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許多店家都會透過額頭和耳朵來量測體溫,但手上的溫度計,準不準確?您知道嗎?
額溫計或耳溫計,用久之後會出現失真,通常校正都須由廠商回收、送回原廠校正,過程繁複又花錢,
工研院自主研發的額溫計/耳溫槍校正器,只要將額溫計/耳溫計的測量端對準標準器測量口,一秒鐘就知道誤差值正負多少度,
機場、醫院、幼稚園工研院團隊都曾去協助校正喔!
#2003年SARS爆發
#2013年H7N9
#2020年COVID19
#耳溫槍校正器都不缺席
#標檢局可提供民眾校正溫度
#防疫期間勤洗手量體溫
#同島一命共同守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yh0_I3fet4
溫度計校正標準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為何我以前說過,我相信科學,但不相信科學家?
這個喔,嗯嗯...
我不知道在座多少人是這樣學的,至少在我念大學的時候,物理系教的第一個概念,叫做:
「邊界條件(boundary condition)」
重點不在於怎麼設定,也不是怎樣靠這個計算,而是「你有沒有認知到設下的條件,到底對結果產生何種影響,跟現實差異多少?」
理工科的朋友可能覺得這是廢話,我們怎麼可能不知道,但請恕小弟直言,真的絕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
我在中研院時做過一個系列的研究,內容是半導體相關的光、電與磁與表面性質,延續國外某個國際知名研究單位,據說對未來半導體、記憶體等等都有重大影響。有常看我講的應該知道,這個研究在10多年後,差不多2010年被同各研究單位,重量級大老發的論文判死刑,認為實驗雖然都正確,但方向可能錯誤。
嗯,醫龍裡面第一集的經典台詞「手術很成功,但患者死亡」
唉,其實我做這研究的第一年就知道,這整個系列都有問題了,只是別說老闆很難接受,所長他們也很難接受,美國跟印度等來的合作朋友也很難接受,我自己也是。所以最後傾向「這個年輕小鬼一定哪邊做錯了」,所以我也算了。
好了,公布答案,哪邊有問題?
「溫度」
我看過外國的實驗儀器,裝在真空腔體內的溫度計,是固定式的。而敝單位設備老舊,自己都要去車铣工件安裝,溫度計(Thermocouple)是很克難的懸掛在空中。任何人看了都會覺得是我做錯,我一開始也這麼認為。
但很早就發現,因為設備不好,每次都會碰到溫度計的位置,為了調整煞費苦心。累積大量資料的結果,統整出一個很奇怪但合乎邏輯的結論,那就是根據溫度計位置不同,整套實驗結果也不同(廢話),但某個錯誤的條件可以跟所有國外知名研究機關的論文結果符合。
蛤(*´・д・)?
總之,一不做二不休,把溫度計的位置全部調整固定做不同條件三次,結果發現依照各國研究的條件設定,死都做不出來,而做得出來的條件,與他們所說的差異甚大。
溫度差100度!
夭壽,假設這是高溫超導體實驗,差100會是多大,同業各位自己可以明白。
總之,我弄了很久後確定,其他國家的實驗室,因為設備齊全,固定所有參數,所以反倒漏了一點。就是基板的stage材料,跟加熱裝置與溫度計的差異。因為在真空環境下,溫度計升溫最大因素是熱輻射,使用加熱絲跟燈泡是不同的,而stage雖然都是不鏽鋼,卻有厚度之差。
也就是若我依照距離做梯度出來,光是stage差幾mm厚,燈泡放的近或遠,有沒有熱絲輔助,Thermocouple放哪,結果就完全不同。你說這廢話,看也知道?拜託,那是人家講了,所以你覺得這看也知道,沒做這實驗前看看,最好你知道差十萬八千里,每個做實驗的都會認為自己條件控制的很好。
這叫做後設認知,後來去教書後最常碰的理論,物理界很少人認真的去審視,往往因為固定的機器跟參數不變,就覺得結果應該也會不變,而當每次實驗結果出來「在預想範圍內」,就認為這不會有問題。
問題可大了,代表美國那家頂尖研究室,他們機器的裝設法,會讓Thermocouple測到的,跟你基板溫度差100度。原本認為製造出接近室溫可實用的材料,得在零下100度才有用,這是電影明天過後嗎?
