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 Deep State 之謎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路透社》消息指,北京當局「於閉門會議要求香港地產大亨守規矩,應運用資源和影響力維護國家利益,協助解決香港房屋短缺問題」。此一重量消息,旋即引發地產公司股價急挫,從恆地、新世界、新地到長實都錄得整體股價一成左右跌幅。《香港 01》也在今天(21 日)表示,該社獲悉香港一個「首富級家族」早前邀請國安公署要員到家中舉辦宴會,並邀請家中所有重要成員出席。消息指,宴方在席間表示「家族於反修例暴動期間的一些言論,並非同情黑暴,希望不要持續有所誤會。」消息甚至提到,「香港商界影響中央治港政策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的說法早於 2018 年經已出現。
林鄭被問到有關消息之後,也只好用官腔打發過去:她「無法證實相關傳聞,但感覺地產商今日較願意配合政府政策以解決房屋問題」。反正對高於自己層級的資訊,不承認不否認還是較好的做法。林鄭在中秋節早上在記者會的原話為:
//……事實上呢幾年呢,你問我自己嘅親身體會,因為我都當過發展局局長,都同所謂地產商打過交道,我覺得今日呢其實佢地係好願意係配合我地特區政府嘅政策……//
所以她也在回答中間接表達了:話題圍繞「地產商」而不是一般商界,而地產商今日比較主動支持政府,你就會聯想到以前地產商可能「不太主動」支持政府。
上述兩個非官方消息令人想到 2018 年的香港,似乎是「毫不重要的一年」,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當年表面上風平浪靜。2014 年佔領運動、2016 年旺角事件之後,社會「恢復平靜」,民主派大黨搞活動,也基於工作關係而宴請特首林鄭,後者也基於禮節而出席,還捐了 3 萬元。暴動青年被判入獄仍有「判刑合適」之說;「罪犯」逃亡也會被社會賢達公開勸告回港面對……一切似乎都很正常。然而從歷史時序的維度去看,19 年的事情必然部份肇發於看似安定的那一年。
2019 年一些人已經在討論「香港問題」的成因。對很多人來說,最初和現在的解釋一脈相承:暴亂是由外國勢力煽動資助的,激化了長期樸素追求民主自由的香港人,由守法的順民慢慢變為不守法的刁民。19 年的一切也是一個「青年問題」,是青年無法上流和置業而引發的社會騷亂。對愛好研究問題的人,這些解釋似乎說服力不足。因為很多參與者都不是青年人,早在更之前的事件,已經有中老年人在前線被捕。很多人也是有資產的,而不是手停口停的貧困人士。
然而人數較少的決策層要鉅細無遺理解中國境內的所有事情,本身就不可能,只好依靠「事件定性」,為之後的研究和跟進提供輪廓。事件定性之後,地方和前線的研究和跟進就會圍繞外國勢力資金流、地產問題、青年出路等等,至少表面上得如此。「社會事件」發生後,商界巨賈經過一輪醞釀,也紛紛在報章上表態反對暴亂。我們一直以為這些表態,是為了應對 19 年突如其來的種種事件。但「香港商界影響中央治港政策」的現象或觀察,應該不是香港特區近期的新聞,而是要追溯到英治前朝,那可能是一個起源傳承自 1840 年的「香港 Deep State」俱樂部。因而有「香港真正的統治階層不在政府而在馬會」的講法。
所以據說香港的地產問題是歷史問題,不是一兩屆政府可以解決。在有關消息流傳之前,我們由自己角度觀察一切,會覺得 19 年帶來了清算香港「利益固化」現狀的空隙。然而有關戰略卻可能是長期的。據《路透》和《01》的北京消息,這一切在 18 年已經正式提出,並不是 19 年。而且你再推遠一點,2014《一國兩制白皮書》已經提出了很多類似思路。
