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愛國民主」和趙少康「喊一聲兄弟」 同邏輯下場】
國民黨的新總統候選人趙少康近日拋出他的兩岸政策,「喊一聲兄弟、保百歲平安」。人人都想保百歲平安,分歧只是「喊一聲兄弟」的內容。拈親認故當然是務實,希望達致中國不主動攻打台灣,因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這種站穩民族立場、換取空間時間求自身發展、繁榮一天是一天的邏輯,在香港就實行了二三十年,是上一代從政者的根本大法。上世紀出身的香港從政者認為,香港無險可守,落入中國統治已成定局,必須站穩「認中」的立場再去爭取民主,主動撤清任何支持獨立和自決嫌疑更是必須。1993 年,當時劉慧卿到台灣參加某研討會,只是提出「台灣前途應由台灣全體人民決定」,就被中方強烈批評,連民主派的同事也率先割席,表示不支持台獨。
到了主權回歸之後的一代長大了,開始強烈本土化,他們強烈反對擾亂生活和經濟的中國旅客,也建立起分開香港事務和中國事務 (例如六四) 的自我意識。民主派也跟這些新力量勢成水火,巨大分歧到了反送中才因要應付敵人而暫時擱置。不過直至 2019 為止,香港政治的主流思想,仍然是盡力守護一國兩制,追取「民主自由」,聞「獨」字色變,因為這會惹怒中國,超過紅線,更加爭取不到香港想要的東西。
如果國新路線的理想狀態是某種類似「一國兩邦」的狀態,即認同一個祖宗,但希望保留到台灣的某種主權,這其實就跟香港 (2019 年前) 的主流政治思想非常像,即追求一國兩制。碰巧中方在早前也談過,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制台灣方案。
香港政壇長期以來跟台灣互動時,不免習慣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台灣人經過幾重播譯之後,好像會得出香港民主人士跟自己也差不多屬性的看法,但其實香港政治思想市場裡,只有台灣藍營的對照物,而沒有綠營的對照物。長期以來,香港人主流政治爭取路線,都是「愛國民主運動」,他們在乎六四,年年紀念,也是「支援愛國民主運動」。
在 2014 年中國終於揭穿,雙普選 (特首和立法會) 不會是香港人心目中的真正普選,而是必須先由中方篩選,就觸發了持續幾十天的佔領運動,後來在整一代人的民主期待幻滅、承諾不獲兌現之後,年輕人和政治素人就開始另覓他途,對中國不再溫情等待,新仇舊恨開始浮上水面。民主運動的前輩要不震驚,不解民間思想突然變得如此武裝,要不就苦口婆心勸說,香港太小,還是要希望中國自己改變,香港民主才有根本出路。雖然港台兩地具體條件和歷史脈絡不同,但強行比較,即可得出香港政治界因為政治現實,從來也是非常「藍營」。
消滅港人最後「潔淨愛國」空間
不過自認愛國是否就能夠獲得自主權?認中是否就能獲得空間?最近也得出了歷史的解題。立了國安法之後,最近中方就繼續修改香港選舉體制,強調「愛國者治港」,「非愛國者」要在政治上出局,上至政府高官,下至區議員,都要宣誓效忠香港特區和中國,如果官方認為他們並不愛國,就是違誓,會交給法庭審判,議席即時被停止;查實之後,不只會喪失議席,更可能觸犯刑事罪行。
在 2019 年地方選舉大勝的非建制派區議員,現在人人都在考慮去留問題。
其中有高官說,中國共產黨是一國兩制的領導者、推行者,一國兩制是中國授權而成,你不可能說自己支持一國兩制,卻反對國家,反對共產黨。於是便引起了自然追問,「愛國不愛黨」多年來都是香港人自認為安全的、務實的政治路線。現在恐怕是等於把話說明,消滅香港人最後的「潔淨愛國」空間。你不愛黨,你就不愛國了。
香港人多數是不愛黨的,但他們認為自己愛著唐詩宋詞、人民土地的文化中國、理念中國,也是愛國,只是愛國的方式和中國人略有不同。中老年人爭論著「愛國」定義不由中共壟斷,他們也有自己的愛國定義。這沒問題,但最終的政治現實是,中國希望香港人在政治和權力都認同中國,而不只是文化和象徵意義上效忠。
