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些日子在我的 Youtube 頻道做了一個講解靜坐中會看見光影的直播,直播中我涉及的內容如下:
佛家禪修裡面的禪相(nimitta)現象,佛教中目前帕奧禪師和 Ajhan Brahm是講這禪修法比較出名的出家人。
閉眼後,不少靜坐的人能夠看到如星雲式的黃綠顏色。
我三十多年前,(十多歲時),已經接觸這種看光的禪修法。
走清淨道論的路線,泰國緬甸的就有透過呼吸禪法而看到光光色的飄浮,最後那些光會凝聚成團。
這種禪相的修法,不是每一個禪修者是會看到禪相,一些人可能不是透過視覺禪相入手。有可能是用觸覺禪相。
帕奧禪師和泰國的禪相修法的操作,也有細節上的不同。前者是要看到禪相與專注點重疊後,就開始放棄專注呼吸,而全情的專注在禪相光團之上。後者的做法比較簡單,就禪相出現後,只要穩定的話,就看靜靜看著,讓它放大,大道好像雨傘這麼大時,禪相會有力量把你吸進去禪定。
佛陀的原始經典Sutta裡面是沒有說專注呼吸會看到光的禪修方法。
一般佛教的守呼吸法,會專注在鼻端的呼吸感覺,但長期專注在自己頭部的部位,其實血壓是有可能會上升的,所以要小心,專注力也不要太強。血壓高的人要千萬注意這一點。
丹道的靜坐反而對於把精神不斷擺在鼻端,是有批評的,大體上是不主張死守一個部位。
佛家禪修者如果講關於一些感應或前世時,語氣會變的話,其實這修行者是很重視這些感應或前世的事蹟。
我對帕奧禪修的初禪檢視五禪支,是透過看光點的出現,是有質疑的。因為這不像是原始南傳佛教的做法,有可能是受密宗修行的元素影響。
為甚麼緬甸政府會很小心那些有修 Sanatha(止定)禪法的團體,卻會支持修內觀禪(正念禪)的團體?他們怕修禪定的,會有神通或特異功能,怕他們對政府有影響。而內觀禪則是走解脫路線的,比較不問世間政治。
禪修見光,在生理學上,叫做 Phosphene Effect,在暗中很多人都會看到的,用手指按壓眼球時,也會出現這些光彩的。或者你的眼睛看著一個沒有變化的屏幕,你的眼睛內的細胞就會在長時間沒有受到刺激的時候,就會投射出一些光影給自己看。
這在醫學家也叫做 Prisoner Cinema,就是一個囚犯在全暗的房間內,時間一久,就會開始看到很多影像。
歸一清淨法大約就是眼皮輕蓋,視線若有若無的看牛眠之地(即打坐盤腿時,兩膝蓋之間的空間),時間久了眼皮內就會開始看到色彩的變化。他們是認為這是五臟內氣的反映。看的口訣就是沒有情緒的靜看,逐步的看到白色的光彩,之後就把自己和白光結為一體。如果白光當中有雜色,就用吹氣的口訣,把雜色吹走。當中紫色不需要吹走。合一的口訣就是唸『光就是我,我就是光』。合一的過程,光和手腳混為一體,最後全身皆和光結為一體。
靜坐做說見的禪相,原始人的壁畫中,和服用迷幻藥的人,所看到Phosphene Effects是一樣的。
你內心的動靜,與眼皮內所看到的這些光彩的動靜是相應的,你的心越不動,光彩月不動。
藏傳的大圓滿也有看光的修法,有在黑暗中看,或往天空看等等。這種光點一旦見到後,如果你心中動念想要去看,那光點就會飄走。心越不動,就越穩定。
大圓滿的看光,是會發展到看到全宇宙都是,最後這些光彩會逐步回收到一個點上,而全部消失。
在印度教,同樣的做法叫做 Mandala Vidya,看鼻子之下的空間四吋的地方。從那邊開始見光影,光影之後也會出現菩薩天神,這話大圓滿的看光法,很相似。
錫克教的一派也有這個看光法,只不過他們的做法就是有唸咒的。錫克教看光法的咒是Jot Niranjan - Omkar - Rarunkar - Sohang - Sat Nam(青海無上師的派別也是跟錫克教學的)
我也大概的講了法身寺禪定法,在肚臍上一個發光的水晶球,從中唸咒見光。(他們的咒是 Samma Arahan)
另一種的專注力修行,就是讀經,而是要斷字來唸,也不要思考經文的意思,只是心無雜念的一字一字的唸。
其中靜坐中師父的重要性,在於它能夠觀察你的表情有沒有緊,而把氣聚集在頭部。其中對治的方法,就是讓臉部放鬆,例如把臉部如似笑非笑。
盲人如果是先天盲,靜坐時基本上就看不到光,不過如果是後天盲,有機會看到。
看光是指閉眼見光,不是想像光出來。
清淨道論裡面的宿命通法,就是入定四禪,出定的那刻就發願要追踪自己最早的記憶,一直不斷的追踪到母胎的記憶,然後再追踪的更早的記憶,一世一世的不斷的往過去追踪。(帕奧派別裡面也有人說用這個前世追踪,可以讓自己明白因果緣起,但我對這說法是有保留的。要明白因果緣起,一定要禪定中看到人家的前世故事,才能明白嗎?)
