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導師.十方典範
[如悟長老]
一、導師了無牽掛的走了
當代佛學泰斗、法門巨匠印順導師走了,走得並不突然,印老是在六月四日上午十時零七分,於花蓮慈濟醫院示寂,在醫院療治頗久一段時間,終因心臟衰竭示寂人間,離開我們走了,走得十分安詳,無牽無掛的樣子。
雖然,我們見面機會不多,尤其在我學成之後,一直忙碌於僧教育以及圓光寺寺務,殊少時間拜候他老人家,向其請益。但總是深深記得每次會面接觸到他老炯炯有神的雙眼,其眼中透露的眼神,總是那麼樣的慈祥,慈祥中有著關懷、安撫、惺惺相惜的神情,彼此没有多說什麼,也不便多說什麼。然未想到,就在聽到他老離開的那一剎那,從來没有想過,自己竟對這樣慈祥的老人,內心產生一股彷彿戀人般,依依不捨之情,孺慕之心可以想見。然而,從此時此刻起,我再也見不到印老那張清癯、睿智、祥和的臉了,那副平和卻又滲著無比關懷的眼神了!
二、一生不為己 只為利他
印老──我最崇敬的導師,屬所謂「學問僧」之列──即是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廣學多聞、著書立述、論辯外道,教育人才之經師、論師或律師,如古之龍樹、無著、世親、智者、羅什、玄奘、宗喀巴等歷代祖師及民國以來的太虛與印老。
印老著作等身,撰書四十多冊,凡七百多萬字,早期結集的《妙雲集》二十四冊,無人不知,啟發信眾無數,窮其一生讀書寫作,嘉惠後人,這樣的精神有幾人能及?他老肉身不在了,然他留給世間,留給我人眾多著作文字,無形資產卻是無窮,對我人的啟發和關愛亦是無盡。我們應該好好學習他,效法老人家治學著作之精神,一生不為己祇為利他的磊落胸懷!我們更應該努力增上,學習老人家高超卓越,為教為人,無私的思想、遠大的思想、崇高的思想!
走過近代中國苦難的印老,一九七三年以《中國禪宗史》,獲日本大正大學文學博士,成為中國第一位博士比丘。學者邱敏捷形容得好:「不以創建大型佛教事業,而以大量思想著作流傳在佛教僧俗之間的佛學泰斗……在佛學的建樹上,如果把印順的著作抽掉,當代中國佛教的文化資產將所剩無幾。」由這幾句話,可以想見印老對近代中國佛教文化思想之貢獻,也是印老對當代佛學思想衝擊,正向於權威挑戰,正以批判精神開闢出適應時代所需求的新路線。
三、是闢邪顯正的開路先鋒
從當年編《海潮音》起,他與演培、仁俊、續明等人,一直以犀利無比的筆觸,向保守、向傳統、向腐朽、向不義、向一切外道邪說宣戰,時時作毫不留情、毫不手軟的攻擊、申斥、反駁,是那樣的英勇,印老的姿勢,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慨,稱其為法將,誰說不宜?從而「闢邪顯正」就成為他老生命中的大事。他老是三論宗的大師,而三論宗主要任務就是「闢邪顯正」。他老的生命標幟,可說一生只為宣揚「正見」和「正思」的人間,給予莘莘學子以及有緣眾生。
印老與生俱來就有一顆無比清明的清淨心,平生整個心血都灌注在佛法上,這一點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學佛法,首要當具清淨心,一開始須果決地抛開所有無謂的妄想,一心熱切、精誠地去讚研,其餘則不暇多顧。如此一心一意,知見純正,當他祇不過三十多歲青壯時代,便全盤掌握整個印度及中國佛教的思想體系,所觀所行在在自然清徹,洗練出佛法的純淨面目,理會出佛法的真正源頭,見一般人所不能見,信一般人所不能信。深深了解到「法」,是釋迦佛所徹悟的圓滿真理(迥然不同於世間真理)。倘若能把世間、出世間的實相開顯得極其明晰,便能使眾生從有漏的黑暗無助,走向無漏的光明希望。其次「律」乃是透過正法的體察、諦審、印決,而作為建立僧團最完善的種種規則與制度,因淨律的殊勝作用是在「為令正法得久住故」。
印老一生重法、守律,公正不阿,不喜歡作一般世俗應酬,往來修行以外的事情,也不願接受外來的過份供養,更不肯作一絲絲、一毫毫浪費、奢華、不著邊際的作為。日常餐飲(後來因病平時多以飲汁一類甚為軟體之食為主)向來但求清淡、不求享受,名符其實不過是「療飢」而已,身上所穿著生活用品,都不過是一些最便宜的實用貨,在別人看來那樣的生活,實在已經到了清苦的地步;但他從不以為苦,因為他的生活重心是在「法食」。讀到好的經書刊物,寫出自覺滿意娛己益人的作品,內心即充滿著「法悅」,彷彿已享用過一頓世上最美好的飲食,「法食」既足,自然忘了疲累或任何不快,精神自然飽滿。好比世儒,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也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豈不也是印老的生活寫照嗎!
