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之十
「偉人代表的是歷史戰役裡的一個關鍵點,偉人之所以偉大,一部份的原因在於他會在此時點現身。」漢彌爾頓因緣際會地赴紐約求學,彷彿是上天寫好的完美劇本,讓這個一無所有的年輕人,在北美十三州最開放、最自由的紐約開始他的人生。紐約從十七世紀荷蘭人開港以來,就是北美重要的港口,到十八世紀中期,已經是大英帝國在北美最重要的商業中心,雖然在革命之際,費城仍是第一大城,但擁有海港之便的紐約,取費城而代之的態勢,已經無人能擋。海港通商帶來的不只是財富與繁忙,還引進了歐洲及世界其它地方的人口及文化。漢彌爾頓抵達紐約的年代,紐約街頭可以聽到十四種不同語言,二萬五千人口的紐約,每年還有成千的新移民遷入。「在紐約,是不是在美國出生,一點都不重要」,對一個西印度群島出身的窮小子而言,沒有一個地方,比紐約更適合漢彌爾頓啟航偉大事業。
但作為大英帝國的商業重鎮,紐約也是美洲殖民地保皇派(Tories)勢力最大的地方,商人重利,經濟利益建築在良好的法律制度及社會秩序,重商的社會先天就保守,從1765年的印花稅事件開始,反英的騷動在十三州四起,紐約也不可避免,但保皇派對這樣影響他們既得利益的反叛聲浪,相當不滿。紐約因而成為親英和反英兩派輿論戰的中心,漢彌爾頓不到二十歲,就以他無與倫比的文采,參與論戰。
漢彌爾頓離開西印度群島時,在士紳的幫助和引見下,先在紐澤西唸大學預科,很快地受到紐澤西的世家望族賞識,這似乎是漢彌爾頓人生重要的特質,他總能受到比他年長、地位祟隆的社會骨幹青睞。漢彌爾頓身高五呎七吋(約一米七),在當時的美國是中等身材,清瘦,但他相貌英俊,面容白晰,天藍色的眼睛相當漂亮,眼神經常透出不比常人的智慧。雖然出身微寒,但他的舉止高雅而有教養。而也許最讓這些年長伯樂注目的,是他的談吐。漢彌爾頓與人交談充滿熱情,口才便給,內容又不膚淺,充滿了學問,一旦開始講話,口若懸河,沒有人可比。對年長紳士而言,提拔有為青年,也是他們自我期許的社會責任,所以很多紐澤西的士紳階級,看好漢彌爾頓,而想給予一臂之力。但漢彌爾頓沒有留在紐澤西唸普林斯頓大學(時稱紐澤西學院),而去了曼哈頓唸新成立不久的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國王學院即為哥倫比亞大學的前身,這個英王特許成立的大學,一名其名,是保皇派的思想基地,和普林斯頓的革命氣息,相當不同。但這不影響漢彌爾頓的學習。
好像要彌補他幼時沒有人生機會的缺憾一樣,漢彌爾頓投入任何事務,都用世人難及的百分百專注度,配上他聰明的頭腦,把事情做到極致。他在國王學院一開始打算習醫,博學強記的漢彌爾頓,把解剖學唸到出神入化,日後雖然沒有行醫,但他的醫學知識和興趣,還經常讓人贊嘆。國王學院的希臘、拉丁古典課程相當紮實,哲學、歷史、修辭、文學、地理、數學及科學,也都相當強,漢彌爾頓就像一個海綿一樣,盡情地吸收知識,這些大學打下的基礎,日後讓他的演辯和作文,不但在邏輯上清楚,在引經據典的工夫上,更是傲視同儕。
不嬉戲的漢彌爾頓,和傑佛遜一樣,有嚴謹的日常作息。他大約六點起床後,就開始忙碌的一天,他把大部份的時間都拿來學習。漢彌爾頓常在天亮時,被人看到在哈德遜河畔自言自語,他在復習背誦新學到的內容。但除了課業外,漢彌爾頓的精力還四溢到課外活動。入學沒多久,漢彌爾頓就成立社團,和朋友練習演講、作文和辯論,參加這些場合的人,很少不被他的天份及精力所折服。但大學的教育,對漢彌爾頓而言,最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啟蒙。隨著接觸到思想啟蒙大家的學問,如洛克、孟德斯鳩、霍布斯及休謨,加上和同學不斷地演辯,漢彌爾頓從一個典型國王學院的保皇派,迅速轉變成革命派。
漢彌爾頓在1774年初入學國王學院,波士頓的自由之子(Sons of Liberty)在前一年底,把英國的茶葉沒收,倒到海裡,以為反抗倫敦國會在1773年通過,偏袒東印度公司的茶葉法。北美十三州的民情被挑到一個高點,就連保皇派勢力龐大的紐約,都有支持波士頓茶黨的集會。自由之子來到紐約鼓動反抗英國的民情,意欲讓紐約選出比較激進的大陸會議代表,他們發動杯葛英國貨品的運動,正好選在國王學院附近進行集會示威,熱血青年漢彌爾頓參加了這場大型聚會。主辦人和自願者輪流上台演說,進行中途,漢彌爾頓突然走上舞台,開始發表演講,他支持波士頓茶黨,痛罵英軍關閉港口,認為殖民地要團結統一對抗母國,杯葛英貨,他說,這些舉動「會是北美和其自由的救贖。」沒有這麼做的話,「欺騙、武力和最惡意的壓迫,將會壓倒公理、正義、社會幸福和自由。」群眾一時被他口才、台風及慷慨激昂鎮住,沒有聲音。但隨即爆出熱烈的掌聲,開始在彼此耳邊呢喃,「是個大學生呢」。一戰成名的漢彌爾頓,就這樣一輩子帶著少年天才的美名,成為美國的開國元勳。
