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贊成!
不同的疫苗混打是一個重要的策略!國外在西班牙及英國已有臨床報告。
但如果沒有優先打年長者,尤其是在安養中心長照機構的人,一旦爆發,死亡率會很高。愛愛院已經發生院內感染了。
「寧可先打1000萬人,別只打500萬人!」哈佛榮譽退休教授:有核准的疫苗就打,第二劑可考慮「混打」
台灣下一步該怎麼走?進入社區感染後,還可能「歸零」嗎?疫苗又該怎麼打?
哈佛大學公衛學院榮譽退休教授李敦厚,在波士頓家中接受「未來城市@天下」專訪。李敦厚是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第一屆畢業生,之後赴美取得哈佛大學公衛博士,博士後研究是在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Karolinsaka Institute)擔任客座研究員。
他1986年獲哈佛公衛學院聘為助理教授,2016年從終身教授職退休。研究領域為免疫學與傳染病,以人類反轉錄病毒為主。他最早發現愛滋病病毒的外套膜蛋白gp160和gp120,哈佛大學也擁有用這兩個病毒蛋白做診斷與預防的專利。
以下是李敦厚的專訪重點:
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人中,無症狀或輕症是多數;重症的雖是少數,但如果總感染人數一時快速大增,則會癱瘓醫療體系。從公共衞生的角度來看,首要任務是避免總感染人數激增。有人主張普篩,其實沒什麼意思;從高危險群開始,有目標地篩檢,才有意義。
只是目前,台北的高感染區用的是「病毒抗原」快篩的策略,這不是最好的做法。
第一,抗原快篩的偽陽率不夠清楚,篩選出來的人,還要用PCR去測一次,確認誰真的被感染。但PCR檢測至少耗時一天,就失去了快篩抗原有的省時、省錢的優點,也可能癱瘓醫療體系。
第二,更糟的是,由於快篩抗原敏感度不夠高,會把有些感染者判讀成沒被感染(偽陰性),也對公衞防疫工作不利。
台北市高感染區用的是病毒抗原快篩的策略。圖片來源:柯文哲臉書
我的看法是,如果要做快篩,還是做「病毒抗體」快篩——以指血快篩,對病毒整個棘蛋白的IgM/G抗體、甚至對核蛋白的IgM/G抗體,是較好的策略。
抗體快篩,可以找出曾經或剛感染病毒的人(他們會產生抗體)。不論他們體內的病毒是否仍在複製中,這些人都要提高警覺;除了更加小心自我管理,再一層、一層擴大到所有他們接觸過的人及其他接觸者,都進行自我管理。
這個策略的目的,是減少有病毒但無症狀的感染者,再傳染給他人的機會。
政府出面組快篩國家隊
台灣目前最需要的,是政府運用「口罩國家隊」的模式,整合國內廠商與學者專家,運用已有的快篩病毒棘蛋白抗體或核蛋白抗體的試劑,儘快回答擔心已被感染的民衆。
以快篩測抗體的公衞防疫模式,一方面能減低民眾不知有無被病毒感染的恐慌,另一方面是減低公衞防疫資源的浪費。檢出有抗體的民眾,再用PCR測有無病毒正在複製,依此做出需要隔離的判定。至於沒檢出抗體的民衆,則不用再做PCR。
未來,台灣確認人數是否可能回到「歸零」?那些感染源不明的案例,若能透過抗體篩檢找出感染者,再用PCR確認、隔離;這樣順著接觸史一層層往外找兩、三輪,直到找不到感染者為止,要回到過去的「零確診」,不是沒機會,但還是比以前難。
但是,檢測只能解決眼前的問題。台灣在國境圍堵病毒的策略有成,無庸置疑;現在採取短期的(類)封城,也可暫時化解危機;但使多數國民接種疫苖,才是對付病毒最有効的終極工具。
打此疫苗是防重症為主,防感染為副
根據報導,台灣買的2,000萬劑AztraZeneca(以下簡稱AZ)和莫德納(Moderna)疫苗,預期在幾星期後抵台;另外,七月國產疫苖也將有1,000萬劑。AZ疫苖是每人兩劑隔三週打(台灣是隔八週),莫德納是每人兩劑隔四週打。
然而,如果其中一個疫苗到貨時間比另一個晚,再考慮留一半疫苗在數週後接種第二劑,那麼,要達到全國70~80%疫苗接種涵蓋率的目標,一定會非常慢。
所以,這一次我們拿到疫苗,首先要思考的就是擴大疫苗接種率。先進來的疫苗先打,暫不考慮留一半給第二劑;寧可先打1,000萬人,不要只打500萬人。
李敦厚認為,拿到新冠肺炎疫苗後,首要思考的是擴大疫苗接種率。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
因為,莫德納打第一劑的防重症有效性約80%,AZ第一劑的防重症有效性是70%,只打一劑,就已能產生很大的防重症效力。
而且,注射以上劑苗的目的是防重症為主,防感染為副。打了不是一定不會被感染,而是比較不會得重症;不得重症,就不會癱瘓醫療體系。
那第二劑怎麼打?實務上有兩個建議:
第一劑,打莫德納或AZ。
第二劑,打莫德纳或AZ或高端。
為什麼打高端?
