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人,利用民主反民主,利用自由反自由?為什麼會有那種整天打臉過去的自己的政治人物,就靠著煽動民粹情緒,依然能吸引網路聲量,甚至靠著不斷的「釋放善意-結盟-過河拆橋-背刺」,施政能力特別差,卻好像在民主政治中還能有一席之地?
為什麼科技進步了,連結與溝通更容易了,但社會卻變得更為分裂。甚至有些政治勢力,根本不是來講道理的,完全就是為了反對而反對,用欺騙和表演的方式獲取選票,只以自己的政治利益為考量,不管是內政或是外交,都不是他們的優先考量。
如果你曾經困惑於以上的問題,並因此感到焦慮,我蠻建議你讀這套《真理的史詩》,因為以上的問題,美國的民主歷史中都發生過,而且持續走到今天。
利用民主反民主,利用自由反自由,在美國就是波瀾壯闊的黑人民權與女權運動。運動本身波瀾壯闊,這就代表阻力也是同等的波瀾壯闊。藉由定義自由究竟是黑人的自由或者蓄奴的自由、藉由定義黑人可不可以算是「一個人」(知名的五分之三妥協)、女人是不是「人」,美國花了幾百年時間,才終於走到黑人跟女人都能自由安全投票的今天。
民粹型的政治人物,其實從第七位,也就是第 11 和 12 任美國總統安德魯·傑克遜 Andrew Jackson 樹立典型就開始了。之後有不少政治人物也善用了民眾很好用情緒操弄的特色,登上大位。
比較有意思的是,在美國歷史上,民粹力量曾被操弄到支持反動的超級保守派,也曾被操弄成支持社會改革的進步派,就看哪一方比較成功。
至於科技究竟能不能讓民主更完美,科技樂觀主義者總是認為可以,但以美國的民主史來說,似乎沒有那麼樂觀。不管是電報的發明、報紙的出現、低價報紙的普及、廣播的全面覆蓋、網際網路的大量連結,每一次的科技突破,都曾經讓科技樂觀主義者認為,美國終於要成為更一致的美國了,不同意見者更能彼此了解,不同立場更能彼此包容。
但,最後都失望了,美國人還是那麼多元、那麼多種意見、那麼多種利益、那麼多潛藏的衝突。彼此之間要做很多的政治交換跟妥協,過程也持續那麼紛擾。
也就是說,當我們走上民主自由這條路時,美國幾百年來的歷史,是很值得我們參考的。
- 真理的史詩 / 馬可孛羅文化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奪橋遺恨:市場花園作戰的雄心與悲劇」介紹 訪問主編:查理 內容簡介: 諾曼第戰役之後的趁勝追擊 波瀾壯闊開場,人人雄心壯志、迫不及待 樂觀與謹慎過了頭,使得最後以悲劇收場,盟軍損兵折將 後世以「奪橋遺恨」永誌此役 重現「二戰經典三部曲」的磅礡氣勢 非虛構寫作大...
波瀾壯闊的意思 在 用手機拍出名堂,簡單 拍照 快樂 分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前面提到,我對攝影的分類一直有疑問(翻成白話意思是我的態度都很保留)!可這問題見仁見智,所以就先不談。我主要想陳述的是,怎最近大都在分享一些多數人稱之為「街頭攝影」的照片?最直接簡單的答案~我懶!
攝影最大的功用與特徵,主要在它「紀實」的特性,而小弟我也確實較偏好「紀實」與「報導」類型的照片。而這類照片,不需要(也不該)有太多的後製修圖。這省了我很多力氣!再則~報導紀實攝影本質上是看到啥就拍啥(至於怎麼拍、怎麼表現,那是另一個問題,這兒也先不談)!它不用像其他商業攝影,需大費周章、等安排好一切地擺拍;更不需要爬山涉水、甚至餐風露宿、夜不歸營,只為等個絕佳時刻,拍到波瀾壯闊的大景。
當然!主題式的報導攝影,事先要做很多功課與規劃、還得經年累月、甚至也要爬山涉水,作品才可能有深入完整的表現。可「街頭攝影」不用!它門檻很低,走到哪兒就能拍到哪兒,且到處都有得拍(只要你夠細心)。
待續...~
#街頭攝影 #streetphotography
#黑白攝影 #blackandwhite #bnwphotography #blackandwhitephotography
#手機攝影 #mobilephotography #Nokia #NokiaMobile
#Nokia9
波瀾壯闊的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洄瀾漫走No.2》秀林|清晨時分的夢幻清水斷崖
#完全沒有要結束的意思自動又開始了
#撫慰人心的風景_就算慢半拍也無妨
知道洄瀾是哪裡嗎?