鄧小平年代,北京當局的愛國者定義很鬆,表示不會要求香港人愛黨,只是愛國愛港就可以,左派右派中間派,支持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甚至封建奴隸主義,也被接納為愛國者。當初他們是否說真的,也不必考據,總之愛國者的定義,是隨著形勢發展而改變。對左派而言,歷史是辯證的,政策也是因時制宜的。因此同一種言行,在 80、90 年代可以被視為愛國者,如今卻是出局者。隨著統一進程由淺入深,各種定義也會隨時修正和變化。台灣自然有人認為,認了九二共識,中共就不會繼續軍事威脅;認了做兄弟做宗主,就可以保持自己的獨立王國。
這其實是一種封建社會和前現代的視野。好像南越國與初期的西漢政權,也有過「一國兩制」,南越向西漢稱臣,但後來大有為的漢武帝將之攻滅了,收入國家直接管治。東邊的高麗半島、西南面的雲貴一帶,甚至在緬甸附近的果敢人,都曾獲中國政權「冊封」,但因為中國的經濟和文化虹吸力太強,這些國家或遲或早都因內亂而被乘機接管,或者滲透到某個程度就一夕變天,總之中國文明的發展,說穿了就是一個逐漸的「化封建為郡縣」的過程,今日的禮待是辯證色彩的,而條約本身也是辯證色彩的。今日香港政壇的老一輩,仍然懷念鄧小平時代中國政府對香港 (和他們 ) 尊重禮待,他們不一定有誇大歷史,然而中國的統治方式甚至領土意識都是充滿辯證意味的,定不變之法,卻是為了變法而鋪墊;立約是為反約製造實力。一切都如此正、反、合地發展下去。
「不愛國」的行為清單會慢慢增加
喊兄弟保多久平安,依照具體形勢而定,不是合約範圍的定數。今天的方案是台灣甚至連軍隊都可以保留,選舉會照常進行,各項既有權利不變,只要不搞台獨就是愛國。然而一旦冊立關係定下來,就會慢慢要求削除愛國定義的差異,「不愛國」的行為清單會慢慢增加。
這並非你信不信國際政治承諾的問題,而是中國文明的行為傳統十分深遠,並不是誰人當家作主甚至民主化可以改變。首先謀求封建,結冊立關係,之後啟動郡縣化的長期過渡階段。由於台灣搞本土路線已經很久,所以北京對台的愛國定義就下降為「喊兄弟」,「喊兄弟」已等於極為親善了。相反喊兄弟的溢價在香港一文不值,但在台灣卻是水漲船高。價差純粹只因為台灣還未完全被掌握。
香港的愛國民主,跟台灣的喊兄弟保和平,其實也是一樣的邏輯,碰上一樣的中國,多數會有相似結果。「喊兄弟」在短期內是會得到空間和好處,但這空間是用來給削除的。就好像中國內部流傳的一個黑色笑話,中國人肯定是有言論自由的,但你一生就只有一次使用機會。
愛國和台獨議題用來調戲北京是有效的,因為那會產生不同的政治溢價,好像炒股票,這一點藍綠陣營都會玩,但這跟台灣有沒有和平沒有關係。文明衝突現場就好像地震帶,地震不受人事和政治影響,近乎歷史宿命,人就只有及早預備地震抗災工具和物資,因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中國對親疏遠近者,只有同化之先後,而沒有本質區別,十分「公平」。德性 (身份認同、愛國大義) 有溢價,但地震卻超然於人文之上。求神問卜避禍,「忠信甲胄,禮義幹櫓」,都不如發展實力。現代人懂得未雨綢繆,就減少了跳求雨舞、給河伯娶妻的尷尬。把事情簡化為自己沒有認祖歸宗而遭天譴,是否太自我中心,也太不懂中國文明呢?
漢武帝的統治政策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香港「愛國民主」和趙少康「喊一聲兄弟」 同邏輯下場】
國民黨的新總統候選人趙少康近日拋出他的兩岸政策,「喊一聲兄弟、保百歲平安」。人人都想保百歲平安,分歧只是「喊一聲兄弟」的內容。拈親認故當然是務實,希望達致中國不主動攻打台灣,因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這種站穩民族立場、換取空間時間求自身發展、繁榮一天是一天的邏輯,在香港就實行了二三十年,是上一代從政者的根本大法。上世紀出身的香港從政者認為,香港無險可守,落入中國統治已成定局,必須站穩「認中」的立場再去爭取民主,主動撤清任何支持獨立和自決嫌疑更是必須。1993 年,當時劉慧卿到台灣參加某研討會,只是提出「台灣前途應由台灣全體人民決定」,就被中方強烈批評,連民主派的同事也率先割席,表示不支持台獨。
到了主權回歸之後的一代長大了,開始強烈本土化,他們強烈反對擾亂生活和經濟的中國旅客,也建立起分開香港事務和中國事務 (例如六四) 的自我意識。民主派也跟這些新力量勢成水火,巨大分歧到了反送中才因要應付敵人而暫時擱置。不過直至 2019 為止,香港政治的主流思想,仍然是盡力守護一國兩制,追取「民主自由」,聞「獨」字色變,因為這會惹怒中國,超過紅線,更加爭取不到香港想要的東西。
