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並沒有比北極還遠
#氣候變遷法盡速立法
#企業社會責任
今天雲林的鄉親來到台北開記者會,令人感到既心酸又不捨。在氣候變遷這件事情,海島台灣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但都市人常常無感,反而是北極熊在融化冰塊上的畫面,好像更容易令人掏出錢包來支持。希望關心北極熊的民眾,也能多關心雲林在極端氣候下的農損,畢竟「雲林並沒有比北極還遠」。雲林農民幫台灣人承擔氣候變遷的痛,也幫大企業承擔空氣污染的苦。
一、《氣候變遷法》新增調適專章
最近中南部淹大水,雲林農損嚴重。氣候變遷已經在身邊,一年之間,百年大旱、百年大水接連重擊寶島台灣,地球發燒的氣候緊急,已是現在進行式。包括連年高溫、旱澇交替,以及森林大火、海岸線倒退、珊瑚白化,特別是農漁產的損失,像是文蛤、牡蠣變小、蜂蜜歉收、稻米不結穗、花生變小顆…等。
現有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只有談溫室氣體減量,這樣顯然是不夠的,所以民眾黨提出全盤大修,擴增「調適對策」專章,擴充為《氣候變遷法》。要求各級政府有責任,做出衝擊、調適及脆弱度評估報告,擬訂氣候變遷調適推動方案。
二、耐衝擊、快復原的調適韌性
「調適」的意思是,就算再怎麼減碳,大家都看到地球發燒正在造成危害,政府和企業有責任幫民眾「調節適應」這些變化和風險;一旦災害來臨要耐得住衝擊,可以迅速復原,就是提升「韌性」。
地球發燒就像人重感冒那樣,一下冷到發抖,一會覺得很熱,一下無法排汗,一下又汗流浹背。極端氣候幾天之內把一整年的雨下完,風頭水尾的沿海地區和農業地帶,淹大水造成農損嚴重。農委會應該和學術單位積極研發,耐淹、耐旱、耐寒、耐熱的品種,以及基礎設施的補強,才能提升農業調適的韌性。
三、事後花大錢不如做好源頭管理
政府每年花數億元補助農損,一、二十年來關於治水的特別預算和年度公務預算,累計約一兆元,都是人民納稅錢,和後代子孫要揹的政府負債。卻沒有認真從源頭管理來做,包括《國土計劃法》的國土復育,和積極的減碳。
雲林近8年有6年空汙第一,麥寮電廠就占了全縣五分之一汙染量,台塑的排碳量也占了全國四分之一,請台塑拿出良心,負起企業社會責任。2025年麥寮電廠3座燃煤機組執照到期,提出天然氣接收站和燃氣電廠計畫,也應該包括16座燃煤的汽電共生一起「煤轉氣」,並提出長期的減碳目標計畫。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漁 電 共生 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為了下一代】讓孩子了解誰是真正的海洋殺手?
