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等綠營側翼終於忍不住丟出這一篇奇文。
『事實上只要《公投法》第30條的「兩年條款」撐過,政府的政策方向未必要完全轉彎。因為無論核四啟封或三接遷址,今年8月若公投通過後要從頭跑程序,一定都會超過2年,公投的制性在2年後就失效,政府仍可按照原訂的非核家園以及三接施工計畫進行。』
──思想坦克,林瑋豐(曾任立委助理及政治記者)
✅林瑋豐:政府仍可按照原訂的非核家園以及三接施工計畫進行
https://www.facebook.com/bj26bj/posts/4010181719026678
前幾天錄政論節目,中間空檔也有記者朋友問我,會不會擔心公投通過後,政府還是擺爛不理?
我說,民進黨最希望社會大眾覺得公投沒有用,又深知有些藍營支持者帶著一種失敗主義,所以2019年起側翼不斷反串帶風向,宣傳公投無用論。
誠然,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通過後,行政院說「法律是給你廢了,政策我要繼續做」,堅持非核家園路線。但是,在那之後,民進黨從官方到側翼,再也不敢宣稱「反核是民意」。
因為連金山萬里恆春的核電廠附近居民,都是六成支持續用核電。
公投不只有法律的意涵,更有民主的意涵。當全國人民以絕對多數否決一條法律,代表的是全國人民否決這一條法律背後的政策立場。
非核家園早已被全民否決,以核養綠才是全民共識,也是國際趨勢。
我告訴記者朋友,公投仍然是凝聚民意的強力武器。2021年的四項公投,核四、反萊豬、公投法、藻礁,都是重大政策之創制或複決案,標的相當明確,政府惡意縮限解釋的空間較小。
反萊豬公投通過,政府就必須禁止進口萊克多巴胺豬肉。
公投法公投通過,政府就必須修法恢復公投併大選。
藻礁公投通過,政府就不能在桃園觀塘蓋天然氣接收站。
核四公投通過,政府就必須著手進行核四重啟工程。
真的可以像側翼寫手說的,撐過公投法規定的兩年效力,一切政策照舊嗎?技術上,不是不行。
我就等著到2023年,蔡英文總統看看手錶說:
「啊,兩年到了。」
「台電,重啟核四停工!」
「中油,觀塘三接開工!」
「管他什麼空污缺電毀藻礁。」
「環團左膠和擁核幫都去死吧。」
「反正他們都是中共同路人!」
你知道嗎?像我這種混沌中立的角色,最希望看到你真的這樣做,然後承受政治後座力了。當然,你也可以相信,到時候只要喊抗中保台,就能一路喊到2024年總統大選。
畢竟接棒收爛攤子的總統候選人,已經不是你了嘛。
--
【公投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藻礁公投比照反萊豬公投辦理,若有大量空白連署書需求(500張以上),請私訊我寄件地址和聯絡方式,我會找人印好直接寄到府上。
也歡迎大家小額贊助印刷費用,我們一同協力作戰。
⚡️定期小額捐款,贊助核四公投經費(2021元/月)
https://p.ecpay.com.tw/B457051
⚡️定期小額捐款,贊助核四公投經費(828元/月)
https://p.ecpay.com.tw/DBDB79E
🙏懇請大家小額贊助連署書印刷費用:
https://p.ecpay.com.tw/7C05295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艾莉絲‧孟若作品 https://rebrand.ly/d93a7 伊格言作品 https://rebrand.ly/rg2brg ──── ☞〈與上帝討價還價的後果──艾莉絲‧孟若〈柱和樑〉〉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
混沌擺會停嗎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盧斯達:我們以後要講好香港故事 — 在「舊香港」一切隨風之後】
不妨從事情的原點開始討論:香港發生了甚麼?又將如何?反送中火花四射,中國遂陸續制訂政策將香港加速「內地化」,進行二次 / 真正回歸。法律界受壓、教師被 DQ、議員被 DQ、公務員要宣誓……還有教育素材要改成「以政治正確為中心主旨」,徹底刪除介紹過危險知識例如公民抗命、批判性思維的通識科。整個香港都已永久改變。
一個必然的大氣候
反送中是歷史中的偶然,我們親歷其中,很容易只見到自己,見不到世界。午夜夢迴,也許我們都會心存僥倖,想到如果當初忍住,抗爭者都採取絕無武力的嘉年華請願,香港是否就不會遭到報復和整肅,「舊香港」就能擺耐一點?
