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地方庶民都比你懂電費帳單!臺灣的能源轉型實踐模範「庶民發電學習社區合作社」(05/06/2021 storystudio故事)
人類正站在全球氣候劇烈變遷、自然資源漸枯竭、生物多樣性耗損、疾病頻仍等關鍵十字路口上。為此,2015 年時,聯合國發布了「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poment Goals, SDGs),敦促全世界在 2023 年以前為地球與人類社會努力,邁向永續。百靈佳殷格翰與故事 StoryStduio 攜手響應聯合國 SDGs,用故事來讓 SDGs 在臺灣的發展有根可尋,讓發展被記錄、被看見並可被壯大,與臺灣社會一同實現永續發展。
作者:鹹雜食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訂定後,三大國際永續發展研究組織共同發表《2050 世界願景 (The World in 2050, TWI2050)》,根據《TWI2050》,國家要落實永續發展目標,需進行六大轉型,其中,加速能源系統去碳化,提供眾人潔淨與可負擔的能源是永續轉型關鍵之一,也就是臺灣政府宣示要進行的「能源轉型」。
即將來臨的夏季是臺灣的用電高峰之季,每到此時能源的議題總不時浮上新聞版面,但大多停留在「電費會不會漲價」、「會不會缺電」的表面層次。民眾儘管關心電費會不會漲,許多人卻連電費帳單也看不懂,在電子化的時代,以扣繳方式付款的人甚至很可能根本沒看過電費單;人們擔心是否缺電,許多人卻連臺灣目前的發電比重為何也說不清。
然而,有一群地方的「庶民」,他們從看懂無足輕重的電費單做起、到實際走訪臺灣所有電力設施,瞭解發電比重,甚至經營一座公民電場──他們是三重蘆狄社區的「庶民發電學習社區合作社」(下稱「合作社」)。
從無感到凝聚共同理念,始於公民參與經驗
”我這個歐巴桑以前覺得按一下開關,電就會來,參與後才發覺有的電已經危害到我們和下一代的生活,像是空氣汙染,我的孫子都有過敏體質。“ 合作社理事李麗卿坦言。
蘆狄社區居民與能源的緣分,始於 2015 年新北市經發局所舉辦的「節電參與式預算」。不同於過往由政府機關擬定政策,參與式預算讓民眾自己提案預算,自己的花費自己訂。主持此計劃的蘆狄社大積極鼓勵社區居民,包括在地攤商、新住民、甚至高中生依照自身經驗提出能運用在自己生活的節電提案,還規劃許多貼近生活的能源課程,「看懂電費單」就是他們進入能源世界的第一張門票。
貼近生活的開放式參與,成功吸引了社區民眾的注意以及投入,更開啟了他們對能源及公共參與的想像,也讓居民從無感到主動持續地學習。此後,社大還舉辦多次的「能源旅行」,帶著居民全臺走透透參觀各式發電設施,「我們參觀了差不多一百多種喔!」李麗卿驕傲的說。
參訪各地的能源廠區、社區公民電廠以及能源選址地點,再再都讓居民的親眼所見,成為紮紮實有感的學習體驗。後來,社大更成立「蘆荻社區光電特工隊」太陽能工班,計劃培養「社區內的光電醫生」。
一名學員在培訓後,直接在合作社的太陽能案場運用所學,準確地指出太陽能工程鋼構方向的問題,及時挽救了案場往後二十年的發電效率。這些學習經驗讓社區民眾漸漸凝聚共識,認為環境和能源議題至關重要,需要他們行動起來,促進改變。
能源轉型是國際趨勢,也是各國的功課
他們所期望的改變,正與「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永續發展目標)」中的第 7 項不謀而合:「確保人人都能享有可負擔、穩定、永續及現代的能源。」
SDGs 是 2015 年的聯合國大會中提出的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這些目標觸及社會經濟、生態環境以及公共治理,呼籲跨領域的整合,也強調國家、組織、企業與公民等不同角色投入形成同盟夥伴,系統性的思考社會問題,並共同配合改進。
然而,回顧臺灣的能源轉型歷程,臺灣的能源改革並未與 SDGs 同步啟動,而是在 2016 年總統大選期間才做為政策內涵被候選人提及。因為牽涉到政治,在許多民眾的腦海中卻可能只剩下核能爭議的印象。然而,能源牽涉到民眾生活的許多面向,過度簡化的理解對於長遠的發展並非好事。
臺灣目前主要的發電來源是燃煤,是臺灣所有發電中造成最嚴重空氣汙染的發電方式。此外,發電次高者是燃氣,第三則是核能[1],三種主要能源的原料都仰賴進口,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的統計,臺灣 2020 年的進口能源依存度高達97.55%。我們日常中看似稀鬆平常的電力隱藏著不安的陰霾,亟待轉型。
如何平衡能源、土地以及環境?
