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工作是為一個校內資料館整理館藏,即是「幫手執嘢」。
把每件舊物的資料輸入電腦作紀錄,對我來講是一個舒適還有點好玩的工作,表面上我摸來摸去是在量度其尺寸,翻來覆去是為了尋找出產年份,實際上我是在作時空旅行-- 雖然在Facebook 上也能不時看到「舊時香港」的Post,但若有一件當時的物品拿在手上,回到過去的感覺會更加強烈呢。
這設計學科的資料館,收集了從50年代到00年代的書刊雜誌,還有些不同種類的包裝盒,如火柴盒和月餅罐。十幾款中港台20 世紀中段出版的華文雜誌,美術、攝影、電影、政治等等週刊月刊,圖文並茂,對香港歷史有興趣的話,每本書都足夠消磨大半天。當年的草根階層,大概都難以接觸到這些書刊,這一代的我們就有福啦。
50年代書籍,有些拿起時會不停掉下紙屑,翻開時可能整本解體,要很小心呵護著看。也有些書身仍然壯健,那些製作成本應該比較高,看起來不是通俗的讀物。再看,原來70年代書刊的排版美感、印刷效果和釘裝技術已和今日差不多,不少是完全看不出有四、五十年歴史。
記錄時,常要換算中華民國的年份,但我總記不起要轉為西歷是需要減個幾多年,總要上網去「解碼」。感覺上還沒有「國際標準書號ISBN」的書 (即1976年之前出版) 更值得珍惜,好像如果大家都丟掉了它,它就彷彿並未存在過世上似的?因為當中有些可能從未被作紀錄呀。
有些書名開宗明義是關於香港文化研究,由作者口講給你聽這時代那方面如何如何;我覺得更有趣的是看一些普通的街道或人物照片、當時人寫的生活逸事和雜談,去感受一下當年的社會氣氛。
工廠興旺的時期是怎樣的?讀到一篇12歲小女孩借來鄰居14歲姐姐的身份證去工廠求職的短篇小說,覺得「童工」的年代很遙遠,在工廠返工也是-- 自我踏入社會工作開始,返工廠已等於返「廉租寫字樓」,工廠如有貨可出,多數是作為中轉站的貨倉;又有很多Jumbo size 單位變身成「板間單位」(像我之前的Band房),總之很少真的作工業製造用途。現在,冇錢時到地下或一樓的「工廠飯堂」開飯 (都要$40 - 50 一個餐嗚嗚),有錢就到樓上的隱世靚Cafe去Hea一個下午了。
很喜歡看到不同年代的樓盤廣告,痴線㗎50年代十幾萬一個全新交通方便住得下一家人的市區單位!還有當時賣樓盤的告白跟賣香煙的告白差不多,都是標榜「價廉物美」,原來做廣告的如此老實過。看著廣告之中電話號碼,隨年月出現格式改變、數字增加,就想到香港在短短幾十年間,真的多了很多很多人、變得很擠。
旅發局指南、市政局 (以及相對歷史很短的區域市政局) 年報、外國攝影師拍攝的相集、娛樂雜誌,加加埋埋,可拼湊出那個我未經歷過的年代的生活面貌。看到市政局的洋紫荊花型Logo,全港分為十一區的地圖-- 沒錯填海是實在地把土地改變了一點點,但改變最大的,還是人們怎麼「看」這片土地。又讀到一些外藉官員所撰寫的工作報告,人,也變了很多。
說到娛樂雜誌,今日看舊時的依然其娛樂姓,即使是已經過期50年-- 由邵氏初代的影星看起,到「後來的」司祺妹,咪咪妹,音音妹 (最近仍有戲上,要支持!),全盛期都是女神級。再看看邵氏有過甚麼「第三類電影」,奇怪的知識又增加了……
不變的,竟然是穿白波鞋的潮流,由白飯魚到Mcqueen 也好,白波鞋總是中外永恆的經典呀。
洋紫荊用途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綠手指守護神】
修道院是中世紀重要的藏書場所與知識中心,而院中種滿了各式植物的庭園更是另一座寶庫。
