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求世 36
從時事看世界遺產:維利奇卡鹽礦(1978)
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件事,缺一不可,台灣四面環海,鹽分取之不盡,因為取得相對容易,用之不竭,再加上價格不算貴,所以也沒特別留意得來的辛苦。早期的鹽滷法、日曬法,到現在的電解法,隨著製成方法不同,品質也日益進步,鹽不僅可做調味,裡面含的鈉也是人體所需的電解質和滲透溶質。
不過不是所有人都住海邊,鹽分攝取就各顯神通,有些來自岩鹽,有些來自井鹽,台灣的泰雅族,得從羅氏鹽膚木的果實表層取得薄鹽,對這些人來說,鹽更有價值,甚至產生專賣制度。漢武帝開始採鹽、鐵、酒專賣,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成立專賣局,將樟腦、鴉片、鹽為專賣事業,而台灣五大家族的鹿港辜家,也因辜顯榮得到鹽業專賣權而致富。古埃及人用鹽(泡鹼)將木乃伊防腐;羅馬帝國也曾經把鹽當作軍餉,英文的薪水(Salary)一詞其實就是士兵用來買鹽的錢;1930年,英國殖民者提高印度鹽稅,引起印度人及甘地不滿,採取不合作運動,到海邊自己取海水製鹽,這種氣魄跟我們自己生產疫苗一樣,最後逼迫英國政府取消鹽稅,間接促成印度獨立。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有時也溢於鹽表,波蘭南部的維利奇卡鹽礦是14到18世紀由「波蘭王國」與「立陶宛大公國」結為一國的波蘭立陶宛聯邦的重要經濟命脈,後來當德國把海鹽賣進來,波蘭經濟因此受到嚴重打擊。鹽礦帶來的利潤不僅充實了國庫,興建宏偉的城堡和教堂,鹽場的管理者也在這一帶修建奢華宅邸,1364年也利用這些收入在克拉科夫建起了波蘭的第一所大學:亞捷隆大學,這是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的母校,也因為如此,在鹽礦中竟然也能看到哥白尼的雕像,這些白色黃金間接培養了偉大的科學家。
鹽礦有327公尺深,自地面算起往下有 9 層,全部坑道加起來有兩百多公里長,多達兩千多間的廳室,有房間、禮拜堂、和地下湖泊等,持續開採了700年,宛如一座大型地下城市,沿著坑道往下根本搞不清楚方向,所以一定要跟著解說人員走,全程約兩小時。
維利奇卡鹽礦的開採跟這裡的守護聖者聖金佳(Kinga)有關。13世紀的聖金佳是匈牙利國王女兒,當時嫁給克拉科夫親王之子,因為波蘭缺鹽,她跟父親要求一座鹽礦作為嫁妝,並將訂婚戒指丟入其中作為憑據,嫁去後請礦工挖掘,結果就發現維利奇卡鹽礦,並且在岩鹽中發現她的戒指,因此聖金佳也成了鹽礦工的守護者。維利奇卡鹽礦的最大教堂,就是在礦坑中花了近七十年時間,在鹽岩間建造及雕刻出的聖金加禮拜堂,牆壁上刻有浮雕,最引人注目的一幅浮雕是《最後的晚餐》。聖金佳畢生投注於公益事業,在丈夫過世後選退隱到普通的修道院。1695年被列為波蘭及立陶宛的主保聖人,1999年被同樣來自波蘭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宣布為聖人。
如果你常覺得你走過的橋比走過的路還多,吃過的鹽比吃過的米還多的話,真的要來這裡看看,我幫你嘗過了,這裡的岩壁真的是鹽壁,是鹹的。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波蘭深度之旅:華沙、克拉科夫、格但斯克、托倫、波茲南」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小仙仔 內容簡介: 波蘭,這個曾經在地圖上消失過兩次的國家,世人對她的既定印象,總有些許悲傷的色彩。然而,親身踏上這塊土地後,你會發現她早已浴火重生,蛻變成中歐最耀眼的一顆星。 無...