政府於 2017 年核定「能源發展綱領」修正案,提出 2025 年達到再生能源佔比 20%以及「核電歸零」的政策目標,期望以永續乾淨的能源,取代不安定的燃煤以及核能。
事實上,臺灣推動再生能源有許多有利因素。首先,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的理事長趙家緯表示,再生能源政策目標明確,吸引大量國內外資金投入綠能產業,也促成國內高耗能產業積極的投資,2019 年的綠能投資量甚至衝到全球第五;而臺灣的硬體高科技製造業非常發達,原本就是太陽能面板的前三大生產國,能夠迅速因應國內遽增的設備需求。最後,臺灣還有活力十足的社會參與力量,能夠推動政府有效修正其政策方向。
臺灣太陽光電的發展就有賴這些力量推動前行。地處亞熱帶、太陽能板生產力高、建置成本相對低廉、汰換回收的殘值高達 90%,這些都是臺灣適合開發太陽光電的條件。但光電卻有一項致命的缺點,那就是需要大量空間,很容易壓縮其他的土地使用權,甚至危害環境生態。
地價低廉的漁農地成為許多光電開發案標的,引發農地壓縮破碎化、環境破壞以及基層農民無法受惠的爭議;臺東知本溼地原本預計成為臺灣最大的光電案場,但經由部落民眾以及公民團體的抗爭以及法律維權,最終由法院裁定停止執行;苗栗石虎棲息的山坡保留地,光電開發案的抗爭也仍在進行中……。這類的「綠色衝突」層出不窮。
趙家緯說明,2015 年政府評估太陽光電開發潛力時,並未考慮到公民參與的的力量以及工業廠房的潛力,因此在太陽能的規劃中,屋頂型光電只佔了 15%。在政策壓力下,土地需求就造成許多有爭議的開發案件。
共學讓能源轉型也能很庶民
工業以及都市住宅要用電,卻要犧牲農地或是自然環境,種種的不合理激起蘆荻社大學員的思考以及討論。「土地沒辦法進口。好好的農地不種田,好好的魚塭不養魚,都算是亂象。」合作社的理事柯麟耀皺眉說道。他們觀察,雖然臺灣土地有限,但是都市屋頂是閒置空間,經由妥善利用能夠發揮更多效益。
這群庶民的特色就是知行合一,他們決定發展屋頂型的太陽光電公民電廠。結合了生產力、人的聚集以及票票等值的合作社特性,是他們組織型態的首選。因此,2019 年 3 月,庶民發電學習社區合作社正式成立。
在試算太陽能的發電效率以及會員的報酬後,合作社將股價訂在一股五千元。但是大多數的社員都認為這筆錢是共學的學費,反而不期待賺大錢。
開發案場的流程他們也當作是共學的過程,與居民溝通、尋找及評估案場,以及申請政府批准等,他們全部都堅持自己來。除了爬遍新北市二十幾座屋頂,跑公文也花了半年的時間,途中更遭受臺電的質疑,直接請專業廠商代為洽談不是更容易嗎?