那些隨著季節繁茂生長婉轉盛開的盎然景緻不僅用來讚詠時令妝點環境,尚且具備更重要的實用功能,例如藥草植物是治療疾病所不可或缺,讓高度自治的修道院調理自家修士病況之外,還能拯救教區民眾免於苦痛,順道讚揚上帝的憐憫慈愛。
因此如今常見的鼠尾草(Sage)早在中世紀便長據於修道院庭園,它被認為〝清新常綠,有助淨化身體毒性和疫病〞,用來當成口香糖咀嚼可以幫助美白牙齒,並且常與洋蔥和大蒜一塊烹調,不僅美味又能增強免疫力,從這點看起來,似乎頗符合現代健康烹飪觀念。
-----------
在這個一切以服侍上帝為重心的神聖場所,各種宗教節慶的隆重儀式自然不可少,重點配角之一就是具有象徵意義和裝飾作用的植物。
聖誕節必備月桂、東青和常春藤,復活節需要紫杉和榛樹柳絮,5月要有樺樹枝,或者意喻受難的桑樹也得種上幾棵。由於至關重要,萬一少了一樣可能引發災難,每個修道院甚至得有專人照料,並確保植物們在節慶時供應無虞,免得悲劇出包。
另外,植物們還有最實際的食用和經濟價值。
-----------
中世紀教會地位崇高,較富裕的修道院根本像座城堡莊園,而院長就是領主,許多修士也都是來自貴族家庭,即使號稱要戒律苦修,飲食內容依舊比老百姓豐富得多。
庭園內種植的蔬菜水果正好供應院內自用,遇上豐收年,水果足以拿來釀酒,或者販售給老百姓。至於綿延於院外的葡萄園釀製成酒後又是另一項重要收入來源,畢竟酒鬼不分世俗或階級,口渴的時候照樣忍不住。
用途豐富,好處多多,你說,管理修道院園藝工作的綠手指是不是很重要?
聖菲亞克(Saint Fiacre,c. 600-670)應該是所有負責園藝的修士都會誠心敬奉的〝綠手指祖師爺〞。
-----------
根據傳說,聖菲亞克出生於愛爾蘭,自小進入修道院,跟著修士們學習藥草知識。時光芢苒,小聖菲亞克決定將自己貢獻給上帝,並且運用精深的藥草理論治癒了許多因病痛受苦的人們。不過受到盛名所累,前來拜訪聖菲亞克的人越來越多,於是他決定離開愛爾蘭,前往法國尋求一方寧靜天地。
抵達法國莫城(Meaux)之後,當地主教聖法魯(Saint Faro)便賜給聖菲亞克位於布里省(Brie)境內布勒伊(Breuil)的一塊林地,作為他的隱修處。聖法魯原本開給聖菲亞克的條件是,看他一天能整理多少荒蔓野地,便能擁有那些土地。這種體力粗活聽起來對於一位平常頂多只是養花蒔草的修士似乎很為難,對吧?
但是別忘了,人家是聖人,當然要有神蹟出現啊~
聖菲亞克連出動鐵犁翻土都不需要,僅僅拿把鏟子三兩下就剷平整片森林,清除荊棘蔓地,為自己闢得一大塊靜修之處安身之所。
-----------
從法蘭德斯著名畫師李文・范・萊瑟姆(Lieven van Lathem,c.1430-1493)於1469年使用蛋彩、金箔和金、銀顏料所繪製的手抄書頁《Saint Fiacre and Houpdée》,就能見到聖菲亞克只以雙手和鏟子,便夷平整片荒野的〝英姿〞。左側奔跑的女子可能是因為見到聖菲亞克單槍匹馬所創造出的神蹟感到讚嘆、驚訝,畫面後方則是隨後興建修道院的情景。
另外,這座年代為15世紀中期,以雪花石膏雕刻而成的聖菲亞克雕像《Saint Fiacre》,也以他左手握著的一把鏟子作為屬物象徵。
-----------
聖菲亞克發揮讓主教下巴掉下來的神奇速度,開墾出荒地之後,便逐步建造修道院、敬奉聖母瑪利亞的禮拜堂和濟貧院。
修道院裡的庭園可供他繼續發揮園藝專長,栽種藥草植物和各式蔬菜,作為飲食自用或是贈送鄰近民眾造福人群。若是有人因病前來求助,他會親自接待並給予醫治,或者窮人請求救濟時,他也會伸出援手,充分發揮濟貧院功效。
在醫學知識尚未發達,衛生條件有限的遙遠中世紀,要是擁有像聖菲亞克這般,一人堪比整個醫療大隊的好鄰居,不正是老百姓之福嗎?
