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博展知識
【世界清潔日】
每年9月的第3個周末為世界清潔日,旨在提升人民環保意識,為保護地球共同努力
Q博也趁這個節日跑去淨灘了(大家記得要維持社交距離喔!)
一起來看看要如何維護我們美麗的地球吧!
【海灘的美麗與哀愁】
美國國家海洋垃圾監測計畫長年調查的結果顯示,海灘發現的垃圾以吸管27.5%占最多,其次是塑膠飲料瓶13.0%,另外也發現大量的塑膠袋碎片、氣球、金屬飲料罐、繩子等物品,同樣是以遊憩與日常生活類垃圾占多數。台灣因為回收制度做得很好,塑膠飲料瓶、金屬飲料罐等都已進入垃圾回收系統,在海岸垃圾中就較少出現,相較之下美國這類垃圾的比率就比較高。不過,台灣的塑膠瓶罐雖然有回收,瓶蓋卻被忽略了,常會成為垃圾漂流到海邊。
要減少海灘垃圾可以朝兩方面著手:
一是教育宣導,提醒人們不要以為廢棄物流入大海就會自動消除不見,其實它們都會成為大自然的負擔,而淨灘活動就是個很好的教育方式。
二是針對這類造成跨界汙染的海洋廢棄物,其管理與監測不該只是地方政府的責任,應該提升到中央層級,以環保單位或漁政單位來跨縣市管理,並且提高獎勵的誘因,且更要輔導關係人積極研發對環境友善的替代方法。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88b2573b-1943-489e-9e53-9ae626b98ce8
【一次性飲料杯減量】
一次性飲料杯源頭減量,是整體限塑政策的一環,實施至今雖有成效,但教育方面的確還需要加強。譬如校園之內餐廳,仍然使用相當多一次性餐具,環保署考慮加大誘因,譬如使用一次性餐具需要付費,減少使用數量。
臺灣市面上免洗餐具種類繁多,材質大致可分為塑膠類、保麗龍類及紙類、木材等四種,其中塑膠及保利龍是中小型餐飲業最常使用之免洗餐具種類。塑膠類聚丙烯多用於便當盒及碗盤,保利龍類免洗餐具─發泡聚苯乙烯常見於透明的便當盒蓋、涼麵及水果盒。發泡性保利龍則多用於泡麵碗、生鮮托盤等。
免洗餐具使用後之處理途徑大致包含回收再生、焚化、掩埋、非法棄置等4種。就塑膠類免洗餐具而言,由於免洗餐具使用後沾染油汙及其他物質,回收後再利用經濟價值不高。部分塑膠材質如PVC、PS等若以焚化方式處理可能導致「世紀之毒」戴奧辛的產生,且塑膠耐高熱值之特性,也對焚化爐操作產生負面影響;若以掩埋方式處理塑膠材質之免洗餐具,則耗時長不易腐化,一個塑膠袋需要20年、保麗龍杯要50年才能被分解,寶特瓶和紙尿布更需長達約450年才會在海水中分解。根據荒野保護協會於2012年淨灘清除垃圾量的統計,近3年免洗餐具類多了6倍,去年高達2萬8000多件,首度超過塑膠袋,成為海灘垃圾第1名。如何降低國人濫用免洗餐具,是未來應強化方向。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aff8ae3d-9fd9-4eca-ad6d-3ce6cfddd975
【環境教育】
資源要回收、垃圾不落地,這幾句話聽在我們耳中,是不是覺得老生常談呢?「環保」的概念出現在1970年代,1970年的4月22日是第一個「地球日」,1972年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開啟人類環境保護的思潮,也就是說,環保的意識出現至今其實只有50年。但如今幾乎人人都有環保的概念,並且落實在生活行為上。
環境教育一開始的重點都放在「保護環境」,包括如何解決空氣污染、水污染等各種已經發生的問題,或是如何保護生態。不過,人們很快就發現,一味地把環境保護放在第一位,會影響人類社會及國家的發展,當時全世界有70%的國家處於未發展或發展中,而以環保為主的價值使得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受到壓抑。所以從1983年起,人們開始思考不應該為了環保而阻止發展,而是應該在發展與環境間找到平衡,這就是「永續發展」的概念。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5c7e4060-8da3-44e8-a02a-debae5e5bb16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3萬的網紅Lulu黃路梓茵,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訂閱看更多Lu:https://bit.ly/3dpk7SK 本集請各位同學來跟炫富女童一起來富(復)裕(育)珊瑚,好好的友善海洋喔^ ^ 夏天要到了!又到了梓茵炫泳裝照的季節嚕!(誤),今天這集很開心受到資生堂的邀請,要來一起參與很有意義的活動-復育珊瑚。 想不到吧!我要來種珊瑚了!為什麼要...