所以回到最切身的問題,很多經歷過 19 年之後洗禮的香港人,都會覺得/知覺自己好慘。表面上展露歡顏的人,也是有苦自己知,但其實最終人們會發現,所有人都要面對「改變」的。現在股民都會受影響。反對派就不用說了,這是香港人逃避了一兩個世紀最終還要首次面對的事情。在這個重置程序中,每一個政治光譜、社會階層、年齡層都鑲嵌了新的義務和守則。守則理論上是一樣的,但下降到現實時都有不同的則重點。創作人面對的是資金和創作的線,學者面對的是要不研究某些問題,地產商面對的是賺錢之外的「社會責任」,建制派要面對全新的選舉和競爭……甚至「藍絲民眾」內心都有莫名其妙的怨氣。
我甚至會認真聽一些藍絲頻道,他們描述的世界仍然充滿危機,雖然表面上的暴徒已經被鎮壓,但很多人的意識已經被污染,例如移民就被形容為扔下父母沒有孝心,因而很多黃絲移民,因而黃絲都沒有孝心,因而黃絲根本沒有道德,被黃絲佔據的香港也沒有希望。當然藍絲網絡只是在重演早期反對派動員政治中的「激語主義」,盡量聳動地描述出一個即將毀滅的世界,而「正義」一方永遠是弱勢,令人很焦慮。
所以有些藍絲也會覺得自己弱勢,他們覺得黃絲影響力無處不在。始終人如果沒有敵人的話會相當寂寞。由於每個階層或取向要面對的新世界也不一樣(移民的香港人也要面對適應 literally 的新世界),使得後重置的社會也進入了原子化的前夜。也許在一段長時間的各散東西之中,廣義的光譜不同的香港人,也只能以 2019 年來作歷史的相認。即使是一方支持一方反對,起碼是在說同一件事,我懷疑這樣的共同點將越來越珍希。
這當然是在一個大破大立時代下人人皆要承擔的轉變,經那一兩年的濃縮蒸製,我們之間的其他連繫變得薄弱和平面。要證明外國聯繫也是在否證「存在民間自發」那一點,但不代表不防範民間一旦自發時會動用的網絡和資源。先不說「商界」在 19 年對《逃犯條例》的態度,也不說地產問題形成的民怨是否香港政治問題的動力之一……「民企」和「人民」走得太近,如何?
雖然兩次重大歷史分水嶺的背景其實相距極遠,但「六七暴動」之後,英政府快速推出了大量公屋,很多人和家庭受惠至今。據房屋署網站一篇名為〈公屋發展歷程〉的文件,香港公屋政策從 1967 至 1977 這十年間的重大內容是:
//1971 華富邨落成,是首個規劃成自足社區的公共屋邨,設有商場、學校、巴士總站,以及其他社區配套設施。
1972 政府宣布「十年建屋計劃」,在 1973 至 1982 年間,為 180 萬人提供有獨立設施的居所。
1973 重組原來負責公共房屋的多個機構,成立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以推展政府的公共房屋計劃。 政府又將徙置事務處和市政事務署轄下的屋宇建設處合併成為房屋署,作為房委會的執行機關。「第一型」和「第二型」徙置大廈的重建工作率先在石硤尾邨展開。
1976 政府決定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居屋計劃),協助中低收入家庭和公共租住房屋(公屋)租戶成為業主。//
甚至有說之後興建的籃球場、遊樂場,都有著「讓殖民地青年發泄多餘精力」的用心。用這個角度來說,當年很多人沒參與暴動,但在之後都獲得了好處:一個較有「住屋正義」意識的社會。現在就是一個「搵地方起籃球場」的過程。當年港英成功將反殖政治鬥爭吸納進房屋政策之中,成果有目共睹,培養了一整個靠攏英國的世代。現在中國人能不能呢?這是中西之間廣義隔空比拼的一個中層項目。至於高層項目是「核心文明對周邊地帶持續郡縣化」此一歷史傳統,更是一個出於潛意識的不必回答題,20 世紀之後的傳統認為,「做不做」的問題已經由前人答了,現在的問題僅是「如何做」的問題。當然,他們也知道自己必須首先通過「起籃球場」的考驗。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本地遊中西區尋找僅存英國製渠蓋 19歲狂迷用6年走遍香港做紀錄 總會在你附近的除了便利店,其實還有渠蓋。平時盡情踐踏,你當它是草,卻有人當它是寶。19歲剛入讀浸大修讀視覺藝術的郭晉晴(怪獸),就以渠蓋為研究對象,「今年已經是我研究渠蓋的第六年!」她13歲便看中了渠蓋,不只家中有一系列不同顏色,親...