然後啊,據說聖菲亞克琳瑯滿目的濟世藥典裡最神奇者,莫過於治療痔瘡的藥方。
對於這個讓人羞於啟齒又坐立難安的隱疾,只要聖菲亞克出手,就會出現神奇的療效,從此讓許多人的世界從黑白變回彩色,特別是騎士和領主們又可以暢快馳騁馬背上了。
此時尚未出現中世紀最大災難黑死病,要是聖菲亞克再晚個700年出生,不曉得能否扭轉歷史,拯救更多生命與苦難?
-----------
精研藥草知識,加上眾多醫療神蹟,聖菲亞克被奉為園丁守護神,即使時光流轉,仍舊擁有大票忠實粉絲,並且追隨他當年建造的修道院,求得心安祈禱健康,甚至把他老人家的遺物拿來治療疾病。
就連法王路易十三的王后-奧地利的安妮(Anne d'Autriche,1601-1666)都曾在聖菲亞克逝去千年後,特地前來修道院靜禱,感謝聖菲亞克庇佑國王夫婿大病得癒,以及王位繼承人的寶貝兒子-路易十四順利誕生。由於聖菲亞克生前規定女人不得進入他的修道院和禮拜堂,儘管貴為王后,奧地利的安妮還是得乖乖待在院外跟其他信徒一起禱告。
可見聖菲亞克威力如何折服人心。
關於聖菲亞克的眾多醫療奇蹟真實性已經不可考,但他當年苦心鑽研的藥草學問想必曾經幫助許多人,至少,在他的照護之下,許多植物蔬果應該都曾度過明媚燦爛的一生。
-----------
下次若是在美術館內再見到某位拿著鏟子的修士,無論是圖像或是雕塑,那大概就是傳說的〝中世紀綠手指〞聖菲亞克了。
尤其萬一剛好你又熱衷園藝喜愛花草,或者偏偏不幸手指黑漆漆,或許就跟電腦前放包乖乖的類似道理,常常跟聖菲亞克打交道,說不定哪天也會不小心得到綠手指真傳(咦?)。
#中世紀綠手指
#園丁守護神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洋紫荊用途 在 香港探古 Hong Kong Heritage Exploratio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大館」中區警署建築群(法定古蹟)
中區警署建築群的保育工程進行多年,終於在今年五月底以「大館」之名向公眾開放。「大館」由香港賽馬會斥資38億進行活化,是香港歷來最大規模的保育項目。建築群由三部分組成,包括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三個部分均在1995年被列為法定古蹟。項目一共保留16座歷史建築、並加建兩座由外國建築師 Herzog & de Meuron 設計的新大樓,作為藝術展覽場地。
【開埠初期的法治中心】
英國於1841年佔領香港島後,便在港島北岸設立維多利亞城,商家洋行蓋起的貨倉、辦工樓及碼頭都是木搭、及茅草蓋成屋頂的,最多只有石砌的地基。而在眾多臨時建築之中,有一座石砌外牆的堅固建築物矗立在中環一處山崗之上,這就是由香港首任總巡理府(裁判司)威廉.堅(William Caine)設立的域多利監獄,是香港第一座公共建設。
威廉.堅亦於監獄旁設置臨時的巡理府(中央裁判司署的前身),並在1847年於亞畢諾道現址重建中央裁判司署,以審理殖民地的案件。而於1844年成立的警隊亦隨後倡議重建域多利監獄,並在此建設警署。自此,一個象徵殖民地法治核心的中區警署建築群的雛形便告形成。由於這時期的建築物佈局、位置未有完善的規劃設計,它們均於稍後被拆卸重建。
【建築群初具規模】