印老的生活清淡,崇尚自然,返璞歸真,如此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但他老不奢不侈、不驕不傲、不卑不亢、心性超逸、一塵不染,其高潔的品格,正足以證明是個生活最平凡不過的僧人,但也可說是平凡中之不平凡者啊!因為他老高尚的品性、瀟灑的氣質、廉潔的操守,加上謙和的待人,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四、遭寃屈卻逆來順受
《佛法概論》是印老的傑著,一九六五年,他應文化學院之聘,教授《佛學概論》、《般若學》,是我國第一位在大學任教的比丘。然而,世事難料,所謂「譽之所在,謗亦隨之。」當初印老由港來台,被聘為台北首剎善導寺住持,在黨國元老李子寛支持下,出席東京所召開「第二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於無形中卻開罪了他人,又因所著《淨土新論》及「大乘非佛說」的觀點,一時不見容於「傳統」僧侶(以大陸來台緇素為核心)。加上印老出席世佛會,被分派與日本留學之圓明法師為同一組,圓明認同印老的學養及見解,其後他在日本隔海批判大乘佛教,幾乎是以一人之力與所有大陸來台的長老緇素論戰,繼而引起島內留日台籍僧眾與大陸籍緇素間的相互攻擊,印老當然被牽涉其中,以致自身深陷險境而未察覺。當時台灣「白色恐怖」盛行,有因對教義爭辯不過,遂密告某人的思想有問題,這是極狠的招數之一,祇要查有「隱藏共產黨毒素」,將可毀滅一個人的聲譽乃至性命,為此不幸發生了《佛法概論》事件,印老被無端冠上莫須有的罪名。所幸李子寬出面折衝,印老不得不及時修改該書「不妥」之部份除罪,才使得一場禍災消彌於無形啊!
茲將《佛法概論》一書被指為「隱藏共產毒素」的部分(原書出版於一九四九年十月十日)附錄於下:「傳說的北拘羅洲,是極福樂的世界。北拘羅洲的平等、自由,有點類似世界起初的人類社會。將此世界融入佛教的真理與自由,智慧與慈悲,即為淨土的內容。我們這個世界,經過多少荒亂,彌勒降生時,才實現為淨土。佛教淨土的真精神,如果說在西方極樂國,在兜率天內院,不如說重在這個世界的將來。拘羅洲的特質没有家庭──没有男女間的互相佔有,没有經濟上的私有。衣服、飲食、住處、舟車、浴池、莊嚴具,一切是公共的,儘可適量的隨意受用。大家都無我我所,無守護者,真的做到私有經濟廢除。男女間,除了近親而外,自由交合,自由離散,所生的子女,屬於公共。拘羅洲的經濟情況,男女關係,家庭本位的倫理學者,或者會大聲疾呼,斥為道德淪亡,類似於無父無母的禽獸。然而佛法說:這是無我我所的實踐者,是「能行十善業」者,是真能做到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者,比家庭本位的道德──五戒,要高尚的多。拘羅洲的人,沒有膚色,種族優劣的差別,人類是一樣的平等。由於體健進步,人間再沒有夭壽的,壽終而死,也没有憂愁啼哭。這個世界,非常的莊嚴,非常的清淨,像一所大公園。土地肥沃,道路平坦,氣候冷暖適中,到處是妙香、音樂、光明。人類生活於這樣的世界,何等的幸福!這樣的世界,為無數世界中的現實存在者。原始佛教仰望中的世界,即是這樣的世界,而又充滿佛陀真理與自由,智慧與慈悲,這即是這個世界的將來。」這只是印老傳達佛教人間祥和、利樂的世界理念,未料其中卻暗藏了可怕的災禍。
五、胸懷磊落如如不動
平常人受到非議,大都立刻惱羞成怒,況受到嚴重的誣謗甚至陷害,一定雷霆大怒、六神無主、心思報復。印老卻冷靜以對,忍受委屈,甚至露出不以為意的態度,誠然是「八風吹不動」,這又是何等高超的修養!「忍得一時氣,可消百日災。」這一向是他老鎮定的思惟。
《法句經》說:「單單受人非議而無人褒獎,或者單單被褒奬而無人非議,過去未曾有,未來不會有,現在也没有,從古至今,這樣的情況不會有所改變。沉默受非難,多言受非難,少開口也受非難,社會上没有不受非難的人。」出家人自然也不例外,連人格聖潔超然的釋迦牟尼在世時,都曾受到各種非難和誹謗而無可奈何。
其實人大可不必為了想受人讚揚,或者為避免非議,刻意做到八面玲瓏、面面俱到,一旦如此,你必然會因而瞻前顧後,畏首畏尾,無法放手去做自己想做、該做的事,又如何能成大器?