目前已知,能有效防重症的疫苖中(如莫德納、輝瑞、嬌生、Novavax),用的抗原都是美國國家衛生院(NIH)設計的「stabilized prefusion form of Spike protein」,國産高端疫苗用的也是同樣的抗原,這是這款疫苗的長處之一。
所以我建議,第二劑可以加入安全性較無疑慮的高端疫苖,以加速全國AZ和莫德納疫苗接種涵蓋。
波士頓大學優點 在 君子馬蘭頭 - Ivan Li 李聲揚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和讀者見面]拿,呢鑊真係夢幻共演,正過Beauty Venus。隔離台陳公 陳祉俊 Christopher Chan ,大家開電視都會見到佢。佢係我讀者,我又係佢讀者。
TLDR:人生有幾多個廿年?有個勁人朋友好到極。你見我有幾可讚人?
1. 有啲人奇怪,以為大纜都扯唔埋,做乜我會識佢。我同佢雖則年紀差唔遠(唔怕講啦),但中學大學都隔好遠,住同工作又唔啦更,捧嘅球隊又完全唔同。做乜會扯上關係?
2. 殊不知,頂,我識左佢超過20年!雖然我今日先有佢電話,但真係識咗超過20年!超過20年前已經食過飯!單獨喎!浪唔浪漫?
3. 因為,佢係我第一個見嘅網友!
4. 話說20年前呢,當然冇Facebook冇Whatsapp,剛剛有部愛立信3系手提電話。但己經有電腦,有互聯網。而小弟係有Homepage嘅!(後生仔你當係以前嘅blog啦),嗰時寫嘅嘢固然膠得很(而家都係),但真係勝在情感夠真,好似啲地下樂隊未入主流前咁,「高山劇場年代嘅Beyond」,「到包頭唱阿拉伯跳舞女郎就太商業化了」(但,唔通你想人地窮一世咩)
5. 而嗰時,我在港大,陳生(我老過佢,叫陳公好似有啲怪)在中大。偶然佢睇到我嘅Homepage,留咗言,加咗我ICQ(er…….你當係好耐之前嘅web 版 whatsapp咁啦)。至此就展開一段超過廿年嘅友誼。如果我出名啲就拍戲都得。留意當時冇咁多網友冇咁多人上網,我一早做KOL可能紅咗。
6. 講返,廿幾年前我第一個見嘅網友,就係佢。食飯其次,主菜係我地一齊去睇楝篤笑,《張達明一咀騷一咀Show之蓄意縱火》(*)(已FC,2000年,都話廿年前)。See?我話我係文青,啲人都係會笑,但呢個係事實。「睇楝篤笑都文青?」是的,嗰個年代係,嗰個年代黃子華仲係小眾品味,未入TVB。
7. 咁文青呢啲定義因時而變,我年代文青係讀比較文學(又,此系出名多痴線佬/婆,是真的),而家文青係去深水埗飲蝶豆花。我年代Juno係《愛上殺手》,有錢任性富二代買獎壞品味邪不能勝正,而家Juno係文青指標(屌你,阿叔十年前已經去切爾諾貝爾啦!)。時代會變,中性的。等於細個都知黎明周慧敏唱歌垃圾(真係美斯,我大把網友唱得好過佢地),但而家全部係「當年啲歌真係正」。
8. 講返,當其時,我地唔知去咗杏花樓(係咪全線執笠?),定波士頓餐廳(仲在!),定both?係呀,劣食,大佬,嗰個年代嘅大學生,好窮的。你估而家個個噢媽卡些咩!波士餐餐廳仲在,在而家我公司對面,但我都未鼓起勇氣幫襯。人要進步嘛,廿年前食農場餐廳溝女(是真的,港大附近有間),廿年後仲食咩(條友又東山再起,然後執埋,都冇人理)。近年我最接近波士頓餐廳,就係去樓下間Bones and Feathers.
