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奶茶已經不只是臺灣各地手搖店必備品項,而成為國際知名、儼然是代表臺灣文化的飲品。我們也不難注意到,在其他國家,珍珠奶茶成為日常消費文化一部分的在地化過程中,發展出許多反應當地社會文化特色的創意料理方式。珍珠奶茶全球化現象的視角,也提供我們從中進一步看見物與文化認同動態交織過程。讓我們藉由 端傳媒 記者 張妍 的這篇報導,了解珍珠奶茶在美國興起與普及的過程,以及這項飲品對於亞裔美國人思考認同的不同意涵。
--------
在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研究珍珠奶茶全球化的學者張馨瑋對端傳媒說,珍珠奶茶在世界上遍地開花與台灣的資本和移民密不可分。「有一批台灣移民,最初跟著資本的走向,走到了香港和大陸,用加盟等形式開奶茶店,教育出第一批消費者,並為大陸後來誕生本土奶茶品牌提供靈感。這些消費者出國之後,依然將奶茶當作他們的日常消費選項,帶動了全球市場的興旺。」
「另外一批台灣移民,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移民政策更開放之後來到美國,從事餐飲謀生。珍珠奶茶曾經是台菜小吃店裏的『隱藏菜單』,只有熟客才會點——就是台灣移民二代小時候喝奶茶的樣子。」張馨瑋補充,「台二代介紹了自己的同學、朋友喝,越傳越廣。他們也開始借奶茶思考自己的身份,創造關於奶茶的歌、MV。這和2000年左右亞裔文化向北美流動一樣,包括Kpop、壽司、日本拉麵,都成為潮流文化。」
美國西海岸的珍珠奶茶被叫做「Boba Tea」,諧音台灣俗語「波霸」,因加州是台灣移民最初聚居的地方,恰印證了張馨瑋指出的路徑之一。在東海岸紐約、波士頓等地,由連鎖品牌做起來的珍珠奶茶叫做「Bubble Tea」,「bubble」源自手搖杯產生的泡沫。
...
珍珠奶茶沒有亞裔移民的苦痛形象,而是時髦的、中產式的消費品,吸引了不同背景的亞裔移民向它靠攏。「所謂亞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包括55個國家移民過來的人,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的族群都有。有錢人家的華人小孩,和過來打工的紐約非法移民的小孩,他們的共鳴,變成珍珠奶茶,變成在臉書裏大家都按讚的東西。不牽扯任何政治,不牽扯社會階層。」周成蔭說。
...
張馨瑋在歐洲做調研時發現,歐洲消費者潛意識裏已將珍珠奶茶看作是「北美的」,「人們雖隱約知道這是亞裔飲料,但他們覺得這是美國的流行產品」。一方面因珍奶的形象通過Instagram、TikTok等社交軟件在英文世界傳播,被全球受眾看到;另一方面,它確實沒有在強調「東方吸引力」。
「如果珍珠奶茶沒有進入美國,沒有成為許多美國年輕人的記憶,我不覺得它能夠全球化的這麼快。」張馨瑋補充。
與此同時,人們製造了一個關於珍珠奶茶的新詞:波霸自由主義(Boba Liberalism)。這個詞是負面的,是對某一種喝著珍奶長大的亞裔年輕人的貶低。這些年輕人會用潮流文化符號來定義自己的身份,但在其他地方又尋求白人主流文化的接納,對於真正的亞裔議題,缺乏清晰的政治立場。
(引用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0922-international-us-taiwan-milk-tea/)
消費品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創新工場和BCG諮詢合作的“+AI改造者”系列:看看F5未來商店,如何用AI技術擴大品類優勢,重塑無人零售及餐飲行業。
改造者系列:全自動烹飪+清潔,現在的便利店有多未來?-- 本文来自BCG微信公眾號,經授權轉載。
