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兒童程式課程體驗
🌟海外也可報名體驗
在十九世紀蒸汽動能機器普遍進入人類社會後,人類生產製造方式產生巨大改變,多數的人力及手工被機器剝奪取代。當時毫無招架能力的人類面對高效率的機器怪獸,也只能拱手讓出職位,許多良民百姓深受失業貧窮之苦,興起了一場工業革命,進而也把人類社會推向一個嶄新的「工業時代」。
-
經過兩世紀,隨著電腦、網路的高科技發明,時代的巨輪又將人類逐漸推向「人工智慧時代」。英國牛津大學研究指出『未來十年內,有47% 的工作可能被高科技的人工智慧取代』。另外,Google工程總監雷蒙德.庫茲威爾也預測『到 2045 年,AI 智慧將超越人類智慧,許多人的飯碗恐怕也將被淘汰』。
-
人類與 AI 共生共存也已是不可抗拒之命運,尤其又經過了這次的病毒疫情席捲,更加速推動世代的變遷,全人類一批批正往虛擬網路、人工智慧的新世界接踵邁進。因此,現今人類要以工業時代歷史為借鑑,為了避免孩子未來職場被機器人剝奪,在教育觀念上要有所改變,傳統的博聞強記之學應避免,邏輯思考力及創造力才是未來孩子必須培養的能力。
-
《Cheers》雜誌也曾在報導上建議『當面對 AI 浪潮,與其仇視 AI 為搶走工作的敵人,不如與它們合作,各取所長,互補其短。充分了解它們的基本概念、運作邏輯是首要之務。』
-
為了讓新一代輕鬆能輕鬆面對高科技 AI 未來的瞬息萬變,多年前美國的學校、社區或課後班已提供孩子各種程式教育課程。五、六歲的孩子藉由與各種機器人的互動或簡單的樂高遊戲來接觸程式語言的邏輯概念。尤以科技工程師滿山遍谷的矽谷這帶,程式語言教育開發更甚普遍。
-
程式語言對有數理頭腦的孩子是件相當好的創造工具。孩子一進入程式語言變幻莫測的排列組合之間時恍如進入異彩紛呈的魔幻空間,循序漸進地去熟悉掌握語言工具之後,孩子便能發揮能力,激發創意,展現自己。他們大腦不能單單只是被電腦及手機給控制,而是要學會操控這些人工智慧語言,為人類未來建立更美好的新思路。
-
前陣子我也起了讓兒子參加程式教育課程的念頭,希望他在閒暇除了跟朋友們相約連線打電動、聊天外,也能涉獵這些娛樂功能背後所隱藏的語言密碼,讓他大腦培養更清晰的邏輯思考力、解決問題能力及激發創造力。
-
恰巧台灣「 橘子蘋果兒童程式學苑 」特別來邀請兒子免費體驗他們的線上程式教育課程。對電腦有高度興趣的兒子欣然答應。我預約了美國晚上七點到九點的時段 (台灣早上十點到十二點)讓他在遠端平台上線試試「 Scratch 程式設計課程」。
-
起初,我也擔心兒子的中文專業字彙能力有限,會無法吸收課程內容。當準時上線時,專業老師立馬先清楚有條地解說平台的使用方式及上課模式。兒子發現問題馬上可視訊提問,看來師生之間互動交流無障礙,兒子很快便進入學習狀況。
-
橘子蘋果所使用的網路教學平台功能相當完善。兒子先根據課程進度逐一觀看教學影片,然後換到學習平台畫面-自行試著把剛剛學到的程式寫出來。雲端教室內的老師可透由平台上看見兒子的編寫的過程,並給予幫助。若語法寫錯無法順利執行操作時,老師即時進行講解以排除障礙。有時他們之間也會用簡單的英文交流。師生之間溝通流暢度及趣味度與親臨現場教室無異。兒子學習過程相當順利且愉快,也成功地設計了第一款小遊戲。
-
上完兩個小時的課後,設計遊戲的成就感在兒子內心竄動,他對程式語言的興趣大增,拜託我能幫他報名進階課程。看他喜形於色地玩著自己設計的遊戲時,證明此堂體驗課的學習成效頗大,促使我又進一步去了解整體的課程規劃及報名方式。