9. 所以我今日就係由波士頓餐廳開始行,行到去今日食飯嘅地方。灣仔藝術中心嘅Assaggio.嘢食還不錯,但我係特登揀呢度的。陳生都話正。
10. 因為,廿年前我地就係在藝術中心睇張達明!!!(**)(但當年應未有Assaggio,有都食唔起,窮文青咯,你估而家啲文青咁食米芝蓮然後話自己人間煉獄好窮?)。你睇我個人幾咁貼心幾咁浪漫!(其實我有一刻想訂波士頓餐廳,但午市太多人,唔好了)
11. 講返,陳生同我除咗事隔廿年聚舊,當然仲有啲其他好東西。詳情遲下講,大家可以留意佢Facebook Page 陳祉俊 Christopher Chan,同埋我個Page。
12. 禮多人不怪,真心講句,在陳生身上都學到唔少嘢(有足球,但主要真係唔係足球)。我今日食完飯,醒起一個故事,雖然我講返啲舊事陳生十居其九都係唔記得的。我骨子裡係麻撚煩港女性格(熟朋友一定知),巨蟹座嘛(***)
13. 故事係咁的,廿年前嘅陳生已經識好多嘢,十分knowledgeable 又resourceful,各樣嘢都識,玩百萬富翁玩Quiz Show可以拎大獎嗰啲。佢有一日在ICQ度同我慨嘆:你睇,而家有互聯網,個個可以上網即時查到,我嘅優勢冇晒呀陰功。
14. 廿年後,陳生嘅優勢,明顯只有擴大冇縮到。呢個故事好值得你去深思,所以我劃出腸講多幾句。人人可以Google,亦即係人人冇優勢,同你打手機遊戲派道具一樣,人人都有,只係量化寬鬆。「才華」先係最好嘅護城河,勁人一般做乜都勁,唔好迷信咩「你叫愛恩斯坦爬樹」嘅飛機。C朗打籃球都打贏你。你見香港啲醫生又寫文又影相,因為本身就係勁人,做乜都勁,只係做醫生最好搵。
15. 最後,我以一句名人嘅說話作結(當自己考A Level咁):
16. My mother said to me, 'If you are a soldier, you will become a general. If you are a monk, you will become the Pope.' Instead, I was a painter, and became Picasso. (****)。有一期我簽名欄係呢句嘢
17. 結果,陳生講波(當然佢仲有其他嘢做),就變咗陳公。我寫文,就變咗君子馬蘭頭。古語有云,Michael Jordan plays ball. Charles Manson kills people. I talk. — Everyone has a talent。但重點唔止搵啱舞台:Michael Jordan打打下NBA拎完三次冠軍,然後話冇心機冇熱情忽然轉打棒球都得啦—我知唔係MLB,但有幾多人可以忽然30歲去打Minor League棒球?—然後仲要即時返去打NBA再拎三屆冠軍!
