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國寶」陳垣:參加曹錕賄選是一生的污點|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11月12日,亞運會開幕當天,也是中國史學大師陳垣先生誕辰130週年紀念日。
11月21日,國內數十位在陳垣研究、史學研究方面卓有實績的專家學者齊集中山大學,追憶研討這位廣東籍學人、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的學術貢獻。
陳垣先生的長子陳樂素、嫡孫陳智超先生也都是著名的歷史學家,「新會陳氏」祖孫三代均在史學領域內蔚為大家,是20世紀中國學術史上的一段佳話。陳智超先生應邀參加了此次研討會,並接受羊城晚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一、「應該把漢學中心奪回中國」
羊城晚報:陳垣先生有一個重要觀點,即「應該把漢學中心奪回中國」。這句話是他在什麼環境下講的?他做過哪些努力?
陳智超:這話他不止講過一次,並不是一句即興或者偶爾的話。最早應該是1921年,在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會議上。他當時的學生鄭天挺回憶,陳老師(援庵)說:「現在中外學者談漢學,不是說巴黎如何,就是說西京(即日本京都)如何,沒有提中國的。我們應當把漢學中心奪回中國,奪回北京!」
羊城晚報:他在不同場合多次重申過這個觀點。
陳智超:1929年,陳垣先生在北平師範大學兼任過一段時間歷史系主任。他的學生柴德賡回憶說:「援庵老師深以中國史學不發達為憾,常說日本史學家寄一本新著作來,無異一炮打到我的書桌上。」
1931年9月14日,胡適在日記裡提到:陳垣問我,漢學正統這時候在西京,還是在巴黎呢?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兩個人就相對嘆息,希望在十年之後,把漢學中心奪回到北京。
羊城晚報: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有這樣想法的不止陳垣先生一位。
陳智超:對,包括胡適、傅斯年、陳寅恪等諸位先生,都深以為憾,並且有緊迫感。祖父在北大的一位學生朱海濤回憶,「九.一八事變」以後,學生問陳先生對於時局的看法,他就說:「一個國家是從多方面發展起來的,一個國家的地位是從各方面的成就累積起來的,我們必須從各個方面努力和人家比……我們幹史學的,就當處心積慮在史學上壓倒人家。」
二、學術沒有國界,但學者有祖國
羊城晚報:世界著名的法國漢學家伯希和,對陳垣先生非常推崇。但是我們也看到,陳垣先生曾作《敦煌劫餘錄》,以「劫餘」二字表達對斯坦因、伯希和這些西方漢學家某些行為的斥責。那陳垣先生和伯希和有沒有過交集,他們的關係如何?
陳智超:伯希和確實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稱讚援庵先生,都有記載留下來,這是一方面。此外,最近在存於巴黎吉美博物館的伯希和檔案中,發現有陳垣先生給他的信,信中提到,你寄來的文章我收到了,一共十五冊。你請我送給王國維先生的單行本,我也轉交了,但很可惜,轉交三天之後他就自沉在昆明湖了。從這裡就看到伯希和、王國維與陳垣三人之間的關聯。
他們兩人有證可考的交往可以追溯到1924年左右。伯希和研究過摩尼教,來華在福州時聽一位龔先生說,在福州烏石山有兩塊摩尼教的碑,但沒有來得及去看。後來伯希和就寫信給陳垣先生,托他有機會再查找一下。陳垣先生的助手樊守執是福建人,正好去福州辦事,於是囑他查找,花了很大功夫,可惜最後還是沒有找到。
羊城晚報:看來他們之間不僅有學術上的交流,而且是可以互相託付辦事的關係。
陳智超:應該說不是一般的交往。1933年,伯希和又一次來中國,當時他把俄國博物館館藏的《元秘史》拍了照片送給中國,中國方面招待他,我的祖父也參加了,而且還回答他的問題,這封信都保留下來了。
羊城晚報:陳垣先生撰寫《敦煌劫餘錄》大概也就在上世紀30年代吧?
陳智超:這部書是1931年出版的。為什麼叫「敦煌劫餘錄」呢?是因為敦煌的這些經卷,後來藏在北京圖書館(現國家圖書館),是經過斯坦因、伯希和掠奪之後,剩下運到北京的部分,一共八千卷。陳垣先生在助手幫助下,花了三個月時間整理清點了一次,編出了這部目錄書,這應該說是敦煌卷子裡面最早的、最科學的目錄。
出版的時候,陳垣先生在序言裡點名批評伯希和:「(清光緒)三十三年,匈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相繼至敦煌,載遺書遺器而西,國人始大駭悟。」有人當時就建議,是不是可以用詞緩和一點,「劫餘」二字過於刺激了。但是他說不行,「劫餘」二字還不能抒發他的憤慨之情,所以堅持不改。你說伯希和知道不知道這個事情?當然知道,而且後來二人確實見了面,伯希和還是對他表示敬意。從此我們可以得到重要的啟示,在外國人面前,只有堅持正確的愛國立場,而不是奴顏婢膝,才能得到對方的尊重。
羊城晚報:那麼陳垣跟伯希和的關係,如果單純從個人層面來說,還是比較友好的。
陳智超:學術沒有國界,但是學者是有祖國的。伯希和是西方最傑出的漢學家之一,但也是掠奪敦煌文物最精的一個人。此人有他的兩面性:1933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日本人趁伯希和第二次來華,希望他也能訪問日本,但他為了表示對日本人侵略東北的憤慨,取消了赴日行程。1945年10月伯希和去世時,陳垣先生還寫信給傅斯年表達了惋惜之情。
三、治學無捷徑,唯有刻苦和持之以恆
羊城晚報:我們看很多關於陳垣先生治學的文章,深感他除了以研究成果影響後代,其治學之道也給今天的學術界帶來很大啟示。
陳智超:我看啟示應該是多方面的。首先有個大前提,從陳垣先生有志學歷史開始,就有一個很明確的觀念:作為歷史學家要有一種自覺,要喚醒國民的歷史觀念。什麼是歷史觀念?不同時期有不同重點。在他那個時代,就是不能忘記外國的侵略,不能忘記中國的光榮傳統,不能忘記中華民族抗擊侵略的氣節。學習歷史研究歷史的目的,這一點是首要的。
羊城晚報:也就是說,做學術不僅憑興趣,更不是為了成名成家,而要有家國之思、民族之念。
陳智超:這一點很重要。另外,他強調治學無捷徑,唯一的體會就是刻苦和持之以恆。比如說有四年時間,因為每天都很早起床編《中西回史日曆》,苦心設計簡明方便的表格,結果得了胃病,只能吃麵,對於一個廣東人來說實在痛苦。在他60多歲研究佛教史時,因為需要參考的一部典籍貯藏在一個潮濕陰暗的地方,多年無人進入,蚊蟲很多。他每天都是吃了奎寧就進去用功一天。
羊城晚報:陳垣先生「言必有據,實事求是」的嚴謹態度也給人留下很深印象。
陳智超:他強調,歷史學者就應該對歷史負責,要求真,不能去編造歷史。為了求真,有些問題就不是一下子能解決的。陳垣先生倡導文章不要急於發表,「寫成之後要多置時日」,認為如此一來,一者或許有新的材料補充,二者或許有所修正。他自己就曾經重金購買清人的手稿,研究其修改的過程,了解前人怎樣做學問。還有,他要求「不說閒話,力求創新」,提倡「理要講清楚使人心裡服,話要講明白使人看得懂,閒話不說或少說。」在學風上則力求創新,「凡論文必須要有新發現新解釋方與人有用」。這些思想和親身實踐對當今學術界是有借鑑意義的。
四、長居北京,與嶺南割捨不斷
羊城晚報:還想向您請教陳垣先生與嶺南文化之間的關係。首先,出身於一個務實的廣東商人家庭,對於他的人生和治學有沒有產生什麼影響?