會這樣想,當然是苦難焦慮中人之常情,卻是忽略歷史必然一面的見樹不見林。這件事就像這十年間,我們在舊民主陣營總是聽到類似的話:現在變成這樣,一句到尾都是因為 XXX (可以自填) 搞到抗爭激進化「激嬲阿爺」。講了十年 XXX 都是 XXX,因為那就是只見到歷史的環節,而見不到歷史的大氣候。
《逃犯條例》為何當年提上日程、當中如何操作、點子是誰出的,今日還是一個謎。最接近事實的臆測,是 19 年初美國和加拿大突然抓捕了華為財務官孟晚舟,1 月 28 日,美國正式要求加拿大引渡孟晚舟,並告華為 20 多條罪。中國快速「反制」,就想通過修例把香港化為一個不再歡迎外國人的地方。由美國人要動孟晚舟,到香港要修例,前後不足半年。根據當時的版本,外國人踏足香港就有機會被抓並移交中國審訊。
這一招,將整個香港擺上賭檯,只是為了救回孟晚舟和華為,希望外國就罷手了;但西方跟香港沒有親,對他們來說華為已經太大,不能不攻擊;至於香港在法律上變成中國一部份,他們最多就撤資走人,這也是他們的算盤。把香港焦土了,中國搞一帶一路要用香港做集資和仲裁中心的美夢就要泡湯。事情就像日俄戰爭主要是在清帝國的東北一帶開打,是在打人的領土上打仗。
兩面攻勢加快
華為和解放軍在這一切發生之前,正以科網和數據基建奪取全世界。一時之間連蘋果 Google ,都沒舉國體制支持的華為顯得強大。此乃壓垮駱駝最後一根稻草。研究中美關係的真學者,都已經多有回顧,中美交惡其實是由奧巴馬年代開始,美資在「中美全球化」的體制下,開始由吃甜頭變成吃屎。中國企業有舉國體制支持,以本傷人把西方企業打爆;中國也被指不遵守 WTO 訂下的貿易規則,搞貿易補貼、用各種奇怪方式取得他國技術;企業的知識產權被中國拿了,要控告反而還會被宣佈敗訴,這都是在奧巴馬年代。
然後美國就開始了 TPP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這件事後來被特朗普煞停,改為發起更直接的對中貿易戰,但後來經歷大豆貿易戰之後,也有反覆。Deep state 的方法是慢慢鋪線,期望整個系統去暗地裡壓制中國;特朗普的方法是用猛藥,因為他要兌換阻止美國本土實業職位流失的承諾,並為支持他的中西部選民創造就業。事實上他們都是做同一件事,只是奧巴馬更為狡惑不動聲色,而且打算資糧於友來抗敵,但特朗普則是用美國自身的賭本,並成為那個為西方大鳴大放的喪鐘,提醒他們鬼子來了。
也就是說,香港作為中國對外白手套、做國際中間派的壽命,在約 2008 已開始倒數。不管我們做甚麼,中美也會交惡。香港人不要求民主,中美都會交惡,因為背後都是講錢,阻人搵食等於殺人父母,第一個主戰場也會是香港,因為香港是中西關係之間最脆弱的一個「合作環節」,對雙方來說都不是力量的本部而是投射點。這便是歷史的必然一面。大家沒計到的,是香港本地人的反應如此激烈。北京犯錯,當然是下屬失職;必要時失職也是為了顧全上司顏面的本份。
後來美國就取消香港的貿易特殊地位、嚴打各種勢力以香港為白手套洗錢、轉運物資、取得貿易優惠和鑽營規則。
對中國來說,反制的牌在推出《逃犯條例》時已經打完,後來反送中示威爆炸,動搖整個社會秩序。對中國來說,既然都爛掉了,就乘大亂達至大治,接連推出國安法、取消選舉 (至今)、不斷拉人……之前隱忍 20 年不敢做的,都一次過從腸胃傾瀉而出。因為已經不需要和西方假意友好,爭取時間發展自身實力;那實力已經被西方開始封殺,已經不存在理由繼續容忍香港的半自由秩序。