支持好文,記得訂Ivan Patreon (https://bit.ly/31QmYj7)。而家訂一年仲有85折。係喎,咁都借位宣傳下,我有同陳生講,我嘅優勢係面皮越嚟越厚(增長中)。真的,出嚟做嘢先知好多時係優點。
關於陳生同我,仲有唔少故事講。搵日再講多個,有啲公共性有啟發的。
(*)同場加映,嗰場楝篤笑,張達明捉咗個觀眾上台玩鳩佢,自己走咗落台。冇錯,就係我!我仲同觀眾講,「拿大家可能以為係做媒,但我真係唔係」。張達明就話「大家睇下,呢位觀眾示範緊懶風趣,都幾好架,大家畀啲獎聲」。玩咗我一輪。幸好後來出VCD唔係呢場—冇錯,因為呢件事我特登買隻VCD
(**)Useless Fact,張達明原來同我一樣都係巨蟹座,遲我一日生日。梗係唔同年啦痴線
(***)又笑?咁我話你知,我連陳生廿年前在我HomePage留言想識我講嗰句嘢我都仲記得。夠「女仔」未?
(****)我有諗過寫:「西班牙畫家畢加索講過」,但諗落多餘,既侮辱畢加索,又侮辱我啲讀者。
波士頓大學優點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分享一篇不錯的文章
來自量子位微信公眾號
…………………………………………
印度最強輸出是什麼?CEO!印度裔統治下的美國巨頭:2家市值破萬億,掌舵30%五百強
印度出口的最佳商品是什麼?
江湖戲言:是CEO。
納德拉接任微軟CEO,皮猜在Google真正登峰造極,而今,又一家美國科技巨頭——IBM也迎來了一位印度裔CEO,阿爾克溫·克裡希納(Arvind Krishna)。
印度裔CEO一次次被提起,華裔高管也一次次被相提並論作對比。
然而,美國巨頭公司步入“印度裔CEO”時代,可不只是個例。《哈佛商業評論》此前的一項研究表明,目前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有30%的掌舵人來自印度。
都是鼎鼎大名的巨頭公司。還不止於科技圈,更是涉及製藥、餐飲、快消、銀行業等等諸多領域的巨頭公司。
今天,我們就盤點列舉十位代表性CEO,他們在職期間所領導的公司,市值最高破萬億,最低也有近百億美元。若是將他們的公司市值加起來,可高達數萬萬億美元……
也想通過個中經歷和履歷梳理,更加清晰地看出印度裔CEO的上升路徑:從何而來?因何成功?
也想提出思考題:印度裔不斷上位,真的完全是因為“比華人更會搞關係”嗎?
▌Google CEO is an Indian
桑達爾·皮猜(Sundar Pichai),1972年7月出生於印度泰米爾納德邦,今年47歲,現任Google及其母公司Alphabet CEO。
他本科畢業於印度理工學院坎普爾分校,讀的是冶金工程專業。之後在斯坦福大學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上,獲得了理學碩士學位,此後又拿下了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MBA。
畢業之後,皮猜先是在一家半導體公司Applied Materials工作,任產品管理崗位,後又加入麥肯錫,從事管理諮詢工作。
2004年,32歲的皮猜加入Google,對Google的產品業務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首先是帶領Chrome一舉打敗當時市場上還占主要份額的IE流覽器,其後建立了Google在Android系統中的強大優勢。
2014年10月,Google又進行了一波管理層調整,皮猜的權力範圍進一步擴大:除了繼續負責核心 Android 和 Chrome 業務,還接管了研究、搜索、地圖、Google+、商務和廣告產品,以及基礎設施等業務。
這個時候的他,加入Google十年,成為“二號人物”。但這並不是他在Google內部晉升的天花板。
2015年8月10日,Google宣佈進行組織重整,皮猜出任新Google公司董事長及CEO。
2017年7月,他又向前踏了一步,加入了Alphabet董事會。此舉也被認為是佩奇培養其為接班人的體現。
到2019年12月,Alphabet正式官宣,皮猜升任,以Google CEO的身份,同時擔任Alphabet首席執行官職務。
2020年剛開年,Google母公司Alphabet在皮猜治下,市值首次突破萬億美元。
▌微軟 CEO is an Indian