波蘭王國 在 新‧二七部隊 軍事雜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小國強兵:立陶宛
立陶宛是波羅的海三小國家之一,東臨白羅斯,南臨波蘭和俄屬加里寧格勒,北臨拉脫維亞,國土有33%為寒帶針葉林,幾乎是平原沒有山岳
13世紀,立陶宛大公國成立,並透過波蘭王國王室的聯盟婚姻使國力倍增成為歐洲大國,曾面對蒙古西侵下抵抗,16世紀與波蘭締結盧布林聯合正式合併,17世紀初攻佔莫斯科,卻由於長期征戰國力衰退,遭到瑞典帝國攻佔,最後被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三分滅亡
1918年一戰後獨立,但在1919年發生波蘭與立陶宛戰爭,1920年波蘭佔領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扶持建立傀儡政權,最後又被波蘭並吞,1939年波蘭滅亡後,初期併入納粹德國範圍,但在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下,被劃入蘇聯的勢力範圍,1941年德國東進蘇聯又被德國占領
二戰後,又被蘇聯占領,直到1991年獨立,2004年3月加入北約組織,同年5月成為歐盟一份子,同時致力加強波羅的海國家間之合作關係,並設法與俄羅斯關係正常化,2014年烏克蘭基輔革命後,正與俄國關係急轉直下,國防安全上依賴北約及美國,2021起退出中國成立的「17+1合作」組織,宣布強化與台灣的外交關係,計畫在台灣開設經濟代表處
影片為立陶宛特戰部隊機動化作戰載具,以及在叢林中進行快速反應和作戰部署演習
波蘭王國 在 食之兵法: 鞭神老師的料理研究 The Culinary Art of War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羅宋湯/Борщ /Borscht
今天做羅宋牛尾湯。我小時候非常愛喝台北信義路現在鼎泰豐本店斜對面中心餐廳的羅宋牛尾湯。台灣流傳於民間的羅宋湯做法,多源自於海派羅宋湯,而不是俄羅斯紅菜根湯(Борщ /Borscht)。所謂海派羅宋湯,就是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逃離俄國來到上海的俄國人所帶來的俄羅斯紅菜根湯被上海人改良,將紅菜根換成高麗菜而成的,因為是俄國菜,所以將Russian soup音譯而成羅宋湯,而這也是羅宋湯中文名稱的由來。
和基輔炸雞一樣,紅菜根湯雖說是俄國菜,實則出自現在的烏克蘭,其名борщ (borshch)源自於斯拉夫語的bŭrščǐ,意思是豬草,因為豬草(hogweed/common hogweed,學名Heracleum sphondylium)是這道湯最早的原料,後來才被甜菜根取代。而其英文拼法Borscht則來自於意第緒語的באָרשט (borsht),這是因為這道湯菜是由說意第緒語的東歐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在北美發揚光大的。
西元五到八的中世紀時期,居住在烏克蘭一帶的人,在五月豬草收穫的季節,將收集來的豬草的葉子和莖切碎後,放入陶壺中加水發酵後,加雞或牛高湯、蛋黃和奶油煮,而成了當時貧農的食物。雖然從那時開始一直到十五世紀,這種做法已經在東歐廣為流傳,卻還是一直被視為是窮人的食物。直到16~17世紀,由波蘭王國與立陶宛大公國在1569年結為聯邦後成立的波蘭立陶宛聯邦時期,貴族們才開始接受這道菜,並加入了更多更豐富的食材。在1682年,由波蘭貴族親王耶日·塞巴斯蒂安·盧博米爾斯基的主廚斯坦尼斯瓦夫·切爾涅尼克所著的,記載了三百多道宮廷料理食譜的《烹飪綱要》(Compendium ferculorum)中,便已出現了數道這種湯品的做法,有趣的是,雖然這道菜在傳到上海之後,紅菜根被換成了高麗菜,但在斯坦尼斯瓦夫·切爾涅尼克的烹飪書中,當時使用高麗菜卻是非常普遍的做法。