近期,創新工場聯合BCG波士頓咨詢旗下亨德森智庫,推出「AI融合產業:『改造者』如何促進AI普惠」系列研究。人工智慧在中國大陸有著明確的落地應用場景,大量的AI企業活躍於這些垂直場景中,我們定義這些企業為「改造者」。「改造者」通過傳授其AI技術和垂直行業理解,極大地打破了傳統企業應用AI的瓶頸。
作為擅於趨勢前瞻的TechVC,創新工場長期看好AI領域,深入佈局,至今已經投出了7只AI獨角獸。在系列研究中,我們采訪了數家創新系AI企業,通過這些「改造者」的視角,探究傳統企業擁抱AI的範式與路徑。
在廣東,F5未來商店已經在AI的幫助下重構便利店的商業模式。區別其他無人便利店,F5未來商店抓住了便利店引流獲客的核心品類:鮮食,由後廚機器現場烹飪;不僅如此,顧客用餐後,攝像頭會自動檢查面是否有未處理垃圾,觸發自動回收垃圾和清潔桌面指令。
在采訪中,F5未來商店聯合創始人林小龍認為,許多零售行業的傳統問題是當前AI應用無法跨越的,例如門店擴張導致的供應鏈壓力,想要實現自動化賦能,還需潛心研究和打磨技術。以下:
■系列導讀
本系列由BCG亨德森智庫與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博士帶領的創新工場團隊共同推出,圍繞「AI融合產業:『改造者』如何促進AI普惠」的課題,我們致力於探究傳統企業在應用AI過程中的關鍵要素與合作夥伴,以及傳統企業擁抱AI的範式與路徑。
在零售行業,F5未來商店以重構便利店的模式向傳統零售企業展示了AI和機器自動化的巨大潛力,重新定義了「無人零售」。正如「F5」其名,F5未來商店嘗試以AI和機器自動化「刷新」零售服務與體驗。
■本期受訪嘉賓:林小龍
F5未來商店是利用機器自動化結合演算法替代人工的24小時機器人便利店。無需服務員,所有烹飪、冲調飲品、取貨、結算、庫存盤點、清潔工作均由機器自動完成。F5未來商店探索未來零售與餐飲的商業空間,重構人與商品的連接場景。
林小龍是F5未來商店的聯合創始人,福布斯中國「30 under 30」。在此之前,他曾任職於騰訊。
■對談實錄
Q1:F5未來商店為什麼選擇切入零售?又為什麼選擇獨立運營,而非和傳統零售商店合作?
林小龍:2014年,F5的創始人徐海成機緣巧合在工廠裡開了一家便利店,營收雖然高,但因為重人力,利潤其實很一般。60平方米大的小店卻雇了13個人來運作,攤去了很多成本。當時我們就在思考,可不可以讓運營工作自動化?可不可以讓機器替代人工?同時,我們也看到市場的整個大趨勢是勞動力供給走下坡,工廠招工越來越難,自動化確實有著巨大的價值。於是當年開始立項做自動化的無人零售。
選擇自己做無人零售的探索主要是因為無人零售仍需要時間證明自己,對已經成型的零售商而言,試驗的風險和成本太高。而且零售的鏈條很長,完全讓零售商各環節改造機器和AI應用影響太大。
我早年在騰訊工作,有一個說法是「小步快跑、快速反覆運算」,無人零售也是一樣。無人零售在早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不斷打磨單店模型,單店模型成熟之後才適合做擴張。這對於已經成型的零售商而言,會面臨業績不升反降的壓力,在試錯的過程中往往信心和意願容易動搖。
另外,F5未來商店的無人化涉及到零售的方方面面,從中央廚房、門店運營到物流供應鏈,對於傳統零售的顛覆是巨大的。F5未來商店將圖像識別、機器自動化、千人千面推薦演算法、機器預測等技術都靈活地運用到了便利店業務當中:包括顧客進店時有攝像頭做人流分析,顧客在電子螢幕上購買時,演算法會根據顧客的歷史購買資料、類似偏好顧客的購買行為來做推薦,出貨之後由攝像頭檢查商品是否被顧客正常取走、攝像頭檢查桌面是否有未處理垃圾而觸發自動回收垃圾並清潔桌面指令等等。在後臺備貨和生產過程中也有AI賦能。比如,我們銷售的品類中有很多是鮮食,都是由後廚的機器蒸煮生產的,我們可以通過資料分析預測需求量,輔助門店精準備貨。這些顛覆對傳統零售商店而言都需要時間來適應。
Q2:我們理解F5未來商店對於傳統便利店的顛覆確實是巨大的,但對於F5未來商店的上下游包括供應鏈、門店運營的員工而言,亦是如此,發展過程中有什麼挑戰嗎?