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1967年8月出生於印度海德拉巴的Nizams市,今年52歲,現任微軟CEO。
他在1998年畢業于印度馬尼帕爾理工學院,獲得電子和通信的工程學士學位,隨後前往美國留學,在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攻讀電腦碩士,後來還在芝加哥大學獲MBA學位。
畢業之後,先是在SUN工作,1992年加入微軟,歷任線上服務部門的高級副總裁、研發以及業務部門的副總裁、微軟伺服器和工具業務群擔任總裁等等。
是微軟多項重要技術的開發者之一,比如資料庫、Windows伺服器和開發者工具等等,也曾負責Bing搜索業務,向陸奇彙報。
2011年接手雲計算業務,推出雲計算版Office軟體——即Office 365,並推動微軟雲服務Azure快速增長。
2014年2月,接替史蒂夫·鮑爾默,成為微軟CEO,當時微軟股價為31.76美元,市值2413億美元,備受錯失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困。而且那時候,華裔高管陸奇同樣擁有超高威望和呼聲,納德拉面臨內外壓力。
納德拉上任之後,在微軟進行大刀闊斧改革,發力雲計算與企業級市場服務,逐步不再只聚焦Windows業務,推動微軟“刷新”。
2018年4月,入選《時代週刊》2018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2019年11月22日,名列2019《財富》年度商業人物榜單第1位。
到2019年12月31日,微軟股價為157.7美元,市值近12000億美元,是上任時的5倍。
▌IBM CEO is an Indian
阿爾克溫·克裡希納(Arvind Krishna),1962年出生於印度安德拉邦,今年58歲。
1985年,他本科畢業於印度理工學院,與谷歌CEO皮查伊、哈曼國際CEO迪內什·帕利瓦爾(Dinesh Paliwal)是大學校友。
隨後他前往美國,1990年在伊利諾州立大學巴納-香檳分校大學獲得電氣工程博士學位。
畢業之後,他便加入IBM,從工程師開始做起,至今已經工作了30年之久。2015年,他晉升為高級副總裁,負責雲計算、認知軟體等業務。
2018年,推動IBM以34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Red Hat,完成IBM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交易,也是開源史上最大的交易。
2020年1月31日,他被任命為IBM首席執行官,接替IBM首位女性首席執行官維吉尼亞·羅曼提 (Ginni Rometty)。
2020年4月6日,他正式就任IBM首席執行官一職,並發出首份員工公開信,宣佈了上任之後的“三把火”:雲、人工智慧、客戶。
疫情當前,近年以來IBM又為核心業務增長乏力、服務部門冗員等問題所累。克裡希納的上任,能否複刻印度老鄉納德拉在微軟創下的成就?
令人拭目以待。
▌百事可樂 CEO was an Indian
盧英德(Indra Krishnamurthy Nooyi),1955年10月出生於泰米爾納德邦馬德拉斯,也就是現在的金奈,今年64歲,2006年擔任百事公司董事長及CEO,2018年退休,現在也是亞馬遜董事會成員。
1974年,從馬德拉斯基督教大學畢業,獲得物理、化學和數學學士學位,1976年獲得印度加爾各答管理學院。
1978年,被耶魯大學錄取後移居美國,當時她23歲,只有500美元。1980年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盧英德的職業生涯起于印度,曾在強生公司和紡織公司 Mettur Beardsell 擔任產品經理。1980年從耶魯畢業之後,以戰略顧問的身份加入波士頓諮詢集團(BCG) ,然後在摩托羅拉擔任副總裁兼企業戰略與規劃總監。
她與1994年加入百事公司,在其建言下,百事公司於1997年10月必勝客、肯德基和Taco Bell從公司分離並獨立為百勝全球公司,2001年,被提升為百事公司總裁兼CFO。
在2006年10月,正式上任公司CEO,是百事集團的首位亞裔女CEO,同年,他也名列《財富》美國商界女強人50強榜首、華爾街日報”全球最值得關注的50位商界女性”第二名、”福布斯權力女性榜”第28位。
