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知的時代
創作假新聞或編造聳動不實的訊息的動機有很多,不管在政治上,經濟上的利益或純粹只是好玩,為了博取大家的關注與按讚,網路上已有太多有問題的訊息,要分辨假新聞已經很不容易,另一方面也是大家太忙或太懶,曾經有一位專門創造假新聞的大師級人物曾經在華盛頓郵報採訪時說:「老實說,民眾真的變笨了。他們只會一直把東西傳來傳去,再也沒有人查證任何事情了。」
查證很麻煩,要有時間,當然更要有足夠的背景知識以及沒有預設立場的胸襟,要達到這些素養真的很難,也難怪民眾愈來愈容易被操控。
最近,金融時報主筆,BBC電視節目主持人哈福特就感慨,為什麼到現在,英國還有將近四分之一的民眾不相信有新冠病毒,認為那是政治陰謀;而法國只有四成的人表示願意打疫苗,而九成投票給川普的人認為拜登勝選是不合法的。
事情當然不是如美國財務部長桑默斯說的:「看看你周圍,一堆白癡。」這麼簡單。
哈福特認為,首先是人們很容易分心,其實這也是訊息太多,注意力不足而導致的,再加上人們通常會將絕大部分時間花在「新鮮有趣」的事物,不再動腦筋思考與理解任何複雜的事情。
第二是他所謂的政治部落主義,在政治對立的環境中,每一個事實的主張都會成為爭論或雙方對抗的武器。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會被扭曲與極端對立化,但是假如有任何政治人物或團體看到這樣對他有好處的話,任何議題都可以被兩極化。
第三種造成無知時代的因素是陰謀論者的懷疑。作者解釋,陰謀論者投入巨大的精力(或者極為豐富或荒謬的想像力),從雞毛蒜皮,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出意義,卻對於這個議題大量確定的鐵證視而不見,甚至反而會被他們當作是這個陰謀所製造出的假新聞,就像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造成的災難,川普的支持者絕大部分認為那是捏造出來的假新聞。
哈福特對這個無知時代是悲觀的,因為要消除無知是很不容易的,不過他倒是提供一個方法來嘗試,針對那些「無知者」不要一見面就陳述事實,相反的,應該是先與對方建立融洽的關係,提出問題並傾聽答案。換句話說,我們不可能在爭辯中改變對方,但是有時候人們會說服自己。
最後,作者建議,每個人都要承認自己也有盲點,我們也都有自己的同溫層,也渴望互相取暖,我們跟所有人一樣,都會否認或忽視某些重要的事實,是的,我們必須先從自身做起,慢下來,冷靜下來,問問題,然後想像「我們可能是錯的」。
為孩子的「媒體識讀素養」扎根
女兒上中學後,學校某些科目的老師會在課堂上提及一些新聞議題,有時候甚至要她們以雜誌的封面故事來做專題報告,於是她們逐漸關注起目前的社會話題,通常也會詢問一下我的看法。
其實,除了學校老師主動與學生討論媒體新聞之外,一般家庭也經常在日常生活中評論新聞事件,孩子在有意無意間,自然也會聽到這些意見。
常常很感慨,現代人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為止,醒著的時間幾乎無時無刻不被無所不在的資訊包圍,從原先的電視、廣播,到如今的電腦網路、智慧型手機,現在家長的教養難題已不是害怕孩子訊息不足,反而是如何協助他們培養不被媒體左右的心智能力,並且在紛亂的資料當中,獲得真正有用的訊息。
尤其對年輕人來說,網路早已取代傳統的媒體。以前媒體的記者與編輯負責生產、管理訊息,除了是傳播者也是守門員;一旦來到人人可以發聲的時代,網路上充斥各種來歷不明且未經查核的訊息,甚至很難追索來源,再加上網路的擴散效應太快又太廣,後果往往超出任何人的掌握之外。所以,協助孩子使用網路,建立正確的習慣與分辨的能力,是當今最迫切的素養。
甚至我可以很武斷地講,當一個人沒有豐富的知識,尚未建立分析與判斷的能力,是沒有資格使用網路的。而能力的養成,必須先從一本一本完整的書籍閱讀開始。
知識羅盤讓你免於網路迷航
不過,的確有很多家長跟我反應,家裡讀中學的孩子整天掛在網路上,勸他們多看點書,不要沉迷於電腦,結果常常被孩子反駁:「我在網路上搜尋閱讀的資料也像書啊!甚至比書的訊息更新、更即時呢!」
閱讀網路上的資料,與閱讀印刷出來的書,到底一樣不一樣?