海洋污染種類 在 紀錄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海很大,海龜的故事很長.....
───────────────
⠀
▼平安龜播出資訊:
公視頻道 @我們的島 9/6 (一) 22:00
公視頻道 @我們的島 9/13(一) 22:00
海龜,這古老的生物,經過上億年的演化,至今還悠游在這片大海,牠們在棲息與繁殖地之間的洄游距離長達數千公里,幼生期至今仍是未知的謎。牠們是海洋的見證者,然而,在這個世代,牠們想要好好生活並不容易。
塑膠垃圾、海水污染、棲地開發一道道難關,席捲而來。根據海洋保育署統計, 2020年全年度有276隻海龜死亡擱淺、 59隻活體擱淺。種類以綠蠵龜為主。死亡擱淺的海龜,解剖後發現主要受到寄生蟲感染、螺旋槳創傷、疑似遭到撞擊、多重原因致死等等,而活體海龜通報救援的原因則多為漂流、迷航以及混獲。再次顯示人為活動對海龜影響甚大。
我們的島X島嶼注視,即將推出 #平安龜 紀錄片,探尋人與龜的世界,敬請期待。
#世界海龜日 #綠蠵龜 #海龜
#推薦收看
為海龜找生路
https://youtu.be/7aQKnybk8x0
海洋污染種類 在 張淵翔 JCI Sean Cha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日期 2021/07/07 星期三 農曆五月廿八日 天氣 晴朗
基隆市議員張淵翔服務處新式工作法✨
👉方式:臉書粉專線上直播服務
👉時間:週一~週五 9:00~9:30
👉內容:接受各方建議,分享有趣的時事與基隆市新聞分享
因應新冠疫情,保持社交距離,淵翔的服務處暫時關閉,大家都少出門,少了與民眾面對面互動,因此淵翔開直播跟大家聊聊天,大家有問題也可以上線來問我歐👌
🎥直播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keelungsean/live_videos/
或是臉書搜尋keelungsean
張淵翔Line ID: @seanchang 聯繫電話:02-24692122
📣直播了一段時間,分享好友Liang Tzai Tsui留言說:「童軍追蹤旅行路線也有經過部分的暖東峽谷步道」
#今日分享主題:
分享一 文化差異
日本的七夕(日語:七夕/たなばた )是在日本的七夕節慶的相關習俗及歷史由來。在日本,人們也有過七夕的習慣,其詳細來源淵遠流長,是為早期中日文化交流[1],中國的七夕與日本傳統文化互相融合,七夕的風俗在奈良時代已由中國傳入日本,但日本人很快便將它本地化。除了中國傳統的「牛郎織女傳說」外,日本人加進了棚機傳說。「棚機傳說」原出《古事記》,謂古時有一少女棚機的為了替村莊消災解難,在水邊織衣祭神,並結成一夜夫妻。奈良時期以來,七夕紀念棚機及牛郎織女並存,從日文中「七夕」最常用的讀法不是音讀,而是訓讀為「棚機」的讀法「たなばた Tanabata ?」,可見該傳說的影響。
在這一天,會舉辦七夕的慶典來祝福牛郎跟織女的唯美愛情。
日本有個小習俗,他們認為在七夕,牛郎跟織女相會的這一天,農作物會被帶來豐收,因為牛郎把他的牛給牽來,牛在農民的眼裡是帶來豐收的吉祥物,所以這一天也被傳為豐收日子。
七夕在日本是許願日,大家把想實現的願望寫在書籤上然後掛在竹枝上,希望願望成真。當清風吹過綁在竹枝上的竹籤,轉啊轉啊非常漂亮。有些社區也會在這一天舉行祭典,似乎從這一天開始夏天就來臨了。
日本各地有大大小小的七夕祭,號稱日本三大七夕祭是:仙台、平塚、一宮。平塚、一宮的七夕慶典原是想鼓勵民心所辦,並想增加各區域的經濟收入,但隨著時間推移也越辦越大,與最初始的仙台並趨而成為日本三大七夕祭。
