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區3.0:台灣國運與高雄的機會】
昨天,蔡英文總統與蘇貞昌院長來到高雄,宣布「#亞洲新灣區5GAIoT創新園區」正式啟動。這則新聞或許因為其他社會議題掩蓋、或許相關內容早已釋出,並未有太多人關心。但我們認為,亞洲新灣區到整個港區的轉型,會是高雄未來發展最重要的關鍵,也將和台灣的國家發展密不可分。
從20世紀初期到80年代,高雄都肩負著台灣發展的引擎(兼排氣管)這樣的作用,而台北就像是駕駛座與客艙,吹著冷氣,坐在南部頭上開心的前進。
1930-40年代,由於日本殖民政府南進政策需要和太平洋戰爭爆發,農業台灣逐漸被賦予更多角色,而高雄變成為台灣第一個「重工業化」的港都,從煉油廠、金屬工業、化學工業的基礎,乃至城市基礎建設藍圖,都在此時奠定。戰後,中國殖民政府佔領台灣,高雄成為陸海空三軍+軍需工業重鎮,接著從發展輕工業進口替代,到重工業自主化,高雄都是領頭的城市。
然而,在台灣進入知識經濟轉型,計畫性發展電子代工、半導體工業之際,高雄卻因知識資本的落後而被遺忘,也造成台灣南北差距加速擴大。而高雄的重工業受後進國家競爭,發展日益受限,而隨著政治解嚴,同時進入經濟自由化時代,大量經營不善的國營企業進行清算,去工業化加劇,也釋出大量閒置港區土地。
「亞洲新灣區」一帶,就形成在高雄的「後工業化30年」期間,前後有三次主要的發展計畫,對應於港口設施的「外海化」,核心港口地帶的發展,則象徵了高雄進行「產業升級」的嘗試,但卻因為許多原因,並未完全成功,以下我們來分析:
❶ 多功能經貿園區 (1995~1999)
背景:1995年政院提出「#亞太營運中心」,規劃空運、媒體、製造、海運、電信、金融六大機能,並於1996年指定高雄進行都市更新。
目標:以港口機能發展海運轉運中心,並將金融、電信等三級產業機能,以及觀光休憩機能引入周邊市區。
成就:1999年完成「高雄多功能經貿園區特定區計畫」,劃分街廓與土地分區。
缺失:
1.「亞太營運中心」目標設定失敗,缺乏產業動能。
2. 承上,因上述失敗而規劃的特倉區產業發展方向亦無以為繼。
3.土地掌握於國營企業與部分黨國裙帶企業上,開發能力與意願皆薄弱,甚至拖延遷廠,無法配合1997年分階段開發協議。
4.吳敦義市府動作緩慢,亦無明確招商計畫。後續謝市府能力所及僅能完成軟體園區、夢時代等個案。
5.缺乏重大建設帶動,基礎建設亦尚未完備。
❷ 亞洲新灣區(2011)
背景:扁政府時期開始在港區引入重大建設,但馬政府時期推動遭遇許多杯葛及困難。
目標:由地方政府包裝,結合重大建設與交通路網,搭配海洋城市意象行銷。
成就:完成展覽館、總圖、海音、旅運中心、輕軌等計畫,並成功推廣「亞洲新灣區」知名度。
缺失:
1. 政府投入200億以上建設,但吸引民間投資相對有限。
2. 創造之投資與工作機會集中於零售、觀光業,雖有高軟、中鋼之發展,但帶入的高薪工作機會仍有限。
3. 地主普遍仍缺乏開發能力,指標開發案招商則多次流標。
❸ 亞洲新灣區5G AIoT創新園區(2020)
背景:新灣區基礎建設完成,中美貿易與科技戰,台商回流與台灣科技戰略地位提升
目標:擴大引進智慧產業,結合大南方計畫加速發展
機會:隨著半導體產業鍊成「護國群山」,在美中關鍵科技競爭中,台灣地位日益重要,5G/AIOT正是從規格到應用都劇烈交鋒的一塊。目前市府與中央目標空前的一致,也能獲得政院協助,將是吸引產業投資的利基。
挑戰:高雄的問題不在水電土地,而在人才、資金與生態系。新灣區甚至高雄市區,仍然缺乏足夠的 #高教研發機構,提供足夠的人才循環動力,這點仍是我們較為擔憂的。也希望既然中央全力支持,除了讓人才回流,讓大廠投資,也要讓高雄在地的知識經濟上游,具備持續創新的能力!