總之,無論有人非議或是褒奬,能夠不受外在毀譽褒貶的影響,堅定信心默默完成自己該做的事,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才是全心全意學佛的應有修為。這種修為印老切切實實做到了,正如《法句經》所說:「心若一塊大石磐,不會被風所吹動,不論面對讚美或毀謗,亦毫不為所動。」對任何事物都能看得清、看得透,心如磐石,如如不動,這就是印老的寫照。他了然於人生的矛盾,看穿事物本性。由於他已然站在至高點,彷彿登上喜馬拉雅山的最高埃弗勒斯峯,當站在那至高頂峯時,整片喜馬拉雅山脈都是敞開的,不只能看到自己走過的途徑,同時也能看到全山所有途徑。所有可以通往頂端的路,甚至可以看到與自己背道而馳的人,他們也正在跋涉、行進著,朝著頂峯前進。現在你看得到世間所有事物,乃因為這個高度的視野是全面性的,因此所有的分別都消失了,所有的哲學也都不見了,所有的認同與不認同也都變得毫無意義,因為,在全面的視野完整中,早已獲得了解脫。站在至高的頂點上,印老的視野無限寬廣,因此他的心胸也相對無盡的寬闊,能諦聽所有不同的聲音,能容忍四方八面衝著他而來的敵意,能大方的接受各種不同的意見。因為他的心,開朗、坦然、如如不動。
六、巨著《印度佛教思想史》
印老以其正大深廣而純淨的佛法思想力作,也是一代巨著《印度佛教思想史》,學佛著皆宜一讀。印老在該書自序中說:「我對印度佛教的論究,想理解佛法與方便法,而縮短佛法與現實佛教間的距離。」原來他把「佛法」與「佛教」分開來看,世尊所體證的「正法」即「佛法」。「佛教」呢?是經過時空、人事、地域等等發展,演化出的種種複雜現象。然而演化則是一般人類思想和業行的自然傾向,如果缺乏高尚的正見與淨思作引導指向,演化歷程中就必然每下愈況。從佛教現象每下愈況的演化,深察而遍知來龍去脈,則非具正知卓見者莫辦。
印老從平日精勤不懈奮發中正聞、深思、淨修,更本著夙世修來深厚的善根,積藏了無量無盡的智力、慧光,更以史的眼光來看印度佛教思想的發展與演化,完成了他畢生巨著《印度佛教思想史》,這在中國佛教界可說是創舉,前無先例。他老對印度佛教思想的勝解、深入,可說「全方位」的貫徹,從而將一切佛法精微的法源義脈全盤托出。不但如此,也將不了義的法義作適切的批判,另一方面對那些邪僻、荒誕、穢惡的若干劣行,也一一嚴斥痛呵、毫不留情。
他的的確確把緣起幻有,真實與性空,等觀等學。有為的緣起事相,廣泛複雜,普遍無所不在。他見地正確豁明,說得十分透闢,寫得尤其深入。書中將各種論題,正負兩面,敍列擇別,周詳公正,取捨得不存絲毫愛惡情見,真可說做到史家正直不阿、安危不見的特性。
閱讀《印度佛教思想史》,了解到印度佛法之所以興亡,應從佛法興起的源頭注心領會,體悟奉持,從佛教的衰滅末途,誓志振興,振臂奮起,搶救佛教,光大佛教,亡羊補牢,猶為未晚。
七、提倡「人間佛教」是高僧也是凡人
儘管品學超人一等,印老從不自滿,他認為自己不過是個凡人,在他眼中世間没有神,他老弘法七十餘年,没有自己的僧團,不受宗派佛學束縛,為理解教理,對佛法思想起一點澄清作用,而孜孜不倦地寫作、講述,無論是內修外弘,為的是希望掘發正信之佛法,並希望以正信的佛法在混濁惡世中作大清流,德化人心。印老畢生提倡「人間佛教」理念,有人認為他師承太虛大師之「人生佛教」,不過「人生」與「人間」仍有差異,前者輕鬼但仍重神,而印老則不談鬼也不談神。
原來印老在抗戰時期於四川,有一天讀到《增一阿含經》云:「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當下確立他一生佛理哲學的核心。由於《阿含經》屬小乘經典,或者也為此讓他早年研究著述,和當時大乘為主流的佛教界格格不入,由是輒起爭議。不過面對爭議和風波,他始終逆來順受,表現出良好的風度。他總說因緣,種因得果,有些苦是得吃的。
回顧一生,印老曾形容自己:「如水面上的一片落葉,忽而停滯,又忽而團團轉,不論激流如何阻擋,仍是向前流去。為什麼這樣?不但落葉不明白,像落葉那樣的我,也不明白。事後才發現,自己的一切,都在無限複雜的因緣中推移。」在印老眼中,世間、生命,一切都不過就是因緣罷了,只有緣起,没有結束。
我們知道在學界,印老雖然低調,但没有人敢忽略他的學術地位;在教界,他在獨善其身及庸俗化的兩極之中不著二邊,而行中道,並為大眾點出「人間佛教」的方向。欣意要做一個平凡的人,不貢高我慢、不故弄玄虛、不虛偽矯飾、不忸怩作態,一切祇是自自然然、大大方方,實事求是,一步一步踏實地在苦難人間,為苦難眾生服務。他老始終認為這麼做是對的,這才是菩薩道。而他也很明確地從經典中印證,佛陀就是這樣而成佛矣!
