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讀大學的男生,我其實很困擾我喜歡男生還女生,性向是可以改嗎?
老實說,我看男生的成人片會有反應,當下也會覺得很興奮,但同時我每次看完後心裡會產生一種強烈的自責和罪惡感,因為我其實很不希望自己是男同性戀,甚至不喜歡我跟男同性戀的標籤沾上邊,我也不知道為甚麼,但可能從小傳統文化給我們的觀念也有關吧!我一直覺得男生喜歡上男生,甚至跟同性做愛是一件很不"正常"的行為,比如說,上天不是就是配對一男一女才有可能發生傳宗接代這件事嗎?那如果男生喜歡男生,他們怎麼生出小孩?我覺得我很在意我腦中的想法,但同時又對男同志的影片著迷⋯⋯
在每次看完男男影片並自慰後的罪惡感,就會讓我覺得很焦慮,想著很糟糕的事,比如說,這封信就是在做完這件事後寫的,我會想要找點東西來補償內心的空虛感和悔恨感,例如:我還會一直看YOUTUBE的影片,想解除內心的空虛,但每次就像滾雪球,罪惡感和自責感就愈來愈大,導致我就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時間,生活也過得很亂,然後可能有好幾次做完這件事後心情真的很差,我就會暴飲暴食再催吐⋯⋯
我想知道,如何在看完男男成人片並自慰完後解除自己的焦慮與自責並回到原本的生活?」
——風無
有時候我們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明明理性上面知道某個想法會讓自己產生困擾,但是卻無法停止地會被這個想法給困住(我討厭自己是男同志),同時身體又會做出和想法相違背的反應(可是我喜歡看男男的成人片),於是就會產生認知失調:我腦袋裡面希望我自己成為的人,和我實際上面的渴望與行為不一致。
#認知失調的解套
那該怎麼辦呢?
一般來說,當認知失調出現的時候,有兩個常見的路徑,一個是改變想法(在這個例子當中,是接受自己喜歡男生這個事實),另外一個是改變行為(停止讓自己再看男男的成人影片)這兩條路徑背後的邏輯都是一樣的:讓你的想法跟行為一致。
但有些時候,改變行為非常困難(例如對某件事情已經有慾望、習慣或成癮),改變想法又幾乎不可能(在這個例子當中,就是把「討厭男同志」的想法改成「喜歡男同志」,或是至少不要討厭),這兩條路都行不通,難道沒有第三條的可能嗎?
這次的節目當中提到了一個特別的方法,就是接受兩者都存在。在上面這個例子當中就是:喜歡看男生跟男生的成人片,並且會感到興奮,不一定是男同志。異性戀的男生,甚至是各種不同性別認同的人,都可能因為看男男的成人片而感到興奮。重點是這個影片,是否呈現出情慾的元素,並且勾起你的慾望。
#接受矛盾的存在
還有有一個方法非常好用,就是接受矛盾的存在。在這裡講一個小故事。
前陣子去 Taromak 部落探索 ,Lravorase Lra-madaralrae 在林道裡分享的一段話我覺得很有趣:「你看這個姑婆芋,它其實已經被污名化了。大家都覺得姑婆芋有毒。什麼是有毒呢?就是人吃了之後會中毒、對人類的身體不好。但是這個山裡的姑婆芋,山豬會來吃,尤其是牠腸胃出狀況的時候,這是牠的藥。所以,有些東西是毒也是藥。」
