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肆虐下,保持社交距離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從改變學習與工作的空間到減少社交的生活型態,可能正一步步改變我們理解與記得世界的方式,但同時也讓我們得以透過變化與差異,覺察過去未曾留意過的面向(例如,我們學習認識與記憶了解自身所處的空間或地理位置的方式?)。 BBC 中文網(繁體) 的報導指出,目前已經有研究發現社交距離對於人類記憶力的衝擊,同時也進一步了解到如何理解地理空間變化對於人類記憶力發展的影響。
-------
...記憶有幾種不同類型。忘記你打算買什麼與忘記某人的名字或上周三你做了什麼是不同的。但是,有關記憶是如何運作的研究指出,我們新近社交受限制的環境可能會以幾種方式對記憶力產生影響。
最明顯的因素是社交隔絶。我們知道,缺乏社交會對大腦產生負面影響,而這種影響在那些已經有記憶困難的人身上表現得最為嚴重。對於老年癡呆症患者,其孤獨感的程度甚至可以用來預測其病情的惡化過程。
...
事件的重覆可以幫助我們鞏固對自身經歷的記憶,也就是所謂的情景記憶。如果我們不能像以前那樣頻繁地社交,那麼這些記憶就不會像以前那樣清晰可辨而歷歷在目。
即或我們有機會聊天,我們能講的故事也變少。由於假期取消,婚禮推遲,音樂會和體育賽事可能照常進行但沒有現場觀眾,我們的談資就更是少之又少。至於工作中發生的不幸,那也僅止於讓我們感到挫折的技術故障而已。
...
洛夫迪認為,其中還有一個額外的原因,一個我們可能甚至沒有注意到的因素。即身處不同的地理位置對我們的大腦,特別是對我們的記憶的影響。
找到回家之路對人類一直生死攸關。只要離開家門,我們就會集中注意力。無論是在森林中尋路還是繞城而行,我們都會較多地使用被稱為海馬體的海馬狀大腦區域。還記得那些對倫敦黑色出租車司機的研究嗎?這些出租車司機知道倫敦的每條大街小巷,對街道的記憶讓他們的海馬體比一般人要大一些。
我們需要使用海馬體來記住新信息。但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神經科學家維羅妮克‧波波特(Veronique Bohbot)發現,如果隨著年齡增長,生活圈子變得狹小,日子單調重覆,對海馬體的使用就會減少。
同樣地,她發現依賴衛星導航而不是自己找路的司機對地理空間的記憶能力要小一些,而這種記憶特別依賴海馬體。
如果由於新冠病毒大流行,這半年多來,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呆在家裏,就會失去來自於找路辨方向對大腦的額外刺激。
...
洛夫迪建議,我們的生活內容應該豐富一些,這需要一些創造性思考來幫助實現。如果不能出門,她建議在家裏找點完全新鮮的事來做,做完告訴他人來幫助你牢記。
每天晚上有意識地回味一天的經歷可以幫助你強化記憶。你甚至可以寫日記。誠然,現在值得注意的事情已越來越少了,但如果有一天我們回顧這個時期,仍然會覺得很有趣。而且記日記也可有助於你當下的記憶。
(引用自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uk-55541889?at_custom2=facebook_page&at_custom4=D2A272A8-4F24-11EB-A3D2-DBDF96E8478F&at_custom1=%5Bpost+type%5D&at_medium=custom7&at_custom3=BBC+Chinese+(Traditional)&at_campaign=64&fbclid=IwAR2P6GdZxbl8O-8cFwCGosXY_5DCDWAJ3SRaNWC-bRd-xz6tGKp26GgZx9s)
海馬賴人年齡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請盡量敦促年長者外出,透過散步等運動來活動身體吧!
隨著年齡漸長,的確會讓人越來越提不起勁與他人溝通,但最好還是能從事一些足以對認知帶來負荷的事情,例如不斷認識新朋友,或是玩一些能鍛鍊大腦的遊戲。但比起自己一個人玩,不如選擇與兒孫一起玩最近流行的遊戲。加入使用音樂社團、演奏樂器也很棒,不但能增加溝通的深度、認識新朋友,還能獲得挑戰的機會,鍛鍊大腦的效果也會更好。
除此之外,為了穩定精神、增加能提高大腦功能的血清素,必須攝取能夠促進血清素分泌的食物,並注意大腦的營養補給。舉例來說,多吃肉類或堅果,有助於血清素的原料──色胺酸的攝取,可促進血清素分泌。
取自《理智斷線》
*********************************
各位朋友,晚安:
拜直播所賜,不用出門,在版面上,我們就可以看到長者智慧的光芒。我真心喜歡聽這些長者的閱歷,尤其私下聊天的時候,天啊,好像狂補經驗值的感覺。
但各位別忘了,版面上的各位朋友們,就是您,現在正在閱讀文字的您,您也正在變老,不管您現在幾歲。上面那幾個段落的文字,也可能適合您。
上次跟高姊直播的時候,她講到因為憂鬱症的關係,她還要繼續注意失智的風險。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668995333684609/
我那時佩服高姊對自己的照顧,這是在意自己的健康,這是愛自己的具體表現。高姊還只是有失智「風險」而已,就對自己這麼用心,多少長者,是拖著病體,寧信偏方,也不好好就醫。
現在想來,想到高姊講的這段話,我有點難過。我是真難過,因為失智是一種慢慢跟親人,還有跟自己說再見的過程,這過程不是那麼好受,對大家都是如此。
所以,請大家注意保養自己的情緒與頭腦喔。也許我們還能相陪相伴,在臉書上走向下一個十年。
大腦的退化,讓老人家的情緒波動開始加劇,也越來越固執。請正確理解長者的困境,並且寬容自己對老人家會有的情緒。
祝願您,能多學習、多動腦,對人、對己都好!