想像大海澎湃洶湧、波瀾壯闊的模樣,
沒錯!就。是。花。蓮!
#誒是有人在參加問答題嗎
話說姊經過清水斷崖沒有上百也有五十次,
卻從沒好好欣賞過它,
每次經過都想說到底是多世界級啦,
下次見面我們再聊(咦)
anyway,
一個move!一個早上七點!
我們就出現在傳說中必走的匯德景觀步道了。
變天前的天氣果然超好(這不是廢話嗎),
太陽若隱若現的藏在雲後,
但又忍不住透出光來,
造就了彷佛聖光降臨的景象,
早晨的光,
美到令人捨不得眨眼。
清水斷崖直接嚇歪我,
好久沒被震懾的靈魂,
被眼前這一大片純粹又平靜的畫面給大力撼動。
緻密堅硬的岩石陡峭壁立地聳矗著,
閃閃發亮像Tiffany藍的海水輕拍神祕的海岸,
打出拍噠啪噠白花花的海浪。
這就是傳說中的地殻隆升!
這就是傳說中的海蝕作用!
這就是課本上說的岩岸啊!
#鄉親啊什麼叫做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活地理有沒有
我被那立壁、太陽和藍海的光芒閃耀得久久無法自拔,
大自然的形成是多麼不容易,
唯有擁抱它、感受它、謝謝它,
才有機會帶著微笑回憶它。
想著想著覺得有點不好意思,
美景原來都在,
只是我一直沒來好好認識你。
#洄瀾漫走
#匯德景觀步道
#清水斷崖
#12點整正式落雨_蕙玲你也真是的
波瀾壯闊的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奪橋遺恨:市場花園作戰的雄心與悲劇」介紹
訪問主編:查理
內容簡介:
諾曼第戰役之後的趁勝追擊
波瀾壯闊開場,人人雄心壯志、迫不及待
樂觀與謹慎過了頭,使得最後以悲劇收場,盟軍損兵折將
後世以「奪橋遺恨」永誌此役
重現「二戰經典三部曲」的磅礡氣勢
非虛構寫作大師不得錯過的經典傳世之作
「報告長官,我們可能打得有點太遠了。」
布朗寧中將,盟軍第一空降軍團副司令
英國第一空降師在安恆的堅守,至今仍是二次大戰軍事史上最偉大的壯舉之一。——考李留斯雷恩
諾曼第登陸讓不可一世的納粹第三帝國驚慌了!歐洲東西兩線急速往德國本土後撤,納粹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巴黎的解放、比利時的光復,「第三帝國的敗亡只是時間問題」,至少當時的人們都這麼想。尤其是喜歡跳舞的荷蘭民眾更是暗地裡歡慶鼓舞,偷偷買了代表荷蘭的橘色旗幟,準備迎接盟軍入城。然而,引頸企盼卻不見王師出現,反抗軍跟老百姓都著急了起來,怎麼回事了嗎?
盟軍進攻速度太快,戰線一下子拉得太長,從諾曼第灘頭一直拉過來比利時的補給線,開始讓後勤補給作業顯得吃力,攻勢不得不停歇了。盟軍必須打開一個更接近戰線的深水港,同時還要擬定新的作戰計畫,務必讓納粹德國「一槍斃命」。盟軍打算利用這個機會,把在諾曼第作戰中成功施展的空降作戰,再次在這裡運用。
這是一場規模前所未有,將來也不會再見識到的最大規模空降作戰行動。一場動用5000多架各型飛機以及2500架滑翔機在內的戰役,真的可以把德軍給趕回老家?盟軍就可以渡過德國的護國神川――萊茵河,直指第三帝國的核心――柏林?