這也是中國連消帶打、用盡戰略剩餘價值的一招。如果香港人當初默默接受《逃犯條例》,事情可以延後嗎?可能會的,但僅僅只是延後。 6 月 9 號一班無裝備青年不甘心遊行完就走,在立法會發難,引發起波瀾壯闊的歷史,是歷史的偶然一面,然而我們最終還是在歷史必然性的統攝之下。我們經歷的是全球化系統內爆的首階段,西方軍、工、企業組合和中國想「用夏變夷」的動力,並不因為香港人是否支持民主、示威用甚麼力度這樣微小的因素而改變。自 70 年代美國拉攏中國對抗蘇聯以來,這個系統早就到了不能相容的地步。美國認為這是以前扶出來的小弟野心漸露不安份,中國則認為中國復興是歷史必然,跟美國無關,要像打倒國民黨一樣打倒西方共同體,恢復帝國榮光。
全世界都搶香港人
香港的半自由秩序,是中國衰弱時歷史多給香港人的,到中國強大的時候就會收回,理由反正因時制宜,沒有定制;至於西方對香港,也是當進入中國市場的跳板,但毀了也是不可惜的,也沒有甚麼理由要出力維持這裡的原生境。所以西方會做的就是接收香港難民,順便吸納他們的人力資源和資金。香港曾經受過中西面兩邊的好處和統戰,現在則承受中西兩邊的壓力和攻擊。
為何一向縮骨的英國也突然大開中門,並且頂住中國的壓力繼續推行,理由和中國在香港重傷之後一股腦「真正收回香港」一樣 —— 西方根本預計了自身不會再在中美共同體拿到甚麼好處,也沒必要繼續遵守和中國的默契,就正面出手拉走香港的人和錢。所以中國官員暴怒,連番批評英國是「偽善」,這並不是說回「英國反正也沒給香港民主但現在又支持香港人要民主」的老調,而是說我作狀關門,你不跟我叩頭商量,反而一言不發就發功撬走我的鎖金窩,英國人不講武德 ~ 所以就要取消雙重國籍,不給他們面子,打的是香港人。
他們說,英國打著支持民主自由的理由,實行吸走香港資源,搏個玉石俱焚,把一個焦土香港留給中國處理。英國人是狡猾的,等到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才出手,在香港實行了焦土戰術,不給中國擁有一個能行使過去強大功能的金融中心。
簡單說整個過程就是:中國 (軍方) 策劃用華為征服世界,歐美反制,中國就拿香港做西人捕獸器;西方就說,我們反對,但你搞的話我們也能承受;香港人的怒火因而爆炸,警黑被動員,大家打了很多場,把香港折騰了,然後中國見既然已經亂掉,不吃白不吃,就連消帶打降旨「國安法體制」搶佔局面,攻佔以往難以動手的諸座大山;至於西方也對中國之搶攤又來一次連消帶打。他們認為自己也是香港的持份者,一直以來都是大家開心賺錢,但現在中國等於要把香港完全獨佔,就打移民牌吸納香港人材資金,要把一個爛攤子留給中國,讓她得物無所用。
以上就是這兩年整個世界發生的事,每一次往還,都是國家級的戰略和動員,根本與香港無關。如果認為香港人有做或沒做甚麼,可以改變既有的局勢,阻止某些災難降臨,是不現實的;因為中美共同體的內爆,即使不在 2019 出現,之後也會出現。
折射巨大文明衝突的香港故事
舉國體制國家如果和歐美民主國家分開,互相鎖國,反而還相安無事,但他們進入了同一個市場和國際架構,磨擦幾乎是不可避免。不過香港為歷史提供的偶然性,是為世界這場東西方史詩級衝突提供了一個故事 (narrative),一層關於民主自由人權的鍍光,也為觀眾提供了賺人熱淚的受難故事,將事情鑲嵌入民主 vs 極權的大敘事。
這對於西方的自我動員是一個加速因素,他們是因這個大敘事而受到感召,但事實上真實的香港是如何,他們並不曉得,也不在乎,所以才會誤信香港人支持侵侵就是全民極右。就像奔赴西班牙內戰的左翼青年、奔赴希臘內戰的拜倫,也不一定懂得當地太多,但可以為理想死在異鄉的戰場上,因為遙遠故事的表層,跟他們信仰的事情產生共鳴。
