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夢想的慾望與實現夢想的能力 | 盧斯達 on Patreon】
清醒夢
由《尋秦記》的鉅子,到中世紀伊斯蘭世界的山中老人,搞特種部隊,多向孤兒招手。因為孤兒無親無故,自覺在世間無人無物,這些人作為部下,忠誠和熱情有保證。邪教、傳銷、紀律部隊、宗教組織、政治運動,要在短時間培養人的黨性,都是走「刀耕火種」這條捷徑。先摧毀目標原來的精神世界,在原地重建另一套世界觀。一個全新而巨大的夢想繼而出現,不管是墨家人想用武力達致世界和平、或者代真主主持公道,都是近乎夢的宏願,吸引很多人追隨。
每次的大政治改變,都是由於千萬無數充滿缺憾的普通人在做一個集體夢想。這些年人們以「發夢」代稱示威和爭取活動,也許都說明了公共世界裡面現實與幻想不能調和的張力。
現代講法一般認為,夢是現實的代償,人在現實社會實現不了的慾望就偷渡在夢裡實現。夢可能是慾望需求狂迷,也可以是追求更好世界的理想。很多地方的革命性改變,都是因為有先知和英雄敢於發夢,當摩西說要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這無疑是發夢,但沒有這個夢,以後就沒有以色列人。
當然聖經故事,筆法有時亦很殘酷。摩西領了人民到曠野,大家一齊受苦,也有人開始埋怨摩西為甚麼要搞咁多,現在的生活比起之前更差。最後他們轉為敬拜一頭金牛。即使摩西雖然成為領袖,亦據說曾經冒犯上帝而受罰。除了上帝,經文裡面沒有凡人永不腐化。
發夢時,人的腦波和狀態都會改變。我們根據科學而明白入睡是一個境界,跟清醒時不同,反過來說,我們自以為清醒的時候,其實未必清醒,因為我們都有人生的driving force,這driving force 就是夢想。我們清醒時仍活於夢想之中。小至人們去上班,打算儲錢結婚買樓,或者大到想征服世界,都是夢想。而在實行夢想的時候,例如上班或者在政治中搏鬥,即使理論上是清醒,實際上也是半邊入夢。
入睡的時候,現實和規則將會溶解,內在與外在的界線逐漸熄滅,每個人內心的缺憾和不滿全部跑出來。所有人都在睡夢中體驗過惡夢包圍自己,被惡性的自己完全吞滅,直到扎醒。
人們在現實中「為夢想奮鬥」的時候,也會經歷這樣的惡夢化,我們在夢想之前尤如飛蛾撲火,被吸進去,而且奮力搏鬥,搏鬥期間,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失控。夢想是光明的,但追逐者都不是聖人,發夢的時候,面對外面沒人明白的壓力接踵而來,人的缺憾也會浮出來。
夢想越明亮澄澈,追隨它的飛蛾就越發焦躁,變成所有時間線裡面最差的自己。各國的革命組織都是以實現某個夢想開始,最後要不成為統治者而復歸「務實」,就是自覺無人無物,而最終真變了恐佈份子。
夢是偉大的,因而也是危險的,一旦進入,就會面對精神的考驗。我們在進入遊樂場之前,當然不會看那個夢想的免責聲明:追求這個夢想時,你可能變得更可怕,會慢慢認不出自己,而你也會面對其他發著同一個夢的暴走者的傷害。
《新世紀福音戰士》講到最尾,「教育意義」就是「不要逃避」(現實世界),自己是動畫,但主張毒宅不要沉迷明日香和綾波零,即使會被其他人的AT力場傷害,都要積極入世,與其他人建立關係。今敏的《盜夢偵探》(Paprika, 2006) 則描繪了集體妄想一旦被釋放的現實破壞力。
合作做夢
改編自筒井康隆科幻小說,這部電影裡面,有一班精神科學家發明了「DC mini」,這種裝置讓人們在睡夢中共享同一個夢。裝置最後因為一宗陰謀而失竊,並且無限制使用,使兇手可以操控其他人的意識,使之進入別人的夢境而發狂。最後有幾個角色的夢境世界連成一塊,而機器的製作人時田博士為了去拯救同事,最終也迷失在集體夢境,要女主角也入去救人。