這時,英國元帥蒙哥馬利說,「交給我!」一場結合地面裝甲與空降部隊的龐大行動就此誕生。人們僅花了八天的時間準備「市場花園作戰」,徵集全歐洲可用的物資與戰力。美國著名的82和101空降師將以同盟協力的方式,支援這場註定要在歷史上留名的戰役。而最吃重的角色落在錯過諾曼第、功名同樣顯赫的英軍「紅魔鬼」第一空降師身上。
約4萬名空降部隊負責佔領5座貫穿從恩荷芬、松村、格拉福、奈美根,一直到最終目標安恆的關鍵橋樑。一旦得手,裝甲部隊快速衝向萊茵河畔,盟軍將直指德國工業重鎮魯爾區。「聖誕節之前戰爭就可以結束」的想法隨之不脛而走。人們躍躍欲試,普遍認為德軍中只剩下「老人與小孩」,不足畏懼,卻將走入德軍裝甲部隊的虎口而不自知。
面對要快速恢復攻勢的壓力,盟軍各方都有未盡完善的安排與舉措,最後都造成失敗的因素。情報的誤判、無線電裝備的缺陷、空降場的選擇,不採納在地荷蘭人的情報,再加上天氣等問題層出不窮。縱然如此,「市場花園」卻匪夷所思地成了蒙哥馬利口中「90%達成率」的作戰行動。第一空降師為此付出了幾近全滅的8000人傷亡、失蹤與俘虜的代價。怎麼會這樣呢?
《奪橋遺恨》敘述了盟軍在1944年9月的重大挫敗,他們想站在德國最後一道屏障——萊茵河前,對著希特勒咒罵的願望可能還要再等一等了。
作者簡介:考李留斯雷恩(Cornelius Ryan)
著名戰地記者、新聞從業人員、編輯和作家。1920年6月5日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市。20歲那年來到倫敦擔任文員,但他的志向是成為一名文字工作者,因此於1941年加入路透社,進而在1943年成為《每日電訊報》的戰地記者,負責採訪第8航空軍及第9航空軍的新聞。
他曾隨轟炸機隊深入德國上空參與過14次轟炸任務。D日當天,他先是從天空見證了盟軍對歐洲大陸的反攻。返航落地之後,再轉搭快速船艇橫跨波濤洶湧的英吉利海峽,前往還在激戰的諾曼第灘頭進行最直接的現場採訪。這一天他剛滿24歲加1天。隨後他跟隨盟軍尖兵——巴頓將軍的第三軍團橫掃法國、跨過萊茵河挺進德國,直至納粹投降為止。歐洲戰事結束後,他又奔赴太平洋戰場前線採訪,並且開設《每日電訊報》在日本戰後的第一個辦事處。1946年轉戰耶路撒冷,擔任報社的中東區採訪主任。
1947年移居美國,從此以北美為家。雷恩輾轉於《時代》、《新聞週刊》、《柯利爾》等媒體。「二戰經典三部曲」的出版使他享譽全球。《最長的一日》深獲肯定,也換來雷恩在著名文學雜誌《讀者文摘》的固定任職。
雷恩一生得獎無數,深獲各界肯定。然而他最希望獲得的普立茲獎卻與他無緣。
1970年被診斷出患了癌症,但他依然正面應對,正如同他在戰場上採訪一樣,並且把生命剩餘時間都用在完成他的最後著作《奪橋遺恨》。
雷恩於1974年11月25日辭世,享年54歲。為紀念他在新聞和歷史寫作方面的傑出貢獻,美國海外記者俱樂部(Overseas Press Club America,OPC)於1957年創設了「考李留斯雷恩新聞獎」,至今依然以頒發此獎項,表揚在國際議題上有傑出表現的非虛構寫作作者。
出版社粉絲頁: 燎原出版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74e_OIWCpuU/hqdefault.jpg)
波瀾壯闊的意思 在 Shaun&Nic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可能性之男。
由眾人的期待所創造出的英雄性偶像。
初代法國皇帝。
全盛時甚至曾經支配過大部份歐洲,但最終凋落。
他那波瀾壯闊的生涯,並不只是建立在個人的願望和能力上的東西,人們的願望也起了引導的作用——至少,「英靈之座」將拿破崙定義為了這樣的存在。
因此,現界後的他會做為一個不斷反映「某人的期望」的男人存在。
身高/體重:189cm.92kg
出處:史實、拿破崙傳說
地區:歐洲
屬性:中立.善 性別:男性
作為Rider被召喚時身高似乎會縮水。
生前的他曾是「回應期待和願望」的存在。
受到大量的支持而自立為皇帝,一度流於厄爾巴島時也回應期待皇帝的聲浪回歸,然而當人們否定皇帝時便旋即敗北。
英靈拿破崙也依然,回應期待和願望,
回應祈願,成就自身該成就之事。
他肯定所有拿破崙傳說,身為體現人(靈長)的可能性的Servant而現界。