學苑主任 Roy 老師,在體驗課後親切詳盡解說了橘子蘋果的創建理念及整套課程的規劃。
-
我非常激賞橘子蘋果創辦人 Raymond 自矽谷回台後,十多年來策馬前驅竭力推動台灣兒童的程式教育,成功地開發教材,將四十幾間教室駐點遍佈台灣,並提供規模完善的程式教育環境,課程編排也與時俱進,其優秀的專業師資及教育品質不亞於美國。學成的學員更能進一步與學界、業界進行交流、測驗及比賽,讓熱愛程式語言的兒童能盡情發揮所長,天賦不被埋沒。
-
他們目前提供由淺至深提供了一整套國小到國中孩子設計的程式教育課程,包括:
→ 初階:Scratch 程式設計課程
→ 進階:Python、Java Script 程式開發及 HTMK/CSS 網頁開發
→ 高階:網路資料庫應用、演算法、AI 人工智慧。
-
❤️有興趣的父母可以先幫孩子報名橘子蘋果所提供的『首次免費線上程式體驗課程:👉 http://oaoa.fun/3axu8k 』。
如果像我們一樣是居住在美西的孩子亦可選擇〈太平洋時間周五或周六晚上7:00-9:00〉上課。
-
❤️至於最後讓我決定讓兒子報名參加橘子蘋果程式語言線上課程,原因除了他們提供了專業師資課程、順暢的交流平台外,還有以下三點:
◆ 個人化進度:根據學員的程度個人化學習。程度不好的孩子可以學得慢一些讓學習的每一步驟能更穩健札實;程度好的可以加快學習速度,盡早完成整套課程。
◆ 節省交通時間:線上課程最大的好處就是父母不用浪費時間當司機,辛苦往返接送孩子,大大減少舟車勞頓之苦。
◆ 加強中文溝通能力:針對海外學子來說還可以進一步增強中文聽說讀寫能力,何樂而不為。
-
#學程式就到橘子蘋果
#免費兒童程式課程體驗
◎ 橘子蘋果每年還有舉辦夏令營活動,也深受台灣孩子們的喜愛。若暑假期間有回台灣的海外學子也可以參考看看。
👉 贈送給你們~價值千元的免費體驗課程連結:http://oaoa.fun/3axu8k
❤️ 歡迎大家分享給有需要的朋友
清溝國小網頁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中國KOL看香港:
【要「降維」才能理解香港政治和運動】
一、引子:市民對話裡勇敢發言的藍絲被人肉
上週四參與市民對話的藍絲馬上被黃絲人肉搜索,個人和公司資訊都被發到網路上。這就是通過恐嚇、威脅的方式遏制言論自由。許多西方國家現在政治上都極度撕裂,但社會是存在一些政治底限的。這種人肉做法就不能被人接受。香港只是在口頭上擁護自由民主,但社會運轉缺乏自由民主的核心價值觀,沒有這樣基本政治正確的存在。一切暴力手段都是合理的,或者是可以被默許的。看這兩天反對派的活動(繼續大規模抗議),可以確信,林鄭搞的市民對話在舒緩、瓦解市民的訴求和怨恨上是沒有幫助的。
1)她生硬的溝通方式,譬如反復重複自己的官方辭令,這些辭令不超過她對外記招會講話的內容。這還溝通什麼呢。會讓反對派市民認為林鄭確實沒有溝通的誠意和意願。
2)反對派會認為林鄭就是出來走走形式,她對外可以說:你看我們深入做了市民溝通的呀。反對派認為,這個溝通的方式和效果對反對派沒有好處,只是林鄭給自己在政治上加分。
3) GOSAR公開表述,對自己這次對話的自我評價似乎還很高,越是正面自我評價,越將獲得反對派額負面反彈。
下一步黃營/反對派有可能乾脆就把市民對話平台直接變成大批判、大聲討平台,反正不會有實質的溝通,對方不會讓步,那就不如直接開罵:對林鄭聲討得越激烈、越聲淚俱下,越能給給人留下印象,越能獲得本群體的認可。(昨晚我看那個觀眾出來罵林鄭,罵得痛快!)