中國有舉國體制,對外的講故事能力落於下風。當然中國對內也有故事,也強大,那就是 19 世紀以來中國喪權辱國,但現在終於走向復興,要重返榮耀,只要能夠把不懷好意的西方應付了,天朝就會恢復。
這種史詩級的互動,香港人只能順世而行,不用後悔某天做了或沒做某些事,就沒有改變香港的命運。每個人在歷史面前都是自由的,但也無不在歷史必然性的枷鎖之中。那必然性就是,中國和西方並不會永遠水乳交融,因為確實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文明,他們本身就不願放棄自己的體統。而虛幻的香港,也不過一百幾十年建立在一個暫時的混沌浮沙狀態。現在一切像旭日初升,大白天下,之前歷史多給香港人的,之後不會再有。像一個斯巴達孩子終於被拋到曠野歷練,是否能生存下來,就睇自己。
不必為香港哭泣。蒙古人西征的時候,一路上被毀滅的歷史名城不繼其數,曾經基輔也是極為繁盛的,也在鐵蹄下煙滅,猶太人更是受難了二千年。有論者和網民會討論香港人會像猶太人一樣,有些則說香港人沒宗教,憑甚麼學猶太人。猶太人的宗教,也就是一個故事,讓他們記住 once uppn a time 一個名叫亞伯拉罕的人聽到上帝話語的故事。安德森談民族主義,就特別談報章和小說的促進作用,因為這構成了一個大眾得以投入的共同想像。宗教只是故事的禮儀形式,你會發現聖餐聖禮這一類都是講故事的,聖堂的牆上繪畫都是在說故事,為那些中世紀文盲講述故事。是故事將人們綑在一起。宗教只是故事的其中一種形式,卻不是其必然形式。而香港的故事在東亞乃至世界範圍,都是相當獨特。香港是世界最後的殖民地,其他殖民地的故事已經完了,但香港的一切還在發展之中。
現在香港的故事,將會如此起頭:在一場大戰爭的 end of the beginning,一群自由人的家園被毀,很多人流散離開,有人繼續留守在戰區,但他們都經歷過同一場戰爭。這班人雖然成份雜亂,甚至彼此看不順眼,但都追求自由自主。他們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方法將這個故事流傳下去。故事的結局永遠是開放結局:他們都希望有一天,爾國降臨,大家可以回去聖城重建家園。
只要有了故事,幾乎就不可消滅,即使故事在我們這一代完全熄滅,這個故事也會被其他人拾回來,繼續發展下去。讓香港成為一個文明叢林的迷因。即使最後完成的不是我們的血脈,也會有人接著那個迷因,只要他們沒有忘記自己有一個不同於中國也不同於西方的獨特故事。
混沌擺會停嗎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盧斯達:我們以後要講好香港故事 — 在「舊香港」一切隨風之後】
不妨從事情的原點開始討論:香港發生了甚麼?又將如何?反送中火花四射,中國遂陸續制訂政策將香港加速「內地化」,進行二次 / 真正回歸。法律界受壓、教師被 DQ、議員被 DQ、公務員要宣誓……還有教育素材要改成「以政治正確為中心主旨」,徹底刪除介紹過危險知識例如公民抗命、批判性思維的通識科。整個香港都已永久改變。
一個必然的大氣候
反送中是歷史中的偶然,我們親歷其中,很容易只見到自己,見不到世界。午夜夢迴,也許我們都會心存僥倖,想到如果當初忍住,抗爭者都採取絕無武力的嘉年華請願,香港是否就不會遭到報復和整肅,「舊香港」就能擺耐一點?