沒有背景,但一心在歷史上留名的漢彌爾頓,抓住了革命風起雲湧,千載難逢的機運。有什麼人生機會,大過在革命裡取得戰功,拿下天下?除了戰爭外,還有什麼人生機會,是真正不用靠背景、出身、財富、關係、年紀和資歷?但革命不是請客吃飯,起義叛變面對的是天下最強大的大英帝國陸軍及海軍,革命失敗的話,這些建國先賢,在歷史上留下的只有受絞刑而死的逆反之名。據說富蘭克林在落款獨立宣言時,對傑佛遜說,「我們必需挺在一起(hang together),不然我們就一定會被分開吊死(hang separately)」。富蘭克林也不是唯一有黑色幽默的建國先賢。在同一個大陸會議裡,維吉尼亞的代表,班傑明・哈里遜(Benjamin Harrison)和麻薩諸賽代表,愛伯理奇・傑利(Elbridge Gerry)說,「傑利先生,我比你有個優勢。如果我們因為此事而被一起絞死,從我的身形和重量來看,我應該幾分鐘就死了。你這麼輕,可能要在空中晃個一、兩個小時才會死。」
此文未完,為會員專享文章。
波士頓茶黨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過去在歷史課本中,我們學到的美國獨立運動,起因主要是官逼民反,一連串的苛税以及之後的波士頓茶黨事件,而引爆了殖民地十三州的獨立戰爭。
然而,當時反對英國政府苛政的殖民地人民,也不是只有想脫離英國統治的主張,但在獨立戰爭結束後,這些想繼續留在英國的人卻在主流論述中消失了。透過當時的檔案與日記,我們得以認識十八世紀末,那些被噤聲的人們。
波士頓茶黨 在 吳祥輝 Brian Wu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個事件看
美國獨立革命建國過程
(康科德觀點 我的觀點還沒整理)
字小看不清楚
簡說如下
1764-1773 英帝國在美國殖民地加稅
1770 0305 波士頓大屠殺
1773 1216 波士頓茶黨
1774 英帝國祭出不容忍法案
1775 0419 萊星頓/康科德戰役 (革命第一戰)英軍佔領波士頓
1775 0617 麻薩諸塞邦克山戰役英軍獲勝
1776 0317 英軍撤出波士頓
1776 0704 國會通過獨立宣言
1776 1226 紐澤西翠登戰役殖民地戰勝
1777 1007 紐約saratoga 戰役殖民地戰勝
1777 1115 邦聯條款通過(戰時的北美13州聯盟條款)
1777 冬天 福吉谷紮營
1778 0206 美法聯盟條約
1778 1229 英軍開始展開南方軍事行動
1780 0512 英軍佔領南卡查爾斯頓
1781 1019 英軍約克鎮投降(最後的陸戰) 法軍/殖民地聯軍圍城
1783 0411 戰爭結束
1784 0114 巴黎和平條約
1787 0917 憲法通過
1789 0430 華盛頓成為第一任美國總統
波士頓茶黨 在 茶黨 的推薦與評價
茶黨 by 秋惠文庫Formosa Vintage Museum 有Formosa Oolong及1773年波士頓茶黨事件的茶鑵. 從波士頓茶黨事件到最近的茶黨也都是抗議稅制不公的公民事件. ... <看更多>
波士頓茶黨 在 [華盛頓]中場休息:波士頓丟茶事件- 精華區DummyHistory 的推薦與評價
華盛頓戰記即將要進入美國獨立戰爭時期,此為第三篇背景資料補充
這篇文章原本是刊載在想想論壇的系列文章第七篇,因為偷懶直接引用過來
有興趣的話可以到想想論壇觀看全文及其他篇
https://www.thinkingtaiwan.com/public/articles/view/394
--------------------------------------------------------------------
美國大選中,共和黨基本教義派「茶黨」相當活躍,這個茶黨為何要以茶為名呢?它的名
字就來自於這篇所要談的「波士頓丟茶事件」,又稱為「波士頓茶黨事件」。
丟茶?這是怎麼回事?
