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教養術_讓孩子體驗不同人生並思考_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觀
孩子的人生只有一次,在有限的時間裡它能真實體驗的畢竟有限,然而透過小說、故事,卻能帶著孩子進入故事主角中感受更多不同人生經驗。
對印度這個離臺灣說遠不遠、說近不近的國家,大部分的人對它認識不多,除了知道印度出數學家、選美佳麗,大概就是種姓制度、印度教和泰姬瑪哈陵,最近拜奧運之賜,還知道了 #印度羽球一姐辛度,現在,讓我們帶孩子一起來閱讀更多不同國家的故事↘↘↘https://bit.ly/3xDKqOg
🐳《便當尋人啟事》是一本單純、美好的作品,帶孩子在流暢的故事中學習愛、包容與感恩,逆境中更要懷抱希望
🔖博客來>> https://bit.ly/3stLLot
🔖誠品>> https://bit.ly/32okKbm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常常會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意思就是有錢連鬼都可以收買啦。有錢可以買的東西真的太多了,我可能買不到青春,但至少可以去拉皮少兩條皺紋吧?我現在還沒去喔,我存起來過十年再用。 但這次肺炎疫情,我真的看到一個金錢沒法收買的,那就是COVID-19 。 紐約時報在前幾天就在頭版頭,刊登了這次在疫情...
「泰姬瑪哈陵故事」的推薦目錄:
- 關於泰姬瑪哈陵故事 在 未來Famil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泰姬瑪哈陵故事 在 馬老師的旅遊跑馬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泰姬瑪哈陵故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泰姬瑪哈陵故事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泰姬瑪哈陵故事 在 小象愛出門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泰姬瑪哈陵故事 在 fanfan cat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泰姬瑪哈陵故事 在 小馬台灣吉普賽人The Rom in Taiwan - 【印度】泰姬瑪哈陵的 ... 的評價
- 關於泰姬瑪哈陵故事 在 泰姬瑪哈陵故事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泰姬瑪哈陵故事 在 泰姬瑪哈陵故事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泰姬瑪哈陵故事 在 泰姬瑪哈陵的故事@ 這是我的部落格 - Pinterest 的評價
泰姬瑪哈陵故事 在 馬老師的旅遊跑馬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時事求世 35
從時事看世界遺產:德里的胡馬雍陵(1996)
有很長一段時間,印度是由北方來的蒙古人統治,身為成吉思汗以及帖木兒後裔的巴布爾,在1526年結束了德里蘇丹國的統治,開創了蒙兀兒帝國,長年征戰讓他英年早逝,1530年47歲時死於阿格拉。
但和他的祖先一樣,在很短的時間內打下江山,但如何維持戰果就是個大問題。其實帝國在開創之初,並沒有建立完善的制度,軍隊是由多族群組成的烏合之眾,金戈鐵馬下以大量施散錢財維繫軍隊,造成國家財政困難,對於皇權的傳承也沒確立,連宮廷貴族也覬覦王位,因此也使得他的兒子各個有機會,人人沒把握,帝國的延續最後由他的兒子胡馬庸即位。
胡馬雍的手腕不如巴布爾,來自北邊的阿富汗人尚未被粉碎,來自東邊比哈爾的統治者:舍爾沙,這個普什圖人成為阿富汗人的新共主,帝國在內政諸侯伺機奪權,外交面臨古吉拉特的進攻下,不得不和舍爾沙簽訂緩兵之約。但這也給了舍爾沙坐大的機會,1540年,胡馬庸兵敗,舍爾沙在德里建立蘇爾王國,統治著西起阿富汗,東到孟加拉的區域,胡馬庸也展開了長達15年的流亡歲月,蒙兀兒帝國名存實亡。
還好他沒有成為末代皇帝,機運還是站在他這邊,胡馬庸逃到當時的薩非王朝,也就是今天伊朗,在薩菲國王太美斯普一世的應援下,他重新建立軍隊,在今天伊朗伊斯法罕的四十柱宮的壁畫中,還可看到兩人相見的壁畫。1545年,死對頭舍爾沙在進攻卡蘭賈爾堡時死於意外的火藥爆炸,蘇爾王朝陷入混亂,1555年胡馬雍打敗短命的蘇爾王朝,重回德里,恢復蒙兀兒帝國。本該大展鴻圖,沒想到隔年竟然從圖書館樓梯上跌下來摔死,寧可光榮戰死沙場,沒想到有點落漆的結束一生,但其繼位者阿克巴,迎來蒙兀兒帝國全盛時期。
