合國全球氣候大會成為領頭羊 英國本身雖是產煤大國 雖率先與加拿大提案在2030年前要終結所有煤電廠 獲得25個國家響應連署 英國更自訂目標要在八年後2025年提前結束所有煤炭發電廠】
世紀還沒有結束,煤礦也尚未挖盡,但是1984年,鐵娘子柴契爾和煤礦工會,長達一整年的對峙和衝突,終結了90%,來自煤炭的火力發電時代。
「今天是大英帝國歷史上特殊的一天,片刻之前,我按下了啟動英國石油(BP)的按鈕,我們見證到英國石油的油,輸入油管,」英國女王1975。
北海開採的的石油和天然氣,取代了走下坡的煤礦生產,但是成本低廉的進口煤礦,讓英國一直到2008年,煤炭和天然氣所佔的,整體化石能源,發電比例依然超過80%,使英國成為歐洲最大的排碳國。
「我們幾乎必須要,保持一個持續的現代化,政府和產業一起,而這些長遠的決策很清楚,但是它們很困難,各位企業領袖都很清楚,改變 需要以對於長遠利益的信心,來克服短期的確定與痛苦,」時為英國首相Tony Blair。
這是布萊爾2006年5月,任期十年的最後一次,在英國企業論壇的演講,他石破天驚的警告,如果現在不更新老舊的英國核電廠,和大舉推動再生能源,將是對這個國家的未來嚴重失職。
第二天,「布萊爾按下核子按鈕」的頭版標題,不但引起環保團體群起韃伐,他甚至遭受自己黨內的批評,但是他選擇說了不討好的真話。
京都議定書的減碳規範,自2008年開始生效,當時執政的工黨首相布朗,在同年10月 成立,「能源與氣候變化部」(The Department of Energy & Climate Change),簡稱DECC,重新規劃英國減碳的能源政策。
但是同一時間發生的全球金融危機,讓DECC淪為紙上談兵。
「從危機開始到現在,僅在歐洲就有9個國家的政府倒台了,人們開始對我們是否能夠攜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失去信心,這將嚴重影響到氣候變化的議題,」英國能源與氣候變化部 部長Ed Davey(2012/7/12) 。
四年之後,英國的電力結構並沒有巨大改變,再生能源只佔了4%,離2020年15%的目標還差一大截,因為倫敦奧運再度成為焦點的英國,當然也必須要洗刷排碳大王的形象。
除了理所當然的再生能源之外,DECC決定要提高核能發電的比例到25%,英國從50年代就開始發展核電,一共有15座核子反應爐,全都建於80年代之前,分散在9座發電廠。
「在核能供電部分,將可以創造1500個工作,數億英鎊的投資在英國,將要在西南角的約克夏建廠,成為核能供電鏈的一環,」2012 時為英國首相卡麥隆。
欣克利角計劃,不但是日本福島核災之後,第一個大型的核電廠計劃,更是英國近30年來,興建的第一座核電廠,是雙方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賭注。
因為中國資金介入,而造成英國國內民意反彈,卡麥隆以龐大的就業機會辯解。
「今天我們所談到的投資,我們將在英國興建的核電站,將會有英國的鋼鐵,」前英國首相卡麥隆。
拖延3年的欣克利角核電,終於獲得解套,眼看著就要啟動,沒想到2016年初,EDF的財務長,憂心巨額的負債比例,執意辭職。
還是當時法國經濟部長的馬克洪,特別接受BBC專訪,安撫英國的焦慮。
兩個月後,英國人民選擇了脫歐,卡麥隆黯然下台,欣克利角核電廠再添變數,雖然2023老舊核廠停運的大限節節逼近,但是新首相梅伊對中國插手英國能源,備感威脅。
「中國投資人對我們國家非常寶貴,但是我想對於我們國家基礎建設的擴展,尤其是在能源的領域,我們對於來自所有國家的投資人,有相同的待遇,就是允許政府擁有發言權,像是在其他國家一樣,」能源部長 Greg Clark。
脫歐之後的英國,在減碳抗暖化,和確保能源獨立的平衡上,腹背受敵,一方面,要避免與法國交惡導致脫歐困難加倍,另一方面,要克服對中國開放的障礙,以開闢脫歐之後的空間,英法中複雜的三角關係,就如同還沒有經過試車的EPR反應爐,充滿了問號。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