陳智超:應該說有很深的影響。祖父是我們家族第一代的讀書人,他前兩代是經商,再前面恐怕就是農民。同輩也有很多經商的,但他從很小就喜歡讀書,雖然沒有家學淵源,也沒什麼師承可言。
祖父當時看書,並不限於只看四書五經,尤其喜歡讀史籍。於是長輩裡就有人指責他不務正業,但是曾祖父還是「購書無吝」。例如他十六歲那年,買了一部《二十四史》,就花去了曾祖父一百多兩銀子,這不是一般的支持。
羊城晚報:家庭給了他比較殷實的經濟基礎,父親又給了他寬鬆的讀書環境,這是家庭的影響。那麼地域方面呢?
陳智超:廣東這個地方,一方面最早感受到列強侵略,另一方面歐風美雨也是最早被感知。祖父在五歲以後就到了廣州,當然跟在新會時大不一樣,接觸了很多新知新事。另外,他在博濟醫學堂和光華醫學專門學校的求學任教經歷也十分重要。這幾年所受到的近代自然科學的嚴格訓練,對祖父後來的史學研究起了積極作用。他在上世紀30年代的一封家書中曾說:「余今不業醫,然極得醫學之益,非只身體少病而已。近二十年學問,皆用醫學方法也。有人謂我懂科學方法,其實我何嘗懂科學方法,不過用這些醫學方法參用乾嘉諸儒考證方法而已。」雖然有點自謙,但這也確實是他能超越乾嘉大儒的原因之一。
羊城晚報:那他為什麼後來就長居北京了呢?
陳智超:他中間也曾短期回鄉,但應當承認,定居北京對他一生來講,有很大的影響。那時不像現在,即使你在窮鄉僻壤,只要有互聯網就可以知道天下事。祖父那個時候就不一樣,要看《四庫全書》,在廣東行嗎?要跟第一流的學者交流,也要在北京才有這個便利。
羊城晚報:那他思念廣東嗎?
陳智超:很思鄉。這種思念,甚至包括到具體的食物,如燒鵝、土鯪魚等。家鄉的災害他很掛心,而且對廣東學者也非常提攜,比如說岑仲勉先生,本來在廣州一所中學當老師,把刊有自己作品的校刊寄給我祖父,他馬上就轉送給了陳寅恪、傅斯年諸先生,直至將岑先生一步步薦入歷史語言研究所。
羊城晚報:您祖父在北京時,還說粵語嗎?
陳智超:在家裡他一直都說粵語。而且,他要求在北京生長的子弟,也一定要學廣東話,有時候還會親自教。在廣東的子女,也要想辦法學官話,甚至連我的姑姑都接到北京來上小學。
五、「二陳」比較研究,應不帶偏見
羊城晚報:今天的研討會也有很多學者提到了陳垣和陳寅恪兩位先生的比較,這也是近年來比較「熱門」的一個課題。您如何看待這種比較?
陳智超:我的看法是,我們要實事求是、不帶偏見地去研究。有些人連兩位先生的主要著作都沒看過,就發表議論,這不大合適。
陳寅恪先生在清華大學國學研究所的學生戴家祥提到,他在跟老師散步的時候,陳先生講,我就佩服兩個人,一個是王國維先生,第二位就是陳垣先生,他「學問踏實,德才兼優」。陳寅恪先生在給陳垣先生的信中,稱他為「大師」,據我所知,這樣的稱呼在寅恪先生的信中好像是絕無僅有的。另一方面我祖父對陳寅恪先生很尊重,他在給我父親的家書裡面描述,自己怎麼希望陳寅恪先生給他寫序,而且也只有他能寫這個序言。這種推崇不是虛名和客套,他們二人互相都很推崇。
羊城晚報:但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陳寅恪先生寫出了《柳如是別傳》、《論再生緣》這些皇皇大作,但陳垣先生的論著比起以前就少了很多。人們會從這些比較上得出某些結論,您怎麼看?
陳智超:首先有一個問題不能回避,陳垣先生比陳寅恪先生大十歲。其實,並非1949年後陳垣先生的論著戛然而止,他最後一部大的著作《通鑑胡注表微》是在1946年刊行的,那時他已經66歲。當時他在家書裡面就多次流露「將軍老矣」。
羊城晚報:是不是也有身體不好的原因?