案場的屋主也是他們共學的夥伴。除了充分與屋主溝通理念,也希望盡可能滿足屋主多元的生活需求,增強人與太陽能的互動關係。目前三個案場都因此有多元的嘗試。在林口的案場,他們另外架設了自發自用的小型太陽能板,讓屋主能夠自行生產部分的家戶用電;宜蘭的案場沒有蓋滿而空出了一條走道,讓屋主在晴天時能夠推出自製的欄杆推車曬棉被,雨天時就讓太陽能板成為遮雨棚;鷺江國小的案場則規劃成為社區的能源學習場地。
合作社相信,盡可能增加能源的互動以及親近感,能讓人對於自己的能源用電更有意識,也讓他們更願意學習理解,進而有所行動。
為此,合作社在 2020 年中成立「歐巴桑講師團」,在兩個月內走遍了新北市的 11 個社區,充分發揮自己身為「庶民」的親近性,以及曾經與聽眾在同一個位置上的經驗。
「我們的能源課歐巴桑也聽得懂,因為我們就是歐巴桑。他們曾經也是我們。」柯麟耀驕傲的說。因為親近,讓聽眾更願意與他們互動提問,也更有學習效果。這些經驗讓合作社認為,連結庶民經驗的學習,才會真正有作用,而這是目前政府在能源教育推廣方面仍需加強的一塊。
臺灣能源教育學習的模範
長久以來,臺灣關於能源的主流討論,都圍繞著核能、核四廠這類高度政治兩極化的議題。簡化為意識形態的對立,無助於真正改善臺灣的能源環境。讓基層的一般民眾更了解相關討論,甚或能夠參與討論,才真正能夠促進有效溝通,達成共識。趙家緯認為庶民發電合作社是很好的範例,讓臺灣推動能源教育有更具體的想像。
蘆荻社區中心執行長莊妙慈則認為:「促進能源轉型的關鍵還是庶民。」再好的政策如果沒有民眾的認同,當政黨輪替或是換了不同想法的上位者,很可能進度又會停滯不前,幾年來好不容易打好的基礎就浪費了。
如今合作社成立已經滿兩年,共吸納了近 70 名社員,也開發了三個小型的案場,不過目前合作社的案場規模都相當小,總共僅有不到 55 千瓦的發電量,而合作社本身的人力以及資金也不充裕。與許多其他公民電廠不同,目前合作社的資金都是社員的股金,並未另外融資。
案場貼近社區的在地性,也確保他們與案場的關係不僅止於資金與收益,更是生活中的一部份。執行長莊妙慈認為,合作社的下一步,就是要決定公民電廠的基本精神,是否該堅持小規模、社區與親近的特性。教育與共學仍然是大部分社員的共識,但是否在教育之餘擴大規模投資,是他們仍在討論的題目。
從零開始的合作社,走到如今,不僅是依靠一腔熱血,還有賴社員持續的溝通以及實踐。只要持續發揮開放以及學習的心態,合作社想必也能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庶民步調,繼續朝他們理想的能源願景前進。
完整圖問內容請見: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s_for_supplement/sdgs-affordable-and-clean-energy/
♡
「法院參觀申請」的推薦目錄:
- 關於法院參觀申請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法院參觀申請 在 劉櫂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法院參觀申請 在 臺南 TODA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法院參觀申請 在 [爆卦] 盾牌牙醫史書華要對造謠的鄉民提告了! - 看板Gossiping 的評價
- 關於法院參觀申請 在 內壢國中- 地方法院初體驗配合公民教育來到了「權利救濟」的 ... 的評價