復活節假期,跟兒子看了Netflix《Yes Day》及紀錄片 《海洋陰謀(Seaspiracy)》,後者是繼早年的《海豚灣》後,另一套讓我心情久久不能平復的紀錄片。
電影是由深愛海洋的導演阿里Ali拍攝,他發現造成海洋垃圾、海洋浩劫的源頭不是塑膠垃圾、也不是氣候變遷,而是「商業漁業」。因為海洋生物死亡的塑膠垃圾有46%是來自於魚網及其他漁業相關汙染,事實上,千夫所指的塑膠吸管只占海洋垃圾的0.03%,「我開始了解何謂永續性,意思是某件事可以持續直到永遠,不論造成多少痛苦!」
導演冒着生命危險,記錄我們看不見也不忍心看見的真相及陰謀,包括:
1)海上血汗奴隸被迫冒著生命危險從事非法捕魚捕蝦工作
2)日本太地町漁民濫捕宰殺海豚以提高魚獲量,並讓海豚成為過度捕撈的代罪羔羊;
3)各國「海洋公園」提供資金擴大商業漁業;
4)日本太地町「全球最大的鮪魚港口」令鮪魚全球數量剩不到3%;
5)全球最大的黑鮪魚公司掌握在日本三菱公司手上;
6)全球人類每小時殺害 1萬至3萬條鯊魚;
7)科學家預測2050年我們會失去90%的珊瑚礁;
8)漁業專家估計,我們會在2048年看到空蕩蕩的海洋;
9)全球納稅人資助漁業與資助貧窮的金額一樣;
10)全球主要海洋環保慈善團體,因捐贈而向商業捕魚集團靠攏⋯⋯等等
電影要帶出的訊息是,若然我們再不阻止毁滅性的商業捕魚,海洋就會成為沼澤,最後死亡的就會是人類!「尊重我們有的,保護剩下的!能為人類文明帶來變化的東西,都是從某一個人做起,沒有一個人能做好所有事,但每一個人都能做點什麼⋯⋯」片末一段話,不斷在我耳邊響起!然後我跟兒子說:我們以後也盡量減少吃魚與及海鮮,為保護海洋及地球做點什麼,好嗎?
預告片:https://youtu.be/cuZJeQAsBDg
#親子電影 #鄧明儀 #教孩子與大自然共生共存
漁 電 共生 意思 在 Dr. KuanKuan 眼科官官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只要是在桃園接受 PGY (一般醫學訓練) 的年輕醫師應該都會去高揚威診所,再次感謝桃園榮總設計的 PGY 訓練套餐,高揚威診所真是潮到出水。
開業術不稀奇,但有沒有聽過山地開業術。
全國第一間以山地醫療模式成功獲利的診所。不只這樣,開張至今已第二十五年業績仍持續成長,連健保局都覺得奇怪。Google「高揚威」,媒體盡是報導高醫師得到醫療奉獻獎的部分,但我認為山地開業術才是最精華最值得學習的地方。畢盡高醫師自己說有了成功模式才能找到學弟妹進來一起服務,醫療奉獻獎是用來讓更多人知道他在幹嘛才接受的。
還在學生時代,我原以為醫療奉獻獎是一種「封聖」,是一種悲憫的代償獎勵機制,到今天我才了解醫療奉獻獎得主的真正意義是替家鄉醫療找到獲利引擎,藉由引擎來驅動飛輪(flywheel),讓更多資源引入偏鄉,讓更多利益回到原住民身上,甚至長期取得公部門計畫的試辦桿位,成為計畫領頭羊,營造與政府互利共生的關係。
最終目標是提高原住民同胞的平均壽命。
成效驚人。
*
這篇文我想試著拆解高醫師的飛輪,同時還原今天跟隨巡迴醫療的過程。不過高醫師語速極快,又不斷拋出大量數據,理解錯誤盡請見諒。
高揚威醫師,自稱兇悍的泰雅族人,家醫科醫師,綽號山大王,老爸是日治時期理蕃政策下的醫療政治菁英,但在高醫師小時候便過世了。高醫師以高醫公費生身份畢業之後回到復興鄉衛生所服務,復興區位於桃園的東南角山區,地廣人稀,山高水長。即便在衛生所時期已經過得不錯,薪水高,事情少,還以對當時來說先進的聯合與分潤模式,串連各山地衛生所取得不錯的成就,但是他還想做更多。所以在健保開辦時自己出來開業,開業地點就在衛生所旁邊一條街。