「有些東西是毒也是藥。」最後這段話我老闆講過很多遍了,但我倒是第一次看到姑婆芋本芋,用它的葉子來包食材、做地悶石料理,也是第一次看見上面停放的玉帶鳳蝶蛹(這次運氣很好,分別看到了幼蟲、鳳蝶本蝶來吸食我們烹飪好的地瓜、還有像鐵甲蛹的蝶蛹)。
真正花時間好好端詳姑婆芋,與它學習相處之後,才發現真正可怕的並不是姑婆芋本芋,而是我們腦袋裡面對於姑婆芋的印象。這個方法適用於所有你恐懼的東西——當你凝視惡龍,就會發現惡龍並沒有你想像可怕,可怕的是你的想像。
而接受矛盾的存在是指,你可以同時接受它有毒,也接受它對山豬的腸胃病有幫助。你還可以利用它的葉子包裝食材。就像任何的東西都有不同的面向一樣,你可以接受光明跟黑暗都在同一個人身上存在,不因為你看到黑暗的部分多了,就代表它是不好的。
#接受感覺如實存在
回到這則信箱,在台灣多元性別平權、同志伴侶也合法的今天,很多「恐懼」或者是「害怕」同志的人,還有另外一種更特別的擔心是「覺得自己不應該恐同」,或者是「雖然我各種表現和喜好像同志,但是我希望我的性向可以改變」,這樣的感覺本身並沒有什麼對錯(畢竟很多恐懼是由許多社會文化、過去經驗所累積而成的,很難瞬間調整改變),你只要單純接受這個情緒「是真實的」就可以了。換言之,你可以試著承認自己有一個情緒是:「我看男男的成人片會有罪惡感,我害怕自己是同志,這個感覺是真的」。
像是一雙溫暖的手一樣,把這個感覺捧在手心裡,讓這個感覺不要孤單。
性別的自我認同是一條漫長的路,有時候光是接受自己「和原先的自己想的不一樣」,或者是承認自己「隸屬於一個從來沒有想過的身分」,就要花好幾年、甚至好幾十年,走一趟認同的旅程。此外,有些時候你「好不容易接受的認同」,會隨著時間有所改變。
就像有些人一開始認同自己是異性戀,後來發現自己喜歡同性別的比較多,漸漸認同自己為同性戀,甚至後來發現自己在性取向上面有更多複雜多元的狀況,於是開始跳脫出兩個向度光譜的性別認同框架,採無性戀或者是其他性別認同,所所以才會說這是一條漫長的路。
矛盾本來就是人生的日常。
或許終其一生重要的並不是你喜歡男生或者是女生,而是你有沒有辦法成為自己本身。當你真實地先接納自己的情緒,你也會慢慢地成為自己。
p.s.對性別認同我了解也有限, 更多資源可以到 同志諮詢熱線 詢問,也歡迎大家留言補充。
#今天的節目這裡聽
https://bit.ly/3i2aGNi #海苔熊心理話 #同志 #自我認同 #性別認同 #海苔熊信箱
同時也有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1萬的網紅PanSci 泛科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可能性調查署第二季 #依戀風格 #海苔熊 #童話心理學 「如果我走了怎麼辦?他有時候還是對我很好啊......」「不要愛我,可是請你愛我。」「你有沒有想我?為什麼不理我?你不愛我了嗎?」你是否曾經有過這些感嘆?😖你知道你的 #戀愛風格 是什麼嗎? 《小紅帽》、《拇指姑娘》、《睡美人》,這些聽...