- 關於法院參觀申請 在 台北地方法院旁聽申請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法院參觀申請 在 台北地方法院旁聽申請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法院參觀申請 在 台北地方法院旁聽申請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法院參觀申請 在 《法操》帶你一起去法庭旁聽! - YouTube 的評價
法院參觀申請 在 劉櫂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劉櫂豪要求航港局 鼓勵業者開辦台東遊艇考照及訓練 開放蘭嶼燈塔
立法委員劉櫂豪今(15)日於立法院交通委員會就航港局遊艇考照及燈塔觀光業務質詢交通部林佳龍部長與航港局葉協隆局長,劉櫂豪指出東部地區擁船率為全台最高,卻無遊艇及動力小船訓練及考照機構,要求航港局積極研議鼓勵業者進駐台東設置考照和訓練場地,另針對蘭嶼燈塔因聯絡道路不便,無法開放觀光,要求交通部研議辦理。航港局允諾將研議相關獎勵辦法,讓東部民眾考照與上課更加便利,蘭嶼燈塔的對外聯絡道路將先研議評估,再後續辦理。
劉櫂豪說明,現行規定設置遊艇與動力小船駕駛檢測,須由航港局審核通過之訓練機構向航港局申請辦理。依航港局統計資料,東部地區含花蓮台東擁船率20.1%為全台最高,遠超於台灣本島平均擁船率為5.4%,然東部地區仍無合格遊艇與動力小船駕駛訓練機構,亦僅花蓮曾舉辦過相關考試,台東則全無相關經驗。
劉櫂豪表示,現行狀況下台東居民若想考取遊艇相關證照,皆需要遠赴高屏參加課程及考照,劉櫂豪以過去爭取公路總局辦理台東監理站自辦重機考照為例,要求航港局考慮地區特殊性,應研擬辦法獎勵及鼓勵業者至台東地區開設課程和辦理考試。航港局葉協隆局長允諾,將著手研議鼓勵訓練機構至東部開課,並集中辦理東部考生的遊艇與動力小船駕駛執照測驗。
劉櫂豪另外提及,燈塔除指引航路的功能外,也富有其歷史及文化意義,台東有綠島及蘭嶼兩座燈塔,綠島燈塔現已開放一般民眾觀光導覽,使旅客與鄉親認識其歷史,富含教育及觀光價值。而蘭嶼燈塔因現有道路狀況不佳,建議交通部協助航港局與觀光局向地方政府溝通,研究架設步道之可能性,開放民眾參觀,讓蘭嶼燈塔被賦予教育和觀光價值。林佳龍部長對此表示深感認同,隨即責成相關部會儘速研議辦理。
法院參觀申請 在 臺南 TODA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林志玲婚禮場所的建築師👷
台南美術館和嘉義美術館都是重要的歷史建築🧱,最特別的是,很巧合的都出自日治時期同一位建築師梅澤捨次郎的設計。
梅澤捨次郎(梅沢 捨次郎,うめざわ すてじろう,1890-1958),日本石川縣石川郡鶴來町的士族,原姓秋田,1907年(明治40年)擔任縣府測量人員,翌年入學東京私立工手學校(今之工學院大學),同時也被受僱為陸軍陸地測量部地形科,為了生活,1910年5月兼任第一師団経理部営繕課傭員(日給6錢),這些兼差工作讓他累積了許多測量和營繕的實務經驗,1911年畢業後即來臺灣發展。
來臺後先是在臺灣總督府土木部任職,被分派到營繕課(月俸25 円),1917年3月31日成為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營繕課勤務技手(月俸27 円)。其實總督府營繕課裡有許多工手學校的學長和同窗,例如山口茂樹(第2期生)、後藤麟三郎(第14期生)、高崎才蔵(第22期生)、荒井善作(第24期生)、八板志賀助(第29期生)、尾辻国吉(第29期生)、小川陽吉(第32期生)等都非常活躍,梅澤也因此如魚得水,逐步發揮所長👏。