而紅菜根則要到十六世紀中,才來到了斯拉夫世界。不過當時因為非常稀少,人們又對它不熟悉,因此只有少數人願意嘗試吃它。其中最早有最有名的願意嘗試吃甜菜根的人,是波蘭文藝復興時期的詩人,同時也是波蘭第一位只以波蘭文寫作的作家米科瓦伊·芮伊(Mikołaj Rej )。在他1585年所出版的《誠實人的生活》(Żywot Człowieka Poczciwego)中,他描述了他吃了味道濃郁的醃甜菜根。不過除此之外,甜菜根還是沒有進入他和他其他同時期的人的飲食生活之中。
至於紅菜根湯究竟最早時誰發明的,則有兩個說法:一是在1695年至96年的亞速海戰役中,被彼得大帝包圍的頓河哥薩克人在饑腸轆轆下發明的;還有一說也和被圍城沒食物吃有關,這次是札波羅結哥薩克人,在1683年的維也納圍城時所想出來的。不管何者為真,紅菜根湯是17世紀晚期的時候,由在俄羅斯統治下的居住在聶伯河急流東部的烏克蘭人發明的是最被廣為接受的說法。
到現在,Borscht的種類和用料更是多元,而且食材並不限於紅菜根和牛肉。像是基輔就會用羊肉,烏克蘭波爾塔瓦州的首府波爾塔瓦使用雞鴨等家禽;烏克蘭北部的切爾尼戈夫加了櫛瓜;烏克蘭西部的利維夫還會加維也納香腸。
在波蘭,則有著不同於俄羅斯濃湯版的清如紅寶石般的barszcz czysty czerwony,以及白色的加了香腸、火腿、水煮蛋等的被稱為白Borscht的barszcz biały。另外還有酸模(Sorrel)或其它綠色蔬菜葉子做的綠Borscht和夏天吃的冷Borscht等。
和Borscht一樣,海派羅宋湯也有著各種流派和分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飯店派」、「食堂派」和「家庭派」等。上海飲食作家紹宛澍在其所著之《下廚記》一書提道,「飯店派」乃是海派羅宋湯的領路人,以淮海西菜社為代表;又稱為弄堂派的「食堂派」不用蕃茄醬或是只放極少用以著色,蕃茄亦多不剝皮,可說是「清湯晃水」;「家庭派」則為以上兩派的折衷,自行琢磨,研究出各式燒法。
海派羅宋湯與俄羅斯紅菜湯最不同的是,大多數的做法不像俄羅斯版本的會先煎肉塊後,再透過deglazing來炒疏菜後再進行燉煮,而是直接以熬牛肉湯的方式直接燉煮牛肉塊後,再加入炒好的蔬菜燉煮而成。此外,海派羅宋湯的濃稠可不是來自於勾芡,而是來自於「炒麵醬」這個關鍵的工序。
「炒麵醬」是西式濃湯常使用的讓湯變濃稠的方式,是在湯快上桌前,另鍋以奶油小火炒少許麵粉,再混入湯中而成。
波蘭王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波蘭深度之旅:華沙、克拉科夫、格但斯克、托倫、波茲南」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小仙仔
內容簡介:
波蘭,這個曾經在地圖上消失過兩次的國家,世人對她的既定印象,總有些許悲傷的色彩。然而,親身踏上這塊土地後,你會發現她早已浴火重生,蛻變成中歐最耀眼的一顆星。
無論是高樓櫛比鱗次、市容整齊的「華沙」現代市中心;或是完整保留文藝復興建築物,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整個舊城列入世界遺產名單的「克拉科夫」;擁有華美的哥德式、巴洛克式建築的浪漫海洋城市「格但斯克」;彷彿800年來不曾改變,仍維持中世紀樣貌的「托倫」;以及身為貿易、工業、教育重鎮,是最適合漫步的城市「波茲南」。完整的旅遊導覽,帶你暢遊5大城市!
