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沒有小朋友…………
交大首辦特殊選才,校長張懋中: 要找到「會發問」的未來人才
作者:王韻齡 (親子天下)
2017-12-15
交大首辦特殊選才,校長張懋中: 要找到「會發問」的未來人才
曾千倚攝
不用考學測的特殊選才已經成為升大學正式管道。交大校長張懋中認為,目前高中升大學考試方式卡住了教育改革,需要趕快改變。他建議國中小家長,不要讓孩子的學習被考試綁住,要增加動手做的機會。
交大今年首度舉辦特殊選才,「百川學士學位學程」不看學測成績,要招收在各領域表現傑出、一般教育體系教不出來的學生。百川的學生入校後,可自由修習所有學院專業課程,第一屆招收20名學生,今年11月已經放榜。這個計畫雖然招收人數少,但是在台灣日益成長的實驗教育界,卻引起轟動。今年特殊選才已經成為大學入學正式管道之一,招生人數擴大到全國,共招收550名。
今年最讓人關注的就是交大百川計畫。交大校長張懋中是台大學士、清大碩士和交大博士,但長期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機系擔任教授,兩年前才回台灣擔任交大校長。或許因為長期在國外教書,外表斯文的他講話非常的直接坦率。「家長跟我說『校長,我們家的小朋友不能睡上鋪⋯⋯』我太驚訝了!在國外沒有人稱大學生是小朋友,我只好跟家長說:『交大沒有小朋友』」。
張懋中自己是台灣本土博士,曾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當年去美國申請教職時他非常沒有自信,家人朋友擔心:「你這種土博士,人家會要嗎?」但是後來發現,在美國是看能力,「很多人問我要怎樣把台灣的大學建立成一流的世界級大學?我告訴他這很容易,只要在意三件事情:你的教授是哪裡來的呢?你的學生是從哪裡來的呢?你用在教育上面的經費多不多?」
百川計畫是交大要找到多元人才和不一樣大學生的一個重要策略,這樣的招生方式,將可能如何改變台灣的大學教育,國中小的父母又該怎麼看待教育的未來?
以下是張懋中接受《親子天下》專訪,以第一人稱敍述如下:
兩年前我從美國回台灣,接任交大校長,就一直想推動新的升學方法,不要只憑一次性的學測、指考就決定大學的選才,改成高中每一學年結束時,由大考中心命題,做一個全國性的考試,高一考一次、高二考一次,不需要一直重複去記憶三年內教過的內容。到了高三畢業前,只做一次綜合式的能力測驗,來看出學生的性向,接著申請大學。當時與會的大學校長們對此構想都鼓掌叫好,但教育部考量很多,沒辦法落實執行。
目前考招改革幅度太小
在我來看,現在的考招方案改革幅度都太小,都只是「小鍋小灶」式的,怎麼改也都有人不滿意。但既然我的想法被招聯會視為「太激進」,無法接受,我們交大只好自己辦百川。
身為國立大學校長,觀察到現行實驗教育只做到高中,我們希望讓實驗教育學生及在家自學生,也有機會進入國立大學,海納百川,因此將這個計畫命名為「百川計畫」。
我們現在辦大學遇到最大的困難,是學生的一致性太高,今天收進來的是A生或B生,其實沒有什麼很大區別。我們必須用不同的方法取才,否則永遠取到的都是一樣的人;而一個「太均勻」的環境下,不可能產生多大的創新。
今年是交大特殊選才百川計畫第一屆試辦,我們要收的是在各領域表現很傑出、一般的教育體系教不出來的學生。不一定要經過學測,只要能用各種方式證明,自己的英文或是數學,或音樂特別好都行。
今年共500多人報名,只收20人,入選者有的是辯論比賽常勝軍,有的已經建置專業網站、批判能力強,也有外交尖兵、網路作家,還有國際機器人比賽冠軍等等,這些偏才學生平常是無法藉由一般考試進交大的。
特殊選才目的在鼓勵不同想法和背景的人一起加入交大,這比什麼都重要。
我身為交大校長,最關切的是未來10年、20年,我們的學生要在社會上生存,需要的是什麼能力。大學考招方式如果不改革,大家只想守住現況,但整個世界卻在快速轉變,人才的養成接不上未來改變的趨勢,這是很危險的。
台灣學生要多動手做,不要被考試綁住
你問我可否給國中小學生建議?我想只是建議應該沒什麼用,最主要問題卡在高中升大學的考試方式,年輕人長期被考試綁住,花了太多時間在準備考試上,沒有時間去發展自己的興趣專長。
有調查顯示,過半大學生不喜歡自己選的科系,我想即使在交大,也差不多是如此,像是在computer science(資訊工程)相關科系裡,卻有學生不喜歡寫 code(程式),那他很可能就在這裡浪費了4年,出了社會也還是不喜歡寫程式。
我們工科精神是以動手做為主,當年在美國任教時我就見識到,學生實驗室一間間從傍晚開始呈現爆滿狀態,24小時燈都亮著,學生主動相約做一個機器人或是太陽能自動車,但我們這裡的學生,如果你叫他做一個課外的專案,絕大多數人的意願是零。你不覺得有很大的文化差異嗎?
