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拍攝,輕鬆拍出星芒!
Higrace Zero RGND 0.9 + Z-100鏡架 手持拍攝!
星芒最重要的成因是"光線繞射與衍射"現象,這個光線物理現象是星芒主因。星芒的產生跟光圈葉片的關連最大、與黑卡、縫卡幾乎無關。<星芒的成因 & 拍攝技巧>
https://higracephoto.blogspot.com/…/diffraction-spikes-for-…
設備型號:NIKON Z 7
相機鏡頭:NIKKOR Z 14-30mm f/4 S
快門速度:1/40s
光圈值:F18.0
焦距:17mm
感光度:ISO400
曝光補償:-1/3
拍攝模式:光圈優先
測光模式:加權測光
ZERO GND 高透光、低反光,免搖黑卡、輕鬆拍攝星芒!
測光模式 nikon 在 莊政威 Cliff Chuang (小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媽我在這啦!
這兩天有網友傳訊問我,這支NIKON相機的功能介紹影片,是不是我的聲音?為什麼聽起來有點像?
不是有點像,這真的就是我。
只是KEY有點高(汗)
之前NIKON總代理想做一系列相機功能的解說影片,所以和我們一起合作,拍攝了NIKON SCHOOL的單元影片。在原本的企劃中,是由長期住在台灣的日籍攝影師-熊谷俊之老師來擔任解說,但因為熊谷老師非常忙碌,所以在拍攝後期,改由拍攝試錄帶的我直接上場配音,完成這次的影片企劃。
我最早開始拍攝影片,是大學時期的廣告學作業,那時候雖然什麼都不懂,但還是憑著興趣和熱情,就拿著一台小DC,和我不知道為什麼很信任我,完全不怕我開天窗的同學們,自編自導自演自剪自配音的完成了好幾支影片。
到雜誌社工作之後,我開始學著拍照和寫稿,再也沒有時間去拍影片或是剪輯,一直到某個夏天,總編拿著社長的DV,要我去拍一場越野賽事,並且剪輯成一支三分鐘的影片,我才又開始接觸拍片、剪片。
然後就一路拍到了現在。
以前製作的影片,不管是在大學還是雜誌社,現在看起來實在都有點粗糙,所用的手法和技巧也都過於稚嫩,但是如果沒有那段時間的嘗試,我想也不會有後來的IN測試影片出現,更不會有現在的Bike IN。
現在,我已經很少自己拿攝影機,也不再自己剪輯影片,都是交由公司同事們來執行這些專業工作,他們也確實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厲害。
但也因為我們的技巧都是自行摸索而來的,所以各種品牌的相機,各種型號的機器我們都嘗試過,包括CANON、SONY、Panasonic、GoPro,還有這次企劃中所使用的NIKON,雖然過程中吃了不少苦,也花過許多冤枉錢,但這些都讓我們的技巧變得越來越成熟,也才有辦法繼續讓影片品質變得越來越穩定、越來越好。
過一陣子,我們會嘗試用NIKON的單眼相機,來拍攝大家最喜歡的IN測試影片,除了想透過他更輕巧、容易操控的特質,來增加同事拍片的便利性之外,也打算透過他所強調的高ISO模式,來增加一些夜間拍攝的畫面,至於成果好壞,就等影片出來之後再和大家分享了。
接下來,NIKON TAIWAN會繼續上傳一系列NIKON SCHOOL的影片,歡迎大家到他們粉絲頁點個讚,除了可以學習一些基本的拍攝或相機操作技巧之外,也可以感受一下不同面向的Bike IN作品。
#NIKONTAIWAN
#NIKONSCHOOL
#我以為KEY高一點沒人會認得
#還好不是留言說是不是谷阿默
#今晚有XADV上架快去看
#這兩天一直騎車很滿足
#所以我要去睡覺了
特別感謝:NIKON TAIWAN
Bike In 機車資訊網
EDA Chen 陳逸達 #11
莊政威 Cliff Chuang (小三)
Nikon 相機的測光模式選擇與時機
還不知道測光模式怎麼操作或是在什麼樣的場合選用,那你一定要看這個教學
#D7500 #D500 #D750 #D810 #D5 具備高光優先測光模式
