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所未見!大西洋環流近千年來最弱,研究稱暖化與氣候變遷導致環流可能提前瓦解,進而引發更多極端氣候,造成環境與海洋生態系浩劫....(03/03/2021 EIC環境資訊中心)
根據最近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期刊的研究,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 AMOC)現在達到千年來最弱,而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氣候變遷。
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已減弱15% 恐為歐洲帶來更多極端天氣
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是墨西哥灣流的基礎,而墨西哥灣流為歐洲帶來溫暖天氣。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進一步減弱可能會導致更多的風暴襲擊英國,整個歐洲的冬季將更加嚴寒,破壞性的熱浪和乾旱也會更頻繁。
科學家們預測,如果全球暖化持續下去,AMOC到本世紀末可能會減弱34%~45%,這可能將氣候系統帶往不穩定且無法恢復的「臨界點」。墨西哥灣流減弱也將使美國大西洋沿岸海平面升高,帶來災難性後果。
研究作者之一、波茨坦氣候變遷衝擊研究所(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學者拉姆斯托夫(Stefan Rahmstorf)說,AMOC已減緩了約15%,已經可以觀察到影響,「在20至30年內,它可能會繼續減弱,不可避免地會影響我們的天氣,因此歐洲的風暴和熱浪會增加,美國東海岸海平面會上升。」
拉姆斯托夫和愛爾蘭梅努斯大學(Maynooth University)及英國倫敦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科學家研究了沉積物、格陵蘭島冰芯和其他可推論過去氣候規律的資料後認為,至少在過去的1000年中沒有發現過這種減弱現象。學界對AMOC的直接測量,最早僅始於2004年。
科學家憂AMOC持續減弱 除了影響歐美陸地 海洋生態系也跟著遭殃
AMOC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環流系統之一,將溫暖的地表水從墨西哥灣輸送到北大西洋,在那裡變冷且鹽度升高,下沉至冰島北部,此時又從加勒比海中拉來更多的溫暖海水。此洋流所伴隨的風,為愛爾蘭、英國和西歐其他地區帶來溫和潮濕的天氣。
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預測全球暖化使AMOC減弱,甚至擔憂它可能完全消失瓦解,而新研究發現這可能發生在幾十年內,高碳排若一直持續,發生時間還可能提前。
2018年的研究也顯示AMOC有所減弱,但新研究指出,這個現象過去千年來沒發生過,顯示是人類行為所導致。科學家過去也曾警告,墨西哥灣流減弱可能導致西歐的冬季冰封,整個大西洋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
除了造成歐洲和美國東海岸的極端天氣外,AMOC的減弱也可能對大西洋海洋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後果,破壞魚類族群和影響其他海洋生物。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愛爾蘭梅努斯大學的凱撒(Levke Caesar)博士說,AMOC減弱的另一個後果是美國東海岸的海平面上升。「 AMOC將海面的水往北帶,遠離美國東海岸。這和地球自轉方向使北半球海流等的移動物體往右轉移,南半球則是往左轉。當洋流減緩,海水會停留在美國東海岸,導致海平面上升加劇。」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編按:面對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嚴苛挑戰,我們必須竭盡全力地朝向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減少溫室效應氣體排放的道路上大步前進,在此同時我們也不希望我們所採取的解決方案,帶來增加核廢料、放射性輻射廢棄物污染環境生態的重大威脅。
因此全力朝向發電過程中零碳排、無溫室效應氣體排放、不會排放冷卻水(因此不會消耗我們日益珍貴的水資源,以及海洋生態環境)的各種型態的再生能源電力,勢必是我們最重要的能源解決方案選項之一。
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是速度與規模越來越嚴酷的生存挑戰(不僅僅對人類而言如此,對於地球的整體生態、環境和生物鏈而言同樣也是),當整片大森林遭受浩劫的時候,一心一意的只聚焦在想要保全自己身旁其中一棵樹的後果如何可想而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台灣面臨暖化與氣候變遷的艱鉅挑戰,真的沒有任何多餘的時間好浪費、猶豫,我們的解決方案不但要有效而且必須及時、可行,三者缺一不可,否則後果相當嚴重,不是我們任何一個人願意看到與可以承擔的起的。
由衷期盼大家能夠持續與時俱進,強化對於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相關科學知識,以及有效、可行解決方案更深廣的掌握與認識,這樣才能真正提出實際可行、及時有效的解決方案,用最小的整體社會成本代價把問題好好地解決掉,朝著大家保護環境生態,確保永續生存的終極目標繼續邁進。
