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Stryd跑步功率計來分析間歇數據】
拿到Stryd之後大都戴著它跑步(有時赤腳跑也特意用繩子綁在腳上訓練),留下不少數據。目前Stryd APP上顯示的臨界功率(Critical Power)是281W,功率體重比4.39 W/Kg。五個區間的功率分別為:
* Zone 1:183~225
* Zone 2:225~253
* Zone 3:253~281
* Zone 4:281~323
* Zone 5:323~
關於跑步功率計,譽寅在《鐵人三項研究室》的部落格中寫道的這一段,簡潔地說明了它跟自行車功率計中的差異:「由於跑步功率可以準確測量跑者在跑步時消耗了多少能量,所以我們也可以透過跑步功率計來測量自己的跑步經濟性(Running Economy)。在過去,跑步經濟性只能到實驗室測量跑步耗氧量來計算,跑者或教練不可能隨時知道。然而,有了跑步功率計,只要在相同配速下的功率輸出愈低,代表跑起來愈省力,跑步經濟性就愈好。我們可以透過功率計了解到什麼樣的跑姿最有效率、最適合自己,這是跑步功率跟自行車功率最大的差異。」
在KFCS的訓練原則中,最核心的一項是「適應輕鬆」,這幾週試著想找到400m的輕鬆上限。在操場跑了多次400公尺的間歇後,大都會在倒數第二趟找到最佳的感覺(應該說每次都見好就收,最後一趟感覺稍有不見就停跑收操)。以其中一次的訓練數據為例:
* 第一趟:85秒/306W/MHR 178/Cad 184
* 第二趟:82秒/314W/MHR 177/Cad 186
* 第三趟:80秒/321W/MHR 184/Cad 188
* 第四趟:76秒/311W/MHR 173/Cad 186
* 第五趟:73秒/329W/MHR 174/Cad 192
* 第六趟:72秒/342W/MHR 175/Cad 192
當天戴著Stryd跑了六趟400m,當時的感覺是在第四與第五趟感覺最有「輕快」感,雖然不是最快的,但感覺最好,也跑出了速度……若把第二與第四趟拿來比較:
* 第二趟:82秒/314W/MHR 177/Cad 186
* 第四趟:76秒/311W/MHR 173/Cad 186
兩趟功率差不多,步頻也一樣,但第四趟跑出76秒 /400m,比第二趟快了6秒,最大心率反而下降了,當時沒看數據前就覺得「感覺非常好」,所以很想再跑,第五趟也跑出了更快的速度(73秒 /400m),最大心率只增加了1 bpm,感覺最好的是第五趟,若把它跟第三趟拿來比較:
* 第三趟:80秒/321W/MHR 184/Cad 188
* 第五趟:73秒/329W/MHR 174/Cad 192
兩趟功率幾乎一樣,但速度變快了7秒,跑完時的最大心率也比較低,跟體感相符。回來整理數據時一直在反複咀嚼第四與第五趟的感覺。
最後一趟太貪心,想再加速,雖然真的快了1秒,跑到72秒,但反而跑得最累,平均功率也是最高,跑到功率5區去了。這是心裡上貪快的結果。
—
對跑步功率計有興趣者,可參考台灣官網:www.stryd.tw
使用Stryd時,有功率訓練上若有問題,也可以到下面的開放討論區「STRYD 跑步功率訓練交流」裡向熟悉Stryd的羅譽寅教練和其他使用者提問:https://www.runningquotient.com/group-forum/to/stryd
#Stryd
#StrydTW
#跑步功率計
#KFCS 適應輕鬆
測bpm app 在 Jay的跑步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老實說,現在寫這篇文可能對 Garmin 945 的行銷不見得有幫助,但我想在評測文公佈之前,先談談自己對心率訓練、科學化訓練、還有這隻手錶的看法。
如果你們還記得,大約在兩年前 935 上市時,我曾發過一篇文談論「跑步關鍵數據」的看法。如果你們忘記了,那篇文的節錄是這樣的:
"數據化有它的好處,但如果一味追求數據化,那就是見樹不見林、捨本逐末。作為分析而言,垂直震幅、觸地時間等等都是很有意思的數據,知道自己的長短處、找到可以精進的方向。但如果你一開始的方向不對,認為只要追求完美的跑步動態指標,最後就能達到更好的成績,那就是我說的見樹不見林了。"
"我認為數據可以用來輔助、分析自己跑步的型態改變,但不是用來檢視一個人跑得好或不好的指標。一個人跑得好或不好,到賽場上就只有一個指標,就是完賽時間。"
---
兩年過去了,尤其是現在我拿到了最新款的 945, 我的想法改變了嗎?