民初時期有一些漢人學了藏傳大圓滿的閉黑關,自己入關後不久就發瘋了。
丹道一個做法是精神輕放鼻樑之外吋許的體外虛空處,從中漸漸的見『性光』。
現在市場上流行七個脈輪的詮釋,是洋人弄出來的。印度的脈輪派別很多,其中一個派別是7個輪的,藏傳很多事用5個輪,這個可能比較傾向於印度比較老舊的派別。7輪配搭情緒和七彩,也是洋人弄出來的。
這視頻中有介紹的書包括:
1)氣功藥餌療法全書(70年代出版的)
2)冥想靜坐瑜伽
3)中華道家修煉學
4)Mandala-Brahmana Upanishad
有興趣看視頻的朋友,可以點擊我在留言區的鏈接,也請大家訂閱我的頻道!
#江魔設教
#廣渡魔粉
「混圓禪師」的推薦目錄:
- 關於混圓禪師 在 江魔的魔界(Kong Keen Yung 江健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混圓禪師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混圓禪師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混圓禪師 在 [新聞] 混元禪師當顧問府被學者批糟糕- 精華區Gossiping 的評價
- 關於混圓禪師 在 混元禪師-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2021年11月 的評價
- 關於混圓禪師 在 混元禪師-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2021年11月 的評價
- 關於混圓禪師 在 [問卦] 關於混元禪師... - PTT八卦政治 的評價
- 關於混圓禪師 在 [問卦] 關於混元禪師... - Gossiping - PTT生活政治八卦 的評價
混圓禪師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不滿足是一種錯誤妄想,
我們以為當下應該還有別的東西。
事實上,根本沒有別的東西存在,也不可能有。
當下即是完滿。
除了當下此刻,之外無其他東西存在。
當我們純然活在當下,
當下即是完成、當下即是圓滿。
如果帶著「當下行動即是完成」的心境,
樂在其中、過程充滿歡喜,
行動本身即是存在(being),
這個存在狀態就是「知足」。
取自《生活中的瑜伽智慧》
**************************
昨天的直播提到,我們依據想法而產生行動,行動本身便可能是一個句點。可是,我們常把行動活著一個逗點,也就是行動之後,我們便期待行動能得到正面的結果。有正面的結果,常被認為我個人受到肯定;有負面的結果,常被認為我個人受到否定。因此心神不寧,個人價值記掛於起落波動的外在事物。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638321486985296/
這可以延伸出,有付出便期待得到回報的心理,然後斤斤計較、惶惶不安,即便這付出並非對方想要。而且這樣的人,還常常缺乏覺知,宣稱自己沒有要回報。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我們收拾心緒,重新回到每日的生活。
「追求」這個動作,本身常有個弔詭:就是我們不管「追求」什麼,常表示我們不滿足於當下。
因此產生「不追求滿足之悖論」:追求滿足,便難以滿足。
關於上述心理歷程,我們可以搭配這次整個社會的大活動,來觀照到我們個人內在的期望、希望、失望,又或者期望、希望、符合預期的逐漸變化。別浪費了這次難得的機會,外境擾動劇烈,我們內在比較深的渴望常會浮現,藉此認識自己也很好。
我們常提到的「靜心」,便沒有一定要追求,任何浮現的念頭與情緒,都可以在當下被接納。在概念上,連評價都沒有,自然沒有圓不圓滿的標籤;在體驗上,其實沒有匱乏,也就近乎圓滿了。
在地球上,有活在地球上要照顧到的各種行事規則,這是為了生存,這是小我的世界,常有各種不圓滿。然而,在心靈世界,有不同的運作,我們認識到了,自然就走在圓滿的路上。
不需要用不同層次,去彼此否定。這種否定是小我的作用,我們知道就好。
祝願各位朋友,安住本心,知足圓滿!
