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落後當堅持,也談新版歷史課本
-
今天早上,被一則刺眼的新聞刷醒了…
講的是一則讀者投書,批判新版歷史課本:
「課程簡化到『令人髮指』的地步」
新聞內容,讓我看了非常刺眼…
所以,就取了一個20年前讀者投書常見的標題,來抬抬槓吧。
-
新聞內容是什麼呢?
首先…
「《史記》、《漢書》、三國、魏晉南北朝、貞觀之治、楊玉環與安史之亂統統不見」
「課程簡化到「令人髮指」的地步。」
再來…
「…周武王伐紂、春秋是哪五霸、戰國是哪七雄」
「漢末黃巾之亂、三國、魏晉南北朝等等,新課本統統沒有」
「史籍經典《史記》、《漢書》完全不提」
還有…
「60頁、6個章節講述商周至晚清3600年」
「每章正文僅1500字卻要講600年。」
…
「凌亂、不知所云、沒有時序、沒有前因後果,」
「國二的東亞史比高一的東亞史更可怕、可惡!」
來吧,我們找幾個好理解的觀察點,來對比一下:
春秋五霸:一般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五人先後稱霸。
戰國七雄:七雄是指韓、趙、魏、楚、燕、齊、秦,七國互爭的局面。
---這是舊版「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的課文內容。
這種內容有什麼「微言大義」?
這種敘述,一個歷史老師只有10分鐘,要教出什麼「時序因果」?
西漢司馬遷的史記,是一部記述從黃帝至漢武帝時期的通史,並首創以人物傳記為中心的「紀傳體」,為後世史書所沿用。
東漢班固模仿史記體例,撰寫漢書,記載西漢一代的歷史,是中國第一部斷代史。
---這是舊版「《史記》、《漢書》」的課文內容。
這種敘述,一個歷史老師只有10分鐘,要教出什麼「文化內涵」?
李淵的兒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得皇位,是為唐太宗。
他繼位後,知人善任、容納直諫,開創「貞觀之治」。
---這是舊版「貞觀之治」的課文內容。
玄宗晚年寵愛楊貴妃,沉迷享樂,政治日漸敗壞。
天寶14年,胡人將領安祿山和部將史思明起兵叛唐
攻占長安,史稱「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勢由盛轉衰,地方上擁兵自重的節度使經常與朝廷對抗,形成地方割據
---這是舊版「安史之亂」的課文內容。
這種敘述,一個歷史老師只有15分鐘,要教出什麼「朝代興衰」?
至於某些人最愛的「魏晉南北朝」,我放一張舊版課本的圖,給大家參考(如附圖)
請大家對著這張圖,想想你從中學了什麼「前因後果」?
...............
這種教材,是「不求好,但求全」時代的思維模式…
根據內政部的資料:
「我國105年底戶籍登記人口年滿15歲以上者計2,040萬人」
「以大專以上者占43.64%最多」
台灣成年人口當中,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大概有877萬。
這些人都是讀這種歷史課本長大的,有幾個人還記得?
不說別的,請問問自己還記得多少「微言大義」?
如果大人自己都記不起來,還要強迫學生背誦,理由何在?
就算你都背起來了,在現實世界中,又有什麼用?
到了故宮,除了看「酸菜白肉鍋三寶」,還懂個什麼歷史精神?
歷史科長年被人說是「背科」、「最沒用的文科」,不就是這種內容造成的嗎?
這種內容,不改,還留著中秋烤肉當火種嗎?
「大人…時代變了啊!」
-
接著,來說說新版到底在教什麼?
網路文章,不太適合說大道理,我舉幾段當例子,大家自己感受一下:
第一章:「商周至隋唐時期的國家與社會」
…為了提高徵收田賦和分派勞役的效率,政府將人民編入戶籍,並頒布法律管理,嚴厲懲罰私自脫離本籍的人。
但當人民被沉重的賦役負擔壓得喘不過氣時,起而反秦就成為人民唯一的選擇。
---探討「帝國維繫政權的措施與人才選拔」的小節內容
新舊教材對比,哪一種教材比較有思考性,比較能刺激學生思考「國家與人民的關係」?