胡馬雍雖然一生充滿戲劇化,但死後所葬的地方卻開啟蒙兀兒帝國建築的濫觴,最著名的蒙兀兒建築泰姬瑪哈陵就是以此為藍圖設計。泰姬瑪哈陵述說著沙賈汗國王與王后的愛情故事,其實胡馬雍墓也是,設計者是胡馬庸的王后哈米達,與胡馬庸顛沛流離,同甘共苦,結果丈夫又過世,波斯裔的她親自設計陵寢,於1572年完工,在胡馬庸死後48年,哈米達以77歲高齡過世,和丈夫長眠於此。一入內的花園就是由步道和流水分為四部分的波斯花園,陵墓矗立在一個7公尺的平臺上,整棟建築由紅砂岩建造,陵墓是白色大理石圓頂,矩形結構的下層裝飾有優雅的拱門,鏤空的設計透光呈現伊斯蘭的圖案。
胡馬雍墓不僅是一個人的陵墓,它影響了整個蒙兀兒王朝的建築,1857年,也成為了蒙兀兒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的避難所。在胡馬雍墓園區內還有座伊薩汗(Isa Khan)墓,他是輔佐蘇爾王朝的兩朝元老,死後皇帝幫他蓋了陵墓,其實應該說胡馬雍墓在伊薩汗墓旁,因為是伊薩汗墓先蓋好的,曾經敵對的雙方,死後共享一坏土。
泰姬瑪哈陵故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從最優美到最衝擊|印度阿格拉與瓦拉納西 #tb
阿格拉過去曾是帝國首都,有著雄偉的城堡外,更有著潔白優美的泰姬瑪哈陵,是處處可見帝王氣派的城市。而瓦拉納西則能近看平民的生活百態,包括印度的種姓分別、對信仰的極度虔誠,甚至是露天燒屍的驚駭與文化衝擊。這兩座城市各有著高度代表印度的特色,不能不訪。
▌阿格拉 Agra
若要一窺蒙古人後裔建立的蒙兀兒帝國之輝煌,那阿格拉便是最佳去處之一。阿格拉有著眾多蒙兀兒帝國全盛時期遺留的建築,包含三個世界文化遺產,分別是泰姬瑪哈陵、阿格拉堡與勝利之城法特普斯克利Fatehpur Sikri。
▌泰姬瑪哈陵 Taj Mahal 永恆的眼淚
有著浪漫傳說、被譽為永恆愛情象徵的泰姬瑪哈陵, 大概是阿格拉最著名的景點。由沙加汗下令建造,耗費兩萬人工、22年光陰與今日等值8.27億美金才建成的泰姬陵,除了是愛情的見證外,也是阿格拉乃至印度的象徵,因此也是多數旅人來到印度不會錯過的景點。
然而泰姬陵只是其建造者,蒙兀兒帝國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喜好大興土木的例子之一,他先後還在德里興建了紅堡與拉合爾堡的沙利馬爾花園。加上不斷的大興干戈,讓蒙兀兒帝國的財政陷入窘境,民怨開始四起。晚年被自己的二兒子篡位,關入阿格拉堡,眺望著泰姬陵渡過殘生,最終也葬在泰姬陵與其妻常伴左右。
▌阿格拉堡 Agra Fort
與泰姬瑪哈陵一同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阿格拉堡,也是很熱門的參觀景點。由紅色沙岩建成的阿格拉紅堡,是印度三大紅堡之一,與德里紅堡和勝利之城法特普斯克利齊名。阿格拉紅堡也是蒙兀兒皇帝們的居所,一直到第十八代的皇帝後,於1638年遷都到德里為止。但目前開放的只有第三至第六代皇帝的宮殿,其餘的目前則為軍事基地,不開放參觀。
然而阿格拉紅堡的精華處也是在第三與第五代皇帝的宮殿。阿格拉堡是由第三代的皇帝阿克巴 Akbar所興建,然而他本人來不及見到城堡竣工就撒手人寰,最後是在他的兒子賈汗季手上完成。
▌瓦拉納西 印度教聖城
我在阿格拉原本還有排一天的時間,前往勝利之城法特普斯克利Fatehpur Sikri。然而後來要買阿格拉前往瓦拉納西的車票時,因為遇上聖誕連假,都買不到直達車票。無奈之下,只好放棄這天的行程,先搭車回新德里,再前往瓦拉納西。我在瓦拉納西沒有什麼主要的景點要造訪,基本上就是逛河壇 Ghat,除了親眼看看恆河這條聖河外,也看看恆河畔的印度人生活百態。
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的恆河,在印度教中則是由濕婆神的頭髮分流的七條聖河之一,恆河畔的瓦拉納西更是濕婆神下凡之處。生人在恆河沐浴可以洗滌罪過與不潔,亡者骨灰灑入恆河,則可以超脫輪活直達天堂。因此不論晝夜,瓦拉納西的河壇上總是熱鬧非凡。瓦拉納西有著眾多河壇,每個河壇都有不同的功能與活動,幾個比較主要的活動為河壇漫步、欣賞恆河日出、看燒屍與參加恆河夜祭。
▌河壇漫步
白天的河壇與河畔總是熙來攘往、熱鬧非凡,也充滿了無盡的拍攝機會。像是一次次浸入河裡的眾多印度信徒、賣力兜售河燈與花圈的小販,還有一些裝扮奇特、總是想要遊客拍他們的「苦行僧」。也因為有眾多有趣的拍攝主題與畫面,我白天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河壇上漫遊與拍攝,甚至一度被泡在河裡的信徒叫去替他們拍照紀念!