陳智超:一方面當時關於輔仁大學的爭奪很激烈,梵蒂岡要停發經費,輔仁還有三千多師生,中央人民政府不管誰管?這裡面的鬥爭牽扯了他大量的精力。另一方面,年事已高,他也確實身體狀況不樂觀。1953年祖父給冼玉清先生寫了一封信,大意是說:四九年以後因為各種事忙,沒有時間寫學術文章,我正要寫了,結果右手麻木了;請蘇聯專家醫生看過,說我要立即停止一切工作,要休息。這一次就住院大概一百多天,然後陸續又住了八、九次醫院吧,1964年還動過一個大手術。健康狀況不允許了。
六、陳垣還擔負相當的社會工作
羊城晚報:新社會帶給他的震動應該也很大。
陳智超:這當然也是另外一個原因。他經過了晚清、北洋軍閥、國民政府、日本人統治,曾經一度對辛亥革命之後的民國成立以及抗戰勝利都抱有很高期望,但最後都失望了。解放以後為什麼他轉變很快,並不是因為讀了很多馬列主義的書,而是因為看到了現實。我老引這段話,祖父1949年曾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的文章中說:
「有人問我北平解放後,你看見些什麼和以前不同?我告訴他,看見的先不說,我告訴你看不見的。解放後的北平,看不見打人的兵,看不見打洋車伕的警察,街上看不見乞丐,看不見整天花天酒地的政府官吏,看不見託人情送官禮的事情,更看不見有所謂『新貴』在琉璃廠買古董……這不同於以前的改朝換代,的確是歷史上空前的、翻天覆地的大變革。」
羊城晚報:那麼他在學術上主要做了什麼?
陳智超:1949年之後,祖父主要做了兩件大事:因為他原來的著作很多都是木刻本,或者在雜誌上發表,現在全部由國家出版社排印出版。大部分著作都是他在解放後精心修改過,並且重新整理的,這是一件工作。另外,就是著手整理《舊五代史》和《冊府元龜》,這是很大的工程,但沒有來得及完成。
羊城晚報:此外,陳垣先生的社會工作也相當繁重。
陳智超:是的,他關心史學教育,繼續指導學生,為出版社審稿,還當著幾千人學校的校長,這都佔去相當的精力。以前的幾十年,他每天凌晨四時起床讀書寫作,晚上九時就寢,生活很有規律。但解放之後,因為不斷參加各種會議,午夜才入睡也成了常事。
羊城晚報:也就是說,二陳在解放後的身份迥異,所以他們承擔的職責也是很不一樣的?
陳智超:對。陳寅恪先生應該說是比較純粹的、學院式的學者,陳垣先生有相當的社會活動,而且還是一位教育家,這個區別客觀存在。
羊城晚報:二人原先在學術上經常交流,新中國成立以後,這種交情還在嗎?
陳智超:這種交往一直沒有斷。過去兩人通信很頻繁,後來因為陳寅恪眼睛失明,沒有直接通信的可能,但還是互相關心的。1953年12月,陳垣給冼玉清先生的信中寫道:「中古史研究所事情當汪君未南行前,曾到舍間商酌,同人意見以為所長一席,寅恪先生最為合適。今聞寅恪先生不就,大家頗為失望,奈何!」而在1955年的信中,陳垣問冼:「寅恪先生起居佳否?聞其女公子調粵工作,可以照顧,甚善。」可見其關心。
七、參加曹錕賄選是一生當中一個污點
羊城晚報:最近您主持編輯的《陳垣全集》出版了,人們發現書中收入了他生前寫的一個內部檢討材料,裡面交待了有關「曹錕賄選」的情況。
陳智超:我始終不把祖父看做一個完人,更不是把他看做聖人。他就是一位傑出的史學家、教育家、愛國者。他參加曹錕賄選是在1923年,我在全集裡面特別收了他寫的一個內部檢討,當時領導並不要求、也不希望他公開檢討,是他自己寫的。我把這篇文章也發表了。我覺得,既然是全集,就要反映全面。他自己一直認為,參加曹錕賄選是一生當中一個污點,我也不能給它抹掉了,我保留這封檢討,是讓人家全面了解他,他不是完人,也曾走過彎路。
但是,評價一個人的一生,看他的全部,要看他的晚節。就在參加賄選的同年,他寫了被蔡元培先生稱為「石破天驚之作」的《元西域人華化考》,後來又被推舉為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和故宮博物院理事,為保護故宮及故宮文物,與北洋軍閥進行了堅決鬥爭,一度還被捕並遭軟禁。上面提到的陳寅恪先生稱他「德才兼優」,也是在「賄選事件」之後。從這些也可看出當時社會對他的評價。
羊城晚報:那麼這件事到底當時是個怎麼回事?
陳智超:當時陳垣是國會議員,是拿薪水的,而且這個是他主要的收入來源。但由於連年戰爭,薪水已多時未發,後來得到通知說要補發欠薪了,也同時要求他們參加選舉。這是他終身的憾事。
八、三次婚姻與感情生活
羊城晚報:陳垣先生出生在一個大家庭,有兩位母親,先後有三個妻子、十一個子女。在感情方面,他處於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陳智超:陳垣5歲時,父親把他過繼給了去世而沒有子嗣的三伯父。陳垣後來回憶說,雖然與過繼母親李氏生活在一起,她對自己也百般關愛,但畢竟是在生母周氏的懷抱中長大,對她還是很依戀的。每次吃飯,他總是在過繼母親處吃一點,然後又偷偷跑回生母那裡去吃飯。五六歲他就離開家鄉到廣州求學,除了有限的幾次回鄉省親外,很少有與母親見面的機會。他常因不能親自侍奉母親而內疚。
年輕時陳垣聰明博學,又長得一表人才,在廣州時被稱為「靚仔垣」。還有人提到這麼一件事:由於經常在報刊上發表文章,又擅長演講,陳垣的名氣與日俱增,招來了不少開放女性的追求。陳垣有段時間用筆名發表文章,其中一個筆名是「豔」,友人問他何意,他坦言是他最喜歡的一個女朋友。
羊城晚報:他為什麼會有三次婚姻呢?
陳智超:1913年因赴北京從政,陳垣跟以前的生活切斷了聯繫,包括「父母之命」的原配妻子鄧照圓,也就是我的祖母。祖母原名「珍安」,識字不多,裹過小腳,因為祖父又字「圓庵」,所以祖母后來將自己的名字改為「照圓」,但他們兩人終究因為彼此思想的巨大隔閡,祖父來京後兩人就沒有再生活在一起。但是祖母知道祖父喜歡吃家鄉的鯪魚,就常讓子女買來曬乾,寄到北京。因為祖父過繼時是「兼祧兩房」,所以又娶了二房吳淑媛,比他小四歲,但也沒有隨他去北京,不久因意外失足落水而亡,年僅28歲。
後來追隨祖父去北京的徐蕙齡,是他在光華醫學專門學校的師妹和學生。他們在北京共同生活了近40年,但到了晚年感情不和,出現巨大矛盾而分居了,後來徐夫人跟隨所生的兒子陳容到了天津生活。
對於身在天津、廣東的兩位妻子,祖父一直寄生活費。直到1966年5月,她們兩位在相隔不到一週的時間內先後去世,祖父這時已經是86歲的老人了。
羊城晚報:陳垣先生晚年,他的女弟子劉乃和成為了得力助手和忘年知己,長期相隨。二人之間的關係到底如何?