印證佛陀真理,果決地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自利利他。他老是一代高僧,但也是凡人!不念經懺,不處山林,為現世,為時人。他老的思想,他老的理念,隨著時代的變遷,時間的挪逝,卻不知不覺在人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成為台灣佛教界的主流共識。智者永不寂寞,睿智英明智慧似海的印老,一生堅持佛教人間化的佛陀本懷。他老擇善固執,文以載道。他老說過:「余學尚自由,不強人以從己。」不會因為自己智慧高,而強拉別人跟從,他老容弟子們隨各人不同心性去發展。數不盡的智慧寶藏──著作論述,幾乎全是為了提倡「人間佛教」而大聲疾呼。他老早年至為孤獨,甚至落寞,他老不在意。固然環境使之鬱鬱不得志,但不氣餒,有時獨排眾議,力不從心,但不喪志,受盡病魔恣意的摧殘痛苦不堪,但不低頭不悲觀,這就是人間的印老,教界的瑰寶,同時也是十方的典範!我們深深感佩到印老儘管早年孤獨,但在晚年則是「此德不孤,而譽滿天下」。
八、隨順眾生而慈悲度眾
印老隨順眾生,隨緣度眾的精神,可以看出他老的慈悲,慈悲不講求外表,主要發自內心。當年證嚴法師在俗為妙齡女子時,自行落髮,求受大戒不遂,前往購買《太虛大師全集》的因緣,透過印海法師拜見印老並說明來意,她要求皈依印老座下。印老一方面悲心特重為隨順眾生,一方面亦是獨具慧眼,二話不說應允下來,當下收之為徒,賜法名證嚴,又賜「為佛教、為眾生」六字箴言。不料證嚴法師深受印老的德召感化,努力興辦慈濟事業,且事業組織愈做愈大,利益全球苦難眾生,功德真是難以言喻。證嚴法師對印老的教導奉行不渝,在這滾滾紅塵中將「人間佛教」利益眾生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從這段佛門佳話,足以證明從來大菩薩(學佛趣求菩提、實踐菩薩精神者),都是胸懷隨順眾生、隨緣度眾,有求必應的悲心度量!
印老向來就是隨緣度眾,悲心無己的大心菩薩。他老是慈濟的導師!他老是十方的導師!他老更是僧伽教育的導師呀!
九、期盼早一點乘願再來
印老創立的福嚴精舍,從民國四十二年落成至今已超過半世紀,與台北慧日講堂相輔相成,呈現十足「內修」、「外弘」兼備的格局。當時續明法師主持靈隱佛學院的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五九年春,接掌了福嚴精舍的住持。以後靈隱學院三年期滿,經過與印老、演培法師商討之後,以靈隱佛學院的畢業生為對象,成立中級性質的僧教育機構,定名為「福嚴學舍」,由續明法師任舍長。福嚴學舍是在一九六一年三月開學,修學期限三年,受學人數常保持在十八人左右。一九六四年學舍學僧畢業後,續明法師卸任精舍住持,應聘出國遊化。繼任的演培法師又經常在海外弘法,由常覺法師代理實務後,又將學舍恢復為精舍,僧教育也暫時停辦。直到一九六九年十月六日,第一屆福嚴佛學院正式開學,以「太虛佛學院」四十名學僧為班底,又另招收新生十名。然而,卻又僅辦了二年,便再度停辦,直到福嚴佛學院第二屆再續辦時,已是六年後的事了。
僧教育,特重在僧伽本份、知能與發心的教導和涵養。一旦養成高尚氣質、優良品學的僧伽人才,擔負起繼往開來、承先啟後的重責大任,佛教未來的遠景才能燦爛光明。反過來說,僧人受教程度若不高,素質不良,僧教育有所缺失,養成優質的僧才太少,佛教的前途在在堪虞。印老明白看準了這一點,他不斷期望佛教有所改革的同時,更加重視培植僧才興學護教,當初創立福嚴精舍的用意即在於此。福嚴精舍從初時創立到現在,一直是佛教徒心目中培養僧伽的搖籃。
印老圓寂了,其門人依照遺囑,將其法體自花蓮移靈至福嚴佛學院。六月六日下午四時在福嚴精舍舉行「印順導師圓寂迎靈接駕大典」,海內外印老的信眾弟子僧俗八百多人參加,諸山長老雲集,我懷著又崇敬,又悲痛的心情參與大典。一想到印老生前一向重視僧教育,其辦學的熱誠與艱辛過程,不是簡單筆墨可形容。更何況我當年也曾受教於福嚴學舍,法乳深恩,頂戴難忘!回想過去,想說、想寫、想敍述的事太多太多了,然而卻不得不停筆!我心不禁悲戚起來,說不出的惆悵,心想您老百歳嵩壽,現在走了,帶走您一身的病痛。您老是一生雲淡風輕,了無牽掛,灑脫而去,我們也該以歡喜心情送別人間;但平凡鈍智之我,對您老孺慕實深,內心竟是充滿著無限依賴不捨之情緒……我好難過,但只能强忍住眼眶中滾動的淚珠,不容它隨意掉下來。
印老,最崇敬的導師!您是點亮大眾心光的導師!您是十方學佛信眾的典範!您老說過:「願生生世世在這苦難人間,為人間正覺之音而獻身。」您老是那麼的熱愛人間,關懷人間。所以,我相信您老不會讓大家痴痴的等待、苦苦的盼望──盼待您老再回人間,教導我們!指導我們!鼓勵我們!您老務請早一點乘願再來!