#D3400 #D5600 也有三種測光模式可以選擇喔~
更多 Nikon 相機產品:https://goo.gl/s6Cwrt
#Nikon #NikonTaiwan #NikonSchool #矩陣測光 #中央重點測光 #點測光 #高光優先測光
測光模式 nikon 在 黑麵之路‧不由分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D5用到今天剛好滿一個月,雖然沒有油飯雞腿,但拍了一些照片做滿月寫真。
這一個月使用下來,心得大致上和初登板的感想差不多,帳面上328萬iso沒有意義,就像我也可以號稱一分鐘英打300個字,但是實際上只有100個字你看得懂,其它200字都都是亂打的假字,我估計在25600以後用1:1檢視才會覺得有比D4好那麼一些,所以D4/D4S的用戶如果是為了有更高的可用iso建議先暫緩,這幾年cmos的發展差不多就這樣了,即使將來有BSI也不用太期待,NX1的那塊BSI CMOS在高iso跟一般cmos比,大概也就好那麼一些而已,我想感光元件這部份只有等外星科技介入才有可能突破。
低iso的動態範圍,目前的經驗是+3ev以內和D4的差異很小,但在+4ev以後會容易看到暗部拉亮的雜訊,不過這部份和後製的風格也有關連,如果你的後製風格使用的顏色數量少偏暗調,那感覺不會明顯,若後製風格使用的色彩多偏明亮,那麼就會覺得彩色雜訊爆出來,當然如果後製的風格本來就是會在照片加點雜訊,那管它加幾EV都沒什麼差 XD,不過D5在高光(過曝拉回)的動態範圍感覺又有所進步,所以我還蠻期待看DXO分析D5這塊感光元件的結果。
D5的測光系統似乎也進步了許多,4月中有一場婚禮的謝客區頂光很強,如果用賓客的手機拍幾乎每台都是新人的臉過曝,然後旁邊的人黑臉,以前用D4遇到差不多的環境,雖然打閃燈會減輕這個現象,但臉部的過曝還要在ps裡針對臉另外處理一次,但這天用D5拍的人臉過曝量出乎我意外的輕微,感覺Nikon這次在高光的部份下了不少功夫,因為D5的測光模式除了點測/中央重點/矩陣/,頭一次增加了專門應付局部高光環境的高光偏重測光。
色彩的走向相較於D4我認為是偏C的感覺比較多,不過顏色的調整還沒有D4來的順手,畢竟D4用了整整四年已經調了二十幾萬張照片,一時要適應D5新的顏色還不太習慣,目前有抓出一些方向,但有時還是會覺得顏色榨不出來,而有時又覺得顏色榨太多,這中間的平衡我想還需要一段時間去磨。
D5的LV錄影追焦非常廢,尤其我用過NX1的超強錄影追焦,如果我給NX1的錄影追焦90分.D5的錄影追焦我只能給30分,尤其用大光圈鏡頭時D5常常在拉風箱,雖然說職業錄影一定是手動對焦,但對一般用戶出去玩偶爾想家庭錄影來說,還是希望有個堪用的錄影追焦功能。(不過D5的4K錄影流量還不差,定格截圖的畫面可用)
最後說到對焦,以我這個月的心得,對焦系統無疑是本次D5最大的升級,全新設計的153點對焦系統(包含99點十字),比起D4/D4S增加了三倍,雖然實際只有55點可選.但它增加的對焦點不是像高iso一樣寫好看而已,使用大光圈鏡頭光圈全開(F1.4/F1.8)拍移動的人物成功率非常高,甚至讓我覺得D5的對焦和D4完全是不同的檔次,記得以前從D700換成D4時想說原來旗艦機的對焦也不過如此而已,並不覺得D4的對焦有比D700好到哪裡(四年前的D4心得文我曾寫過),但D5的對焦讓我有一種:啊~原來這就是旗艦機對焦的信任感啊~相簿裡小莎或田徑選手奔跑的照片都是85mm F1.8和70-200 F2.8光圈全開拍攝,而且每一張的其它連續動作幾乎全都是準焦。
以上滿月心得報告,希望對觀望第二批D5的朋友有幫助
但看到Canon 1DX超有誠意的定價和漂亮的Cmos動態範圍數據也很吸引人
不禁要說真是風水輪流轉....1DX2應該是Canon這十年來頭一次訂價低於Nikon的旗艦機(D3X定位不同不列入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