陳智超:這個問題不是幾句話就可以說清。我的妻子曾慶瑛教授曾在《陳垣和家人》一書中,用了專門一節全面談到這個問題,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相關內容。
大師陳垣
陳垣,字援庵,廣東新會人。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曾被毛澤東稱為「國家的國寶」,與陳寅恪並稱「史學二陳」。
陳垣先生於1880年出生,六歲至廣州讀書。早年曾考科舉而名落孫山。在博濟醫學堂學過西醫,後創辦並入讀光華醫學堂,並留校任教。
1905年,與潘達微、高劍父創辦《時事畫報》,反對滿清專制、外國侵略,以觀點立場激進而著稱。辛亥革命後,當選民國眾議員,從此定居北京,後曾任教育部副部長。
1917年,38歲的他發表第一篇學術著作《元也里可溫考》,開闢了宗教史研究領域,當即震動學界,一鳴驚人,由此開始學術生涯。
抗戰淪陷期間,他閉門研究,堅決不與日本人合作。1949年,他選擇留在大陸,晚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病逝於1971年。
作為史學大師,他在宗教史、元史、中外交通史、考據學、校勘學、歷史文獻學上獨創甚多,學術建樹影響至今。
作為教育家,他從教74年,從傳統私塾老師到現代大學校長,前後執掌輔仁大學、北京師範大學46年。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法學大意重點整理」的推薦目錄:
- 關於法學大意重點整理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法學大意重點整理 在 羽茜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法學大意重點整理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法學大意重點整理 在 法學大意重點整理- 飛比價格- 2022年1月PTT與DCARD推薦網 ... 的評價
- 關於法學大意重點整理 在 法學大意重點整理- 飛比價格- 2022年1月PTT與DCARD推薦網 ... 的評價
- 關於法學大意重點整理 在 法學大意重點整理pdf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法學大意重點整理 在 法學大意重點整理pdf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法學大意重點整理 在 法學大意重點整理pdf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說愛你 的評價
- 關於法學大意重點整理 在 法學大意重點整理pdf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說愛你 的評價
- 關於法學大意重點整理 在 法學大意筆記分享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 ... 的評價
- 關於法學大意重點整理 在 法學大意筆記分享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 ... 的評價
- 關於法學大意重點整理 在 法學大意重點整理pdf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動漫二維世界 的評價
- 關於法學大意重點整理 在 法學大意重點整理pdf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動漫二維世界 的評價
- 關於法學大意重點整理 在 法學大意重點整理該選哪本比較好? - 考試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法學大意重點整理 在 [心得] 小小錄事心得文(2)-法學大意與公民- 看板Examination 的評價
- 關於法學大意重點整理 在 法學大意筆記的推薦與評價,YOUTUBE、PTT、DCARD 的評價
- 關於法學大意重點整理 在 法學大意筆記的推薦與評價,YOUTUBE、PTT、DCARD 的評價
- 關於法學大意重點整理 在 法學大意筆記的推薦與評價,YOUTUBE、PTT、DCARD 的評價
法學大意重點整理 在 羽茜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閒聊:關於夫妻的不同、關於「教養」》
婚姻到底是甚麼呢?找一個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人折磨自己?XD
不過或許也就是因為和自己完全不同,所以才有機會看見自己的限制,性格的限制、想法的限制、行為的慣性、舒適圈等等的東西吧。
最近在想或許也包括了,夫妻在成為父母之後,教養方式的各種不同。
有沒有發展成為爭執是各家不同,但教養方式兩個人要完全一樣,想法到作法到能做到的程度都一樣,那是不可能的,我想世界上沒有那樣的父母。
多半都還是以一種互補或差異的狀態,一個嚴厲一點,一個柔軟一點,一個耐心多點,一個耐心少點,前陣子我看了一本書是"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
(出版社應該都知道推薦教養方法或理論給我的書,我可能都會婉拒,因為身為媽媽我每天都困在母職裡,看書時,我實在不想再看教養或母職的書了><我跟出版社都說或許再過一陣子我會想看,但現在真的只能見諒了。)
但這本書書名就吸引我,比較符合我的想法,當代流行的教養學或理論,其實是一個非常晚近的"發明"。
不過看完之後略感失望,因為這本書其實沒有那麼切題在討論這件事情,我原本的期待是比較社會學的,就是從社會學眼光來看,教養學和教養理論和人們對教養的態度,是誕生於當代社會,有時代的特殊性。
但這本書還是讓我有些收穫。作者引用了非常多的演化的觀點,和對自然界動物、以及人類孩童的觀察,有兩個重點是書裡提及的:
1.人類是唯一一種,在過了生育期之後,還有很長一段生命可活的動物,她特別強調祖母,以及由祖母和女兒共同撫育外孫的"祖母文化"的存在。
2.即使是嬰兒,也已經開始學習,但學習方式並不如教養理論所說的,是單純對因果的觀察,然後模仿並照單全收。
事實上,從嬰兒期開始,孩子接收訊息和理解世界的能力就相當複雜。
嬰兒看成人在做的事情,不會只是觀察表面因果,或"被動地聽進"大人說的話,而是會去感受、自己去判斷,成人做這件事情的目的,同時結合這個成人的其他社會訊息,比方說她看起來聰明,看起來是專家,或她是不是一直都表現的言行如一,來決定對她做的事情要模仿多少、認可多少。這甚至牽涉到價值觀、道德觀、人的真實心理動機等等。
這兩件事情,她進一步解釋。一個是人的生命為什麼這麼長,書中特別強調"祖母",作為一個在結束生育期之後,仍然有活力和資源可以共同撫育孩子的人物象徵,這是生物界中人類獨有的現象。
而這是因為,人類所需要的成長和學習期特別的長。
從嬰兒到幼童,到能夠獨當一面成為成人的這十幾年的階段,不可能由母親一個人做到所有的任務,一個母親,沒有辦法負擔孩子所需要學到的"所有東西",孩子要成長為成人,所需要的東西太多了,知識、規範、哺育、保護、自由探索、冒險...