【華沙】
全國政治與經濟中心的要角,雖然在二次世界大戰時被砲火摧殘成平地,如今她卻已經脫胎換骨,成為波蘭最現代繁華的都市。在華沙能同時欣賞到中世紀的古城風采、19世紀的經典建築,以及蘇聯式建築文化科學宮,因此造訪波蘭的第一站,當以華沙為首選,最為精采。
【克拉科夫】
曾在中世紀為波蘭首都的克拉科夫,擁有許多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的珍貴建築,以及最具代表的瓦維爾皇家城堡。近郊的維利奇卡鹽礦,超過700年歷史的壯闊地下景觀,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西南方的卡茲米爾猶太區,與二戰期間惡名昭彰的奧斯威辛集中營,雖有著沉重的歷史記憶,卻也是來到波蘭最值得探訪之處。
【格但斯克】
波羅的海沿岸著名的港灣城市,也是波蘭最浪漫的觀光重鎮之一。在這裡,可以看到哥德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建築,走在其中就像是漫步在古典電影裡;這裡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琥珀產地之一,擁有「世界琥珀之都」的美名。來此一遊,也不妨搭一段火車,到與格但斯克並稱三聯市的格丁尼亞與索波特,來一場波羅的海獨特的海洋文化之旅。
【托倫】
在1997年整座城鎮被列為世界遺產的托倫,紅磚牆瓦的建築、充滿中世紀風格的古城,甚至還有現存最古老的聖約翰大教堂,漫步城中彷彿回到過去的時代:這裡也是天文學家哥白尼的故鄉,來此一定要探訪被改為博物館的故居。此外,托倫亦是薑餅的發源地,參觀薑餅博物館的同時,也能體驗道地的手作樂趣。
【波茲南】
過去是波蘭王國的第一個首都,每到正午12點,市政廳鐘樓塔上會有兩隻象徵波茲南的山羊,隨著鐘聲擺動,饒富樂趣;也因是第一個反共示威的城市,而成為東歐民主化原點的象徵。喜歡逛街購物的人,絕對不能錯過獲選為歐洲最佳購物中心的老啤酒廠購物中心。另外,這裡是波蘭可頌麵包的發源地,風味與法國的可頌截然不同,值得一試。
作者簡介:小仙仔
把旅遊當成人生必需品的金融界女子,只要一季沒出國一次就會渾身不對勁,曾擔任超過10年的報社記者,遊歷超過30個國家,去過香港、中國大陸、澳門、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泰國、澳洲,近幾年再將足跡拓展至歐美的波蘭、英國、義大利、法國、美國,開啟旅遊新體驗。即使後來轉換跑道至相對嚴肅的金融產業,並未抹去自己當記者時的好奇心,甚至一直鍾情執筆寫作、揹著單眼拍照的美好。
和波蘭的緣起,從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埃利・維瑟爾的《夜》這本書牽起;踏上波蘭之旅後,驚豔於波蘭從動盪歷史中蛻變後的風采,也因著國人瘋中東歐旅行,卻獨漏波蘭的遺憾,決心把對於波蘭的迷戀化為一本實體書,希望透過自己的觀察與體驗,讓更多人認識這個無限大的美好國度。
波蘭王國 在 波蘭王國- Home 的推薦與評價
雅蓋洛王朝的波蘭王國是一個由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雅蓋沃在1386年奪得波蘭王位之後所成立的一個波蘭國家。克列瓦聯盟統一了波蘭和立陶宛-兩個獨立的國家於一個 ... ... <看更多>