同時由於香港連最基本的保護發言人人身安全和隱私的政治正確、共識底限都沒有——不但廣大市民,甚至知識份子和GOSAR都沒有這種意識——他們連一些基礎的維護公民社會體制運行的基本底限的一是都沒有。
像連登這種全部是種族主義和仇恨資訊(hate speech)在的網站,美國和西方國家會被直接封禁。就算不能封禁,政府、政客和主流知識份子也會對立面的煽動性言論及極端主義大加譴責。但在香港,一個青年可以堂而皇之地在向全港廣播的電視節目上向特首和一眾政府官員推介這個網頁。這完全是讓人震驚。西方對於香港實在太不瞭解,對連登應該做一個深度報導,誰是納粹,西方人是一看就能明白的。
這種情況下,藍絲還出來表什麼態呢?正常人都不會選擇出來。除非也戴上口罩。
現在很清楚,香港社會是個對一般公民的許多基礎權利(是比直選權更加基礎的、本原的、重要的權利)都缺乏保障,甚至從上到下對這種保障連起碼的意識都沒有。就這種社會構建的制度,如果全民直選,那結果只可能是多數人暴政和專政。
就好比在1930年代的德國。你是一個猶太人律師,出來表態反對納粹,支持魏瑪建制。第二天你的事務所就被砸了。你在街上會被襲擊,你的孩子會在學校被霸淩。你期待這個社會構建一個普適的民主和公民社會?德意志人普選之後保護你的利益?讓你發聲?這是不可能的。趕緊逃離吧。
二、不要說去解決自我矛盾,這是一個連自我矛盾在哪兒都看不到的社會
我們一直在討論香港社會現在是1968年的巴黎還是1933年的德國。我明確地認為就是1933年的德國,無論德意志民族要實現的民族和國家目標是什麼,但他們把問題歸結到了猶太人身上,對實行的全面的種族歧視(血統、文化、經濟、政治),並在最後用「final solution」將他們一網打盡,趕盡殺絕。
香港這次運動體現的不光是政治上的反中,然後以自治和自由民主等光鮮的口號包裝起來,但實際上,在以年輕人為主體的一線和基層,明確表現出本土主義、族群主義、民族主義、權威主義。我之前多次寫文章從不同角度說過,他們把「自由民主」內化到了自己的身份認同上。所以,維護香港人=維護自由民主;歧視大陸人=反對專制。(這個兩元對立大家可以繼續寫下去)。
這是非常典型的種族主義,就是把一些負面特徵內化到對方所在的族群/群體上:只要對方在肉體或成長環境上隸屬於這個群體,那麼就會自動符合這些負面特徵。(解決辦法是「土生土長」)。這種種族主義可以歸結到“文化種族主義”這個大框裡。“香港人”的優越包括了對自由民主能夠天生理解認同,良好的法治意識、公民意識、公民秩序等,同時相對西方人更劣,但相對大陸人更加優越(高等華人)。這個相對位置非常重要,是一個根本要素。這些素質、地位都可以內化到香港人的血液裡。他們不用學習,因為土生土長,所以在這些質素上可以天然高於大陸人。
港人追求自治不僅僅是一個族群自治的問題,而且是大陸人所不能理解的,因為後者更加「低等」。
香港的自治不是單純意義的自治或脫離(譬如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蘇格蘭脫離英格蘭),也不是說我是我你是你我素來和你沒關係(加泰羅尼亞對西班牙),而是一個否定,我的自治蘊含著對你(大陸)的全方位否定。我不可能是你,你不要把我變成你。
激進本土派對大陸制度的恐懼似乎可以化作對大陸人的恐懼的——猶如1930年代日爾曼人對猶太人的恐懼。要指出的是,日爾曼人對猶太人有文化和制度種族主義歧視,認為猶太人的文化會污染、腐朽德國和西方社會運轉的高等方式,最後破壞德國社會。
這就是香港人的運動。這才是本人對運動最反感的地方。所以黑衣人就是一群暴徒——參照物是納粹的灰衫軍和美國的3K黨。這種極右翼政治在西方政治話語體系下也是非常低等、落後、愚昧,主流知識份子和政客不想與其發生任何聯繫的東西。
這顯然還是與西方樣式的「民主」、「自由」口號存在衝突的。在任何一個有理論驅動、有組織、具備自省能力特別是「上進」、願意「提升」自己的社會運動裡,這種行為與價值觀的自我矛盾和衝突是必須要解決的。你不能在追求「自由」、「民主」的口號時做著傷害他人自由和基本福祉甚至存在的事情,而且更不能去系統性的針對某個族群從事這種事情,因為這是狹隘的民族主義、種族主義。
西方對民粹民族主義、種族主義比較反感有幾個原因,
一是因為這種主義和思維在近代西方裡產生了法西斯/納粹,對文明造成了巨大的不可挽回的傷害。第二,它也是國內種族歧視和種族矛盾的根源。西方文明對此已經做過很多反省。即便不能根除,也已經能夠把反對種族主義、反對歧視納入政治正確;