如果再放任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狀態繼續惡化下去,到頭來我們現在所一心一意所想要保護的生態、環境勢必遭受無法承受的毀滅性的全面破壞,越來越多值得警覺的異常跡象都已經陸續浮現在我們眼前了,我們手上所擁有的反應時間所剩無幾,不容再遲疑、無視警訊下去。輕重緩急,真的需要好好認清現實狀況,持平客觀理性的實事求是才好啊。
事實上,推動能源轉型、積極發展各種再生能源發電項目,並且落實智慧電網、儲能、需量反應等可以發揮現代電業所必須要有的即時反應、彈性調度功能,持續提升台灣的能源自主率以及能源使用效率才是真正可行,可長可久最適合台灣的電力解決方案。
而在短、中期而言,燃氣發電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過渡性電力來源,因為具有快速反應、彈性調度能力的燃氣發電,最可以妥善搭配具有間歇性發電特徵的光電、風電(特別要強調是特徵,而不是缺點,因為我們手上已經可以有充分且成熟的配套解決方案來處理這些間歇性的特質。況且再生能源發電項目中也有許多可以長期穩定發電的項目,例如地熱發電、小水力發電、沼氣發電、生質能發電、洋流發電..... 等等新的可以長時間穩定發電的再生能源,目前都已經陸續在接棒擔任先發陣容組合的光電與風電之後,依序接力上場擔綱演出了。)
我們越早按部就班的汰除核電、燃煤發電,同時發展各種多元的再生能源發電項目,搭配污染遠比燃煤與核電少許多的燃氣發電以及儲能、電網升級強化,並持續推動能源效率提升以及需量反應能量擴充這樣的一系列完整配套的電力解決方案,越可以順利的讓台灣同時達成最大可能的兼顧環境生態永續和民生經濟繁榮雙重面向的目標。
天佑台灣。 <3
更多相關報導:
Atlantic Ocean circulation at weakest in a millennium, say scientists (02/25/2021 英國衛報)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1/feb/25/atlantic-ocean-circulation-at-weakest-in-a-millennium-say-scientists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e-info.org.tw/node/229768
♡
溫鹽環流氣候變遷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BBC藍色星球系列」
地表上有一種力量,大到足以搬動海洋,不過這種力量並不存在於地球上。
這股巨大的引力來自月球,足以從23萬哩外的地方牽動著地球,每一次的潮來潮往,宣示著大餐的開始。
在短短6個小時內,上內億噸的海水自海灣退去,海水水位會降低15公尺之多,曝露大片的泥沙,這片沙地乍看似乎沒有任何生命,事實上潮濕的沙裡 充滿著微小生物在沙底世界覓食,完全不受退潮影響。
北澳洲一隻沙蟹正在捕食微小生物,身長僅數公分沙蟹動作十分,將一把把的沙礫塞入口中,過濾出所有小生物後將多餘的沙吐在一旁,他們會將自己洞穴周圍一公尺,所有的沙全部清光。
令人讚嘆的是他們能在退潮的幾個小時內,過濾完沙灘上所有的沙,接著他們就會退回洞穴靜待下一次漲潮,潮汐蘊育了豐富的食物,也主宰了生物繁衍的規律。
每個月的潮汐大小及強度會有些不同,最強的潮汐發生在太陽和月亮,引力一起作用時,最強潮汐會發生在新月之後,並且在滿月之後再次出現。
11月的弦月是低潮的時期,這裡是太平洋上的聖誕島,神奇的事即將發生,這一晚是一年當中少有的夜晚,母聖誕島紅蟹會在此時,冒著生命危險走向大海,來自島嶼四周成千上萬的蟹群,每隻母蟹身上都背有數百顆卵。母蟹必須把卵甩到海裡,卵才能孵化成蟹。但聖誕島紅蟹是陸生蟹,他們不會游泳,也無法在水中呼吸,因為有溺死的危險,所以聖誕島紅蟹會選在潮汐最低時行動,好將危險降到最低
無論是日循環還是月循環,潮汐是大海的節奏是大海的節拍器,每一個潮汐都為地球上某地的海洋生物帶來生機。
比起出現在沿岸潮汐,對地球氣候影響更關鍵的角色,是洋流的循環。
在太陽照射下的地球,熱能並不平均,能源之一的熱能,推動海洋及大氣的循環,海洋所吸收及儲存的熱能,較大氣層為多,大氣層及海洋皆會移動熱能,大氣層移動熱能速度較快,海洋移動的較慢。
眾多力量推動大洋輸送帶,又稱溫鹽環流(thermohaline circulation)持續向前。在海平面下,深層的洋流是因海水密度差而流動,溫暖海水取代冰冷海水的作用,會導致空氣溫度的變化,同時改變濕度,此作用將會形成風暴或降雨,影響各地天候模式。
洋流影響的不只是氣候的變幻,還帶來無窮盡的生命。
這裡是阿拉斯加沿岸因浮游生物突然暴增而變綠,在深遠的大海中過冬的鯡魚,算好了回到淺水海域的時間,好碰上浮游生物的大繁殖,他們以驚人的數量湧現,並揭開海洋界最具大獵食饗宴的開端。
座頭鯨在食物鏈的最頂端,春天時,他們會在熱帶溫暖的夏威夷水域中繁衍,但是那裡的食物並不多,這群鯡魚提供了座頭鯨,全年大部分食物來源。
鯡魚本身不是為了食物而來,他們是來繁衍後代的,在鯡魚進到更淺的海域之前,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擋他們。這裡的水已經淺到,連灰翅鷗都可以直接從海面捕到鯡魚。無視這些損兵折將,鯡魚大軍繼續前行,直到抵達母魚要產卵的植被層為止。
每隻母魚可以產下2萬顆卵,這些卵十分黏,公魚在母魚抵達定點後立刻現身,並釋出乳白色的精子,很快地這場交配大會的剩餘物質,就會在海面上形成一層厚厚的白色物質,這些精子一整季都會浮在海岸邊,從南邊的英屬哥倫比亞,一直到北邊的阿拉斯加。
幾天後產卵大會結束,鯡魚會回到汪洋大海中,留下整個海岸的受精卵,附著在每塊石頭 每片植被上頭。
在此同時,來自海洋和陸地的生物,會結成大軍來搶食這些卵,還有上百萬隻鳥類會來分享鯡魚卵大餐,有些魚卵極易取得,因為海潮已經將卵沖上岸,卵裡所包含的熱量對候島來說特別珍貴。
不久,吃飽喝足的候鳥離去,再往北去繼續他們的旅程,在明年鯡魚回來之前,他們也不會回到這裡。
年復一年,生命在自然的規律中成長、殞落。
但若是氣候變遷持續惡化,打破了既有的規率,面臨的恐怕不僅僅是單一物種的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