波蘭王國 在 #波蘭王國-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You're offline. Check your connection. Retry ... ... <看更多>
波蘭王國 在 [心得] 黃金民主陷落:波蘭立陶宛最後百年軍事[12 - 看板Warfare 的推薦與評價
Empire: Total War (帝國:全軍破敵)中的波蘭立陶宛陸軍
相信有不少板友玩過全軍破敵系列的電腦遊戲,帝國是其中的一代,其背景剛好就設定在
本文主要討論的十八世紀,可以用來當介紹聯邦晚期軍事的開頭。
帝國:全軍破敵的許多設計都與史實相去甚遠,然而基本上還是都有參考的原型,而在聯
邦的單位之中,比較特別的兵種有二,一個是翼騎兵(Winged Hussars),另一個是衛隊擲
彈兵(Guard Grenadiers)。
史實來說,翼騎兵在十八世紀早就已經不再是聯邦陸軍的主力,並且也沒什麼繼續裝備羽
翼的紀錄,只是單純的胸甲騎兵,最後在1775年後陸續整編為國民騎兵。遊戲中的翼騎兵
戰力極高又是後期兵種,是犯了時間錯亂的謬誤。[1]
衛隊擲彈兵則是一個比較耐人尋味的單位,我相信其原型應該是指聯邦陸軍中「王國衛隊
步兵團」和「立陶宛大公國衛隊步兵團」這兩個單位內的擲彈兵連,會選擇這樣的部隊也
是有原因的。
在1788年四年瑟姆展開軍事改革之前,聯邦步兵理論上每個營都有一個擲彈兵連,和當時
歐洲的主流編制相近,這種單位是從各團營之中挑選出的精銳,作戰時往往會抽調出來組
成獨立營。
但是自1788年以後,聯邦步兵只有兩個衛隊步兵團還有比較明確的擲彈兵連,其他團的擲
彈兵似乎沒有組成連。在1792-94年間,紊亂的聯邦陸軍除了衛隊步兵團外沒有擲彈兵的
存在。[2]
由於立陶宛大公國衛隊步兵團只有八個連,該團只有一個擲彈兵連,王國衛隊步兵團則應
該有正規的兩個營,因此聯邦末年全軍僅存三個擲彈兵連,這或許是遊戲中將其特別設計
為一個單位的原因。
然而,這幾個連頂多是一個營的兵力,而且這幾個連也沒有什麼特殊的表現,將其當成聯
邦的特殊單位,感覺就是設計者想不到還有什麼可以用的了。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史實。
[1] Polish Winged Hussar 1576-1775, Richard Brzezinski (Osprey, 2006)
[2] Polish Armies of the Partitions, Vincent W. Rospond 1770-1794 (Osprey,
2013)
末代聯邦陸軍
在奧古斯特˙波尼亞托夫斯基國王的在位時期,聯邦陸軍承受了三次瓜分的毀滅性打擊,
但也在此期間開始更為積極的回應歐洲軍事環境的革新。
在奧古斯特繼承王位前,由於聯邦與薩克森公國共主長達六十餘年年,聯邦陸軍的編制、
軍服多受薩克森影響,只在騎兵方面仍有相當程度維持著上世紀的傳統,步兵也仍保有幾
個獨立連隊。
在第一次瓜分前,聯邦陸軍規模偏小,單位主要可以分成騎兵、龍騎兵、步兵與技術單位
這三類。騎兵團可再區分為驃騎(Hussar)、披甲夥友(Pancerni、Petyhorcy)、槍騎兵
(Lancer)、輕騎兵(Light Horse)、韃靼(Tartar)這些類別;砲兵視同一個步兵團則是當