會這樣想,當然是苦難焦慮中人之常情,卻是忽略歷史必然一面的見樹不見林。這件事就像這十年間,我們在舊民主陣營總是聽到類似的話:現在變成這樣,一句到尾都是因為 XXX (可以自填) 搞到抗爭激進化「激嬲阿爺」。講了十年 XXX 都是 XXX,因為那就是只見到歷史的環節,而見不到歷史的大氣候。
《逃犯條例》為何當年提上日程、當中如何操作、點子是誰出的,今日還是一個謎。最接近事實的臆測,是 19 年初美國和加拿大突然抓捕了華為財務官孟晚舟,1 月 28 日,美國正式要求加拿大引渡孟晚舟,並告華為 20 多條罪。中國快速「反制」,就想通過修例把香港化為一個不再歡迎外國人的地方。由美國人要動孟晚舟,到香港要修例,前後不足半年。根據當時的版本,外國人踏足香港就有機會被抓並移交中國審訊。
這一招,將整個香港擺上賭檯,只是為了救回孟晚舟和華為,希望外國就罷手了;但西方跟香港沒有親,對他們來說華為已經太大,不能不攻擊;至於香港在法律上變成中國一部份,他們最多就撤資走人,這也是他們的算盤。把香港焦土了,中國搞一帶一路要用香港做集資和仲裁中心的美夢就要泡湯。事情就像日俄戰爭主要是在清帝國的東北一帶開打,是在打人的領土上打仗。
兩面攻勢加快
華為和解放軍在這一切發生之前,正以科網和數據基建奪取全世界。一時之間連蘋果 Google ,都沒舉國體制支持的華為顯得強大。此乃壓垮駱駝最後一根稻草。研究中美關係的真學者,都已經多有回顧,中美交惡其實是由奧巴馬年代開始,美資在「中美全球化」的體制下,開始由吃甜頭變成吃屎。中國企業有舉國體制支持,以本傷人把西方企業打爆;中國也被指不遵守 WTO 訂下的貿易規則,搞貿易補貼、用各種奇怪方式取得他國技術;企業的知識產權被中國拿了,要控告反而還會被宣佈敗訴,這都是在奧巴馬年代。
然後美國就開始了 TPP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這件事後來被特朗普煞停,改為發起更直接的對中貿易戰,但後來經歷大豆貿易戰之後,也有反覆。Deep state 的方法是慢慢鋪線,期望整個系統去暗地裡壓制中國;特朗普的方法是用猛藥,因為他要兌換阻止美國本土實業職位流失的承諾,並為支持他的中西部選民創造就業。事實上他們都是做同一件事,只是奧巴馬更為狡惑不動聲色,而且打算資糧於友來抗敵,但特朗普則是用美國自身的賭本,並成為那個為西方大鳴大放的喪鐘,提醒他們鬼子來了。
也就是說,香港作為中國對外白手套、做國際中間派的壽命,在約 2008 已開始倒數。不管我們做甚麼,中美也會交惡。香港人不要求民主,中美都會交惡,因為背後都是講錢,阻人搵食等於殺人父母,第一個主戰場也會是香港,因為香港是中西關係之間最脆弱的一個「合作環節」,對雙方來說都不是力量的本部而是投射點。這便是歷史的必然一面。大家沒計到的,是香港本地人的反應如此激烈。北京犯錯,當然是下屬失職;必要時失職也是為了顧全上司顏面的本份。
後來美國就取消香港的貿易特殊地位、嚴打各種勢力以香港為白手套洗錢、轉運物資、取得貿易優惠和鑽營規則。
對中國來說,反制的牌在推出《逃犯條例》時已經打完,後來反送中示威爆炸,動搖整個社會秩序。對中國來說,既然都爛掉了,就乘大亂達至大治,接連推出國安法、取消選舉 (至今)、不斷拉人……之前隱忍 20 年不敢做的,都一次過從腸胃傾瀉而出。因為已經不需要和西方假意友好,爭取時間發展自身實力;那實力已經被西方開始封殺,已經不存在理由繼續容忍香港的半自由秩序。