**************************
【文/ 黛博拉.艾戴爾】
安住本心
佛家經常提到,人要培養「安住、止寂」(abiding calm) 的能力。安住本心,即可不受動搖。就像一棵樹,如果根部扎得很深,再大的風都無法將它撂倒。這就是「知足」給我的具體意象。它意謂著:你的心不會隨生命波浪上下起伏。也表示,我們不只「被動接受」當下發生的一切,也「主動歡迎」它們到來。這意謂著,面對所有的噪音與動亂,我們都能安住於寧靜的本心、不受干擾。這就是「知足」這條瑜伽守則要帶給我們的美好生命品質。培養感恩之心、練習「不追求」,能夠幫助我們扎根於這個珍寶中。
***
不追求滿足之悖論
Santosha,「知足」這條守則存在著一個悖論現象:我們愈是追求它、或者愈是需要它,它就會躲得離我們愈遠。我發現自己不斷面對到我對「知足」的錯誤想像。關於知足,我想像的畫面是這樣:我無時無刻都能安住本心、保持平靜,生命對我來說永遠都是完美圓滿的。我想,就是這個想像的畫面把我自己絆倒,讓我離我所追尋的「知足」狀態愈來愈遠。想想看是不是這樣:當我們覺得自己很棒、很喜歡自己、事情一切都很順利,我們很容易就感到滿足。但如果事情一團混亂、干擾不斷發生、或是我們覺得人生無趣、沮喪,這種情況下你會怎樣?
不滿足其實是一種錯誤妄想,我們以為當下應該還要有別的東西才對。事實上,根本沒有別的東西存在,也不可能有。當下即是完滿。也就是說,當我們感覺無聊或悲傷時,假如我們不能安於當下這個無聊和悲傷,那我們一定會滿腹牢騷、心有不滿。不論是無聊、悲傷、不耐煩、沮喪、失望、失落感等種種情緒,如果我們能安住其中、知足以對,我們就能像大樹一樣牢牢抓住地面,再大的風也無法將我們吹倒。安於我們的不滿足,這件事本身就是讓我們通往內在深層寧靜的一道門。
不去追求滿足,這個悖論的實踐可以讓我們對所擁有的一切升起感激之心。瑜伽大師斯瓦米拉瑪這樣說:「知足,就是與你的人生談戀愛。」經典童話故事《愛麗絲夢遊仙境》當中,主角桃樂絲經歷漫長旅程之後才發現,她原本所在的地方已經一切具足。用斯瓦米拉瑪的話來說就是:她已經愛上她的人生。
「知足」,就是帶著純淨的歡喜心去執行你的義務和正確行動。是真實理解到,除了當下此刻,之外無其他東西存在。當我們純然活在當下,當下即是完成、當下即是圓滿。如果我們現在做的事情,只是為了滿足其他時刻的期待,比如說,如果我們做運動是為了讓自己的身體變成某一種樣子、而不是純粹喜歡運動,那我們就會錯失「安然滿足」的心境。如果帶著「當下行動即是完成」的心境,樂在其中、過程充滿歡喜,行動本身即是存在(being),這個存在狀態就是「知足」。
我從各種傳統密法行者身上得到許多啟發。其中之一就是,我發現他們都非常敬愛神——無論他們所理解的神是哪一種形式。他們從不去要求別人贊同,因為他們忙著與他們的神談戀愛。密法修行者始終知足安於當下。沒有任何事物可以讓他們離開知足心境,因為他們是帶著愛與好奇的眼睛在觀看世間,因此他們能夠擺脫一切欲求。
日本禪師前角博雄(Maezumi Roshi)曾經說過:「為什麼你不現在就死去,然後好好享受剩餘的人生呢?」密法行者就是一切欲求「皆已死去」的人,他們的一切欲望與渴求、一切騷動與刺激,都已經徹底死去,現在,他們完完全全活在當下,安於知足之寧靜。密法行者已然明白,生命沒有任何缺失;每一刻都是完滿。如果我們能夠了解這件事,我們就能沉浸於滿足的心境中。
.
