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忍不住先分享這篇了。
雖然我原先給自己的預設計畫,是先打算默默地看完這本書,再嘗試寫一點東西來告訴大家
但最近,預估我能夠讀完的時間遙遙無期
各種心情下還是忍不住先分享這篇
-----------------------------
作者 胖胖樹的熱帶雨林(Fat-Fat Tree Tropical Rainforest)用非常驚人的毅力和熱情
自己畫自己寫自己考據自己拍照
完成了這本書
能和他認識是透過這個粉專,先前某篇跟《本草綱目》有關的文字吸引(?)了他的注意,然後我才發現了這本書(笑)
目前的閱讀進度停在金雞納樹那個篇章,細細地咀嚼中
過一陣子我一定會好好的細嚼慢嚥完這本書再說些什麼的
等著吧呼呼呼呼....
《Invisible Rainforest: The Formosa Rainforest Flora》
Taiwan is commonly known as Formosa until 1970s. It is a beautiful island on the Eastern Pacific Ocean. The Portuguese were the first European group who reached the island of Taiwan in 1544, and named it Formosa.
The cultural diversity in Taiwan is like the biodiversity in tropical rainforest, which is rich and diverse. The ethnic groups that came to Taiwan at different stages have brought wide varieties of tropical plants with them which are related to living habits.
The aborigines who first lived in Taiwan imported many plants from Southeast Asia that we are familiar with nowadays, e.g. taro, ginger, banana, betel nut, coconut, kapok. They came to Taiwan in the prehistoric time and have lived in Taiwan for about 8,000 years.
From 1624 to 1662, in the era of great navigation, the Dutch and Spanish people briefly occupied Taiwan and used Taiwan as a base for trade with China, Japan, and Southeast Asia. Fruits that Taiwanese people are familiar with and are proud of, such as mango, bell-apple, custard apple, guava, and Cherry tomato, as well as chili, pepper, and tobacco were introduced to Taiwan by Dutch people during this period.
Between 1662 and 1895, Taiwan was part of the Chinese territory. Minnan people from Fujian Province as well as Chaozhou people and Hakka people from Guangdong Province moved into Taiwan. Carambola, grapefruit, and tung oil tree were introduced from China by South China immigrant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pineapple was also imported from the Philippines by South China immigrants during this period.
From 1895 to 1945, Japan ruled Taiwan for 50 years, and established several botanical garden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throughout Taiwan to introduce large-scale experiments and cultivation of tropical plants in order to have more resources for the Japanese Empire. Rubber tree, cinchona tree for the treatment of malaria, logwood for making purple-black dyes, mahogany, and ylang-ylang were all introduced by Japanese into Taiwan.
From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Japanese era, missionaries, botanists, and European traders came to Taiwan again. Although the number of people are rather small, they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aiwan’s medical and scientific progresses. They also introduced some tropical plants into Taiwan. For example, Dr. George Leslie MacKay introduced variegated leaf croton and bougainvillea, and Dr. George Gushue-Taylor introduced windy oil trees for the treatment of leprosy. Coffee was introduced to Taiwan at earliest in 1884 by the British Merchants Bank.
The Republic of China established Taiwan Provincial Government in 1945. During the martial law period from 1949 to 1987, restrictions were imposed on all aspects. In addition, the access to information was limited. As a result, fewer tropical plants were introduced to Taiwan during this time as compared to other eras. At that time, academic and agricultural institutions were the main units that introduced plants into Taiwan. The trumpet Tree, which is now familiar to everyone, was introduced in the late 1960s.
There was also a Thai-Myanmar solitary army composed of ethnic minorities from southwest China. After the defeat of the civil war between the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Thai-Myanmar solitary army temporarily stayed in the Golden Triangle at the borders of Thailand, Laos, and Myanmar, and eventually retreated to Taiwan in the 1950s and 1960s. In the early 1960s, a large number of Burmese Chinese immigrated to Taiwan after riots in Burma against Chinese community. They brought the tradition of Songkran Water Festival of Dai people, the spice plants, and vegetables commonly seen in Indochina to Taiwan.
In 1989, Taiwan for the first time allowed foreign workers to come to work in Taiwan. In the 1990s, the government also promoted the southward policy to encourage cultural exchange and economic investment with Southeast Asia. Meanwhile, many Taiwanese males with weak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chose to marry females from Southeast Asia. To date, there are about 180,000 Taiwanese new citizens from Indonesia, Vietnam, the Philippines, Thailand, Cambodia, and other ASEAN countries, and about 680,000 foreign workers from ASEAN. They have brought more vegetables, fruits, and spices that are common in Southeast Asia, enriching Taiwanese food culture.