這也是中國連消帶打、用盡戰略剩餘價值的一招。如果香港人當初默默接受《逃犯條例》,事情可以延後嗎?可能會的,但僅僅只是延後。 6 月 9 號一班無裝備青年不甘心遊行完就走,在立法會發難,引發起波瀾壯闊的歷史,是歷史的偶然一面,然而我們最終還是在歷史必然性的統攝之下。我們經歷的是全球化系統內爆的首階段,西方軍、工、企業組合和中國想「用夏變夷」的動力,並不因為香港人是否支持民主、示威用甚麼力度這樣微小的因素而改變。自 70 年代美國拉攏中國對抗蘇聯以來,這個系統早就到了不能相容的地步。美國認為這是以前扶出來的小弟野心漸露不安份,中國則認為中國復興是歷史必然,跟美國無關,要像打倒國民黨一樣打倒西方共同體,恢復帝國榮光。
全世界都搶香港人
香港的半自由秩序,是中國衰弱時歷史多給香港人的,到中國強大的時候就會收回,理由反正因時制宜,沒有定制;至於西方對香港,也是當進入中國市場的跳板,但毀了也是不可惜的,也沒有甚麼理由要出力維持這裡的原生境。所以西方會做的就是接收香港難民,順便吸納他們的人力資源和資金。香港曾經受過中西面兩邊的好處和統戰,現在則承受中西兩邊的壓力和攻擊。
為何一向縮骨的英國也突然大開中門,並且頂住中國的壓力繼續推行,理由和中國在香港重傷之後一股腦「真正收回香港」一樣 —— 西方根本預計了自身不會再在中美共同體拿到甚麼好處,也沒必要繼續遵守和中國的默契,就正面出手拉走香港的人和錢。所以中國官員暴怒,連番批評英國是「偽善」,這並不是說回「英國反正也沒給香港民主但現在又支持香港人要民主」的老調,而是說我作狀關門,你不跟我叩頭商量,反而一言不發就發功撬走我的鎖金窩,英國人不講武德 ~ 所以就要取消雙重國籍,不給他們面子,打的是香港人。
他們說,英國打著支持民主自由的理由,實行吸走香港資源,搏個玉石俱焚,把一個焦土香港留給中國處理。英國人是狡猾的,等到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才出手,在香港實行了焦土戰術,不給中國擁有一個能行使過去強大功能的金融中心。
簡單說整個過程就是:中國 (軍方) 策劃用華為征服世界,歐美反制,中國就拿香港做西人捕獸器;西方就說,我們反對,但你搞的話我們也能承受;香港人的怒火因而爆炸,警黑被動員,大家打了很多場,把香港折騰了,然後中國見既然已經亂掉,不吃白不吃,就連消帶打降旨「國安法體制」搶佔局面,攻佔以往難以動手的諸座大山;至於西方也對中國之搶攤又來一次連消帶打。他們認為自己也是香港的持份者,一直以來都是大家開心賺錢,但現在中國等於要把香港完全獨佔,就打移民牌吸納香港人材資金,要把一個爛攤子留給中國,讓她得物無所用。
以上就是這兩年整個世界發生的事,每一次往還,都是國家級的戰略和動員,根本與香港無關。如果認為香港人有做或沒做甚麼,可以改變既有的局勢,阻止某些災難降臨,是不現實的;因為中美共同體的內爆,即使不在 2019 出現,之後也會出現。
折射巨大文明衝突的香港故事
舉國體制國家如果和歐美民主國家分開,互相鎖國,反而還相安無事,但他們進入了同一個市場和國際架構,磨擦幾乎是不可避免。不過香港為歷史提供的偶然性,是為世界這場東西方史詩級衝突提供了一個故事 (narrative),一層關於民主自由人權的鍍光,也為觀眾提供了賺人熱淚的受難故事,將事情鑲嵌入民主 vs 極權的大敘事。
這對於西方的自我動員是一個加速因素,他們是因這個大敘事而受到感召,但事實上真實的香港是如何,他們並不曉得,也不在乎,所以才會誤信香港人支持侵侵就是全民極右。就像奔赴西班牙內戰的左翼青年、奔赴希臘內戰的拜倫,也不一定懂得當地太多,但可以為理想死在異鄉的戰場上,因為遙遠故事的表層,跟他們信仰的事情產生共鳴。