在擔任CEO的數十年中,她帶領百事完成了一系列重組,負責全球的戰略發展,在2018年10月3日離任首席執行官職位,工作12年,在她任職期間,公司的銷售額增長了80% ,市值增長255%,達到1400多億美元。
▌諾基亞 CEO is an Indian
拉吉夫·蘇裡(Rejeev Suri)是現任諾基亞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印度裔新加坡人,1967年10月出生於印度新德里。今年52歲。
蘇裡是微軟CEO納德拉的校友,同樣畢業于印度馬尼帕爾理工學院。
他在諾基亞工作了超過20年,2014年開始擔任諾基亞CEO。
這一年,諾基亞已經在手機市場宣告徹底潰敗。在完成與微軟公司的手機業務交易,將設備和服務業務出售給微軟之後,正式退出手機市場。
也就在交易完成的同一天,蘇裡上任了。
此後,諾基亞的經營重點轉移到了通訊業務上,而蘇裡被稱為“諾基亞轉型的直接推動力”。
諾基亞和西門子的電信設別合資企業——諾基亞西門子通信,從虧損部門轉變為占諾基亞收入90%的子公司,就是他的手筆。
2015年4月,諾基亞斥資166億美元(約合1029.2億人民幣)收購法國通訊設備公司阿爾卡特朗訊。這家公司給諾基亞帶來了固網、核心和IP網路技術方面的能力。
依靠這些能力,諾基亞大大拓展了在美國通信市場中的份額,並超越愛立信,成為世界第二大通信運營商。
蘇裡表示,這場收購對諾基亞發展5G通訊技術帶來了戰略性優勢。
來到5G大幕已經緩緩揭開的現在,諾基亞在蘇裡的領導下,已然是商用5G市場上最有競爭力的玩家之一。
今年1月9日,諾基亞公司在官網發佈聲明,宣佈已經在全球簽署了63份商用5G合同。
並且,諾基亞還表示,他們是唯一一家5G技術被美國所有四大主要運營商、韓國所有三大領先運營商以及日本所有三大全國運營商選中的網路(設備)供應商。
截至2019年12月31日,諾基亞市值207.88億美元。
▌Adobe CEO is an Indian
山塔努·納拉延(Shantanu Narayen),Adobe現任董事長兼CEO,1963年5月出生於印度海德拉巴,今年56歲。
他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工商管理學碩士,也是鮑林格林州立大學電腦科學碩士。還曾代表印度參加亞洲帆船賽。
他的職業生涯始於蘋果。離開蘋果之後,曾任矽谷圖形公司桌上型電腦和協作產品總監,其後又自己創業,創立了開創互聯網數位照片共用的Pictra公司。
1998年,納拉延加入Adobe,擔任全球產品研究高級副總裁,後又晉升為全球產品執行副總裁。
2007年11月,他被任命為Adobe首席執行官。2017年成為董事會主席。
就任CEO之後,納拉延開創了Adobe延續至今的基於雲的訂閱服務,建立了數位文檔的全球標準。
Adobe稱:納拉延作為首席執行官,帶領Adobe轉變為行業創新者,釋放了人們的創造力,推動了Adobe數字業務的發展。
2011年,納拉延被時任美國總統的奧巴馬任命為總統管理諮詢委員會(PMAB)成員。
2018年,納拉延在《財富》雜誌的“年度最佳商人”排行榜中名列第十二位。還被印度《經濟時報》評為2018年度“年度全球印度人”。
2019年,他獲得了印度政府頒發的蓮花士勳章,嘉獎其在貿易和工業領域為印度做出的傑出貢獻。
截至2019年12月31日,Adobe市值1596.54億美元。
▌萬事達 CEO is an Indian
彭安傑(Ajaypal Singh Banga),萬事達卡(Mastercard)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出生於1960年,今年60歲。
彭安傑的中學時代在海德拉巴公學度過,這同樣是微軟CEO納德拉、Adobe CEO納拉延的母校。
此後,他在德里大學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在印度管理學院讀完了MBA。
1981年,彭安傑進入雀巢,從事銷售、市場行銷和管理工作。
1994年,他離開雀巢,加入百事公司。期間,他把當時在百事
旗下的肯德基和必勝客帶到了印度。
在百事決定剝離其餐飲業務之後,彭安傑也做出了改變:從餐飲業轉向到銀行業。於是,他接受了花旗銀行提供的工作。
到2009年離開花旗時,彭安傑已經是花旗亞太業務首席執行官。這一年,他加入了萬事達。
