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網上放映︰擱置與重生 】之「中斷的影像」
最近有不少有關亞洲社會議題的電影,無論於各地電影節或獎項都得到很大迴響,但偏偏在所描述的城市未能上映,反而顯得更為諷刺。
每逢世界局勢風雲變色,無論是發生意識形態衝突、政權更迭或社會動盪,電影也難獨善其身。「M+ 網上放映︰擱置與重生」以此為出發點,探討影響各地電影文化的社會、經濟及政治狀況。第二部分「中斷的影像」將於5月6日至16日舉行,呈現4齣來自摩洛哥、阿根廷、伊朗及柬埔寨的電影,深思電影人留予後世的作品,是如何受時代環境影響,並從存留下來的流動影像作品中尋找啟發,發掘創作的可能性。放映包括《無關痛癢的事件》、《拍不完的電影》、《伊朗電影︰消失的一章》及《金映歲月》。
===========================================
◤電影推介:《無關痛癢的事件》
《無關痛癢的事件》描畫和強調公民的不忿和高漲的抗爭意識,當年上映後旋即被政府禁映,散佚近四十年,直至2016年在西班牙加泰隆尼亞電影資料館的檔案中尋回負片拷貝,才告重見天日。
《無關痛癢的事件》是在1970年代中摩洛哥經歷政局動盪後攝製,以紀錄式劇情片的形式拍下卡薩布蘭卡的工人社區。一群電影人在酒吧拍攝,又在街頭訪問途人對摩洛哥電影的期許。當劇組目擊一個忿忿不平碼頭工人殺害工頭,故事發展便突然轉向,他們開始爭論該如何呈現這宗事件,以及國家整體的就業危機。本片於1974年由一群畫家、音樂人和詩人獨立製作,虛構故事和赤裸現實間的鋪陳交疊迸發張力,撼動心弦。
網上放映另設多場座談會,將探討與選映電影相關的主題與概念。
日期:2021年5月6日至16日
詳情:https://mplus.org/3sa506c
費用:免費,須預先網上登記
#Mplus #意識形態衝突 #無關痛癢的事件 #電影 #電影文化 #座談會 #免費活動 #網上放映 #擱置與重生
M+,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相片由加泰隆尼亞電影資料館提供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988年,在紐約有攝影棚、工作室的黃明川,斷然地捨棄美國的商業攝影事業,返台定居,並全心投入電影《西部來的人》(1989)、《寶島大夢》(1993)、《破輪胎》(1999)的拍攝。這三部劇情長片合稱《神話三部曲》,開啟台灣獨立製片先河,對日後台灣電影人大有啟發,包含《流浪神狗人》、《行者》導演陳芯...
泰 劇 資料館 在 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北院加場×泰國電影院】🚩明日登場!!
1954年問世的《聖提維納》不僅是泰國影史上首部揚威海外,於國際影展摘下重要獎項的作品,它的攝影師Ratana Pestonji也是推動泰國電影現代化最重要的靈魂人物。本次講座由《聖提維納》失散、尋回,到重新修復的傳奇故事出發,映照過去、現在、未來的電影文化。
【第一場:講座】
🖌演講:泰國電影—經典與傳承
🖌講者:Chalida Uabumrungjit泰國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
🖌時間:10/12 (六) 13:00-14:30 (🚩12:30開始入場)
-------------------------
【第二場:經典與傳承】
🎬片名:《聖提維納》(Santi-Vina)(1954)
🖌時間:10/12(六)15:00-17:30 (🚩14:30開始入場)
🖌導賞:陳煒智、Chalida Uabumrungjit
🖌片長:114分鐘(建議分級:普)
🖌導演:Thavi Na Bangchang
富家女愛上窮苦盲少年的故事,通俗劇的情節,你可以說它「老套」,甚至可以嫌它敘事節奏過於緩慢,但《聖提維納》無疑是泰國電影的絕美集成之作。它將佛理哲思和男女情愛交織成文的雅秀筆法,直至今日都還能在新生代電影工作者的作品裡看得到。影片裡對於民俗歌舞、音樂和佛韻的講究,還有美得屏息的彩色攝影,著實令人嘆為觀止。
《聖提維納》在1954年代表泰國參加了第一屆亞洲影展(時名『東南亞影展』),獲頒最佳彩色攝影獎,這也是泰國影史上第一座國際影展大獎。本片攝影師Ratana Pestonji,也成為影壇舉足輕重的電影工作者,日後又執導了多部傑作。可惜,本片年久失修,失傳多年,終於在幾年前由泰國電影資料館出面,結合包括英國電影中心(BFI)等國際機構,自世界各地尋訪影片下落,最終拼接成完整的《聖提維納》,並於2016年在坎城影展隆重獻映。本次「泰國月」活動,乃是《聖提維納》修復版本在台灣地區的首映。
▽▼▽▼▽▼▽▼▽▼▽▼▽▼
