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課,放心嗎?」線上記者會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視訊時間: 110年8月26日(週四)上午9:30
主 持 人:高永光(國政基金會教文體育組召集人)
與會來賓:
一、立法委員(依姓名筆畫排序)
李德維、萬美玲、鄭正鈐
二、專家學者(依姓名筆畫排序)
陳宜民(國政基金會永續發展組召集人)
楊益風(台灣教育人員產業工會理事長)
潘品睿(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
問題背景:
國內疫情趨緩,防疫警戒自今年7月27日起從三級降為二級,9月1日即將復課,教育部為此公告了「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110學年度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疫管理指引」。然而,相關的準備工作是否到位?卻飽受質疑。
首先是校園的防疫工作。在疫苗接種方面,十二歲以下孩童無疫苗施打,各級學校教師多數仍未完成兩劑疫苗接種,而新進教師、代理教師、課後照顧教師、實習教師等,更等不到疫苗施打。在無法保證不受感染的情況下,家長是否放心把孩子送到學校?
教育部公告的防疫指引明訂校內用餐必須使用隔板,但根據媒體報導,目前隔板缺貨、漲價,許多學校有錢也買不到。各校的人力與物力是否足以達成衛生標準?
其次是教學品質問題。為避免群聚,降低家長疑慮,許多縣市都規劃實體與線上同步進行等多元混合教學方式。但在執行上是否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從而影響學生學習成效?也令人憂心。
討論題綱:
一、目前疫苗供貨嚴重短缺,各級學校教師面臨開學壓力,多數仍未完成兩劑疫苗接種,該如何因應,以確保學生的受教權?
二、為保障校園衛生安全,教育部公告的防疫管理指引,以及各校相關的人力、物力,是否有需要加強之處?
三、教職員疫苗施打、每週快篩試劑及防疫設備的經費是否充份?應該由誰負擔?
四、目前所規劃的實體授課、分流授課、線上授課等混合教學方式,是否可行?能否保障教學品質,並且不會造成教育現場的混亂?
混合教學 設備 在 周駿宥Kilang’Adop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縣政報導》
提升地方教育數位化能力,建置線上、遠距教學數據庫
有鑑於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從4月開始學校陸續因為疫情擴散、政府警戒管制...等因素,教育部也藉由減少實體上課來降低群聚活動,以達防疫目的,大環境改變了學生上課的形態,使用了更多的線上資源以及遠距教學,也加速了孩童教育數位化的趨勢,縣府可藉由此次經驗為起點,規劃更完善的線上、遠距教學數據庫,並且可由疫情時期操作線上遠距教學的優、劣經驗為參考,改善調整適合方針,未來不論是線上同步教學模式、非同步教學模式亦或是混合教學模式…除可用在疫情期間外,更對於偏鄉、弱勢孩童的教育能有更顯著的改善。
在美國,中小學教科書於2017年起全面電子化,媒體與出版商合作開發電子教科書。韓國從1999年即設立了推動資訊教育的專門機構,並從2017年起在國中小階段性實施程式教育的必修課程,截至2019年2月,已有約近4成近7萬5千名教師參加研習,在師資培育階段也進行教學方法的學習。日本也早於2010年4月成立「電子教科書教材協議會」,藉以普及使用電腦及中小學電子教科書。
建立完整性的e化政策,是目前校園必須積極邁進的教學目標,我國教育部早在109年提出「數位學習推動計畫」,全面優化提升中小學校園網路與資訊環境,推動數位科技創新教學應用及學生學習。但在推行過程中與國際各大強國相比效果略顯不足,在推動孩童教育環境數位化過程中更該重視教師在數位操作能力的提升以及培養、激發數位教材創作的能力。
世界早已跟著科技數位趨勢走到雲端、數據庫,各國也提早洞悉對於教育應更早學習科技數位化能力才能跟的上世界的轉動,地方政府對於孩童教育更不容忽視。
不僅對於線上、遠距教學的軟實力做建置,很多偏鄉、弱勢的家庭、孩童對於接收數位化的硬體設備更是欠缺,數位化硬體設備的更新以及補助是目前政府更該積極著手改善的部份,台灣的教育才能與世界同步,窮不能窮教育,讓台灣的孩子未來進到國際村能有競爭力,就必須從科技翻轉教育著手。
混合教學 設備 在 公視有話好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停課不停學》老師家長辛苦了 遠距教學的這兩個月...