2010年,他從萬事達首席運營官(COO)升任CEO和董事會成員。
彭安傑有一句名言:
創造一個超越現金的世界。
在彭安傑的管理之下,萬事達從一個銀行所有的組織轉變為一個盈利企業。在數位支付領域,仍同Google、亞馬遜等新巨頭積極競爭。
2015年,時任總統的奧巴馬任命他為總統貿易政策和談判諮詢委員會成員。
2016年,印度政府授予他蓮花士勳章。
此外,他還擔任著美印商業委員會(USIBC)主席,世界經濟論壇國際商業理事會成員等職務。
截至2019年12月31日,萬事達市值為3008.33億美元。
▌美光科技CEO is an Indian
桑傑·梅羅特拉(Sanjay Mehrotra),美光科技集團( Micron Technology)CEO,印度裔美國商人,出生于1958年6月27日,今年61歲。
Mehrotra早年在德里(印度首都)的一所學校接受過幾年教育。他先是在彼拉尼博拉理工學院(BITS Pilani)上大學,後來轉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Mehrotra在此完成了電子工程和電腦科學的本科和碩士學位。
並于2009年畢業於斯坦福大學商學院(Stanford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的高管教育專案。
1998年,Mehrotra和其他兩位合作人共同創立了閃迪公司(SanDisk),並在2011年至2016年擔任總裁和首席執行官。
閃迪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閃速資料存儲卡產品供應商。
2017年2月,他被任命為美光科技首席執行官。2019年,還被任命為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主席。
Mehrotra擁有的專利數達70多項。
截至2019年12月31日,美光科技市值597.43億美元。
▌摩托羅拉 CEO was an Indian
桑傑·賈(Sanjay Jha),摩托羅拉前CEO,是一位印度裔美籍商人,出生于1967年,今年53歲。
Sanjay Jha生於1967年,分別在利物浦大學和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獲得電子工程學學士和博士學位。2011年,被授予 D.Sc 榮譽學位。2018年,選入美國國家工程學院。
1994年,Jha作為一名高級工程師開始了他在高通公司的職業生涯。
他在高通超大型積體電路集團工作,研究Globalstar衛星電話。
後來,他又著手於第一個13k 聲碼器的研發,該專用積體電路集成到了高通公司的MSM2200晶片組中。
1997年,Jha被提升為工程副總裁,負責領導積體電路工程集團。
他領導並監督了五代數據機和基站晶片組(數位基帶和射頻)以及系統軟體的開發。
1998年,被提升為高級工程副總裁。
2002年,高通科技創業投資公司,Jha擔任高級副總裁和總經理,管理科技投資組合和新技術集團。
2003年成為高通執行副總裁和高通 CDMA 技術公司總裁,並于2006年12月被任命為首席運營官。
2008年8月4日至2012年5月22日,Jha成為摩托羅拉移動設備業務的新任 CEO。
2014年1月7日,他被任命為全球第二大半導體鑄造企業Globalfoundries的CEO。
2018年3月9日,他辭去了Globalfoundries CEO的工作。
2011年8月15日,Google以12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摩托羅拉移動。
2014年1月30日,聯想宣佈以29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移動智慧手機業務。
截至2019年12月31日,摩托羅拉系統市值275.26億美元。
▌哈曼國際 CEO is an Indian
迪內什·帕利瓦爾(Dinesh Paliwal),哈曼國際(Harma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CEO,是一名印度裔美籍商人,出生于1957年12月17日,今年62歲。