他們發現幕後黑手是跛腳的董事長,他想重新站起來,而且通過濫用機器,而令夢境世界不斷變大,最後入侵了現實世界,由於夢境與現實已經融合,董事長即將成為統治世界的大魔王。
集體夢境匯聚了城市中所有人的妄想,視覺呈現為光怪陸離的物品大遊行,包括青蛙、人偶、舊汽車、舊郵箱、招財貓、自由神像、佛像、鳥居等都活了起來,當妄想進入現實之後,路人都開始「放飛自我」,在大魔王的大妄想之中迷失自己,也被潛意識控制了自己。有穿著西裝的上班族排隊大笑著跳樓自殺,說明他們內心的渴望是死;有一堆政客爭做「皇帝」;有男人偷拍水手服高中生的裙底,他們的渴望是裙底。性、權力、生存。
在遊行隊伍的最高點,是一個高舉納粹式敬禮的日本娃娃。這個娃娃在電影多次出現,隱喻強人(董事長)的妄想召喚了所有的做夢者,他們寄生於獨裁者的大妄想,自行造夢,脫離現實,造成一連串無視現實的大破壞。
文化大革命之後,世人對於毛澤東有許多看法,但近來也有人探究其他人在運動中的角色和責任。人們多數認為文革是由於受到毛澤東煽動,但王紹光 (《超凡領袖的挫敗, 2009》) 卻提到中國當時有很多人都是寄託於文革的號召,但有意識地做有利自己的事。今敏片中「大遊行」中,人們會加入一個更大的妄想,去發展自己的妄想;眾人的妄想又哄熱了領袖的大妄想。
能力 > 慾望
2014年我大學畢業。當時行畢業禮拿證書,佔領運動還沒完,心當然不在畢業禮。記得當時畢業禮沒有異常,除了社工系的同學拿證書前集體舉黃傘表態。印象最深的反而是一個致辭的社會賢達大致說,你們畢業之後,在社會裡面無論做甚麼,都要記得休息,因為上帝吩咐我們休息。
浸會,基督教色彩很濃厚。
後來我知道,以色列人仍然會守安息日,那天就連政府部門都休息,就因為要「遵照祂的指示作息」。作「息」,即是有休息。這種話好像很阿媽係女人,但後來發現這些總有道理。不只是勞動,即使是追尋著甚麼,都要保持安全精神距離,在熱忱裡還要記得做正常人。實現夢想的能力很容易被實現夢想的慾望毀滅。
「活著為要敬拜你經文」的推薦目錄:
活著為要敬拜你經文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實現夢想的慾望與實現夢想的能力 | 盧斯達 on Patreon】
清醒夢
由《尋秦記》的鉅子,到中世紀伊斯蘭世界的山中老人,搞特種部隊,多向孤兒招手。因為孤兒無親無故,自覺在世間無人無物,這些人作為部下,忠誠和熱情有保證。邪教、傳銷、紀律部隊、宗教組織、政治運動,要在短時間培養人的黨性,都是走「刀耕火種」這條捷徑。先摧毀目標原來的精神世界,在原地重建另一套世界觀。一個全新而巨大的夢想繼而出現,不管是墨家人想用武力達致世界和平、或者代真主主持公道,都是近乎夢的宏願,吸引很多人追隨。
每次的大政治改變,都是由於千萬無數充滿缺憾的普通人在做一個集體夢想。這些年人們以「發夢」代稱示威和爭取活動,也許都說明了公共世界裡面現實與幻想不能調和的張力。
現代講法一般認為,夢是現實的代償,人在現實社會實現不了的慾望就偷渡在夢裡實現。夢可能是慾望需求狂迷,也可以是追求更好世界的理想。很多地方的革命性改變,都是因為有先知和英雄敢於發夢,當摩西說要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這無疑是發夢,但沒有這個夢,以後就沒有以色列人。
當然聖經故事,筆法有時亦很殘酷。摩西領了人民到曠野,大家一齊受苦,也有人開始埋怨摩西為甚麼要搞咁多,現在的生活比起之前更差。最後他們轉為敬拜一頭金牛。即使摩西雖然成為領袖,亦據說曾經冒犯上帝而受罰。除了上帝,經文裡面沒有凡人永不腐化。