(圖:高雄市政府)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李根興 Edwin商舖創業及投資分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日《經濟日報》,「唐榮」是我朋友,佢分析樓舖好好。 當年雙倍印花稅是2013年2月22日開始, 之前可以零成本就摸貨。2013年2月22日開始至今就唔得, 必須在簽署臨時買賣協議之後三十日內付印花稅, 變相炒家交易成本大增。(I think good idea). 見圖, 2013年之後舖位的...
流標原因分析 在 侯漢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民進黨灑幣、國民黨跟進,正義在哪裡?
2017年,前瞻八千八百億,輿論譁然、朝野爭鬥,適逢以「財政破產」為由剝奪人民年金,卻在毫無評估分析報告即大灑幣,時稱:名為前瞻,實為綁樁。
而今,民進黨續編四千兩百億,然而,上一筆經費到明年八月才到期,一堆項目執行率為零!更加證明當初是胡亂開支票、報預算,最後花不出去,只待找機會消耗!
民進黨要證明,已執行的經費,用在哪裡?沒用的原因為何?招標有沒有流標?為什麼第一筆錢還沒花完,卻急忙要第二筆錢?
四千兩百億耶!
要個說明,不過分吧?
民進黨不給的理由怎麼說?
民進黨說「那個不是一般國人會特別關心的。」「萬一提供錯誤的話造成我們信譽上會受很大的影響。」
去你的!
國人不關心的項目,還要你編什麼預算?打著為民謀福的旗號要錢,向你要報告你就說大家不關心沒人看,不是詐騙集團是什麼?
害怕提供錯誤?那你就認真提供資料、仔細審核錢都用在哪去了呀!害怕提供爛東西被罵,不就代表你真的有爛東西所以心虛?
今年疫情影響,已編了兩千一百億特別預算,蔡總統第一任期內已編四千兩百億億,未來的四年任內特別預算的編列會達到上兆,都不用還?掏空國家準備大限來了一走了之?
說清楚,才給錢,這不是很簡單的道理嗎?執政黨在怕什麼?而在野黨竟然忘記當初如何反對,又在怕什麼?
國民黨與時力當初抗議,現今同流合汙,預算真香、真香啊!
流標原因分析 在 打臉名嘴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一篇大概是用系統概念來分析口罩販賣機這個專案不錯的文章。也很符合業界的經驗概念。
除了一些比較猜測或者情緒的批柯文字之外,還蠻中肯的。
我的看法有幾點:
1.Crazy Maker本來就是科學教授的人格特質,也就是無中生有。在學術上來說,頂尖科學家面對的都是前無古人的問題,如果沒有這種特質也無法開創。對柯文哲來說沒什麼奇怪的,當然對一般選民來說,當選擇了一個科學家來從政就得要負擔這種風險。也就是實驗精神。而有光就有影,光的部分是創新、光鮮亮麗。影的部分就如這篇分析講的,很多實作部分會欠缺考慮。這也是我長期反對大量學者從政的原因,但是台灣目前還是沒有辦法脫離這個思維,整個政府大概都是蛋頭學者在操作。所以柯文哲會犯的錯誤,以前的國民黨政府官員不難找到,現在的民進黨政府也是相同。
2.責怪柯文哲沒有整個系統的思考也不公平,畢竟從地方政府無法全盤使用整個社會的系統與資源。很多人只有簡單的說唐鳳屌打柯文哲,那有很大一部份原因是柯文哲沒有唐鳳的系統可以操作。所以對柯文哲來說,能做的系統範圍就少非常多。當然,台北市也有臺北市能動用的實名制系統,如果台北市的口罩購買機制能從這個角度來思考推行,應該會比全新建立系統的販賣機好得多。
3.台灣做自動販賣機最強的公司在彰化,以前是做飲料的。這個公司幫很多日本公司做販賣機並且外銷到日本去,我曾經跟他們合作想要推出在3C販賣機並且在全台佈建。後來這個計畫在規劃階段就夭折,最大的原因就是在補貨系統。雖然在銷售端看起來節省了人力,但是在後續的補貨卻要自建系統。而這就是自販機最大的成本所在。
