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由震源發出地震波在地層中傳遞, 地震波主要分為三種:實體波、表面波和尾波。其中實體波是能在物體(此處指地球)傳遞的波,也是最常出現在新聞媒體討論中的波,這個是跟人類生活最息息相關的地震波,絕大多數的破壞都來自這個實體波。而這個在地球內部傳遞的實體波又可以分成P波、S波及T波,部分比較講究的教科書會強調P波是實體波中的縱波、S波則為實體波中的橫波,因為表面波和尾波嚴格說起來也是物理意義上的縱波和橫波。
T波從相對於P波(Primary,P也作壓力Pressure波的涵義)、S波(Secondary,S也作剪力Shear波的涵義)而命名為第三道波(Tertiary)。當地震能量經由適當的角度進入聲發波道低速帶時會造成全反射,能量不易散失,傳播距離長,然而造成傷害相較為小,所以不去特別討論。
P波因為行進速度最快,所以是最早到達地表的震波,人類感受到的P波主要是垂直向的,也就是很多一知半解的鄉民俗稱的直立型地震,因為有重力作用,垂直向的波對建築物的破壞力較低,之所以會特別感受到垂直向的震動,那就是因為地震的震源很深,行進距離遠,所以速度最快的P波跟慢一些S波到達的時間差異會很明顯,就像如果我跟Usain Bolt比跑步, 兩人一起由起跑線出發,且都有本事維持這樣的速度行進的前提下,跑5公尺我不會輸得那麼難看,跑100公尺就見真章變成望塵莫及的落後,到達終點的時間差異就很明顯。
不要說垂直向的震波破壞力較低,事實就是如果P波跟S波到達時間是可以分辨的落差,那就是震源深的深層地震,威力已經削減很多了,所以直立型地震聽起來很恐怖,事實上倒還好,不過話又說回來,深層地震發生的頻率其實一樣頻繁,大家不太覺得其威力是因為傳遞過遠已經消散不少,如果本身是一個釋放能量很大的地震,也就是傳了那麼遠還有感的情況下,會造成的傷害自然非同小可。
S波到來的比P波晚,其行進過程中不同於P波的振動方式,S波影響的質點會在上下或左右方向震動、以橫波的方式前進。S波的波速(約為P波的六成)較慢,但是振幅(約為P波的1.4倍)較大,當地震波從地底來到地表時,S波的震動方向平行於地表的分量較多,較容易水平拉扯建築物,而一般建築水平耐震能力較弱(因為垂直成長的建築物為大宗),S波才會是造成地震破壞的主因。
所以地震感知器的運作原則是這樣的,因為P波走得快而損傷相較為低,所以感知器先偵測到P波就可以發出警訊,提醒大家下一波破壞力強的S波快到了,看是要逃命,唸經,禱告或是豁達地面對命運,您會有一些做決定的時間。
那如果地震是淺層地震,P波剛到S波就來根本沒時間反應怎麼辦? 啊就做決定必須更果決,然而選擇還是大同小異,看是要唸經,禱告或是豁達地面對命運。
囉嗦這麼多其實是安慰沒收到國家級警報的邊緣人,其實大家到最後都還是聽天由命多一點,不過收不到要罵,收得倒也要嫌,真的很難伺候啊。
淺層地震破壞力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過去24小時 6.24 墨西哥 🇲🇽】
救命關鍵62秒!墨西哥沿海的7.5大地震,已知至少6死
「受災山區的死傷消息還無法確定!」墨西哥西南沿海的瓦哈卡州,23日午前在太平洋沿海發生了規模7.5大地震。由於地震的震央離海岸只有23公里,震源深度僅有5公里,屬破壞力極強的極淺層地震,因此美洲各國的氣象與地震單位也隨即發布了海嘯警報。截至當地時間23日深夜為止,瓦哈卡大地震的傷亡損失,總計僅有6死;包括機場、水壩、發電站與煉油廠...等各種戰略設施,目前也都沒有重大通報。根據墨西哥聯邦政府的說法,這波大地震之所以第一時間避免傷亡,是因為當局的「地震預警系統」成功生效,為震區居民爭取到了62秒的關鍵避難時間。但地震在瓦州卻多處走山、交通中斷,多處考古基地遭破壞,各地山區也多失聯,因此切確的傷亡數字仍有待進一步清查統計。
▌本節重點:
• 災難夾擊中的萬幸:墨西哥大地震,初步傷損輕微
• 雖然山區走山、海嘯警報,但地震預警系統還好啟動
• 個人通知、城鎮廣播啟動!像首都圈就得到預警62秒
• 輿論:幸好死傷不重,否則「疫情連續技」不堪設想
• 墨西哥硬著頭皮解封中,但染疫人數仍不斷直線上升
• 19萬人染疫,除不明死亡者,已知「至少」2萬3千死
• 墨西哥位板塊交界,自古多地震、首都圈更曾多次毀滅
• 1985年墨西哥城8.0大地震1萬死,本回是2017年8.1地震後最強
#墨西哥 #地震 #瓦哈卡 #Oaxaca #AMLO #墨西哥城 #美洲 #海嘯 #淺層地震 #天災 #警報 #新型冠狀病毒 #COVID19 #武漢肺炎
淺層地震破壞力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重磅快評】看見大阪地震 災應怎可不列「前瞻」?
主筆室
大阪地震,大阪府北部茨木市一戶民宅應聲倒塌。法新社
台灣時間昨天清晨近7時,日本大阪地區發生芮氏規模6.1的淺層地震,累計已4死,逾350傷;由於是直下型地震,造成的破壞超過地震釋放的能量;被認為是1995阪神大地震以來關西地區最強的地震。
大阪大地震台灣有什麼反應?這回倒是未出現多年不變「正常能量釋放」標準老詞,氣象局解釋台日不在同一板塊,大阪地震不致影響台灣;不過,「民眾不必過於恐慌」的老話仍聽來熟悉。因為地震發生在日本,新戲碼是蔡英文發日文推特安慰大阪災民,同時表示「將提供援助」。
這次直下型地震帶來超乎比例的破壞,土壤液化、道路皸裂、電車停駛、維生系統、資通系統大當機…,瓦斯管線斷氣還不知何時可以修復;維生管線無法運作意味現代化城市將停擺。尤其,這是日本311大地震全面檢討基礎設施並補強後最嚴苛的一次考驗,顯然有待加強之處仍多。
1995阪神大地震讓日本認識城市直下型可怕的破壞力,一向自豪的阪神高速公路「單臂支撐」神話自此退場;糟糕的是都市開發不斷擴張,侵入自然區域後,讓開發的不確定性愈發難以掌握,因而致災、救災原先那一套標準作業SOP完全派不上用場。日本最新修訂的災防思維不再談減災、防災,思維上調整為要往陷入最壞可能設想。
態度輕忽經常會造成災害升級。今年以來各國地質研究機構都警告,太平洋火環已進入活躍期,印尼阿貢、錫納朋、梅拉比火山開春以來接連爆發;台灣2月6日花蓮地震;日本熊本、大阪連續地震;墨西哥瓦哈卡規模7.2地震;瓜地馬拉17日也才有駭人地震…,火環帶不但地震頻率升高,而茄釋放能量愈發的強。氣象局「台日不是同一地塊」沒說錯,但也太缺乏警覺。
不要忘了台灣撤銷了中央災防指揮單位,「災防辦」只是行政幕僚,面對災難毫無緊急應變能力;更可怕的是,整體的災害管理思維和體系缺乏前瞻視野、戰略目標,從不曾自災後汲取教訓,同樣的錯誤一次次的重複。
能否把災防、防災也列入前瞻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