所以,孩子需要在"社群"裡成長,而不是在"一個母親"的獨當一面下成長,只有這樣他才能長成能夠適應複雜的人類環境的成人。
這是為什麼,人類發展出更長的生命週期,而不像其他生物,在無法生育之後,基本上就迅速死亡的原因。
因為人類的孩子需要更多人的共同撫育。
***
我在看出這點時在想,或許這對我多少有點擔憂的事情,就是翔爸和我的教養方式不同,是一種撫慰,或者說,鼓勵我去換一個角度思考這件事情。
同一件事情,我不兇,我可以有耐性應對,翔爸不行,他會火大,會罵人。這或許並不是表面上看起來,父母不一致那麼嚴重的問題。孩子必須在"社群"中長大,意味著孩子本來就應該要知道,社會中有不同個性、不同想法的人。
他做一件事情,媽媽可能苦笑,爸爸可能生氣,他必須要理解,我也相信他會理解。
或許這件事情,只要不到太嚴重的程度(比方說已經讓孩子覺得,爸爸根本不愛他們,爸爸根本已經是在亂發脾氣),而是能夠讓孩子學到,在人類團體裡,做一件事情不會永遠引起同樣的反應、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和性格,那麼就不算是"壞事"。而是孩子要自然學習到的事情。
世上不是只有媽媽的規則是規則,或許,我可以放鬆一點,讓翔爸用自己的想法去陪孩子(所以寫這段時我正在聽孩子被爸爸罵)
****
這本書的另外一點比較複雜,但我覺得它很間接地碰觸到我對教養的想法,就是現階段流行的教養學、教養理論或方法,時常會是一種科學實驗式的模型。
就是成人這樣做、這樣說,會導致孩子這樣做、這樣想。但書中,作者用各種不同的變項操作,去觀察那些幼童甚至是嬰兒對成人所做的回應,發現孩子學習和感受的方式極為複雜,就像我們大人一樣。
我們大人,不會因為別人說的一口好道理,或者說著他們有多愛我們,我們就單純的照單全收,全部相信。
我們會有自己的判斷,這判斷過程非常複雜,納入對方和我們過去的互動、我們對對方的直覺感受(包含了對方是否會納入我們在記憶哩,曾經相處過的類似的人物ˇ)、當下的情境、對方說話的語氣眼神態度、環境中的其他人的要求...
總之,我們大人不會因為對方說的有理、或者表現的一絲不苟、對我們動之以情,就接受對方的說法和做法,朝著對方想要的方式去改變自己或學習。
我們的判斷和我們會有甚麼回應、接下來會做甚麼,都是非常複雜,動態,所以無法被同一化、標準化看待或操作的。
同理,這本書的作者,她透過實驗對照各種不同情況下嬰兒和幼童的表現,發現其實孩子也是如此,和大人一樣。
孩子不會因為我們做了一件"對的事情",對這件事情的學習和吸收模仿,就完全按照我們的期望。
事實上我們做每件事情、說每句話的"效果",都是非常複雜且難以預期的。
我覺得作者雖然沒有在文中非常明確的說,她在推翻"教養的方法學",在告訴大家"教養是種有待斟酌的發明",但她透過這些論述和整理,其實她想讓讀者自己去發現的就是如此。
總之雖然這本書書名不符預期,按照書名去看這本書的人可能會失望如我,而且老實說,這本書有點枯燥,因為有很多實驗記錄,但並不是毫無收穫,我看完心得是如此。
就是1.孩子要在社群中長大,不是在母親一個人的想法下長大,所以,身為媽媽,我不需要"獨當一面",或者嚐試讓其他人跟從我。
如果翔爸對待他的方式和我有所不同,或許我該放鬆一點,觀察,信任,把握一個標準是"不傷害父子感情就好",其餘的,就當作孩子在面對不同性格的人時該有的學習經驗。是正常的。如果我堅持孩子只能用我的方式對待,那我不僅不能休息,對孩子也未必是好事。
2.我對教養學的想法其實是有點像"效用有待斟酌的發明",所以我其實比較不常分享"怎麼教孩子",我比較傾向認為,其實不會教、不知道怎麼做都很正常,人只能在自己和自己的孩子之間不斷的摸索,自己找出一條相處之道,自己去感受和觀察,因著在乎,不去傷害親子之間那份獨特的愛,也不去阻礙孩子天生的學習能力。
把自己做好,了解和探索自己的個性和侷限、知道自己為什麼所困,知道自己有哪些執著,知道自己的缺點是什麼,可能是比去找出孩子的缺點然後想方設法"改掉孩子的缺點"還要更為重要,因為孩子的缺點屬於她自己,她自己要在跟別人的相處、成長進入團體後的社會經驗中,自己去發掘和修正。
我們就是相處、相愛,學習讓自己的愛不委屈自己,也不傷害別人,互相尊重,共同生活。用講的很簡單,但這比任何都難。
咦我原本是要閒聊我今天又在聽爸爸罵孩子過一天了,怎麼又聊好常聊到看完的書。大家應該也習慣我這個樣子了。
總之,跟正在為和家人的教養方式不同而苦惱的朋友分享,希望我試著換個角度去看待這件事情的心得,也能讓你覺得輕鬆一點。
(當然如果別的家人的教養方式已經不是"和你不同",而是"大有問題",那又是另外一件事情了)
但我誠實的說吧,我其實不是因為希望翔爸用跟我一樣,有耐性的溫柔教養,而對此感到苦惱,而是我個人,自己很不喜歡氣氛劍拔弩張的,我是很容易受氣氛影響的高敏感族。是自己希望每天家裡都和和氣氣的,不要有人在生氣臭臉,那樣我會有壓力。可能這才是我真正的苦惱所在,是大實話吧~~~
#閒聊很長還越聊越遠但可以分享
法學大意重點整理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家長霸凌小孩也會造成悲慘的後果,就跟被同儕霸凌一樣。
諸多研究皆發現:
●體罰會增加攻擊性行為。遭到體罰的孩子比較可能透過暴力來解決問題。
●體罰會使行為問題惡化。雖然體罰或許可以短期見效,但研究顯示時間一久就會失效。當孩子遭到體罰時,其行為問題會愈來愈嚴重。
●體罰與較低智商有關聯。愈常被打的小孩,他們的發展愈遲緩。即使是不那麼常被打的兒童,也很可能智商較低。
●嚴厲處罰可能提高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遭到體罰的孩童較可能罹患情感疾患、焦慮疾患、人格疾患以及產生物質濫用問題,影響範圍會從兒童時期延續至成人階段。
取自《告別玻璃心的家長強心針》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我們直播的時候,談到愛一個人的方式。在我們的傳統上,也常把處罰孩子美化成一種愛,但這篇摘文顯然不同意這樣的說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285938239315233/
其實,我們談「正向教養」的時候,大概也都談到這篇摘文裡的重點了。我能理解,很多家長之所以無法停止處罰,甚至是體罰,是因為家長不知道拿掉處罰之後,還可以怎麼教孩子。
關於拿掉處罰之後,可以怎麼教育孩子,下一篇會有更具體的做法。這一篇主要就是談處罰會造成的困境—其實這些困境我們也都重複談過好幾次了。
拿掉處罰,意味著我們要花相當多的時間,學習如何用其他方式教育孩子。所以除了下一篇之外,我會再另外找一本書,從正向教養的觀點,再談如何具體地跟孩子討論界線,但同時又能傳達愛。
祝願您,別心想著要孩子變好,卻使用霸凌孩子的手段!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1126254431091441/
……………………………………………………………..