以上文字取自
生活中的瑜伽智慧:活出真我,體驗喜悅人生的十項法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4420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混圓禪師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不滿足是一種錯誤妄想,
我們以為當下應該還有別的東西。
事實上,根本沒有別的東西存在,也不可能有。
當下即是完滿。
除了當下此刻,之外無其他東西存在。
當我們純然活在當下,
當下即是完成、當下即是圓滿。
如果帶著「當下行動即是完成」的心境,
樂在其中、過程充滿歡喜,
行動本身即是存在(being),
這個存在狀態就是「知足」。
取自《生活中的瑜伽智慧》
**************************
昨天的直播提到,我們依據想法而產生行動,行動本身便可能是一個句點。可是,我們常把行動活著一個逗點,也就是行動之後,我們便期待行動能得到正面的結果。有正面的結果,常被認為我個人受到肯定;有負面的結果,常被認為我個人受到否定。因此心神不寧,個人價值記掛於起落波動的外在事物。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638321486985296/
這可以延伸出,有付出便期待得到回報的心理,然後斤斤計較、惶惶不安,即便這付出並非對方想要。而且這樣的人,還常常缺乏覺知,宣稱自己沒有要回報。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我們收拾心緒,重新回到每日的生活。
「追求」這個動作,本身常有個弔詭:就是我們不管「追求」什麼,常表示我們不滿足於當下。
因此產生「不追求滿足之悖論」:追求滿足,便難以滿足。
關於上述心理歷程,我們可以搭配這次整個社會的大活動,來觀照到我們個人內在的期望、希望、失望,又或者期望、希望、符合預期的逐漸變化。別浪費了這次難得的機會,外境擾動劇烈,我們內在比較深的渴望常會浮現,藉此認識自己也很好。
我們常提到的「靜心」,便沒有一定要追求,任何浮現的念頭與情緒,都可以在當下被接納。在概念上,連評價都沒有,自然沒有圓不圓滿的標籤;在體驗上,其實沒有匱乏,也就近乎圓滿了。
在地球上,有活在地球上要照顧到的各種行事規則,這是為了生存,這是小我的世界,常有各種不圓滿。然而,在心靈世界,有不同的運作,我們認識到了,自然就走在圓滿的路上。
不需要用不同層次,去彼此否定。這種否定是小我的作用,我們知道就好。
祝願各位朋友,安住本心,知足圓滿!
**************************
【文/ 黛博拉.艾戴爾】
安住本心
佛家經常提到,人要培養「安住、止寂」(abiding calm) 的能力。安住本心,即可不受動搖。就像一棵樹,如果根部扎得很深,再大的風都無法將它撂倒。這就是「知足」給我的具體意象。它意謂著:你的心不會隨生命波浪上下起伏。也表示,我們不只「被動接受」當下發生的一切,也「主動歡迎」它們到來。這意謂著,面對所有的噪音與動亂,我們都能安住於寧靜的本心、不受干擾。這就是「知足」這條瑜伽守則要帶給我們的美好生命品質。培養感恩之心、練習「不追求」,能夠幫助我們扎根於這個珍寶中。
***
不追求滿足之悖論
Santosha,「知足」這條守則存在著一個悖論現象:我們愈是追求它、或者愈是需要它,它就會躲得離我們愈遠。我發現自己不斷面對到我對「知足」的錯誤想像。關於知足,我想像的畫面是這樣:我無時無刻都能安住本心、保持平靜,生命對我來說永遠都是完美圓滿的。我想,就是這個想像的畫面把我自己絆倒,讓我離我所追尋的「知足」狀態愈來愈遠。想想看是不是這樣:當我們覺得自己很棒、很喜歡自己、事情一切都很順利,我們很容易就感到滿足。但如果事情一團混亂、干擾不斷發生、或是我們覺得人生無趣、沮喪,這種情況下你會怎樣?