海苔熊 焦慮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用沙遊治療探索親密關係
#最適合缺乏安全感的未婚伴侶
#你追他跑是常態
#由海苔熊來進行
我們希望招募在感情裡「焦慮與逃避依戀配對」的未婚伴侶,並且透過沙盤遊戲來探討你們在伴侶關係當中所共同面對的議題。
本研究之所以採用沙盤遊戲,是因為在我的實務經驗,以及許多研究報告中,都提到:沙盤遊戲可以讓我們意識自己在伴侶關係當中,沒有察覺到的想法、感受與議題。
若是您符合以下條件,也有興趣探索自己與伴侶的關係,並且願意接受沙盤遊戲的討論形式,竭誠歡迎您報名來參加我們的研究:
1.在這段關係當中,明顯感受到其中一個人比較偏向焦慮依戀,很害怕被遺棄,另外一個人明顯偏向逃避依戀,不喜歡太過親近,兩人經常因為這樣的狀況而有所爭執。
2.您與伴侶雙方的年齡介於22~30歲之間,且雙方屬於一對一的戀愛關係當中。且交往時間大於六個月。
3.雙方都願意一起來參加整個研究流程,每週一次,共計6-8個星期。
4.伴侶雙方都居住在台北,或者每週固定要回到台北。因為研究者的沙遊治療室兩間都在北部,一個在大安區,一個在北投區,報名前可能須衡量交通狀況。
5.因為研究需要,本研究的進行過程中,會請您談談兩個人的相處情形,或是各自的成長經驗等。同時,為了讓研究結果更具有說服力,本研究也會對您進行心理測驗的施測。
6.為了保障您的隱私權以及相關權益,您在本研究當中所提供的所有資料,都將會以匿名的方式進行處理。且這些資料也僅將用於論文撰寫以及後續投稿之用。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對您的伴侶關係進行理解與評估,而並非對您進行心理治療或伴侶治療。不過您可以透過本研究,更加明白您與伴侶之間的互動模式,以及潛藏在兩人之間的衝突議題。而本研究在研究結束後,也將提供您透過心理測驗的分數,以及一次性的伴侶諮詢(90分鐘)。而在本研究的過程中,您無須負擔任何費用。
如果您對本研究有興趣,歡迎填下列表單報名,我們會盡快篩選適合參與本研究的對象,並且給您答覆。倘若您對沙盤遊戲有興趣,而自己剛好又是「焦逃配」其中的一員,竭誠歡迎你一起來參加,有興趣的夥伴,歡迎填寫下面的問卷,我們會經過評估之後篩選適合研究的伴侶,不論您是否符合研究需要的條件,我們都會回信告知篩選結果。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生:程威銓
指導教授:黃宗堅
#這裡報名
https://forms.gle/aFgrAmTVdh3CWJ7J6
海苔熊 焦慮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早上收到群組訊息,覺得應該很多讀者需要這個機會,各位焦慮型 vs. 逃避型依戀的未婚伴侶,來幫幫 海苔熊 的博士論文XD
====================
我們希望招募在感情裡「焦慮與逃避依戀配對」的未婚伴侶,並且透過沙盤遊戲來探討你們在伴侶關係當中所共同面對的議題。
本研究之所以採用沙盤遊戲,是因為在我的實務經驗,以及許多研究報告中,都提到:沙盤遊戲可以讓我們意識自己在伴侶關係當中,沒有察覺到的想法、感受與議題。
若是您符合以下條件,也有興趣探索自己與伴侶的關係,並且願意接受沙盤遊戲的討論形式,竭誠歡迎您報名來參加我們的研究:
1.在這段關係當中,明顯感受到其中一個人比較偏向焦慮依戀,很害怕被遺棄,另外一個人明顯偏向逃避依戀,不喜歡太過親近,兩人經常因為這樣的狀況而有所爭執。
2.您與伴侶雙方的年齡介於22~30歲之間,且雙方屬於一對一的戀愛關係當中。且交往時間大於六個月。
3.雙方都願意一起來參加整個研究流程,每週一次,共計6-8個星期。
4.伴侶雙方都居住在台北,或者每週固定要回到台北。因為研究者的沙遊治療室兩間都在北部,一個在大安區,一個在北投區,報名前可能須衡量交通狀況。
5.因為研究需要,本研究的進行過程中,會請您談談兩個人的相處情形,或是各自的成長經驗等。同時,為了讓研究結果更具有說服力,本研究也會對您進行心理測驗的施測。
6.為了保障您的隱私權以及相關權益,您在本研究當中所提供的所有資料,都將會以匿名的方式進行處理。且這些資料也僅將用於論文撰寫以及後續投稿之用。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對您的伴侶關係進行理解與評估,而並非對您進行心理治療或伴侶治療。不過您可以透過本研究,更加明白您與伴侶之間的互動模式,以及潛藏在兩人之間的衝突議題。而本研究在研究結束後,也將提供您透過心理測驗的分數,以及一次性的伴侶諮詢(90分鐘)。而在本研究的過程中,您無須負擔任何費用。
如果您對本研究有興趣,歡迎填下列表單報名,我們會盡快篩選適合參與本研究的對象,並且給您答覆。倘若您對沙盤遊戲有興趣,而自己剛好又是「焦逃配」其中的一員,竭誠歡迎你一起來參加,有興趣的夥伴,歡迎填寫下面的問卷,我們會經過評估之後篩選適合研究的伴侶,不論您是否符合研究需要的條件,我們都會回信告知篩選結果。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生:程威銓
指導教授:黃宗堅
#這裡報名
https://forms.gle/aFgrAmTVdh3CWJ7J6
海苔熊 焦慮 在 PanSci 泛科學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可能性調查署第二季 #依戀風格 #海苔熊 #童話心理學
「如果我走了怎麼辦?他有時候還是對我很好啊......」「不要愛我,可是請你愛我。」「你有沒有想我?為什麼不理我?你不愛我了嗎?」你是否曾經有過這些感嘆?😖你知道你的 #戀愛風格 是什麼嗎?