▌看燒屍
順著恆河逛河壇時,勢必會走到燒屍的河壇,這裡便是許多旅人經歷重大文化衝擊之處。印度教徒相信死後骨灰灑入恆河,便能直抵天堂,因此在瓦拉納西有兩處露天燒屍的河壇,而大部分人去的是較大的瑪尼卡尼卡河壇。
一開始家屬與工作人員會將包著裹屍布的遺體,稍微浸到恆河中,象徵淨身。之後便將遺體置於架好木材的焚台上,由僧侶進行祝念後,再依序疊上乾草與木材,之後便點火燃燒。遺體焚盡後,再灑入恆河,整個火化儀式便告終。
其實現場並未如我之前在網路上看到的文章驚悚,因為遺體都有用裹屍布包起來,在河岸邊也大多是散落的花瓣與沒有燃燒完全的裹屍布而已。比較引起我注意的,大概是當地人從河裡釣起、額外肥大的魚吧。
▌欣賞恆河日出/ 日落
搭乘小船遊恆河也是很受歡迎的活動,特別是在河上欣賞日出與日落。我也透過了民宿預訂了遊船,可惜因為霧霾的關係,沒有看到日出。然而從河上欣賞瓦拉納西,特別是從河上的角度看河畔祈禱的信眾,也是相當特別的體驗。
▌參加恆河夜祭 Aarti (Puja)
每天晚上舉行的恆河夜祭,是瓦拉納西的重頭戲。這個古老的印度教儀式,旨在對恆河與濕婆神表達敬意,是人神溝通的方式之一。恆河夜祭全年無休的在主河壇上的祭壇舉辦,由高種姓的祭司執行。這些祭司會持不同法器依序朝四個方位祭拜及祝唸,是很特別的文化體驗。
▌填問卷抽免費攝影課程
印度是我一直心神嚮往之地,雖然在印度旅行的當下,不時會有心很累的時候,但事後回憶,卻又著迷不已。次大陸上的色彩與建築,都令人難忘。而在恆河畔看到的印度人生百態,雖非建築的型態之美,卻也故事性十足,有其獨特的美感。
而如何以影像敘事,用相機書寫旅行篇章,是我目前正在籌劃的新攝影課程中的一章。內容包含了如何在適當的場合,利用各種鏡頭的特性與效果,來傳遞想說的訊息、想講的故事。此外,還包含了如何事前規劃攝影旅行,以及最終創造自己的風格,拍出屬於自己的旅行影像等章節。
為了讓課程更貼近大家想學的部分,想透過問卷請教大家一些意見。了解大家是否對這個課程有興趣外,也作為我製課的參考依據。若最後課程順利開設,為表達感謝,會從填寫問券的人中,抽出三位贈送這次的課程。
最後希望借用大家約五分鐘的時間,幫我填一下問券。問券除了通知中獎用的E-mail外,不會搜集任何的個人資訊,請大家放心。
問卷網址:https://pse.is/3gr392
泰姬瑪哈陵故事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們常常會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意思就是有錢連鬼都可以收買啦。有錢可以買的東西真的太多了,我可能買不到青春,但至少可以去拉皮少兩條皺紋吧?我現在還沒去喔,我存起來過十年再用。
但這次肺炎疫情,我真的看到一個金錢沒法收買的,那就是COVID-19 。
紐約時報在前幾天就在頭版頭,刊登了這次在疫情中過世的人的人名,因為美國的死亡人數已經跨過了十萬人,結果整個頭版頭整頁塞滿了人名。要知道現在確診人數跟死亡人數,飆到讓大家車尾燈都看不到的,就是號稱世界上醫療資源最完善、財富淹腳目的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而且這個數字還在繼續爆衝當中!我以前在美國住了快三十年,我真的滿頭問號,到底是在幹嘛?最有錢的是你、做最爛的也是你,就好像富二代成績竟然吊車尾一樣,現在想想,富二代吊車尾的還不少,總之這就讓我忍不住開始思考,有錢真的是防疫必需品嗎?