發夢時,人的腦波和狀態都會改變。我們根據科學而明白入睡是一個境界,跟清醒時不同,反過來說,我們自以為清醒的時候,其實未必清醒,因為我們都有人生的driving force,這driving force 就是夢想。我們清醒時仍活於夢想之中。小至人們去上班,打算儲錢結婚買樓,或者大到想征服世界,都是夢想。而在實行夢想的時候,例如上班或者在政治中搏鬥,即使理論上是清醒,實際上也是半邊入夢。
入睡的時候,現實和規則將會溶解,內在與外在的界線逐漸熄滅,每個人內心的缺憾和不滿全部跑出來。所有人都在睡夢中體驗過惡夢包圍自己,被惡性的自己完全吞滅,直到扎醒。
人們在現實中「為夢想奮鬥」的時候,也會經歷這樣的惡夢化,我們在夢想之前尤如飛蛾撲火,被吸進去,而且奮力搏鬥,搏鬥期間,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失控。夢想是光明的,但追逐者都不是聖人,發夢的時候,面對外面沒人明白的壓力接踵而來,人的缺憾也會浮出來。
夢想越明亮澄澈,追隨它的飛蛾就越發焦躁,變成所有時間線裡面最差的自己。各國的革命組織都是以實現某個夢想開始,最後要不成為統治者而復歸「務實」,就是自覺無人無物,而最終真變了恐佈份子。
夢是偉大的,因而也是危險的,一旦進入,就會面對精神的考驗。我們在進入遊樂場之前,當然不會看那個夢想的免責聲明:追求這個夢想時,你可能變得更可怕,會慢慢認不出自己,而你也會面對其他發著同一個夢的暴走者的傷害。
《新世紀福音戰士》講到最尾,「教育意義」就是「不要逃避」(現實世界),自己是動畫,但主張毒宅不要沉迷明日香和綾波零,即使會被其他人的AT力場傷害,都要積極入世,與其他人建立關係。今敏的《盜夢偵探》(Paprika, 2006) 則描繪了集體妄想一旦被釋放的現實破壞力。
合作做夢
改編自筒井康隆科幻小說,這部電影裡面,有一班精神科學家發明了「DC mini」,這種裝置讓人們在睡夢中共享同一個夢。裝置最後因為一宗陰謀而失竊,並且無限制使用,使兇手可以操控其他人的意識,使之進入別人的夢境而發狂。最後有幾個角色的夢境世界連成一塊,而機器的製作人時田博士為了去拯救同事,最終也迷失在集體夢境,要女主角也入去救人。
他們發現幕後黑手是跛腳的董事長,他想重新站起來,而且通過濫用機器,而令夢境世界不斷變大,最後入侵了現實世界,由於夢境與現實已經融合,董事長即將成為統治世界的大魔王。
集體夢境匯聚了城市中所有人的妄想,視覺呈現為光怪陸離的物品大遊行,包括青蛙、人偶、舊汽車、舊郵箱、招財貓、自由神像、佛像、鳥居等都活了起來,當妄想進入現實之後,路人都開始「放飛自我」,在大魔王的大妄想之中迷失自己,也被潛意識控制了自己。有穿著西裝的上班族排隊大笑著跳樓自殺,說明他們內心的渴望是死;有一堆政客爭做「皇帝」;有男人偷拍水手服高中生的裙底,他們的渴望是裙底。性、權力、生存。
在遊行隊伍的最高點,是一個高舉納粹式敬禮的日本娃娃。這個娃娃在電影多次出現,隱喻強人(董事長)的妄想召喚了所有的做夢者,他們寄生於獨裁者的大妄想,自行造夢,脫離現實,造成一連串無視現實的大破壞。
文化大革命之後,世人對於毛澤東有許多看法,但近來也有人探究其他人在運動中的角色和責任。人們多數認為文革是由於受到毛澤東煽動,但王紹光 (《超凡領袖的挫敗, 2009》) 卻提到中國當時有很多人都是寄託於文革的號召,但有意識地做有利自己的事。今敏片中「大遊行」中,人們會加入一個更大的妄想,去發展自己的妄想;眾人的妄想又哄熱了領袖的大妄想。
能力 > 慾望
2014年我大學畢業。當時行畢業禮拿證書,佔領運動還沒完,心當然不在畢業禮。記得當時畢業禮沒有異常,除了社工系的同學拿證書前集體舉黃傘表態。印象最深的反而是一個致辭的社會賢達大致說,你們畢業之後,在社會裡面無論做甚麼,都要記得休息,因為上帝吩咐我們休息。
浸會,基督教色彩很濃厚。