《小紅帽》、《拇指姑娘》、《睡美人》,這些聽到快爛掉的童話故事,原來也隱藏著戀愛困擾的解答?!👸🤴
❤️【章節重點】
01:35 童話裡的共同記憶
03:10 你是哪種依戀關係?
06:35 焦慮依戀--拇指姑娘
10:00 逃避依戀--睡美人
12:39 你是自己童話的主人
❤️【追蹤我們】
如果你喜歡我們💙
除了按讚影片、訂閱頻道,開啟小鈴鐺🔔
還可以到這些地方和我們一起聊生活中📱、時事裡📰、課本上📚沒有的科學 ↓↓↓
PanSci 科學新聞網|https://pansci.asia/
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anSci/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pansci/
Telegram|https://t.me/pansciasia
💻【新增工作人員】
助理剪輯|楊詠鈞
助理美術|陳紫含
❤️【參考資料】
👉海苔熊
(1)網頁|https://haitaibear.tw/
(2)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aitaibear/
👉論文
(1)Shared everyday decisions and constructive communication: Protective factors in long-distance romantic relationships|https://reurl.cc/20zqqr
(2)Excessive Reassurance Seeking: Delineating a Risk Factor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Depressive Symptoms|https://reurl.cc/V6NVVZ
(3)The 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 Scale (ECR)-Short Form: Reliability, Validity, and Factor Structure|https://reurl.cc/j730np
(4)大學生親密關係中依附類型、衝突因應與關係適應之相關研究|https://reurl.cc/20zqn6

海苔熊 焦慮 在 程威銓.海苔熊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你是 #焦慮族 嗎?
1.不要說是休息5分鐘了,休息1分鐘,都會開始胡思亂想
2.擔心自己不夠好、擔心自己如果沒有做什麼會輸給別人
3.擔心自己達不到某些標準、因為這些擔心,每天都好多的目標在等著去追求。
4.很怕自己「沒有用」之後,就不會有人愛、不會有人在乎和看見了。
5.已經很累了,但還是要把自己逼到極限,像是一種上癮。
6.期待透過努力來獲得別人認同,但每次都只鬆口氣,一陣子之後,又覺得空虛,難以呼吸。
.
這就是為什麼我想要畫這系列的帆布袋和卡片。不只是獻給大家,也是獻給自己。
.
一開始想到 #帆布袋 的時候,我腦袋出現的第一個想法是「沒用」
-你上班的時候不會背帆布袋,因為裡面能裝的東西有限,就算裝了筆電,也可能會淋溼。
-你出去旅遊的時候也不會用帆布袋,因為沒有拉鏈,跋山涉水東西可能會掉出來。
-和朋友約吃飯,帆布袋似乎是個好選擇,可是更「貼金」的選擇,是你挑來的名貴包包。
.
這麼一說,帆布袋的發明就是背好看、背喜歡、背態度的,「實用性」似乎不是主要的考量。這對於什麼事情都想要要求「有用」的我,的確是覺得它蠻廢的。
.