「法 鼓全集 修行 在紅塵」的推薦目錄:
- 關於法 鼓全集 修行 在紅塵 在 應曉薇祝您幸福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法 鼓全集 修行 在紅塵 在 聖嚴師父年表- 精華區youth_ddm 的評價
- 關於法 鼓全集 修行 在紅塵 在 修行在紅塵—《維摩詰經》的智慧_果谷菩薩主講20180317 的評價
- 關於法 鼓全集 修行 在紅塵 在 法青讀書會- 修行在紅塵:維摩經六講...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法 鼓全集 修行 在紅塵 在 yuqianyi1001/faguquanji: 法鼓全集電子書EPub 格式(適用於iOS 的評價
- 關於法 鼓全集 修行 在紅塵 在 法鼓全集2020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評價
- 關於法 鼓全集 修行 在紅塵 在 法鼓全集2020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評價
- 關於法 鼓全集 修行 在紅塵 在 [分享] 法鼓全集線上版可供檢索閱讀- learn_buddha 的評價
- 關於法 鼓全集 修行 在紅塵 在 [分享] 法鼓全集線上版可供檢索閱讀 的評價
法 鼓全集 修行 在紅塵 在 修行在紅塵—《維摩詰經》的智慧_果谷菩薩主講20180317 的推薦與評價
法鼓山 溫哥華道場佛法講座,本經鼓勵在家居士修學清淨莊嚴菩薩道,又能夠身處 紅塵 而不受染著。 ... <看更多>
法 鼓全集 修行 在紅塵 在 法青讀書會- 修行在紅塵:維摩經六講...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地點:九龍會址/港島會址對象:18-35 歲內容:法青讀書會第一次選讀法鼓全集中經典釋義系列的書籍,諸位善知識可於讀書會上,以小組形式對《修行在紅塵:維摩經六講》進行 ... ... <看更多>
法 鼓全集 修行 在紅塵 在 聖嚴師父年表- 精華區youth_ddm 的推薦與評價
聖嚴法師年表
1930 農曆12月4日出生,乳名-保康。
1935 從小體弱多病,直到此時才學會說話及步出門外。
1938 啟蒙受學,讀私塾,第一位老師姓袁,有了學名-張志德。
1939 受教於第二位老師姓毛。
1940 換老師姓陸,下半年換老師姓盛。
1941 進入正式小學就讀三年級。
1942 家貧,停學,時為四年級。
1943 復學小學四年級。
同年夏,鄰居戴漢清受臨濟宗狼山廣教寺方丈之託找小和尚,因躲雨借屋而問起母親及其
意思,而有了此緣;乃帶了生辰八字,送上狼山,以便方丈在佛前請示。
同年秋,上臨濟宗狼山廣教寺法聚庵房頭出家當小沙彌,法名-常進。
師父蓮塘上人,師公朗慧上人,師祖貫通老人。
1944 秋,第一度到上海的下院(狼山大聖寺)。
1945 夏,又回到狼山。
1946 春,第二度到上海,於狼山大聖寺,每天日以繼夜做經懺佛事,前往施主家裡祈福
延壽及超薦亡靈、誦經、拜懺、放燄口。
1947 春,成了上海靜安寺佛學院的插班學僧,兼做經懺佛事,以維持生活費及教育費。
1948 夏,於佛學院舉行的甄別考試通過;同年入研究班。
1949 春,因國共戰事波及上海,從軍入伍陸軍第二0七師通信連,開始軍中生涯,更名
為張採薇,不久之後即在台灣上岸。
1957 開始以醒世將軍為筆名,在人生、海潮音、今日佛教、佛教青年、慈航等佛教刊物
發表文章。
1958 春,得慢性風濕症。
同年春,在高雄逢遇近代虛雲老和尚的傳人,靈源老和尚,得入處,結法緣。
以張本為筆名,發表文章。
1959 春,因病半休,醫囑請準休養停止工作,直到退役。
冬,二次出家,拜東初老人為師,並接受法名慧空,法號聖嚴。同時安住於中華佛
教文化館。
1960 一月一日,正式從軍中退伍。接受人生月刊的編輯工作。
夏,分別禮請隆泉法師做懺摩,智光長老為授沙彌十戒。
1961 秋,受三壇大戒,時任沙彌首。
託請星雲法師與浩霖法師介紹至高雄美濃朝元寺禁足閉關。
冬,開始禁足,拜大悲懺、彌陀懺、法華經。閱經深入戒律學,阿含、般若經藏。
1962 有了搬書的人消失,自己也不見,起"搬書的人是誰"疑情。
1963 秋,開始入關,深入經藏法海。
1966 夏,因眼疾方便出關。
秋,於星雲法師創辦的高雄壽山佛學院,教授比較宗教學、印度佛教史。
1967 由道源長老推薦,於新竹講經,講解''梵網經菩薩戒本'',此為生平第一次的講經
活動。
夏,二次入關。在入山期間,間續收到日本京都大學出身的楊白衣居士,所提供收集的日文佛學著作及日本佛學研究資訊,並有在日本京都留學的好友張曼濤居士勸請赴日深造、東初老人的贊成,且先前已用自修的方式學成日文文法、日文語言能力,加上深感國內佛教教育普遍地低落,僧眾不受一般人重視,由於沒有高等教育的學位,甚至被禁止進入各大學向學佛青年說法,為了提昇佛教的學術地位、僧人的素質,以共同創造佛教教育新局,毅然決然發願去日本留學。
1968 二月,受臺北市善導寺住持悟一法師邀請,出關主持"佛教文化講座",講經論典