後來我知道,以色列人仍然會守安息日,那天就連政府部門都休息,就因為要「遵照祂的指示作息」。作「息」,即是有休息。這種話好像很阿媽係女人,但後來發現這些總有道理。不只是勞動,即使是追尋著甚麼,都要保持安全精神距離,在熱忱裡還要記得做正常人。實現夢想的能力很容易被實現夢想的慾望毀滅。
活著為要敬拜你經文 在 Sam Tsang 曾思瀚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編按:
2019年10月,曾思瀚博士赴台舉辦台北巡迴講座「誰的釋經,哪個傳統?」,宇宙光十分有幸是主辦單位之一,為了使本刊讀者對曾博士有初步認識,本期我們以「上帝陪伴人」為主題,採用問答的方式,請曾博士分享他在神學方面的領受,期盼讀者也能由此受益。
一、上帝從創造至今,祂的計劃從未改變,請問,超越受造的上帝為何要陪伴人?又是如何陪伴人?
我首先給的是傳統答案。上帝是藉著祂的話語(亦即聖經)陪伴人。我們讀到上帝以往作為的記載,這就成為上帝的話語,告訴我們,祂現在依舊陪伴在旁,因此,固定閱讀聖經能讓我們知道祂在陪伴。祂的陪伴也出現在大自然,有時候我們可以在其中經歷祂的作為,體會祂的大能。詩人往往以大自然為主題,頌揚上帝的陪伴,例如〈詩篇〉十九篇1~6節:「諸天述說上帝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這日到那日發出言語;這夜到那夜傳出知識。無言無語,也無聲音可聽。它的量帶通遍天下,它的言語傳到地極。上帝在其間為太陽安設帳幕;太陽如同新郎出洞房,又如勇士歡然奔路。它從天這邊出來,繞到天那邊,沒有一物被隱藏不得它的熱氣。」接著要探討的是比較少人討論的主題,就是上帝的百姓聚會時,祂也在旁陪伴。
山姆‧威爾斯(Samuel Wells)曾在《上帝的同伴》(God's Companions)書中提到,我們對鄰舍行善,上帝就在其中陪伴;我認為這之中還有許多可以探討的地方。傳統上,福音派教會認為上帝的陪伴是屬於個人領域的神祕經驗,靈恩派尤其如此。我相信聖經教導更強調同儕團體,並支持那些與我們相左的人,上帝就是透過這種艱難的途徑,讓我們察覺祂的陪伴。上帝陪伴的主要用意,不是「讓我感覺良好」,而是要「建立榮耀祂聖名的群體」,這不僅需要敬虔的委身,也要積極的努力。我認為要從本體論、形而上的問題──「上帝為什麼需要我們成為祂的同伴?」進展到宣教、教牧的問題──「成為上帝的同伴是什麼意思?」因為沒有人能識透上帝的心意。所有這些臆測都是徒勞,但是我們可以從祂藉著亞伯拉罕建立一個國家,又藉著十二個缺陷重重的人建立教會,了解祂創造萬物的旨意──這就是我們應該朝向的目標。
請不要誤以為我的評語是要駁斥靈恩傳統經驗(charismatic tradition),〈使徒行傳〉是歷史事實的記載,我在著作〈使徒行傳〉注釋已經探討過這個議題,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其中對聖經的詳盡分析,已經勾勒出更廣泛的神學架構。〈使徒行傳〉傳的信息不是要我們尋求一模一樣的經驗,如果有人有過相同的經驗,很好;如果沒有,也很好。我的回答是要提倡每個人都能獲得的常態經驗(normative experiences),進而使這個世界更美好,而不僅讓自己的感覺更好。我們能夠成為基督徒,就是一種超自然經驗,如果以為靠自己就能「決志」跟隨耶穌,就是低估聖靈的大能以及我們全然敗壞的事實,同時也高估自己隨時都能擇善而行的能力。信耶穌本身就是一種超自然經驗,同時也是一種常態經驗。
二、既然上帝陪伴人,那麼人真的可能見上帝的面嗎?聖經教導我們「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請問這是勉勵?還是條件?