港英 政府 好處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地產 Deep State 之謎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路透社》消息指,北京當局「於閉門會議要求香港地產大亨守規矩,應運用資源和影響力維護國家利益,協助解決香港房屋短缺問題」。此一重量消息,旋即引發地產公司股價急挫,從恆地、新世界、新地到長實都錄得整體股價一成左右跌幅。《香港 01》也在今天(21 日)表示,該社獲悉香港一個「首富級家族」早前邀請國安公署要員到家中舉辦宴會,並邀請家中所有重要成員出席。消息指,宴方在席間表示「家族於反修例暴動期間的一些言論,並非同情黑暴,希望不要持續有所誤會。」消息甚至提到,「香港商界影響中央治港政策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的說法早於 2018 年經已出現。
林鄭被問到有關消息之後,也只好用官腔打發過去:她「無法證實相關傳聞,但感覺地產商今日較願意配合政府政策以解決房屋問題」。反正對高於自己層級的資訊,不承認不否認還是較好的做法。林鄭在中秋節早上在記者會的原話為:
//……事實上呢幾年呢,你問我自己嘅親身體會,因為我都當過發展局局長,都同所謂地產商打過交道,我覺得今日呢其實佢地係好願意係配合我地特區政府嘅政策……//
所以她也在回答中間接表達了:話題圍繞「地產商」而不是一般商界,而地產商今日比較主動支持政府,你就會聯想到以前地產商可能「不太主動」支持政府。
上述兩個非官方消息令人想到 2018 年的香港,似乎是「毫不重要的一年」,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當年表面上風平浪靜。2014 年佔領運動、2016 年旺角事件之後,社會「恢復平靜」,民主派大黨搞活動,也基於工作關係而宴請特首林鄭,後者也基於禮節而出席,還捐了 3 萬元。暴動青年被判入獄仍有「判刑合適」之說;「罪犯」逃亡也會被社會賢達公開勸告回港面對……一切似乎都很正常。然而從歷史時序的維度去看,19 年的事情必然部份肇發於看似安定的那一年。
2019 年一些人已經在討論「香港問題」的成因。對很多人來說,最初和現在的解釋一脈相承:暴亂是由外國勢力煽動資助的,激化了長期樸素追求民主自由的香港人,由守法的順民慢慢變為不守法的刁民。19 年的一切也是一個「青年問題」,是青年無法上流和置業而引發的社會騷亂。對愛好研究問題的人,這些解釋似乎說服力不足。因為很多參與者都不是青年人,早在更之前的事件,已經有中老年人在前線被捕。很多人也是有資產的,而不是手停口停的貧困人士。
然而人數較少的決策層要鉅細無遺理解中國境內的所有事情,本身就不可能,只好依靠「事件定性」,為之後的研究和跟進提供輪廓。事件定性之後,地方和前線的研究和跟進就會圍繞外國勢力資金流、地產問題、青年出路等等,至少表面上得如此。「社會事件」發生後,商界巨賈經過一輪醞釀,也紛紛在報章上表態反對暴亂。我們一直以為這些表態,是為了應對 19 年突如其來的種種事件。但「香港商界影響中央治港政策」的現象或觀察,應該不是香港特區近期的新聞,而是要追溯到英治前朝,那可能是一個起源傳承自 1840 年的「香港 Deep State」俱樂部。因而有「香港真正的統治階層不在政府而在馬會」的講法。
所以據說香港的地產問題是歷史問題,不是一兩屆政府可以解決。在有關消息流傳之前,我們由自己角度觀察一切,會覺得 19 年帶來了清算香港「利益固化」現狀的空隙。然而有關戰略卻可能是長期的。據《路透》和《01》的北京消息,這一切在 18 年已經正式提出,並不是 19 年。而且你再推遠一點,2014《一國兩制白皮書》已經提出了很多類似思路。