如"大乘起信論"、"八識規矩頌",專題演講如"中國佛教藝術的價值"、"觀世音菩
薩的事蹟"等。
並且一方面進修日語,一方面申請學校及準備。
1969 春,獲得日本東京立正大學的入學許可,幾乎是在佛教界一片反對聲浪中踏上留學
異國的征程。當時留學經費真是阮囊羞澀。
同年夏,成為印度學佛教學大會的會員。
1970 夏,海外隱名善士資助留學費用。
1971 春,以"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的論文,獲碩士學位。當攻讀期間遭遇經費困難時,
指導教授阪本幸男博士引用日本江戶時代天台學者靈空光謙的話慰勉:"衣食之中
無道心、道心之中有衣食"。
在攻讀博士學位時間,利用課餘、假期訪問、參與日本各種性質的佛教活動。及學
術會議活動。和日本佛教各個層面做廣泛接觸,希望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1972 秋,中日斷交。
1973 春,指導教授阪本幸男博士過世。
1974 禮請教授金倉圓照博士,接任為博士論文的正指導教授,教授野村耀昌為副指導教
授。剃度恩師東初老人勉勵為:"汝當作大宗教家,切勿為宗教學者"。
1975 2月通過"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的博士論文,並於次月受頒"學位記"博士證。
夏,應政府邀請,返國參加第四屆"海外學人國家建設委員會"(國建會)。會期結束不久又去了東京。
冬,受美國佛教會沈家禎居士邀請,赴美弘化講學。
1976 受聘為美國佛教會董事、副會長、紐約大覺寺住持。從一位文學博士而成為傳授禪
法的禪師。
秋,參加威斯康辛大學第一屆佛教史會議,成為國際佛教研究協會的創始會員。剃
度恩師東初老人到美訪問。
1977 春,在美國沈家禎居士的菩提精舍,主持第一次禪七。創辦英文季刊"禪雜誌"。
冬,東初老人圓寂返台,奉命繼承為中華佛教文化館、農禪寺的負責人。
1978 在籌組''財團法人中華佛教文化館''當中,於備妥法人登記手續後,召開中華佛教
文化館董事會成立會,會中被選為財團法人董事長兼館長並於再度赴美之時完成下
列四項事情:
( 1 )文化館財團法人已經組成,並經法院公告完成法定程序。
( 2 )鑑心、錠心法師兩位比丘尼,是東初老人一再交代,要照顧的文化館原有住
眾,均被請為監院。
( 3 )東初老人的子孫,都列入為財團法人的成員。
( 4 )與美國佛教會合辦譯經院於文化館下院農禪寺,由文化館補助生活費及提供
場地,薪水和辦公費用,則由美國佛教會支出。
( 5 )籌備印行''東初老和尚永懷集''。
( 6 )為文化館成立兩個護法團體:一是慈善放生會,二是觀音消災會。
受中國文化學院創辦人張其昀博士,聘為哲學研究所教授及附設中華學術院佛學研
究所所長,開始進入國內學府,擔起了教育及研究的工作。又於農禪寺接辦了美國
佛教會駐台譯經院,同時兼任院長。並且開始舉辦週日講經法會。
秋,因兩地往返忙碌非常而辭去了美國佛教會一切的職務。
冬,靈源老和尚賜法派字號"知剛惟柔",接受了法脈傳承譜"星燈集",成了臨濟宗
鼓山系的第五十七傳人。
時因美國弟子的殷切懇求,希望繼續在美弘法授禪,從此成了台灣的中華佛教文化
館(文化館)、農禪寺駐台譯經院、美國的空中飛人;3個月在台、3個月在美,輪流
主持道場。
秋,在台灣的文化館舉辦第一次的禪七
1979 農禪寺改辦三學研修院並且開始週日禪坐會共修活動。
在美國紐約皇后區的"林邊",由居士租了一棟兩層樓房子成立了禪中心。
過了一段時間又在美國紐約皇后區的"愛爾姆斯特'由居士幫忙出錢,貸款買下一棟
連地下室共三層的房子;為紀念恩師,把它命名為"東初禪寺"。發行英文月刊"禪
通訊",並經常在台、美、加等地大學、社團弘法演講。
1980 創東初出版社。
1981 文化學院改為大學,開始招收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的研究生。
1982 夏,人生刊物復刊(東初老人於1949春創,1961冬停刊)。農禪寺成立福慧念佛會。
應新加坡教育部及佛教總會之邀請,赴該國講學一個月。
在美國成立法鼓出版社。
1983 文化館舉行諸山長老新春團拜。
春,於農禪寺教授"禪訓練幹部班"之後,初級禪訓班開始招生;農禪寺舉辦清明報
恩佛七、觀音佛七、彌陀佛七法會。時遇文化館改建動工,故將各項修行、文化、
社教、慈濟等活動均移至農禪寺。
應邀參加在日本召開的''國際佛教學會議''。
1984 農禪寺成立般若禪坐會籌備委員會,美籍凱普樓禪師來訪農禪寺。
因文化大學改制,故奉命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停止招生。
應邀參加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第一屆''佛教與民族文化國際會議''。
1985 春,農禪寺禪坐會發行"般若"會訊。
文化館創立中華佛學研究所(佛研所),並任所長,開始再度招生。
接受美國世界宗教研究所邀請,以英語錄製''中國的禪修''提供世界各國圖書館,