〈希伯來書〉十二章14節:「你們要追求與眾人和睦,並要追求聖潔;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這不是神學命題,其希臘原文也不是條件句;反而幾乎是〈希伯來書〉的五個警告:二章1~4節、三章12節~四章2節、六章4~8節、十章26~31節、38~39節(根據馮蔭坤,Ronald Y. K. Fung)的最後一個警告。這節經文中的「聖潔」,以名詞形式只出現在〈希伯來書〉此處。經文中的「主」,暗示我們應該如何解釋「聖潔」。這裡的聖潔不是指儀式或者傳統習俗上的聖潔,而是活出以耶穌為「主」的生活形態,〈希伯來書〉作者也提到努力與所有人和平相處,鼓勵信徒與世人建立健全的關係,這足以反映信徒與上帝之間的健全關係。這節經文說的不是親身面見上帝,是比喻手法,旨在鼓勵身為見證人的信徒要有健全的人際關係,結果就是他們同時也能經歷上帝。經文說的就是聖潔的生活形態,包括認真依循上帝所賜關於生命的訓示,並且要仰望耶穌(十二章2節),祂就是我們犧牲奉獻的典範。
三、掃羅與大衛都曾有上帝的陪伴,結果卻完全不同,其中的意義是什麼?對我們的啟示又是什麼?此外,大衛與拔示巴犯下大錯時,上帝是否仍與他們同在?或是「任憑」他們犯錯呢?
我認為就上帝的同伴來說,掃羅和大衛並不符合山姆‧威爾斯敘述的概念。一般人會用「我與上帝的關係」形容自己的認知,我不反對這點,但是當我套用山姆‧威爾斯的同伴觀念,就會引到另一個同樣有效的方向。如果教會要與年輕人或整個社會連結,就不能僅用個人靈修(personal devotion)作為靈性(spirituality)的典範。
山姆‧威爾斯的觀念涵蓋的不只是個人與上帝的關係。如果上帝與這個世界同在,那麼我們就需要成為這個世界的同在,參與這個世界的同時,也在經歷自己身為上帝的同伴──我們成為上帝在這個世界的器皿,如此一來,就得以目睹上帝如何透過人成就事情,也能看到,即使這個世界如此破碎,上帝依舊與人同在。
南非廢除種族隔離政策,就是基督徒積極投入真理與和好事工非常好的例子。他們成為上帝的手,看到上帝透過他們的努力,成就大事,也經歷到上帝與教會同在。當然,非信徒會說這只不過是基督徒在行善而已,但如果從基督徒的角度看這件事,就能說,上帝用超自然的方式除掉仇恨,然後用建設性的東西取而代之。
我的教會裡有一群非洲信徒,其中的胡圖族人與圖西族人一起敬拜基督。自從盧安達爆發種族滅絕,這兩個族群就互相為敵,但他們現在已經和好,並且致力在局勢依舊緊繃的盧安達和剛果修復兩個族群的關係,以及提倡和平。他們成為上帝在這個世界的手,不但因為彼此關係修復而親身經歷上帝,更因為進一步造福世界而經歷上帝。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議題,但我只是分享冰山一角而已。這類充滿想像的集體靈性觀(imaginative and communal view of spirituality)可以參考山姆‧威爾斯等原創作家的著作。
四、上帝創造時,是否給予我們holy的本質?但卻必須借由與祂有健康的關係,才可能達到聖潔?