三級警戒以來,全國中小學全數轉往線上授課,目標是疫情期間莘莘學子都能「停課不停學」。兩個月過去了,數位學習是危機還是轉機?昨(27)日有話邀請台灣教育人員產業總工會理事長 #楊益風、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副理事長 #何俊彥、以及基隆市教育關懷協會理事長 #高鈺淳,與我們聊聊線上教學對親、師、生分別帶來怎樣的難題與啟示。
.
🎓 對學生而言…數位落差阻學習之路
.
為了彌補線上學習設備的缺口,教育部在六月發放 5,400 台行動載具給弱勢學童。但即便如此,台灣仍然存在顯著的數位落差。
.
楊益風調查各縣市狀況,發現瓶頸在於 #網路,例如訊號覆蓋率不夠或頻寬不足,讓孩子的學習,受斷斷續續的連線品質影響而無法專注。
.
楊益風估計,因數位落差而無法好好上課的孩子至少占了全國的 10%。他建議政府在補齊硬體設備之外,也要設法與電信業者共同提升網路穩定度。此外,若能一定程度統合 #教學軟體,讓學生不必在各個教學平台之間頻頻切換,亦是減輕技術負擔的方法之一。
.
🎓 對老師而言…班級管理成最大挑戰
.
不只學生,很多老師也還沒準備好線上教學,只能硬著頭皮親上火線。何俊彥指出,因為三級警戒是兩周為單位、視情況延長,老師只好走一步算一步,從自購教學設備,到調整課程設計,都不知道是該從長計議,或是短期應急。
.
至於如何提振線上學習的興趣,也一直是老師最頭痛的問題。何俊彥指出,雖然老師當 #網紅 還大獲好評的例子不少,但也並非所有科目都適合轉為線上呈現。
.
學生上線後拒開鏡頭、不開麥克風的情形多見,楊益風也提醒,其實如何「線上學習」本身也要教,並非讓學生回家上線就自然發生,老師也必須檢視如何讓同學熟習學習工具。當師、生資訊能力都提升,線上教學多元豐富的資源,也可能是給自主學習打開一扇窗。
.
🎓 對家長而言…女性、低薪易受衝擊
.
根據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研究,線上學習對月收 2.4 萬元以下的家庭衝擊較大,且 #女性 家長與孩子發生衝突機會較多、壓力較大。高鈺淳解讀,經濟弱勢的家庭遇到疫情,一定會先憂心生計問題,相對就無暇顧及孩童學習。而母親受傳統性別分工影響,比父親更常扮演協助課業問題的一方,也第一線面對線上學習的壓力。
.
不過,高鈺淳發現線上教學的潛在優勢,在於家長能看到孩子的真實學習樣態,進而更關心教育現場的狀況。他認為,這兩個月的在家學習,不失為一個拉近親子距離的良機。
.
🎓 對於未來…柯 P 線上 + 線下模式行嗎?
.
慎防疫情在秋冬之際捲土重來,台北市正研擬「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計畫 #實體 與 #遠距 教學同步,作為三級警戒之下「停課不停學」的另一種方案。新聞一出引發熱議,何俊彥也接獲許多來自教育界的反彈,包括怎麼分配誰在校誰在家、分組是否固定、以及進度怎麼銜接等難題,都有待更細緻的配套設計。
.
楊益風則建議,混成教學的核心應是線上線下互相搭配,讓精熟線上教學的老師專責遠距,擅長實體授課的老師繼續待在教室,不要求所有老師都轉往線上,才能截長補短,並顧及在家無人照顧的學童。如此也能讓這兩個月的全國線上學習初體驗,更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