好了,每個學長跟老師都會說,那一定是你哪邊沒做對。好啦,老師們,我早沒打算在學術界發論文當教授啦,直說好了。所有的條件我都調過,我一個人的實驗總數據比隔壁的整間還要多,熬夜不知多少次還被罵要注意身體,唯一可以做出跟國外實驗室相同成果的,只有「低溫」。
意即,根本沒有奈米性質出現,全部都是bulk的特性,而為了要驗證,我還額外做一系列,用單層、多層,厚度不同幾十個,去確認奈米性質的邊界在哪,結果出來的結果,只證明出這整套系列的數據,都不是奈米性質,全部都是塊材的低溫特性。
好了,我要講什麼?
這裡面出現了3個值得我們去想的東西
第一個叫做權威,當著作等身的專家,享譽國內外的研究單位做了個實驗,其他跟從的實驗室,顯然不敢挑戰,我還看到印度等較後進國家,發過點數很低的論文,說這實驗可能有問題,但更可能是自己哪邊弄錯了。
第二個是從眾,那麼多人都有相同的結果,就你不同,應該是你不對吧?啊就邊界條件不對啊,你們沒有用紅外線檢查,我有。然後有人理我嗎?所長跟指導教授都覺得,應該還是你哪邊弄錯了。XD
第三個是忽略基礎證據,其實指出有室溫材料可能的那篇論文,拿去跟塊材性質對照,曲線幾乎是一模一樣,只是scale差100倍。那麼我們應該第一個檢視的,是這個真的有奈米特性嗎?沒看到重要期刊刊登過類似論文。
我私下也有發信去問過作相同研究的國外實驗室,還真的沒人想過這個問題,因為越有錢的單位,都是買整套機器,由專人校正過,像我這種從頭到尾都要自己校正的很少,多半都是所謂的後進國家。有做的都覺得很怪,但一樣不敢質疑權威,畢竟你要拿論文畢業,走學術界路線,怎麼能初出茅廬就跟像是貝爾實驗室這種巨獸對幹?
====
如果連算最嚴謹之一的物理學界,研究都會有這種狀況,你怎麼能相信那些科學家說的科學,能百分百屏除所有疑慮?像是近年常見,邊界超大的暖化、全球氣候、環境等等研究,就我的標準來看,根本問題重重。但你一質疑,就會出現諸多的專業與否批評,因為你不是這行的。
更好笑的,質疑你越大聲的,九成以上都不是科學家。
我的經驗,在台灣跟學經歷比較有關,越是念頂大出身的,就越有這種「論文跟書本證據、國外知名研究單位說的,應該會比你現場作的正確」,的這種說法。在中研院我就遇過,台大來的暑期大學專題生,根本看你不起,死都不想動手,只想用理論描繪世界。要不是我們是學長,已經用鼻孔看人了。
科學界講究一致性,但這也很容易誤導你,因為當過去若是錯的,就會一直錯下去,很難被糾正。即便事後找到錯誤,也不會承認,而是用許多說詞,堆砌出一套完美的修正路線。
如果連科學界都這樣,你跟我說更複雜的人類社會,僅需要少量的社會研究,跟沒有實務經驗的純理論,就可以描繪一個天堂:
「其他人都要聽我們這些專家的意見改政策」
我當然覺得你在鬼扯啊!
我後來在教育界遇過很多學生,行為表現都是後設領域的東西,更多的狀況是,自己腦補跟修正記憶,美化經驗中的行為。而老師要怎樣搞定學生?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你也後設回去,誘導他們的思維,控制他們的行動,在老師的權威下,多半學生都會聽。然後,你就會發現,所謂的開放學生自由自在學習,更多時候只是一種,方便給你洗腦的手段。
真正的自由學習存在?還是,這只是邊界條件設立下的假象?你真的認為你看到的是真實?一切都只是一個虛擬實境下的遊戲?
