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海輕軌藍海二期說明會 宇恩要求:資訊完整揭露、重點議題持續溝通
關於淡海輕軌藍海二期的問題,宇恩和鄉親一樣都在思考,這麼龐大的建設經費、符合國際趨勢的大眾運輸投注在淡水,到底是好還是不好?昨日晚上在觀潮廣場,由新北捷運局舉辦的 #藍海線二期路網基本設計初步成果說明會,針對部分民眾的質疑提出了回應,捷運局相關回應簡報放在留言給大家參考。
但宇恩認為,這次說明會的內容,並沒有完整回應到民眾的疑慮,有些問題甚至並沒有被列入:
1. 藍海線二期整體採部分B型、部分C型路權,容易造成用路人混淆,如何解決?
2. 自第一漁港至觀潮廣場段,現況汽車單向、機車雙向,未來加入雙向通行的輕軌,整體交通動線如何規劃?
3. 淡江大橋通車後,可預見中正路車流量將提升,如何引導私人運具轉乘輕軌?
4. 輕軌沿線震動、噪音 將影響沿線住家生活品質,是否有相對應的補償措施?
5. 輕軌路線及站體將限縮現有金色水岸廣場、觀潮廣場等 綠地 空間,是否將尋其他空間彌補?
宇恩也要求捷運局,#資訊完整揭露、#重點議題持續溝通,多用點心思,讓居民們了解、感受到輕軌真能帶來便捷的交通路網、舒適的城市環境。
#淡海輕軌 #藍海線 #藍海二期 #河岸方案
「淡江大橋現況」的推薦目錄:
- 關於淡江大橋現況 在 新北市議員鄭宇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淡江大橋現況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淡江大橋現況 在 陳偉杰 Chen Wei-chieh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淡江大橋現況 在 閱讀文章- 看板Road 的評價
- 關於淡江大橋現況 在 淡江大橋和淡北道路是淡水交通的任督二脈,缺一不可 的評價
- 關於淡江大橋現況 在 淡江大橋地圖的實價登入和評價,YOUTUBE、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淡江大橋現況 在 淡江大橋地圖的實價登入和評價,YOUTUBE、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淡江大橋現況 在 [問題] 淡江大橋通時台64還堪使用嗎 的評價
- 關於淡江大橋現況 在 【不用夢裡相見】淡江大橋終於要從河裡面浮起來了? 台61線 ... 的評價
淡江大橋現況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持續監督議會並爭取預算 儘快提升行車效率與安全🚙】
昨日新北市政府新建工程處舉辦,新北市105市道改善蜿蜒路段新闢道路工程 都市計畫草案辦理公開展覽前座談會暨地方說明會。🚥
會議針對105市道道路蜿蜒、坡度大,多處連續彎道且轉彎半徑不足,提出改善方案,會議中麗香也要求新建工程處,加快計畫辦理進度並儘快提出報告。📑
因應臺北港發展計畫、淡江大橋建設計畫等區域建設未來發展,麗香將持續監督議會並極力爭取預算,希望儘快解決105市道現況路幅窄容量不足,未來車流增加,增加道路負荷等問題,提供鄉親一個方便、安全、快速的道路‼️
#淡水八里三芝石門
#新北市議員鄭戴麗香
#新北市105市道改善工程
#持續監督議會並爭取預算
#儘快提升行車效率與安全
#提供鄉親一個方便安全快速的道路
淡江大橋現況 在 陳偉杰 Chen Wei-chieh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地方建設非綠就卡 興建社宅強渡關山
為了完成蔡英文總統 #八年20萬戶社會住宅 的競選政見,內政部行政法人機構 #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 近年持續在各地大興土木規劃與興建社會住宅,但卻遭地方批評「有地就蓋、想蓋就蓋」,完全是先斬後奏,無視各地的需求與聲音。近日公告上網招標規劃與興建新北市 #淡水區1500戶社會住宅,由於問題繁多,又未事先與地方居民溝通,遭當地居民反彈。新北市議員陳偉杰批評,為了實現蔡英文總統的政見拼命蓋社會住宅,卻無視在地居民的聲音,淡水目前真正需要的是 #興建淡北道路 及 #淡海新市鎮二期重新規劃 儘速完成,但這兩案都因政治及相關原因卡關至今,很明顯中央政府的建設只分藍綠,根本不顧民眾需求。
◾指出六大錯誤 有待中央政府先解決
陳偉杰指出,政府為了達成蔡總統的政見,住都中心到處獵地興建社會住宅,這次公告的兩處淡水區社會住宅「#淡海安居」、「#淡金安居」,並未與地方及地方民代溝通、也沒徵詢附近居民意見即上網公告招標,完全無視地方民眾聲音。陳偉杰直接點出住都中心的六大錯誤:
一、社會住宅規劃並未與地方及當地民代、居民充分溝通,完全就是先斬後奏、獨斷專行,不顧在地居民的意見。
二、規劃地點太過隨便,想蓋就蓋、有地就蓋,反正目標就是達成興建社會住宅總戶數20萬戶,根本不管各地的區域規劃及各項主、客觀條件是否符合。
三、淡水地區空屋率將近20%,房價也相對便宜,政府如果有心,以淡水區為例:應該將社會住宅興建經費用以低利貸款,協助青年購屋;或者以租金的方式,實質補貼予民眾,如此兩全其美的方式中央政府何樂而不為?