二個是這種主義和西方從康得以降尊重個人的自由主義理念是根本矛盾的。「人生來平等」怎麼能和屠殺印第安人、擁有黑奴劃上等號呢?這會造成極大的理論與認知不協調。(歷史上他們曾經試圖用科學種族主義來論證這一點,但最終在歷史的潮流面前不可維續。西方文明經過不斷的自省,終於完成了理論的自洽。
三是伴隨全球政治經濟的朝多極化、多元化方向發展,種族主義是不利於你和其他民族種族打交道的。所以就要從理論上徹底根除這種歧視,把它從你的文化基因裡排除出去。這個我舉一個例子大家秒懂。如果你歧視黑人的話,就不能真正獲得非洲人的尊重,不能在長久維持你的非洲戰略。至少在21世紀裡是這樣的。所以,必須通過教育,根除我們對黑人的偏見。在當代西方,不光是處理對外關係,而且還要處理對內關係,因為主要西方國家都發展成為多民族多文化的國家,不去除種族主義和狹隘族群主義,社會就很難維繫、運轉。
當然還有四,四是因為這種樸素的族群主義往往是民粹的,其自廣泛的接受者往往是中低層。德國小混混為什麼要毆打猶太人(往往是社會精英),因為前者除了種族優越感外一無是處。對於他們來說,只能找到外在的質素(我因為屬於一個群體而自帶的素質),但沒有內在的素質(我通過努力學習和工作為我自己獲得的)。外在素質就是支撐自己、證明自己存在的合理、為自己帶來優越感的必要因素。發動排外的民粹運動,就是讓中低層人相信他們具備天生的(外在)質素。收過高等教育的人士,特別是是知識份子當然會非常警惕、懷疑這種思維。西方過去一百年也經歷大量政治運動,而且實際上政治話語比東方要更複雜。政治話語最後還是掌握在精英手裡。在常年的PK下,種族主義及狹隘的族群主義被精英壓倒了鄙視鏈裡的最底層。
這種政治正確在西方是根深蒂固的,受過大學以上教育的西方人看到本土主義、族群歧視、極右翼都會非常警惕,明白其背後的利害。
這種觀念目前看來在香港完全的不存在。我發現他們對這些主義的基礎意識都沒有。像連登這種全部是種族主義和仇恨資訊的網站(hate speech)在美國和西方國家會被直接封禁。就算不能封禁,政府、政客和主流知識份子也會大加譴責。但在香港,一個青年可以堂而皇之地在電視節目上向特首推介這個網頁。簡直是讓人震驚。
就何談創建政治正確去抵制這種主義了。
挖開表層,馬上可以發現香港就是一個嚴格遵守全球種族及文明鄙視鏈,充滿各種歧視,政治上原始(primitive)和反動(reactionary)的傳統東方社會。
三、香港政治話語非常的落後
除了缺乏自省和自律外,值得深思的一條就是,香港政治話語還特別的貧瘠、落後、缺乏想像力,不能呼應時代。
這個時代就是:
1、經濟制度上批評laissez-faire、「積極不干預」,古典和新古典自由主義,而轉型至左或中左(甚至包括美國)。這是西方過去用一百多年時間,無數的社會運動和改良完成的
2、政治制度上開始對國家層面的代議民主的運作提出懷疑和批評。這集中發生在過去十餘年,並在過去幾年Trump上臺、英國退歐、西歐右翼崛起,新聞及社交媒體的負面政治作用越來越明顯後出現爆發
3、懷疑福山的「歷史的終結」論。這個主要是911恐怖襲擊、全球伊斯蘭興起後開始出現的,人們開始重新審視“文明的衝突”論,然後是中國的崛起
但香港仍然保存著一個半世紀之前的「原始資本主義」,變成了發達經濟體中的活化石(「自由經濟的最後一個燈塔」)。這和反對派們表達的政治訴求的「落後」也是呼應,對稱的。他們還在追求一個當代史以前的「靈丹妙藥」——自由市場(neo-liberalism economics)+ liberal democracy 。並認為這個組合一定比大陸更加優越。原因是第一,政治理論和想像力非常匱乏;二,認為這是西方來的東西,怎麼可能不比你大陸高等;三,我是高等華人,就配得到這些東西。(本土主義、香港民族主義、種族主義)
四、對香港的運動要「降維理解」
我們跟蹤香港事情已經幾個月,從社會科學和歷史學研究學習的角度,收穫應該是很大的。有的現象一開始我們看不太明白,譬如為什麼如此仇警?為什麼不提民生問題?為什麼訴諸暴力同時不割席?為什麼對各種過度的暴力行為,特別是傷害個人的行為不進行譴責?為什麼整個運動似乎沒有自律、自省?如何調節他們口號與實際行動中的巨大矛盾?為什麼香港似乎缺乏一些現代法治和公民社會必備的要素?為什麼香港一夜之間可以從一個看似法治平和的世界變成這樣?諸如此類,帶給觀察者大量的問號(?????)