直到有一次,我像往常一樣躺在華山草皮上進行光合作用,我發現坐在我旁邊的文青背的就是帆布包,突然有一種感覺——會不會有時候讓自己放空、耍廢、沒用,這留下來的空白,反而是生活當中重要的趣味?
.
講雖然是這樣講,但像一開始說的:我們這種創角時就選到「焦慮族」的人,不要說是休息5分鐘了,連休息1分鐘,都會開始胡思亂想,擔心自己不夠好、擔心自己如果沒有做什麼會輸給別人、擔心自己達不到標準、因為這些擔心,每天都好多的目標在等著去追求⋯⋯
.
每天每天都很累,
卻又每天每天都很害怕自己變得很廢。
.
#心理師慢慢來 教會我的是,「用你覺得你值得的方式,對你自己好」
#蔡璧名 老師教我的是,在你不知道怎麼樣對自己好的時候,安頓好自己的身心和健康最重要。累的時候就休息、你的身體是你最誠實的精靈。
.
可惜(慶幸?)的是,焦慮族自帶天賦,在「血條已經快要沒有」的時候,還能夠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不把自己逼到盡頭不罷休,甚至有時候都感覺不到自己正在憋氣、頭痛、胸悶、沒有好好吃飯(你可以看看自己中幾個XD),更遑論去聆聽「身心」這個精靈了!
.
所以我後來會在家裡面貼這些讓自己放鬆的句子,貼在門後面,這樣每次要開門出房間,都會看到一眼,當作是每天每天,對自己的自我提醒。
.
「慢慢來,會好的。」
「把自己曬一曬。」
「今天就好好耍廢一天吧!」
「先把工作放一邊,帶些回憶回家吧!」
「聽我說完!聽我內心的那個真正渴望的聲音說完。」
.
讓每一次生活步調的放慢,都不再是自己的羈絆,而變成一種實在的陪伴;
讓每一次你想要把自己逼到盡頭的時候,想到自己不過是個凡人,也想要被照顧,也期盼被呵護;
讓那個遺失在倉皇當中的你自己,偷得一個下午、一個小時、甚至是一個片刻的寧靜;
讓那些你所放不下的,慢慢放下;
讓那些你想填滿的空虛,留點餘地;
讓那些纏繞你很久的焦慮,懂得停下來呼吸。
.
於是我把這些放鬆的句子做成卡片或袋子,這裡的每一個圖文,都可以當作一種提醒和陪伴:在你被事情追著跑、六神無主的時候提醒你,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身體;在你陷於孤單寂寞又不想麻煩別人的苦惱,陪你渡過情緒的低潮。
.
在你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但是還是很糟糕的時候,給你一個溫暖的擁抱,輕輕的跟你說:沒關係,不用變好,也很好。
——
#選一個陪伴你的朋友吧
[海苔熊手寫一覽] http://bit.ly/36d1H4i
謝謝 LomoLily的假文青世界 在10分鐘之內就拍完這麼多優質的照片,每一張我都很喜歡!

海苔熊 焦慮 在 程威銓.海苔熊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焦慮依戀*的人常常問我,他們逃避依戀**的伴侶,腦袋到底在想什麼?
老實說,我不是通靈少男,我也不知道。不過,倒是可以節錄幾個「焦逃配」朋友Couple的對話。.「我已經給他很多空間了,多到我都懷疑我們到底算不算在一起了......」焦慮依戀A說。.「為什麼有事都不跟我說?我們可以一起分擔阿!他不說我怎麼會知道?都要我用猜的......」焦慮依戀B說。「跟我在一起6年了,為什麼都不說『我愛你』?三個字而已,有這麼難嗎?」焦慮依戀C說。.「他一直不跟我做愛,是不是不愛我?」焦慮依戀D說。.———————.「他說的很多空間,就是一天一通電話,而且睡前要講20分鐘,你說誇不誇張?」逃避依戀A說,我也覺得誇張,不過一般人不覺得。.「跟他講沒有用阿,事情就是要處理阿、怪一個一個打,告訴他只是把是情變更複雜......」逃避依戀B說,分享有什麼用?處理事情比較重要!.「我就有『三個字』障礙阿!一定要用說的嗎?難道我的表現、在乎,他還看不出來嗎?」逃避依戀C說,很明顯的他連那三個字像佛地魔一樣不敢說。.「他越是逼我,我就越不想跟他做愛。我不喜歡被控制的感覺,好像要做,才能證明我們愛一樣。」逃避依戀 D說,老實說感情變穩定之後,他反而沒那麼想做了。他知道這不是新鮮感下降,但他也不曉得是什麼原因⋯⋯.那麼,該怎麼辦呢?