時歐洲的慣例。各單位依其轄屬還可以冠上衛隊、國王、統領或其指揮官的名號。
步兵一團兩營,每營一個擲彈兵連、五個火槍兵連,每團還有四門火砲。獨立的擲彈兵團
和燧發槍連(註)每營也是六個連。除了正規的步兵團,聯邦依然有些獨立的連,這些是統
領的親兵,依然掛著鄂圖曼新軍和匈牙利步兵的名號和制服風格。
註:此指Fusilier燧發槍兵,雖然字面上看起來fusilier和musketeer一樣是火槍兵,十
八世紀的歐洲各國有時會用不同的單字來定義不同類型的單位。
騎兵的部分雖然理論上有團下轄連的架構,實際上卻多連不成團、數連不組隊,還是以旗
(banner)這個介於連到團之間的中世紀單位來管理。龍騎兵因為是自西歐引進的部隊類別
,通常會不用旗當單位。
聯邦的重驃騎兵此時基本上是轉型成胸甲騎兵,其中一部分仍會配戴甲冑(註),武器包含
騎矛、軍刀和火銃,部隊中的夥友(軍官)通常持矛,扈從(士兵)則持銃,這個組成概念會
延續到聯邦滅亡,甚至在拿破崙戰爭中被引進西歐。
披甲夥友屬於中等騎兵,其裝備與重驃騎頗為類似,包含輕矛、軍刀和火槍;龍騎兵則不
裝備矛,裝備刀劍、手槍和短步槍,且仍有充當騎馬步兵的傳統,和他國相當。
註:十八世紀中葉的時候,胸甲騎兵雖然依然屬於重騎兵,有些國家卻不配給胸甲,像是
普魯士的胸甲騎兵就是實際不配甲的重騎兵。
聯邦的炮兵在1770年狀況甚差,因為多年不修軍備,很多火炮都是五十年前鑄造的老式火
砲,要不然就是趕快再買進口貨。
在1770年,巴爾聯盟之戰期間,聯邦陸軍的單位數量:
王國 公國
騎兵 5 5
龍騎兵 6團 3團*
步兵* 8團 5團
5連 5連
*: 步兵含技術部隊。
在巴爾聯盟戰爭前(~1764),聯邦騎兵的編制如下:
王國 公國
驃騎 16旗 6旗
中等騎兵 76旗 25旗
輕騎兵 14旗 12+8旗**
龍騎兵 7團 4團
*: 1775年皆轉為步兵,後面會講。
**: 12旗韃靼騎兵、8旗哥薩克騎兵
在1770年代,受到第一次瓜分的衝擊,聯邦開始進行軍事重整,其中在高層的組織架構上
,聯邦將波蘭王國分成四個軍區,各區下轄單位為一個師(註),四個軍區分別是大波蘭、
小波蘭、沃倫和波德拉謝;立陶宛則全部位於維爾諾紐斯軍區。這五個軍區的設立主要是
用於行政管理。
註:師(Division)變成固定的編制是在法國大革命之後。
從1776年開始,驃騎和披甲夥友等傳統的線式騎兵(註)都被整編為國民騎兵旅,子類別是
槍騎兵。在1784年,每個國民騎兵旅都下轄24個連隊,各連隊144人;衛隊騎兵例外,只
有八個47人的小隊。
註:線式騎兵的意思是中等以上、能扛戰線的騎兵,與線式步兵對應。
戰術單位還是用「旗」,但是與西歐的隊(squadron)相當。
國民騎兵旅的裝備有一對手槍、一把刀劍、一柄長槍或一挺短火銃;龍騎兵的差別在於不
裝備長槍,只用火銃,而且有刺刀(維持騎馬步兵的功能)。
王國和公國的陸軍都把砲兵、工兵、架橋兵整編到新的行政單位「裝備部隊」,也就是技
術部隊。此時砲兵不受行政管理,只下轄於軍方,且獲得很久沒有的增強。
在第一次瓜分後,聯邦砲兵一開始效法奧軍的規格,自1779年以後改效法法軍規格。經過
八十年的空窗期,聯邦重啟國產火炮,到了1789年,聯邦的兵工廠已經鑄造了185門型制
不等的火砲,還不包含私人鑄造的58門營部炮,這雖然還遠不及列強水準,已經算是有小
成。
聯邦在1770-89年間的制式火炮規格包含3、6、8、12、18磅炮,6、8吋榴彈砲,以及一些