所以回到最切身的問題,很多經歷過 19 年之後洗禮的香港人,都會覺得/知覺自己好慘。表面上展露歡顏的人,也是有苦自己知,但其實最終人們會發現,所有人都要面對「改變」的。現在股民都會受影響。反對派就不用說了,這是香港人逃避了一兩個世紀最終還要首次面對的事情。在這個重置程序中,每一個政治光譜、社會階層、年齡層都鑲嵌了新的義務和守則。守則理論上是一樣的,但下降到現實時都有不同的則重點。創作人面對的是資金和創作的線,學者面對的是要不研究某些問題,地產商面對的是賺錢之外的「社會責任」,建制派要面對全新的選舉和競爭……甚至「藍絲民眾」內心都有莫名其妙的怨氣。
我甚至會認真聽一些藍絲頻道,他們描述的世界仍然充滿危機,雖然表面上的暴徒已經被鎮壓,但很多人的意識已經被污染,例如移民就被形容為扔下父母沒有孝心,因而很多黃絲移民,因而黃絲都沒有孝心,因而黃絲根本沒有道德,被黃絲佔據的香港也沒有希望。當然藍絲網絡只是在重演早期反對派動員政治中的「激語主義」,盡量聳動地描述出一個即將毀滅的世界,而「正義」一方永遠是弱勢,令人很焦慮。
所以有些藍絲也會覺得自己弱勢,他們覺得黃絲影響力無處不在。始終人如果沒有敵人的話會相當寂寞。由於每個階層或取向要面對的新世界也不一樣(移民的香港人也要面對適應 literally 的新世界),使得後重置的社會也進入了原子化的前夜。也許在一段長時間的各散東西之中,廣義的光譜不同的香港人,也只能以 2019 年來作歷史的相認。即使是一方支持一方反對,起碼是在說同一件事,我懷疑這樣的共同點將越來越珍希。
這當然是在一個大破大立時代下人人皆要承擔的轉變,經那一兩年的濃縮蒸製,我們之間的其他連繫變得薄弱和平面。要證明外國聯繫也是在否證「存在民間自發」那一點,但不代表不防範民間一旦自發時會動用的網絡和資源。先不說「商界」在 19 年對《逃犯條例》的態度,也不說地產問題形成的民怨是否香港政治問題的動力之一……「民企」和「人民」走得太近,如何?
雖然兩次重大歷史分水嶺的背景其實相距極遠,但「六七暴動」之後,英政府快速推出了大量公屋,很多人和家庭受惠至今。據房屋署網站一篇名為〈公屋發展歷程〉的文件,香港公屋政策從 1967 至 1977 這十年間的重大內容是:
//1971 華富邨落成,是首個規劃成自足社區的公共屋邨,設有商場、學校、巴士總站,以及其他社區配套設施。
1972 政府宣布「十年建屋計劃」,在 1973 至 1982 年間,為 180 萬人提供有獨立設施的居所。
1973 重組原來負責公共房屋的多個機構,成立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以推展政府的公共房屋計劃。 政府又將徙置事務處和市政事務署轄下的屋宇建設處合併成為房屋署,作為房委會的執行機關。「第一型」和「第二型」徙置大廈的重建工作率先在石硤尾邨展開。
1976 政府決定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居屋計劃),協助中低收入家庭和公共租住房屋(公屋)租戶成為業主。//
甚至有說之後興建的籃球場、遊樂場,都有著「讓殖民地青年發泄多餘精力」的用心。用這個角度來說,當年很多人沒參與暴動,但在之後都獲得了好處:一個較有「住屋正義」意識的社會。現在就是一個「搵地方起籃球場」的過程。當年港英成功將反殖政治鬥爭吸納進房屋政策之中,成果有目共睹,培養了一整個靠攏英國的世代。現在中國人能不能呢?這是中西之間廣義隔空比拼的一個中層項目。至於高層項目是「核心文明對周邊地帶持續郡縣化」此一歷史傳統,更是一個出於潛意識的不必回答題,20 世紀之後的傳統認為,「做不做」的問題已經由前人答了,現在的問題僅是「如何做」的問題。當然,他們也知道自己必須首先通過「起籃球場」的考驗。
港英 政府 好處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警察升官心情沉重,港人反抗鬥志高昂
- 顏純鈎
林鄭剩下一年時間,急急在七一中共百年黨慶前任免官員。看林鄭率李家超﹑鄧炳強和蕭澤頤出來見記者,四個人都臉色凝重,毫無歡顏,說幾句官話後急急腳溜走,看得出來,升官的人心情沉重,而林鄭對未來這一年的施政,也憂心忡忡。
林鄭的任免,當然不是她的主意,她現在只是扯線公仔。提名的不是她,一定是中聯辦駱惠寧,駱惠寧說一,林鄭豈敢說二?