不混淆管教與處罰
【文/ 艾美・莫林】
傑夫與海蒂帶他們十一歲的兒子狄倫來接受治療,因為他們對兒子的行為已經束手無策了。雖然狄倫一直都難以管教,但他愈大變得愈愛反抗,現在什麼話都聽不進去,而且似乎完全不在乎自己被處罰。
傑夫和海蒂迫不及待地舉出狄倫有哪些不良行為,兩個人甚至搶起話來了。他們表示,狄倫拒絕做家事、對上床時間討價還價,而且一直和他的弟弟打架。海蒂說:「今天稍早也是。他把葡萄汁打翻在客廳的地毯上,他根本不應該在那喝果汁的。結果他不但沒有請我們幫忙清理,反而用椅子把汙漬蓋住。」
她話才講完,傑夫馬上插嘴:「昨天我叫他沒寫完回家作業不能離開書桌,結果我才離開一分鐘,他就跑去弟弟的房間,想要拿他的掌上型電玩,結果他在偷拿到之前就被我抓到了。」
每當他有偏差的行為,他們就會拿走一樣他喜歡的東西,跟他說只要他當個「乖孩子」就可以拿回去。但他乖乖聽話的時間都沒有久到可以把東西領回去,所以他漸漸失去所有福利。傑夫解釋:「他的房間現在只有一張床和幾件被子,其他什麼都沒有了,我們不得不把其他東西都拿走。」狄倫不准使用任何電子產品,還被禁足在家,除了在學校以外,都不能跟朋友見面。
海蒂說:「我們之前會打他屁股,但他長大了,繼續打屁股實在不太恰當,現在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傑夫附和道:「我爸爸以前會用皮帶打我。我一直跟狄倫說,他很幸運,我沒拿皮帶抽他。但他的行為舉止再不改善的話,我可能真的會這麼做。」
爸媽講話的整個過程中,狄倫只是靜靜地盯著地板。為了讓他加入對話,我問他在學校有沒有遇上什麼麻煩,他說:「不算有。」海蒂表示,他有時會因為上課說話被老師叫去談話,有幾次則是因為功課沒寫完,下課必須留在教室,但他從未受到任何重大的違紀處分。我問海蒂和傑夫,他們覺得為什麼狄倫在學校表現這麼好,海蒂說:「可能他喜歡學校,為了老師才乖乖表現。」
經過詳細的評估後,我向傑夫和海蒂說明,狄倫沒有憂鬱症、焦慮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或任何其他心理健康問題。一開始他們很失望,本來希望我的治療可以找出他素行不良背後的潛在問題或「根本原因」。但我向他們解釋,好消息是只要稍稍改變他們的教養方式,應該就能導正他的行為。他們已經絕望到什麼都願意嘗試了,因此立刻點頭答應。
他在學校表現良好,證明他具備在有秩序的環境中控制自己行為的技巧。我制定的計畫是讓狄倫無需接受治療也能做出改變。畢竟,我不想負責說服他遵守爸媽訂的規矩,但我可以為他爸媽提供協助,想辦法讓他在家也會想好好表現。
我要協助解決的主要問題有二:
1. 狄倫沒有遵守規矩的動機。他的父母沒收了他的所有東西,又沒說清楚狄倫要怎麼做才能把東西拿回來,所以他乾脆直接放棄。
2. 海蒂和傑夫對狄倫已有偏見,因此影響了他們的教育方式。他們認定他是「壞孩子」,總認為他不會乖乖聽話。
我建議他們透過下列三種方式來處理這兩個問題:
1. 花時間與狄倫好好相處。起初,他們堅持不要和狄倫玩遊戲或做好玩的事,因為他們覺得他不會變好。但我建議他們和狄倫建立一些正面的時光,讓他有動機改變自己。每天只要花十五分鐘,全心全意地陪他玩接球遊戲或桌遊,就能改善他的行為。
2. 注意狄倫的好表現。我鼓勵他們每次看到狄倫表現良好就讚美他,不管是多小的事都好。接下來,為了進一步強化狄倫的良好表現,他們應該在狄倫聽得到的時候,多向彼此、奶奶或是其他人說狄倫的好話。如果他能夠聽到爸媽讚美他乖乖聽話,他就會更有動力保持下去。
3. 每天給狄倫重新開始的機會。為了增加狄倫的動機,他必須知道自己每天都有機會獲得福利。如果他在學校表現良好,就可以看電視;或是回家作業寫好了,就能有玩電腦的時間。
海蒂和傑夫以為需要用更嚴厲的處罰,才能「讓狄倫學到教訓」。然而,唯有改變他們和狄倫的互動方式,並善用管教而非處罰,才能修正他的行為。
傑夫認為他們給予狄倫的正面關注,是所有介入方法中最有效的一個。狄倫的許多行為問題都是源自於想要獲得爸媽的注意力,即使是負面的關注也不打緊。從他們每天都花一定時間陪伴他後,他的失控行為就少了很多。
海蒂和傑夫也漸漸相信狄倫有能力做出更正確的選擇。而當他們開始相信他能夠守規矩後,狄倫對自己也更有信心了。
…………
為什麼父母會把管教與處罰混為一談
海蒂和傑夫以為必須要執行嚴格的處罰,才能讓狄倫的表現有所改善。因此他的行為愈脫序,他們就處罰得愈兇,結果演變成難以打破的惡性循環。
孩子違規要承受的後果,哪種具有教育性質,哪種只是加以懲處,兩者間的差異十分微妙。但如果你無法分辨不同之處,就可能會讓情況變得更糟。
▍家長相信處罰有效
我幾乎每天都會聽到家長說「現在都不能管教小孩了」,或是「這就是當今社會的問題所在,連懲罰小孩都會惹禍上身」。或許你聽過類似的話,甚或你自己也曾說過。我同意,現在許多小朋友沒有受到足夠的約束,但我不認為加重懲罰是解決之道,孩子需要的是適度管教。
處罰和管教之間有很大的差異:管教是為了訓練、教育孩子為未來做好準備;處罰則是讓犯錯的人接受會使他感到痛苦的罰則。
處罰強調的是錯誤,讓孩子對自己的不當行為心生愧疚,而管教則可以告訴孩子下次要做得更好。
處罰可能是體罰,像是掌摑、打屁股或用棍子揍;但也可能是言語上的,例如吼叫、詛咒或辱罵。
在公開場合羞辱孩子或使其感到丟臉都屬於處罰的一種。為了讓孩子感到難堪,在臉書上說他成績單上沒一科及格,也算是處罰的一種。
▍處罰有時是出自於絕望
二○一六年春天,華特迪士尼世界的海灘發生一起兩歲男童被鱷魚咬走的事故,全世界的人開始爭相討論男孩的父母是不是「失職家長」。這對父母在這起可怕的意外中失去了孩子,還要被一群聲稱自己絕不會如此「疏忽大意」的人安上壞人的罪名。這則新聞報導播出不久前,還有另一起小朋友在辛辛那提動物園裡,掉到大猩猩圍欄內的不幸意外。令人惋惜的是,動物園飼養員怕小孩子被殺死,只好開槍射殺大猩猩。那名孩童在意外中沒受到嚴重的傷害,順利脫身。