中國有舉國體制,對外的講故事能力落於下風。當然中國對內也有故事,也強大,那就是 19 世紀以來中國喪權辱國,但現在終於走向復興,要重返榮耀,只要能夠把不懷好意的西方應付了,天朝就會恢復。
這種史詩級的互動,香港人只能順世而行,不用後悔某天做了或沒做某些事,就沒有改變香港的命運。每個人在歷史面前都是自由的,但也無不在歷史必然性的枷鎖之中。那必然性就是,中國和西方並不會永遠水乳交融,因為確實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文明,他們本身就不願放棄自己的體統。而虛幻的香港,也不過一百幾十年建立在一個暫時的混沌浮沙狀態。現在一切像旭日初升,大白天下,之前歷史多給香港人的,之後不會再有。像一個斯巴達孩子終於被拋到曠野歷練,是否能生存下來,就睇自己。
不必為香港哭泣。蒙古人西征的時候,一路上被毀滅的歷史名城不繼其數,曾經基輔也是極為繁盛的,也在鐵蹄下煙滅,猶太人更是受難了二千年。有論者和網民會討論香港人會像猶太人一樣,有些則說香港人沒宗教,憑甚麼學猶太人。猶太人的宗教,也就是一個故事,讓他們記住 once uppn a time 一個名叫亞伯拉罕的人聽到上帝話語的故事。安德森談民族主義,就特別談報章和小說的促進作用,因為這構成了一個大眾得以投入的共同想像。宗教只是故事的禮儀形式,你會發現聖餐聖禮這一類都是講故事的,聖堂的牆上繪畫都是在說故事,為那些中世紀文盲講述故事。是故事將人們綑在一起。宗教只是故事的其中一種形式,卻不是其必然形式。而香港的故事在東亞乃至世界範圍,都是相當獨特。香港是世界最後的殖民地,其他殖民地的故事已經完了,但香港的一切還在發展之中。
現在香港的故事,將會如此起頭:在一場大戰爭的 end of the beginning,一群自由人的家園被毀,很多人流散離開,有人繼續留守在戰區,但他們都經歷過同一場戰爭。這班人雖然成份雜亂,甚至彼此看不順眼,但都追求自由自主。他們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方法將這個故事流傳下去。故事的結局永遠是開放結局:他們都希望有一天,爾國降臨,大家可以回去聖城重建家園。
只要有了故事,幾乎就不可消滅,即使故事在我們這一代完全熄滅,這個故事也會被其他人拾回來,繼續發展下去。讓香港成為一個文明叢林的迷因。即使最後完成的不是我們的血脈,也會有人接著那個迷因,只要他們沒有忘記自己有一個不同於中國也不同於西方的獨特故事。
混沌擺會停嗎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艾莉絲‧孟若作品
https://rebrand.ly/d93a7
伊格言作品
https://rebrand.ly/rg2brg
────
☞〈與上帝討價還價的後果──艾莉絲‧孟若〈柱和樑〉〉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07/%E8%88%87%E4%B8%8A%E5%B8%9D%E8%A8%8E%E5%83%B9%E9%82%84%E5%83%B9%E7%9A%84%E5%BE%8C%E6%9E%9C%E2%94%80%E2%94%80%E8%89%BE%E8%8E%89%E7%B5%B2%E2%80%A7%E5%AD%9F%E8%8B%A5%E3%80%88%E6%9F%B1%E5%92%8C%E6%A8%91%E3%80%89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孟若 #小說 #諾貝爾文學獎