我想,首先得區別什麼是書。不管是紙本印刷,或者用竹簡、用羊皮,或者是電子書,只要經過編輯處理、正式發行的書,都算是書,與網路搜尋的資料是不同的。
不管使用什麼媒介,只要是經過編輯的書,都有製作成本,除了作者殫精竭慮的寫作之外,還經過層層篩選與討論,修正校訂後才會出版,基本上是有架構、有層次、有想法與目標的。即使百科全書,只要經過編輯發行,都會有特別的觀點與架構。
當我們學習一個新的學門、一個新的領域,必須找到那門學問的幾本經典書籍,仔仔細細地從頭讀完,在腦中建立起完整的輪廓,這種輪廓也可以稱做知識的基本架構。有了整體的認識之後,後續找到的許多資料與瑣碎的細節才能適當地安放在那個架構裡,也才能形成有意義的瞭解與記憶。
沒有對那個領域的整體瞭解,網路上搜尋到的無窮無盡的資料,不僅沒有幫助、浪費時間外,甚至有害,會使我們淹沒在訊息的大海中。許多在大學任教的朋友感慨,現在學生的報告內容似乎非常豐富,旁徵博引找了許多資料,但卻抓不住重點,結論也非常模糊,甚至搞不清楚作業的問題到底要他們回答什麼?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自己的觀點,也不清楚問題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即便花了一大堆時間在網路上漫遊,剪剪貼貼,還是無法成為真正的收穫與理解。
利用討論將問題看得深一點
這是個複雜的世界,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沒有簡單或終極的解答,偏偏現今從網路到傳統媒體的報導,都朝向「輕薄短小」,不可避免的片面化且零碎化。現代人已經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去瞭解事情為什麼會這樣?前因後果是如何?對我們會有哪些影響?
因此,趁著雙胞胎女兒因為老師在課堂上的談論所引起的興趣與關注,開始進行我們家的「媒體識讀」教育。也就在跟她們討論的過程中,發現她們理解議題與解讀新聞的能力很弱;同時也發現,老師雖然以這些時事為素材,但也沒有好好分析,不知道是時間不夠,還是本身缺乏相關的背景知識。
於是從她們高一的春天開始,每個星期假日,我會利用早、午或晚餐的時間,正式為她們上課。通常會以雜誌的專欄或專題報導,以及報紙的社論或專論影印為教材,含括一、兩篇相關文章為一個主題,至少講解討論一個小時左右。
我通常會以馬錶測量她們看完一篇文章要花多久時間,然後要她們立刻複述文章的立論重點,或追索作者的寫作動機……等等。(能用自己的話清楚地講,才代表真正看懂。)接著,我會就文章所涵蓋的專有名詞與背景知識詳加說明,引導她們去思索: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個現象的發生?這些狀況又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如果事情不這麼發生,可以有哪些改變,必須做哪些努力?……
總之,我希望她們能把問題看得深一點,也希望從這些攸關每個人生活的事件裡,引起她們追求知識的動機。
經過這樣的訓練,後來在女兒上下學間隙翻閱每天報紙的短短時間裡,也會隨口交換一下意見。(這與正式上課需要刻意挑好主題、影印教材是不一樣的。)
就像這本書裡所收錄的數十個議題,任何一個會引起社會普遍關注的新聞,一定含帶著社會當下集體的潛意識,或許是憂慮,或許是恐懼,都很值得父母陪著孩子進一步探索。