但我們發現,其實是可以看明白的。
我現在的心得是:「降維理解」。只要降維,就能理解反對派中的絕大多數,一定要把表面的宏大敘事全部剝去,一定不用在探究全球政治的發展的語境下理解香港,不用探究西方及發達經濟體的政治和經濟制度演變(籍此來position香港),不用去深究反對派崇尚的西方民主、自由、法治、程式正義、政治正確等問題,因為越深究,越涉及理論和原則,會越覺得莫名其妙,覺得香港是一個怪胎。
所以到頭發現,其實香港人對政治是非常陌生的。而且對理論的東西很陌生。這畢竟就是一個重商主義的南方市民社會(而且有很多的小市民)。他們沒有理論的薰陶、支持和指導。他們有的只有情緒,而且又非常偏執、反智,作為一個集體似乎缺乏自省性。但總體來說,非常缺乏理論高度和歷史觀。
對自己的問題,對內地的問題,對全球的問題看不清楚。說的直白一點,縱向不瞭解歷史,橫向既不瞭解中國內地,也不瞭解西方世界及更廣泛的全球。知道的都是最表面的。
所以,對香港要還原本來面目。要「降維理解」,這包括:
1)「降維理解」具體的運動參與者:
要從一個關注理論、道義和理想的觀察者,一個社會觀察家,徹底變成凡人,去和本地人「促膝交談」,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才可能剝掉外表還原真相。
2)「降維理解」香港的政治經濟建制:
香港的制度其實是非常落後的,不是什麼先進制度,正在遭遇全球化危機,但又拿不出什麼好的政治話語作為武器,搞來搞去就是搞脫中。要看到,香港的政治話語和對政治道路政治想像的單一和貧瘠本身就是有非常深刻的歷史原因的,也不能責怪到個體身上。他們的思想——能想到什麼,想不到什麼——是整個大時代的產物。這個以後再討論。
其實,歷史上很多社會運動也是組織起來,並獲得成功的。不是每一個運動都有嚴密的理論、精密的組織以及意識形態的自洽的。很多運動只是在獲得成功之後,對自己重新包裝和昇華。
清溝國小網頁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語言」是人類文化與文明的基礎是,那麼一種過度複雜、難以使用的語言所發展出來的文化現象會是什麼樣呢?人們又會如何使用這種語言呢?
這篇來自BBC的文章,為我們解釋為什麼印尼人其實少講印尼語而多講馬來語,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語言」的難易程度對於文化發展的影響。
----------------------
今天,標凖的印尼語並沒有與馬來語有太多不同之處,人們很少在日常交談中使用。聽到我說起在路邊攤與當地人聊天時遇到困難,我的語言老師安迪妮(Andini)告訴我,人們認為印尼語太過'kaku',即印尼語死板和僵硬之意。此外,人們有時會發現印尼語不足以表達他們想要的東西。安迪妮承認,她經常有著這種挫折感,有些時候印尼語無法將意思表達清楚,她就想要使用她家鄉的東爪哇方言中的詞匯和表達方式。
產生這個問題的部分原因在於印尼語本身:印尼語比大多數語言的詞匯量少。《雅加達郵報》的安迪·巴俞尼(Endy Bayuni)寫道,印尼小說翻譯成外文後往往好過原著,而外國小說翻譯成印尼文讀起來會嫌"累贅和重覆"。但也有一個政治層面的原因。根據波士頓大學人類學副教授南希·傑史密斯-荷服勒(Nancy J Smith-Hefner)博士的說法,因為印度尼西亞人是在學校學習印尼語,然後成年後也主要是在政治演講中聽到這種官方語言,他們便將印尼語與社會的單一化視為一體。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1998年的蘇哈托(Suharto)獨裁統治期間,因大力提倡印尼語,扼殺了許多個人和文化表達形式,印尼語的單一化現象更加嚴重。奧克蘭理工大學文化、話語和傳播研究所的奈尼·馬丁-安娜提阿斯(Nelly Martin-Anatias)解釋說,正因為如此,那些說印尼語的人在印尼很容易被看著是"裝腔作勢、書呆子氣,或浮誇炫耀"。
事實證明,由於印尼語的過於簡單和呆板,這個為了統一印度尼西亞國家的語言實際人為製造了一個新的障礙,那就是阻止了國民之間更深層次的溝通。印度尼西亞人為了突破這個障礙,在生活中使用的是適合其特定地區、特定輩份和社會階級的極富個性的語言。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