該起意外的影片在網路上廣為流傳,社群媒體被無數留言灌爆,批評該對父母「教養失敗」。雖然大家對意外發生前幾分鐘的狀況一無所知—像是家長距離小孩子有多遠,或是小孩子怎麼掉下去的—但還是大力要求追訴家長的刑事責任。即便調查人員已經宣布,他們不會被控告危及兒童安全或其他罪名,但輿論還是認定他們有罪。
這類新聞報導清楚說明我們現在的社會風氣。網際網路對某些人來說,就像在邀請他們在公開場合對當家長的人品頭論足一樣。這類批評言論讓父母覺得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被放大檢視。如果孩子在超市裡鬧脾氣,別人會怎麼看待你的教養方式?或是你在他比棒球時想要給他一些建議,但他卻出言不遜,其他家長會怎麼看你?相較於花時間教孩子自制,當爸媽的有時難免狗急跳牆,不惜採取他們想到的一切必要手段來管好小孩。
▍處罰立即見效
處罰帶來的恐懼和痛苦短期內可以立即見效,不過可惜的是,也會造成長期的後遺症。但對只想要孩子馬上聽話或立刻安靜的父母來說,處罰確實是有效的手段。
以下舉例說明家長偏好處罰而非管教的常見原因:
●處罰比較不需要家長花太多心力。小孩不乖打屁股大概只會用掉你二十秒的時間,但沒收電子產品二十四小時則表示你要面對百無聊賴的孩子一整天。
●處罰讓某些家長感覺自己擁有主控權。如果用一個恐嚇的眼神或打兩下就能讓孩子守規矩,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大權在握。
●處罰會讓家長心裡好受一點。因為孩子不肯安靜讓你忍不住對他吼叫,或是因為他在超市讓你丟臉,所以你打了他,這些行為或許可以稍稍發洩你內心壓抑的情緒。
▍混淆管教和處罰會損及孩子的自我價值
自從海蒂和傑夫用更嚴厲的方式處罰狄倫起,他們的關係就開始惡化,狄倫也不再想試著遵守他們訂的規矩。他的叛逆行徑讓他們灰心喪氣、心生挫敗,但不斷施加處罰只會讓他的行為更加乖張而已。
我遇過很多像狄倫父母的個案,這些家長用盡手段想要逼孩子乖乖聽話。但我也發現,有些家長對不是很重大的違規行為也會施以嚴厲的處罰,即便這些處罰不常發生,但還是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體罰會造成反效果
瑞典在一九七九年成為第一個禁止對孩童體罰的國家。起初,反對派認為這會讓整個國家陷入一片混亂,因為小孩子將無法學到何謂適當的行為。但第一代不受體罰的小孩長大成人後,全國的犯罪率並沒有升高,而且偷竊罪與毒品相關犯罪甚至還有下降的趨勢,飲酒問題和青少年自殺率也有所下滑。
緊接在瑞典之後,許多國家也明文禁止了對兒童體罰。然而在美國,打小孩屁股還是合法的。事實上,美國有十九州允許學校管理人員用戒尺處罰行為不當的孩童,而在其他州內,用木製品打小孩則被視為虐待兒童。然而,我們很難在體罰和身體虐待之間劃出一條明確的界線。媽媽的男朋友可以打她小孩的屁股嗎?你可以用皮帶打小孩嗎?可以在孩子身上留下傷痕嗎?美國的某些州明文規定了哪些是不允許的行為,但其他州則仍留有解釋空間。
文化和宗教上的諸多差異在在影響著家長要不要打小孩的決定,但我想大多數的專家都會同意,因為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而打小孩,絕非可以接受的行為。
反對體罰兒童的重要組織機構眾多,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美國兒童與青少年精神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以及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是其中幾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一項為期五十年的研究及其他諸多研究皆發現:
●體罰會增加攻擊性行為。遭到體罰的孩子比較可能透過暴力來解決問題。
●體罰會使行為問題惡化。雖然體罰或許可以短期見效,但研究顯示時間一久就會失效。當孩子遭到體罰時,其行為問題會愈來愈嚴重。
●體罰與較低智商有關聯。愈常被打的小孩,他們的發展愈遲緩。即使是不那麼常被打的兒童,也很可能智商較低。
●嚴厲處罰可能提高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遭到體罰的孩童較可能罹患情感疾患、焦慮疾患、人格疾患以及產生物質濫用問題,影響範圍會從兒童時期延續至成人階段。
針對體罰進行的所有研究,幾乎都沒發現體罰有任何好處。不過,二○○五年發表在《臨床兒童和家庭心理學評論》(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上的一項研究確實發現,二到六歲的兒童如果拒絕去旁邊暫時隔離冷靜,偶爾用打屁股的方式處罰他們,效果遠勝於其他管教策略;該研究也發現,把孩童強制放在隔離的空間一下下也有同樣效果。然而,有效不代表小孩不會因此受到體罰的長遠後果影響。
▍大吼大叫同樣有害
有些家長會很自豪地說:「我從不打孩子。」但這些家長有的會吼叫、咒罵孩子。
研究顯示,包括咒罵、吼叫、辱罵等嚴厲的口頭管教,其造成的傷害可能跟體罰一樣。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二○一三年的一項研究追蹤了九百六十七名中學生兩年,發現遭到嚴厲口頭管教的孩童,比較可能會有行為問題和心理健康問題。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發現吼叫沒有任何效果,受試兒童的問題行為並沒改善。即使他們的家庭大部分的時候都是溫暖有愛的,但難聽的話語會讓孩子失去守規矩的動機。
▍管教過當讓孩子成為高明騙子