日本時代興建的嘉義、臺南火車站也都是出自同一位建築師,1926年(大正15年)8月出任台南州土木技師的宇敷赳夫之手,宇敷後來離開這個職位,臺南州知事永山止米郎認為梅澤是最適合的繼任人選,梅澤乃因此在1930年2月3日擔任臺南州地方技師,且1931到1933年之間兼任臺灣建築會臺南州支部長。
梅澤一來臺南,就接到總督府一項重大的任務,就是計畫要舉辦「臺灣文化三年紀念會」,1930年的10月26日至11月4日一連十天,計畫中的一環,如闢建大南門一帶的小公園,九龜碑的移轉、安平赤崁城址部份修復成鄭氏王國時代的模樣等,這場紀念會,總計超過17萬參觀人次,以當時的人口數來看,算是非常驚人了😲。
現在咱們的行政院中央大樓、司法院司法大廈等等,均為日治時期一位營繕課的課長井手薰所設計。井手薰自1919年起擔任總督營繕課課長,任內參與多項官方與民間的建築計畫,後來亦出任1929年成立的民間社團「臺灣建築會」會長,主導日治時期建築思維,而梅澤來台,井手薰就是影響他的設計思考非常重要的長官,後來梅澤在設計末廣町住宅(今中正路)以及臺南警察署等,都邀請亦師亦友的井手薰前來指導。
在梅澤的年代裡,建築風格流行一種叫アール・デコ( Art Déco),成大建築系教授傅朝卿將其翻譯成「藝術裝飾式樣」,且將臺南警察署(1931)、台南末廣町店舖住宅(1932)等梅澤的作品都歸入這一類。
臺南警察署即是後來的臺南美術館一館,而嘉義美術館則本是專賣局嘉義支局。梅澤在1934年至1942年間任職專賣局庶務課技師,一出任便奉命設計與建設新竹出張所(1935),當時量體可稱新竹最為「豪壮」的建築,且至今仍然保存;接著,1937年完成了嘉義支局。
梅澤的風格在Art Déco風格之外,也受到美國建築萊特(Frank Lloyd Wright)的影響,強調水平直線美感,立面慣採規律性重複的矩形窗與連續的水平楣梁帶等,日子越久越耐看,久到連他的玄孫都受到感動。
吉甫康裕(1980年4月3日-)是一位日本動畫導演,獲獎連連,其中尤以《サカサマのパテマ》標榜『空想科学漫画映画』,獲選為「2014 高雄電影節 – 孩子幻想國」邀請片單之一,在高雄上映,他曾在他的Twitter上提及梅澤捨次郎是他的曾祖父,而且深受他的建築風格的啓發。
戰後梅澤是極少數被留下來的日本技術人才,被延攬為台灣省營建公司技師,長男清之則為農商局雇員,如此這般在台待了10個年頭,後來因為患了胃癌,乃不得不返回日本,一度想再申請返台,卻已力不從心了,1958(昭和33)年4月29日辭世,享年68歲。
朋友來參觀臺南美術館時,我總是會介紹這裡是臺灣第一女模林志玲舉辦世紀婚禮的所在,但也不忘順便講述梅澤捨次郎,他的作品本來不是為了美術館的功能,但如果要他專門設計一座美術館,那麼結果又會是什麼?🤔
拍得影片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FY8toUzZfo&feature=youtu.be
圖/文 魚夫
法院參觀申請 在 內壢國中- 地方法院初體驗配合公民教育來到了「權利救濟」的 ... 的推薦與評價
地方法院初體驗配合公民教育來到了「權利救濟」的單元,按照往例申請了參觀桃園地方法院的行程。 便民的法院參觀體驗行程是由地方法院訴訟輔導科接待,接待的科長知道參 ... ... <看更多>
法院參觀申請 在 台北地方法院旁聽申請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台北地方法院旁聽申請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 除了台北地方法院旁聽申請, ... ... <看更多>
法院參觀申請 在 [爆卦] 盾牌牙醫史書華要對造謠的鄉民提告了! - 看板Gossiping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