有一說,他的字典裡沒有不可能三字。
有一說,他在金字塔中遇見了伊斯坎達爾。
有一說,他以砲擊破壞了吉薩的人面獅身像。
有一說,法國革命是祕密結社的陰謀,他和其有深切的關聯。
「這種事對拿破崙來說不算什麼吧。」度過了不斷回應多數的人生的男人如同傳說一般,將許多的不可能化作了可能。這種存在方式,早已踏入了某種超人的領域。
○可能性之光:B
和星之開拓者相似而不同的技能,是類似無辜的怪物的技能。
接受一切不管是確實出自自己之手的偉業,還是實際上無關的傳說的偶像便是英靈拿破崙,現界了的他會作為「期待」與「可能性」的具現行動。
「——說來,那似乎也是我說過的話」
可能性之光,有若彩虹。
和他遭遇的敵人,終會目睹那劃過天空的虹彩吧。
○皇帝特權:B
立為初代法國皇帝的他,雖然擁有皇帝特權技能——
但在本作基本不會使用。
「高唱凱旋的虹弓」
等級:A 種類:對軍寶具
範圍:1~99 最大捕捉:100人
Arc de Triomphe de l'Étoile。
(譯註:基本上就是巴黎凱旋門的法文名。Arc,法文中有弧、弓的意思。Triomphe ,法文中的凱旋,勝利。Étoile,法文的星星。指凱旋門所在的廣場原名:星形廣場。
同時,彩虹的法文是 arc en ciel(天上的拱橋),這個寶具可能同時運用了三種意涵。)
冠有和凱旋門的法文名相同名稱的砲擊寶具。
人(靈長)擁有的可能性會化作砲彈,有如彩虹一般劃過天際。
以英靈拿破崙的存在本身為基軸,混和曾經砲擊過吉薩人面獅身像的傳說昇華而成的寶具。
外觀上是單手握持的可變型大砲。
伴隨著「破壞了人面獅身像」的砲擊傳說,有著對神祕的特攻。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sQHvLk4xNc/hqdefault.jpg)
波瀾壯闊的意思 在 [普雷] 我是因為聯合公園來看奧本海默的-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雖然其實應該沒有要爆什麼雷但還是放一下的防雷頁
這大概是一篇很奇怪的電影心得文,
因為我是個認不出任何演員的臉盲,然後也不是諾蘭粉、也不是衝著諾蘭來看電影的。
我只是因為我是Linkin Park的粉絲,
然後因為Linkin Park而喜歡上了奧本海默,於是單純衝著奧本海默來看電影的。
因此這篇心得文沒有什麼雷(但還是有一點點劇透)
因為我本來就知道奧本海默的生平,所以沒辦法很客觀地去評價電影本身
只是單純地做個分享
好奇有沒有跟我一樣,是因為聯合公園而認識奧本海默,並因此而決定進電影院的...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是在完全不知道奧本海默是誰的情況下進電影院的
不過我個人認識奧本海默的契機是──
聯合公園2010年的專輯《烈日千陽》(A Thousand Suns)
在這張專輯中,第二首曲目"The Radiance"就收錄了奧本海默的演講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4AI6kHHyWs
「我們知道世界從今以後就不一樣了。有些人笑,有些人哭。多數人卻沈默不語。我想起
印度教古書《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的一個段落;當中毗濕奴正在說服阿周那王
子盡自己的本分,為了令他動搖,毗濕奴化為千手化身,並說道:『我現在成了死神,世
界的毀滅者。』我猜大家心裡多少都是這麼想的。」
而延續前一張專輯《末日警鐘 毀滅.新生》中傳達的反戰思想
《烈日千陽》本來就是以奧本海默的一席話作為靈感來源
進一步刻劃戰爭帶來的警醒與反思
同時也有幾首歌曲可能是在代入、揣摩、想像、貼近奧本海默的心境
尤其專輯名"Thousand Suns"一詞也與奧本海默有關
出自奧地利記者Robert Jungk於1956年出版的紀實文學《比一千個太陽還亮》
這本書是在紀錄奧本海默與一眾菁英科學家們攜手創造出原子彈的歷程
其中同樣紀錄到奧本海默在觀看試爆時,所想起的另一句梵文名句
「漫天奇光異彩,猶如聖靈逞威;唯有烈日千陽,始能與之爭輝」
此外,
收錄奧本海默演講片段的"Radiance"一詞,在專輯裡也被譯為「奇光異彩」