*********************************
【文/ 中野信子】
【案例11 疑神疑鬼、容易發飆的「暴走老人」】
▍年長者容易發怒的理由
年長者往往易怒、頑固、聽不進別人的話、疑神疑鬼,這或許是因為大腦老化的緣故。
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年長者容易生氣?
第二章曾跟各位說明過,許多人過了七十歲之後,腦部開始老化,額葉萎縮的結果,導致大腦抑制憤怒的功能逐漸衰退。換句話說,就是抑制憤怒的剎車失靈。
即使大腦沒有退化,年長者也往往因為自己這輩子累積了許多豐富的經驗,而在自我意識與認知上產生權威感;尤其是看到年輕人不成熟的地方,更容易覺得「看不過去」。
再加上世代差異造成的代溝,讓他們越來越難理解年輕人,更覺得對方根本聽不懂自己在說什麼,使得年長者的憤怒逐漸累積,最後變得容易生氣。
▍疑神疑鬼的理由
為什麼開始老化之後,人就會變得「疑神疑鬼」呢?
這是因為腦部的老化,讓我們無法再信任別人。
「信任」其實是大腦經過「計算」後的決定。為了獲得信賴與否的答案,必須經過看似單純,實則複雜的計算。
我們必須將獲得信任所需要的前提、對方的資訊輸入腦中,並考慮可能的風險後,才能得到「足以信任」的解答。
總而言之,信任必須經過「風險計算」,而這個計算的過程意外的相當複雜。問題是,計算能力會隨著大腦老化而衰退,所以為了安全起見,還是保持高度猜疑心比較好。表現在外,就是變得「疑神疑鬼」。
年長者容易變得「疑神疑鬼」的另一個理由,則可能與記憶有關。
大腦老化時,額葉會先開始萎縮,接著,顳葉和海馬迴也會跟著萎縮。其中,海馬迴是掌管記憶的部位,這也就是記憶力下滑的原因。
如此一來,大腦將會忘記美好的回憶,但不好的回憶與不舒服的經驗卻會留到最後。
這是人類無可避免的天性。因為就算記不住美好的事情,也不會帶來危險,但壞事卻無論如何都必須記住。如果不記住「往這裡走會遇到不好的事情」,或者「和這個人往來會讓自己蒙受損失」,下次說不定還會重蹈覆轍。所以大腦天生就容易留下負面記憶,而且還能清楚地回想起來。
另一方面,動物也是如此。動物能夠本能地記住疼痛與危險的經驗,同時會為了保護自己,避免靠近危險來源。人類也是動物的一種,對於不好的回憶難免會記得比較清楚一點。
此外,前面也提過,額葉功能衰退,會讓人逐漸感受不到同儕壓力,這也是年紀越大,變得越頑固的原因。
因為感受不到同儕壓力,就表示應該多傾聽他人意見的理性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才會漸漸聽不進別人的話。
老化造成的血清素分泌減少,也是可能的原因之一。有些人甚至還會因此罹患老年憂鬱症,容易縮進自己的殼裡,不願意和他人打交道。
血清素分泌減少還會帶來什麼結果呢?就是原本受它調節的腎上腺素分泌過多,這也會造成年長者容易發怒的現象。
▍就算上了年紀,也能鍛鍊腦力
面對容易暴怒的年長者時,家人和身邊的人最好能夠理解,大腦一旦老化,就會導致易怒、頑固、聽不進別人的話、疑神疑鬼等情況增加,這其實是莫可奈何的事情。
老化會造成額葉萎縮雖然是事實,但萎縮的程度卻因人而異。有些人就算將近九十歲,也完全沒有給人大腦萎縮的感覺。
我們可以推測:其原因在於平常有沒有鍛鍊大腦。
即使年紀增長,額葉和海馬迴還是會製造新的細胞,但由於這些細胞沒有和其他細胞產生連結,所以才會萎縮。
即使細胞會一而再、再而三地誕生,器官和組織還是會逐漸邁向死亡。為了不讓身體太快老化、為了讓這些新生的神經細胞能夠不至於萎縮,我們必須好好使用才行。
新生的腦細胞要是未充分使用,就無法產生連結,所以重點在於別讓額葉與海馬迴「太輕鬆」。隨著年齡漸長,的確會讓人越來越提不起勁與他人溝通,但最好還是能從事一些足以對認知帶來負荷的事情,例如不斷認識新朋友,或是玩一些能鍛鍊大腦的遊戲。但比起自己一個人玩,不如選擇與兒孫一起玩最近流行的遊戲。加入使用音樂社團、演奏樂器也很棒,不但能增加溝通的深度、認識新朋友,還能獲得挑戰的機會,鍛鍊大腦的效果也會更好。
除此之外,為了穩定精神、增加能提高大腦功能的血清素,必須攝取能夠促進血清素分泌的食物,並注意大腦的營養補給。
舉例來說,多吃肉類或堅果,有助於血清素的原料──色胺酸的攝取,可促進血清素分泌。
雖然很多人覺得,年紀大的人最好不要常吃肉,但事實上,常吃肉的長者往往比較健康,我想這是因為確實攝取了色胺酸的緣故。
除了能促進血清素分泌的飲食,做些散步之類的輕鬆運動也很重要。請盡量敦促年長者外出,透過散步等運動來活動身體吧!