四、就算必須興建社會住宅也要有優先順序,不應一次1500戶全數興建,應視區位需求採逐步到位方式,讓社會住宅符合在地需要,也讓週遭居民能夠適應與理解。
五、淡水地區交通建設還沒到位,目前除了興建中的 #淡江大橋 外,通過二階環評的聯外交通 #淡北道路 遭中央卡關,卻先讓大批新居民入住淡水,只會讓淡水的交通更加惡化。
六、應先完善淡水地區交通與產業基礎建設,讓淡北道路優先進行興建、同時解決延宕30多年的淡海新市鎮二期規劃徵收,再依現況需求規劃興建社會住宅,而非本末倒置先把新居民拉進來再說。
◾淡北道路還在拖 社宅進度卻很快
陳偉杰強調,區域規劃首重交通,淡水近幾年因淡海新市鎮規劃且房價較為低廉,所以移入許多新居民,但目前空屋也不少。如今新居民移入、還有原淡水居民再加上五所大學的學生,讓連接台北市的 #台二線 每天都塞車,如遇假日觀光人潮的湧入,交通更是大打結,早已成為淡水民眾的惡夢。陳偉杰批評,原本已推動多年的淡北道路,在去年一月就已通過二階環評,卻因政治力介入而卡關至今。中央政府一面讓黨籍立委去阻撓、一面又推給雙北市自己去溝通協調,而中央興建社會住宅卻完全都不用與地方溝通,造成淡北道路還在拖,而社會住宅進度卻很快,擺明就是因為淡北道路非中央建設,且雙北又非民進黨執政,所以想趁機卡關淡北道路,並讓社會住宅強渡關山做政績。
◾新居民移入 先解決交通問題
陳偉杰表示,蔡英文總統執政後,無論是中央政策還是中央建設,不是綠營立委全力護航,就是部會行政先斬後奏,根本無視在野黨、也無視地方的需求。如今淡水人口大增,首當需要解決交通問題,優先讓淡北道路盡速興建完成,解決每日淡水與台北市間的交通問題,而非再增加新居民的移入,惡化交通問題。陳偉杰說,中央政府應該先以民眾的生活需要為優先,不要非綠就卡,況且補助淡北道路的興建預算一樣可以當成政績啊!就像當時授權民間採購BNT疫苗,中央政府不就大肆搶功了嗎?政府想蓋社會住宅解決青年「住」的問題、爭取選票支持,我們絕對能夠理解,但前提是讓年輕人看見淡水的交通問題有解才對,試想年輕人因收入問題必須住在離工作地較遠的區域,現在又必須再忍受塞車的痛苦,這樣的政策真的有幫助到年輕人嗎?中央政府在蓋社會住宅炫耀政績的同時,還是要把所有主、客觀條件納入討論才是,一味為了蓋而蓋,難道民進黨政府真以為年輕人都看不懂你們在玩什麼把戲嗎?
#社會住宅 #先解決交通再來蓋社宅
#新北市議員陳偉杰 #淡水魚丸
#淡水_八里_三芝_石門
#Your_Life_Is_My_Life
圖片來源: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臉書
淡江大橋現況 在 淡江大橋和淡北道路是淡水交通的任督二脈,缺一不可 的推薦與評價
淡江大橋 和淡北道路是淡水交通的任督二脈,缺一不可,且勢在必行。 ... 將於113年完工的#淡江大橋 目前進度如何了呢? ... 很專業的報導,可以了解淡北道路現況。 ... <看更多>
淡江大橋現況 在 [問題] 淡江大橋通時台64還堪使用嗎 的推薦與評價
大家好淡江大橋主體段已經發包完成了但最近在想淡江大橋使用者主要方向應該還是往市中心走或利用國一來往北往南所以這時候台64應該就是最主要的銜接道路吧? ... <看更多>
淡江大橋現況 在 閱讀文章- 看板Road 的推薦與評價
如果"只有"淡江大橋而沒有淡北道路
部份原本走台2進出台北市區+新北(含)以南進出淡水的台61+台64車流改道經淡江大橋
請問為何不會造成台64與淡江大橋的壓力?
台北港~台北車站約25分(且不計上述增加車流後會增加時間)+淡水市區到淡江大橋到台
北港約10多分鐘,加起來約35分鐘以上
淡水->台2->洲美->環快->承德->台北車站現況37分鐘
(淡江大橋或淡北道路開通,車流分散後,走台2進台北市的時間會比現況37分鐘縮短,
有個5分鐘縮短不太有問題)
結論:里程上:淡江大橋+台64比走台2方向單趟多了約10公里
時間上:淡江大橋+台64比走台2方向到台北市任何地點也沒有"更快"
我不反對淡北道路,也不反對淡江大橋
我一直主張"多管齊下",單方面靠淡江大橋根本效果有限
反而你那麼反對淡北道路怎麼不去向新北市交通單位要相關的資料
來佐證你反對蓋淡北道路的論點是對的呢??
因為這兩個一直都是地方政府已經在推動的交通政策
如果用文字酸人能讓你開心點 我也ok啦~~反正中秋節~
淡江大橋是淡水往來新北桃園以南走台64跟台61之用
淡北道路是台北市~淡水之用
兩個主要功能不同是何來矛盾???
淡水這邊台2跟台2乙匯集到紅樹林站那附近
大度路跟關渡橋的車流匯聚到關渡站那附近
兩端比較大的車流要塞進關渡~紅樹林這段相對比較窄的台2
無法消化才會導致容易車多,淡北道路只是形同把這段台2拓寬
讓兩端的車流進到在這一段台2的時候可以好消化而已
芝投公路的部份:
1,照ca大的標準,沒進淡水鬧區沒接洲美快,芝投公路也不會受到支持。
2,台北市不管是淡北道路或芝投公路也都公開表示反對。
3,芝投公路的經費又比淡北道路高上130多億。
4,國家公園範圍內挖燧道,工程與環境影響上能否通過亦尚未可知。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