我真的懷疑,那些天天發表教育高見的專家,真正的想法只是希望,學生腦袋可以空出來,讓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塞自己的思想,成就他自己的功名,達成他想要的社會。
因為,就我們這種死硬保守派理工人來看,有些工作的技能就是不能少,你沒有基礎訓練,學習不夠扎實,就是不會。人類不是可以替換的螺絲,每個長的都一樣,沒有教跟帶,知識經驗中核心的眉眉角角就是不會。
不會就是不會,跟數學一樣。
溫度計校正標準 在 心理師,日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創傷事件的定錨與靠近】
.
我想說明一下,在心理治療過程中,如何去陳述與討論創傷事件。
.
● 創傷事件如何說?
首先,我們要思考,對於一位已經受創的當事人(或者說受創主體)來說,他要如何去表達他所經驗到的「創傷事件」。也許會有人覺得這還不簡單,當我們要陳述一件事情,不就是說一下這件事的人、時、事、地、物,清楚交代就好了啊。不過我們站在是心理治療師 (心理師 或 身心科醫師)的角度來看。我們不是警方或檢察官在辦案,只要清楚這些客觀事實就好。人時事地物固然很重要,但我們更強調的是,當事人的主觀感受與想法為何。
.
創傷事件發生地當下,一般而言會有三種反應:反擊、逃跑、凍結。前面兩個好理解,凍結的意思則是「呆住」不知道要做何反應,而產生一種彷彿整個人凍結的狀態。有些人甚至會有片段失憶的現象發生。嚴重的創傷,容易導致創傷主體的「失語」。意思是,即便當事人記得發生甚麼事情,但因為這個創傷經驗有可能是一個過去沒有過的經驗與感受,或是他人不曾有過的經驗、感受,當事人困難從他已知的語彙中,選取一個適當的語彙來表達這個經驗。
.
我舉個例子,當有人在說今天天氣「涼涼的」,我大概可以理解成,今天天氣有點風,需要穿件薄外套。但如果今天我是台北人,高雄人說的「涼涼的」可能跟台北人所說的「涼涼的」不太一樣,高雄人的涼涼,對台北人可能覺得還好,沒有到涼。這是因為我們的生長環境不同,導致我們對於同樣的語彙有不同的解讀。所以我們需要有溫度計,讓我們可以清楚地告訴對方說,今天外面攝氏17度。溫度計讓我們對於溫度有個客觀的標準與想像,也同時可以有個共識。不過在客觀之外,仍可以有其他的主觀,就像有種涼叫媽媽覺得涼。許多青少年來說,17度還可以短袖短褲,但對他們的家長來說,會不斷的叮嚀「欸,你給我穿件外套啦,外面涼。」
但對於當事人來說,他的「很可怕」和我所想的「很可怕」就有很多的不同,即便這已經是他所能挑選出來表達他主觀感受的詞彙,但我經驗到的最強烈的「很可怕」仍可能和他所要表達的不同。或者是「很可怕」這三個字根本無法如實傳達他全部的感受。甚至沒有確切的語彙來表達這樣的感受。
.
●創傷常常是一種斷裂
另一方面,回到創傷這件事,創傷是往往是一種斷裂,一種關於生活、關於人際關係的斷裂,當你發生了創傷事件,整個世界就不會再是原來的那個樣子了,看起來好像都沒什麼變,但事實上就是不一樣了。無論你在心裡怎麼吶喊、怎麼去哭,那就是不一樣了。況且,別人不一定會有意願去理解當事人怎麼了,甚至環境也有可能是充滿評價與批判的。當一個可怕的事件發生,把事件的原由全然地歸因於當事人,可以讓相同環境中的人們感覺到安全。但這卻不利於當事人的創傷療癒。因為,無論他如何無聲地吶喊,都沒有人真的願意多理解他,這也是我說的「斷裂」。
.
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當事人經驗到了一種突如其來的衝擊性與具有傷害性的經驗,但作為傾聽者、陪伴者,乃至於治療者,除了知道創傷事件的人事時地物外,不知道為何眼前的這個人,為何如此難以忍受,為何感到悲傷、憤怒、痛苦。所有形容情緒與感覺的詞彙都是有限的,這些詞彙不見得足以承載當事人所欲表達的痛苦。
.
這是痛苦嗎?