我最近慢慢開始認為 #需要改變的並不是依戀的形式而是呈現的行為方式 。就我的理解,逃避依戀往往比焦慮依戀更不容易改變,因為(相關研究請見[4-6]):.1.他們不一定知道自己是,因為持續的否認也可以過得還算不錯,反正不去碰就不會痛。.2.知道了也不一定會改變,搞得他們焦慮依戀的伴侶很痛苦(如果他們有穩定交往的伴侶的話)。.3.有些逃避依戀者在不同段的關係當中擺盪,搞得他們的曖昧對象很辛苦。.4.據我所知,心理學上面的操弄通常對焦慮依戀比較有效,對逃避依戀的效果幾乎很少。有一種說法是,裝睡的人是不會醒的——但根據1.,有些時候他們並沒有裝,而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狀況。.在萬念俱灰的情況下,岡田尊司在這本《孤獨的冷漠:逃避型依戀障礙的分析與修復》[1]的最後面,竟然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提出了具體的改變方法,並且我覺得應該是逃避依戀的人會願意嘗試的方式。.「不公平,為什麼都幫逃避依戀的人做PPT,卻沒有幫焦慮依戀的人想想辦法?」有人可能會這樣說,但施主啊,當你更了解逃避依戀,也更能減少感情裡面的循環衝突(焦慮依戀的人想知道如何跟逃避依戀的人相處、在一起請見[7])。.過往我所知道的研究,許多都是針對焦慮依戀的,因為他們比較容易被偵測和操作。所以,我很高興有一本書能夠專門針對逃避依戀詳細的說明,裡面從人際關係、愛情、甚至性愛都有涉獵,也歡迎大家一起來參與討論。.其實不論是焦慮或是逃避,藏在那個底下的都是一種對人際關係的不安,只是行為表現上面的不同而已[8]。也因為這樣,當我們能夠改變行為呈現的形式,甚至設定好一些只有兩人才懂的「密碼」,彼此的關係或許就能夠邁向下一個不同的日子。
開始囉!
--
*焦慮依戀(Anxious attachment):「我發現別人不樂意像我希望的那樣與我親密。我經常擔心自己的伴侶並不真愛我或不想與我在一起。我想與伴侶關係非常親密,而這有時會嚇跑別人」[5]。有很多不安,總是要伴侶一再保證愛、在意這段感情,總是想抓住對方,很怕被遺棄的人(儘管他們自己可能也不想要這樣)。
**逃避依戀(Avoidant attachment):「與別人親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發現自己難以完全信任他們、難以讓自己依賴他們。當別人與我太親密時我會緊張,別人想讓我更加親密,這使我感到不舒服」[5]。逃離親密,工作理性大於人際情緒,習慣跟伴侶保持距離,只要太過靠近就會想跑走的人。
***安全依戀(Secure attachment):「我發現與別人親密並不難,並能安心地依賴於別人和讓別人依賴我。我不擔心被別人拋棄,也不擔心別人與我關係太親密」[5]。
p.s. 矛盾型的朋友:前兩者的綜合又焦慮又逃避(Anxious-avoidant attachment)請別難過,其實這份ppt也有講到一半的你阿(自己說),想進一步了解矛盾依戀的朋友,歡迎右轉此篇[11]
Pic Credit :Gan Khoon Lay 、 Alex WaZ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