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獎" "影視工業""圖像科學" 的名詞,對於台灣大多數人是很遙遠的,因為我們很習慣扮演內容消費者,只要付美金出去,國外公司就會做好的內容給我們看。
當然我們也可選擇自己做,討海征戰,收美金,賺外匯,搶光矽谷與好萊塢的訂單。可惜的是那很遙遠,台灣若還在忙選舉,又會更遠了。
但若把努力的目標,寄望在下一代年輕人身上,我們現在做這些辛苦,吃力不討好又遙遠的事,就有了意義。
SIGGRAPH Asia 2019 產業創新與發展論壇主席 梁幸堯先生 梁幸堯 (Hsin-Yao Liang) , 邀請三屆奧斯卡獎得主Jos Stam博士於今年12/9~12/13,來台與青年學子和國人做學術交流,目前有台大、清大與交大三場演講。
有興趣聽講的業界好友,直接至 Nvidia Taiwan 的臉書官網 或 https://www.eventbrite.com/o/nvidia-taiwan-16720032642 報名。
若需進一步的合作,也可找我!
===========================
[邀請與贊助單位]
SIGGRAPH Asia 產業發展與創新論壇主席 梁幸堯 先生
[聯合主辦單位]
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 / 交通大學資訊工程系 / 清華大學藝術學院 / 清華大學電機資訊學院 /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Taipei ACM SIGGRAPH / 國際數位娛樂創意協會 / 智谷網絡股份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
NVIDIA / 映CG Media
[Jos Stam博士介紹]
Dr. Stam 以數學家和電腦科學家的身份,在電腦動畫、電腦特效電影、電腦遊戲、虛擬現實等現有以及未來的數位藝術領域,創造了無與倫比的貢獻。Stam博士長期研究於對自然界的動態事物做成電腦影像的數學演算與軟體工程方法。由於優雅多變的視覺效果與輕薄如詩般的程式設計,使得這些方法成為現今電腦繪圖軟體中的重要核心,並在個人電腦裝置或雲端的晶片裡做高效的運算。全世界各類設計公司、動畫工作室、電影工作室、廣告工作室之所以能用3D繪圖軟體發揮創意,製做出平滑曲面、火焰、動態液體、動態氣體(如煙、霧、雲、災難片中的熊熊烈火等)、以及進一步衍生出的幻覺、變形等超現實畫面等影像內容,在各種螢幕上對觀眾和玩家們呈現和互動,很大程度獲益於Stam博士的研究成果。
美國影藝學院因此於2005年、2008年與2019年,三度頒發奧斯卡科技成就獎予Jose博士,以表彰其在全球電影產業的卓越貢獻。2019年的共同獲獎人為皮克斯工作室總裁Ed Catmull、資深科學家兼研發主管Tony DeRose。在這之前並於2005年獲得電腦圖像界的最高殊榮ACM SIGGRAPH Achievement Award。
Jos博士在荷蘭的海牙出生、瑞士日內瓦長大並求學、在日內瓦大學研讀純數學與電腦科學,在多倫多大學的動態圖像實驗室(The Dynamic Graphics Project)完成電腦科學碩士和博士學位,博士後研究則分別於法國國立電腦圖像與自動化研究院(INRIA in Paris)、芬蘭赫爾辛基的VTT研究中心完成。
他很早就以優異的能力,加入當時主導全球圖像電腦市場的SGI公司,任職於Alias|Wavefront軟體部門,這是當今主流電腦3D繪圖軟體Maya的起源。在Autodesk從事研究多年後,目前被人工智慧及電腦視覺居領導地位的nVidia公司延攬,從事高階研究工作。
Jos Stam維基簡介: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s_Stam
清大科技藝術碩士 在 回聲樂團 小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推薦!