These aforementioned culture traits and the history of the introduction of plants in Taiwan are extracted from my first book "Invisible Rainforest: The Formosa Rainforest Flora". This is a series of Taiwanese historical stories featuring plants as the leading actors and scientists as supporting actors. I want to share with you the history and social culture of Taiwan that I have discovered which have not been recorded in our history or social textbooks, which may have been forgotten or ignored. This book is not a challenging botanical handbook to read. It is an interesting story book. I hope that more people can understand Taiwan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through this book. Thank you for your time!
台灣就是過去西方歷史中所熟悉的福爾摩沙。它是太平洋東方海上的一座美麗的島嶼。1544年葡萄牙人發現,並將台灣稱作福爾摩沙。
台灣的文化多樣性,彷彿熱帶雨林的生物多樣性一般,豐富且多元。不同時期來到台灣的個族群,帶來各式各樣與生活習習相關的熱帶植物。
最早居住在台灣的原住民,從東南亞引進了我們熟悉的芋頭、薑、香蕉、檳榔、椰子、木棉花等植物。他們從史前時期便來到台灣,在台灣活動的時間約八千年。
1624年至1662年,大航海時代,荷蘭人與西班牙人也曾短暫佔領台灣,以台灣作為根據地,與中國、日本及東南亞進行貿易。台灣人熟悉,甚至引以為傲的水果,例如芒果、蓮霧、釋迦、芭樂、小番茄,還有辣椒、胡椒、菸草,便是這時期荷蘭人引進台灣的植物。
1662年至1895年之間,台灣被納入中國版圖。源自中國福建省的閩南人與廣東省的潮州人與客家人,大量移入台灣。楊桃、柚子、油桐花便是這個時期華南移民從中國引進。而鳳梨也是這時期華南移民自菲律賓引進。
1895年至1945年,日本統治台灣50年,並在全台各地建立數個植物園及研究機構,大規模引進熱帶植物試驗及栽培,目的是為了開發更多資源提供日本帝國使用。橡膠樹、治療瘧疾的金雞納樹、製作紫黑色染料的墨水樹、桃花心木、香水樹等,都是日本人引進台灣的植物。
清朝末年至日本時代,宣教士、植物學家及歐洲的貿易商人再度來台。雖然人數不多,卻對台灣的醫療及科學進步有很大貢獻。他們也曾引進了一些熱帶植物來台灣,例如馬偕博士引進了變葉木與九重葛,戴仁壽醫生引進治療痲瘋病的大風子樹。而咖啡最早則是英商德記洋行在1884年引進台灣。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1949至1987年,戒嚴時期,各方面限制重重,加上資訊不發達,熱帶植物引進較少。當時主要從事植物引進工作的是學術與農業單位。現在大家所熟悉的風鈴木,便是1960年代末期所引進。
還有一支由中國西南方少數民族組成的泰緬孤軍,國共內戰戰敗後,短暫滯留泰緬金三角,在1950至1960年代從中南半島輾轉來台。1960年代緬甸排華事件下,移民或依親方式到台灣定居的緬甸華僑。他們率先將傣族的潑水節,還有中南半島常見的香料植物與蔬菜,帶進了台灣。
1989年台灣首次開放外籍移工來台。1990年代政府推動南向政策,許多社會經濟條件弱勢的男性,紛紛到東南亞尋找配偶。直到今日,來自印尼、越南、菲律賓、泰國、柬埔寨等東協國家的新住民和移工,分別約18萬人和68萬人。他們帶更多東南亞常見的蔬菜、水果及香料,豐富了台灣的飲食文化。
上述這些文化跟植物引進史,摘要自我的第一本著作《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這是一本以植物為主角、科學家為配角的台灣歷史故事集。我想藉由本書,跟大家分享我所查到、看到的那些不曾出現在我們歷史或社會課本中,被遺忘或忽略的台灣歷史與社會文化。這本書不是生硬的植物圖鑑,是一本有趣的故事書。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更多人可以從不一樣的角度認識台灣。謝謝!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2萬的網紅香港花生,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泰緬孤軍(嘉賓:王Sir)(主持:Gary) 泰緬孤軍,泛指自1949年到1954年間(第二次國共內戰後)自中國雲南退入緬甸北境的原中華民國國軍。現居於泰國北部邊境,與緬甸、寮國交界地帶,今簡稱「孤軍」。 孤軍早期主力來自李彌率領的第八軍第二三七師及余程萬率領的第二十六軍第九十三師。原本為國軍抗日正...