.
以上文字取自
理智斷線:不暴走,不傷人,最科學的有益發怒法
圓神書活網 https://bit.ly/T0400053
博客來 https://bit.ly/T0400053-B
金石堂 https://bit.ly/T0400053-K
誠 品 https://bit.ly/T0400053-E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https://www.facebook.com/BookLife99/
.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海馬賴人年齡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3Y有情緒就賴地上?要別人的東西就用搶的?好好提醒都無效怎麼辦??」
羅老師你好:
我目前請育嬰假在家自己帶小孩,我的寶寶目前一歲三個月,但他最近開始出現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會賴在地上哭鬧,以及跟別人互動時,遇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會動手去搶等狀況⋯⋯對於他情緒的當下,我目前有時候都會先盡量不處理,等他冷靜時告訴他哭哭不能解決問題、不能搶人家的東西⋯等,但依照他目前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下,每次的提醒似乎都沒有什麼效果⋯⋯⋯想請問老師針對這年齡孩子的情緒問題,我應該如何引導比較適合呢?
PS:最近深刻體會帶小小孩開啟人際互動的過程真是不簡單呀!
……..
您好我是羅老師。
「依照他目前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下,每次的提醒似乎都沒有什麼效果⋯」-
您的孩子現在年齡為一歲三個月,請注意以下:
1. 在孩子情緒時跟他討論是一定無效的,因為在當下孩子大腦被情緒腦(杏仁核與海馬迴)所挾持,暫時無法啟動理性腦(大腦皮層與前額葉)來調節情緒;同時,我不確定您說的「會先盡量不處理」意思是「打岔冷漠對待孩子」還是「同理但不處理」,因為這跟孩子是否能透過您的應對來平復內在情緒有關。有關「同理但不處理」,您可以看我書上的說明,或在臉書、youtube上搜尋「Henry 羅寶鴻老師」的相關教育影片,在此就不多說。
2. 「沒有什麼效果」- 意思是提醒完之後他還是會再犯,是嗎?
我常提醒家長:三歲以下的孩子,內在衝動比意志力強;這些「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會賴在地上哭鬧,以及跟別人互動時,遇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會動手去搶等狀況」都是這年紀的孩子一定會有的表現。
一般來講孩子在三歲半、四歲後,就不太會在有情緒時賴在地上,生氣時會用說的;動手搶別人東西,通常到了五歲以後,也會逐漸減少,想要別人東西會用講的。這是因為孩子隨著年齡逐漸增長,意志力會慢慢增強,語言能力、社交能力也會逐漸發展。所以,我常提醒家長不要把對五、六歲孩子的期待,放到兩、三歲的孩子身上。因為0-3歲跟3-6歲的孩子發展是差很遠的;更何況,您的孩子還尚未兩歲。
以他目前的成熟度,也只能有您說的表現,無法「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可以好好跟你用語言來表達說明」,或「遇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會有禮貌地詢問別人可不可以借我」。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幫助孩子發展,需要:
1. 瞭解孩子在此發展階段該有的成熟度與表現;
2. 因為瞭解,所以同理與接納他們的情緒與行為,並給予適當的引導。
他們既不是「故意」,也不是「講不聽」,更不是要跟你作對。他們只是因為成熟度還不足以控制自己,用你想要的方式來應對問題。
有時候,當我們對孩子的期待沒有被滿足時,我們會感到失望、沮喪、氣餒、甚至難過、憤怒。
要注意自己會不會因為對孩子有錯誤的期待,而落入了這個誤區。
祝福。
#蒙特梭利教育
#瞭解孩子內在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