一位惱火的媽媽對我表示:「她動不動就在說謊,連她自己都搞不清楚她什麼時候在說真話了。」她說她十歲的女兒奧麗薇亞無時無刻不在說謊:「她會說『沒有,我沒有吃杯子蛋糕』,但明明滿嘴都沾滿了糖霜。」上星期她的爸媽質問她為什麼房間這麼亂,她居然說,她上學前已經整理乾淨了,一定是有小偷闖進家裡把房間翻得亂七八糟。她爸爸大聲說:「你能相信嗎?」
奧麗薇亞實在太奸詐狡猾又滿嘴謊言,導致她爸媽再也不相信她說的任何話,也實在不知該拿她如何是好。
不過當我了解他們的管教策略後,奧麗薇亞不說真話的原因就不證自明了。她爸媽的脾氣不好,一生氣就大吼大叫,之前只要她不乖,他們就會打她屁股。
而且,他們的管教策略也前後不一,一下是不給她看電視,一下是叫她做額外的家務。有次奧麗薇亞說她在打掃房間,但實際上是在看電影,爸爸發現後,氣到把她房間的門整個拆下來,而且再也沒有裝回去。
難怪奧麗薇亞要撒謊,如果爸爸一生氣就拆門,誰會想老實說:「嘿,我今天做錯事了。」奧麗薇亞知道說實話和說謊話的差別,但誠實只會害她重重受罰而已,所以她學會了避開爸媽怒火的最好辦法就是撒謊。
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二○一一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相較於一般的孩子,受到嚴厲管教的孩子更常說謊,而且他們的撒謊技巧會變得異常高明。到三或四歲時,這些孩子為了避開麻煩,還能夠編織出縝密的謊言。也就是說,嚴峻的處罰導致孩童更不會對自己的不良行為負起責任,因為他們不會把心思花在修正自己的行為,反而會想辦法避免被抓包。
▍公開羞辱會導致孩子自我觀感變差
為了讓孩子乖乖聽話,家長圈最近出現一個令人有些擔憂的趨勢,也就是利用羞恥感讓孩子服從。並且有許多家長轉而透過社群媒體來執行公開羞辱策略,為的是讓孩子記取教訓。
加州的一位媽媽為了處罰她十一歲的女兒,逼她拿著一張告示牌站在街角,上頭寫著「我在學校舞蹈表演上跳電臀舞,絲毫不尊重我的爸媽」。另外有一位科羅拉多的媽媽,她發現十三歲的女兒在臉書上假裝自己已經十九歲,因此拍下了自己質問女兒的片段,並在影片中逼女兒承認她還會看迪士尼頻道,然後把影片張貼在社群媒體上。
還有一些家長開始用髮型來讓孩子感到丟臉。喬治亞州甚至有一位理髮師設計了一款名為「班傑明巴頓特別造型」的髮型,專門用來懲罰不乖的小朋友,讓他們理完後看起來像小老頭一樣。
值得玩味的是,許多父母擔心霸凌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結果自己卻成了惡霸。家長霸凌小孩也會造成悲慘的後果,就跟被同儕霸凌一樣。
當然,這些都是比較極端的案例。但許多父母或多或少都做過類似的事,像是在Instagram上張貼小孩凌亂的房間照片,或是在臉書上公開孩子的偏差行為。在YouTube上搜尋「兒童羞辱」(child shaming)就會跑出超過十四萬筆影片結果,裡面都是家長逼小孩拿著標語說「我是惡霸」這類的話語。
公開羞辱兒童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甚至會讓行為問題更加惡化。試想一下,兩個小朋友同時有機會接觸到毒品,其中一個覺得自己很好,另一個覺得自己是壞小孩,你覺得誰比較可能為了自己好向毒品說不?
不用說,讓孩子難堪也會傷害你們的關係。你的孩子會把你當作邪惡的怪物,專門帶來痛苦和折磨。與其這樣,難道你不會希望有個尊重你意見的孩子嗎?
.
以上文字取自
告別玻璃心的家長強心針:掌握13不原則,堅定父母教出堅強小孩
大 塊 ✦ https://bit.ly/3bUic7l
博客來 ✦ https://bit.ly/2WQG3jY
誠 品 ✦ https://bit.ly/3bNgKU8
momo ✦ https://bit.ly/2NCHAVo
金石堂 ✦ https://bit.ly/2WRPoYy
讀 冊 ✦ https://bit.ly/2LR6xvm
大塊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LocusPublishingCompany/
.
7/11台北公益免費_葛拉威爾《解密陌生人》新書分享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136708193381293/
已額滿_7/14 台北公益免費講座_我們與和解的距離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368801245302/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法學大意重點整理 在 法學大意重點整理- 飛比價格- 2022年1月PTT與DCARD推薦網 ... 的推薦與評價
法學大意重點整理 PTT與DCARD推薦網拍商品就來飛比,收錄全新、二手法學大意重點整理在露天、蝦皮推薦商品|飛比價格. ... <看更多>
法學大意重點整理 在 法學大意重點整理pdf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推薦與評價
關於「法學大意重點整理pdf」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2021.01.國考/免費/筆記/課程/文章/考古題解答/總整理@ 貓... - 痞客邦諮商與輔導前人分享的 ... ... <看更多>
法學大意重點整理 在 法學大意重點整理- 飛比價格- 2022年1月PTT與DCARD推薦網 ... 的推薦與評價
法學大意重點整理 PTT與DCARD推薦網拍商品就來飛比,收錄全新、二手法學大意重點整理在露天、蝦皮推薦商品|飛比價格.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