─────
伊格言說,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莉絲‧孟若(Alice Munro)是他心目中的「最強老太太」,而〈柱和樑〉則出自她的短篇小說集《感情遊戲》。故事是這樣的:十八歲的美麗姑娘羅娜嫁給了三十歲的大學數學教授布壬登,生了兩個可愛的小孩(伊莉莎白和丹尼爾),也因此和布壬登的天才學生來諾相識。來諾原本是個數學天才,卻在畢業數年後患上精神病,不得不放棄了所有學術野心,窩在一個教會小刊物編輯部裡當編輯混口飯吃。來諾偷偷愛戀著美麗的師母羅娜,安靜、純真而絕望。他每星期偷偷寫詩給羅娜。而羅娜從不回信,但也未曾將此事告知丈夫。
比起丈夫布壬登,羅娜和來諾其實更有些soulmate的意味。或許比soulmate還更多些──當布壬登走出他們的視線,羅娜會輕聲告訴來諾:「謝謝你的詩」。然而這句話卻也堵住了兩人所有對話的可能;因為來諾實在太害羞了,只會回答「喔」。對,他真是個名副其實的句點王啊。而羅娜則有點困惑。她才二十出頭,以她的外貌,若是沒這麼早嫁人,或許能在更多情愛遊戲中游刃有餘,顛倒眾生,體會更多她未能體會的青春浪漫情事。但她畢竟已是人妻了。於是來諾成為她的出口、她心靈上的工具人。她不會對來諾出軌──她還是謹守分寸的;但那是獨屬於她自己的,一項隱密而自私的自我安慰。伊格言說:「終究,事件停滯於此,愛戀停滯於此,一切都懸浮於張力邊緣,靜止於針尖之上。」
一切混沌未明;彷彿空氣中一條透明的,懸吊的絲線,始終未曾越界繃斷。而在那許許多多次的會面中,羅娜曾向來諾提起自己童年的片段記憶。她告訴他,她唯一記得的過世母親的事,以及一齣廣播劇:
一個冬天,小女孩羅娜和母親在鎮上,人行道和街道間有雪。她才剛學會看鐘,抬頭看郵局的鐘,發現正是她和母親每天都聽的廣播劇時間。她深切關心,不是因為錯過了故事,而是因為收音機沒打開,母親和她自己沒收聽,不知道故事裡的人會怎樣了。她感到的不只是關心,而是恐懼,想到出於某種不經心的缺席或巧合,東西可能丟了、沒法發生。而即使是在那記憶裡,她母親也只是腰臀和肩膀,裹在厚外套裡。
在這個「廣播劇事件」裡,畫面寒冷灰暗,母親面目模糊,而小女孩羅娜的心思既可愛又恐怖──如果我們忘了開收音機,未曾追問廣播劇裡那些角色們的下落;那麼,那些人會往哪裡去呢?
伊格言說,容我們稍稍多想些──這段白描,其實極幽微而含蓄地隱喻了個人面對巨大命運的惶惑:冷冷的冬天,一個孤獨的人:剛學會看鐘,無能於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之關係,甚至連母親的具體形象皆無法掌握。這正是生命本身的困境。未知的恐懼無始無終。你不會知道那擺佈著你的究竟是什麼。一如羅娜與來諾──他們的愛情如此危險, 生命的不確定性就擺在他們面前,他們的雙人探戈正踩在紅線上。他們真能踏出試探的那一步嗎?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混沌擺會停嗎 在 混沌摆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混沌摆 优选环保健康的ABS 材质让 混沌摆 的弹性好不容易坏 装上电池后用手轻轻摇动它就会不停摆动哦 普通AA 电池就可以了 家具摆放送礼都很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