林小龍:F5未來商店相當於用AI重構了便利店的商業模式,這對於很多有著豐富零售經驗的人來說會有衝擊,甚至存在人與系統的對抗。比如在發貨上,當演算法的推薦和人的經驗認知有所違背時,你是選擇相信演算法還是相信經驗?人對AI的理解不夠(演算法的推薦很難對單點的結果做出解釋)、對AI的信任不夠時,應用AI就會出現挑戰,經營者需要做抉擇。
比如,一個令人驚訝的演算法發現是,在深圳的門店,人們對辣食的偏好要比廣州強得多,水煮牛肉熱銷得多。這是基於我們對商品口味類型的歸納,再將其作為發貨的參考指標,區域經理就能夠根據資料分析的結果來做發貨的決策。而在以前,人的經驗很難有這樣的發現。我們現在的AI店長大概能達到一個有八年經驗的店長水準,能夠理解每個單店的個性化需求。並且,AI對每個門店的需求理解是在隨著時間不斷調整和反覆運算的。
AI能夠加快學習和複製的速度,自動化之後門店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模式化,10天就能拼裝出一家新店。但是這又涉及到了另一個挑戰——供應鏈問題,我們發現,許多零售行業的傳統問題是AI應用無法跨越的。儘管可複製性提高了,但門店的擴張也會導致供應鏈的壓力急劇增大,一旦上了規模,供應鏈的複雜程度和壓力都會上升。我們最近兩年都在研究供應鏈,在研究供應鏈的自動化輔助,研究技術如何能夠賦能供應鏈。
Q3:F5未來商店相比其它無人零售商店的差異化優勢是什麼?
林小龍:目前市場上大多數無人便利店主要是通過機器視覺、感應器或者RFID來實現無人零售,對於消費者而言,整個對話模式和傳統零售並不會有太大的差異。F5未來商店的變革要大得多,以千人千面的貨架為例,F5未來商店用一塊塊電子螢幕取代了實體貨架,千人千面的產品推薦才變得可能。要知道實體零售中傳統貨架很難移動,也不會因為顧客而有差異。
F5未來商店的另一大優勢在於品類差異,F5銷售很多鮮食,而非包裝商品,相當於是「零售的餐飲化」。因此消費頻次更高、消費品質更高、利潤也更高,其即時性、強線下、集約化的特點也使我們受電商的衝擊不會像百貨商店那麼大。未來,我們在考慮將餐飲模塊獨立出來,用AI和機器自動化賦能餐飲企業。
■要點回顧
1、信任AI並非易事,既往的優勢也可能成為應用AI和創新的阻礙,決策者需要增加對新興技術的理解,在創新浪潮中把握主動權。
2、「改造者」在試圖規模化AI時,往往也會面臨來自傳統企業業務上的挑戰(比如供應鏈的專業程度),因此AI要規模化,還是需要磨煉好垂直領域的內功。
3、在尊重行業規律的前提下,「改造者」要敢於運用AI重構傳統行業,突破傳統方式的束縛,這將有助於「改造者」打造差異化的優勢。
消費品定義 在 龔成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潛力股比亞迪電子】
比亞迪電子(國際)有限公司
BYD ELECTRONIC (INTERNATIONAL) COMPANY LIMITED
股票代號:0285
市盈率:17倍
每股盈利:$2.87
市值:$1100億
業務類別:電子消費品
集團主席:王傳福
主要股東: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1211)(65.8%)
5年業績
年度:2016/2017/2018/2019/2020
收益(億人民幣):367/388/410/530/730
毛利(億人民幣):28.0/42.6/41.7/39.6/96.3
盈利(億人民幣):12.3/25.8/21.9/16.0/54.4
每股盈利(港元):0.61/1.38/1.10/0.79/2.87
每股股息(港元):0.15/0.27/0.22/0.08/0.29
毛利率:7.6/11.0/10.2/7.5/13.2
ROE:11.1/19.9/14.6/9.7/27.7
--企業簡介--
比亞迪電子主要業務為製造手機部件及模組,亦向客戶提供手機設計及組裝服務,是一家垂直整合手機零部件及模組製造、手機設計及組裝服務供應商。公司為知名手機供應商(即原設備製造商或OEM)提供服務,近年不斷發展其他電子領域。
手機業務,當中的產品服務包括為手機製造商提供手機部件(包括手機外殼和結構件),配備機械零件如手機外殼、麥克風、連接器和其它組件的手機模塊的製造,以及手機整機的設計及組裝服務,並提供其他電子產品的設計、部件生產及組裝服務。提供一站式、垂直的服務。
近年不斷利用本身技術,去開發更多手機以外業務,現時業務有:提供新材料開發、產品設計與研發、零組件及整機製造。
產品覆蓋智能手機及筆電、新型智能產品、汽車智能系統、醫療健康四大領域。
--企業發展--
【圖1】--業務地區分類