泰緬孤軍人數 在 關鍵時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關鍵番外篇】異域的悲哀 泰緬孤軍…
這些老兵,抗戰時是英雄,國共內戰時被共產黨追殺,淪為異域孤軍,又被國民黨拋棄…
1950年代,國民黨戰敗,原本鎮守在滇南的國民黨部隊潰敗,殘部向西南方撤退。被共產黨軍窮追不捨的殘軍原本期待在海南島和國民黨主力軍隊會合,沒想到後來卻在北緬的原始叢林中進退兩難,最終只好暫時駐紮在此。
晴天霹靂的是,跟台灣求援回應竟然是:「自行尋找出路」,讓他們頓時成了無依無靠的孤軍!而緬甸政府對這支在領地內趕不走的外國軍隊感覺如芒刺在背,終於發動大批軍隊圍剿,沒想李國輝將軍背水一戰之下竟然以少數的軍力打敗人數數倍的緬甸政府軍,緬甸軍政府不得不議和,並且同意李國輝轉移陣地到泰國邊境,最終這支孤軍就在金三角駐紮。
經過這轟動國際的一戰,台灣方面也注意到了這支在泰緬邊境的孤軍。決定以此部隊作為反攻大陸的棋子,於是從台灣派了李彌將軍來統領部隊,並且還開始提供大量的物資支援。這支軍隊在當地設立軍事學校招兵買馬,孤軍的勢力不斷擴大發展最終甚至觸及泰國清邁府、寮國、密支那達20萬平方公里以上的區域,緬甸政府害怕孤軍部隊最終無法掌控發展成「國中之國」,於是以上萬兵力發動了第二次大規模圍剿,結果這次又是孤軍戰勝了。
緬甸戰敗後訴諸聯合國,國際壓力之下,台灣只好執行撤軍,將大批軍力撤回台灣,也招回了李彌。但當地殘留下來的部隊仍有2萬餘人,緬甸政府仍是不安,於是聯合中國解放軍共同清剿。此時派系內鬥嚴重的金三角孤軍無力抵擋,節節敗退,最終撤退到了寮國。寮國政府因此動盪,於是又只好訴諸聯合國。聯合國再次要求蔣介石撤軍。但考慮到回台灣後發展渺茫,此次撤軍願意返台者甚少,台灣方面因此宣佈不願回台的部隊與台灣政府不在有瓜葛。
而留在泰緬叢林的部隊重新回到金三角,幾個派系劃分了勢力範圍,各定作戰區域,在此同時台灣也斷絕了對金三角的補給。從此金三角的殘軍為了另尋生活出入,發展成了世界最大的武裝毒品集團…
「他們戰死便與草木同朽,他們戰勝仍是天地不容」柏楊這段話正是孤軍悲慘生世的寫照。
在1970年泰國政府為了剿滅泰北苗共,於是與金三角的段、李兩將軍協議,由泰國政府提供援助,而段李出兵剿共。段李兩將軍後來竟然只用35天便擊潰泰軍花了七、八年都無法擊破的苗共,之後又經過五年的圍剿行動,孤軍成功為泰國清剿了苗共,也因而獲得了泰皇正式授與泰國公民權,從此孤軍軍民才終於得到正式身分,不再是與世不容、國際孤兒…
#關鍵番外篇 #泰緬孤軍 #金三角 #段希文 #李彌 #緬甸 #泰北
#國民黨 #共產黨
泰緬孤軍人數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NY Times報導泰緬邊境的「孤軍」故事。
這篇報導的中文原文標題是「迷失在金三角密林里的中國孤軍」、但英文原文的標題是"In Remote Thailand, the Lost Soldiers of the Kuomintang",版主幾番掙扎,尊重英文原文的標題改為「國民黨孤軍」
這混亂的標題過程某種程度上也反映著這群孤軍及其後代錯綜複雜的認同問題吧!