(還有一個題外話是,《末日警鐘 毀滅.新生》的主打曲是"What I've Done")
(而在《奧本海默》的OST裡,也有一首曲目叫"What We Have Done")
專輯中有幾首曲目,或許也是Linkin Park嘗試著描述奧本海默的心境
這已經是2010年的專輯了,但倒回去聽時隔十三年前的歌,
還是會覺得彷彿把奧本海默的心情詮釋得淋漓盡致
至少我自己看過《奧本海默》以後再回去聽一遍專輯,實在覺得非常過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1iquRYKPbs
Like memories in cold decay
Transmissions echoing away
Far from the world of you and I
Where oceans bleed into the sky
以前看不懂這一段歌詞,看完電影才意識到它可能所描述的心境
「離你我的世界很遠很遠的」指的是最終真正被投彈的地方是遠方的日本
「海洋逆流衝上天空的地方」指的是原子彈爆炸後足以激起的滔天海嘯
而歌詞中的這兩句
And when I close my eyes tonight
To symphonies of blinding light
敘述的或許也是親眼見證過試爆以後,
殘留在視覺、也殘留在記憶裡的那種光芒與衝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h_YCSW5lPc
以及這首"Burning In The Skies"(在曲目中緊跟在奧本海默的演說後)
第二句/最後一句歌詞就足以詮釋奧本海默遭遇的那種心境上的巨大轉折與內疚
"The blood of innocence burning in the skies"
「無辜者的鮮血在天空中瘋狂燃燒」
這裡畢竟是電影版,而這是距今十三年前的歌
我就不過分著墨了,只是單純做個分享,有興趣的人可以聽聽看
只是跟朋友提起這件事,朋友滿驚奇的
提到電影版上沒有人說到聯合公園,就推我可以發發看XD
以下則說個電影中有出現、但只是驚鴻一瞥的畫面
大概在電影前十分鐘的部分,奧本海默的求學生涯時,他在讀"T.S.艾略特"的書
T.S.艾略特是個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知名美國/英國文學大佬
《荒原》一書非常有名,歷史課本上也有提到過這個人&這本著作的存在
而電影中沒有敘述到,奧本海默在曼哈頓計畫結束、離開拉斯阿拉莫斯後的事
他受到史特勞斯的邀請,前去擔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院長(年薪二十六萬美元)
有趣的是,他在此設立了人文學科的短期研究員職位
──其中,任職者就包括了T.S.艾略特
……這該算什麼,一位粉絲對自己喜歡的作家的終極包養嗎XDDDD
不過有一些數學教授對此感到不滿,因為他們希望研究院就是個只單純做科研的地方。
亞伯拉罕.派斯說到,
「奧本海默覺得自己作為院長的一大失敗,
就是沒能讓來自自然科學和人文學科的學者們和睦相處。」
(這段內容出自《美國普羅米修斯》,也就是諾蘭改編的傳記原著)
(btw,派斯過世時的最後一本著作就是在寫奧本海默的傳記)
……爆點是,結果版上《奧本海默》的心得文還是照樣能戰文理組 XD
關於《奧本海默》電影本身,有更多厲害的人能寫出更細膩、更周詳的影評
我這種本來就戴著濾鏡、用不公正的角度來看電影的死文組就不丟人現眼了
畢竟我是本就大概了解奧本海默生平,也知道這部電影就是傳記片
也就是想看看諾蘭會用什麼樣的畫面與角度去詮釋奧本海默的故事而已
(當然,也有一部分是想用威秀IMAX的大螢幕見識一下核爆場景XDDDDD)
以我這種偏頗的角度來看,電影本身還是非常精采
不過私心覺得最驚艷的還是那種「劇本橋段安排的前後呼應」的暢快感
裸體的部分我反而完全不在意,甚至覺得有點多餘
看得覺得最有感覺的反而是試爆前的大雨夜裡
本來說要挑天氣好的日子才適合觀察,結果當天卻下起了大暴雨
大家還在拿不定時間的時候
奧本海默斬釘截鐵再次說出那句「我很熟悉這片沙漠,到了白天一定會放晴」
(我忘記原文了,但大意就是這句,更前面是他跟弟弟去那裡的時候聊到的)