我會說是,但也不是。
從舊錶換到了 945, 我第一個感覺就是「哇,這麼多新功能。」隨後卻馬上開始擔心「所以我要怎麼用?」不是說那些功能我不會用,而是說在很多時刻,它提供的東西甚至超過我需要知道的了。
例如訓練負荷給了我一個數值,然後根據 firstbeat 的後台,它覺得我跟 "一般人相比" 是過度訓練。可是我本來就不是一般人,我在 Garmin Connect 的數據裡,無論是里程、活動時間、次數、強度、都超過了 99% 的人,你怎麼會覺得我是 "一般人"?
錶的設計本來就是為了符合大多數人的需求,這我理解,因此不能也不該期待它在每一方面都能完美無缺。那怎樣的數值對我是合理?還是要回歸到基本面上:
這次跑完的配速怎麼樣、同樣配速下的心率是不是合理?心率也有可能不準,自評的辛苦程度到哪,All Out 還是有所保留?這些東西有些手錶會告訴你、有些不會、更有些它會誤解。這就為什麼,無論數據再詳細,我每一天訓練後,都一定會筆記下心得。
我跟你們分享個小故事:一年前我曾跟一位年輕的女跑者訓練過很短暫的時間,之後也變成了朋友。有天她的錶壞了,不得不買了第一支光學心率錶。完成第一次訓練後,她問了個很可愛的問題:「嘿,所以心跳 165 是高還是低?」
我一聽不禁笑出來,你居然不知道 165 bpm 對自己來說是高還是低?因為這是她第一次測到自己的運動心率,在那之前都是用很簡單的碼錶訓練,強度高低都是憑體感。你說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會有好成績?
她的一萬公尺最佳是 32 分台,女生。
所以有時候我會覺得,這些很詳細的資料分析與監測,是不是某種情況上限制了我們自由地奔跑。我們變得很依賴這些裝置,很多人沒有手錶就不出門跑步(譬如我也是)、GPS 失準就緊張兮兮、心率偏高就不敢跑下去,也不管是儀器的失誤,跟身體反饋是否一致。
這對我來說很荒唐,因為回歸到原點,你跑的每一步並不是傳送到你的手錶、馬拉松世界、Strava, 而是累積到你的身體裡。
現代人跑步已經是社交的一部分了,你很難回歸到那個沒有跑步 APP 的時代,當一個純粹的跑者。就像很多人雖然討厭 Facebook, 但當你不得不使用它,那怎麼找到一個平衡點。
科技不一定始終來自於人性,當你在使用時,也偶爾提醒自己要抽離一下,想想自己為何而奔跑。也許是為了更好的成績、也許是成就更好的自己、或者沒有理由,你就是喜歡跑步嘛。
現在看很多人跑步,好像變成了軍備競賽。你有最新的鞋,那我一定也要有。你有最新款的錶,那我怎麼可以輸?
---
Garmin 945 到底值不值得買?這問題真的很難。因為功能這麼多,你需要的是哪個,它提供了這麼多套件,但你實際會用的又有多少?
這些我都沒辦法替你回答,但也許有件事可以很簡單地判別:如果你覺得它可以幫你增加一些跑步的動力,那就買吧。就像有人穿了 4%、全馬跑五六個小時,我也覺得滿好的。至少他穿去跑步了,有跑就值得。
945 真的是隻好錶、但我先前用過的 310, 225, 235 同樣也是,其他品牌 Polar, Suunto 肯定也不差。但它值不值得美金 $600、台幣 $19900?