連結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3%E5%A4%95_(%E6%97%A5%E6%9C%AC)
分享二 疫情新聞
唐鳳疫苗預約系統上線!如何登記、預約接種
新冠肺炎疫苗陸續擴大接種,為了方便民眾預約,唐鳳最新規劃的「疫苗預約系統」(COVID-19 公費疫苗接種意願登記)也將開放,符合第九類和第十類民眾可以登入,包括高風險疾病者、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以及民國60年(含)以前至民國46年(含)以後出生者。
疫苗預約登記很簡單,進入網站1922.gov.tw後,輸入資料(身分證、健保卡、手機號碼),以及填寫希望接種的行政區與疫苗種類後,若是疫苗數量足夠,且符合年齡等資格者便會收到簡訊通知。
第九類-可能增加感染及疾病嚴重風險:19-64歲具有易導致嚴重疾病之高風險疾病者、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
第十類-感染後容易產生嚴重併發症或導致死亡:50-64歲成人
疫苗預約網站:https://1922.gov.tw/vas/
新聞連結:https://www.marieclaire.com.tw/lifestyle/news/58499?atcr=fcbeb
分享三 SDGs 七月無塑月運動
與數百萬人一起減少塑料垃圾。 七月無塑月(Plastic Free July®)是一項全球運動,它幫助數百萬人參與解決塑料污染問題——因此我們可以擁有更清潔的街道、海洋和美麗的社區。 您會選擇拒絕使用一次性塑料,從而成為“ 七月無塑月”的一份子嗎?
官方網頁:https://www.plasticfreejuly.org/
分享四 基隆新聞
基隆市的老年人口占17.9%,居全國第6,同時近2年的交通事故中老人事故占一半,基隆市政府交通處將建智AI偵測系統辨識長者,再利用智慧看板、喇叭發出「警語」,提醒民眾和駕駛注意路況,初步選定信二路部立醫院及麥金路長庚醫院前長者較多的路段為試辦點,經費剛經市議會審議通過,預計年底前可建置完成,繼台北市後第二個號誌會說話的縣市。
台北市今年初在多處路口建置感應性號誌,透過AI科技偵測行人闖紅燈,號誌會講「行人紅燈請勿穿越」,成效不錯,違規數減少5成,基隆市交通處人前往取經,將建置相關的AI偵測係統,防制高齡者交通事故。
基隆市交通處長蘇先知說,至今年5月底止,基隆市總人口36萬6千多人,65歲以上長者就有6萬5千多人占17.9%,全國排名第6。據基隆市的統計資料顯示,近2年的交通事故中,老人比率約一半,因此,市府向交通部爭取「智慧運輸系統發展建設計畫」補助889萬元經費,將在路口建置智慧影像攝影機、地面警示燈、廣播喇叭、路口號誌不斷電系統等設備。
新聞連結:https://news.ltn.com.tw/news/Keelung/breakingnews/3594100
海洋污染種類 在 Lulu黃路梓茵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訂閱看更多Lu:https://bit.ly/3dpk7SK
本集請各位同學來跟炫富女童一起來富(復)裕(育)珊瑚,好好的友善海洋喔^ ^
夏天要到了!又到了梓茵炫泳裝照的季節嚕!(誤),今天這集很開心受到資生堂的邀請,要來一起參與很有意義的活動-復育珊瑚。
想不到吧!我要來種珊瑚了!為什麼要種珊瑚呢!因為珊瑚礁是珊瑚形成的一個地形,而珊瑚礁裡住著許許多多的海底生物,所以珊瑚礁被破壞或減少,可愛的尼莫及其他生物,就要變成街友了。所以我們現在就要好好保護他們的家園!