咱們一樣從前情提要說起,話說法印戰爭導致英國債台高築,於是把腦筋動到殖民地頭上
,推動了一系列加稅,世界經濟史上,凡是加稅,結果往往是稅收反而更少,這次也不例
外,殖民地人抵制貿易,英國損失更大,到一七七零年,英國撤除了除了茶葉以外的所有
加稅。
於是茶葉現在成為殖民地人抗拒英國徵稅權的焦點,在我們看來茶頂多不喝就是了,不過
對於直接傳承英國人喝茶習慣的殖民地人來說,是飯可以不吃,茶不能不喝啊!
說起來,這件事的根源也和台灣有深遠的關係,一六八三年,台灣的鄭克塽降清,東寧王
國──所謂「明鄭」──滅亡,兩年後,康熙解除了為防堵東寧王國的海禁令,貿易之門
再度敞開。
英國東印度公司便來到沿海口岸,本來是為了採買絲綢、瓷器等歐洲人熱愛的東方奢侈品
,不過他們很快就發現另一個商品更有利可圖,那就是茶葉,十八世紀以來,茶這種異國
來的飲品,不知為何攻佔了英國人的口腹,成為廣受歡迎的大眾飲品,比起只有少數人買
得起的奢侈品,茶葉這種大眾商品市場更大,銷售量節節上升,竟然佔了東印度公司出口
總值的九成。
原本英國法律規定東印度公司要將所有茶葉於英國卸貨拍賣,於倫敦由批發商人買下後再
轉口到北美殖民地去,確保英國從茶葉貿易中得到利益,於其中英國政府可抽取相當可觀
的貨物稅,而批發商人也要賺上一筆,現在又加上了茶葉稅,殖民地人真是忍無可忍,不
過他們可沒那麼容易乖乖低頭,英國馬上就要因此而倒大楣。
原來當時荷蘭也在經營茶葉生意,當時在航海與貿易法案的規定中,殖民地只能向英國購
茶,進口荷蘭茶是走私行為,另一方面荷蘭茶的品質也不如英國東印度公司,不過在抵制
英國加稅的號召下,走私荷蘭茶蔚為風潮,大家喝爛茶抵制爛政府,在這樣的風潮下,殖
民地一年進口走私荷蘭茶41萬公斤,遠超過進口英國東印度公司茶25.5萬公斤。
這下東印度公司可慘了,它的茶葉庫存堆積如山,每年還要依合約上繳40萬英鎊,簡直欲
哭無淚,到了一七七三年,已經瀕臨破產,由於東印度公司是英國政府與王室重要的財源
,不能坐視它倒閉,於是英國政府於一七七三年推出《茶葉法案》,試圖拯救東印度公司
。
《茶葉法案》解除了原本必須將茶葉運到倫敦再批發的限制,讓東印度公司可以不經過英
國,直接賣茶葉到北美殖民地,這樣一來不但省下了貨物稅,也少讓中間人賺一手,更縮
短了海運的航程,於是東印度公司的茶葉有史以來首次比走私茶還便宜,而且便宜了超過
一半。
而在《茶葉法案》中,雖然免除了經倫敦的費用,但是卻沒有免除唐森法案中的茶葉稅,
英國政府打的如意算盤是:都給你「讓利」這麼多了,中間抽一點稅對價格影響又不大,
想利誘殖民地人接受便宜的英國茶,只要他們接受了含茶葉稅的英國茶,就可趁機主張英
國有權對殖民地徵稅。
英國政府認為這是一石二鳥的超級聰明辦法,一方面可以拯救東印度公司,一方面可以伸
張抽稅的主權,而英國推動了讓茶葉這個民生物價下跌一半的德政,殖民地人應該感恩戴
德吧?……如果是那樣的話,那他們就不是美國人了。
英國自己為聰明的「讓利」,在利益上直接惹火了兩群人,一是從倫敦進口茶的批發商,
一是走私荷蘭茶的走私商,這兩股利益團體本是水火不容,現在被英國的直銷政策給逼得
站到同一邊,要是東印度公司的直銷便宜茶一進來,他們的生意都不用做了,於是這兩群
利益團體就大力支持反對運動。走私商更大力宣傳,認為這是英國要滅絕走私商,以壟斷
市場的邪惡手段。
而殖民地人也不接受英國讓民生物資降價的「德政」,他們對其中的唐森法案茶葉稅的政
治意含相當敏感,殖民地人很清楚一旦接受了茶葉稅,那麼其他稅就會接踵而來,更認同
走私商所言,一旦走私商被打倒,英國就可予取予求,因此才不肯被「讓利」收買,立即
群起反對。
而利益團體當然趁機煽風點火,於是殖民地各地都興起了抵制東印度公司茶葉的運動。殖
民地人強大的反對聲浪,逼使各地的與東印度公司接頭的茶葉經銷商自請辭職,於是東印