講到這邊,高醫師介紹開業術第一堂課,人口與地理學。現在桃園市兩百多萬人,復興區只有一萬出頭,這樣開業可以賺錢嗎?一般來說只要服務地點的人口基數有三千人便能支撐一間診所營運,但佔了桃園市三分之一土地面積,人口密度僅為市區六百分之一的復興區有可能嗎?高醫師接著指著牆上的地圖,分析各村人口現況與他後來引薦學弟們的開業地點,復興區現在的診所只有一間泰千診所與他沒有關係,而泰千位於人口更稀少的羅浮村,但位於要道上所以可以吸納台七線與其支線上其他村的人口。
復興鄉不僅不是蛋黃區,連蛋白區都算不上。但是高醫師說即使是蛋殼區,只要量做得夠大,服務夠多元,蛋殼還是能夠獲利。這就是一個很好的長尾效應的案例呀。
而且蛋殼上一點點的醫療資源,就是居民的全部,沒有就真的一無所有。
事後證明,比起衛生所,私人診所的彈性與自由度更高。
*
本來大家都勸他不要出來開業,放棄幾十萬收入與半退休式生活,高醫師仍然出來開業。原本很擔心會不會沒病人,結果開業第一天八十幾個病人,第二個月每日破百,一路到今天,一個月四千五百多單,成為山地無合理門診量限制的醫院。
診所病人跟診所前面種了二十八年如今炸到四樓屋頂的九重葛一起成長,一樣旺盛。
這根本不是一間正常的診所會做到的規模,即使是平地也是很誇張,或者應該說只有山地才能夠這樣做,而高揚威診所又是第一間如此成功的山地診所,所以別具意義。
當然這些是靠努力換來的,二十四小時急診、對山地來說最重要的夜診服務、巡迴醫療,這都是衛生所一開始沒有的東西。另外有些設計事後看來是歪打正著,如免收掛號費讓原住民願意看診,高揚威診所是第一間做山地篩檢服務的診所。經由篩檢抓出需要治療的人(比想像中的還要多得多),然後自動化病歷,藉由定時提醒病人回來拿藥。提高營業額同時提高原住民慢性照護品質。
能來看診的人最少也是是亞健康,那來不了的呢?高醫師是全國第一間接山地醫療巡迴計畫的私人診所,他戲稱整個復興鄉前山後山都是他的醫療牧場,每週巡迴醫療車走的三條路線彷彿拖網漁船,將生病的人一網打盡。各種疾病需求,各種健康狀態被各種粗細的服務網包圍。部落中心是社交據點,都來到家門口了,就醫門檻當然降低許多。他又戲稱自己像郎中,因為許多原住民工作為粗重活,常常腰痠背痛需要貼布。
再來高揚威診所又成為第一間視訊醫療站的連線診所,服務更偏遠的患者。早期因爲連線頻寬不夠,常常聲音跟影像對不起來,所以發展出三線平行連線的方式,影像讓病人看得到能安心、聲音讓問診能即時、傳真讓處方可以傳遞,三者不同步但有效。視訊站不僅成為醫療牧場的牧童,也是送出部落醫療需求的即時狼煙。
後來又針對病情更重的原住民朋友做居家醫療。因為時間一久想要收束外勤服務,但是禁不起公部門遊說。一做下去發現不得了,必須要做,因為在深山裡,躺在家裡的患者實在太令人難過,一個下蘇樂部落四十戶有八戶躺著臥床病人。另一方面資金面算一算發現可行,一個月一百八十個案,一個給付八百,加上林林總總項目結論是做得起來。高醫師一邊打趣道,居家醫療替下降的診所業務補上業績。後續也有討論居家醫療飽和以後的政策調整,但細節太多,我只知道高醫師明確了解自己站在偏鄉的風口浪尖,出來發言可以獲得什麼影響力。
*
診所幾乎把所有類型的患者都包進來了。之前也接了糖尿病照護網,還有長照賦能的據點,本來想要連護理之家都做,但門口的巷子實在太小無法容納雲梯車進來不符合條件。如今又接下長照A據點,天吶是A據點,可能是我孤陋寡聞,沒聽過哪間診所接下A據點,A據點負責個案管理與發派,是層級最高的長照據點。高醫師說他現在有兩把刀,一把醫療,一把長照。接下來會好好使用二刀流照顧山上的年邁同胞。