-----------------------------
這批流散的中國士兵的歷史角色並沒有就此結束。在冷戰對抗局勢的背景下,一些留在這裡的士兵與緬甸政府軍和民族武裝對抗,在台灣和美國的幫助之下,也繼續向中國發動襲擊。
在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國民黨老兵在困擾這個地區數十年的非法毒品貿易中,成了主要的角色,這裡也成為了臭名昭著的「金三角」的一部分。之後,他們與泰國政府達成諒解,泰國政府允許他們在北部邊境居留,交換條件是讓他們協助打擊泰國的共產黨。
到了1980年代中期,泰國共產黨的威脅基本上不復存在,國民黨士兵同意放下武器,開始務農。作為交換,泰國政府開始向他們及其家屬授予泰國國籍。
台灣政府去年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天泰國北部還有64個所謂的國民黨村,包括拉泰村(Ban Rak Thai)——當地人稱作密窩村(Mae Aw)。
同化的工作仍在進行。在拉泰村,許多村民仍然原意用漢語交談,不過年輕人中有許多至少可以講些許泰語。
在村裡許多人家的門前,紅底金字的對聯在陽光下閃閃發光。而在許多家庭,村民們也在對聯旁邊懸掛了泰國國王普密蓬·阿杜德(Bhumibol Adulyadej)的畫像。
由於本地人試圖迎合人數雖少但在不斷增多的遊客,這幾年村裡的中國傳統受到了突出。遊客主要是泰國人,他們來這裡感受涼爽的天氣、中餐,以及本地種植的烏龍茶。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泰緬孤軍人數 在 香港花生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泰緬孤軍(嘉賓:王Sir)(主持:Gary)
泰緬孤軍,泛指自1949年到1954年間(第二次國共內戰後)自中國雲南退入緬甸北境的原中華民國國軍。現居於泰國北部邊境,與緬甸、寮國交界地帶,今簡稱「孤軍」。
孤軍早期主力來自李彌率領的第八軍第二三七師及余程萬率領的第二十六軍第九十三師。原本為國軍抗日正規軍、滇桂黔省府軍、滇桂黔省防衛軍、滇桂黔省關隘邊防軍、滇桂黔省警察、滇桂黔省消防部隊等。因為時任雲南省主席的盧漢领导投共,各省、縣、市、鄉、鎮等逃難軍官家屬被迫自雲南、廣西、貴州南部轉進,由李彌在曼谷指揮孤軍作戰,籌措軍備。
1953年,李彌在國際壓力下奉令回臺,並擬定天、地兩案,明為撤軍,卻仍在當地發展武力,與中共抗爭,與緬軍作戰。3月8日,李彌在外交部長葉公超邀宴時中風,急送臺北中心診所診治,後轉送陽明山招待所療養。依據李彌計劃,臺北改派柳元麟將軍接任總指揮,繼續留在當地發展游擊武力;但隨即因緬甸政府向聯合國施壓而二度撤軍,剩餘孤軍殘部由李文煥、段希文二位軍長改編成第三軍、第五軍。兩位將軍曾應泰國需要訓練泰軍出征協助掃蕩苗共、泰共,維護泰北安寧。更積功獲泰王普密蓬頒授徽章、御賜泰國居留權,鞏固孤軍在泰北清萊的美斯樂等地駐足的必要性[1]。
由於早期一部份的將領如李彌後來率領部隊撤往台灣,麾下軍眷接受中華民國政府安排安居於桃園縣中壢市(今桃園市中壢區)龍岡的忠貞新村[2];後期歸台的泰緬僑民則多定居於台北的雙和地區一帶。有些軍民被分配置在南投縣清境農場附近農業養殖。另有少數滯於緬北金三角山區從事各式各樣產業。
據孤軍遺老指出,當地軍人及其眷屬總人數仍有七、八萬之譜,並且收容了仍陸陸續續逃離中國大陸之民眾;至於中泰緬老邊界的華裔人口有多少,有人稱約20萬,實難以估算。目前泰緬僑民相關事宜以中華民國內政部移民署[3]、中華救助總會、中華民國駐泰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和民間自力成立的「泰緬地區華裔難民權益促進會」為交流最密切的窗口。
泰緬孤軍人數 在 香港花生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泰緬孤軍(嘉賓:王Sir)(主持:Gary)
泰緬孤軍,泛指自1949年到1954年間(第二次國共內戰後)自中國雲南退入緬甸北境的原中華民國國軍。現居於泰國北部邊境,與緬甸、寮國交界地帶,今簡稱「孤軍」。
