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沒有小朋友…………
交大首辦特殊選才,校長張懋中: 要找到「會發問」的未來人才
作者:王韻齡 (親子天下)
2017-12-15
交大首辦特殊選才,校長張懋中: 要找到「會發問」的未來人才
曾千倚攝
不用考學測的特殊選才已經成為升大學正式管道。交大校長張懋中認為,目前高中升大學考試方式卡住了教育改革,需要趕快改變。他建議國中小家長,不要讓孩子的學習被考試綁住,要增加動手做的機會。
交大今年首度舉辦特殊選才,「百川學士學位學程」不看學測成績,要招收在各領域表現傑出、一般教育體系教不出來的學生。百川的學生入校後,可自由修習所有學院專業課程,第一屆招收20名學生,今年11月已經放榜。這個計畫雖然招收人數少,但是在台灣日益成長的實驗教育界,卻引起轟動。今年特殊選才已經成為大學入學正式管道之一,招生人數擴大到全國,共招收550名。
今年最讓人關注的就是交大百川計畫。交大校長張懋中是台大學士、清大碩士和交大博士,但長期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機系擔任教授,兩年前才回台灣擔任交大校長。或許因為長期在國外教書,外表斯文的他講話非常的直接坦率。「家長跟我說『校長,我們家的小朋友不能睡上鋪⋯⋯』我太驚訝了!在國外沒有人稱大學生是小朋友,我只好跟家長說:『交大沒有小朋友』」。
張懋中自己是台灣本土博士,曾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當年去美國申請教職時他非常沒有自信,家人朋友擔心:「你這種土博士,人家會要嗎?」但是後來發現,在美國是看能力,「很多人問我要怎樣把台灣的大學建立成一流的世界級大學?我告訴他這很容易,只要在意三件事情:你的教授是哪裡來的呢?你的學生是從哪裡來的呢?你用在教育上面的經費多不多?」
百川計畫是交大要找到多元人才和不一樣大學生的一個重要策略,這樣的招生方式,將可能如何改變台灣的大學教育,國中小的父母又該怎麼看待教育的未來?
以下是張懋中接受《親子天下》專訪,以第一人稱敍述如下:
兩年前我從美國回台灣,接任交大校長,就一直想推動新的升學方法,不要只憑一次性的學測、指考就決定大學的選才,改成高中每一學年結束時,由大考中心命題,做一個全國性的考試,高一考一次、高二考一次,不需要一直重複去記憶三年內教過的內容。到了高三畢業前,只做一次綜合式的能力測驗,來看出學生的性向,接著申請大學。當時與會的大學校長們對此構想都鼓掌叫好,但教育部考量很多,沒辦法落實執行。
目前考招改革幅度太小
在我來看,現在的考招方案改革幅度都太小,都只是「小鍋小灶」式的,怎麼改也都有人不滿意。但既然我的想法被招聯會視為「太激進」,無法接受,我們交大只好自己辦百川。
身為國立大學校長,觀察到現行實驗教育只做到高中,我們希望讓實驗教育學生及在家自學生,也有機會進入國立大學,海納百川,因此將這個計畫命名為「百川計畫」。
我們現在辦大學遇到最大的困難,是學生的一致性太高,今天收進來的是A生或B生,其實沒有什麼很大區別。我們必須用不同的方法取才,否則永遠取到的都是一樣的人;而一個「太均勻」的環境下,不可能產生多大的創新。
今年是交大特殊選才百川計畫第一屆試辦,我們要收的是在各領域表現很傑出、一般的教育體系教不出來的學生。不一定要經過學測,只要能用各種方式證明,自己的英文或是數學,或音樂特別好都行。
今年共500多人報名,只收20人,入選者有的是辯論比賽常勝軍,有的已經建置專業網站、批判能力強,也有外交尖兵、網路作家,還有國際機器人比賽冠軍等等,這些偏才學生平常是無法藉由一般考試進交大的。
特殊選才目的在鼓勵不同想法和背景的人一起加入交大,這比什麼都重要。
我身為交大校長,最關切的是未來10年、20年,我們的學生要在社會上生存,需要的是什麼能力。大學考招方式如果不改革,大家只想守住現況,但整個世界卻在快速轉變,人才的養成接不上未來改變的趨勢,這是很危險的。
台灣學生要多動手做,不要被考試綁住
你問我可否給國中小學生建議?我想只是建議應該沒什麼用,最主要問題卡在高中升大學的考試方式,年輕人長期被考試綁住,花了太多時間在準備考試上,沒有時間去發展自己的興趣專長。
有調查顯示,過半大學生不喜歡自己選的科系,我想即使在交大,也差不多是如此,像是在computer science(資訊工程)相關科系裡,卻有學生不喜歡寫 code(程式),那他很可能就在這裡浪費了4年,出了社會也還是不喜歡寫程式。
我們工科精神是以動手做為主,當年在美國任教時我就見識到,學生實驗室一間間從傍晚開始呈現爆滿狀態,24小時燈都亮著,學生主動相約做一個機器人或是太陽能自動車,但我們這裡的學生,如果你叫他做一個課外的專案,絕大多數人的意願是零。你不覺得有很大的文化差異嗎?
