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慕姿 x 鏡好聽】獨家 #Podcast
——《作家的靈魂腳本》全新第五集上線!
硬漢派美國文豪 #海明威,以《老人與海》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不僅經歷兩次世界大戰、西班牙內戰,肉體在一次次的炸傷、槍傷、車禍,仍不斷親臨戰事,又成為文學上的巨人,然而英雄般的海明威,卻在晚年舉槍自盡。
海明威作品中經常表現出對人生、社會及世界的迷茫和彷徨。在首部長篇小說《太陽依舊升起》中,引用了朋友的一句話:「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代表經歷一戰的美國人內在共同的失落。「天真的男孩」「理想的自我」與「 壓力下的風度」,#周慕姿 如何看見被世界打碎的海明威,生命中深處的恐懼,與強制性重複的行為,去控制與死亡的距離?
🎧️ 現在就收聽!《#作家的靈魂腳本》EP05|海明威(上集)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不能被打敗」——不停逃離死亡的英雄 ➤➤
▹鏡好聽:https://bit.ly/3ujCJwV
▹Spotify:https://spoti.fi/3kPkmMW
▹Apple Podcast:https://apple.co/2Y1bStR
▹Google Podcast:https://bit.ly/3m4SaoZ
#鏡好聽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
#那些作家沒有說出口的傷
海明威西班牙 在 以身嗜法。法國迷航的瞬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海明威稱她為全世界最sensational 的女人,約瑟芬·貝克 (Josephine Baker),將成為法國第一位進入萬神殿Panthéon(先賢祠)的黑人女性。
竣工於1789年的萬神殿是法國供奉先賢的殿堂, 伏爾泰、盧梭、雨果、左拉、莫內、居禮夫人(第一位入祠的女性)、 大仲馬....一共75位 grands hommes偉大賢人👫齊聚一堂。
其中只有5位女性👯:約瑟芬·貝克將是第六位,繼西蒙娜·韋伊Simone Veil(女權主義與歐洲議會議長, 2017去世 2018入祠)、 瑪麗·居禮Marie Curie(物理學家,1934去世 1995入祠)、熱納維耶夫·德·戈勒-安東尼茲 Geneviève de Gaulle Anthonioz (抗德志士,2002去世 2015入祠)、 日爾曼·蒂利翁 Germaine Tillion(人種學家與抗德志士,2008去世 2015入祠) 、蘇菲·貝特洛 Sophie Berthelot (生物與化學家Marcelin Berthelot的妻子, 1907與丈夫一同入祠)。
約瑟芬·貝克, 本名Freda Josephine McDonald,1906年出生於美國密蘇里州, 1975年於巴黎13區去世。本身有西班牙、非洲、印地安人血統, 因為家境貧困,她1920就結婚了。16歲跑到百老匯當歌舞演員,1925年遠渡重洋來到巴黎香榭大道表演。 她的上空野性歌舞劇名噪一時,也為法國帶來了爵士與美國黑人音樂的洗禮。她自己說是『逃離美國』,因因為種族歧視太嚴重。
1937年與Jean Lion結婚之後歸化為法國人,利用職業之便,在二次大戰被德軍佔領的法國當間諜 ,為自由法國與盟軍服務。據說她會將訊息藏在樂譜之中 (笑傲江湖曲?),也曾將含有納粹間諜名單的迷你底片藏在胸罩中, 然後交給英國特務。
她也是二戰之後法國高級服飾的代言人, 與Christian Dior 及 Pierre Balmain 都是好友。 她在一次流產之後無法生育,畢生除了對抗種族歧視,也領養了12個不同膚色的孩子, 一起住在Château des Milandes城堡,她稱之為『彩虹部落』。
❓至於誰來決定讓誰進入萬神殿?
在第五共和治下,這是屬於總統的權力。當然前提是被提名的 『本人』 及其繼承人同意。 像戴高樂本人在世時就表示不希望入祠,卡謬的後代也不希望卡謬入祠(可能是因為討厭當時的總統薩科吉)。
理論上來說,不一定非得是法國人才能入祠。畢竟從來沒有條文白紙黑字的寫上入祠的條件。重點是 『值得國家感謝的偉人』,言下之意就是彰顯法國精神(l’incarnation de l’esprit français )的人。
法國總統馬恐龍提議約瑟芬貝克入祠的理由不外是想團結法國人吧(移民+膚色+性別議題一次到位)!但她不向命運低頭,不自怨自艾,也勇於付出的人道精神,值得尊敬。
Aux grandes Femmes la Patrie reconnaissante !
海明威西班牙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重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
去年三月疫情剛起,各國紛紛封鎖邊境時,還樂觀地認為,傾全世界之力,在進步的醫藥與資訊科技下,至遲年底應該會恢復正常吧?想不到一年半過去了,看來今年不但出不了國,恐怕到明年要恢復正常的跨國界旅遊都有點困難。
決定利用空閒整理一下過往照片,就從最近的檔案往前看,疫情前最後一次出國是到古巴。在古巴的餐廳與海邊都有美國作家海明威的雕像,他住過的房子與別墅,甚至常去光顧的酒吧與餐廳也都成了觀光景點。
邊看相片,邊找出讓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老人與海」重讀。當年讀「老人與海」已是三、四十年前的事了,印象中就是個很勵志的故事,書裡那句不斷被引用的「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基本上就是現在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的灑狗血台詞,而「老人與海」的故事,也是個標準的英雄旅程──出發的準備,歷險的磨難,勝利返回的喜悅。
但是,此次重看,卻多看到了一些年輕時忽略的東西。首先是海明威生命歷程與作品的關連。他本身就是個硬漢,十多歲時就參軍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但因體檢沒過,後來以紅十字會的醫療成員赴戰場,受重傷入院治療數月。
一戰後當記者,又逢二次大戰,又主動申請加入海軍參戰,這些經驗寫成「戰地春夢」、「戰地鐘聲」,都曾被搬上大螢幕的小說。
他喜歡旅遊,「流動的饗宴」是住在巴黎的回憶,到西班牙後又以鬥牛為題材寫了「妾似朝陽又照君」,到非洲又寫了以狩獵為題材的「非洲的青山」,後來移居古巴地首都哈瓦那,寫了「老人與海」,是依據古巴老漁夫真實經歷所寫的小說。
雖然「老人與海」很勵志,但滿身傷痛的他最後還是自殺了(也有人認為是擦槍走火),最近重讀,在書中看到的,老人在堅強外表之下,反而有著更多的孤獨。
生活中他是孑然一身,太太已死,沒有兒女,沒有好朋友,面對的是別人的否定與奚落。在缺乏人際互動之下,他習慣與自己對話,也跟爾偶飛到船頭船尾的小鳥說話,最後他在欣賞大自然的壯麗豐富中,超越了寂寞孤單的感受。
「世上每一種事物都以某種方式在殺死其他的事物。釣魚這件事無疑在殺死我,同時也讓我活下來。」什麼是讓我們活下來的事情?讓這件事情在殺死我們(時間就是生命)值得嗎?看到海明威寫的這句話,不禁陷入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