如果國新路線的理想狀態是某種類似「一國兩邦」的狀態,即認同一個祖宗,但希望保留到台灣的某種主權,這其實就跟香港 (2019 年前) 的主流政治思想非常像,即追求一國兩制。碰巧中方在早前也談過,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制台灣方案。
香港政壇長期以來跟台灣互動時,不免習慣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台灣人經過幾重播譯之後,好像會得出香港民主人士跟自己也差不多屬性的看法,但其實香港政治思想市場裡,只有台灣藍營的對照物,而沒有綠營的對照物。長期以來,香港人主流政治爭取路線,都是「愛國民主運動」,他們在乎六四,年年紀念,也是「支援愛國民主運動」。
在 2014 年中國終於揭穿,雙普選 (特首和立法會) 不會是香港人心目中的真正普選,而是必須先由中方篩選,就觸發了持續幾十天的佔領運動,後來在整一代人的民主期待幻滅、承諾不獲兌現之後,年輕人和政治素人就開始另覓他途,對中國不再溫情等待,新仇舊恨開始浮上水面。民主運動的前輩要不震驚,不解民間思想突然變得如此武裝,要不就苦口婆心勸說,香港太小,還是要希望中國自己改變,香港民主才有根本出路。雖然港台兩地具體條件和歷史脈絡不同,但強行比較,即可得出香港政治界因為政治現實,從來也是非常「藍營」。
消滅港人最後「潔淨愛國」空間
不過自認愛國是否就能夠獲得自主權?認中是否就能獲得空間?最近也得出了歷史的解題。立了國安法之後,最近中方就繼續修改香港選舉體制,強調「愛國者治港」,「非愛國者」要在政治上出局,上至政府高官,下至區議員,都要宣誓效忠香港特區和中國,如果官方認為他們並不愛國,就是違誓,會交給法庭審判,議席即時被停止;查實之後,不只會喪失議席,更可能觸犯刑事罪行。
在 2019 年地方選舉大勝的非建制派區議員,現在人人都在考慮去留問題。
其中有高官說,中國共產黨是一國兩制的領導者、推行者,一國兩制是中國授權而成,你不可能說自己支持一國兩制,卻反對國家,反對共產黨。於是便引起了自然追問,「愛國不愛黨」多年來都是香港人自認為安全的、務實的政治路線。現在恐怕是等於把話說明,消滅香港人最後的「潔淨愛國」空間。你不愛黨,你就不愛國了。
香港人多數是不愛黨的,但他們認為自己愛著唐詩宋詞、人民土地的文化中國、理念中國,也是愛國,只是愛國的方式和中國人略有不同。中老年人爭論著「愛國」定義不由中共壟斷,他們也有自己的愛國定義。這沒問題,但最終的政治現實是,中國希望香港人在政治和權力都認同中國,而不只是文化和象徵意義上效忠。
鄧小平年代,北京當局的愛國者定義很鬆,表示不會要求香港人愛黨,只是愛國愛港就可以,左派右派中間派,支持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甚至封建奴隸主義,也被接納為愛國者。當初他們是否說真的,也不必考據,總之愛國者的定義,是隨著形勢發展而改變。對左派而言,歷史是辯證的,政策也是因時制宜的。因此同一種言行,在 80、90 年代可以被視為愛國者,如今卻是出局者。隨著統一進程由淺入深,各種定義也會隨時修正和變化。台灣自然有人認為,認了九二共識,中共就不會繼續軍事威脅;認了做兄弟做宗主,就可以保持自己的獨立王國。
這其實是一種封建社會和前現代的視野。好像南越國與初期的西漢政權,也有過「一國兩制」,南越向西漢稱臣,但後來大有為的漢武帝將之攻滅了,收入國家直接管治。東邊的高麗半島、西南面的雲貴一帶,甚至在緬甸附近的果敢人,都曾獲中國政權「冊封」,但因為中國的經濟和文化虹吸力太強,這些國家或遲或早都因內亂而被乘機接管,或者滲透到某個程度就一夕變天,總之中國文明的發展,說穿了就是一個逐漸的「化封建為郡縣」的過程,今日的禮待是辯證色彩的,而條約本身也是辯證色彩的。今日香港政壇的老一輩,仍然懷念鄧小平時代中國政府對香港 (和他們 ) 尊重禮待,他們不一定有誇大歷史,然而中國的統治方式甚至領土意識都是充滿辯證意味的,定不變之法,卻是為了變法而鋪墊;立約是為反約製造實力。一切都如此正、反、合地發展下去。
「不愛國」的行為清單會慢慢增加
喊兄弟保多久平安,依照具體形勢而定,不是合約範圍的定數。今天的方案是台灣甚至連軍隊都可以保留,選舉會照常進行,各項既有權利不變,只要不搞台獨就是愛國。然而一旦冊立關係定下來,就會慢慢要求削除愛國定義的差異,「不愛國」的行為清單會慢慢增加。