1860年九龍半島納入英國版圖,再加上當時有不少華人為逃避戰亂而南來香港,華洋人口及西方商貿旅客不斷增加。殖民地不再是初期到處一兩層簡單臨時建築的模樣。域多利監獄於 1858 至 1864年大規模重建,建成了五座相連、放射式排列的監倉,中部設置監控囚犯活動的塔樓,以及現時附於監獄圍牆的更樓(名紫荊樓)。
中區警署營房大樓在於1864年啟用,前方空地作檢閱及操練用途,兩者皆一直保留至今(營房大樓在1905年加建一層成為今日的模樣)。此時殖民地建築外貌仍偏向於功能性,較少裝飾性細節,營房大樓的遊廊便是有利於通風遮陽之用,亦是長官們對操場的看台。
【殖民地建設的高峰期】
中區警署建築群不斷擴建以應付需求。放射型的監獄經歷數次改建以增加監倉;第二代中央裁判司署於1914年在原址重建成今天的模樣;政府亦收購了荷李活道一帶的唐樓,於1919年建成簇新的警署總部大樓;今天位於荷李活道入口及亞畢諾道交界處的三棟長官宿舍則於1880年代至1900年代先後建成。
殖民建築物此時已不再只為滿足基本功能性的需求,而是作為宣示威權及勢力的象徵。在這時期於香港島落成的公共建築物大多氣勢十足。例如第二代中央裁判司署面向亞畢諾道的立面及警署總部大樓面向荷李活道的立面便有不少精緻的細節 - 外觀有仿希臘神廟式的大形柱廊設計,使人感覺法庭和警署高高在上,有無上權威。這類仿希臘神廟式的公共建築在西方的法庭、圖書館、國會等非常常見,而香港舊立法會大樓亦有類似的設計。
【戰後的發展直到今天】
可惜,二戰期間域多利監獄塔樓及部分監倉被炸毀,最古老的放射型監獄只剩下D倉保存至今。隨著荔枝角及赤柱監獄於1930年代落成,域多利監獄於戰前後轉為羈留監倉,至八十年代改為收容難民及非法入境者為主,直至2006年結役。
而中央裁判司署則於戰時逃過一劫,戰後改為審判罪犯用途,不少日本戰爭罪犯均在此被審判定罪。自六七十年代起,中央裁判司署轉為只審理警隊刑事偵緝處及廉政公署調查的案件,包括轟動一時的葛柏案。 中央裁判司署於1979年正式關閉,其後曾成為警察及入境處的會所埸地,一直至2004年。
至於自從警察總部在1950年代搬到灣仔軍器廠街的新警察總部後,中區警署便降格成為港島區的警署總部,並一直使用直至2004年正式關閉。
隨後賽馬會於2007年至2010年間數次修訂保育方案,終於於2011年正式展開工程直至現今正式開放!活化後的建築群不再只立於高牆之後,令大眾也可以親自一探究竟。整體規劃保留了大部分建築,亦同時串連了中區警署及域多利監獄的檢閱廣場及監獄操場。群眾可於營房大樓及總部大樓閒逛小店食肆,亦可於新建的藝術大樓欣賞展覽,同時欣賞百年的殖民歷史建築。
洋紫荊用途 在 洋紫荊花3 [女練習]: 香港校長合唱團劉振華詞曲高舒編Cl ... 的推薦與評價
洋紫荊 花4i 二部、鋼琴: 香港校長合唱團劉振華詞曲、高舒編粵語唱 洋紫荊 花4i [1'50] 二部、 ... free subscribed 免費訂閱歡迎非牟利演出或教育 用途 。 ... <看更多>
洋紫荊用途 在 羊蹄甲屬- Explore 的推薦與評價
下周1/13 (四) 10-16點,會帶大家觀察與描繪#羊蹄甲屬的植物(洋紫荊或艷紫荊), ... 用途:庭園、行道樹的優良樹種:洋紫荊耐旱、速生,種子繁殖容易,實生苗2 年即可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