海洋友善並且保護珊瑚的三大元素:
1. 不要在海洋裡亂丟垃圾!
2. 不要偷渡海洋生物回家養!
3. 不要污染海洋!(防曬油的問題!一定要選擇海洋友善的防曬油!)
希望透過這集,大家都可以好好愛護我們的海洋,每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怕曬黑的同時,也不要污染深海龍宮唷!
感謝SHISEIDO GINZA TOKYO、新北市政府漁管處與新北市協拍中心,傾力協助此次拍攝。
SHISEIDO 新豔陽 • 夏系列為專櫃品牌NO.1 海洋友善防曬系列,全系列不含任何二苯甲酮(Oxybenzone)與甲氧基肉桂酸辛酯 (Octinoxate)成分,讓你 #愛曬愛海洋。
▌畫說Lulu 系列+花絮
https://bit.ly/3kDzkDy
▌Lulu在幹嘛・日常vlog
https://bit.ly/34wRy3g
▌從更衣室出發・Lulu的家
https://bit.ly/34u2caW
#資生堂 #Lulu黃路梓茵 #海洋友善 #保護珊瑚 #Lulu
海洋污染種類 在 陳靜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塑料垃圾與廢棄藥品的回收率極差!環保署到底在幹嘛?
📣📣小編:內文字很多,大家可以直接看影片,今天的靜敏委員很兇...不對,是霸氣十足喔!
🔸廢棄塑膠袋的回收,一直都是很棘手的環保問題。環保署從2005年開始實施「垃圾強制分類計畫」後,#民眾依舊分不清楚可回收塑料與不可回收塑料,就連辛苦分類好的廢棄塑膠袋,還是會因為髒汙、塑膠種類標示不清、回收價值低等因素,再次被清潔隊歸類為一般垃圾,導致這些塑料垃圾,幾乎不是流進了海洋,就是被送進了焚化爐!
🔸根據環保署統計,2018年國人光是在購物就使用掉了152億個塑膠袋,#平均每人每年使用660個,若以每個塑膠袋3.55克計算,去年一整年共產生了高達5萬3960公噸的塑膠垃圾,且回收量只有約5148公噸,回收率不到一成!總總數據皆顯示出民眾對於回收廢棄塑料的教育不足。
🔸其實根據環保署的「垃圾強制分類」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9成的民眾是能夠配合資源回收政策的,若是環保署可以加強宣導,塑料回收率勢必可以再提高,環保署甚至可以透過教育,培養民眾分類的能力,讓清潔隊在回收資源後,不需要再委外請專業人士來判斷要進行物料回收或者是廢棄物衍生燃料(RDF),增加人事、浪費公帑。
🔸除了廢棄塑膠袋回收,民眾對於藥品儲放及管理的觀念也明顯不足,有高達62%的民眾習慣自行丟棄吃不完的藥品,回收率僅36%。健保署推估,#每年有約193公噸的藥品遭到丟棄,回收量僅有約69公噸,相當於有超過5億顆藥品最後都進到了垃圾桶,造成浪費醫療資源,還衍生出相當嚴重的水汙染問題。
🔸環保署在106年實施「產業廢水污染管制與特性分析研議計畫」,檢測下水道設施的廢污水,結果在大型醫院檢驗出33種藥物,在製藥廠、工業區檢驗出22種,民眾生活的公共衛生下水道則檢驗出23種,#所有檢測地均被驗出含有頭孢唑林鈉和歐弗洒欣兩種抗生素,即使經過污水二級處理程序,仍然無法被有效去除。
💥💥以上種種問題我在3月25日和4月10日就已在衛環委員會質詢時向環保署提出,然而醫事司今天(27日)發布的「資源回收政策」總檢討專題報告,卻完全沒有回覆以上這些問題,讓人不禁懷疑,環保署到底有沒有把民意代表當一回事?難道質詢只是在做秀,人民的聲音完全不用聽?否則怎麼會一個月、兩個月過去,依舊一點作為都沒有呢?