源盛影印 在 Charles Mok 莫乃光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家眼睛去旅行:印度精選]
趁新年前後,在Netflix選看了九部印度電影。印度寶萊塢出名盛產,近年部分電影成功打出國際甚至中國內地市場,自非浪得虛名。以個人認為值得推薦程度依次介紹這九部電影,大家可以慢慢欣賞。
《Bulbbul》— 在題材和風格上,應該都屬於印度電影的少數,感覺上甚至有點像泰式靈異電影。童養媳五歳嫁入豪門,故事圍繞家人中的不倫關係,和突然發生的連環殺人事件,算是印度少有的 #MeToo 主題電影。個半小時的電影,印度電影來說算是片長極短,難得沒有把故事簡單複雜化,拖長來做,新進女導演把握電影節奏和影像氣氛都做得不錯,值得推薦。
《Raat Akeli Hai》— 印度電影往往有個通病,就是片太長,故事枝葉太多和流於堆砌,但今次介紹的電影除了最後兩部,大致上這個問題不算嚴重。本片屬於推理偵探片種,豪門婚宴後發生謀殺案,電影前段有點似《Knives Out》,但我覺得相比下有過之而無不及。有時這些「神探」被描寫得過於神化但缺乏深度,但本片男主角的角色一面鍥而不捨、不怕強權,另一面卻是鐵漢柔情,尤其加入他與成日叫他去相睇的母親二人相依為命的關係。劇情逐步把真相揭開,不用無謂的「燒腦」,卻能令觀眾完全投入主角的追查,兩個半小時沒有冷場。
《Ludo》— Ludo是源於印度的英國十字棋,等於我們的飛行棋的前身,片名寓意人生如棋,互相影響,給觀眾的問題是:什麼是罪惡(sin),什麼是美德(virtue)?等於我們說的,「誰為正邪定分界」。故事屬於應該在印度少有的黑色喜劇片種,跟隨至少四條線的相互交錯和角色互動,由小人物至黑幫大佬,為錢、為愛情、為家人,可以去到幾盡,肯作什麼犧牲?飛行棋有始也要有終,最後所有棋子都要「回家」,片中多個角色,就像一粒粒的棋子走不同的路徑,向目標進發,弱者受逼迫時可能作出最大的反擊,一般人眼中的惡人罪犯卻能反而能做出最終極的犧牲。這種多線發展的電影劇本不易處理,除了交代要清楚,各個不同角色線也要平衡地吸引觀眾的投入,本片導演完全做到,很不簡單。
《Har Kisse Ke Hisse: Kaamyaab》— 退休綠葉演員,生活苦悶,算是有點名氣,但又像沒什麼成就,俾面時候稱為性格演員,其實當你是茄喱啡。當他偶然發現原來拍了499部電影,心中忽然點起要拍第500部代表作的一團火,原來要面對的,是自己的自尊,和與家人之間的取捨。最終他的「代表作」,竟是令人意外的感動。本片笑中有淚,男主角演出恰到好處,悅目之作。
《Cargo》— 在不久的未來世界,印度神靈與人類達成協議,把處理輪迴重任交予受過訓練已有特殊能力的靈媒,在太空船上執行,而這些死者亡靈,就叫做cargo,即是被運送的貨物。即使觀眾不熟悉印度神話和宗教,劇本也能把這個天馬行空的概念基本交代,而本片顯然屬於低成本製作,但能拍出一種cult味,太空艙的設計像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analog感覺,十分有趣。故事描述長時間擔任處理輪迴程序的太空員與新人助手的相處和衝突,從而探討回憶對人和生命的意義,幾時要執着,幾時要放低。
《Serious Men》— 鬱鬱不得志的爸爸,在印度的種姓制度(caste system)下屬於來自賤民階級,在科研機構工作,跟隨高傲和來自社會制度最高階層的老闆,只能做個跟班,怎樣才能「2G變4G」?唯有把希望放在天才兒子的身上,為了栽培他,揭開了一個個的謊言。本片表面上探討的題目是印度的社會階級觀念下的問題,但其實想深一層,無論別人怎看自己,自己其實如何自視,又要向誰證明什麼呢?