✅地點:故宮北部院區 正館 B1樓 【B1多媒體放映室】
✅各場介紹:https://www.npm.gov.tw/Article.aspx?sNo=03000078
🚩google地圖: https://goo.gl/maps/zHEpFf4AKkLRy4XKA
🚩 現場開放候補:活動前 5 分鐘,開放現場候補。
🚩 10/12、10/13北院場次限120人,額滿為止。
泰 劇 資料館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影片專訪預告】 紀錄片導演 黃明川
黃明川,知名紀錄片導演,倡導台灣獨立製片及藝術紀錄片的先驅。
1955年生於嘉義,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後赴美國紐約藝術聯盟主修石版畫,又於美國洛杉磯藝術中心學院主修美術、攝影。曾任國藝會董事、國家電影資料館之電影基金會董事及顧問、台新藝術之視覺藝術獎國際決選團主席、公共電視基金會董事、華視董事、電影中心董事,2008年至2010年間擔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現正生活於臺北,為黃明川電影視訊有限公司負責人,以及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藝術總監。
1983年曾獲第一屆雄獅美術評論新人首獎,後並撰寫〈台灣攝影史簡論〉,涵蓋清、日兩個時代,係臺灣有史以來的第一篇攝影史。90年代第一位拍攝台灣的228建碑風潮,完成《碑林二二八》。
1989年起至1999年完成三部獨立製作之電影劇情長片《西部來的人》、《寶島大夢》及《破輪胎》,先後獲夏威夷國際影展、新加坡影展、金馬獎影展等國內外最佳攝影獎、銀幕獎及評審團獎項的肯定。劇情短片《鹿港情深》及《1995後工業藝術祭》等受邀參加香港電影節、溫哥華電影節、鹿特丹等國際知名影展;釜山國際影展與香港獨立影展亦均擧辦過他三部劇情片的回顧專題。
黃明川30多年來長期聚焦於台灣當代藝術人文紀錄片的拍攝,策劃並完成過《一百位臺灣詩人影音計畫》(1999-2009)、《裝置藝術十年》(1995-2004)、《地景風雲》(1993-2005)、《台灣數位藝術新浪潮》、《台灣前輩美術家》、《飛越科技藝術》等紀錄片系列,於華視和公共電視播映。另外,尚有四位本土小說家《賴和》、《楊逵》、《東方白》、《林雙不》(1993-1997)專輯系列紀錄片。2003年藝術紀錄片《解放前衛》共14集,榮獲第一屆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視覺藝術獎」年度首獎。
2010年完成台灣日據時代跨語作家《黃靈芝與錦連》、《陳千武、林亨泰與羅浪》身影之文學家紀錄片,最近完成最後一群跨語詩人的追踪,發表《櫻之聲》(1994-2016)。
2011年起自製新紀錄長片系列,計有《縱花烈放》、《辛辣國族》、《一個女藝術家之死》、《詩藝親親》、《櫻之聲》等,近期來回美國與台灣,拍攝紐約台裔行爲藝術家與其環保意識強烈的作品,製作《肉身搏天》紀錄片。此外也接受高雄市立美術館及國立台灣博物館等之委託,拍攝多部藝術家與攝影家之短片及國家影音檔案;他於2014年為他的出生地嘉義市建立亞洲第一個《國際藝術紀錄影展》至今,並爲嘉義市拍攝兩部美術相關的紀錄片。
黃明川文字專訪 http://bit.ly/2TPLJGd
請大家訂閱一影像頻道 多多支持 謝謝
Youtube:https://goo.gl/eadEpL
👉邀請大家分享
----------------------------------
官網:https://1imageart.com/
Youtube:https://goo.gl/eadEpL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1imageart01/
MEDIUM:https://medium.com/@1imageart01
#一影像 #黃明川 #紀錄片
泰 劇 資料館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1988年,在紐約有攝影棚、工作室的黃明川,斷然地捨棄美國的商業攝影事業,返台定居,並全心投入電影《西部來的人》(1989)、《寶島大夢》(1993)、《破輪胎》(1999)的拍攝。這三部劇情長片合稱《神話三部曲》,開啟台灣獨立製片先河,對日後台灣電影人大有啟發,包含《流浪神狗人》、《行者》導演陳芯宜,及《築巢人》、《幸福定格》導演沈可尚也曾參與黃明川電影的拍攝、製作。