台灣學生往往只想達成學校規定的最低要求,念什麼科系並不一定是真有興趣;如果國中小學生可以改成3點放學,就有很多時間去探索,不至於長到了18歲,看來還是像個5歲孩子。
不要讓18歲的大學生看起來像5歲
每年開學都有家長跑來找我說, 校長,我們家的「小朋友」不能睡上舖,會掉下來;也有人在公開的場合要求學生宿舍床上要放張小桌子,方便小孩做功課,但另一位家長又堅持這樣絕對不行。我實在太驚訝,在國外我不曾聽過有人叫大學生是「小朋友」的,只好教育家長們,來到交大的學生都已經長大成年了,「這裡沒有小朋友」,以後像這樣的問題,別再提出了。
我非常希望能引進一批學生,有能力在課堂上主動發問,最好還用英文發問,來帶動全校其他學生主動學習的氛圍,他們可以打破系所限制,例如資工專長學生也去選修英美文學,因為跨領域、雙主修人才將是未來主流。
我認為與其開放實驗大學,不如鼓勵所有大學,敞開大門歡迎非體制內的學生,為他們創造一條出路。
百川計畫會一直辦下去,我不會以未來有多少學生念到畢業,來定義它是否成功。大學生可以提前修滿學分畢業,也可以休學去創業,都有無限的可能,無論如何至少我們嘗試過了。
張懋中小檔案
現任:交通大學校長
經歷:曾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電機系教授。2015年12月獲選為美國發明家學會(NAI,National Academy of Inventors) 的發明家院士(NAI Fellow),2015起擔任國立交通大學校長。
特殊成就:研究專長是高速半導體元件,在通信、雷達、攝像等系統開發和實際應用領域,是首屈一指的權威代表。
學歷:台大物理學士、清大材料碩士、交大電子工程博士
歡迎特殊人才, 同行致遠!
清 大 創新 創業學分 學程 在 國立臺北大學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國立臺北大學106學年度各單位主管名單
一級行政單位
副校長室 學術副校長 陳春生
副校長室 行政副校長 林嘉洤
秘書室 主任秘書 呂育誠
教務處 教務長 蔡龍保
學生事務處 學生事務長 陳芬苓
總務處 總務長 林恭正
研究發展處 研究發展長 張心悌
國際事務處 國際事務長 李叢禎
圖書館 館長 張文俊
體育室 主任 林啟賢
資訊中心 中心主任 張仁俊
進修暨推廣部 部主任 陳達新
校友中心 中心主任 鄭惠萍
通識教育中心 中心主任 葉大綱
人事室 主任 蘇義泰
主計室 主任 鄭珍如
校級研究中心
全球變遷與永續科學研究中心 中心主任 黃書禮
日本研究中心 中心主任 林超駿
財政暨金融研究中心 中心主任 翁仁甫
海山學研究中心 中心主任 陳俊強
大數據與智慧城市研究中心 中心主任 陳裕賢
學院院長
法律學院 院長 陳春生
商學院 院長 吳泰熙
公共事務學院 院長 金家禾
社會科學學院 院長 曾敏傑
人文學院 院長 陳俊強
電機資訊學院 院長 莊東穎
系所主管
法律學系 主任 杜怡靜
企業管理學系 主任 陳達新
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 主任 黃啟瑞
會計學系 主任 朱炫璉
統計學系 主任 黃怡婷
休閒運動管理學系 主任 洪維勵
資訊管理研究所 所長 江義平
國際企業研究所 所長 蕭榮烈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主任 羅清俊
財政學系 主任 翁仁甫
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 主任 衛萬明
都市計劃研究所 所長 林文一
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 所長 李育明
經濟學系 主任 陳孝琪
社會學系 主任 陳婉琪
社會工作學系 主任 魏希聖
犯罪學研究所 所長 侯崇文
中國文學系 主任 朱孟庭
應用外語學系 主任 陳彥豪
歷史學系 主任 洪健榮
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所長 俞美霞
師資培育中心 主任 李俊儀
資訊工程學系 主任 林伯星
通訊工程學系 主任 白宏達
電機工程學系 主任 楊棧雲
各學院學位學程主管
財務金融英語碩士學位學程 主任 林美珍