為何只剩一年,還要調整主要官員?很簡單,下一屆一定輪不到林鄭,林鄭要走人,李家超鄧炳強未必能留任,更不必指望有機會升官。這一年多來,李鄧二人指揮警隊和執法部門鎮壓香港人的反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擔了萬千罵名,如果不能論功行賞,給一點好處,那不但打擊他們兩人的積極性,也會使萬千警察心灰意懶。
李鄧升官,證明特區政府已成為警察政府,未來施政重心仍放在鎮壓香港人的抗爭。李家超說他的工作重點是協調行政立法關係,證明他對工作毫無頭緒。政務司的工作,不是為香港整體的經濟民生作長遠規劃,不是解決急迫的疫情和經濟,解決住房和就業,竟是解決行政和立法關係!
香港還有什麼行政和立法關係需要解決?立法會清一色建制派,直屬中聯辦領導,中共強調立法與行政要互相配合,還有什麼問題需要李家超去操心?日後最容易處理的,就是立法與行政的關係,李家超連這也不懂,出來見記者說幾句話還要讀稿,此人之工作水平,未免太小小學雞!
一個警察出身的人,全無政務經驗,夾硬把他升到政務司長的位置上,未來特區政府的施政,就可想而知了。
本來,升官加薪是好事,但從林鄭到升官的三人,都沒有「人逢喜事精神爽」的感覺,反而四個人臉色灰敗,心事重重,神色凝重。中共建黨百年在即,明年有北京冬奧,中共二十大,有香港立法會和特首選舉,都是大事,都可以出大事。
反送中運動剛鎮壓下去,蘋果日報剛被強迫解散,只看蘋果最後一夜市民的反應,就明白民意一面倒,日後從集體抗爭轉入化整為零,從公開活動轉入不合作運動,香港人永不會放棄。新官上任,上要奉承中共,下要應付市民,這條路不好走,心虛膽怯寫在臉上。
反觀香港人,雖然手足被捕被判刑,但多數市民仍同仇敵愾,年輕人一點都沒有放棄抗爭做順民的意思,反而依舊群情激奮。蘋果日報最後一夜,報館內掌聲歡呼聲不斷,報館外市民呼應,排長龍買報紙,好像不是在經歷一次滅門慘狀,倒像是在慶祝抗爭運動進入另一個新階段。香港人情緒高昂,恰與政府官的情緒低落形成尖銳對比。
中共慶祝建黨百年,大陸風聲鶴唳,如臨大敵,根本不像是一個欣欣向榮的偉大的黨,正在迎接萬紫千紅總是春的大節日,倒好像末日臨近,強顏歡笑,吹口哨壯膽。
全世界視中共為敵對勢力,單為蘋果日報被鎮壓一事,世界各大媒體﹑各社會組織甚至各國政要,都挺身而出甘為蘋果日報的後盾,美國議員甚至呼籲國會頒獎給蘋果員工。在這樣預後很不妙的形勢下,李家超鄧炳強之升官,實在夠諷刺,直情有被架到火爐上烤的感覺。
香港人目前受壓,但國內外形勢正一步步向好。中共正在吃老本,老本總有吃完一日,等到總清算日子到來,不但李家超鄧炳強,連同林鄭等一班建制,都會被押上歷史的審判台。換作是我,此時不溜更待何時?可惜,李鄧和林鄭,現在想溜都溜不成了。
人都有第六感,做好事如此,做壞事也如此。看習近平率政治局委員宣誓,也是神色凝重,看他視察時說那些悲觀慘淡的話,意味著他們的第六感也很不妙。林鄭與李鄧諸人升官發財心情惡劣,其根源也是一樣的,就是未來日子將很不好過。
香港人不必悲觀,像蘋果日報員工們那樣,讓我們彼此鼓氣,保持鬥志,情緒昂揚去迎接未來。未來不會太遠,世界每天都在變,只會越變越好。
*******
沈旭輝
今晚,好幾位一段時間沒有聯絡的香港朋友不約而同傳來訊息。
絕望的訊息。