💥💥💥我在此強烈建議,環保署應偕同衛福部研擬於藥袋加註應回收或以一般廢棄之說明的可能性,並評估適合的廢棄藥品回收機制,否則像「耳念珠菌」這樣具有抗藥性的病菌,只會越來越多,未來只怕會有更多人因此喪命‼
#質詢
#廢棄塑膠袋
#廢棄藥品
#環保署
海洋污染種類 在 陳靜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回收率不到一成!塑膠垃圾不是進焚化爐就是到海裡去了
💥💥垃圾處理問題刻不容緩!海洋生物誤食塑膠、被塑膠纏繞導致受傷或死亡的案例層出不窮,前陣子花東海灘也出現三起鯨豚擱淺事件,其中一隻雌性柯氏喙鯨被發現胃中充滿大量塑膠垃圾,體內甚至還懷有一隻達165公分的胎兒。世界經濟論壇在2016發布的報告顯示,若人們繼續生產塑料而未能妥善處理,到了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將比魚還多!
環保署從2005年開始實施「垃圾強制分類計畫」,將垃圾分為一般垃圾、資源垃圾及廚餘,但該政策推動14年,不僅宣導有問題,一般民眾與食品容器印製業者分不清楚可回收塑料與不可回收塑料,就連民眾分類好的塑膠垃圾,還是會因為髒汙、塑膠種類標示不清、回收價值低等因素,再次被清潔隊歸類為一般垃圾,導致垃圾不是流進海洋,就是被送進焚化爐🔥🔥🔥
環保署統計,2018年一整年,國人光是在購物用塑膠袋,就用掉了152億個,平均每人每年使用660個塑膠袋,若以每個3.55克計算,去年一整年共產生了高達5萬3960公噸的塑膠袋,而回收量只有約5148公噸,#回收率不到一成!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在2019年1月3日公布,全臺所有海域都有微型塑膠的蹤跡,這些微型塑膠會吸引和吸收海水中一些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積性和有毒性的污染物質,不僅會對其他生物造成毒害,還會在生物體內累積,經由食物鏈回歸到人類身上,所以「人吃塑膠」也不再只是危言聳聽,舉凡淡菜、牡蠣、蛤蠣都被驗出塑膠殘留,其中更可能夾帶重金屬與有毒物質,都會增加健康風險。
面對如此嚴重的垃圾汙染困境,環保署公布的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草案,卻直到2030年才會全面禁用購物提袋、免洗餐具、一次用外帶飲料杯、塑膠吸管,還不包含其他塑膠製品,就連違反規定的販賣業者和製造業者,也只各處1200到6000以及6萬到30萬的罰鍰,#甚至比肯亞的57萬台幣到110萬台幣的罰鍰還低。
📌📌建議環保署可以參照歐盟與英國,擴大生產者的責任,並加強污染者付費原則,像是讓生產者買單包裝回收處理費,對再生成分低於30%的一次性塑膠課稅等等,以期能有效從源頭控管塑膠垃圾,以符合廢棄物無害化、減量化、安定化、資源化的處理原則。
#質詢
#環保署
#塑膠
#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