最近就有個小地方抓住了國際媒體目光,還被拿來跟美國做比較,就是印度西南方的「喀拉拉邦」。
喀拉拉邦面積3萬8,863平方公里,比台灣大了一些,卻塞了3500萬人口;印度1月27日首個確診就是出現在喀拉拉邦,不過4個月過去,印度全國病例不斷爆增,至今已有超過14萬人確診,四千多人死亡,喀拉拉邦卻只有896例確診,7人喪命,情勢整個大逆轉,被稱作全印度唯一成功控制疫情的省分。
再拿來跟美國比一比,美國人均GDP達6.5萬美元,但Covid-19死亡率卻出奇高,達到5.8%;反觀以服務業為主的喀拉拉邦,人均GDP只有2900美元,失業率高達11.4%,但在這波疫情中,死亡率只有0.7%,怎麼看都狠狠打臉美國以及其他資源充足的大國。
包括英國BBC、衛報,美國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以及經濟學人,都大篇幅報導這個「喀拉拉現象」,以及他們採用的「喀拉拉模式」。
其實喀拉拉邦政府長期投入大量經費,加強公共衛生基礎建設,當地有2700多家政府醫療機構,平均每10萬人有330張床位,是全國最高,但要比醫療資源,美國更多啊,也沒比較厲害,我們就幫大家歸納出三項喀拉拉防疫秘訣。那第一項,就是跟台灣一樣的「超前部署」。
台灣17年前有SARS教訓,17年的萬全準備就等這一仗,喀拉拉邦在2018年也有「立百病毒」的前車之鑑,這個病毒也是由「果蝠」傳染的,當時一個月就奪走17條性命。
所以這次中國武漢傳出病情的時候,喀拉拉邦就立刻拉響防疫警報。1月就開始在四個國際機場對旅客進行體溫篩檢,追蹤並且隔離疑似個案;2月成立一個24人的防疫小組,3月10日就宣布關閉所有教育機構和娛樂中心,禁止大規模聚會,呼籲民眾不要前往宗教場館,兩天後進一步宣布封城令,比中央政府的全國封鎖令(3/24)早了將近兩週。
不僅如此他們還在每一區都設立負責處理Covid-19的專門醫院,連飯店也變成隔離病房;曾經擔任過中學教師的喀拉拉邦衛生部長「夏拉賈」,兩年前就靠防疫一戰成名,故事還被翻拍成寶萊塢電影。這回更是專訪接不完,還被封為「Covid-19殺手」、「巨星衛生部長」。這次的防疫模範生,怎麼那麼剛好都是女性領導人呀!
我們再看到第二點,同時也是非常具有印度style的「人海戰術」。
大家對印度的第一印象,應該就是人怎麼那~麼多,印度是目前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僅次於中國,雖然人口密集往往會造成防疫困難,但喀拉拉邦反而把這項劣勢轉為優勢,號召民眾擔任防疫志工,結果短短一個月內就有30萬人加入!
喀拉拉邦把人海戰術運用在病例追蹤上,分為電訪和親訪,電訪中心運用地理標籤技術定位,志工再一一打電話詢問被監測的對象有沒有出現症狀,還有專門用來防疫的20萬個WhatsApp群組;當地還成立一支「追蹤部隊」,2萬6千名經過認證的社會衛生工作者和稽查員,挨家挨戶訪查隔離檢疫者,同時出動好幾千名警察,嚴格執行封鎖令,騎機車到處巡視,看民眾有沒有乖乖待在家。
但是喀拉拉邦的經濟,靠外邦和外國的日薪移工支撐,封城沒飯吃怎麼辦?當局也有完善的福利制度,把對人民的衝擊降到最低。
原來喀拉拉邦是由左派的共產政府當家,主張人人有飯吃,和印度中央和其他地區的右派種姓色彩大不同。相較其他省份的民眾因為封城挨餓,喀拉拉當局靠2萬個「社區廚房」,填飽30萬移工的肚子,有志工幫忙煮大鍋飯,民眾甚至能依據飲食喜好點餐,至今送出800萬份餐點;地方政府還免費向每個家庭發放15公斤白米、豆類和調味料,而且送貨到府,就算學校關閉,也會送營養午餐給學童,並且提供醫療和個人衛生用品給需要的民眾。
雖然「喀拉拉模式」目前看來很成功,但專家警告,仍然不能掉以輕心。例如印度泰姬瑪哈陵的所在地,北部城市阿格拉(Agra),先前防疫模式被大力讚揚,結果4月初案例暴增,神話破滅!不過喀拉拉邦的表現,依然可以證明財富並不是政府防疫的絕對條件。
西方資本主義的理念向來是:財富能讓民主政府,在承平時期為公眾提供服務,並且在危難當頭時,保護公眾免於傷害,不過看看美國這次的表現,或許就是因為資源太多反而掉以輕心,螺絲不知道鬆了幾百顆,反觀喀拉拉邦這樣相對不寬裕的地方,或許正明白自己沒那個本錢,也就不敢去冒險。錢多有錢多的優勢,但沒錢也有沒錢的做法,你認為資源多寡跟防疫表現成正比嗎?
