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關於性別的節目內容,不只暢談同性戀、性工作者、第三性、和變性人,還大談女性性高潮、男人大聲哭,甚至,還提醒我們:「家庭不過只是人類創造的文化現象」,在歷史前進的道路上,總有一天會需要調整與改變,於是,多元家庭也是種選擇喔
我喜歡看社會紀實或是紀錄片,現在在 Netflix 上有兩個影集,都是我非常喜愛的,有些集數還看過兩次。這兩個節目分別是《流行大百科(Explained)》和《記者帶你來追蹤(Follow This)》。
《流行大百科》和《記者帶你來追蹤》不是紀錄歷史,而是在陳述現在——現在的現象、現象的由來、可能產生的問題,還有可能形成的趨勢。
.
在這兩個紀錄片影集中,另一個讓我非常欣賞的主題,就是性別,而且是「多面向的性別討論」。
.
性別不只是台灣近日的主要社會議題之一,在世界各地,亦然。圍繞在性別的議題,好多又好複雜,於是,在這兩個影集中,都不約而同地出現好幾集關於性別的節目,例如:
.
在《記者帶你來追蹤》,有〈第三性〉、〈性工作日〉、〈男權〉 、和〈寶萊塢美人〉。在《流行大百科》裡則是有〈一夫一妻制〉、〈為何女性薪酬較低〉、和〈女性高潮〉。
.
。。。。。。
.
在第二季的〈科技上癮〉(Tech Addict),講述的就是你我正在發生中的事情。我揣測現在讀到這句話的每個人,早就已經「科技上癮」。只要離不開網路、臉書、社群軟體、和任何遊戲的個人,肯定都是科技上癮,包括我自己。但妙的是,大家都知道自己有這個問題,卻也是無法自拔地任由自己繼續沈溺下去。這是一種新興的人類大問題。
.
在這集影片中,記者還參與一項個荒謬的實驗——加入貴到爆的美金三萬元康復課程,進入自然森林的康復中心,只為了戒斷網路上癮。
.
但是最讓我感到荒謬的是,關於南韓遊戲公司的「一條龍計畫」——遊戲公司明白熱衷於遊戲的人,遲早會有上癮症,也會需要戒斷課程,於是除了在上游製造遊戲之外,於下游還還投資戒斷康復中心。
.
「上游做遊戲,下游治戒斷」,好可怕。這不意味著,那些沉溺在遊戲的孩童與年輕人,從進入遊戲的一開始,就已經把自己的一生,全權包給遊戲公司了,不只浪費生命與金錢,還養出焦慮與絕望。
.
除了關於性別、網路呢喃師,還有其他有趣的討論,像是「減肥為何始終瘦不了呢?」,還有近日在加拿大剛通過「大麻合法化」的主角「大麻」到底是什麼呢,或者宅男最愛的「電動競賽」,為何是種運動呢,等等。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