Recommended!Translated
電影推薦
我非常喜歡中國文學/台灣文學,民初/日據/大戰/戰後相關。都要從高中說起,下課之後的娛樂場所,就在玫瑰唱片行,豐原三民書局,中一中後門的老殘二手書局。我愛小說,無論長篇短篇,但不是外文翻譯小說那種,喜歡中文現代語文的美麗溫柔。
大四時還特別跑到中文系修了幾門文學小說課,記得其中一堂是小說選讀寫作,選課後才發現是中文研究所的課,內容有點忘記,只記得授課之輕熟女教授下課後,總有一台紅色Alfa Romeo來接她,是的,科技新貴型男。
過了好一陣子瘋狂忙碌的日子,直到最近,開始重新啟動讀書計畫,好巧的是,婉柔費時兩年的紀錄片作品上映了:
島嶼寫作2 - 洛夫 <無岸之河>
獨自一人到長春國賓享受了這個感動,這是一個大時代與現代詩的濃縮之作,詩人洛夫就將這個歷史過程轉化成詩作。戲院裡旁邊坐了三個白頭髮的觀眾,劇中某段,因為悸動而頻拭淚,也許思鄉之情,也許感嘆之念。畫面裡的人事物,也讓我想起了外婆,還有她記憶理的那個時代,也是一九四九大江大海裡面記載的人們。
島嶼寫作是一系列的文學紀錄片,非常好看,之後我會補足功課,全部找回一次看齊。如果你也喜歡現代文學與詩的美麗,推薦這部紀錄片:洛夫 <無岸之河>,台北會再加演一週,有興趣的不要錯過,只在長春國賓戲院,應該會到11/13左右。
王導演和我一樣是台中人,清大同學,是個堂堂正正的文青/作家/編劇/導演/藝術家集一身之高挑正妹,學生時期出沒在清大話劇社/畫畫社/迴聲社/圖書館。我們大三認識,大四一起當研究助理打工。開玩笑的說,我們還傳過誹聞,殊不知大家都搞錯了,她男友是我樂團Perique的吉他手呀。畢業後她去英國攻讀碩士,我北上台北 for工作&樂團。她從英國返台後,我們一起租房子住在台北同學老溫的家。直到現在,每次家裡煮了玉米排骨湯,就會想起跟她生活的這段青綠時光,也是社會新鮮人的菜逼八日子。
---
導演 / 王婉柔:
清大中文系畢業,英國Exeter University劇本寫作碩士。自2009年即參與島嶼寫作第一系列製作,曾擔任《如霧起時》(鄭愁予紀錄電影)製片,《化城再來人》(周夢蝶紀錄電影)副導、剪接、訪談人。其他導演作品包括公共電視《文學Face&Book 》作家短片(駱以軍、王文興、白先勇、陳克華)、《擬音》(音效師胡定一紀錄片)。電影劇本《殺人之夏》曾獲新聞局優良劇本佳作獎。
---
電影介紹:
詩人步入一黝黑甬道,石室中微光閃爍,令人如何想像,六十年前此處砲火隆隆?1959年,洛夫在金門戰火硝煙中,開始寫作《石室之死亡》,在後來的六十年,這首超現實主義代表詩作掀起台灣文壇風起雲湧。2000年,創作三千行長詩《漂木》,打開華人詩壇長詩的歷史新頁。將屆70年的創作生涯,洛夫一再突破既有格局,試煉意象的魔境。
本片試以「詩與戰爭」切入主軸,佐以《石室之死亡》「一首詩十行」的詩體例,以《石室》前十首詩句選段,構成全片詩意綱領;同時引用洛夫與友人書信,交叉呈現其青年、中年時代畫像。團隊追隨洛夫重訪金門坑道石室、回到湖南衡陽的鄉愁現場,更記錄移民加拿大後的洛夫生活家常。「詩魔」的飛揚與沉潛,俱在其中。
http://www.poemmovie.com.tw/river.php
https://www.facebook.com/poemmovie
http://www.atmovies.com.tw/movie/fwch49092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