台灣學生往往只想達成學校規定的最低要求,念什麼科系並不一定是真有興趣;如果國中小學生可以改成3點放學,就有很多時間去探索,不至於長到了18歲,看來還是像個5歲孩子。
不要讓18歲的大學生看起來像5歲
每年開學都有家長跑來找我說, 校長,我們家的「小朋友」不能睡上舖,會掉下來;也有人在公開的場合要求學生宿舍床上要放張小桌子,方便小孩做功課,但另一位家長又堅持這樣絕對不行。我實在太驚訝,在國外我不曾聽過有人叫大學生是「小朋友」的,只好教育家長們,來到交大的學生都已經長大成年了,「這裡沒有小朋友」,以後像這樣的問題,別再提出了。
我非常希望能引進一批學生,有能力在課堂上主動發問,最好還用英文發問,來帶動全校其他學生主動學習的氛圍,他們可以打破系所限制,例如資工專長學生也去選修英美文學,因為跨領域、雙主修人才將是未來主流。
我認為與其開放實驗大學,不如鼓勵所有大學,敞開大門歡迎非體制內的學生,為他們創造一條出路。
百川計畫會一直辦下去,我不會以未來有多少學生念到畢業,來定義它是否成功。大學生可以提前修滿學分畢業,也可以休學去創業,都有無限的可能,無論如何至少我們嘗試過了。
張懋中小檔案
現任:交通大學校長
經歷:曾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電機系教授。2015年12月獲選為美國發明家學會(NAI,National Academy of Inventors) 的發明家院士(NAI Fellow),2015起擔任國立交通大學校長。
特殊成就:研究專長是高速半導體元件,在通信、雷達、攝像等系統開發和實際應用領域,是首屈一指的權威代表。
學歷:台大物理學士、清大材料碩士、交大電子工程博士
歡迎特殊人才, 同行致遠!
清大跨領域碩士學程 在 國立清華大學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清華大學與同步輻射合作 開發綠能、生醫新大陸
國立清華大學與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10月7日簽訂合作備忘錄,帶動提升產學研互動熱度、共同培育科技生力軍,並將在綠能材料、生醫影像(腦科學)、藥物開發及加速器醫療應用等領域加強合作。由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及同步輻射研究中心主任果尚志代表簽約。
賀陳弘表示,如果7條光子束就像航空母艦上面的7架戰鬥機,那麼清大教授及學生就像是戰鬥機的飛行員,能幫助航空母艦發揮更大的戰力。
果尚志致詞時也非常贊同賀陳校長的比喻,他認為清華大學與同步輻射的合作是非常特殊的伙伴關係,兩邊的研究互贏互惠。他也提到,清華近年在BNCT癌症治療大有斬獲,未來雙方在加速器的醫療應用上也可以一同努力。
清華大學與同步輻射中心長期合作並已累積豐碩的研究成果,也在校內開設先進光源學程培育人才。在台灣光子源正式啟用之際,也加強合作密度,將利用最先進、最亮的台灣之光,來推動新一代的「台灣之光」。
這次兩方的新合作方案,首先利用台灣光子源的世界領先高亮度光源優勢,規劃建造尖端綠能材料研發的共用核心實驗設施,以嶄新的實驗方法,發展關鍵實驗技術。在創能、儲能與節能等三綠能材料領域,期能改善和提高燃料電池、太陽能電池與鋰電池等的性能,並研發新世代節能元件與新穎材料。
在生物醫藥方面,將以蛋白質、核酸、藥物分析專用光源拓展基礎及應用研究使用者,並特別著重生技醫藥人才的培育。清華與同步輻射中心過去已共同設立結構生物學程,培育許多優秀的博碩士研究生,該學程畢業校友多任職於國內外學術研究機構,具體貢獻於生醫領域的基礎科學研究。
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是我國規模最大的跨領域尖端研究設施,同時運轉兩座同步加速器光源,台灣光源(Taiwan Light Source, TLS)為能量15億電子伏特的設施,1993年正式啟用,目前提供25座光束線與50座實驗站予國內外學研界使用;台灣光子源(Taiwan Photon Source, TPS)為能量30億電子伏特的設施,其光束線與實驗站今年9月19日正式開放使用。該中心為我國唯一的同步加速器光源設施,可運用於物理、化學、生物、醫藥、奈米、能源以及先進工業技術等的研究與發展。
出席今天簽約儀式者包括清華校長賀陳弘、副校長陳信文、研發長郭瑞年、副研發長張晃猷、理學院院長劉瑞雄、生科院院長江安世、工學院院長賴志煌、生醫中心主任潘榮隆、物推中心主任林登松、工科系教授林滄浪、陳燦耀,及同步輻射研究中心主任果尚志、董事長陳力俊、前主任張石麟、副主任黃迪靖、副主任許國棟、組長黃玉山、組長陳俊榮,及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張桂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