《Mom》— 也算是另一部 #MeToo 相關電影,繼女被四名男子強姦及企圖謀殺,警察和法律不能制裁他們,繼母唯有變身復仇者,是典型的驚悚和復仇題材電影,加入典型的繼女由拒絕至接受繼母這種有點狗血的劇情,猶幸女主角演技出色,尤其在她知道繼女被強姦,在醫院悲痛爆發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在復仇情節上,顯然已努力花盡心思,但始終有點瑕疵,以商業電影來說尚可一看。
不過,如果你印象中的印度電影,仍是那些男男女女情情榻榻再加寶萊塢式又唱又跳的歌舞,可看《Bheeshma》和《Ala Vaikunthapurramloo》,都是那些型男追美女的喜劇,典型情節包括傻小子變身富家繼承人、出世時嬰兒被掉包等等的老土情節,加上典型印度電影加入太多枝節令整體出現頭重尾輕、劇情不怕犯駁,觀眾只要關掉腦袋,只看美女和亮麗的歌舞,令我想起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港產片。還有非常有趣的是,應該算是印度文化,印度型男概念絕非青靚白淨的韓式暖男,除了鬍鬚勒突,男主角鹹鹹濕濕冇所謂,最緊要非常打得,得閒砌一劑,解決任何問題最佳方法,總是無端端一個打十個,要夠macho,靚女才會嗒糖。不介意老土搞笑無厘頭,拖足兩個幾鐘,可以不帶腦看一看,也可是一種享受。
#光影評 #影評 #電影 #電影介紹
源盛影印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等不及的A型人 #悠悠哉哉的B型人 (不是血型唷)
#你是哪一種 #健康心理學 #從此不再壓力山大
.
🤔為何心臟科候診區椅子常磨損?
🥺急躁、沒耐心的A型人格是常客
.
這邊要介紹的A、B型人格不是血型,而是另外一種臨床上的性格分類法。有趣的是,提出這套性格觀點的不是心理學家,而是約莫在70年代,由2位美國心臟病學家提出的。
.
心臟科醫師發現,他們科候診區的椅子特別容易壞掉。是這樣的,有些病人不耐久候,在坐椅子時只坐一點點,一副隨時要站起來做點什麼的樣子。或者,在等候時坐不住,時常站起來走來走去。
.
心臟科候診區椅子最常磨損的地方,是座位和扶手靠前的邊緣。椅子的椅背幾乎都是新的,病人似乎並不享受躺下來,好好坐好、坐滿的感覺。
.
當然,心臟科也還是有另一群人病人在候診時比較悠哉,坐得輕鬆自在。兩位醫生就把這群人註記為「B型(type B)」,而椅子時常壞掉的那一群則被標記為「A型(type A)」。
.
A型人有哪些特色呢?他們的成就需求高,需要透過成就感來證明自身價值。因此,他們也是一群「自我期許」很高的人。對身體來說,給自己的期待愈高、愈多,身體要承受的壓力就愈高。因此,A型人往往不小心就處在壓力狀態下。
.
在面對各種期待時,A型人顯得急迫,常覺得時間不夠用,希望自己做事快、說話快、決策也要快。因此,一心多用也是A型人的特色,他們時常一口氣一起處理很多事情,希望能用最少的時間,完成最多的事情。
.
對外人來說,A型人雖然個性急躁、缺乏耐心,但積極進取、追求完美、精力旺盛、喜歡競爭、超越自己的個性,時常讓這些人在職場中如魚得水,獲得賞識。因此,主管、創業家中其實不少A型人。在這個速度飛快的社會,容易培養出很多A型人,據調查大概每10個人中,就有6個人偏A型性格。
.
這種工作優先、享受競爭的風格,常讓A型人在工作和生活之間「失衡」。他們很難享受休閒,對假期,特別是長假常感莫名焦慮(「😓真的可以這麼多天不進公司嗎?」)。在與朋友、家人相處時,時常給人沒耐心、火氣大、脾氣壞的印象,因此人際關係往往是A型人的一大壓力源。
.
🥵A型人=競爭+時間緊迫性+敵意
.
A型人格可以歸納成3個元素,分別是競爭、時間緊迫與敵意。
.
競爭性讓這群人努力實現目標。但過度目標導向的生活,容易讓他們變成工作狂,缺乏必要的休息。因此,許多A型人雖然事業有成,但家庭關係通常無法兼顧。
.