孤軍早期主力來自李彌率領的第八軍第二三七師及余程萬率領的第二十六軍第九十三師。原本為國軍抗日正規軍、滇桂黔省府軍、滇桂黔省防衛軍、滇桂黔省關隘邊防軍、滇桂黔省警察、滇桂黔省消防部隊等。因為時任雲南省主席的盧漢领导投共,各省、縣、市、鄉、鎮等逃難軍官家屬被迫自雲南、廣西、貴州南部轉進,由李彌在曼谷指揮孤軍作戰,籌措軍備。
1953年,李彌在國際壓力下奉令回臺,並擬定天、地兩案,明為撤軍,卻仍在當地發展武力,與中共抗爭,與緬軍作戰。3月8日,李彌在外交部長葉公超邀宴時中風,急送臺北中心診所診治,後轉送陽明山招待所療養。依據李彌計劃,臺北改派柳元麟將軍接任總指揮,繼續留在當地發展游擊武力;但隨即因緬甸政府向聯合國施壓而二度撤軍,剩餘孤軍殘部由李文煥、段希文二位軍長改編成第三軍、第五軍。兩位將軍曾應泰國需要訓練泰軍出征協助掃蕩苗共、泰共,維護泰北安寧。更積功獲泰王普密蓬頒授徽章、御賜泰國居留權,鞏固孤軍在泰北清萊的美斯樂等地駐足的必要性[1]。
由於早期一部份的將領如李彌後來率領部隊撤往台灣,麾下軍眷接受中華民國政府安排安居於桃園縣中壢市(今桃園市中壢區)龍岡的忠貞新村[2];後期歸台的泰緬僑民則多定居於台北的雙和地區一帶。有些軍民被分配置在南投縣清境農場附近農業養殖。另有少數滯於緬北金三角山區從事各式各樣產業。
據孤軍遺老指出,當地軍人及其眷屬總人數仍有七、八萬之譜,並且收容了仍陸陸續續逃離中國大陸之民眾;至於中泰緬老邊界的華裔人口有多少,有人稱約20萬,實難以估算。目前泰緬僑民相關事宜以中華民國內政部移民署[3]、中華救助總會、中華民國駐泰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和民間自力成立的「泰緬地區華裔難民權益促進會」為交流最密切的窗口
泰緬孤軍人數 在 香港花生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泰緬孤軍(嘉賓:王Sir)(主持:Gary)
泰緬孤軍,泛指自1949年到1954年間(第二次國共內戰後)自中國雲南退入緬甸北境的原中華民國國軍。現居於泰國北部邊境,與緬甸、寮國交界地帶,今簡稱「孤軍」。
孤軍早期主力來自李彌率領的第八軍第二三七師及余程萬率領的第二十六軍第九十三師。原本為國軍抗日正規軍、滇桂黔省府軍、滇桂黔省防衛軍、滇桂黔省關隘邊防軍、滇桂黔省警察、滇桂黔省消防部隊等。因為時任雲南省主席的盧漢领导投共,各省、縣、市、鄉、鎮等逃難軍官家屬被迫自雲南、廣西、貴州南部轉進,由李彌在曼谷指揮孤軍作戰,籌措軍備。
1953年,李彌在國際壓力下奉令回臺,並擬定天、地兩案,明為撤軍,卻仍在當地發展武力,與中共抗爭,與緬軍作戰。3月8日,李彌在外交部長葉公超邀宴時中風,急送臺北中心診所診治,後轉送陽明山招待所療養。依據李彌計劃,臺北改派柳元麟將軍接任總指揮,繼續留在當地發展游擊武力;但隨即因緬甸政府向聯合國施壓而二度撤軍,剩餘孤軍殘部由李文煥、段希文二位軍長改編成第三軍、第五軍。兩位將軍曾應泰國需要訓練泰軍出征協助掃蕩苗共、泰共,維護泰北安寧。更積功獲泰王普密蓬頒授徽章、御賜泰國居留權,鞏固孤軍在泰北清萊的美斯樂等地駐足的必要性[1]。
由於早期一部份的將領如李彌後來率領部隊撤往台灣,麾下軍眷接受中華民國政府安排安居於桃園縣中壢市(今桃園市中壢區)龍岡的忠貞新村[2];後期歸台的泰緬僑民則多定居於台北的雙和地區一帶。有些軍民被分配置在南投縣清境農場附近農業養殖。另有少數滯於緬北金三角山區從事各式各樣產業。
據孤軍遺老指出,當地軍人及其眷屬總人數仍有七、八萬之譜,並且收容了仍陸陸續續逃離中國大陸之民眾;至於中泰緬老邊界的華裔人口有多少,有人稱約20萬,實難以估算。目前泰緬僑民相關事宜以中華民國內政部移民署[3]、中華救助總會、中華民國駐泰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和民間自力成立的「泰緬地區華裔難民權益促進會」為交流最密切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