哈曼國際是一家旗下擁有包括Revel、 AKG、harman/kardon、Infinity、JBL、Lexicon及Mark Levinson等16個全球領先品牌的母公司,是全球領先的音響產品製造商,處於全球音響的研發和製造領域裡的領導地位。
除此之外,他還是雀巢公司董事會成員。
Paliwal曾在澳大利亞、中國、印度、新加坡、瑞士和美國生活和工作。
他在印度理工學院獲得工程學碩士學位,在邁阿密大學獲得應用科學與工程學碩士學位和金融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2019年,邁阿密大學還授予 Dinesh 榮譽法學博士學位,以表彰他為推進邁阿密大學在商業、技術、創新和創業活動方面的領導地位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貢獻。
在加入哈曼之前,他曾在 ABB 集團擔任全球市場和技術總裁。在 ABB 工作的22年中,他在5個國家擔任管理職務。
ABB集團是電力和自動化技術領域的領導廠商,位列全球500強企業。
Dinesh可謂是榮譽無數。
2010年,被安永會計師事務所評為紐約都市年度企業家,並獲得了全球印度裔人組織頒發的印度裔美國人成就獎。
2014年,《財富》雜誌將Paliwal評為“年度商業人物”。
2017年,Paliwal 被提名首屆 Recode 100,以表彰當年在科技、商業和媒體領域中做出的貢獻。
2016年11月,三星宣佈以大約8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哈曼國際,Paliwal 在收購後繼續領導公司。
▌共性:理工科高材生,重視MBA教育
以上,就是十位“最有權勢的印度裔CEO”,但也再次說明,他們,還不是印度裔CEO的全部。
還有Palo Alto Network、利潔時集團、星展銀行、高知特、Conduent、帝亞吉歐以及NetApp等世界頂級公司的CEO,均是印度裔。
而且如果把統計放到高管層面,或許還有更多的傑出印度裔會被納入其中。
所以回到開頭之問,印度裔CEO的職場成功之道,是否有跡可循?
由表及裡,或許可以從履歷中先歸納幾點共性:
第一,基本是理工科出身,但非常重視工商管理類的教育,看重MBA。
谷歌CEO皮猜、微軟CEO納德拉,都是理工科出身,但都專門研習了MBA方面的課程和經驗。
並且據納德拉在《刷新》中的自述,1992年獲得微軟工作機會,同時自己還面臨MBA課程的挑戰,但納德拉並沒有二選一,而是周內在西雅圖微軟工作,週五下班就飛赴芝加哥,一連2年皆如此,最終獲得芝加哥大學MBA學位。
其次,職場忠誠度高。
上述幾位印度裔成功CEO通常在一家公司慢慢升職、積累勢能,而不是為了薪水頻繁跳槽,這對於後來被委以重任也有重要助力。
谷歌創始人拉裡·佩奇和布林在交接班信中就說:皮猜已經在Google的CEO職位上證明了自己,而且他15年來兢兢業業,帶領上下攻克難關解決問題,謙虛又技術範,沒有人比他更合適帶領Google和Alphabet走向未來。
最後,赴美深造,其後落地紮根。
跟諸多外來族裔一樣,印度裔CEO們基本都是在國內完成本科教育——也基本都是國內名校高材生,然後赴美留學深造。
但或許是印度過去一個時代的發展原因,這些印度裔CEO的上升路徑中,沒啥“後路”可言,想要發展更好,就需要在美國全身心融入打拼,甚至拖家帶口,落地紮根。
比如微軟CEO納德拉,家境不錯,父親是印度高級官員,但最後在微軟掌舵,完全憑藉的是個人努力,甚至最初帶妻子去美國,還未能獲得移民許可。
而更多華裔人才,因為中國經濟和科技互聯網的高速發展,面臨機會,也會錯失另外的選擇。
這無關對錯,都是個人選擇,但如果回到那個喜聞樂見的話題:為什麼是印度裔而不是華裔?
或許也要對印度裔在美國管理層的崛起,更加見賢思齊。
之前公開討論時,有說過語言的原因——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印度裔語言上天然在美國優勢。
也有表達種族性格的因素,常見的印象說法如“印度裔團結、拉幫結派”、“一個印度裔進公司會招攬更多印度裔進來”,“一個華裔進公司會排擠走另一個華裔”……
但印度裔高管們自身的努力和優點或許會因此而遮蔽。
是時候更全面、客觀地看待成功的印度裔了,偏見只會加大傲慢,進一步忽視學習進取之心。
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