我個人認為「與上帝的關係」是個遭濫用的詞語,但這可以涵蓋各式各樣的意思,我不喜歡使用這個詞語。就〈希伯來書〉而言,我們「必須」從猶太人的觀點詮釋其中的聖潔。舊約聖經裡頭,聖潔的規條是要透過各種宗教儀式,把上帝的百姓分別出來,有別於迦南人,藉此保持身為上帝百姓的身分。與上帝建立關係或許是其中一部分,但就猶太人來說,這不是聖潔的主要意義。
我樂於見到的聖潔是,在耶穌是主(lordship of Jesus)的前提下,承認自己的身分。這種身分的延伸意義是,讓我們能夠在上帝呼召我們前往的任何地方,投入各式各樣服事。這種分別為聖的觀念比較近似公開見證,就像以色列人成為周邊其他族群的見證。
五、在上帝的陪伴中,我們發現食物是個重要線索,雖然年代不同、情境不同,但食物與陪伴的關係相當明顯。基督徒生命中該如何看待陪伴?又該如何看待食物呢?
我認為解讀這些經文必須謹慎,它們不都跟食物相關,它們的文體也各不相同,我們不能直接把它們歸類為同一個主題:食物。在某些情況下,它們說的是食物,在其他情況下,例如主餐,食物則象徵其他意義。在少數例子,好比先知以利亞,食物具有比我們現代詞彙更深遠的社會意義──在屬靈旅程中,上帝的百姓像同伴一般,聚在一起用餐,不只飽餐一頓而已。此外,耶穌也用天國盛宴的比喻,例如〈路加福音〉十四章,形容食物的社交功能,我們邀請的客人,顯示我們相信上帝是什麼樣子。我們不採用古代宴會的社交意義,因為它的要旨不在食物,而在人際關係,以及我們相互對待的方式。
就應用來說,我們要進一步探討取得食物與分配食物的方式。食物就是經濟,經濟影響民生,不只關係自己的生活,也關係生活在遠方的人以及食物來源等等,它更關係到我們的各種資源,並反映國度的價值。這個議題一定要從「食物於我有何益處」(what food does for me)轉移到「食物如何為上帝的榮耀,增進人類福祉」(what food does for the greater good of humanity for the glory of God),世人必須學會公平分配它們,以彰顯上帝的公義。
六、食物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基本物質,因此,上帝創造中,必然會為人類預備食物,但我們是否可以說:人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對食物錯誤的認知?
我想你指的是〈創世記〉一到二章,這個答案非常複雜。上帝給人類第一個命令就是〈創世記〉一章28節的生養眾多,遍滿地面,這反映上帝的形像。我們可以說,人類的第一個錯誤就是選錯食物,但這是憑著少數幾節經文犯下見樹不見林的失誤。〈創世記〉二章15到17節,上帝允許的一切和上帝禁止的一樣形成明顯對比。因此,人類始祖可以吃所有的樹所結的果實,只有一棵樹例外。
人類始祖的錯誤,就是假定上帝禁止我們享受生命,沒有把祂視為想要祝福我們的上帝。亞當和夏娃把目光放在不能得到的事物上,卻沒看到上帝可以賜給他們豐盛祝福。亞當和夏娃的舉止透露他們選擇相信蛇,說服他們上帝的應許不可靠、並詆毀上帝的善意。(創世記三章4節)
……(請見2019年10月雜誌)
活著為要敬拜你經文 在 將天敞開經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推薦與評價
明信片· 經文金句盒卡· 經文季卡· 禮物書. 商品資料. 將天敞開-活著為要敬拜你/ 讚美之泉敬拜讚美專輯17 歌本/Open Heaven-I Live to Worship You. 作者:将天敞开- 歌词- ... ... <看更多>
活著為要敬拜你經文 在 將天敞開經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推薦與評價
明信片· 經文金句盒卡· 經文季卡· 禮物書. 商品資料. 將天敞開-活著為要敬拜你/ 讚美之泉敬拜讚美專輯17 歌本/Open Heaven-I Live to Worship You. 作者:将天敞开- 歌词- ... ... <看更多>
活著為要敬拜你經文 在 活著為要敬拜祢- Explore 的推薦與評價
「我在牀上記念你, 在夜更的時候思想你; 我的心就像飽足了骨髓肥油, 我也要以歡樂的嘴唇讚美你。 因你的慈愛比生命更好, 我的嘴唇要頌讚你。 我還活的時候要這樣稱頌你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