*好像是,但比痛苦多更多。
你的意思是非常痛苦嗎?
*嗯....比非常多還要多,可是我不太會描述。
我聽起來,你感覺像是溺水一樣。
* 可能是喔,我覺得自己快喘不過氣來了。
.
●將創傷事件定錨:好像是,但又不是。
心理治療師(心理師、身心科醫師)未曾經驗到當事人一樣的創傷,他要怎麼去思考、他要怎麼去理解當事人主觀上發生了什麼事情,以及當事人的感受為何。我們需要做的是一種「定錨」,是這樣嗎?我像這有點像.........。但這不是一種百分之百固定下來的判斷,而是先定一個大概可能的狀況,再不斷的做「校正」的動作。
.
關於創傷,每個創傷主體(當事人)的經驗都會是獨特的,也因為這樣的獨特,會使人有種孤獨的感受。真的有人願意理解我發生了什麼事情嗎?這樣可怕的事情,我如果說了出來,對方是否能承受得住?還是對方會慌忙地跑開?我覺得很難受的事情,對方也能理解這樣的難受嗎?或者是,對方會覺得沒什麼,是我少見多怪?
.
●再次受創:他人對於創傷事件的否認
如果創傷主體堅持要說出來,他有可能遭遇到他周圍的人各種不同的對待。第一種是否認。否認有可能是否認創傷事件的發生、否認創傷事件所造成的創傷。我們通常會聽到的會是,「你知道的,他沒有惡意。」(你不應該感到受傷)。或是「這也沒有什麼啊,大家都經歷過啊。」(淡化這件事情嚴重性)。或是指責受害者「你一定是做了什麼,所以才會落得這樣的下場。」、「為什麼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在其他人身上?」類似的否認,除了可能讓當事人再度陷入自我懷疑外,也可能讓他又回到一種孤立的狀態。大多數的時候,不太會有人會想要拿自己的頭去一直撞牆。但自己所說的沒有被善待,甚至是被輕視與嘲諷。那會使當事人不願再多說些什麼,並在心裡築起一面牆來保護自己。
.
●創傷療癒的發生與可能
相反的,心理治療師(心理師、身心科醫師)不斷的討論與評估、不斷的理解與思考。是這樣嗎,是,又好像不是。那會是這樣的感覺嗎?好像有一點像,但我不確定。有的時候心理治療師會從自己的專業工作經驗或個人經驗中拿來定錨,嗯,這樣失控的感覺,跟..........很像,那個不被理解的感覺真的和..........很像,是這樣嗎?
.
這就是我所說的「創傷事件的定錨與靠近」,它會是一種動態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重點其實並不在於要有多精準的描述創傷事件是發生了什麼事情,而是在這個過程中心理治療師(心理師或身心科醫師)是抱著一種不否定,且好奇的態度來試圖了解與同理,在這樣的情況下,當事人或者我們說創傷主體不再覺得自己的經驗與創傷是不可以被言說的、是羞愧與內疚的、是沒有人願意去理解的,而我們所謂的創傷療癒,就是在這個當中發生。
.
另一方面,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治療的過程中,需要被保密,也需要界線。個人的創傷事件,無法以一種集體討論的方式來處理,也不適合將討論與靠近的動態過程,隨意地撿取一段,化約地來作為其他用途的論述。這是對於創傷主體,也就是創傷當事人的最基本的尊重。作為一位心理師,如果連這樣對於創傷療癒的基本認知都沒有,其他的,也就不用談了。因為這比任何的溝通都還要暴力與不尊重。
.
願所有受創的人們都可有適合的心理治療師協助,生活中也可以有真誠且值得信任的夥伴,可以陪伴他們度過人生中的低潮與苦難 (合十)。
溫度計校正標準 在 溫度計校正標準流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溫度計校正標準流程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溫度計校正程序、溫度計校正費用、溫度計校正公式有關歷史/文化文章或書籍,歡迎來小文青生活提供您完整相關 ... ... <看更多>
溫度計校正標準 在 溫度計校正標準流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溫度計校正標準流程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溫度計校正程序、溫度計校正費用、溫度計校正公式有關歷史/文化文章或書籍,歡迎來小文青生活提供您完整相關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