這周琪斐大放送的關鍵字是 #喀拉拉模式 #窮無損防疫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泰姬瑪哈陵故事 在 小象愛出門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歡迎訂閱按讚分享
http://www.youtube.com/c/小象愛出門
FB 小象愛出門
https://www.facebook.com/t60734tina/
===========================
世界七大奇景,小象已經快收集完啦❤️❤️
這次來 #印度 絕對不能錯過 #泰姬瑪哈陵 !!
來到這麼神聖的地方,買上一件傳統服飾「紗麗🥻」來是絕對要的👍👍
沒想到穿上後,一路上瘋狂被粉絲要求合照,是長得太正嗎?(誤XDDD,應該是太有霸氣的關係啦~
就跟著小象一起探索泰姬瑪哈陵,認識有淒美愛情故事的它吧~
感謝📹
剪輯師 💻 老謝
伴遊夥伴 👧 小羊
💡本次 #泰姬瑪哈陵 & 阿格拉一日遊(新德里出發 - 快速列車)#泰姬瑪哈陵快速通道門票 行程由Klook 訂購
#印度 #印度景點 #印度阿格拉 #India #新德里
===========================
旅行Follow
IG:elephant_gogo
Line:t60734tina
合作邀約 (影片、文章、旅遊、講座、行銷)
聯絡信箱:t60734tina@gmail.com
泰姬瑪哈陵故事 在 fanfan cat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印度阿格拉
#泰姬瑪哈陵
來到世界七大奇景之一的泰姬瑪哈陵,
怎能不拍影片留下紀念呢?
我們運氣很好,
從霧氣正濃時的灰白色到
陽光乍現,金色光芒閃耀的象牙白,
全都一覽無遺,
來泰姬瑪哈陵,
迷人的不只是美麗的藝術建築,
浪漫的愛情故事,
還有熱情親切的陌生人,
拿著絲巾隨風飄揚的女孩和她的爸媽,
都跟我一起合照,
雖然女孩的爸媽沒有看我,
害我像是亂入別人鏡頭的路人😹
還有穿著繽紛沙麗及鼻環的女子,
也欣然的成為我旅行回憶的一部分,
最後一家子對台灣的招呼,
更成為影片畫龍點睛的存在,
在這裡,
任何一個陌生人都有可能成為
相片中的亮點,影片裡的演員,
這是我覺得印度最有魅力的地方~
泰姬瑪哈陵故事 在 泰姬瑪哈陵故事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推薦與評價
泰姬瑪哈陵故事 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資訊,找泰姬陵故事,泰姬瑪哈陵建築風格,泰姬瑪哈陵症候群在2022年該注意什麼?泰姬瑪哈陵故事在2023 ... ... <看更多>
泰姬瑪哈陵故事 在 泰姬瑪哈陵故事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推薦與評價
泰姬瑪哈陵故事 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資訊,找泰姬陵故事,泰姬瑪哈陵建築風格,泰姬瑪哈陵症候群在2022年該注意什麼?泰姬瑪哈陵故事在2023 ... ... <看更多>
泰姬瑪哈陵故事 在 小馬台灣吉普賽人The Rom in Taiwan - 【印度】泰姬瑪哈陵的 ... 的推薦與評價
這座號稱全世界最美的建築物是印度國王沙賈汗為了她第三任妻子所興建了陵墓,沒錯,泰姬陵是一座美麗的墳墓。 建造了二十三年,上千個工人與工匠打造完成,傳說沙賈汗國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