不滿足其實是一種錯誤妄想,我們以為當下應該還要有別的東西才對。事實上,根本沒有別的東西存在,也不可能有。當下即是完滿。也就是說,當我們感覺無聊或悲傷時,假如我們不能安於當下這個無聊和悲傷,那我們一定會滿腹牢騷、心有不滿。不論是無聊、悲傷、不耐煩、沮喪、失望、失落感等種種情緒,如果我們能安住其中、知足以對,我們就能像大樹一樣牢牢抓住地面,再大的風也無法將我們吹倒。安於我們的不滿足,這件事本身就是讓我們通往內在深層寧靜的一道門。
不去追求滿足,這個悖論的實踐可以讓我們對所擁有的一切升起感激之心。瑜伽大師斯瓦米拉瑪這樣說:「知足,就是與你的人生談戀愛。」經典童話故事《愛麗絲夢遊仙境》當中,主角桃樂絲經歷漫長旅程之後才發現,她原本所在的地方已經一切具足。用斯瓦米拉瑪的話來說就是:她已經愛上她的人生。
「知足」,就是帶著純淨的歡喜心去執行你的義務和正確行動。是真實理解到,除了當下此刻,之外無其他東西存在。當我們純然活在當下,當下即是完成、當下即是圓滿。如果我們現在做的事情,只是為了滿足其他時刻的期待,比如說,如果我們做運動是為了讓自己的身體變成某一種樣子、而不是純粹喜歡運動,那我們就會錯失「安然滿足」的心境。如果帶著「當下行動即是完成」的心境,樂在其中、過程充滿歡喜,行動本身即是存在(being),這個存在狀態就是「知足」。
我從各種傳統密法行者身上得到許多啟發。其中之一就是,我發現他們都非常敬愛神——無論他們所理解的神是哪一種形式。他們從不去要求別人贊同,因為他們忙著與他們的神談戀愛。密法修行者始終知足安於當下。沒有任何事物可以讓他們離開知足心境,因為他們是帶著愛與好奇的眼睛在觀看世間,因此他們能夠擺脫一切欲求。
日本禪師前角博雄(Maezumi Roshi)曾經說過:「為什麼你不現在就死去,然後好好享受剩餘的人生呢?」密法行者就是一切欲求「皆已死去」的人,他們的一切欲望與渴求、一切騷動與刺激,都已經徹底死去,現在,他們完完全全活在當下,安於知足之寧靜。密法行者已然明白,生命沒有任何缺失;每一刻都是完滿。如果我們能夠了解這件事,我們就能沉浸於滿足的心境中。
.
以上文字取自
生活中的瑜伽智慧:活出真我,體驗喜悅人生的十項法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4420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混圓禪師 在 混元禪師-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2021年11月 的推薦與評價
混元禪師 在-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商品,提供混源龍、混元巾在露天、蝦皮優惠價格,找混元禪師相關商品就來飛比. ... <看更多>
混圓禪師 在 混元禪師-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2021年11月 的推薦與評價
混元禪師 在-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商品,提供混源龍、混元巾在露天、蝦皮優惠價格,找混元禪師相關商品就來飛比. ... <看更多>
混圓禪師 在 [新聞] 混元禪師當顧問府被學者批糟糕- 精華區Gossiping 的推薦與評價
國家名器竟付怪力亂神
【綜合報導】
替事故連連的台鐵改風水、自稱為禪師的混元禪師竟是總統府顧問,真正在佛教及宗教界
敬重一方的慈濟基金會證嚴法師、創辦法鼓山的聖嚴法師及佛光山的星雲法師反都不在
顧問名單之列,消息昨天傳開後,學者痛罵將總統府顧問這個名器授予混元這樣一個怪力
亂神之人,政府真的很糟糕。
爭議人物
本名張益瑞的混元禪師,長年一直和陳水扁總統維持良好的關係,去年一月,混元在林口
舉行大型祭祖法會時,陳總統、呂副總統還親臨現場,不過陳總統和混元禪師的關係外界
一直都有不同的傳說。
