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五日虹安於教文委員會針對「#科技教育實施現況及發展」進行質詢,為了培養學生的 #科技素養,透過運用科技工具、材料、資源,培養設計與創造科技工具及資訊系統的知能,108課綱新增 #四學分 的科技課程,包括生活科技兩學分、資訊科技兩學分。
▶️虹安表示111學年度,全國有59間大學,共584學系會查審高中生「科技領域」的修課紀錄,其中也不乏社會組的科系,都會參採科技領域的修課紀錄,包含設計系、外文系、法律系、政治系、傳播學系…等,請問教育部是否有針對高中端科技領域開設課程的類型等進行盤點?哪些課程是佔科技領域的大宗?根據高中資訊教師表示,目前有許多學校 #師資其實仍較匱乏,因此大多都只能開設符合主流的資工系升學需求的#APCS檢定課,非資工系及理主科系也會被參採所謂的科技教育,例如清大藝術與設計系欲結合人工智慧發展科技藝術,台北大學會計系也有相同情況。
▶️虹安認為,高中科技領域淪為APCS培訓班的問題,最大部分可能就是 #需要增加教師的員額,學校沒有那麼多人力可以開設更多元的課程,因此學校只能選擇優先開課綱裡的 #加深加廣選修,對此情況教育部掌握多少?
教育部長潘文忠則回應:「科技領域一直都不是考科的項目,但卻是未來的趨勢,所以在準備資料上不會要求一定要加深加廣,因此校方不能要求學生一定要修學分,它只是培養學生基礎素養。」
▶️對此,虹安自己是出身科技領域,雖很支持教育部推崇大數據、程式設計等相關課程,但是其實對社會組學生來說,並不是人人都需要學會APCS、寫程式,可能統計軟體、Excel、金融科技或影音製作等課程對社會組學生來說會更適合,因此希望教育部 #在未來可擴充資訊開課的多元性。
▶️另一方面,虹安也發現108課綱將國小的資訊課程刪掉,教育部國教署立場是,各縣市教育局處可根據地方特色,自訂「#課程架構」供學校參考,但只能用「#引導」而非強制,因此學校可以自行決定是否開設課程,正面來看是保有學校開課的彈性,但若反面來看,學校可開、可不開,拿掉國小電腦課的話會不會使國小生資訊能力較差、跟不上?國小資訊不列入正式課程,沒有寫課程參考,也沒有能力指標,有沒有可能造成各校程度落差?
▶️虹安認為上了國中後課程銜接也有可能會有困難,根據108課綱官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科技領域)資料,國中學習內容包含演算法、寫程式、大數據等內容,若A某學生就讀之國小未開設相關課程,而B某學生就讀之國小有開設,難免會讓人質疑是否導致有些學生「#輸在起跑點」?而國小老師不見得每個人都有資訊素養,所以搞到最後就是,國小的資訊融入教學變成「會用電子白板上課就等於培養了學生的資訊素養」?結果升到高中發現學生根本就不會用Word、Powerpoint,然後資訊教師就會被其他科的老師質疑為什麼高中資訊課不教學生這些資訊能力?