度公司載滿茶葉的船只好打道回府,只除了波士頓以外。
這時的麻薩諸塞州總督是湯瑪斯‧杭琴森(Thomas Hutchinson)。在英國想推動《印花稅
法》時,他還是副總督,曾寫信警告:「對美國人徵稅不是個好主意……你的損失會多於
所得。」結果《印花稅法》照樣實施,首先蒙受損失的就是杭琴森本人,由於他只在私下
勸阻,沒有公開反對《印花稅法》,引起民眾懷疑他是「賣美」的「美奸」,最後暴民衝
入他家,把他的宅邸洗劫一空並夷為平地。
杭琴森因長官被倫敦召回而接手麻薩諸塞州總督,馬上就經歷了前篇所述的波士頓大屠殺
,杭廷頓認為自己沒有能力處理類似事件,決定向倫敦方面辭職,但辭職不被受理,事後
證明杭廷頓的辭職的確有先見之明:他之後不管做什麼事都只是為殖民地人的反對運動火
上添油。
杭琴森對美國獨立的「貢獻」,在《茶葉法案》時達到巔峰,如果波士頓也和其地方一樣
,因茶葉經銷商辭職而自動退貨,那風波或許還不會鬧得那麼大,但是恰好波士頓的茶葉
經銷商正是杭琴森的兩個兒子,杭琴森不讓他們辭職,於是貨船到港後,波士頓的反對運
動者在山謬‧亞當斯──他是前篇末尾律師約翰‧亞當斯的親戚──的領導下,蜂擁至范
尼爾廳。
這個范尼爾廳的一樓是市場,二樓是聚會所,因此包括先前反《印花稅法》也是在此集會
,後來被稱為「自由的搖籃」,不過它容量有限,所以當人數暴增到上千人時,群眾就移
動到舊南聚會所,大會派出了25個人監視碼頭,阻止貨船卸貨,同時而反對運動者也建議
貨船自動返航,杭琴森又不許他們離港,於是事態陷入了僵局。
由於英國法律規定,貨船要在到港20天內繳稅,當第20天的期限到了,貨船要不就是離港
,要不就是要繳稅,但杭琴森又仍然不許貨船離港,於是攤牌的時候到了,山謬‧亞當斯
在舊南聚會所疾呼:「這次聚會已經無法對拯救國家做出什麼貢獻!」在許多美國開國的
演義故事中,民眾們一聽到這句話就蜂擁而出,準備揭竿而起進行「茶黨」行動,不過事
實上山謬‧亞當斯講完這句話過了十幾分鐘民眾才開始離開,而且他當時其實還想阻止民
眾離席,因為聚會尚未結束。
當晚,有30到130人,易容偽裝成易洛魁聯盟之中的最大部族莫霍克族,摸上了三艘貨船
,把342箱茶葉都扔下海,這就是美國獨立史上赫赫有名的「波士頓丟茶事件」。
丟茶事件引起倫敦方面勃然大怒,這次倫敦終於接受了杭琴森的請辭,改由曾與華盛頓在
布雷德克遠征中併肩作戰的湯瑪斯‧蓋吉接手總督,同時帶來了一連串加強對麻薩諸塞州
控制力的《強制法案》(Coercive Acts),這些法案進一步激怒殖民地人,被殖民地人稱
之為「不可容忍的法案」(Intolerable Acts)。
在此同時,富蘭克林等人還在做最後的和平努力,他和幾名大商人一起湊錢想賠償被丟入
海的茶葉,但倫敦方面拒絕了,於是,事態不可避免的一路往開戰方向前進。
--
《橡皮推翻了滿清》史實比小說更離奇,滿清滅亡懶人包
https://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66586
《明騎西行記》歷史、遊記、武俠、冒險
https://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25310
《海角七號電影小說》
https://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2106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5.242.162
※ plamc:轉錄至看板 Warfare 12/26 20:3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