4.柯本人或者柯團隊有個特質,當有人來提案說他要幹嘛幹嘛的時候,只要第一、不太離譜(比如完全違反原則或者牽扯到利益問題)第二、不太花錢。就會得到綠燈說不然你去試試看。那這些看到綠燈的人(其實有時候柯發的燈號可能是黃燈)就腦衝第一,不顧一切的往前衝。最後的結果往往都是一堆抱怨或者是一堆爛攤很難收拾。看到這個標案最後流標,因為商業模式根本無利可圖就知道整個規劃亂無章法。
5.柯的身邊沒有優秀的生意人,這是我長期提出的大問題。不要誤會,優秀的生意人跟逢迎鑽營是兩件事。看看精美的產發局是林崇傑在當頭,就大概知道柯市府在商業建設上面很難有什麼大的進展。
最後是,一個團隊或者群體如果沒有自省的檢討與改進能力,以人體來比喻,就如同得了ADSL一樣可怕。
關於口罩供應系統,民進黨政府執行上我認為到目前為止瑕不掩瑜。雖然有小瑕疵但是大致上還蠻OK的,在前所未有的疫病壓力下能有這樣表現,是很直得肯定的。
流標原因分析 在 李根興 Edwin商舖創業及投資分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今日《經濟日報》,「唐榮」是我朋友,佢分析樓舖好好。 當年雙倍印花稅是2013年2月22日開始, 之前可以零成本就摸貨。2013年2月22日開始至今就唔得, 必須在簽署臨時買賣協議之後三十日內付印花稅, 變相炒家交易成本大增。(I think good idea).
見圖, 2013年之後舖位的買賣宗數大減,之前是每年四千宗,近年是每年1400宗。今年只得約1000宗。
我預期下年商舖成交量會上升至近2000宗,當中街舖成交(非內部轉讓) 佔約700宗,即每工作天兩三單 (減辣前每天只得一兩單)。
下年商舖成交量會升最少5成至升近一倍,因為:
(1) 舖位市況好難好難差過今年 (I hope!)。 舖位的價值,最主要是睇街上有冇人行,今年係無人行! 等市場消化這個減辣新措施後, 業主會減價,買家會追價。
(2) 政府的200億買舖,已經佔了當中126個物業。 雖然部分是其他工商, 但舖業主套現,資金回流舖市,必定帶動舖成交量。 只要第一批90億的中標的業主名單公佈 (唔好流標), 市場一定再打支強心針!
(3) 我自己公司最大的經營成本就是雙倍印花稅, 今年我已經交稅千幾萬?。
從我自己心態及數據也可以反應未來, 今年以來我們已經算是在市場最活躍的買家, 但我只成功買入9間街舖/賣出5間, 涉資約2.5億。
下年目標是買入30間,賣出10間, 預期涉資資金約6.5億。 下年我們起碼慳返二千萬稅 ?? 變相,送多間舖畀我。
雖然我只是市場上的一隻 「蚊」, 我估計我今年公司買賣佔街舖市場分額係4.7%,下年目標是約5.7%, 我哋都唔算太細隻「蚊」呀! 希望我哋自己的步伐對舖市亦有所啟示。We will walk the talk!
總之凡事,我爸爸教我:「悲觀時,不要太悲觀。樂觀時,也不要太樂觀。 量力而為,永遠作最壞的打算。不要過分膨脹,必須要有持續性! 」
是他2013年同我講:「根興, 銅鑼灣/尖沙咀呢啲地方,唔好買啦。 日後賣俾邊個?!」
最近,也是他支持我社運期間: 「唔怕,照買舖!」紅隧封咗,「照買舖」。 全港搶廁紙,「照買舖」 ?
You've gotta love him ?
李根興 Edwin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Q4fUaENyTg/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