不是因為《蘋果日報》被攔腰斬殺,而是因為蘋果死亡後,本來以為已經是最盡的終極一步,卻又傳出「新香港」「管治班子」的人選。而從這名單,一般人都會得出一個結論:the worst is yet to come。
目前名單還未公佈,但從不同陣營的放風,都有一個鐵膽:保安局長,會由警務處長鄧炳強升任。而鄧炳強升為一哥,不過是2019年11月理大圍城之時,可見他的「政績」備受肯定,而且不少人據說視他為未來特首黑馬。
既然他升級,現任保安局長、積極執行國安法的李家超,也自然得到高升。一說他是政務司司長(特首休假時他就是特首了),另一說他會成為國安委員會某港方實質一把手職務。順帶一提,現任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實在不懂中國官場的套話(之前已經分析過),但觀乎李家超過去一年表現,似乎他懂。
鄧炳強既然升遷,一哥位置由副處長蕭澤頤接替,而為了平衡,另一名副處長郭蔭庶會獲委任為新成立的「公務員學院院長」(這是D6級別的高職),也就是說未來公務員將會由武裝部隊統領作出紀律培訓,而不是根據文官傳統培訓。
如果以上一切屬實,訊號很簡單:一眾武官「平暴有功」,獲中央肯定,全面升遷,而且都以和國安體系結成直線聯繫。
林鄭月娥的傀儡色彩更加明顯,她如果能安排嫡系聶德權出任特首辦主任,已經是勢力範圍的極限。而港英時代的政務官傳統,可能出現根深蒂固的改變(也就是思想改造)。
如果這個班子上場,很難相信不是北京授意,也很難相信他們會在一年後新特首上場時被辭退。也就是說,無論新特首是誰,路線都已大定。
那些國安體系的人眼見「大sir」高升,自然要繼續發掘「大案」,要香港進一步與大陸完全趨同,可能主菜還未出現。本來大家以為不會出現的網禁、凍結離港人士資產等,就可能成為新班子的「見面禮」。
雖然特首沒有實權,但假如下一任人選是李小加、陳智思甚或陳茂波,起碼會令內外感覺他們會搞經濟,不那麼喜歡鬥爭。而不少溫和建制其實早就受不了這樣的氣氛,憧憬著新特首會「釋出善意」,大舉特赦搞大和解。但看見了這個名單,就知道連那一絲希望,都要絕望。
假如北京真的很欣賞這批武官,恐怕國內其他地方,也是武官掌權,戰狼外交也會改頭換面地延續下去。而中美關係不會好,台海局勢不會步不緊張,香港自然也被認為不會平靜。誇張一點,假如北京真的提拔鄧炳強當下任特首,也不是不可能。
假如是這樣,就代表連梁振英那種動員輿論、有策略地改造社會的路線也被嫌「太慢」,未來這幾年,可能更難挨。
總之,除了可以讓國企走錢,南深圳的一切,會和北深圳完全一樣,而在過渡期,「軍政府」主政、「東西廠」臨朝,會比北深圳更窒息。
於是,某幾位朋友看見名單,本來還苦苦支撐他們的專頁,都立刻決定封筆,拒絕再浪費時間。某些政府內部殘存的黃絲朋友,終於立下決心部署離開。某些本來心存幸運的反對派區議員,也終於覺得是時候了。
*******
- 張崑陽
明顯地,張建宗是權力洗牌下的犧牲品,但至於港共政權內部究竟發生什麼丶官員間有什麼角力其實都不是焦點。基於情報和資訊差,我們也不可能探究。
重點是,隨着李家超這位一輩子都在服務警政體系的人擔任政務司,已經證明了香港軍法統治時代的來臨。
這不是代表港共政權未來不重視民生發展,恰恰相反,這只是代表香港政府將會如實貫徹中國共產黨的鬥爭思維,將鬥爭帶到香港內部管治的每一個領域。尤其政務司的主要職能必然是帶領和協調香港政府旗下各局的事務。從政治丶民生經濟到文化,一一都是政務司要顧及的領域。可以想像由李家超擔任政務司,他必然會用他國家安全至上的思維審視其下每一個部門發生的事情。