我儘量客觀地呈現,不過最後這題
還是應該由你回答。
測bpm app 在 Jay的跑步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老實說,現在寫這篇文可能對 Garmin 945 的行銷不見得有幫助,但我想在評測文公佈之前,先談談自己對心率訓練、科學化訓練、還有這隻手錶的看法。
如果你們還記得,大約在兩年前 935 上市時,我曾發過一篇文談論「跑步關鍵數據」的看法。如果你們忘記了,那篇文的節錄是這樣的:
"數據化有它的好處,但如果一味追求數據化,那就是見樹不見林、捨本逐末。作為分析而言,垂直震幅、觸地時間等等都是很有意思的數據,知道自己的長短處、找到可以精進的方向。但如果你一開始的方向不對,認為只要追求完美的跑步動態指標,最後就能達到更好的成績,那就是我說的見樹不見林了。"
"我認為數據可以用來輔助、分析自己跑步的型態改變,但不是用來檢視一個人跑得好或不好的指標。一個人跑得好或不好,到賽場上就只有一個指標,就是完賽時間。"
-\-\-
兩年過去了,尤其是現在我拿到了最新款的 945, 我的想法改變了嗎?
我會說是,但也不是。
從舊錶換到了 945, 我第一個感覺就是「哇,這麼多新功能。」隨後卻馬上開始擔心「所以我要怎麼用?」不是說那些功能我不會用,而是說在很多時刻,它提供的東西甚至超過我需要知道的了。
例如訓練負荷給了我一個數值,然後根據 firstbeat 的後台,它覺得我跟 "一般人相比" 是過度訓練。可是我本來就不是一般人,我在 Garmin Connect 的數據裡,無論是里程、活動時間、次數、強度、都超過了 99% 的人,你怎麼會覺得我是 "一般人"?
錶的設計本來就是為了符合大多數人的需求,這我理解,因此不能也不該期待它在每一方面都能完美無缺。那怎樣的數值對我是合理?還是要回歸到基本面上:
這次跑完的配速怎麼樣、同樣配速下的心率是不是合理?心率也有可能不準,自評的辛苦程度到哪,All Out 還是有所保留?這些東西有些手錶會告訴你、有些不會、更有些它會誤解。這就為什麼,無論數據再詳細,我每一天訓練後,都一定會筆記下心得。
我跟你們分享個小故事:一年前我曾跟一位年輕的女跑者訓練過很短暫的時間,之後也變成了朋友。有天她的錶壞了,不得不買了第一支光學心率錶。完成第一次訓練後,她問了個很可愛的問題:「嘿,所以心跳 165 是高還是低?」
我一聽不禁笑出來,你居然不知道 165 bpm 對自己來說是高還是低?因為這是她第一次測到自己的運動心率,在那之前都是用很簡單的碼錶訓練,強度高低都是憑體感。你說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會有好成績?
她的一萬公尺最佳是 32 分台,女生。
所以有時候我會覺得,這些很詳細的資料分析與監測,是不是某種情況上限制了我們自由地奔跑。我們變得很依賴這些裝置,很多人沒有手錶就不出門跑步(譬如我也是)、GPS 失準就緊張兮兮、心率偏高就不敢跑下去,也不管是儀器的失誤,跟身體反饋是否一致。
這對我來說很荒唐,因為回歸到原點,你跑的每一步並不是傳送到你的手錶、馬拉松世界、Strava, 而是累積到你的身體裡。
現代人跑步已經是社交的一部分了,你很難回歸到那個沒有跑步 APP 的時代,當一個純粹的跑者。就像很多人雖然討厭 Facebook, 但當你不得不使用它,那怎麼找到一個平衡點。
科技不一定始終來自於人性,當你在使用時,也偶爾提醒自己要抽離一下,想想自己為何而奔跑。也許是為了更好的成績、也許是成就更好的自己、或者沒有理由,你就是喜歡跑步嘛。
現在看很多人跑步,好像變成了軍備競賽。你有最新的鞋,那我一定也要有。你有最新款的錶,那我怎麼可以輸?
-\-\-
Garmin 945 到底值不值得買?這問題真的很難。因為功能這麼多,你需要的是哪個,它提供了這麼多套件,但你實際會用的又有多少?
這些我都沒辦法替你回答,但也許有件事可以很簡單地判別:如果你覺得它可以幫你增加一些跑步的動力,那就買吧。就像有人穿了 4%、全馬跑五六個小時,我也覺得滿好的。至少他穿去跑步了,有跑就值得。
945 真的是隻好錶、但我先前用過的 310, 225, 235 同樣也是,其他品牌 Polar, Suunto 肯定也不差。但它值不值得美金 $600、台幣 $19900?
我儘量客觀地呈現,不過最後這題
還是應該由你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