「電影前半出現但你根本不知道是伏筆的部分在後半段最關鍵的時刻派上用場」
這種感覺真的……很爽……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被這段震撼到的XD
整部電影其實很多珠璣,但大概要非常熟知那些物理大家才會看得特別有感
我自己是純血文組不太熟,但看電影時旁邊的幾個男生應該是理組人,
某幾個科學家登場的時候也會聽到電影院裡冒出零星的笑聲
可惜我get不到笑點……除了愛因斯坦是全場驚呼以外XD
此外,電影的音效也是超讚,我已經在LOOP原聲帶了
用電影院的音響聽非常震撼(無論是那個震耳欲聾的群眾踏步聲還是核爆的聲音)
關於有沒有必要看IMAX,我沒辦法給出公正客觀的答案
只是我自己是覺得,這種水準製作的電影,當然要給它最高規格催下去才過癮XD
但劇情部分,畢竟就是奧本海默的生平紀實,再怎麼樣也很難拍得多波瀾壯闊
不要抱持錯誤的期待基本上是不會太失望
雖然電影播完以後我旁邊的觀眾也在問他隔壁的有沒有睡著XD
題外話是我那場一直到電影播映結束、燈光亮起為止,現場大概還有九成的觀眾未離席
這個部分還滿讓我驚訝的,畢竟以前看電影常常開始撥CAST以後人就散光光了
對我這種看電影習慣是一路坐到最後字幕跑完的人而言還滿不習慣的
雖然跟朋友聊起,她說疫情以後的觀影人素質都變得很高,我是不太知道就是了XD
(不過我上一部是去看EVA,那場也是所有人坐到最後還有人哭出來...)
(至於奧本海默,也有看到人家說是太受震撼,到結束以後還回不過神來)
總之關於電影本身,我個人是不會特別推薦
畢竟這個題材還沒上映就可以想見肯定評價會很兩極,愛的津津有味,嫌的看到睡著
所以我只用個普雷,就不去評價它的好看或難看了
最多就是提醒真的決定進電影院的觀眾...飲料...喝慢點...這部有三小時長...XD
至於電影裡刻劃的那些困境,因為原本就研究過奧本海默的故事
所以也提前理解過了,就沒有受到太多的衝擊或省思
頂多就是對片尾奧本海默與愛因斯坦的對話特別有感觸吧
最後偷渡一個其實應該只是巧合的細節
畢竟試爆當日是7月16日星期日,考量到電影院的安排,朋友說應該只是剛剛好而已
不過我這篇的標題是為了聯合公園
所以就還是容我以聯合公園作結吧
我只是單純不太相信,聯合公園的粉絲這麼多,
怎麼可能只有我一個人是為了聯合公園來看奧本海默的...
(我承認我是懷著會不會聽到聯合公園的歌的妄想進電影院的...)
奧本海默吸菸成癮,一生苦於憂鬱症。
不少朋友把他描述成一個有「自我毀滅傾向」的人。
1967年2月18日,因喉癌過世。
聯合公園主唱/查斯特因童年陰影,
有嚴重的嗑藥與酗酒問題,一生為憂鬱症所苦。
2017年7月20日,於住處上吊自殺身亡。
2023年7月21日,《奧本海默》於美國、臺灣上映。
香港、澳門地區,提前於7月20日上映。
--
鳴る神の 少し響みて さし曇り 雨も降らぬか 君を留めむ
隱約雷鳴,陰霾天空,但盼風雨來,能留你在此。
鳴る神の 少し響みて 降らずとも 我は留まらむ 妹し留めば
隱約雷鳴,即使天無雨,但若妳心盼,我亦留此地。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1.89.21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690972265.A.51E.html
你的敘述「人文和科學的分野從小在他身上不成立」有夠帥的!
去看電影吧! :)
謝謝 :)
我也很期望有合作啊QQ
推LP粉!
You are not alone(握手)
我很期待什麼時候會有大神出來剪QQ
我還記得查斯特自殺的那個週末我剛好去網咖
有人在放Linkin Park的歌放超大聲,但沒有人去制止他,大概大家都有感觸吧QQ
(握手)The Requiem也好聽!
也是我的畢生遺憾...Q_Q
可惜我不是,不然那種看師祖的感覺應該也很爽很過癮XD
我本來以為會被噓歪的結果居然爆文,我真是猜不透XDDDDD
謝謝各位的推文,尤其謝謝浮出水面讓我知道想念Linkin Park的不只我一個人的大家QQ
※ 編輯: Fantasyweed (1.161.93.131 臺灣), 08/03/2023 21:15:0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