https://tinyurl.com/8amjj 混元禪師斥資數億元,
在南投國姓鄉創建「禪機山仙佛寺」。陳方瑩攝
混元行事低調獲扁信任
總統府的官方說法是,遴選混元禪師做總統府顧問,是基於混元禪師宣揚佛法、敬重一方
,因此被遴聘為總統府無給職顧問,此為榮譽職、也不是任期制,僅作為總統處理國政
廣泛諮詢對象之一。但政壇盛傳,陳總統和混元禪師的關係,起自於混元兩度預言陳水扁
一定會當選總統,尤其是在二○○○年總統大選陳總統選情不利,混元鐵口直斷「扁、呂
配」一定當選,讓陳總統十分信服,從此建立兩人深切的關係。
政壇人士也私下指出,混元行事十分低調,從不把與阿扁之間的關係拿出來張揚,因此
深獲阿扁信任。至於混元本人的說法則是,陳總統到過他南投的仙佛寺,有一天總統府
突然來電告知將聘任為顧問,可能是弟子中有人替他爭取,當時他一度推辭,但後來考量
多一個人、多一份關心台灣的力量,才接下該職務。
混元和陳總統關係密切,政壇上不少人紛到南投仙佛寺求見混元,想和混元沾沾邊,
交通部長林陵三就是其中之一。林陵三昨在立法院承認,華航澎湖空難後,他曾經到南投
看過混元禪師,感謝他替罹難者辦法會超渡。混元昨也說,除台鐵主動找他改善台北車站
的風水方位外,華航也曾在他的指點後,更改台北總公司大門。
宗教界:根本就是渾蛋
目前總統府共有八十六名顧問,在宗教界方面,有一貫道的黃世妍、佛教的翁明渡、
指南宮的高忠信及混元禪師。
淡江大學公行系教授施正鋒表示,把總統府顧問這個名器給這麼一個怪力亂神的人,
顯得這個政府沒有自信,政府這麼做真的很糟糕。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葛永光則說,
如果這個名器是給星雲或是證嚴這種宗教領袖,對社會人心會有啟迪作用,但給這個
混元法師,則是迷信,也代表陳水扁總統相信迷信、風水,這是負面示範,很不妥。
宗教清流促進會副會長屈惠英說,許多不肖宗教團體都用顯神蹟方式招攬信徒,
「混元禪師根本就是宗教渾蛋」。
混元禪師小檔案
本名 張益瑞
籍貫 南投縣中寮鄉
年齡 63歲
學歷 台中光華高中
經歷 台中中興測量公司創辦人、1982年大病不死之後,以自己所學的易經、
風水之學為人服務、1988年創建仙佛寺、創立「唯心宗」。
現任 仙佛寺住持、台灣鬼谷子學術研究會會長、日月潭黃帝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混元料中扁當選 被喻為國師
【陳方瑩、李宗衡╱連線報導】
原名張益瑞的混元禪師不僅被總統陳水扁延攬為總統府顧問,也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關係
密切,與藍綠高層的關係相當良好。
他一九八八年斥資數億元,在南投國姓鄉福龜村創建「禪機山仙佛寺」,佔地五公頃
的道場,闢建十年才完成,目前國內還設立了六個道場,並自創「唯心宗」在電視弘法,
弟子遍及全國及中國、東南亞、美、加、澳等地。
https://tinyurl.com/ahkq5 混元禪師一抵台南佳里鎮,就有患有鼻子過敏的信徒
前來請他靈療。郭宏任攝
葷素不忌口
混元還開班教授易經風水學。他出門吃方便菜,葷素不忌口。陳水扁兩次總統選舉時,
混元均預言他會當選,因而被喻為阿扁總統的國師,陳水扁、呂秀蓮二○○三年也曾到
仙佛寺與混元禪師敲和平鐘。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前秘書長釋永富法師聽到「混元禪師」名號時,哈哈大笑說,
身為佛教徒實在不願意批評別人,但她強調,吃葷、教易經風水,甚至預測總統當選人,
「這些都不是正統佛教徒的行為」。
中華佛寺協會秘書長林蓉芝強調,「佛教界根本沒聽過混元禪師這號人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4.52.12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