作為介紹禪修方法的視聽教材。
1986 農禪寺念佛會成立助念團及兒童班。文化館新建落成。
1987 農禪寺舉行新春園遊會、大悲懺法會。
佛研所獲教育部立案為乙種研究所,正式成為教育學術機構。
佛研所與美國夏威夷大學佛學研究所,學術交流合作。
夏,美國東初禪寺因信眾日增,空間不夠,售出原址。
秋,遷入原地區一棟三層樓房子。
1988 春,農禪寺正式成立般若禪坐會。同年春回大陸探親。
文化館舉行首屆大專青年活動夏令營。
1989 2月政府公佈實施''關渡平原都市計劃'',農禪寺能夠保留的使用地剩下很少,因
此急需覓地遷移。
創建"法鼓山"。提倡"心靈環保"運動,以"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為法鼓
山的理念。理事會改組為護法會,開始成立勸募小組,徵求勸募會員及護持會員。
秋,和弟子及護法悅眾菩薩至印度、尼泊爾朝聖。年底"法鼓雜誌"創刊。
佛研所與日本京都佛教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學術交流合作。
1990 第一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於國立中央圖書館舉行,結合二十個國家、兩百多位著名
佛教學者熱烈參與;共有四十幾篇精彩論文提出。以"傳統佛教與現代社會"為永久
主題,本屆又以"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為副題。
春,撰題"四眾佛子共勉語",徵求"法鼓山山徽"標誌活動揭曉。
佛研所與美國州立密西根大學佛教文學研究所,學術交流合作。
佛研所與泰國法身寺大學,學術交流合作。
冬,當選全國好人好事代表,由內政部頒發"八德獎"。
1991 法鼓山的共識:我們的理念 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我們的精神 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眾。
我們的方針 回歸佛陀本懷、推動世界淨化。
我們的方法 提倡全面教育、落實整體關懷。
春,邀請建設法鼓山的相關幹部、專業人員,訪問大陸河北、山西、甘肅三省;考
察唐、宋、遼、明、清中國古代寺院建築。
夏,舉辦第一屆兒童佛學夏令營。
佛研所與日本立正大學法華經文化研究所,學術交流合作。
同年,到香港、美國、加拿大、中美洲哥斯大黎加、英國倫敦、威爾斯,弘法演講
、主持禪七。
年底,在紐約東初禪寺舉辦傳授''在家菩薩戒''法會。
1992 春,主持第一屆社會菁英禪修營。
成立法鼓山文教基金會,並任董事長兼執行長。
應聯合報、中國時報、華視、中廣等媒體單位邀請,來擔任系列性''心靈講座''主
講人。
夏,第二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於台北市圓山大飯店舉行,結合十一個國家、一百多
位著名佛教學著熱烈參與。共有二十六精彩論文提出。也是用以"傳統佛教與現代
社會"為主題;本屆以"傳統戒律與現代社會"為副題。
夏,去日本東京、京都,考察佛教寺院建築、大學的校舍建築;以及硬體、軟體的
設計和設施。又到歐洲捷克、比利時、美國中西部、東部弘法演講。
受新聞局編印之"中華民國英文年鑑"一書推舉,於該書1992至1993年版"時人錄"部
份,以僧侶身分榮膺為我國社會菁英,介紹與國際人士。
台北市政府頒發與"市民榮譽紀念章"獎。
1993 推動"心靈環保年"系列運動,並有"心靈領航員"之美譽。
在農禪寺舉辦傳授"在家菩薩戒"法會。舉辦第一屆禪訓班學員聯誼會。
法鼓山舉行動土典禮。
"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籌備會成立,擔任主任委員。
和悅眾菩薩去大陸朝聖;以體會"祖師大德的內心世界",安眾、攝眾、化眾的悲願
。
同年,去南美洲巴西、阿根廷,弘化講學。
秋,舉行以"歷史之真、愛心之善、藝術之美"為名的"法鼓山當代藝術品義賣會"。
春,吳尊賢公益文教基會頒發與"吳尊賢愛心獎"。
冬,行政院頒發與"社會運動領袖和風獎"。
"聖嚴法師學思歷程"一書獲頒"中山文藝傳記文學獎"。
1994 舉行"惜福、培福、種福"的"法鼓山清潔日"活動。又於新春園遊會活動提倡"生活
、禮儀、心靈環保";並且在農禪寺舉行諸山長老新春團拜。
推動"禮儀環保年"系列活動:每年舉辦"聯合奠祭"、"聯合祝壽"、"聯合婚禮"。等
系列活動。於農禪寺主持大專青年禪七、安和分院開光典禮。
法鼓山開工儀式,法師強調維護自然生態保育之建築環保理念,此一整地工程已為
政府、學界引為"環保示範工地",並為媒體稱為"法鼓山經驗"。
著作"法鼓全集"(共41冊) 出版。
致贈七十八套"法鼓全集"(共41冊),與各大專院校及全省各縣市立圖書館。
秋,於板橋體育館舉行護法信眾聯誼大會。
錄製"大法鼓"節目在華視的電視節目播出。
佛研所承辦"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共邀請國內外兩百多位學著與會,四