財務金融學士學分學程 召集人 黃美綺
財務金融碩士學分學程 召集人 林美珍
英語授課商學碩士學分學程 召集人 王鴻龍
英語授課商學學士學分學程 召集人 王鴻龍
會計師事務所專業養成學士學分學程 召集人 鄭桂蕙
電子商務碩士學分學程 召集人 黃旭立
電子商務學士學分學程 召集人 蕭宇翔
創新創業學士學分學程 召集人 陳宥杉
數位行銷進修學士學位學程 主任 李孟峰
資本市場鑑識學士學分學程 召集人 鄭桂蕙
巨量資料探勘學士學分學程 召集人 須上英
企業社會責任學士學分學程 召集人 池祥麟
賽會活動籌組專業人力就業學士學分學程 召集人吳慧卿
公共事務學院城市治理英語碩士學位學程 主任 張容瑛
院級研究中心主管
法律學院比較法中心 主任 王震宇
商學院電子商務中心 主任 汪志堅
商學院合作經濟暨非營利事業研究中心 主任 方珍玲
公共事務學院民意與選舉研究中心 主任 張育哲
公共事務學院土地與環境規劃研究中心 主任 黃金聰
社會科學學院台灣發展研究中心 主任 張恒豪
人文學院國際談判及同步翻譯中心 主任 陳彥豪
人文學院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 主任 賴賢宗
清 大 創新 創業學分 學程 在 國立清華大學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清華大學與新竹教大11月1日合併
歷經十年的努力,國立清華大學與新竹教育大學的合併案獲行政院及教育部審核同意,兩校將於105年11月1日正式合併為「國立清華大學」,並於106學年起合併招生。兩校合併後,將在研究與教學等多方面攜手合作,營造更多元的學術環境,發揮更強大的研究能量,並為學子提供更完整的學習空間,迎接下一世代的競爭。
清華大學創建於民國元年,今年適逢建校105年。清華校長賀陳弘指出,合校案是清華近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組織發展,也將是清華師生面對未來挑戰的躍進契機。清華有信心在未來幾年內,蛻變成為更優質、培育更多優秀人才的國際一流大學。
賀陳弘指出,兩校合併將發揮四大合校效益,包括跨領域創新提升學術及教育競爭力、提升十二年國教師資與成效、資源整合及強化、提升社會貢獻。
新竹教大校長陳惠邦指出,透過兩校的合併,期盼能夠將全體教職員生帶向更好的未來。
合校後,清華大學將新設「竹師教育學院」與「藝術學院」兩大學院,竹教大的系所師生與行政單位未來將全數遷入清華校區,整合兩校軟硬體資源,發揮精簡組織的合併效益,共同發展教學研究與跨領域合作。
清華指出,清華大學理工、人文社會及科管等學門將與竹教大藝術與教育學門進行跨領域的激盪,建立更寬廣學術平臺,開創一加一大於二的新領域,例如科技與藝術結合的數位創作和多媒材藝術、科技與教育結合的科學教育、線上傳播互動和移動式虛擬實境等。
清華將規劃「教育與學習科技」、「幼兒教育」、「特殊教育」、「教育心理與諮商」、「體育」、「環境與文化資源」、「音樂、科技與健康」及「藝術與設計」等第二專長學程(30 學分),配合既有學士班跨領域學習方案,提供全校學士班學生修習雙專長學程更多元選擇。
配合十二年國教的推動,清華大學也將善用理工優勢,培育數理強項師資,成為全國師資培育與未來前瞻教育研究的重鎮。
目前清華與竹教大的生師比仍高(清華為19:1,竹教大為22:1),兩校合併後,此一問題也可望獲得大幅改善,達到少於16:1的生師比目標。
在中長程的發展方面,原竹教大校區則將轉型成為「清華創意與大學臍帶園區」,運用整合後之十大學院優勢,修繕現有建築,推動教學推廣、研發生產、青創育成,形塑學界與產業界的連結,如開創智慧城市、無人駕駛車、數位創作和多媒材藝術、科學教育、線上傳播互動和移動式虛擬實境、音樂與健康科技、建立國內外高科技醫療院所等創新產學互聯基地;建置從幼兒、兒童、青少年、壯年至樂齡長者客製化課程之全齡健康學習館;國際會展設施、國際學人及有眷研究生宿舍,以及國際展演場所與國際特色社區等,發展為文化教育、創新創業與樂活生活之創意園區。
在提升社會貢獻方面,清大未來也將結合理工與人社藝術特色,引導深化科技人文及第三部門產業全面合作,結合在地產業、培養在地人才,創造社會産業與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