有感於90年代台灣電影普遍性的匱乏與單薄,投資方往往只要求商業的成功,而無視於藝術成就,黃明川決心投入獨立製片電影的創作,從《西部來的人》原住民遠古神話與社會處境,到《寶島大夢》戳破軍國神話和直搗黑幕深處,乃至於《破輪胎》以電影中的電影形式探索公共藝術,三部曲完整地體現、紀錄90年代的強烈騷動。經歷三次傾家蕩產又再起的黃明川,儼然台灣電影界的韋納.荷索,充滿無比強悍的創作意志。
如同返台時與過去(平面、商業攝影)決斷的作為,在拍完《破輪胎》後,黃明川捨棄劇情長片,將全部火力轉向紀錄片,拍攝文學家、詩人、藝術家。在當時,藝術紀錄片完全是處女之地,充滿無限可能與自由,因此引起他的興趣。他以為90年代不只是混亂的年代,也是藝文啟動慾望最高的時代。紀錄片不只有凝視各種現實衝突、體制悲劇和戰亂,黃明川更想紀錄藝術家們如何創造、又如何生活。
2018年黃明川的新作《給自己的情書》,結合紀錄片與劇情片兩種形式,以女性觀點為主。黃明川表示,對女性經驗的關注,並非突如其來,是長期的觀察與體悟,早在《神話三部曲》時,女主角都比男性腦筋更為清楚,且勇往直前地開拓命運,便可以見得。而他正在進行的影像計畫是紀錄國際女詩人,包含台灣、伊朗、印度、東南亞等地,她們在社會參與的角色。
而黃明川浸淫多年的藝術家紀錄片,也繳出傲人的成績單,作品繁多,涵蓋面向亦廣,且幾乎是全景觀的收攬,如14集的《解放前衛》堪稱台灣藝術家風起雲湧的時代切片,《一百位臺灣詩人影音計畫》宏大而深遠,將詩人們的口音視為寶藏,予以妥善留存,《櫻之聲》更是台灣最後一批跨語詩人絕無僅有的影像紀錄。
他總是花費許多時間去紀錄創作者的聲影,《肉身搏天》拍了5年,《櫻之聲》從1994到2002持續思索跨語詩人的呈現,《解放前衛》每一位藝術家大多跟拍4年,如此才能有時間的厚度,才能真正深入精神脈絡與社會連結。他深悉任何潮流都會消逝,再怎麼前衛多年以後仍然會變成過時,然而時代的體驗是不可逆的,對黃明川來說,每一個時代的訊息,每一種獨特珍貴的經驗,都是紀錄片最無從取代的特質,也方有可能抵擋得住時間的改變。
小檔案
黃明川,知名紀錄片導演,倡導台灣獨立製片及藝術紀錄片的先驅。
1955年生於嘉義,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後赴美國紐約藝術聯盟主修石版畫,又於美國洛杉磯藝術中心學院主修美術、攝影。曾任國藝會董事、國家電影資料館之電影基金會董事及顧問、台新藝術之視覺藝術獎國際決選團主席、公共電視基金會董事、華視董事、電影中心董事,2008年至2010年間擔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現正生活於臺北,為黃明川電影視訊有限公司負責人,以及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藝術總監。
1983年曾獲第一屆雄獅美術評論新人首獎,後並撰寫〈台灣攝影史簡論〉,涵蓋清、日兩個時代,係臺灣有史以來的第一篇攝影史。90年代第一位拍攝台灣的228建碑風潮,完成《碑林二二八》。
1989年起至1999年完成三部獨立製作之電影劇情長片《西部來的人》、《寶島大夢》及《破輪胎》,先後獲夏威夷國際影展、新加坡影展、金馬獎影展等國內外最佳攝影獎、銀幕獎及評審團獎項的肯定。劇情短片《鹿港情深》及《1995後工業藝術祭》等受邀參加香港電影節、溫哥華電影節、鹿特丹等國際知名影展;釜山國際影展與香港獨立影展亦均擧辦過他三部劇情片的回顧專題
。
黃明川30多年來長期聚焦於台灣當代藝術人文紀錄片的拍攝,策劃並完成過《一百位臺灣詩人影音計畫》(1999-2009)、《裝置藝術十年》(1995-2004)、《地景風雲》(1993-2005)、《台灣數位藝術新浪潮》、《台灣前輩美術家》、《飛越科技藝術》等紀錄片系列,於華視和公共電視播映。另外,尚有四位本土小說家《賴和》、《楊逵》、《東方白》、《林雙不》(1993-1997)專輯系列紀錄片。2003年藝術紀錄片《解放前衛》共14集,榮獲第一屆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視覺藝術獎」年度首獎。
2010年完成台灣日據時代跨語作家《黃靈芝與錦連》、《陳千武、林亨泰與羅浪》身影之文學家紀錄片,最近完成最後一群跨語詩人的追踪,發表《櫻之聲》(1994-2016)。
2011年起自製新紀錄長片系列,計有《縱花烈放》、《辛辣國族》、《一個女藝術家之死》、《詩藝親親》、《櫻之聲》等,近期來回美國與台灣,拍攝紐約台裔行爲藝術家與其環保意識強烈的作品,製作《肉身搏天》紀錄片。此外也接受高雄市立美術館及國立台灣博物館等之委託,拍攝多部藝術家與攝影家之短片及國家影音檔案;他於2014年為他的出生地嘉義市建立亞洲第一個《國
際藝術紀錄影展》至今,並爲嘉義市拍攝兩部美術相關的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