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養沒有絕對
夫妻的相處之道沒有標準
這段文字有點長
但值得你我好好省思一番
今天我要來談的是
『家庭與婚姻』
我不是婚姻專家
也不是兩性教育學者
我只是一個平凡的全職媽媽
我也沒有多好的家世背景
我的孩子也沒有特別的優秀
我的婚姻也有吵吵鬧鬧
我的親子關係有時候也很緊張...
我就像大部分的家庭一樣....
人生本來就沒有所謂的標準
沒有所謂應該要怎麼教育孩子
相信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父母
更別說沒有人天生
適合當一個稱職的父親或母親
家庭裡
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角色
和必須承擔的責任
當然每個角色在家庭裡
都有一定的位置跟重要性
而我們會對這個角色『產生期待』
會對角色期待他的表現
當對方沒有達到自己所期待的『標準』
抱怨跟衝突就產生.....
婚姻裡
也相同
親子關係裡
也一樣
應該說家庭的關係裡
就包含了幾種關係
親子關係:尊重&反哺
夫妻關係:互惠&平權
手足關係:合作&友愛
這是我們從小學習的倫理與道德
如何維繫自己家庭和樂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授予正確的價值觀
讓他接受教育融入這個社會
學習自己獨立
學習在社會上生存打拼
是爸爸媽媽的責任
和你的另一半攜手共組家庭
你們彼此承諾彼此要保護著對方
不論生老病死
互相扶持陪伴
這些都是我們的責任
不可否認
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
是爸爸媽媽從小教育我們
傳達給我們的觀念
而自己成為爸爸媽媽後
教育孩子
是我們身為爸爸媽媽的基本責任
每一種『身份』
身為 爸爸,媽媽,身為別人的子女,長輩,晚輩...
先生,太太,公公,婆婆,媳婦,女婿...
都有自己的責任跟義務
這樣的稱謂
我們往往因為這個『身份』
這個『稱謂』
而不自覺地要求對方要做到自己的『標準』
或是給自己一個『標準』....
你這個做別人"爸爸"的
你這個做別人"媽媽"的
你這個做別人"媳婦"的
你這個做別人"老公"的
你這個做別人"老婆"的
相信你的生活周遭一定常常聽到這樣的話...
這樣的稱謂
其實這樣的標準
都是社會道德觀下
大家自訂的一個框架跟標準
而往往當對方沒有到達自己的標準的時候
衝突跟爭執就一觸即發。。
往往會壓垮自己
也壓垮對方....
甚至壓垮一個家.....
領悟了這個”稱謂“跟”身份”的道理
我和我的另外一半說
我們試試看
放下這個標準跟放下這個稱謂
我不是你的『妻子』
我不是孩子的『媽媽』
我不是我婆婆的『媳婦』
我就是一個“人”
我就是“某某某”(我的名字)
你不是我的『老公』
不是孩子的『爸爸』
更不是你媽的『兒子』
你就是”某某某“
我們站在對方的角度
互相替對方著想
衝突就會減少許多..
放下你對我
和我對你的期待 與表現
我們的爭執會少一些...
跟孩子之間的關係緊張也少一些
我發現我們的關係正在慢慢改變中....
學習『溝通』與『尊重』
人與人之間的基本的包容跟尊重
不因為角色關係而呈現
誰誰誰應該要怎麼樣
誰誰誰應該要付出
夫妻關係
親子關係
當然不是要你完全捨棄這個標準跟責任
而是要妳設身處地的替他人著想
相信在一個家庭裡
婚姻裡
大家都是希望彼此是越來越好
一旦負面情緒浮上來
必須要去解決它
而不是漠視它
『溝通』
成為一個家庭裡面
最重要的一項課題
在每個人的家庭教育裡面
我們被灌輸對與錯的觀念
不見得完全相同
也可能會有分歧
不同的價值觀
不同的道德觀
當然爭吵會不斷的上演..
孩子
他們就像一張白紙
在爭吵不斷的當下
他們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
是會造成他們成長中
極大的不安全感......
感受到爸爸媽媽的不快樂與衝突
對孩子的影響是一輩子的...
我不要我的孩子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
婚姻不是1+1=2
而應該是0.5+0.5=1
雙方都該學習扣掉自己原本的堅持跟原則
減少跟收斂原本自己的缺點跟脾氣
這樣的婚姻才能長久
這樣的家庭關係才可能和諧美滿
接納另外一個來自不同家庭的另一半
需要更多的智慧
更多的包容
儘管常常說氣話
情緒低落的時候常常很想放棄.....
但我永遠記得
家
是講"情"的地方
不是講"理"的地方
相互依賴
互相尊重
互相肯定
互相讚美
適時的表達對對方的感謝
輕輕的一個擁抱
偶爾的貼心的小舉動
常常想起對方的優點
包容對方的缺點
有心經營自己的家庭跟婚姻
沒有什麼困難跟挫折走不過去的...
與大家共勉
水果媽
2/22(三)中午12:00pm
#法國COQENPATE有機棉品牌服飾開團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