臼炮。
1788年四年瑟姆執政後,聯邦陸軍進一步進行重整,根據1789/2/27的命令,聯邦騎兵之
中的一部分被歸類為「前哨騎兵」(Advance Guard Cavalry),這包含一部分的王國龍騎
兵、一部分的國民騎兵和一些其他的輕騎單位,沒被整編為前哨騎兵的龍騎兵都被轉成步
兵團。
前哨騎兵的類型是輕騎兵,主要負責偵查巡守的任務,單位是團。
聯邦陸軍在1776年的編制:
王國 公國
騎兵 8 9
龍騎兵 6團* 0
步兵** 15團 8團
5連 4連
*: 在1789年以後,3個團變成前哨騎兵,另外三個變成步兵。
**: 步兵含技術部隊。
1790/91年之後,由於四年瑟姆開始進行全面性的整軍,編制又有微幅調整,使各旅、團
、連都能向他國看齊。
舉例來說,騎兵旅在1792年的編制已經改成:
國民騎兵旅 王國 公國
連(150人) 12 16
軍官 19 21
前哨騎兵團 王國 公國
連(135人) 10 8
軍官 19 19
雖然國民騎兵旅的指揮官是旅長(准將),前哨騎兵團的指揮官是團長(上校),兩者的組織
架構是差不多的。
1790年的改革有一部分是呼應散兵、輕步兵的潮流,根據命令,每個營都要挑出10~12名
狙擊兵(註);隔年,命令擴增為各營都要有一個連的狙擊兵。
註:此指Sharpshooter,是擅長長程狙擊的士兵,但不應與專指單獨行動的狙擊手Sniper
混淆。在拿破崙戰爭期間,狙擊兵常是拿來福槍的輕步兵。
1792年,立陶宛陸軍把各營的狙擊兵連抽調出來,組建了來福槍軍,下轄四個營,每營四
連,每連147名士兵。與此相彷,最遲在1794年,王國陸軍也有了至少一個來福槍步兵團(
第十九)。
由於聯邦軍備困窘,掛名來福槍的單位並非全部都裝備了來福槍。
在1792年,聯邦步兵的營部炮是2~3磅炮,砲兵連包含6、12磅炮和6吋榴彈砲,營部炮由
步兵營管轄,砲兵連平時散駐各地據點,作戰時才抽調。在1792年五月,聯邦陸軍還仿效
普魯士軍制建立騎砲兵,用於支援騎兵。
在1792年和1794年的兩次抗戰中,聯邦陸軍的骨幹大致上維持相同的狀態,不過在1794年
的大起義期間,聯邦的起義軍徵募了大量的民兵,民兵的武裝就很差,在起義的第一場戰
役拉茨瓦維茨戰役中,兩千名農民只有三百挺槍枝,大多數人還是只能用鐮刀、斧頭和長
矛做白刃肉搏。
在該役後,柯斯丘什科組織將這些農民兵編成兩個克拉科夫擲彈兵團,用於激勵他們的作
戰精神。
在農民兵之中還是有騎兵的組成部分,按當時的徵兵法來講是五十戶人家出一名騎兵(步
兵的十分之一),這些騎兵被編制為輔助騎兵,常被用於偵查。
需要注意的是聯邦原本就有一些民兵,但主要是各行政區自行組織的,像是華沙和克拉科
夫在戰爭期間就有組織民兵,這些部隊被用於地區防衛;但也有比較偏向機動部隊的,王
國和公國的中央采邑和貴族的領地就都有動員民兵。
1792年聯邦陸軍編制:
王國 公國
騎兵 17團* 11團**
步兵與技術 20團 11團
2連
*: 衛隊龍騎兵X1、國民騎兵X8、國王槍騎兵X1、
前哨騎兵X5、忠誠哥薩克X2
**: 騎兵衛隊X1、國民騎兵X3、前哨騎兵X7
1792年塔戈維查聯盟編制:
騎兵五團、步兵一團
1794年聯邦陸軍編制:
王國 公國
騎兵 17團 12團
步兵與技術 27團 12團
(應該還有約6個獨立步兵連,王國、公國各2~3連)
所以,如果出了Empire II: Total War,就史實來說可以設計什麼單位呢?