對此,教育部長潘文忠僅表示:「目前已有相關類課綱做銜接準備,速度會加快。」
🔺虹安希望教育部,能 #正視資訊教育第一線人員所面臨到的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式,否則就是徒增教師與學生的困擾。
#科技教育
#理性監督
清大資工所考科 在 以專業實踐幸福-鄭秀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釋放高教研發能量是振興經濟之鑰(鄭秀玲)
https://tw.appledaily.com/…/202…/5J62N7IEHJHSR3OQTD7T63I7I4/
日前美商Gilead的「瑞德西韋」藥物在治療COVID-19肺炎臨床實驗上傳出好消息,無疑是對全球因疫情影響陷入經濟海嘯中的無助和恐懼,帶來一線曙光。疫情期間我官民合作的「防疫奇蹟」已受到國際肯定,相信未來也可共度經濟難關。除了應急的紓困外,現階段政府和民間更應集思廣益,推出有力的振興經濟政策。
吾人認為釋放高教研發能量是振興經濟之鑰。早在1973年第一次能源危機時,當時政府就掌握此要點,在交大、清大所在的新竹設立工研院及科學工業園區,冀望發揮產學研發能量,創造全新的半導體產業,以突破經濟困境。此項前瞻性的政策為爾後40多年的台灣經濟奠立了厚實的基礎:有全球稱羨的最完整半導體供應鏈。
在目前台商回台投資風潮、全球對台在防疫表現和產品的信賴衍生的友好關係等有力條件下,展望未來台灣在生技醫藥產業、5G的建設與運用(包括智慧製造、智慧城市、遠距醫療和遠距教育等)、電動車、無人機和新興數位商業模式等高科技產業,都有極大的發展潛力,正是需要學界鼎力相助,再創產學雙贏的關鍵時刻。
蔡英文總統在2016年上任後陸續推動「五加二」產業政策,雖有一些成效,但囿於表象的「大學自主」,並未深入了解並解決公私立大學的諸多問題,以致無法發揮更大研究能量,帶動周邊產業聚落發展。呼籲蔡總統和新內閣應以釋出高教研發能量為振興經濟的最核心目標,進行高教改革,立委們也應發揮監督功能和修改不適法規,以引導高教發揮應有之適性揚才與研究能量,協助產業發展,才能再創經濟奇蹟。建議如下:
大學推產學法人化
(一) 鼓勵學研機構進行國際合作,善用海外資源及人脈。為因應全球對檢測和治療COVID-19肺炎產品的強大需求,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已決定建置「新型冠狀病毒篩檢及分析技術支援平台」,透過產學研合作來整合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的專業能量,積極開發檢測試劑、疫苗與治療藥物,值得肯定。我們有優異的醫師團隊和極具全球競爭力的資通訊業者,政府更應積極促成他們和國際大廠、海外華人科學家的跨國跨領域合作,相信不久的將來定能傳出佳績。
(二) 擴大推動價創計畫,鼓勵學者創業。
過去3年多來政府鼓勵學者創新創業,以價創計畫經費補助及專業團隊輔導,協助產官學界籌組創業團隊,將具有商業價值之創新技術進行商轉。此政策不僅可降低年金改革對大學教授的不利衝擊,更可吸引優秀師生團隊投入頂尖研究,以提升產業競爭力。目前科技部已累計成立15公司並完成募資16多億元,商業估值已達37多億元,成效良好,值得擴大推動。
(三) 鼓勵產學合作,推動產學法人化。
目前大學採主計一條鞭,主計人員多持防弊重於興利的思維,使大學產學合作效益的發揮受到阻礙。大學除可推動產學法人化,亦可依現行《國立大學校務基金設置條例》第13條,民間捐款和產學合作等自籌收入不受《預算法》、《審計法》及其相關法令規定之限制,以興利角度成立專責收支之附屬單位,比照法人如工研院依一般會計原則,放寬相關收支管理規定。除了給校方一定比例的管理費外,其經費自給自足,以吸引優秀人才投入學界,透過產學緊密合作,帶動產業聚落茁壯發展。
(四) 完善校務基金監督機制,大學永續經營的碁石 。
國立大學校務基金來源多元,除了政府補助預算,尚有各項研究補助與捐款等,如何透過內外部稽核等監督機制,確保經費有效管理運用是大學能否永續經營的基石。現行《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第5條以及第7條規定:校長擔任校務基金管理委員會召集人、稽核室人員同時又隸屬於校長轄下,球員兼裁判,監督機制形同虛設。近期媒體已數度披露校長涉嫌擅將校務基金挪為他用的弊案,而學生們則為宿舍修繕、研究生獎學金補助或課外活動經費等不足迭迭抱怨。校務基金的公開透明是資源有效利用和學術卓越的關鍵。每年校務基金動輒千億,校長們(例如校長協會等)應主動自清並對社會表明支持立法院盡速修此惡法,由師生校務代表參與監督。
提昇教部專業能力
(五) 開放教育部司長得自學界借調,提昇其專業領導能力。
自2007年以來高教司長多是教育行政出身的公務人員,不曾在大學任職。因此在缺乏高等教育專業與相關教研經驗下,高教司長無法了解公私立大學問題癥結和解方,更無足夠專業及前瞻格局來擘畫新政策,以因應新經濟時代所需的人才培育。因此呼籲立委們參考科技部組織,盡速修法讓高教司、技職司等司長亦得借調自學界合適人選,以領導高教及技職教育成為培育人才、引領新經濟發展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