這並非你信不信國際政治承諾的問題,而是中國文明的行為傳統十分深遠,並不是誰人當家作主甚至民主化可以改變。首先謀求封建,結冊立關係,之後啟動郡縣化的長期過渡階段。由於台灣搞本土路線已經很久,所以北京對台的愛國定義就下降為「喊兄弟」,「喊兄弟」已等於極為親善了。相反喊兄弟的溢價在香港一文不值,但在台灣卻是水漲船高。價差純粹只因為台灣還未完全被掌握。
香港的愛國民主,跟台灣的喊兄弟保和平,其實也是一樣的邏輯,碰上一樣的中國,多數會有相似結果。「喊兄弟」在短期內是會得到空間和好處,但這空間是用來給削除的。就好像中國內部流傳的一個黑色笑話,中國人肯定是有言論自由的,但你一生就只有一次使用機會。
愛國和台獨議題用來調戲北京是有效的,因為那會產生不同的政治溢價,好像炒股票,這一點藍綠陣營都會玩,但這跟台灣有沒有和平沒有關係。文明衝突現場就好像地震帶,地震不受人事和政治影響,近乎歷史宿命,人就只有及早預備地震抗災工具和物資,因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中國對親疏遠近者,只有同化之先後,而沒有本質區別,十分「公平」。德性 (身份認同、愛國大義) 有溢價,但地震卻超然於人文之上。求神問卜避禍,「忠信甲胄,禮義幹櫓」,都不如發展實力。現代人懂得未雨綢繆,就減少了跳求雨舞、給河伯娶妻的尷尬。把事情簡化為自己沒有認祖歸宗而遭天譴,是否太自我中心,也太不懂中國文明呢?
漢武帝的統治政策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從未入侵他國,更沒有殖民地——湯家驊那一代的史觀 | 盧斯達 on Patreon】
……所以你問很多反對派前議員,他們也多數不會說得出這一套以外的東西。有歷史觀是一種覺醒,但不能太覺醒。如果進得太深,就會發現中國觀念的虛無。受到政權優禮的國學大師饒宗頤也說中國文明的相當部份可以追溯到中亞一帶的講法。這是學問。對政治來說,歷史觀是要一定要有的,但不能太多,最好停留在中學階段以及金庸小說。
漢軍討伐匈奴,人人都知道,他們還吞拼了先於漢朝建國的南越國。南越國是駐守南方的前秦軍人建立的,定都番禺,相當接近香港。秦國覆滅之後,漢主沒有重行封建,而是繼續一體化政策,便十分類似 19 世紀的革命者由排滿到擁抱帝國疆域。漢朝和南越國因為力量相稱,有過「一朝兩制」,但最後被漢武帝入侵和佔領。唐,世界帝國,打過韓國、打過亞拉伯大食,怎麼不是帝國主義呢?日本史學家岡田英弘甚至說,日本第一次建國,即各自為政的山頭國家組合成一個,選出天皇為首領,都是因為風聞唐朝帝國主義向外擴張,已到了韓國,日本面臨遠古的黑船事件翻版,只能組織起來。日本是受到唐軍威脅,因為「挑戰與回應」,才出現天皇制。
明朝確實相對較少對外侵略,是一個自足性格的農民帝國,但它同樣統制了西藏和無數的朝貢國;明成祖多次入侵蒙古,血流成河,蒙古最後以受封互市的方式求存。至於滿清,楊州三日、嘉定三屠、血洗江南就不用說。可以爭論這些事情屬於漢地——不急,乾隆下旨種族屠殺了準噶爾人數十萬,一個不留,生還的都是因為逃去了俄羅斯等地。 說中國「從未入侵他國,更沒有殖民地」,便是沒有學問的低級紅。
中國學界對清帝研究甚多,國家主義者對清帝展示的「帝國技藝」尤其傾心,因為滿洲人以極少數人口,就牽制著漢人、西藏人、蒙古人、西南地區,還有一大票勢力範圍 (朝貢國),形成統治各種人口、行使不同法律和宗教、生活形態完全不同的一大帝國。清帝國就是帝國主義的。入侵、種族屠殺、對異族分而治之、有特權階級 (首崇滿洲)、自我認同 (自認得天命,夷主有德亦可統治天下),沒有一樣不是帝國主義的精華。 帝國主義的大清是不是中國呢?如果大清是中國,那王朝中國也是帝國主義;說回遠古也行,莊子在《盜跖篇》說:「……黃帝尚不能全德,而戰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堯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湯放其主,武王伐紂,文王拘羑里……」如此慘烈,堯舜炎黃湯武算不算是中國呢?(節錄)
patreon 全文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