十多位專家在大會上,發表各自研究的成果
佛研所與日本駒澤大學佛教學部,學術交流合作。
"聖嚴法師學思歷程"一書,行政院局新聞局頒發優秀出版物"金鼎獎"。
1995 推動"人品提昇年"系列活動,提倡"四安成長營"運動;"安心、安身、安家、安業"
。與葛印卡大師、一行禪師在農禪寺舉行座談會。成立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主持教師禪修營。成立菩薩戒會。
全省巡迴演講"以禪法安人心、身、家、業"。
於安和分院舉辦印公導師九秩嵩壽座談會。
於國父紀念館召開護法信眾代表大會。
於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地,弘法、講學、主持禪七。
錄製"不一樣的聲音"節目在中視的電視節目播出。
弘法的華視"大法鼓"電視節目,獲行政院頒發"社會貢獻金鐘獎"。
1996 為"菩薩成長年"。同年和弟子、護法悅眾菩薩去大陸朝聖,以體會"祖師大德的內
心世界",攝眾、化眾、安眾的悲願。
舉行法鼓山奠基大典及地宮安寶典禮。埋於主建築物地底下的"地宮",將放一批台
灣當代佛教文物的法寶,註明公元三千年始得的開啟,讓以後的人們,得以了解佛
教發展的現況。
台北市教育局頒發為:"台北市84年度推行社會教育有功人員"。
榮獲國際傑人會、中華民國總會,主辦的第一屆"中國傑人獎"的"宗教教育獎"。
1997 為"人間淨土年"。舉辦"佛化成年禮"。
春,達賴喇嘛受邀訪台,與達賴喇嘛會晤,談論有關比丘尼戒律問題。
赴香港、菲律賓、歐洲波蘭、南斯拉夫、美國,弘法演講、主持禪七。
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將於國立中央圖書館舉行,邀請國內外著名佛教學著參
與,將有精彩的論文提出與發表。
聖嚴法師著作年表
1. 佛教人生與宗教 1963
2. 佛教文化與文學 1963
3. 佛教制度與生活 1963
4. 什麼是佛教 1964
5. 佛教實用法 1964
6. 戒律學綱要 1965
7. 正信的佛教 1965
8. 基督教之研究 1967
9. 聖者的故事 1968
10. 瓔珞 1968
11. 歸程\\聖嚴法師自傳前傳 1968
12. 比較宗教學 1968
13. 世界佛教通史 (上) 1969
14. 中國佛教史概說\譯作 1972
15. 明末中國佛教的研究\日文 1975
16. 從東洋到西洋 1979
17. 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 1979
18. 佛教與佛學 1979
19. 佛學入門 1979
20. 禪與科學 1979
21. 禪Ch'an\中英文對照 1979
22. 禪的體驗 1980
23. 禪門修證指要 1980
24. 禪門囈語 1981
25. Getting the Buddha Mind 1982
26. 禪門驪珠集 1984
27. 佛心眾生心 1984
28. 禪的生活 1984
29. 拈花微笑 1986
30. 明末佛教之研究 1987
31. The Poetry of Enlightenment 1987
32. Faith in Mind 1987
33. 明日的佛教 1988
34. 牧牛與尋劍 1988
35. 法源血源 1988
36. 學佛群疑 1988
37. Ox Herding at Morgan's Bay 1988
38. The Infinite Mirror 1988
39. The Sword of Wisdom 1988
40. 佛國之旅 1990
41. 禪與悟 1991
42. 金山有礦 1991
43. 禪門囈語續集 1991
44. 聖嚴法師法鼓集 1991
45. Catching a Feather on a Fan 1991
46. 漢藏佛學同異答問 1992
47. 密教史 1992
48. 火宅清涼 1992
49. 東西南北 1992
50. 春夏秋冬 1993
51. 行雲流水 1993
52. 聖嚴法師學思歷程 1993
53. Zen Widsom 1993
54. 禪的世界 1994
55. 禪的體驗.禪的開示 1994
56. 心靈環保 1994
57. 法鼓全集(41冊) 1994
58. 神通與人通 1995
59. 念佛生淨土 1995
60. 律制生活\增訂版 1995
61. 佛教入門\增訂版 1995
62. 叮嚀 1995
63. 法鼓鐘聲 1995
64. 智慧的花串 1995
65. 聖嚴法師教禪坐 1996
66. 菩薩戒指要 1996
67. 禪鑰 1996
68. 禪門 1996
69. Dharma Drum 1996
70. 聖嚴說禪 1996
71. 修行在紅塵-維摩經六經 1997
72. 心的詩偈-信心銘講錄 1997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139.223.193.8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