我個人覺得聯邦在黃金時代開始建立的鄂圖曼新軍步兵連和匈牙利步兵連,算是聯邦陸軍
很具特色的編制。
這兩種連隊的出現,一個是鄂圖曼新軍的降兵和叛逃者組成的,另一個是初代元首斯特凡
˙巴托里從自己的匈牙利采邑帶來的傭兵,但是後來卻演變為高階將領的親衛隊編制,並
且持續使用鄂圖曼和匈牙利的軍裝(但後來通常是波蘭本土士兵)。
這種概念等同於國軍有幾個連的憲兵在cosplay美軍和俄軍的士兵。
王國的獨立步兵連在1789年被裁掉,但是有的在1793年被重建,也因此參與了起義;公
國的獨立步兵連則一直存在到聯邦滅亡。這幾個連雖然在戰爭中的表現有限,但還是很值
得被標誌出來。
此外,ETW的單位設計不符合波蘭的騎兵傳統,就史實來說聯邦騎兵鮮少有純西歐風格的
重騎兵,只有龍騎兵是西歐風格,所以應該要設計不同類型的槍騎兵來符合國民騎兵旅的
重騎兵與中等騎兵。
聯邦陸軍的遺產
在聯邦滅亡後,波蘭的軍人有許多投身法軍,期待法國會主持正義、回復波蘭的獨立,因
此直到拿破崙麾下的波蘭部隊相當知名。
雖然最後拿破崙沒有符合他們的期待以至於被許多波蘭人認為是沽名釣譽之徒,拿破崙建
立的華沙大公國多少延續了波蘭的個體性質,後來俄國也建立了波蘭會議王國這個半獨立
的共主政權。
波蘭人雖然不爽拿破崙,在拿破崙戰爭期間別無選擇的支持法國,直到萊比錫戰役的時候
波軍都還有不亞於他國部隊的優秀表現。
在拿破崙戰爭期間,波蘭部隊展現出足以傲人的實力,其步兵與砲兵非常善於防禦戰,波
蘭步兵被描述為「雖然沒有輕步兵,線列步兵卻比法國的同行更迅捷」,波蘭槍騎兵更足
以被視為最優秀的騎兵之一。由於本文不專注於討論拿破崙時期的波軍,就暫不多提。
事實證明,聯邦確實有著相當水準的戰爭潛力,聯邦末年曾經提出的十萬陸軍直到滅國前
都沒有達成(加上民兵才勉強超過),但是華沙大公國在1812年卻以極為有限的疆域擠出了
接近十萬人,倘若聯邦的政治與經濟能夠有所改善,一些改革家呼籲的三十萬衛國大軍並
不是夢想。
聯邦太晚理解到改革的必要性,而且直到1830年的十一月革命時波蘭立陶宛都還在受到不
同思想的分裂所削弱,問題主要在於貴族階級仍對農奴制有所留戀,並且也受當時國際上
在後大革命時期的保守氛圍所脅迫。
聯邦雖然失敗,由於最後終究提出了五三憲法此一崇高的理想,並且一度迴光返照,波蘭
的後兩次瓜分因此被視為欠缺道德合理性,對於近代波蘭的重新獨立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附帶一提,第二共和(1917~1939)的時候,畢蘇斯基的那一派波蘭政治家就是以聯邦為
第二共和的精神楷模,他們呼籲的是民族與文化的寬容,著重國家認同主義,和另一派的
民族國家主義互相衝突。
聯邦經常被拿來和其他存在如英國、美國和神聖羅馬帝國互相比較,主要是因為兩方有著
許多類似的情形,只不過聯邦在比較中通常是較為失敗的一方。倘若聯邦能夠有英國先進
的金融與經濟體制,實現美國的自由思想(雖然美國早期也很不完美),達到神聖羅馬帝國
地區的高度軍事化......任何可能性都會使聯邦存活更久。
最後必須說的是,尋求獨立自主是個美好的理想,但是需要靈活、大膽但謹慎的內政與外
交手腕。波蘭立陶宛聯邦的毀滅是個負面教材,有相似理想者應記取教訓,不要讓自己處
在各方面的劣勢。正面教材很多,這裡就不多舉例了。
--
But what is liberty without wisdom and without virtue? It is the greatest of
all possible evils; for it is folly, vice, and madness, without tuition or
restraint.
~ Edmund Burke, 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 (179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1.166.16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457861709.A.9D5.html
抱歉,打錯的東西沒刪完。
謝謝。
※ 編輯: jimmy5680 (60.245.65.130), 03/13/2016 21:06:3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