比亞迪電子的主要營業地位於中國,過往以手機代工製造為主要業務。早年曾經受主要客戶Nokia 的衰退影響,令比亞迪電子業績連番下跌,其後受智能手機、中國手機訂單帶動,令業務有明顯增長。
智能手機經過了多年的增長後,近年進入平穩週期,現時智能手機一年出貨量約13億部,增長已不高。
到近年,比亞迪電子利用本身的技術,不斷開發新的業務類別,例如新材料技術在電子產品方面的應用,玻璃及陶瓷相關電子產品出貨量大幅提升,而金屬部件類別發展穩健,在全球這方面的技術及市佔率,處領先地位。
--賺錢能力分析--
業績可見,比亞迪電子的毛利率中等,但未能去到很高,始終這類代工模式運作的企業,難以有很大的賺錢能力,但就不算差。始終比亞迪電子只是處理中間某些部件及程序,而不少客均為大企業客戶,令獲利未能去到最高之列。
種種因素可得出,此企業的賺錢能力不算最強的類別,雖然這企業都有技術方面的因素,令其有質素。整體企業質素算是中上,而在企業估值上,不會太過高,市盈率如果去到20倍以上,已較難承受。
這企業在技術方面有優勢,同時,企業亦強化了與國內廠商的關係,配合其推出不同的智能手機,近年取得不少高端項目,中國手機品牌近年在全球表現不差,市佔率不斷上升,亦令此股能在當中受惠,相信往後的業績仍能保持向好。
--發展亮點--
近年全球手機市場的增長一般,但這企業的生意額,增長幅度比行業較好,在近年有理想的增長,盈利同樣理想,這反映比亞迪電子擁有某些優勢,在行業競爭中取得了相當的訂單,出現比行業更大增長的情況。
例如在幾年前,比亞迪電子研發出塑膠與金屬的納米混融技術(plastic-metal hybrid,簡稱PMH),並實際應用在機殼及部件上,生意不斷上升。
到近年,比亞迪不將開發3D玻璃、陶瓷及複合材料等新材料技術,由於市場需求大,得益於相關技術,帶動這企業的業務大幅增長。
這技術在應該最新的智能手機上,可以提升了信號接收水平,及更技援5G技術,同時在無線充電上,不似傳統材料令手機出現過熱的情況,相關技術已令比亞迪電子獲得了多個智能手機廠商的訂單,相信應用將會更廣,往後繼續能帶動生意向上。同時這技術可以應用在更多類別的產品上。
比亞迪電子其中一項優勢是研發能力,管理層強調技術的重要,而此企業每年投資不少資金在研發上。
同時,企業當中擁有不少工程師,而這些工程師的成本都比外國為低,成為企業優勢。只要擁有研發能力、研發成本較外國企業低,就能在將來產生優勢,成為成長的其中一重點。
--長遠正面--
這企業在不少技術上,處全球領先的位置,例如新材料技術,而最大的發展位,是技術的延伸應用。
近期比亞迪電子不斷開發新業務,利用本身技術及資源進行發展,而這動作確實取得成績,這企業近年無論在生意及盈利上,都有一定的增長,反映方向正確。同時企業的研發及技術的應用上,這企業的確不簡單。
近年業務規模持續擴大,尤其是玻璃及陶瓷產品出貨量增長很強,一些新型智能產品板塊,成功取得新客戶,汽車智能系統業務發展正面,相信增長仍能持續。
在新冠疫情爆發初期,這企業出以很快速度,推出防護相關產品,反映技術及資源運用能力,同時為其收入和利潤帶來正面貢獻。
到近期,這企業發展電子煙業務,以為品牌客戶做代工為主,雖然這刻仍有不確定性,但電子煙業務毛利高,能帶動企業有新增長。
--投資策略--
綜合而言,此企業的評價是正面的,業務毛利雖然不算好高,但企業擁有技術及研發能力,過往的發展證明在多個領域都成功,長遠正面。
企業有質素,長遠發展無問題,不過股價較為波動,同時近年股價上升不少,現時市盈率17倍,又未算很貴,但都不能以便宜去形容,考慮近年股價上升不少,以及企業不少業務只是代工類,大約$40可初步定義為合理區頂。
如果之前有貨,不用賣出,這企業長遠可以長線持有,可以等到$40以下才加注。如果無貨,可以等回少少先小注,然後到$40才分注。買入後宜長線持有,等企業進一步成長。
(本人為證券業持牌人士,未持有上述股票)
消費品定義 在 消費品_百度百科 的相關結果
消費品 是指那些由最終消費者購買並用於個人使用的產品。營銷人員還根據消費者如何去購買消費品,將消費品進一步細分為: 日用品,選購品,特殊品和非需品。消費品是用來 ... ... <看更多>
消費品定義 在 消費品 - 中文百科知識 的相關結果
消費品 是用來滿足人們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的那部分社會產品。按使用時間長短分,有一次或短期使用的普通消費品和可供長期使用的需用消費品。也可以稱作“消費資料” ... ... <看更多>
消費品定義 在 消費品 - 華人百科 的相關結果
定義. 按滿足人們需要層次分,有生存資料(如衣、食、住、用方面的基本消費品)、發展資料(如用于發展體力、智力的體育、文化用品等)、享受資料(如高級營養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