提到與政府合作的計畫,他以長照交通接送為例。復興區三輛車購置費用加上每個月三位司機約十九萬元,有多間民間企業來標,衛生局找高醫師去替欲標的企業上課指出復興區的需求,講著講著,衛生局乾脆委託高醫師幫忙整個長照交通的計畫。當然除了一般長照業務,以復興區稀少的醫療資源而言,長照醫療的部分當然是送他這邊,穩定業務量多少有幫助。與公部門打交道,長期而言人和絕對是重要的,高醫師也講了許多,但是運作過程橫跨年度實在太長,人員太複雜,我實在記不起來就省略不提,結論是平時就要親切待人,譬如當初菜鳥高醫師買微波爐給吃冷便當的護理師,照顧了胃也照顧了心。
其實在這邊可以看出政府與高揚威診所之間互利共生的關係,兩邊彼此需要,政府需要偏鄉成績,而全桃園只有一位高醫師;而診所需要財源來開拓更多業務。高醫師說寫公部門計畫,不外乎就是四點:必要性、實質解決方案、自我能力與可被監控性。幾十年下來接的計畫量實在很可觀。
最後是現在全台灣有三十幾間山地診所,有十八間高醫師有參與輔導,將模式 ditto 複製出去,包括剛剛提到的人口地理學、經營策略與計畫等。高醫師表示有為者應如是,實在太帥。
*
雖然整個話題都是數字,但很明顯上面這些計畫根本就不是光靠獲利就可以做起來的,就算有錢也做不來,需要強烈的動機與靈活的身手,還有最重要的是關鍵的部落理解者。有了名與利才能做更多事,但絕對不是終點,高醫師就是最好的案例,甚至連後事都投入其中。
在巡迴的過程中看到一些有趣的設計,比如桌機一體的看診電腦,宏碁筆電黏在小邊桌上,下面連接網卡與電源,螢幕後蓋黏著健保卡讀卡機,裡頭的醫囑系統是很早期與展望亞洲科技共同設計,高醫師說好可惜沒有申請專利都被拿去用了。醫囑系統設計了大量的套餐,讓即使是司機大哥(兼護佐)也可以準確無誤的從巡迴車拿藥。
巡迴車的部分,是靠三年前在 Flying V 的募資計畫《讓距離不再是距離》獲得 821 人贊助共三百多萬與台積電基金會馳援,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當初的募資頁面,寫的真的是很可愛很真摯。
對我來說,高醫師是一個善於調度資源臻至化境的人。
政府資源、民間資源、慈善資源。
*
回到飛輪,什麼才是山地私人診所的飛輪呢?總結以上,首先飛輪的目的地不是最高獲利,而是原住民健康品質,因此需要多樣化全方位(但不那麼賺錢的)健康服務,這群服務,即便有現有的公共健康資源,仍必須細心分別對接到各個項目,因此需要具有規模化的機構執行才能降低單一服務的建置成本。譬如單單是一個糖尿病共照網在山地肯定是難以單獨執行。
越大的診所規模,各項目計劃可以共享固定成本,多餘的經費便可以多聘人,或是更好的分潤,讓更多人願意來一起幫忙,提升照護品質,讓診所規模更大,於是循環。這是我今天學到最大的收穫。
今天的課程彷彿公路電影,一路聽高醫師滔滔不絕,在北部橫貫公路的部落與部落之間移動,停下來便看診,動起來便分享,一路到晚上。晚上烏漆媽黑的,司機大哥還眼尖發現騎腳踏車掉到山溝裡的小孩,還好沒事,真是嚇死我也。
在沒有路燈的山溝旁,看著高醫師替驚嚇的小朋友做初步的骨骼肌肉理學檢查,即使是路邊還是聖光滿滿,亮亮的。
社區醫學真是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