諸君自鑑。
第二章:「商周至隋唐時期的民族與文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的漢人政權衰弱。
永嘉之禍以後,北方草原民族紛紛入主中原,漢人被迫大規模向南方遷徙。
南遷的漢人在南方建立新政權,憑藉南方的資源與北方政權抗衡。
同時,為南方帶來充沛的人力和耕作技術,增進了長江流域的開發,奠定日後經濟重心和文化重心南移的基礎
---探討「多元族群的競合」的小節內容
那一種教材比較具備素養,比較能擴展學生的「結構性思考框架」?
諸君自鑑。
-
反正,我是堅定地捍衛新版歷史課本的那一方...
漢武帝文治措施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匈奴是如何在北方草原上崛起的?丨歷史驚奇
匈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在北方草原上崛起的遊牧帝國,對戰國、秦、漢時期的中原政權而言,是一個長治久安的隠患。到底這個活躍於歐亞大陸的帝國是如何構成的?最後又去到何處落地生根?
現今所說的匈奴,其實是由多個民族所組成的部落聯盟,最終發展成具帝國的規模。但這些民族從何而來?《史記·匈奴列傳》中就有指出,「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即匈奴是夏朝的遺民。現代具體說法就有指匈奴是由屠各、葷粥、丁零、林胡、樓煩五個不同源流的人種所組成。匈奴是一個行部落體制的國家,主要分成王庭、左方和右方三個轄區,各自以遊牧方式生活。
匈奴在公元前3世紀興起,在秦、漢時期強盛,其後就在公元前48年分裂成南北匈奴。在漢武帝時期,匈奴經歷多次的戰敗,北匈奴被迫向西遷移,南匈奴就歸附漢朝,通過與漢族通婚而漢化。
匈奴的歷史如此源遠流長,但最早的文獻記錄並不多。在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就有解釋這種現象,原來這個古代帝國最早時是「毋文書,以言語為約束」,而到了後來的桓寬《鹽鐵論.論功》就進一步指出「雖無禮義之書,刻骨卷木,百官有以相記」,但當中所指的時期就已經要去到漢文帝執政的時候。
思考問題:
1. 先秦時期的匈奴由逐水草而居的部落所組成,進入秦、漢時期逐步形成能威脅中原政權的遊牧帝國。你認為有哪些因素驅使匈奴進行整合並南下擴張?試舉兩個因素並加以解釋。
2. 漢朝採取了哪些避免匈奴南下的措施?試舉出兩個,並討論這些措施的短期和長期成效。
漢武帝文治措施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匈奴是如何在北方草原上崛起的?丨歷史驚奇
匈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在北方草原上崛起的遊牧帝國,對戰國、秦、漢時期的中原政權而言,是一個長治久安的隠患。到底這個活躍於歐亞大陸的帝國是如何構成的?最後又去到何處落地生根?
現今所說的匈奴,其實是由多個民族所組成的部落聯盟,最終發展成具帝國的規模。但這些民族從何而來?《史記·匈奴列傳》中就有指出,「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即匈奴是夏朝的遺民。現代具體說法就有指匈奴是由屠各、葷粥、丁零、林胡、樓煩五個不同源流的人種所組成。匈奴是一個行部落體制的國家,主要分成王庭、左方和右方三個轄區,各自以遊牧方式生活。
匈奴在公元前3世紀興起,在秦、漢時期強盛,其後就在公元前48年分裂成南北匈奴。在漢武帝時期,匈奴經歷多次的戰敗,北匈奴被迫向西遷移,南匈奴就歸附漢朝,通過與漢族通婚而漢化。
匈奴的歷史如此源遠流長,但最早的文獻記錄並不多。在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就有解釋這種現象,原來這個古代帝國最早時是「毋文書,以言語為約束」,而到了後來的桓寬《鹽鐵論.論功》就進一步指出「雖無禮義之書,刻骨卷木,百官有以相記」,但當中所指的時期就已經要去到漢文帝執政的時候。
思考問題:
1. 先秦時期的匈奴由逐水草而居的部落所組成,進入秦、漢時期逐步形成能威脅中原政權的遊牧帝國。你認為有哪些因素驅使匈奴進行整合並南下擴張?試舉兩個因素並加以解釋。
2. 漢朝採取了哪些避免匈奴南下的措施?試舉出兩個,並討論這些措施的短期和長期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