時間緊迫性讓A型人害怕「浪費時間」,無法忍受「拖延」。行事曆放眼望去總是滿滿的,在行程之間幾乎沒有什麼喘息時間。分秒必爭的個性,使得他們很少去思考「休息」的必要性。「休息?我不用休息,那多浪費時間?」在遇到生病、感冒時,他們不覺得這需要休息,反而會自我譴責,怎麼會感冒?這真是浪費時間。
.
而A型人的敵意有時呈現的樣子是咄咄逼人;偶爾,這些憤怒則是壓抑在自己心裡,許久未表達出來後,可能會讓一點點小事(如影印機卡紙)成為壓垮駱駝最後一根稻草,讓他們情緒或行為失控。
.
研究發現,A型人時常出現憂鬱、焦慮困擾(對未來事情一直有負面擔憂),在工作上常遭遇較大的角色衝突壓力、工作負荷量大,也常有過度完美主義性格、高度控制欲等。
.
😙B型人=興趣>求勝 悠哉緩慢
.
B型人與A型人截然不同,他們做事多半出於興趣而非求勝。他們不喜歡比賽、不喜歡超越、不愛競爭,沒有野心。因此,對公司舉辦的績效比賽,他們往往愛理不理。
.
這群人較無時間緊迫感,也偶爾會因此遲到、拖延或者晚交東西。在處事上,顯得比較輕鬆自在,也能顧好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通常「生活」這塊可能還太多了點)。因為沒有時間急迫性,他們與人相處上也比較有耐心,人際關係相較之下也比較好。
.
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的教授陸洛發現,A型人格中確實有很多主管,但他們多半是屬於「明星銷售員」這種類型。在有舞台發揮時,他們不遺餘力地展現自我。不過,其實也有很多主管是B型人喔!他們多半是「企業決策主管」的類型。
.
陸洛認為,A型人追求「以量取勝」、衝業績。但很多時候,量、質有時無法兩全,過度追求「量」的成就,「質」未必能顧好。
.
這時,悠哉、緩慢卻深思的B型人可能就勝出了。因此,你可能也想起一些很厲害的創業者,他們並不是急先鋒,而是展現出定靜安慮得,就算狂風暴雨來襲也安然自得的人。
.
🫀A型人高血壓、心臟病、中風風險高
🐢練習手快心不急
.
為什麼A型人格一開始是心臟科醫師發現的?因為,這群人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一般狀況下,壓力來了,好比野狗要攻擊你時,我們的血管會收縮,進入「戰或逃模式」。但A型人即便在沒有外在壓力時,血管也還是會縮起來。因為,他們「自己」就是讓自己血管縮起來的原因。(這部分請往前複習書中提到壓力反應的部分)
.
時常,A型人對待外人的方式,就是他們對自己的方式。你常聽見他們說「😠動作再快一點!」、「🤬這邊有一個錯,搞什麼?」、「😡不要拖拖拉拉!」、「😤講重點好嗎?」等。這些急促而夾雜情緒的語言,都時常是這些人對自己內心的自我喊話。
.
身體在面對這些自我喊話時,自然會感到緊張,因而出現壓力反應,血管收縮、血流加速、呼吸急促⋯⋯長久下來,也難怪身體會出現高血壓、胃潰瘍等自律神經失調困擾了。
.
與個性隨和、生活悠閒、看淡成敗得失的B型人相比,A型人有更高的「高血壓、心臟病與中風」風險。之前提到的兩位心臟科醫師曾以結構式訪談的方式,分析了3,000多位年齡介於39到59歲的男性,追蹤他們8年多後發現,被歸類為A型人者,之後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是B型人的2.4倍。
.
--
.
📃想知道自己是不是A型人格嗎?
✏️想認識容易致癌的C型人格嗎?
.
更多探討「人格特質」與「壓力」之間關聯的詳細資料,都幫大家整理在《#從此不再壓力山大》裡面了~
.
👉手刀買紙本書・送禮自用兩相宜👈
https://tinyurl.com/stressBYEBYE
.
在 Readmoo讀墨電子書 ,購買本書電子書
輸入心理師想跟你說的專屬優惠代碼現折五十
🟧優惠碼🟧 KnKpsy-ifTpU (滿250現折50)
.
👉手刀買電子書・小資減壓最划算👈
http://moo.im/a/9sBT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