值得提的是,數日前李家超才說要提防反對勢力的「軟性滲透」。數日後,他便被任命為政務司。
我們可理解在政權眼中,他的職能和中共統戰部部長如同一樣,都是要「組織貫徹執行中央關於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檢查統戰政策執行情況,協調統一戰線各方面的關係。」這樣才可以全方位地扼殺香港社會不同領域的民主陣營反抗力量。這判斷亦都吻合近來香港文化界丶教育界等不同領域都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的現象。
今次權力洗牌,意味着全面統戰必定來臨。檢舉丶檢查的風氣亦會盛行。各行各業將會被波及,形勢將會更加艱難。商界和資本家會被清算和統戰,教育界也會被嚴密監察。甚至在威權時代下文化界各種的「擦邊球」和隱蔽文本(hidden transcipt)做法亦會受到進一步的箝制。
大家如何活得真實,在社會製造顯性的圖騰,創造被看見的政治行動,但又要取巧地保存公民社會的力量不被政權馬上鎮壓,將會是香港公民社會未來一大挑戰。真的值得各位有志之士思考。
港英 政府 好處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香港本地遊中西區尋找僅存英國製渠蓋 19歲狂迷用6年走遍香港做紀錄
總會在你附近的除了便利店,其實還有渠蓋。平時盡情踐踏,你當它是草,卻有人當它是寶。19歲剛入讀浸大修讀視覺藝術的郭晉晴(怪獸),就以渠蓋為研究對象,「今年已經是我研究渠蓋的第六年!」她13歲便看中了渠蓋,不只家中有一系列不同顏色,親自訂做的渠蓋圖案T恤, 更把自己設計的渠蓋怪獸圖案,紋在自己的右前臂上。她說:「我自己是由心喜歡渠蓋這件事。」究竟渠蓋有甚麼魔力讓她如此着迷?不如跟她來一轉香港渠蓋遊吧!
首先來到中西區,由於是英殖民時期較早發展的區域,能發掘到極少數由英國鑄造廠鑄造的渠蓋,更能從渠蓋觀察出當年政府部門的變遷。第一站來到金鐘海富中心對出,一系列鮮紅色的渠蓋和消防栓。「油上紅色的渠蓋代表是食水、黃色是鹹水、藍色是待維修,凡在消防栓附近,都會有FH即Fire Hydrant的渠蓋。」特別來到海富中心看這一組消防栓,除了它們保養得宜、油漆新淨,一字排開的氣勢也是少見,而這消防栓背面鑄有HKWW-Hong Kong Water Works,更看到水務署昔日的名字。
過了馬路走到對面行人路,便會發現一個鑄上HKDW-Hong Kong Drainage Works的渠蓋,「這個是1969年到1986當年渠務部所用的名稱,1986年以後都用上了DSD-Drainage Services Department。」就連渠蓋物料亦有所不同,HKDW那款是用生鐵鑄成,但近年香港已改用了在不銹鋼盆做底,地面鋪上階磚的那種渠蓋,好處是可以在渠蓋上加上盲人引路徑。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果籽 #渠蓋 #中西區 #英國 #T恤 #便利店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